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海外疫情扩散的四个问题(海通宏观 李金柳)

李金柳 姜超宏观债券研究 2020-10-21

重要提示:《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本微信订阅号发布的观点和信息仅供海通证券的专业投资者参考,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海通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若您并非海通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为控制投资风险,请取消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本订阅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敬请谅解。我司不会因为关注、收到或阅读本订阅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客户;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海外疫情扩散的四个问题
(海通宏观 李金柳)


概要

  • 扩散多快:传播加速,担忧升温。2月下旬以来,海外疫情呈现扩散迹象。据WHO统计,从2月20日至3月2日,中国以外报告新冠肺炎(COVID-19)确诊病例的国家数从26个增加至64个,海外累计新冠肺炎病例数从1073个增加到8774个。3月2日,韩国、意大利、伊朗、日本累计确诊病例分别达4212、1689、978和254例。金融市场避险情绪升温。10年美债收益率创下1.13%的新低,金价一度大幅上行触及1671美元/盎司,标普500和道琼斯指数则在一周内几乎抹平过去一年的涨幅。

  • 程度多深:大流行病,是指什么。市场担忧新冠肺炎最终成为“大流行病(Pandemic)”,这一词汇曾用来描述09年H1N1大流感,近期WHO表示新冠肺炎也具有大流行的潜力。大流行病对全球造成广泛影响,20世纪三次大流感都导致了超过百万人死亡。但21世纪以来几次传染病感染和致死规模要小很多,经济影响也仅占当年全球GDP的0.1%左右。由于新冠肺炎疫情趋势尚不明朗,目前很难准确量化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中国此次防控力度比03年大,中国经济占全球的比重是03年时的3倍多、与国外经贸联系也更紧密,因此中国受疫情冲击后,对全球整体影响更明显。而海外目前新冠肺炎传播国家远多于非典,全球化程度也远非03年可比。我们预计,本次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或明显大于03年非典的0.1个百分点

  • 持续多久:把握已知,跟踪未知新冠肺炎第一个特征是具有较强的传播性。武汉、韩国、意大利、伊朗的数据表明,在早期防控不足的情况下,病例翻倍所需天数在2-3天。第二个特征是感染到发病之间存在潜伏期。两大特征决定了及时的应对措施尤为重要。2月26日开始,国外每天新增的新冠肺炎病例数超过中国,原因正是国内采取了强力措施阻断传播,而其他不少国家未及时引起足够警惕,导致疫情传播扩散。未来疫情会持续到何时,我们不妨从两个方面跟踪观察:(1)药物和疫苗的研发。09年美国H1N1未曾得到控制,但疫苗在半年内就完成研制,随后病例数见顶回落。(2)及时的跟踪、隔离等防控措施。意大利、韩国已加强地区管控,但由于错失了最佳时机,后续控制扩散上存在挑战,伊朗、日本主要是决定暂时停课,措施较弱。我们预计海外控制疫情蔓延所需的时间可能比国内更长,但国内外已经采取的有效防控措施,可以给新发疫情国家提供借鉴,进展会更加顺畅。

  • 影响多大:海外存变,更看内需。海外疫情蔓延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影响我国经济:一是影响整体外需,疫情爆发或打断海外经济弱复苏进程。如果疫情在多数国家蔓延并冲击经济,那么将可能打断尚显脆弱的全球经济复苏,导致外需放缓或推迟。一方面,出口影响程度取决于哪些国家爆发疫情,19年我国对日、韩出口占比分别为5.7%和4.4%,对意大利和伊朗出口比重较低。另一方面,外需影响还与采取的措施有关。如果海外管控力度不强,只是减少人群聚集和外来人员输入,那么冲击最多的是餐饮、旅游、航空、文体娱乐等,对商品贸易直接影响较低,而是以居民收入降低、需求减少的方式间接传导。二是影响海外供给,可能对我国部分进口带来扰动。如果疫情及措施不影响当地生产,则对进口影响不大。但若疫情加重冲击到各国生产,那么还会进一步影响海外供给。韩、日是我国第一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地,在我国19年进口中分别占8.4%和8.3%,机电产品是我国自日、韩进口的主要种类,分别占自两国进口总额的47%和58%。我国进口的电子材料50%以上、电子元器件和机器设备30%左右,都来自韩国和日本。短期来看,外需存在变数,内需对于经济的意义更加凸显。目前财政和货币政策已经开始发力,下一步疫情控制和复工程度将决定经济恢复的快慢。在国内疫情逐步得到控制的基础上,复工率提升、生产生活逐渐回归常态,将释放更多需求。

--------------------------------------

1.  扩散多快:传播加速,担忧升温

2月下旬以来,海外疫情呈现扩散迹象。据WHO统计,2月中上旬,海外发现疫情的国家从23个缓慢升至25个,而从2月20日至3月2日,除中国以外,报告发现新冠肺炎(COVID-19)确诊病例的国家数从26个增加至64个,海外累计新冠肺炎病例数从1073个增加到8774个。

一个重要的变化发生在220日前后。220日,韩国、日本(不含钻石公主号,下同)分别新增53例和12例病例,超过前期一度令人关注的新加坡,其中韩国成为中国以外累计病例最多的国家,32日累计病例达4212例。225日和28日意大利和伊朗累计病例数又大幅增加、超过日本,截至32日,这两国累计病例分别达1689例和978例。

据各国统计,截至32日,中国以外的死亡病例累计达169例,其中伊朗以66例死亡数居首,这意味着虽然伊朗报告的总确诊病例不是海外国家中最多的,但结合其最多的死亡人数,以及偏弱的医疗资源与防控能力,其面临的疫情风险未必低于意大利和韩国。

出于对疫情全球扩散产生担忧,金融市场避险情绪升温,黄金和美债价格220日之后大幅上涨,风险资产经历暴跌。120日中国确认新冠肺炎人传人并开始升级防控,此后一周10年期美债收益率从1.78%降至1.61%,下行17BP。而在220日海外疫情呈现扩散迹象后,全球避险情绪进一步升温,此后一周10年美债收益率从1.52%下行近40BP达到1.13%的新低,金价也一度大幅上行触及1671美元/盎司,而标普500和道琼斯指数则在一周内几乎抹平了过去一年的涨幅。


2.  程度多深:大流行病,是指什么

2.1什么是疾病全球大流行?

市场担忧疫情难以控制,最终在全球蔓延,成为大流行病(Pandemic)。“大流行病”这一表述近期广泛出现在人们视野中,它究竟意味着什么?据09年发布的《Pandemic Influenza Preparednessand Response(大流行性流感的准备和应对)》,WHO曾将流行病发展的程度和阶段做了区分,将发展到最严重的阶段称为Pandemic,即“大流行病”。

09年H1N1流感就曾被列为大流行病。09年3-4月墨西哥和美国发现了人感染新的甲型H1N1病毒,当年4月底WHO宣布H1N1流感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随即将预警级别提升至第5阶段,确认为“大流行病”,当年6月进一步提高到第6阶段,而当时已有70多个国家报告发现该疾病。09年H1N1流感疫情持续超过1年,2010年8月WHO才宣布全球H1N1流感大流行结束。

最近WHO表示,新冠肺炎也具有大流行的潜力。虽然224WHO发言人表示大流行病不存在官方标准,将不再沿用旧的6阶段分类体系来做区分,但这并不意味着新冠肺炎不会“大流行”。226-27WHO总干事多次表示,此次新冠肺炎具有大流行的潜力。而无论是最近与日俱增的新确诊数,还是新增疫情发生国家,也都增加了新冠肺炎向大流行发展的可能。

2.2大流行病影响程度多深?

大流行病对全球会造成广泛影响,20世纪三次大流感都导致了百万以上患者死亡。上世纪有过三次大流感与09H1N1同被视作大流行病,分别是10年代末的“西班牙流感”、50年代末的“亚洲流感”与60年代末的“香港流感”。由于疫病大流行,即便致死率算不上高,但最终仍导致大量病患死亡,这三次大流行病死亡人数均在百万以上

1918年西班牙流感影响极大。WHO估算1918年流感造成了大约5亿人被感染、2-5千万人死亡,而当时全球总人口也就18亿左右。全球备灾监测委员会(GPMB)援引世界银行的估算,如果再发生类似1918年流感规模和毒性的流行病,对全球GDP的拖累或高达4.8%

但21世纪以来的几次传染病,感染和致死的规模要小很多。02年11月非典最初病例被发现,03年7月疫情基本结束,传播近30个国家和地区,造成全球8000多人感染,近800人死亡。09年4月甲型H1N1流感爆发,10年8月疫情宣告结束,传播到214个国家和地区,超过130万人感染,大约1.8万人死亡。13年12月西非埃博拉疫情爆发,到16年初疫情基本结束,虽然持续时间超过2年,但传播国家主要集中在西非地区的利比亚、塞拉利昂和几内亚,其他国家未有大规模扩散,最终造成2.9万人感染,1.1万人死亡

因此21世纪这三次传染病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也比较有限。按照全球备灾监测委员会19年发布的报告,03年非典、09H1N1流感、14年埃博拉分别造成全球经济大约400亿美元、450-550亿美元以及超过530亿美元的损失,约占当年全球GDP0.07-0.10%

2.3  本次影响可能强于非典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趋势尚不明朗,目前很难准确量化对全球经济的影响。222IMF总裁曾表示,在当时的基线情境假设下,今年中国和全球的经济增速预计为5.6%3.2%,较1月的预测分别低了0.4个百分点和0.1个百分点,可视作当时未考虑疫情海外扩散情境下的拖累程度,但随着疫情的演变,这一幅度也会动态调整。

疫病对经济的影响程度取决于诸多方面。疫病的特征、发生的地区、防控的措施、经济的结构等都是决定因素。新冠肺炎目前造成全球50多个国家共8万多人确诊、约3000人死亡,致死率低于非典,但传播性更强。

就中国而言,鉴于新冠肺炎更高的传染性,此次防控措施力度比03年非典时期更大,而中国经济占全球的比重是03年时的3倍多、与国外经贸联系也比03年更紧密,因此,中国经济受到疫情冲击后,对全球整体的影响也就更明显。

从海外来看,目前新冠肺炎传播国家数已远多于03年非典,而过去的十七年里,国际贸易的发展也明显快于经济增速,全球化程度远非03年可比。如果更多的国家生产生活受到疫情影响、出入境增加管制,全球经济受到的打击也会更大。因此我们预计,本次新冠肺炎对全球经济造成影响或明显大于03年非典的0.1个百分点。


3.  持续多久:把握已知,跟踪未知

结合历史上全球大流行病的影响以及当前疫情扩散趋势,很自然会产生恐慌,然而一味地恐慌也不能解决问题,担忧之余,更应结合已有的事实来分析其未来走向。虽然当前难以断言新冠病毒未来的扩散程度,但有一些方面相对确定、可以观察。

3.1  传播较快但阻隔有效

新冠肺炎还是一个新的疾病,目前对它的认识有限,但在过去的一个多月中,我们可以得出新冠肺炎的两大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具有较强的传播性,这是其得以蔓延的主要原因。以中国武汉以及国内湖北省外的早期数据来看,在未采取严格防控措施的情况下,新冠肺炎的确诊病例大约2-3天就能翻一倍。而以2月底数据计算的韩国、意大利、伊朗的病例翻倍所需天数也在3天左右。这意味着,这些已发现较多病例的国家,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按目前速度传播,病例存在爆发式增长的可能

第二个特征是感染到发病之间存在10天左右的潜伏期、潜伏期也有感染性。即便仅有少数确诊病例,如果不对病患及时隔离、对密切接触者跟踪观察,则不能排除更多被感染者处在潜伏期的可能。近一周来,越来越多的国家首次发现确诊病例,因而对未来加速扩散的担忧也就进一步加重。

所以,这两大特征决定了及时的应对措施尤为重要。WHO统计226日国外新增的新冠肺炎病例数首次超过中国,而目前国外每天的新增数已是中国的三倍。形成这一反差的原因正是应对措施的不同。过去1个多月,国内对人员流动加强管制、对病例和密切接触者进行隔离后,目前基本控制住了湖北省外疫情的过快蔓延。而国外不少国家由于未及时引起足够的警惕,就容易出现疫情的传播和扩散。

3.2  未来跟踪的两个方面

根据以上特征和措施,对于未来疫情会持续到何时,我们不妨从两个方面跟踪观察。

首先,是药物和疫苗的研发。对于传染病防治,针对性药物或者疫苗可以起到根本的作用。以09H1N1流感为例,当年4月发现病例后,虽然很快蔓延到多国、基本失控,但美国CDC在疫情发生后很快启动了疫苗开发,随着9月完成疫苗研制并开始发放,同年10月美国国内病例数就见顶回落。但导致新冠肺炎的是一种新的病毒,从动物到人的感染过程、特殊的传播模式、与气温季节的关系等等特性了解仍不全面,因此,药物和疫苗研发也面临不确定性。

其次,是及时的鉴别、隔离等防控措施。由于研发前景不确定,因此如果不同步采取隔离措施,单纯期待药物和疫苗的问世,不排除要等待很长时间。所以,对病例和密切接触者采取追踪、观察和隔离措施,同样重要。

目前,意大利、韩国已加强地区管控。意大利224日对多座城市“封城”、停工停学、取消文体和宗教活动,要求市民不要外出。韩国223日将疫情预警提至“最高”,25日将大邱和庆尚北道被列为特别管控区。但这两国的管控措施均是在病例已大幅增长时才开始,因而后续在控制疫情扩散上存在挑战,并且意大利的措施还受到地方政府的反对,实际效果要打折扣。

伊朗、日本的措施相对上述两国较弱,主要是决定暂时停课。伊朗223日宣布学校停课、停办文体活动,减少外出,但不封锁城镇,只隔离个人。日本228日宣布全国学校临时停课、北海道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其中,伊朗情况更严峻:从医疗资源看,日本、韩国的每万人病床数都在100以上,意大利虽然病床拥有量不算高,但人均年卫生支出高达2700美元。因此,伊朗要花费的时间可能更多。

综合来看,2月中上旬大部分国家尚未对新冠肺炎引起足够的警惕,病例出现早期,没有及时的追踪、观察和隔离,使得当前控制扩散变得更为困难。我们预计,海外控制疫情蔓延所需的时间可能比国内更长,但一些国家已经采取的有效防控措施,可以给新发疫情国家提供借鉴,进展会更加顺畅。


4.  影响多大:海外存变,更看内需

海外疫情蔓延,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影响我国经济。

4.1  冲击外需复苏

一是冲击外需复苏,或对中国的出口造成影响。

总的来看,疫情爆发或打断海外经济底部回升的进程,将影响整体外需。19年下半年,在经历多国货币放松、中美贸易冲突缓和之后,海外主要经济体PMI呈现底部回升趋势。目前来看,疫情主要影响了中国国内的生产和需求,但如果在大多数国家蔓延并冲击经济,那么将有可能打断尚显脆弱的全球经济复苏,导致外需放缓或推迟。

一方面,出口影响程度取决于哪些国家爆发疫情,日、韩占我国出口份额的大约十分之一。目前海外疫情最严重的是韩国、日本、意大利、伊朗,我国对这四国的出口合计占比为12%,日、韩分别占5.7%4.4%,如果疫情对其经济产生较大冲击,则会对外需带来影响,而意大利和伊朗对我国整体外需影响有限。我国第一大出口目的国是美国,19年对美出口占比达17%,因而更需关注新冠肺炎在美国的情况。

另一方面,外需影响程度还与这些国家采取的措施有关。疫情导致中国经济放缓,很大原因是因为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停业停工、对交通和人员流动进行限制。如果别国的管控力度没有这么强(当然这样控制疫情所需的时间也会更久),只是减少人群聚集和外来人员输入,这类措施冲击最多的是餐饮、旅游、航空、文体娱乐等行业,对商品贸易的直接影响幅度较低,更多的是以部分行业从业者收入降低、需求减少的方式间接传导

4.2  影响海外供给

二是影响海外供给,可能对我国部分进口带来扰动。如果疫情及相关措施不影响当地的生产活动,那么对我国进口的影响也不大。但如果疫情加重冲击到各国生产,那么还会进一步影响海外供给。分国家看,韩国和日本是我国第一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地,在我国进口中分别占8.4%8.3%,合计近17%,而自意大利和伊朗的进口合计不到2%

但是否影响进口还要看我国自日韩的进口结构、是否存在其他来源替代。机电产品是我国自日本和韩国进口的主要种类,分别占自两国进口总额的47%和58%,远高于我国总进口中的相应种类占比。尤其在电子类商品进口中,我国进口的电子材料50%以上、电子元器件和电子机器设备30%左右,都是来自韩国和日本,如果疫情影响了生产,可能是供给变化较大的行业。

4.3  凸显内需意义

海外疫情扩散,导致全球经济前景再度增加不确定性。18年以来海外主要经济体都经历了增长的放缓,去年下半年才有筑底企稳迹象,但疫情给全球经济前景增加了不确定性。为此,多国政府已宣布了应对冲击的经济措施:新加坡将今年经济增长的预测较此前下调了1个百分点,拨款56亿新元支持企业和消费者;韩国宣布紧急贷款和一揽子综合景气计划;而美联储也表示,将密切监测新冠疫情发展,采取合适行动支持经济

短期来看,外需存在一定变数,内需对于经济的意义更加凸显。目前财政和货币政策已经开始发力,下一步疫情控制和复工程度将决定经济恢复的快慢。一方面,湖北省外的新增病例近来多日处在个位数,而221日开始,湖北省内每天新增的治愈病例数也已高于新增疑似和确诊病例的总和。另一方面,全国复工还在持续推进,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进度较快,近半数省份复工率超60%,东部沿海省份超80%;而中小企业复工偏慢,截至226日复工率32.8%,制造业中小企业复工率43.1%。未来更多的需求或将随着生产生活回归日常,而逐渐得到释放


-----------------------------------------

相关报告(点击链接可查看原文):

经济遭遇冲击,政策能否“抗疫”?——新型肺炎疫情影响之五(海通宏观陈兴、应镓娴)

停航和贸易限制有何影响?——新型肺炎疫情影响之四(海通宏观李金柳)

复工可还顺利?——新型肺炎疫情影响之三(海通宏观陈兴、应镓娴)

疫情下的行业众生相:机会还是挑战——新型肺炎疫情影响之二(海通宏观陈兴、应镓娴

面对疫情冲击,经济影响多大?——新型肺炎疫情影响之一(海通宏观陈兴)

联储紧急降息,疫情催生宽松——美联储降息点评(海通宏观 李金柳)

理解黑天鹅:否极泰来 ——20年2季度中国经济与资本市场展望(海通宏观 姜超等)

疫情只是表象,脆弱才是本质(海通宏观 姜超)




法律声明


本公众订阅号(微信号:姜超宏观债券研究)为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和债券行业运营的唯一官方订阅号,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仅供海通证券的专业投资者参考使用,仅供在新媒体背景下的研究观点交流;普通个人投资者由于缺乏对研究观点或报告的解读能力,使用订阅号相关信息或造成投资损失,请务必取消订阅本订阅号,海通证券不会因任何接收人收到本订阅号内容而视其为客户。

本订阅号不是海通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客户仍需以海通研究所通过研究报告发布平台正式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载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对任何因直接或间接使用本订阅号刊载的信息和内容或者据此进行投资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或损失,海通证券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本订阅号所载的资料、意见及推测有可能因发布日后的各种因素变化而不再准确或失效,海通证券不承担更新不准确或过时的资料、意见及推测的义务,在对相关信息进行更新时亦不会另行通知。

本订阅号的版权归海通证券研究所拥有,任何订阅人如预引用或转载本订阅号所载内容,务必联络海通证券研究所并获得许可,并必注明出处为海通证券研究所,且不得对内容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和删改。

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和债券行业对本订阅号(微信号:姜超宏观债券研究)保留一切法律权利。其它机构或个人在微信平台以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和债券行业名义注册的、或含有“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和债券团队或小组”及相关信息的其它订阅号均不是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和债券行业官方订阅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