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隐形的幽灵---发动机混合比是怎么和火箭总体联系的(下)

洞穴之外 理念世界的影子 2021-06-23

作者 洞穴之外


公众号:理念世界的影子

文不可无观点,观点不可无论据。

转载请注明出处



介绍液体火箭发动机的书籍很多,萨顿的《火箭发动机基础》和休泽尔的《液体火箭发动机现代工程设计》是经典之作,它们阐述了对发动机设计指标要求的实现过程,但这些指标要求又是怎么被提出来的呢?


本篇为发动机性能四连载(推力、比冲、混合比、流量)之三---混合比。与希望比冲越大越好不同,混合比更多时候是基于火箭总体考虑。因为它影响火箭贮箱相对大小,火箭质心的位置,推进剂的加注方法,火箭的运载能力等等,甚至火箭还专门设立一个分系统用以处理混合比问题。


本篇内容包括:


  • 发动机最佳混合比

  • 富氧燃烧与富燃燃烧

  • 推进剂利用系统1(加注量控制)

  • 推进剂利用系统2(被动控制)

  • 推进剂利用系统3(主动闭环控制)

由于内容较多,将本篇拆成了上、下两部分,上部分写到加注量控制为止,本文为下部分。

推进剂利用系统2(被动控制)

+



为减少推进剂剩余量,减少发动机工作混合比偏差范围是根本。如果偏差为0,则直接加注至需要混合比,不会有推进剂剩余的死重。


稳定发动机工作混合比就是稳定发动机流量,在相同的上游压力下,考虑一个中间装置,流量可由装置自身,下游压力决定,如果中间装置可以稳定下游压力,或者流量与下游压力无关,或者流量受下游压力影响更小,就可以提高流量的精度。这对应了三种中间装置,即自动器(压力调节器),气蚀管以及节流圈


压调器,是一种可自动调节开度,来稳定下游压力的阀门。可根据压调器出口压力的变化调整燃料流量(调整副系统更为容易),以保持混合比恒定。这种高精度的方案也意味着高复杂性,因为阀门内的零件很多。

气蚀管内压力分布


气蚀管(又称文氏管或文丘里管)是一种先收缩后扩张的管路(类似推力室后的拉尔伐喷管,不同的是拉尔伐喷管喉部流速达到声速,喷管扩张段为超声速流动,此时喷管扩张后,气体速度反而增大)。考虑理想不可压缩流,对于气蚀管内流动存在伯努利方程,即入口i,喉部t,和出口e之间存在



在喉部,流体的流速最高,静压最低,随着压差pi-pe的增大,流量不断增加,喉部静压不断降低。当pt低于液体的饱和蒸汽压psat时,流体急剧汽化,在喉部出现气蚀现象。这时,如保持pi不变,即使继续降低pept仍保持不变,vt也保持不变,所以流量不再增加。即在气蚀管产生气蚀现象的前提下,只要入口压力不变,出口压力在一定范围内变化对流量不会有影响。


考虑气蚀管流量公,其中Cd是考虑入口损失及液流在喉部收缩时的流量系数。则可将入口压力写成流量的函数,其中,对流量进行微分及其变换,可转化为



考虑数值量级,可粗略取估计值Cd~100D~10-3ρ~103Psat~105q~100,可求出。即压力波动1%,流量波动0.5%。


再考虑节流圈,节流圈也是一种收缩、扩张装置,不同的是,在节流圈喉部不存在气蚀现象,其流量方程为,只是将饱和蒸汽压换成了出口压力(所以对应喉部口径也较大),流量系数Cd也相应变化,但仍在0~1之间,仍进行数量级分析,可取估计值Cd~100D~5×10-3ρ~103Pe~106q~100,则。即压力波动1%,流量波动也达到1%。


从分析可以看出,气蚀管依赖喉部气蚀,将压力固定为饱和蒸汽压,扼守住了下游对上游的影响;节流圈喉部不产生气蚀,下游压力变化给流量变化带来了一定影响。因而气蚀管对流量调节精度要比节流圈高。


大家都知道,涡轮泵最怕气蚀,那为什么气蚀管可以作为一个稳定调节元件使用呢?笔者猜想原因可能是:1) 从下述试验图片看来,大部分气蚀发生在管路中间,空泡的破裂不直接作用在气蚀管壁上; 2) 气蚀管内是一种较为稳定的规模较大的气蚀,因而对壁面撞击次数较少,所以气蚀破坏并不剧烈。当然,笔者未真正搞过发动机,仅为猜想。

试验中观察到的气蚀图

由于气蚀管内存在空泡的聚合、破裂,所以气蚀管的缺点也是显然的,其出口存在振动。发动机设计时,需要采取一定措施来抑制系统振荡。这些措施可能比较依赖试验。


什么叫气蚀?为什么产生气蚀?


1894年,英国制造的240吨的小型驱逐舰“勇敢号”初试航时,螺旋桨转速只能达到384转,比额定设计转速低1.54%。几经调试,直到1897年,总工程师Barnaby才在造船工程师会上发表论文说明是由于螺旋桨发生了气蚀现象。过了20年,1915年,英制的新鱼雷艇“德林号”驶入大西洋试验。它的设计速度比前一型号大一倍。但是当舰艇机器以最大转速工作时,艇尾抖动,尾部海水泡沫翻腾,犹如倒啤酒时一样,艇的速度也没有超过前一型号。当鱼雷艇回到基地时,螺旋桨已经破烂不堪了。这又是气蚀在捣乱。直到1971年,有人对上千艘船做了调查发现,其中有30%的螺旋桨在使用一年后,都由于气蚀而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


以水为例,在标准大气压下,温度达到100℃,水就会沸腾。“沸腾”就是水内部能冒气泡的现象。不同温度下,水沸腾对应的压强是不同的,这个压强称为饱和蒸汽压,也称蒸汽压。反之,在不同外界压强下,水沸腾的温度也是不同的。如在海拔4km的高原地区,沸点只有86℃,在压强到达2338Pa时,水的沸点仅有20℃。推进剂亦然,当压力低于推进剂饱和蒸汽压时,推进剂便在此处开始汽化产生气泡。


不是所有产生气泡的现象都是气蚀。产生气泡的原因可以包括:温度变化引起的沸腾;压力变化引起的蒸发,即空化;当液体中含有的过饱和气体在压强降低时释放,如打开饮料时CO2气体的溢出;或者通过物理或化学反应产生气体的现象,如将活性金属投入盐酸中产生气泡,瓶子在水池里灌水产生气泡等。


产生气泡现象中,惟有空化才可能产生气蚀,这是由于气蚀的危害主要来自于气体破裂。由于局部低压而产生空化后,当外部压强升高时,空化生存的条件消失,于是空泡破裂,溃灭。空泡溃灭的时间极短(约10-3s),其空间被周围水体迅猛充填,形成极大的冲击压强(约104~106大气压),大大超过一般材料强度,当气泡在固体边界溃灭时,高压冲击不断地传到固体边界面上,足以造成材料的损坏剥蚀。这种现象称为气蚀。


那么怎么会产生局部低压呢,有三种可能性:

流道收缩压力降低

根据伯努利方程,当流道收缩时,流道中流速大大增加,导致其压力变低。上述的气蚀管就是典型的流道收缩产生空化的设备。

漩涡流压力降低

设在压强P,流速U的流场中存在一圆形孤立漩涡,若不计粘性,涡心压强其中pc为涡心压强,P为流场中不扰动压强,ρ为液体密度,Γ为涡旋环量,R为涡旋半径,r为以涡心为原点的极坐标。理论上涡心处,r=0,pc=-∞。在实际流体中存在粘性,但pc为有限值。如龙卷风中心就是一个低压区。

固液高速相对运动产生低压区

固液高速相对运动可在水中产生低压区而引起空化。超声波加湿器也是一个这样的例子,加湿器中的压电陶瓷产生高频振动,加速器振动推开流体再回来时,就形成了局部的低压区形成空化。揭开加湿器顶盖,就会发现加湿器底部冒出大量气泡,好似沸腾了一般。

发动机叶轮附近流体流动也是这种情况,在涡轮泵中,当气泡流向叶轮间的高压区时,气泡会急剧收缩以至破裂。破裂同时,周围推进剂以很高速度填充空穴,在瞬间产生强烈水击作用,并以很高的冲击频率打击金属表面,冲击应力可达几百至几千个大气压,冲击频率可高达每秒几万次。这种在泵中产生气泡和气泡破裂时涡轮泵破坏的过程就是气蚀。泵气蚀会导致泵性能下降,会产生振动,还可能造成结构破坏。


推进剂利用系统3(主动闭环控制)

+



主动的推进剂利用系统,是一个带反馈的系统,它由安装在贮箱内的传感器敏感到箱内液位变化,从而换算箱内剩余推进剂量(可装订到软件),之后控制发动机调节阀,在小的混合比偏差范围内调节发动机流量,最终使剩余的推进剂尽量少。与之前的被动式方法调节下游压力相比,主动的推进剂利用系统可以调节系统上游压力。


敏感装置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干簧浮子式和分节电容式。干簧浮子式液位传感器内部有固定的干簧管。其外浮子随液位向下滑动,当达到干簧管位置时,浮子上磁铁吸引搭接板使之闭合,就可发生通断信号指征液位。

干簧式液柱传感器


电容式液位传感器则是一种连续的液位指示方法,在推进剂内插入电极,电极的浸没深度随被测液位的高度而变化,从而改变电极间的介电常数,引起电容变化。如下图,介质的电容为,其中ε为推进剂的介电常数,所以电容值(可转化为电压信号)与液位高度呈线性变化。由于线性特性,液位高度变化越大时,电容的累积误差越大。因此,使用时将传感器分段,每段同样长度,将所有奇数段和偶数段电容分别并联,则两路电容值的差值是随着液位高度变化呈现三角波变化,此时误差就不再累积。原理简单但实现并不简单。因为工程科学是一门关于精度的科学,电容式液位传感器设计时就需要考虑机械加工误差(要求每一段单元的非线性≤0.4%),每段单元电容量不一致引起的误差(<0.3%),液体毛细现象引起的误差,传感器在低温推进剂中收缩引起的误差(液氢介质中轴向收缩率0.4%)。


电容式液柱传感器


多节电容式液位传感器输出电压曲线


采用利用系统,可以大幅减少推进剂剩余量,但涉及环节多,分工、接口复杂(涉及贮箱容积、液位传感器、仪器电缆、阀门控制信号、发动机调节阀门等大量环节),协调或使用不当容易出现问题或故障。这正是开、闭环两套系统的区别:开环系统简单、链条少,但精度低,而闭环系统正好相反。开闭环系统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后续专门开个帖子讨论。





往期文章:

软文

成果报奖的方法、技巧和套路

我们为什么要做方案

也许我们站的更高一点,就能见到别样的天空

 二向箔与降维攻击---FH成功的技术逻辑链及对我们后续工作的启示(3)

 惟情怀和信仰不灭,祝祖国明日更强---记FH首飞(2)

 坚志而勇为,谓之刚---Falcon重型首飞有感(1)

《 新时代开启的新征程---Falcon9回收箭体复飞成功


技术贴

隐形的幽灵---发动机混合比是怎么和火箭总体联系的(上)

不搞事,就不是musk---Falcon二子级回收方案构想

表征火箭发动机性能用比冲还是密度比冲好?

大推力火箭发动机难在哪儿?

人工智能调研---跨界乱弹一通琴

交叉输送能提高运载能力吗?

运载火箭停机能力(动力冗余)与交叉输送技术

简易轨道计算程序使用说明

“电子号”火箭运载能力有150千克吗?

《 新型发动机循环---让商业航天变得更容易

《 发动机为什么长这样---发动机形式与摆角分配公式




微信扫一扫

关注“理念世界的影子”

版权声明:

本文是"洞穴之外"作者原创文章,欢迎转载,须署名并注明来自“理念世界的影子”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