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研究分享丨用户参与产品创新的国外研究热点与演进脉络分析——基于文献计量学视角

解学梅 余佳惠 南开管理评论 2023-02-02

作者简介

解学梅,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管理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创新创业管理;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上海市特聘教授(东方学者)、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浦江人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首席专家)、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 20 余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 项(结题两项后评估为“特优”和“优”)。在国际权威SSCI期刊以及国内NSFC A 级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 80 余篇。Email:xxm1030@126.com

余佳惠,上海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创新管理。Email:yujiahui_0919@163.com


研究缘起

作者长期关注用户参与产品创新领域的相关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感受到用户参与对企业产品创新的重要性。从理论层面来看,用户需求和体验等信息有助于企业识别潜在有价值的想法和需求,降低企业的知识搜索成本,提升用户价值和产品质量,为企业带来独特的竞争优势。从实践层面来看,用户参与产品创新的成功案例也是屡见不鲜,例如,被众人熟识的小米、海尔和乐高等企业均通过积极利用用户知识提高企业的产品创新能力。由此可见,用户参与是企业获得持续创新能力的重要源泉。

然而,虽然现有文献对用户参与产品创新的研究进行了探讨,但由于研究重点不同,尚存在以下研究局限需要深入拓展:一是尽管该领域已呈现出一定的研究热点和整合框架,但仍缺乏对核心研究主题进行系统梳理的一致性框架;二是现有研究综述多是针对某一特定主题进行回顾,尚未全面梳理用户参与产品创新的相关研究;三是现有研究综述多依靠主观构建的研究框架归纳已有研究内容,尚缺乏借助文献计量工具对用户参与产品创新的文献进行系统性梳理的研究。

因此,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法,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452篇用户参与产品创新的文献为研究样本,运用CiteSpace和Gephi软件,对用户参与产品创新领域的研究热点和演进脉络进行可视化分析,并进一步构建该领域的知识框架,挖掘已有研究的不足,进而提出未来研究展望。


主要研究结论和理论贡献

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研究结论和理论贡献:

从研究热点来看,关键词共现和突现词分析的结果表明,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用户参与和供应商参与均有密切关联;此外,本文基于聚类分析系统地识别了用户参与产品创新的过程、用户参与产品创新的模式、基于用户视角的价值共创、用户参与和产品创新绩效关系四大研究热点,并结合个人-组织匹配理论,提出了用户创新能力-情境-过程-模式(CCPM)理论模型,形成了完整的理论框架;该理论框架将“个人-组织”匹配拓展到“用户-企业”层面,为企业从情境匹配、过程匹配和模式匹配等层面有效利用用户知识,降低企业利用用户知识的成本和风险提供了理论参考。

从研究演进脉络来看,通过构建时区视图将演进过程划分为如下三个阶段:阶段一聚焦“用户参与产品创新模式研究(2001-2009)”,阶段二聚焦“基于用户视角的价值共创研究(2004-2010)”,阶段三聚焦“用户参与和产品创新绩效关系研究(2009-2020)”;即从通过用户参与模式提高用户参与水平以准确识别用户需求向用户作为价值共创者过渡,最终转向用户参与提高产品创新绩效的实践研究。此外,通过对核心文献的详细梳理,最终形成了基于“新产品属性评估→用户参与模式→价值共创要素→产品创新绩效”的逻辑框架,一方面,有助于企业通过对新产品属性的评估选择合适的用户参与模式;另一方面,有助于拓展用户在线参与提升产品创新绩效的路径研究。由此,该研究结论进一步深化了用户参与产品创新的理论范畴。


管理内涵

本研究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管理启示:第一,需要从用户参与产品创新的“过程视角”重视用户角色和参与阶段的密切关系。企业需要根据用户创新能力识别用户角色,从而决定用户参与产品创新的适宜阶段,确保每一阶段集中用户资源

加速产品创新。第二,需要从用户参与产品创新的“模式视角”评估产品属性、选择参与模式以及匹配用户能力。不同类型的产品均具有其独特属性,包括产品设计和开发过程的复杂性以及用户需求的异质性;因此,企业需要基于新产品属性选择合适的用户参与模式。例如,企业可以采取“混合模式”促进“企业-用户”的持续性创新;可以采用“在线社区模式”通过对社区用户行为和用户兴趣进行分模块管理,面向高能力或高兴趣用户发起“众包”任务,并为面临困难的用户提供创新工具箱。第三,需要从“价值共创视角”识别用户价值共创的动机和过程。一方面,企业可以对不同动机的用户群体实行“精准化管理”,采取针对性策略提升用户持续参与的意愿。例如,在用户注册社区账号或选择创新活动时,基于用户参与动机推荐不同的参与模式,以提升用户的满足感和效能感。另一方面,企业可以从战略视角思考价值共创过程中知识的动态整合。例如,利用企业文化促进用户和员工关系的平衡;组建跨职能团队促进用户知识的有效整合。第四,需要从用户参与和产品创新绩效关系视角重视产品创新项目的研发情境。产品研发情境涉及技术、产品、市场和能力等多个层面,对用户参与产品创新具有重要影响。由此,企业需要对自身能力以及不同情境具有清晰的认知和判断,并将自身能力与不同情境和用户资源高度匹配,从而促进用户参与对产品创新绩效的积极影响。


相关领域前沿问题展望

本文提出如下未来研究方向以拓展和完善现有局限:

第一,基于研究主题的拓展研究。首先,探究多元化情境下用户参与产品创新,促进用户和产品创新情境的良好匹配。一方面,未来研究可以基于数字化情境下独特的情景变量(平台AI处理能力、社交媒体网络能力、社交媒体使用),用户角色变量(数据提供者和数据分析者)探究用户参与对产品创新的影响。另一方面,未来研究需对生态系统情境进行拓展,从“企业-用户”二元视角转向“企业-用户-其他利益相关者”创新互动的生态视角,探讨用户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其次,识别用户参与产品创新的适宜阶段,实现用户和参与阶段的匹配。一方面,未来研究可以分阶段识别用户参与产品创新过程的中介(如“用户-员工契合”、“用户-开发者冲突”、知识转移有效性)和情境(如产品复杂性、企业吸收能力)机制以及对不同行业用户参与新产品开发不同阶段的效果进行比较研究,以探究现有研究不一致结论的根源;另一方面,未来研究有必要进一步挖掘用户参与阶段的邻近性对产品创新的作用机制以及对创业用户适合与原属企业在产品创新哪些阶段产生合作进行探讨。再次,关注用户在线参与产品创新的模式,加强用户和参与模式的有效匹配。一方面,未来研究需关注用户参与产品创新模式潜在的挑战和风险以及采取参与模式的先决条件,为企业选择合适的参与模式提供参考;另一方面,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探究用户在线参与的授权引导机制。例如,根据“能力(或动机)识别→授权引导→绩效提升”的逻辑脉络,通过案例研究或实证方法探究如何对不同等级(或动机)的用户建立完善的激励、授权和引导机制,进而提升用户参与产品创新的绩效。

第二,基于CCPM模型的拓展研究。一是用户创新能力的量化。未来研究可以从个人心理能力、个人技术能力和社会规范能力三个方面对用户创新能力进行测量,据此分析用户创新的瓶颈和能力短板,探讨企业如何利用用户创新能力与情境、阶段和模式等各方面的匹配克服瓶颈和短板。二是用户-组织匹配的量化。一方面,未来研究可以基于CCPM理论模型对用户-组织匹配进行量化,例如,根据用户能力和偏好发布指定任务、参与阶段或授予不同权限等;另一方面,未来研究可以针对现有关于个人-组织匹配(契合)的测量项,结合用户-组织匹配的特点构建量表。例如,从组织文化、组织价值观和组织支持等方面对用户-组织匹配量表进行设计。

第三,基于研究方法的拓展研究:① 未来研究需要运用大规模的实证研究。例如,对不同类型的用户参与价值共创的因素进行对比研究,从而采取相应策略吸引不同类型的用户进行价值共创。② 未来研究需要采用多元化的数据来源。例如,采用问卷调查等一手数据与二手数据相结合,或采用在线社区爬虫数据与问卷数据相结合,以降低单一数据来源的局限性。③ 未来研究需要采用多元化的研究方法。例如,采用案例研究、质性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或采用问卷调查和实验设计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更精准和更全面地探究用户参与产品创新的相关主题。


原文引用

解学梅,余佳惠.用户参与产品创新的国外研究热点与演进脉络分析——基于文献计量学视角[J]. 南开管理评论, 2021, 24(5).



相关阅读

主编寄语丨白长虹——商学教育创新的五个方向

主编寄语丨白长虹——商学教育的嬗变

主编寄语 | 白长虹——开展幸福产业交叉研究

新刊丨《南开管理评论》2021年第五期目录

研究分享丨“走出去”能否“反哺桑梓”:跨境研发与母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研究分享 | 服务失败情景下智能客服化身拟人化的负面影响:厌恶感的中介机制

研究分享丨“动之以情”还是“晓之以理”?权力感对消费者产品决策的影响

研究分享 | 如何应对拒绝或忽视:社会排斥类型对拟人化品牌角色偏好的影响研究

研究分享丨社会拥挤如何影响炫耀性消费:基于自我表达需求的中介作用


编辑丨李萱

审核丨周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