地灾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

其他

大会议程详解|SIMR2024第一届国际多灾害智慧减灾大会

EHB)。关于拉夫堡拉夫堡(Loughborough)位于英格兰中部,是东米德兰兹区域莱斯特郡内最大的市镇,这里历史悠久、文化繁荣,也是拉夫堡大学(Loughborough
5月28日 下午 4:43
其他

摘要投稿延期|SIMR2024第一届国际多灾害智慧减灾大会

崔鹏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岩土工程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地质灾害机制和风险管理。
5月21日 下午 5:51
其他

重要进展 ▏地灾国家重点实验室在自然指数期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上发表研究成果

NEWS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滑坡动力学团队,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成都理工大学珠峰科学研究计划,联合美国麻州大学、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等单位,在密集颗粒流动力学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以“密集颗粒流速度分布及颗粒温度分布规律(Velocity
3月12日 下午 2:37
其他

聚焦两会 ▏许强代表:关于进一步强化在建工地防灾减灾工作的建议

迎着浩荡东风2024年3月4日-3月5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开幕两会进行时多年来,我国大力实施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但如何加强在建工地防灾减灾能力,将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为此,今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成都理工大学校长许强提交了《关于进一步强化在建工地防灾减灾工作的建议》。人物名片许强,成都理工大学校长,主要从事地质灾害防治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连任第十二届、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任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他介绍,受特殊的地形地貌(青藏高原隆升)以及强震、强降雨频发等因素的控制和影响,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为频发且损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土资源部(原地质矿产部)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和排查,已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约30万处,并针对性采取工程治理、避让搬迁、监测预警等措施主动防范隐患,由此构建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并行之有效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使每年因灾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大为降低,取得显著的防灾减灾成效。因我国地质灾害点多面广,除强震地质灾害外,强降雨诱发的地质灾害占总数的90%以上。为此,我国逐渐建立了覆盖全国的国家、省市、区县等多层级的气象预警体系和群测群防体系,各级气象和国土部门联动,强降雨前及时发布气象预报和地质灾害预警信息,通过培训和演练的地方政府和受灾害威胁的百姓,在收到预警信息后根据防灾预案及时主动撤离危险区,这一群测群防体系在减少因灾人员伤亡方面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但是,近年来在建工地却发生了多起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地质灾害事故,如2019年“7.23”四川康定响水沟泥石流造成54人死亡和失联;2021年“9.26”四川天全山洪泥石流灾害造成17人失联;2023年“2.22”
3月6日 上午 10:43
其他

新疆乌什7.1级地震诱发地质灾害预测速报

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1月23日2时9分,在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北纬41.26度,东经78.63度)发生7.1级地震,震源深度22公里,最高烈度达到Ⅸ度,新疆喀什、伊犁、库尔勒、克拉玛依等地震感强烈。截至23日8时,震区共发生3.0级以上余震40次,最大余震为3时36分发生的5.3级地震,距震中约17km。震中5km范围内平均海拔3046m,震中20km内(无乡镇驻地分布)人口极其稀少。截至2024年1月23日9时,距离震中26km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合奇县已报告6人受伤。此次地震位于天山地震带,距离震中最近的断层是迈丹断裂,总长近400km,是由多条近平行的次级断裂所组合而成的断裂带,最大宽度达15-17km,断面倾向北西,倾角30-70°。初步震源机制解结果表明本次地震为逆冲型破裂。天山地震带位于中亚地区,其南部为帕米尔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北部为哈萨克地台和准噶尔盆地。自新生代以来,由于受印度板块对欧亚板块强烈碰撞和持续挤压影响,天山地震带成为欧亚大陆内部规模最大的再生造山带,地壳运动基本表现为近南北向的挤压变形,是中国地震活动较强的地区之一。自1900年以来,震中200km范围内发生6级以上地震17次,最大为1961年4月14日新疆巴楚6.8级地震,距离此次地震约180km,时间最近的为2020年1月19日新疆伽师6.4级地震,距离此次地震约200km。▲图1
1月23日 下午 3:42
其他

成果速递 |许强,彭大雷,范宣梅,等. 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触发青海中川乡液化型滑坡-泥流特征与成因机理| 武大学报信息版

m,在黑方台塬边发生了黄土滑坡200多起,其中代表性类型为静态液化型黄土滑坡,呈现溃散性破坏特征,2015年4月29日发生的党川2号滑坡具有典型的溃散性滑坡特征(图12)。图12
1月17日 下午 3:04
其他

【Inaugural Meeting of SIMR】多灾害智慧减灾全球联盟成立, 聚焦跨学科国际合作减少灾害风险!

多灾害智慧减灾全球联盟成立聚焦跨学科国际合作减少灾害风险2023年9月21—27日中国
2023年9月25日
其他

重要进展 | 滑坡动力学团队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Solid Earth发表研究成果

文章首页原文链接和DOI:https://doi.org/10.1029/2022JB024615(可扫描下方二维码打开网页)▲滑坡动力学团队研究成果原文链接Journal
2023年2月6日
其他

速报 | 四川泸定5.6级地震诱发地质灾害空间概率预测

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发布的数据,2023年1月26日3时49分四川甘孜州泸定县发生M5.6级地震,震源深度11千米。震中位于北纬29.63度,东经102.01度。地震发生时成都市区(距震中229千米)有明显震感。此次地震距2022年9月5日泸定M6.8级地震震中仅8.1千米,这也是该区域继M6.8级泸定地震、M5.0级泸定地震(2022年10月22日)后,再次发生大于M5.0级地震。此次地震的发震断裂同为鲜水河断裂带南东段磨西断裂附近,震中5公里范围内平均海拔约3984米。▲四川泸定M5.6级地震震前影像地震发生后,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强震地质灾害研究团队,利用前期已研发的地震诱发地质灾害预测模型,对本次泸定地震诱发地质灾害进行了预测。该模型利用全球同震滑坡数据库,重点结合2022年9月5日M6.8级泸定地震诱发滑坡的解译样本,采用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算法,实现了地震诱发地质灾害近实时空间分布概率的快速预测。结果显示本次地震诱发地质灾害的概率较低,震区大部分区域属于地质灾害低概率区域,极少区域属于中概率区域,可能存在小规模的崩塌等灾害,主要集中于燕子沟镇与磨西镇交界处和草科藏族乡东北部。▲四川泸定M5.6级地震诱发滑坡空间分布概率预测结果9.5泸定地震产生了大量欠稳定的滑坡松散堆积体和震裂山体,加之此次地震的影响,需密切关注未来余震和强降雨可能诱发的次生地质灾害。阿重说本期内容为滑坡灾害的早期识别更多精彩内容,记得关注阿重呀!资料来源
2023年1月26日
其他

聚焦 | 9.5泸定地震重灾区机载LiDAR遥感调查

2022年9月5日泸定地震导致大量同震地质灾害发生,灾区房屋、道路等基础设施遭到损毁。经社会多方力量共同努力,应急抢险工作已进入新的阶段,9月13日四川泸定6.8级地震应急救灾工作转入灾后恢复重建阶段。受灾区云雾天气、交通不便等多种因素影响,目前所获得的无人机数据仅为局部小区域影像,难以全面反映泸定地震的整体受灾情况,而卫星影像数据因受到云雾遮挡严重至今都未获取震区全面的卫星光学遥感影像。另外,湾东河、磨西镇等重灾区内茂密植被覆盖,难以查明震后植被层下的山体开裂、不稳定性斜坡、危岩体、泥石流物源等潜在隐患,对后续灾害隐患祥查、过渡安置与灾后重建工作造成困难。在自然资源部、四川省自然资源厅、财政厅、应急厅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协调下,自9月13日起,地灾国重实验室联合四川省冶勘设计集团有限公司,精心快速筹划、克服多重困难,组织20余专业人员深入灾区现场开展数据采集与处理,采用有人直升机平台开始对整个泸定地震重灾区(8度烈度带及以上人口密集区)实施机载LiDAR及同步光学影像遥感测绘调查工作,为灾区后续相关工作提供科技支撑。▲工作组灾区现场办公1机载LiDAR航飞设备参数”“航飞平台本次飞行平台为AS350
其他

泸定地震海螺沟冰川形变探测与草科乡次生地质灾害灾情成果速报

2022年9月5日四川泸定县发生M6.8级地震在石棉县草科藏族乡诱发了的大量地质灾害对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此外,此次地震震中位于贡嘎山海螺沟冰川森林公园内,贡嘎山主峰附近冰川受此次地震影响如何也受到社会广泛关切。1贡嘎山主峰周边冰川形变雷达卫星遥感监测结果贡嘎山主峰东侧冰川形变显著利用泸定地震前2022年8月26日和震后9月7日两期欧空局Sentinel-1雷达卫星升轨强度影像基于像素偏移追踪技术(POT)计算得到了贡嘎山主峰周边冰川形变结果。结果显示,此次地震导致贡嘎山主峰东侧海螺沟、磨子沟、燕子沟、南门关沟等冰川及其后缘山体均监测到较显著形变信号,主峰西侧冰川受地震影响相对较小。▲“9.5”泸定地震贡嘎山冰川群形变雷达卫星遥感监测图海螺沟冰川前缘冰瀑布位移量最大约30m形变结果显示,海螺沟冰川受此次地震影响最为明显,尤其是在前缘冰瀑布位置监测到较大范围的连续形变区,面积约2k㎡,位移量最大约30m。建议后续利用机载平台获取高分辨率航空影像进行详细的形变调查和分析。▲“9.5”泸定地震海螺沟冰川形变雷达卫星遥感监测图▲“9.5”泸定地震海螺沟冰川冰瀑布区形变雷达卫星遥感监测图2石棉县草科乡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及房屋道路损毁情况草科乡附近地质灾害数量总计441处此次无人机影像覆盖石棉县草科乡区域12.8k㎡,根据遥感解译结果,范围内共发生441处地震滑坡,总面积约为0.88k㎡,单体滑坡最大面积53441
其他

泸定地震诱发泸定县和石棉县地质灾害遥感智能识别结果速报

速报SKLGP2022年9月5日四川泸定县发生M6.8级地震,诱发了大量地质灾害,对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于9月10日晚获得泸定地震重灾区的高分六号影像,迅速针对重灾区开展了大范围地质灾害解译工作。泸定地震诱发地质灾害遥感智能识别SKLGP高分六号影像覆盖泸定县和石棉县区域312k㎡,影像由蓝、绿、红和近红外四个波段组成。通过对多光谱和全色波段的图像配准与融合,获得2米空间分辨率的多光谱融合影像;在光谱特征的基础上,构建并提取影像的结构、形态和纹理等多层次多尺度空间特征,用于模型的训练和预测。针对智能解译,设计整合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旋转森林以及卷积神经网络等算法的综合模型,结合震后无人机影像的人工解译样本,进行联合训练并集成多算法解译结果的优势,实现震后地质灾害的快速、准确与智能识别。泸定地震诱发泸定县和石棉县地质灾害解译结果分析SKLGP根据模型结果,影像范围内的解译目标包括滑坡、植被、水体、不透水面和云5类。滑坡识别面积约13.78k㎡,占影像总面积4.14%,表明该范围内诱发地质灾害比例较高。区域内地震诱发滑坡主要发生在大渡河两岸陡峭的坡体上,得妥镇南侧湾东河沟口是影像范围内滑坡数量最多、分布最为密集的区域。王岗坪乡北侧海流河沟口是另一处地震滑坡集中诱发区。通过对不透水面识别结果的分析,成片不透水面代表的乡镇并不在滑坡影响范围内。识别的狭长带状不透水面为影像范围内的主要道路,这些道路的位置与滑坡的识别范围距离较近,表明滑坡对区域内多条主要道路造成了破坏。▲泸定地震震区遥感数据覆盖范围图▲基于高分6号遥感影像的泸定地震滑坡智能解译图▲基于震后多源影像的泸定6.8级地震滑坡分布图阿重说本期内容为滑坡灾害的早期识别发挥专业优势,
2022年9月11日
其他

泸定地震诱发石棉县地质灾害及房屋道路损毁情况速报

2022年9月5日四川泸定县发生M6.8级地震在石棉县王岗坪乡和新民乡地区诱发了的大量地质灾害对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石棉县地震地质灾害SKLGP数量达
2022年9月10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泸定地震诱发海螺沟部分区域地质灾害及房屋道路损毁情况速报

2022年9月5日四川泸定县发生M6.8级地震,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对海螺沟内房屋道路等基础设置造成了破坏,严重威胁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在获得到四川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提供的高精度无人机数据后,对海螺沟部分区域地质灾害及受损道路和房屋进行了解译,为前线救援队伍和相关部门决策提供数据支撑。根据9月7日获取的无人机影像,解译出海螺沟周边(从好来屋山庄至杉树坪)存在179处滑坡,其中,最大滑坡面积为1.7万平方米。沟边植被以生长茂盛的乔木为主,沟道两侧坡度较缓,滑坡数量相对较少。共和村北面,嘎木沟和海螺沟间存在两处较大规模滑坡,其他地方滑坡分布零散、规模较小。海螺沟口(好来屋山庄东面)滑坡较为密集。海螺沟两侧过半房屋损毁,除了村民自住房外,还有多个度假酒店和游客服务设施,多是地震造成的直接垮塌,少部分被崩塌、滑坡等冲毁。其中,断裂直接穿过共和村和堡子村,造成80余栋房屋损毁,云美山地酒店等度假区周围50余栋房屋损毁,杉树坪附近约有20栋房屋损毁。▲断裂穿过村庄及两侧房屋、道路损毁情况影像覆盖范围内主要道路总长度约28.45
2022年9月9日
其他

2022年9月5日泸定地震重灾区灾情遥感解译成果速报

9月5日泸定地震及次生地质灾害导致重灾区大量房屋、道路等基础设施损毁,多地仍处于孤岛状态,抗震救灾工作正处于关键阶段。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不断收集震后无人机航拍影像和震前光学卫星影像对磨西镇、湾东河流域、王岗坪乡等地震重灾区房屋、道路损毁情况开展了应急遥感解译,为前线救援队伍和相关部门提供数据支撑。▲湾东河流域银厂沟附近房屋被滑坡摧毁▲被滑坡破坏的磨西镇S434省道▲磨西镇地震中受损房屋▲湾东河口大桥两侧道路损毁1震中磨西镇房屋道路损毁情况遥感解译成果根据此次无人机影像解译结果,磨西镇房屋主要集中在燕子沟东侧地势平坦开阔的镇中心以及农用地周围,影像覆盖范围内房屋总面积约1.64k㎡,其中受损房屋面积约4802㎡,房屋受损占比约0.3%。磨岗岭村北侧一处大型历史滑坡复活并扩张,坡体上方地表塌陷造成房屋损坏甚至倒塌,受损房屋6间;贯穿磨西镇主干道榆磨路两侧部分房屋抗震能力较差,初步解译40余处直接被地震震毁。磨西镇东侧雅加梗河西岸山体发生崩塌和滑坡,造成鸿瑞酒店附近的5间房屋受损;雅加梗河东侧大牛坪附近也有房屋遭到破坏。影像范围内主要道路总长度约103.2
其他

泸定地震湾东河滑坡-堰塞湖灾害链危险性预测

泸定县“9.5”地震引发了湾东河流域滑坡堰塞湖险情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重实验室强震地质灾害研究团队快速响应
2022年9月7日
其他

四川泸定6.8级地震诱发地质灾害空间概率预测

致谢感谢四川省地震局为本研究提供数据支持。本分析仅供科研使用,具体灾情和灾损分析应根据现场调查情况确定。阿重说本期内容为滑坡灾害的早期识别更多精彩内容,记得关注阿重呀~资料来源
2022年9月5日
其他

青藏高原频发冰川灾害链?国家重点实验室团队现场考察结果是…

青藏高原,数万冰川凝聚的“亚洲水塔”涓滴编织的水网滋养了灿若繁星的亚洲文明壮丽绝美的大川大河背后崩塌、滑坡、泥石流、冰(雪)崩、冰湖溃决及堰塞湖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其中冰川灾害链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最为敏感被称为全球气候变化的“感应器”和“放大器”往期相关阅读:世界地球日:冰川消融的白色警钟随着全球气候持续变暖,青藏高原冰川存在强烈的消融趋势,冰岩崩-碎屑流、冰湖溃决-洪水/泥石流等冰川灾害链逐渐增多,严重威胁到当地居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一带一路”、青藏交通廊道等国家重大工程的建设与安全运营。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范宣梅教授、王运生教授携团队驱车沿国道318向西而行,跨三江并流区域,沿雅鲁藏布江流域,开展新一轮的青藏高原冰川灾害链科考行动。此次行动选取帕隆藏布上游左岸米堆冰川及雅鲁藏布江下游右岸则隆弄冰川作为典型案例,研究冰川灾害链的主要控制因素及潜在风险,完成了高密度电法(ERT)、探地雷达(GPR)等一系列地球物理勘探,获取第一手野外调查资料,为探究冰川地下结构及稳定性奠定了基础,同时安装了综合气象站、GNSS基准站、泥位流速监测站等设备,以实现对冰川的长期动态监测。出行准备
2022年7月20日
其他

地质人的来信 | 他们眼中的峡谷地貌

你眼中的地质人是什么样的?跋山涉水?戈壁历险?罗盘测宝藏?其实地质人更像是人类和大自然的“通讯员”,用眼睛和脚步贴近体会她,与之沟通交流,结合所学的专业知识,替这颗美丽星球上的所有生灵接受一封又一封来自历历山川和极地的珍贵来信。那地质人眼中这些来信的内容是怎样的?本期推文,王运生教授团队带我们我一起品大自然的来信。第一封信:地质学家带我们看峡谷峡谷是指河谷断面深度明显大于其宽度的河段,如长江三峡、大渡河金河大峡谷等。峡谷的产生,是地球这个伟大的建筑者一笔一画雕刻而成。峡谷的形成往往具备三大条件:地壳快速隆升、坚硬的岩体及强烈的河水侵蚀。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古近纪以来的碰撞与拼合,青藏高原拔地而起,成为地球第三极。宏伟的高原对季风产生影响,随之而变化的就是高原周围的降雨量,特别是迎坡面,距离海洋较近的地区,例如孟加拉至印度的北部地区,降雨量可达年降雨量10000多毫米,我国的墨脱县年降雨量也达2330mm以上。围绕青藏高原南坡及东坡,隆升与切割造就了系列大峡谷奇观。我校王运生教授团队走遍祖国大地,把论文写在了祖国大地上,他谈到:“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每当我们踏进山川总是抱着一颗地质人的好奇心,凭借职业敏感性,从不轻易放过途经的地质现象,用脚步记录下来,有普通游客不容易想象和理解的推动力。”地标1:【神秘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西藏林芝大拐弯地区地处喜马拉雅山脉东段,为地球上强烈隆升区之一,雅鲁藏布江在南迦巴瓦峰(7782m)与加拉白垒峰(7151m)间穿过,几乎顺着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发育,空间上呈向北突出的马蹄形,蜿蜒曲折,峡谷长500km,两岸岩体以坚硬的花岗片麻岩、石英片岩等组成,降雨充沛,流量2000-3000m3/s,峡谷深达5000余米,其规模为世界之最(图1、图2)。团队多次考察后认为: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为一先成河,板块拼合隆升后阶段性快速下切所致,两岸仍保留不同期剥蚀夷平的缓坡面,但在峡谷段阶地不发育。该峡谷已成为印度洋进入高原的一条重要的水汽通道。这里丰富的地质现象、水资源、动植物资源深深地吸引了地质工作者一次又一次深入大峡谷,回答一个又一个科学命题。▲图1
2022年2月24日
其他

地质人的“必修课”——野外救援培训

野外实地勘察作为“地质人”必修的一课,出野外时的安全一直是重中之重。为进一步提高我校地质专业相关学生出野外时面对突发事故的救援能力,掌握基本自救、互救本领,确保出野外时的安全,我校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于2021年11月3日邀请龙伟老师为地质专业相关学生开展了野外初级急救课程,范宣梅教授、王东坡教授等参加了本次课程。课程内容包括:①前往野外环境的物资准备工作②常用绳结练习以及斜坡行走、斜坡缓降的演示③安全绳和简易担架的制作与使用④常见野外意外伤害及自救互救知识▲主讲人-龙伟本次野外救援培训的主讲人是四川省红十字会师资、国家应急救援员、国家一级攀岩裁判员龙伟老师。除此之外,龙伟老师还是国家初级攀岩指导员、蓝天救援队队员、LNT荒野无痕初阶讲师,并且参与了长达十二年的户外相关运动。阿重带你视频回顾
2021年12月10日
其他

大咖云集 众筹防灾智慧

5月12日下午,山区地质环境灾害风险防控高层论坛暨纪念汶川地震十三周年学术讨论会在我校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地灾国重实验室)318室举行。此次论坛以“线上+线下”方式同步直播,旨在响应联合国大会《2015—2030年仙台减轻灾难风险框架》、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气候、生态和民生”CEL计划,集结全球学者智慧,提升受灾严重地区防灾减灾能力,助力生态环境保护,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会议现场▲线上会议世界气象组织(WMO)助理秘书长张文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科学司司长刘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灾害与冲突主任Gary
2021年5月14日
其他

十三年,追踪震后生态地质环境演化

十三年前的今天汶川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的地震刻骨铭心,历历在目十三年后回头看这片曾经满目疮痍的土地有悲伤更有新生有回顾更有前行作为我国地质灾害防治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地灾国重实验室围绕强震区地质灾害时空演化机制强震区长期地质环境效应两方面开展了持续研究为今后预测同震地质灾害及其震后危险性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今天阿重带大家一起了解汶川地震震后13年我们如何追踪震后生态地质环境演化解锁大家在震后所关心的相关疑问
2021年5月12日
其他

关于滑坡的线索,也许我们可以“剧透”

滑坡是指在重力作用下,受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斜坡岩土体沿某一弱面滑动、垮塌的现象,俗称“走山”。我国地质灾害点多面广,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国家相关部门通过多轮详细地调查和排查、筛查,已发现近
2021年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