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多数人往城市跑,他们为什么返乡? | 嵩口慢慢走

2016-02-06 驻嵩口小分队 homeland家园

撰文/蒋艳芳

采访/蒋艳芳 陈珺   摄影/邹训楷



人口外流是中国各地的很多乡镇、农村普遍存在的现象,我们十周年特刊关注的嵩口过去二三十年来也有大量人口外出的现象,出去的人近一点的在永泰县城、福州、厦门等周围城市,远的到上海、北京,甚至下南洋去寻找出路。在嵩口采访的时候我们经常遇到十几岁就辍学外出打拼的年轻人,都曾迫不及待地要逃离那片一年到头围着农事转、苦到怕了的故土,对他们来说,返乡比离乡要难得多

2008年“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申请过后,任嵩口镇党委书记的张培奋拍摄了大量嵩口照片并在贴吧、博客和QQ空间等平台展示,引起了许多像陈兴一样出门在外的嵩口人的注意。张培奋后来还建了一个QQ群,聊的都是与嵩口有关的历史文化,现在包括陈兴、陈肖波在内的积极参与古镇宣传、改造的好几位年轻人也都是通过这些线上平台关心家乡变化的。2014年随着台湾“打开联合”团队进驻嵩口,与政府正式拉开古镇改造的帷幕,越来越多嵩口本地人加入了返乡的行列,他们也想着可以在自己生长的土地上找到继续生活的可能。

线上的运营者

________________

“嵩口古镇”公众号在张忠鑫、陈肖波、陈兴等人的运营下,从古民居、美食、民俗、永泰古庄寨等方面推送了大量介绍文章。因为这些宣传和带动,过去在网上很少能看到资料的嵩口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每个人的朋友圈里,身处异乡的人们谈起古镇也有了更多自豪感。



虽然陈肖波1997年外出求学后离开家乡生活,但是从小在爷爷身边耳濡目染,也有着很浓的故乡情,还在线上陆续撰写嵩口历史文化相关文章,嵩口古镇微信公众号就曾推送过不少他和他爷爷的文章

陈肖波的爷爷陈永照出生于民国初年,陈永照的父亲陈宝三为嵩口诗人、第一届嵩口商会副会长,陈永照从小受过良好教育,经历过嵩口近百年历史变迁,因为爱好历史、文化及诗词,常年都有记录整理嵩口乡土风情及历史故事的习惯,也曾走访众多高龄老人,整理出关于嵩口古镇的翔实史料。这些资料为2008年嵩口申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时提供了很大的帮助,镇政府还专门为老人家颁发了一块“嵩口活字典”的匾额。陈永照2012年去世后,陈肖波完好保留着爷爷的遗稿及老照片等相关物品

“嵩阳古镇论坛”微信群发展到现在吸引了300多人的加入,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出门在外的嵩口人,这个线上平台的作用也变得更加丰富2015年9月,鲍瑞坊镇长曾在群里利用实时通话的功能开了一场“嵩口古镇规划听审会”,和群成员介绍、沟通古镇的改造事宜,告诉大家嵩口这一两年来的变化。而2014年嵩口月洲村、大喜村参与评选“福建省最美乡村”,大家也通过这些线上平台发动各方力量为嵩口投票,甚至带动了永泰大范围内的人们参与其中。


线下的实践者

________________


老家在嵩口下坂村的陈兴,初中毕业后到永泰县城学习首饰制作,18岁离开家乡去往北京打工,一直待到了现在。2006年,陈兴开始有意识地在网上搜索家乡嵩口的信息,那个时候的嵩口还沉寂在永泰的山里,古民居在当地人的眼中还是“落后”的表现,网络上除了张圣君信仰中能找到嵩口的名字,几乎也没有更多这个古镇的信息。找不到嵩口的资料,陈兴自己建过一个嵩口的网站,挂上与古镇相关的张圣君、张元幹的故事,也会去嵩口的贴吧说说记忆里的嵩口。2014年开始,70后陈兴就计划要返乡创业,他父亲知道后抛给他一句话:“你难道想回去种地吗?不怕被人笑话?”类似的情况几乎每一个决定回乡的年轻人都遇到过,老一辈人们对于嵩口能提供的工作和生活想象还很有限,这也正是陈兴和张忠鑫等人更想回乡的原因之一。



陈兴很早就计划回乡开家咖啡馆之类的空间,因为家庭缘故一直没落地,几个月前他和在老家的亲戚先一起开了一家特产店“嵩口味道”


90后张忠鑫2015年10月刚刚回到嵩口创业,他和陈兴同样相识于网络,陈兴后来建了“嵩阳古镇论坛”微信群和“嵩口古镇”公众号,张忠鑫都在其中帮忙运营和维护。一开始只是出于了解本家故事的目的,后来这些平台让张忠鑫认识了更多家乡的能人志士,包括前书记张培奋和现任镇长鲍瑞坊,还有被大家称为“嵩口电子书”的陈肖波等等,大家在线上互相探讨家乡的改造,求证古镇的历史故事,号召返乡众筹创业等,谈起嵩口的一切都满含期待和热情,这些对他都有很大的影响。其实,张忠鑫的父母18年前就离开嵩口,长期生活在福州,也为张忠鑫做好了迁居福州城里的一切准备,他还是转头回到了嵩口。



张忠鑫家的古厝“乐知园”,位于嵩口镇区道南村,张忠鑫父亲后来在正座旁边横厝位置建了一栋青砖小楼,张忠鑫计划未来在那里做一家自己的民宿

长期生活在厦门的张银清也是2014年“最美乡村”投票期间加入陈兴他们的,她的老家在永泰同安,90年代末因为上大学去了厦门,后来就一直在外生活。现在她在福州、厦门经营咖啡美容养生会所,自己也是厦门商会成员,但还是始终挂念着永泰老家。在投票之前,她只到过嵩口一两次,关于古镇的认识也只是停留在偏远、落后的阶段。因为投票的活动,张银清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老家人,后来鲍镇长在嵩口二中办过两期嵩口古镇论坛,和民众交流未来的古镇改造,她还特意赶来参加。爱乡青年们对古镇改造的热情彼此激励着,谈起很多落地做事的想法,“爱尚嵩阳”由此产生,现在张银清是五个股东之一,和张忠鑫相比,她虽然不是完全离开城市移居嵩口,但每周都要跑古镇来,带上许多对嵩口感兴趣的人,对接内外资源,参与“爱尚嵩阳”的运营等。

2015年11月底,因为这些线上平台而相识的张银清、陈兴、张忠鑫,以及吴婧等人共同成立了一家“爱尚嵩阳”旅游公司,希望把大家在线上讨论过无数次的想法落地,真正在嵩口做点事情。同时他们也与镇政府对接,帮忙成立嵩口行业协会及“创客中心”,帮助引进、引导、规范嵩口未来的业态。现在吴婧主持的“大喜山居”民宿已经快完工,行业协会的事情也在梳理。他们还众筹了二三十辆自行车计划出租给游客,张银清每个月都要来嵩口三四次,常常带来她在厦门商会里结识的各路人脉,帮喜欢嵩口也想在嵩口做点事的人对接本地。陈兴在微信等线上平台帮忙宣传古镇,也投资“大喜山居”、“嵩口味道”等空间的运营,就差说服爱人共同返乡。未来他们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让本地人明白,不拆老建筑,保护老建筑,这个古镇也一样能让大家生活得很好。


正在改变的本地人

________________



陈雄 生于1968年,嵩口街道居民,与太太张惠清共同经营嵩口直街特产店。上世纪90年代外出经商,2015年国庆亲眼看到古镇的游客大增,决定回乡发展


“早年的嵩口是必须出去外面闯,在这里赚不到什么钱。去年上海的店面拆迁,我太太回嵩口休息了一下,看到国庆节很多游客我们还挺惊讶的,虽然之前在微信上就看到过些嵩口的旅游宣传。能在家里做生意,我们觉得挺好,没必要出去闯,孩子大学毕业了也支持我们回家。游客来总想带些有嵩口特色的东西回去,我们从乡下收购来十几款山里的干货,本地人家都会自酿些酒,我们也有卖,种类不求多,重品质,吃的东西要能吃得放心。现在开特产店顺便卖果汁,还谈不了什么生意,等旅游发展起来了可能还不错,先慢慢守着。”



林立陆 生于1950年,嵩口月阙村人,木匠,从事木工工作40多年,近几年原本赋闲在家,因为嵩口改造重新忙碌起自己的手艺,镇政府大楼改造和圩市小推车以及溪口村古法建设的凉亭等都出自他手


“木工在以前的嵩口是一门非常吃香的手艺,1976年到1978年间我手上一年还要盖5座木头大房子,特别忙,但是后来社会发展,木工手艺就没用了。台湾团队来了以后,我有段时间忙不过来还把以前一起做木工的老朋友们叫来帮忙,大家过去都在外面打工、做生意,现在回来做木工收入反而更好,都很高兴有人还重视我们老木匠。这两年外面来的客人想参观古民居,但后辈没几个懂老房子了,政府让我给他们带过几次。现在会觉得年轻人有年轻人的想法,我很喜欢和他们接触。”



卢天明 生于1963年,嵩口街道居民,永泰二中英语老师。古镇开发之后对古镇的非物质文化有更多关注,生活也因为带朋友逛古镇充实忙碌不少


“年轻时也想过走出嵩口,现在觉得在嵩口过慢生活也不错。早年我们不会觉得老房子有价值,爱劈柴烧就劈柴烧,不过也好奇过嵩口怎么小小的地方会有这么多宗教、庙宇。评上历史文化名镇之后,我常会去思考我们的古镇文化底蕴所在。走得多,看得多了,才发现老房子也是有价值的,像嵩口古厝里的木雕、灰塑、石雕都有得说,风水上也有讲究。现在很多在外面做生意的朋友回来会来我这里泡茶,会聊古镇的文化、变化和发展,他们这群年轻人会回过头来关心自己的家乡,这就是希望。”



庄朱辉 生于1962年,嵩口镇街道居民,洑口林业站干部,1990年结束在漳州的4年工作回到嵩口生活至今。近几年开始有意识地整理家族历史,期待着老家的旧房子能在嵩口改造过程中发挥出新的作用


“庄家里上世纪80年代以前还住着很多人,后来大家靠考大学或者出去打工都留在了外面,我兄弟姐妹6个,现在还生活在嵩口的就只有我。我父亲1967年建的夯土老房子虽然保护得很好,但现在没有人住,这几年好几拨人都进来拍照,还有进来问房子能不能出租的事情,我就觉得应该在老房子里做点什么,所以收集整理了一些祖上经商和生活起居使用的物品,做简单地展示,以后如果要开发的话有的房间也可以收拾出来做做看,家里的人对老宅子都很关心,也希望能在保护的同时有新的发展。”

本内容选编自120&121期《HOMELAND家园》封面主题“嵩口慢慢走”,点击阅读原文可跳转至微店购买杂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