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成为一个像激光一样专注的人(下)

崔哥看世界 崔博效率手册 2022-12-24

在《如何成为一个像激光一样专注的人(上)》中,我们介绍了提高关注力的三个技巧,并分享了一个工作流程图。今天,我们接着探讨其他几种有助于提高关注力的方法:

4、增加离线时间,减少上线时间。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很难想象,在互联网进入中国的初期,即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这段时间,“上网”是一件非常具体的事情,因为平时你都是在“线下”的,等到打开电脑、启动“猫”(modem)、输入账号密码,才算“上网”。

现在随着通信成本的降低和移动设备的普及,随时随地在线已经成了“标配”,但是带来的后果就是我们的精力会随时被突如其来的通知、信息、新闻打乱阵脚。结果就是,有些人学习效率最高的时间,是在飞机上关机的时间。

专程为了完成一项工作而买张机票既没有必要又成本过高,其实不妨让自己一天有一段时间,进入“离线”状态:

提前告知同事、朋友,譬如早上八点到九点半,或者下午四点半到五点半,是自己的离线时间,需要集中精力思考问题、阅读材料和规划未来,请勿打扰。

事实上,一些社会学家做了这方面的实验,原先以为别人会因此感到麻烦(因为无法得到及时回应),但是实验结果显示,很多人都欣赏这种行为,甚至也开始积极采用。

5、训练自己的专注和思考能力。

很多人在反思自己没有达到某个目标,或者完成某个任务时,经常总结的原因是:我就是不够专注,或者没有足够的时间专注于这件事情。

这个结论的一个前提,是:只要我有时间、决心,我就可以专注。但是心理学家的分析表明,在现在这种被微信、抖音、新闻等媒体导致“碎片化”的时代,很多人的心理甚至生理上,已经“无法专注”。

显然,“专注力”,成为了一个需要训练才能获得的能力。这需要我们有意识地找机会专注思考。具体来说,怎么办呢?

我的一个建议是,用对一个特定问题、任务的思考,填补自己的零散时间。每天的零散时间,包括等电梯、排队、散步等等过渡时间,大部分人会完全本能地拿出手机,用漫无边际的聊天、新闻和视频,把这些难得的喘息、思考时间填满。

我们可以每天给自己定一到两个需要思考的问题,再放到这样的零散时间里来思考。例如:下一个报告、文章的主题和结构,下一阶段的学习目标,自己的理财规划等等。甚至可能的话,随身带个小本子,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

我就从这样的“无聊”时间中,收获了很多好点子、好想法。这样做的另外一个好处,就是逐步积小成多,锻炼、打磨自己深入思考的能力,即专注力。

很多朋友在工作中采用的方法是 “DDD”,即Deadline driven development,又称“临时抱佛脚”模式。

截止时期快到时的工作效率奇高,是因为我们做到了高度的专注,但是这显然只适用于一些短平快的任务,如果你的任务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沉淀,只在截止时间前那几天甚至几个小时“临阵磨枪”,很容易影响工作成果的质量。

6、用一定的成本,设定自己时间的“使用门槛”。

上面这五点,提的基本都是“反求诸”,也就是从自己的角度如何做到高度的专注。但是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各种外界的干扰,特别是知识工作者,经常遇到的问题就是:

某某老师,能否来拜访您,交流交流?
某某老师,能否请您指导指导?

实践证明,最影响专注力的词汇,就是“可以”。

如果对上面这些请求都有求必应、来者不拒,就不要指望深度工作了,每天的日程表就会被这些请求占满。

但是,都拒绝,显然也是不合适的,毕竟有很多潜在的商业机会。

如何筛选呢?

我的经验是,设置一个自己时间的“使用门槛”。也就是按照自己对于时间的预估,给自己的时间定一个价格。这个价格可能是基于费用的(“请按照需要的时间付费”),也可能是基于时间的(“先把你的问题整理成一个文档,我看看怎么建议”)。这样的作用,是筛选掉那些想要“撸羊毛”、甚至连基本搜索引擎都不愿意使用的求助者,过滤出真正的潜在需求。

只有适当说“不”,甚至“非必要不社交”,才能够真正把精力关注于自己擅长的事情上。回到本系列的开头:一个知识工作者的真正价值,来自于自己输出的知识产品,例如设计、产品、作品等,而不是见了多少人、加了多少微信、吃了什么、玩了什么。

这就是我对于如何提高专注力的一些建议。后面,我还会围绕“深度工作”这个主题,讨论一些方法。

最后,“行胜于言”,如果你赞同上面的建议,最重要的,还是立即行动起来,看看自己今天、本周、本月的行程安排,看看如何“断舍离”,让自己的时间专注在真正有价值的任务上。

近期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