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小儿用药精华(收藏版)

中医宝典 2020-02-16

寻找好中医,你附近或看过的好中医 >>>

【中医宝典App】中医古今书籍在线/离线阅读 >>>

【中医宝典】2018年8月文章排行

小儿为稚阳未充、稚阴未长之体。由于阴阳二气尚未充盛稳定,且脏腑娇嫩,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变化迅速,易虚易实,不任攻伐及苦寒辛烈之品,故处方用药需加慎重并有它的特点。


正如吴鞠通在《解儿难》中指出:“脏腑薄,藩篱疏,易于传变;肌肤嫩,神气怯,易于感触。其用药也,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稍不对证,则莫知其乡。”可见小儿用药,不仅要按年龄长幼而轻重有所不同,而且要按体质和病理的特点适当运用,才能恰到好处,收到预期的效果,兹分下列几方面来谈。


一、以剂量少而效宏者为尚


小儿体格弱小,且难于服药,在保持一定的药效原则下,药量要少而较易于服食者为宜。因此,药物与剂型、剂量都应有所选择,是以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120首方中,丸剂63方,散剂38方,膏剂6方,丹剂5方,饼子1方,汤剂仅占5方,饮子1方,汁1方,外治法2方。

其中以丸、散最多,因此两种剂型量少而易服,且可备作急用。汤剂只占4%左右,这与成年人主要用汤剂者有所不同,以汤剂量多而不便于小儿灌服,且要临时配药煎煮,不如丸散之方便耳,可见宋代时已注意到小儿用药剂型等特点了。


为了速效,不少丸散配伍少量走窜之品,如抱龙丸(药物组成见后)配有麝香,服量很少,丸如皂子大,百日小儿每丸分三四次服,五岁也只服一二丸。又如凉惊丸(龙胆草、防风、青黛、钩藤、黄连、牛黄、麝香、龙脑)也配伍麝香、龙脑,每丸如粟米大,每服三五丸。


至于消积、杀虫之消积丸(丁香、砂仁、乌梅、巴豆)、安虫散(胡粉、槟榔、川楝子、鹤虱、白矾、干漆、雄黄、巴豆霜),除消积杀虫药物外,均配用巴豆以泻下。


当然,这些峻烈之品,分量和服量是很讲究的,这都是药少效宏的例子,是值得治儿科者深入研究加以继承和发扬的,俾能对小儿急症及时和有效地加以处理,这是当前振兴中医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在不影响疗效的原则下避免苦寒辛辣之品


小儿服药比较困难,苦辣刺激之剂更难灌服,故处方用药在不影响疗效的原则下应尽可能避免选用苦、辣药品,宜用清淡或甘淡者为宜,必要时可配伍调味之药,如抱龙丸是用甘草水和丸。


例如清热药之黄芩、黄连、栀子、龙胆草、山豆根、板蓝根等药味较苦,小儿多不愿饮服,或饮下则吐,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苦寒药虽不能说是儿科之大禁,但苦寒能伐生生之气,使用时确宜慎重,应尽可能另觅味淡而又能清热者如鲜竹茹、淡竹叶、鲜芦根、石膏、夏枯草、桑叶、青天葵等代替。


又如辛辣药如干姜、吴茱萸、细辛等对口腔喉头有较强烈的刺激,小儿亦较难饮服,应尽可能改用橘红、陈皮、藿香、佛手等芳香药代替。因小儿脏腑轻灵,反应敏捷,药一对证,即易收效。


三、宜注重祛风除痰、健脾消食


小儿肝强脾弱,肝风内动,易致惊搐;脾胃虚弱,痰、食易成,故诊治小儿处方命药时,宜注意这几种情况,为了定惊祛风除痰,每常用钩藤、蝉蜕、僵蚕、全蝎等以祛风镇痉,胆南星、法半夏、川贝母、天竺黄以除痰。


为了健脾消食,每用茯苓、山药、白术、炒扁豆、莲子以健脾;麦芽、谷芽、鸡内金、莱菔子、神曲、山楂以消食导滞。且消食亦足以除痰,所谓无食不成痰也。


同时,小儿须令小便通畅,则火热之邪,才不致蕴积,新陈代谢之机,更为流畅,故清热除痰药中,宜佐以利水之品,如灯心草、薏苡仁、通草、车前草、滑石、玉米须、白茅根之类,亦所常用。


四、解表退热之剂,宜加选择


小儿肌肤嫩,藩篱疏,易于感冒。小儿发热,最为常见,须选用退热速而不至发泄太过者为宜。根据个人的体会,婴幼儿退热药以青蒿、白薇、淡竹叶、鲜芦根等为主,其余根据证候可适当配伍。


青蒿不仅适用于暑热或虚热,其实四时感冒之发热均可用之。陈藏器谓秋冬用子,春夏用苗,可见青蒿是四季均可用的。《生草药性备要》谓能“治小儿食积”。《滇南本草》谓其能“去湿热、消痰”。则青蒿不仅退热解表之功较好,且对小儿痰食也有一定作用,是小儿退热之首选药物。


白薇有清热凉血之效,《本草纲目》谓能“治风温灼热”。《民间常用草药汇编》谓其能“清肺热”,故不仅限于虚热及潮热才可用,即一般发热均可用之。


淡竹叶、鲜芦根为甘淡之品,具有较好的清热利尿作用。


上列各药,均非大苦大寒之药,但有较好的清热功效,对小儿较易服用,必要时可配伍甘草作调味,且有清热解毒之效。

【中医宝典】热文排行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有身体不适请到正规医院就医★










【中医宝典】热文推荐 >>>


《黄帝内经》在线阅读

 

什么是真正的中医?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中医宝典微信公众号 zhongyidaxue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