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视觉灵隐 | 灵山含秀色 鹫岭起嵯峨 康熙为何五次到灵隐

灵隐寺 2024-03-19


杭州灵隐寺天王殿上悬有一块“雲林禅寺”匾额,笔力雄浑遒劲,为清康熙皇帝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的御笔。


在康熙题“雲林禅寺”匾额前,千年古刹一直名为“灵隐寺”。康熙为何题为“雲林禅寺”呢?于是民间相传“康熙错题雲林寺”的故事了。



康熙错题雲林的故事

输入

康熙皇帝下江南到了杭州,他一时被“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的西湖山水所吸引。所到之处吟诗题词。这一天,他在地方官员的陪同下,来到了灵隐寺。灵隐寺方丈得知消息,连忙叩钟击鼓,全寺僧人排班迎接康熙驾到。方丈陪着康熙皇帝,在寺前寺后,山上山下游玩了一番。康熙甚为高兴,一时兴来,吩咐随从在灵隐寺摆酒用膳。席间,康熙有些陶醉。方丈和尚早就听说康熙皇帝喜吟诗题字,上前说道:皇上,看在灵隐寺大菩萨的面上,替山寺题块匾额,也好流芳百世。”


方丈和尚的请求,正合康熙心意,便命随从摆好笔墨纸砚。康熙摆开架势,“刷刷”几下,便写下了一个大大的“雨”字,占了半个字的位置。要知道,繁体的“灵”字为“靈”,雨字下面有三个“口”和一个“巫”,现在一个“雨”字头便占去了一个字的一半位置,如何写得下“靈”字呢?康熙顿觉自己落笔太快,重写一张吧,实在有失皇帝的尊严。康熙握着笔,捋着山羊胡须,急得没了主意。


旁边的官儿们,也干着急。一个名叫高江村的大学士见状,想出了一个主意。他先在自己手掌心写下“雲林”两字,装着磨墨,挨近康熙皇帝身边,摊开手掌,康熙皇帝一看,感到这两个字真如救命菩萨,便写下了“雲林禅寺”四字。写毕,哈哈大笑,甩笔就走。从此,灵隐寺便张冠李戴地挂上了“雲林禅寺”的匾额、一直到现在,这一传说故事说得有板有眼的,似乎是真有其事。



康熙是真的写错了字吗?

输入


据清厉鹗《增修雲林寺志卷一》记载,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康熙帝南巡至灵隐,一日早晨灵隐寺方丈谛晖法师陪同,康熙帝登上北高峰,只见灵隐寺笼罩在一片晨雾之中,一派云林漠漠的景色。回到山下,谛晖法师请康熙帝为寺院题字,康熙帝即景生情题写了“雲林禅寺”四字。



据清乾隆年间出版的《湖山便览》记载:“康熙二十八年,敕赐名雲林寺。”


1921年出版的《西湖新志》也有记载:“雲林禅寺,在灵隐山麓,旧名灵隐寺。……康熙二十八年,圣祖临幸,敕赐名雲林寺。”


应当说康熙错题云林寺这一故事,在正史中均无记载。但是,“雲林禅寺”匾额,说出了灵隐寺除“隐”之外的又一大特色:


氤氲缭绕,林木叠翠,

山谷幽深,淡雅幽净。


“雲林”两字,正是此番景象的绝妙写照。



清朝虽是外族入主中原,但在位皇帝多爱好中华文化,康熙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他苦研儒家学说,提倡程朱理学,开举学鸿儒科。他在位期间,编纂《古今图书集成》《佩文韵府》《康熙字典》《全唐诗》等,对中华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不亚于历史上其他汉族皇帝。


皇帝敕赐题词时,常喜欢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抛开旧称号,赐予新名称,以显示自己的水平和权威。



康熙三十八年(1699),康熙题写西湖十景时,对西湖十景的名称做了多处改动。如将“两峰插云”改为“双峰插云”;“麯院荷风”改为“曲院风荷”:“南屏晚钟”改为“南屏晓钟”。经他这么一改,杭州几个景点之名更贴切、更来神,并已被历史所认可(南屏晓钟除外)。因此,“康熙错题雲林寺”应是一种民间的戏说,并无史实依据。况且,故事传说康熙在灵隐寺中大摆酒宴,与寺院“不饮酒”的戒律相悖。康熙是一个博学之士,他不可能一方面为灵隐寺题字,一方面又有意去破坏佛教戒律。



根据《清史稿·圣祖本纪》记载,也证实康熙“错题雲林”确是误传。事实是康熙二十八年(1689)二月,康熙皇帝南巡看到灵隐“山林秀色,香云绕地”,就借唐代杜甫的“江汉终吾老,雲林得尔曹”诗句,改灵隐寺为雲林禅寺。


乾隆四十五年(1780)六月,康熙的孙子乾隆皇帝弘历到灵隐寺拈香顶礼,曾有五言诗。



《驻跸五言诗》


灵隐易雲林,奎章岁月新;

名从工部借,诗意考功吟。

讵必频庚韵,那无一写心;

偷闲成五字,佳境向前寻。


注:奎章(皇帝御笔)

       工部(指杜甫的官职)

       考功(指宋之问的官职)


乾隆弘历这首诗说明康熙改“灵隐”为”雲林”是真的。孙子为祖父澄清了是非。



1689年南巡第一次到灵隐寺

输入


康熙二十八年(1689)第二次南巡,正月初八出发,二月初九抵达此次南巡的终点杭州,在杭州城住了6天。赐“雲林禅寺”匾额,同时御制诗二首。


《题飞来峰》

岩岫崚嶒洞壑奇,悬藤古木半迷离;

冷泉亭子清溪上,谁识源头混混时。



《题灵隐寺》

灵山含秀色,鹫岭起嵯峨;

梵宇盘空出,香云绕地多。

开襟对层碧,下马抚烟萝;

羽卫闲来往,非同问法过。



这首御制诗大意说:钟灵神秀的山峰含着秀色,寺院借着高峻山势建起。庙宇盘空而出,佛案上燃的香烟气缭绕。敞开衣襟,对着的是层叠的青山。下马抚摸着藤萝,来到清幽的修行之地。


这首诗运用了典故和借代。“鹫岭”本为印度灵鹫山的简称。据说灵隐飞来峰是从印度灵鹫山飞来的,世人常用“鹫岭”借指灵隐寺。


“烟萝”是“借代”。草树茂密,烟聚萝缠,谓之“烟萝”,借指幽居或修行之处。


康熙皇帝一生六次南巡,五次驻跸灵隐。康熙二十八年(l689年),康熙皇帝第一次到杭州,便为灵隐寺和飞来峰留下诗句。


杭州灵隐景区康熙皇帝御碑亭(新建)


1699年南巡又到灵隐寺

输入


康熙第三次南巡,三十八年(1699)二月初三启程,三月廿六驻跸杭州,廿九日离杭。期间,康熙帝奉太皇太后銮舆赴云林禅寺敬香,赐金佛一尊、香金五百两,御书“禅林法纪”四字匾额并对联一副“”。御书“飞来峰”三字勒石,御制《再过鹫峰》七言诗一首。赐帑金重修了上、中、下天竺寺。


康熙御书“飞来峰”三字勒石(飞来峰现存)



康熙御题联

禅心澄水月 法鼓聚龙鱼


康熙御制云林寺诗一首

无为几事少,问俗驻林邱;

卫骑森严减,炉烟叆叇浮。

鸟啼香界古,花缀梵筵幽;

野径春风引,轻铺细草柔。


康熙御制灵鹫诗一首

何处飞来一块石,嵌空岩窦作玲珑;

下临巨涧淙淙冷,上阴长松谡谡风。



1703年再次圣驾灵隐寺

输入


第四次南巡,四十一年(1702)九月廿五启程,四十二年(1703)二月十五日到十八日4天,康熙帝驻跸杭州。康熙皇帝再一次圣驾灵隐寺,赐御书《金刚经》一卷,《心经》一卷。御制《再过鹫峰》诗一首。


《心经》是康熙帝喜欢临摹的佛教经卷 他常御书《心经》赐赠


御制《再过鹫峰》

爱此清幽一径深,马随泉响入云林;

苍苔古洞何年凿,脉脉韶光自赏心。



灵隐寺天王殿前西侧御碑亭


1705年第四次到灵隐寺

输入


第五次南巡。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二月初九启程,四月初三到杭州。康熙皇帝又次幸驾灵隐寺,赐住持慧輅御书金扇一柄,石砚一方。


康熙南巡御赐金扇样式 扇面有康熙帝御笔题字


同年,灵隐寺建御碑亭。至今,灵隐寺御碑亭仍清晰可读康熙御笔题诗:


灵是西方鹫,飞来住岌峨;

名山观不少,此地比宁多。

法苑开龙象,清径沲蔚萝;

诸天应栏护,御辇昔曾过。


灵隐寺天王殿前东侧御碑亭


1707年第五次到灵隐寺

输入


第六次南巡。四十六年(1707)正月廿二启程,四月初九到杭州,又一次到灵隐寺敬香,赐人参二斤,香金四十两。



康熙二十年(1681)平定三藩之乱,二十二年收复台湾,清朝基本实现了国家的统一。此后,清朝进入稳定发展时期。康熙二十三年(1684),康熙帝首次南巡实为东巡,起因于清朝基本完成国家统一,适逢甲子年,仿照《尚书·舜典》圣王泰山巡狩之举,出游巡视。这次南巡,康熙帝跑到南京就返回了。康熙帝的首次南巡,最大的意义在于政治上的象征性。他于江宁(今南京)谒明陵,承认明朝统治的合法性,以争取江南士大夫人心;至曲阜祭孔,表明接续了儒学道统;祭泰山,象征着天命所归,颂清功业。


《康熙南巡图》局部


康熙皇帝一生六次南巡,五次顺京杭运河南下到杭州,五次驻跸灵隐,表现出对佛教文化的认同和赞许。当然,灵隐的奇特的自然风光令康熙帝流连忘返,特别是灵隐寺作为东南佛国的标杆,他为灵隐寺留下许多墨宝和诗句,在当时具有政治意义,这也充分说明杭州灵隐寺在清朝时备受皇室青睐。


往期回顾

藏识

大雄宝殿楹柱联——莫虚负荷花十里桂子三秋

大雄宝殿楹柱联——宝坊阅千载常新 楼阁喜重开

大雄宝殿楹柱联——古德此安禅 似岳镇西湖

大雄宝殿楹柱联——入殿参三世释迦 不须问过去未来

大雄宝殿楹柱联——善门呈宝相 发菩提宏愿

大雄宝殿楹柱联——积无量千万诸善根 故名佛国

视觉 | 吴越文化艺术瑰宝——灵隐寺千年双石塔

视觉 | 千年陀罗尼石经幢  见证灵隐寺悠久与辉煌

视觉 | 古樟华盖 有凤来仪

视觉 | 杭州灵隐寺 娑罗圣树花开正盛


新闻

为大众抗疫诵经祈福  为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降半旗哀悼

众志成城筑平安 —— 杭州佛教界抗疫记

杭州灵隐寺2020年“结夏安居•共修华严”推迟举行


视频

梵呗祈福|唱诵《心经》

壶里乾坤大——云林奉茶

佛教生态保护动漫系列(—)反哺

佛教生态保护动漫系列(二)遇赦

佛教生态保护动漫系列(三)投宿

佛教生态保护动漫系列(四)方长不折

佛教生态保护动漫系列(五)《此路不通》

中国禅——佛教中国化的典范

赏析 |《钟声偈》



编辑 | 妙莲

美编 | 璐希

责编|慧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