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年悲歌——来自老父老母的生存报告(六)老年筹划

内容提要

这本书不仅仅展示了老父老母的生存困境,而且呈献了走出困境的锦囊妙计。无论您家是否有年迈的父母,这部催人泪下、让人为之感叹唏嘘的报告文学都值得您一读。如果您已年迈,这本书说的可能是就是您自己的故事,讲述您的艰难,助您一臂之力;如果您已人到中年,可以从书中得到未雨绸缪、筹划未来的良策;如果您正当青春年少,请您常回家看看,温暖那孤寂的心灵。


老年悲歌
来自老父老母的生存报告(六)

作者:曲兰

下面这个故事可能很富于戏剧性,在网上有许多关于此事的报道。天津社会科学院专门研究老年问题的专家郝麦收,做了一件让所有人都感到吃惊的事:

他与刚满20岁的儿子郝丁签了一份“亲子双向自立协议”。协议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郝丁承担的4项责任:1、自立承担接受高等教育的经费;2、自立谋业,自己创业;3、自立结婚成家;4、自己培育子女。”


第二部分是“郝麦收及其妻子孙子芳承担的4项责任:1、养老费和医疗费自我储蓄;2、日常生活和患病生活的自我料理;3、精神文化生活的自我丰富;4、死亡事宜的自我办理。”


一位研究老年问题的专家何以会签署这样一份没有人情味的协议?要说琢磨养老这事,恐怕我们所有人都没有他在行吧?

原来,他在一项研究调查中发现,中国人的结婚费用每年呈大幅上涨趋势,其中的绝大部分由父母承担。郝麦收认为,父母为子女负担的结婚费用对父母造成了破产性损失,由于自己的养老费用变成了子女的结婚费用,父母也只能依靠子女养老。丧失经济能力的父母从此也就丧失了自主权。


作为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郝麦收发现自己的儿子郝丁在家自娇自宠,挑吃挑喝,性格柔弱。郝麦收说,自古以来,中国一直是子代依赖父代建家,父代依赖子代养老。今天,中国的这种双向依赖关系既不利于独生子女的成长,又让他们在成家立业之后还要承担照顾双方父母的重任。这份协议,就是为了创立现代双向自立的亲子关系,以合同契约的形式,约束彼此责任。


协议签定后,20岁的郝丁只好硬着头皮自己找工作。他的第一份职业是电脑打字员,随后几次跳槽,经历社会的风雨洗礼,如今是天津市一家大型媒体广告部的骨干。其间他曾向父母借款2万元,用以攻读大专学历,并念完了研究生课程。


父子的和解是因为一次电台节目。当郝丁对着广播话筒说:“我理解了父母的良苦用心,‘道是无情却有情’”时,郝麦收刹时间泪流满面。不久前郝丁刚刚还清2万元的教育经费,他说:“自立让我变得意志坚定,不畏困难,我相信父母今后肯定能做到协议规定的责任,但我不会放弃赡养他们的义务。”


在中国这个“百事孝为先”的国度,郝麦收的做法并不为人们所理解。有人认为,协议削弱了血缘亲情。


孝敬老人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美德。父母有教育、抚养子女的义务,子女有赡养老人的义务,父子关系不仅仅是一纸协议就能“摆平”的。


我想,一个老年问题专家却率先与儿子签这么一个协议,确实很耐人寻味。我曾经看过一个电影《狐狸的故事》。小狐狸刚一长大,狐狸妈妈就把它们赶出窝去。曾经很护子的狐狸妈妈忽然变了脸,又咬又追,非要把小孤狸们一个个都从家里赶走,直到小狐狸一步三回头地远远离开了家。


这故事看起来未免有些残酷,甚至让人有一种凄凉之感。但老狐狸的这种做法,确实保证了两代人的生存。小狐狸锻炼了独立生活的能力,老狐狸也能在年老体衰时不再负重。多么残酷的心理断奶!而这种生存教育对于小狐狸来说又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如果长期生活在父母身边,生物本身的惰性就会使他丧失捕食能力。


我想,我大概不会与自己的儿子签什么协议(我这人有死要面子的臭毛病,宁肯让那层温情脉脉的面纱罩着)。但我却非常赞成郝麦收先生的做法。在孩子成年之后,我们仍然为他们付出,既养成了他们的依赖性,不利于他们的成长,我们自己的生活也会受到影响。


——老狐狸的智慧,体现了动物的本能,也给我们一种启示:我们的人情味确实应该表现得更适度一些。


那好,既然我们把小狐狸们给赶出去了,我们的晚年又该是个怎样的情景呢?在目睹了众多的老年人生之后,我对老年这段人生有了一个清晰的了解。


老年人生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低龄老年和高龄老年。


可能有人对此颇不以为然,认为这种划分没有多大意义。其实明白这个划分原则,对老年人统筹自己的晚年十分重要。一般来说从退休到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为低龄老年。这时,你的生活不仅能完全自理,而且还能帮子女带带孩子,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因而你同子女的关系会比较融洽,你也有更多的自主权。同时,由于人生经验丰富,你能很精明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在度过退休后最初的一段不适应期后,你会生活得很轻松,没有了工作和孩子的拖累,如果身体再比较健康的话,这一段可以算是你人生的黄金时期。

据我所知,这个年龄的老人,有参加老年时装队的,有组成俱乐部自驾车旅游的,有报名参团去全国各地甚至欧洲旅游的,有在老年大学刻苦攻读的。当然也有不少继续“发挥余热”的,特别是一些曾经多少有点权力的老人......省吃俭用了一辈子的老人们,那不多的退休金,大体能游刃有余地度过10—20年。


——然后呢?


然后就是体质越来越差,行动越来越困难,做事越来越力不从心,身体上的各种毛病越来越多,对疾病和意外事故的恐惧越来越深,故交知己越来越少......更重要的是,你对别人,对社会的依赖越来越深,于是你的自主度也越来越少。如果你不幸中风,或者得了其它卧床不起的病,你的命运可就完全听凭别人摆布了!

如果你刚巧有一个孝顺懂事的好孩子,那可真是人生之一大幸(你这时可能得庆幸没听我的,没把小狐狸赶出去)!不过在我们这一拨独生子女的父母中,能有如此高超的教育手段的人恐怕不多,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溺爱有余,教诲不足。


——然后呢?


然后就是当我们面临空巢、疾病、丧偶时,我们的命运就如同前面所写的那些老人一样,甚至连他们都不如,因为他们大多有2-3个孩子,他们被孝顺的机率总比我们高些吧?


我有时想,假设我能比较健康地活一辈子,就算最后被空巢啊,疾病啊,各种老年灾难折磨个四五年才死去,也不算太糟糕。


但是,要是我讨人嫌地又活了20年呢?要是我就是病病歪歪地死不了,该是多么地不长眼哪!既令人厌烦,我自个也活得难受,可偏巧我这个人又是不会很自主、很尊严地选择安乐死的,“好死不如赖活着”的观念在我的头脑里根深蒂固。像我这样二皮脸的老人,该怎样活得更好一些呢?


我想,要想晚年生活得好一些,上面说的那3个因素非常重要。首先是经济上要比较富裕。要想富裕,就要学会理财,可大多数老人的退休金都不多,我们该如何理这点小财呢?


在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里,石光荣退休后一直想回蘑菇屯“盖上一栋瓦房,门口打一眼井,院子里面栓上一头毛驴,房前房后种上几亩地。”褚琴却不愿陪他去当地主婆,热衷于教人跳舞。


如果用理财师的眼光看,这恐怕就是老年人不同方式的退休投资案例:有人想投资郊区地产,有人看准了都市女性健身市场。

据说北京一家电台的王女士有和“石光荣”类似的想法,她和丈夫商量好退休后花5万到10万元买一间农家小院,过神仙眷侣般的生活,同时将西城区的房产长期出租,租金加上退休金也算是小康了。


我的好几位面临退休的朋友,都有这种“归隐田园”的想法,想在退休后买一个农家小院,一方面可把闹市区的那套公房出租了,另一方面可在小院里种点什么,既可活动筋骨,又可补贴家用。


——小财也得理理呀!谁让我们是2l世纪的老人呢!


我认识一对老人,两个人都有不高的退休金且身体状况都很好。应该说这点退休金,过日子也够了,但不富裕。于是他们采取了这样一个方法:


将几年前买下的位于团结路的一套单位分的公房出租,每月大约能有1800多元的房租收入。然后老俩口拿出一辈子的积蓄,又在通州买了一套商住两用的底层商品房,既可经营点小百货,又可居住。就像《激情燃烧的岁月》中褚琴她爹那样。他们的积蓄只够交这套底层商住房的首期付款,而每月还贷的钱则由团结路的那套公房的房租抵销了。


老话说:没有不开张的油盐店,虽然开一个小店的收入不算太丰厚,却比他们的退休金多了不少。这样,在他们退休后身体条件还比较好、能够做一些轻微劳动的时候,等于仍然有一份工作。


10年后,当贷款还完了,这套底层商住房子就完全属于他们老俩口了。到时城里那套房子的房租就可以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如果他们年龄更大之后,不能再经营这个小店了,他们就可以再把这套底层商住房的门面那部分租出去,这样两套房子的租金加上退休金,在他们高龄后经济上就有了保障。


老人家告诉我,没退休之前他就一直在考虑这件事,一退休就实施了。这样就解决了两个问题:一个是经济来源,一个是退休后继续社会化的问题。


我问他:“如果你们高龄以后,连小店也经营不了时,会不会依靠孩子们?”

老人很肯定地说:“不会。我们从一开始就没想过依赖孩子们给养老。我们现在一共有3笔收入:退休金、房租和小店经营所得。现在我们俩身体也还硬朗。10年后,我们应该有一些积累了。至于养老的事,我们老俩口早就想好了,等我们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之后,或者进养老院,或者找一处各方面条件都比较好的老年公寓住下来。我们从现在起已经开始搜集各地老年公寓的情况了,到时候选择一个条件最好的。”


“孩子们会同意吗?您觉得他们是否孝顺?”


老人笑了:“他们孝顺不孝顺是一回事,养老又是一回事。即使他们孝顺,如果你过度地依赖于他们,就失去了自主选择的权利,这是我们不愿意过的一种生活。”


“您怎么想到开一个小店呢?您和您的老伴都是知识分子,都没有经过商啊!”


“在我们这个年龄,大概也只能经营个小店了,给别人打工,我们的体力和精力都不行了,而且在家门口开店也不用挤车上班,我们还可以根据我们的身体情况,决定营业时间的长短。这样,我们就不会因退休后继续工作而影响健康。我的一位朋友,退休后又找了份工作,很累,但挣得不少,加上退休金,比退休前还挣得多。可干了没几年就累病了,治病花的钱反而更多,没几年就去世了。而且,以我们的经济条件,只能在郊区买底层商住房。再说,反正已经退休了,干嘛要在城里挤着呢?”


尽管交谈不多,我却很佩服老人的精明。这样一来,老两口在还清贷款之后,他们的收入远远多于他们的退休金。要知道,我们一辈子的那点积蓄,如果存在银行里,吃不了多少利息,而“小财”这样一理,就变成小康的日子了。


据我所知,许多欧洲的老人也在退休前经济相对宽裕时买几套房,退休后不仅有退休金.还能吃房租。

第二个问题就是老人退休后的继续社会化的问题了。这是“各庄有各庄的高招”了,前面已经说过,在此不多说了,比如旅游、上老年大学等等。我觉得上面那两位老人开一家小店也不失为一个继续社会化的好办法。


据说在上海,有四分之一的证券投资者是老年的“小股东”,他们每天在这里和老朋友谈谈新闻,论论股经,“赚上点小菜钱”只是副业,找到同龄人交流才是“正事”。


当我们退休后,脱离主流社会,继续社会化的问题就成为老年人最重要的一件事情了。不是所有人都能找到一个能够融进去的社会团体,特别是一些高龄的老人,能找到“说话”的人,并不容易。于是有的老年人就考虑住到老年公寓去。


我记得几年前,有一个网民说到他上网的目的时,曾这样说:“我今后的大事,都准备靠网络来解决了,找对象,找工作都准备在网上找。”


有一个准备入住老年公寓的丧偶老人也这样对我说:“我以后的婚姻大事都准备在老年公寓解决了——找老伴,生活照料等问题,要是我一个人呆在家里,也没有机会接触那么多老太太呀!”


瞧人家多有眼光,一下子就瞄准了找老伴的最佳场所!也许很多人没有想到,对老年人来说,聊天,对于维护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是多么重要!


据说美国老年人独立性很强,退休后一般不依靠儿女,大都生活在老人服务院所,其中老年公寓是最常见的一种。


老年公寓由政府或社区出资为退休老人提供的低收费的老人住所,一般收住65岁以上的老人,大都身体健康、生活自理,无需他人过多照顾,大多数美国人退休后将自己的房子卖掉,住进老年公寓。用卖房的钱支付公寓所需。


美国设有专门款项用于老人小型住宅的设计与兴建,或者整修老人现有的住宅。此外,政府规定公寓不得对老人提高房租,在土地税等方面,对老人有减免的优待。

据了解,最近一段时间,天津几家档次较高的老年公寓也相继收住了一些老年夫妻。他们都是将自己的住房卖掉,住进条件较好、收费相对较高的老年公寓中。其费用除去养老保险金以外,所差数额由卖房钱补齐。


据说现在还有人在考虑建立寄宿制的老年大学。这个创意不仅是教育上的一个突破,也是老年赡养问题上的一个突破。


这种大学为老人提供了一个新的社会环境,为老人转移丧偶的注意力、走出悲剧的阴影提供了思路。


现在,有的老人观念还无法转变过来,宁愿关在单元门里,做现代鲁滨逊,也不愿进养老院。儿女们呢,也乐得不会因此而承担一个不孝的名声。


而寄宿制的老年大学巧妙地保护了老人们的自尊心,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借口,让老人们堂而皇之走进去而不必担着被遗弃,或者等死的名声,又可根据各自的情况来去自由,只是我琢磨着,教这些老学生恐怕不是件容易的事。


第三个问题就是健康,这几乎已经是所有老人的共识了,但如何保持健康,却是很多老人并不知情的。我发现很多老人在这个问题上陷入一种误区,以为药物能够给他们带来健康,每天都要吃上一大把药。其实,人到老年之后,身体的解毒能力也随之下降,过多的吃药反而对身体有害。


我认为,要想获得健康,首先要有相应的知识,不仅是生活知识,还要有一定的医学知识和养生知识!退休之后,当我们有时间了,学习这些知识应该不是一件难事。不是说活到老,学到老么?


我16岁下乡时,曾经跟随一个老中医在乡间行医,此后,我一直没有放弃对中国传统养生学的研究,并对其中的哲学意境有了一些感悟。很想在这里给我的老年朋友一个忠告:


中国最经典的中医理论《内经》中有一句话曾让我受益终身,这句话就是“不治已病治未病”。年龄越高,维持健康的时间、精力、金钱也越多。别以为在这上面下的功夫不值得,我认为在健康上下多大力气都是值得的,这是“磨刀不误砍柴功”的事,如果我们的晚年不被疾病所折磨,该是件多么幸福的事啊!

我想,一个人,你或许可以不煞费心机地为青年时期筹划,或许可以不煞费心机地为中年时期筹划。因为你不用担心收入问题,而且也还有太多的偶然因素影响你的命运,比如婚姻、生育、工作调动,甚至各种突发事件等等,让你的计划赶不上变化。但是,你一定要为你的老年筹划,因为老年不仅漫长,而且一直是丧失期,筹划得越早越好!


我想,如何养老,可能每个人的选择不同;最重要的,是我们进入老年之后,不会因失去健康而贫穷,不会因失去伴侣而孤蚀,不会因子女远走高飞而无人照料,不会因年老而被恐惧所折磨......


我琢磨着,马克思如果活着,肯定会赞同社会化养老这种方式的,我已经决定到养老院里等着向他报到了;哪怕我真的不长眼地活到100岁,也不用担心像张爱玲那样死了多日还无人所知。


由传统道德理念派生出来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理论,曾让中国历朝历代的老年人承袭同一种养老模式,也使无数老年人把他们晚年的幸福寄托在“子女是否孝顺”这个偶然因素上。而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养老模式越来越显露出它的弊端。许许多多的老年人,正用他们自身的悲剧否定了这种养老模式。


我们晚年的幸福,除了我们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赖于整个社会的关爱。其实,社会化养老是一种更为先进、更为人道,也更为自主的养老模式。

老一代人,用他们的青春为今天的社会奠定了发展的基础,后一代人动用社会资源,建立一整套科学而有效的老年保障体系,是一个社会快速发展与和谐运行的重要体现。为了让老年人安全幸福地度过他们的晚年,社会应该为老年人提供专门的医疗体系、娱乐体系、教育体系、住宿体系、生活用品供应体系、心理咨询体系......使老年这个弱势群体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我相信,我们这一代人一定能走出悲剧的宿命。

(全文完)

文章转自幸福TOP   图片来源网络

欢迎知青朋友来稿,投稿邮箱jianzi103@163.com

推荐阅读

老年悲歌 来自老父老母的生存报告(一)

老年悲歌 来自老父老母的生存报告(二)

老年悲歌 来自老父老母的生存报告(三)

老年悲歌 来自老父老母的生存报告(四 )

老年悲歌 来自老父老母的生存报告(五)

精选知青文章(950篇)——推荐


长按左边二维码关注 老知青家园

点击下面阅读原文访问荒友家园网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