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短视频“先锋”吴荣奎:“是的,我很快”| 深度营专访

阿树 深度训练营 2022-04-30




11月8日是第19个记者节,也是深度训练营开营两周年生日。


作为新闻学子的大本营,深度训练营专访了十位新闻人,有卧底暗访的特稿偶像,有新锐媒体的视频先锋,有坚守扒粪的调查记者,也有转换战场的媒体新力量……


他们复盘过往,倾囊相授,为了这个行业的后来者,为了你们。


今日是第四期,专访《新京报》我们视频的快讯记者吴荣奎


 文 |  阿树    微信编辑 | 徐雯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在资讯越来越碎片化的社交媒体时代,记者行业出现了一群快手,短视频新闻记者,分秒必争,快准狠。

 

每天早上醒来,吴荣奎就会看到一大堆爆料和投稿,快速处理一番,一大早,一天的选题就有了,少则五六条,多的时候有十来个。

 

“短视频节奏本身就很快,我经常手里都是同时操作多个题。”说这话的时候,吴荣奎正在赶飞机的路上。

 

从确定选题,找到素材,核实并写完字幕。吴荣奎最快可以半小时搞定一条视频。一天下来,平均也会有六七条作品发布出来。

 

吴荣奎是新京报我们视频的快讯记者,在搜索引擎指定检索新京报网,入职不到一年半的吴荣奎已经发布1400多条作品,而且这还只是一部分。

 

吴荣奎2016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的广播电视新闻学,但大学期间所有的实习都在纸媒,毕业后他去了搜狐新闻做文字记者。

 

那时,短视频新闻的风潮还没有爆发出来。“北京时间”是2016年4月才成立,我们视频和梨视频要等到这年秋天。

 

还不到一年,情况大不同了。

 

2017年4月,吴荣奎的领导,搜狐新闻中心快讯部主编谭人玮离职去了新京报,这位曾经在南方都市报做网络热点新闻的传媒人,重回传统媒体,不过试水的是新媒体项目,领导我们视频的快讯部门。

 

而吴荣奎是这个部门的第一位记者。

 

那时,他还很惶惑,不知道怎样成为一名视频新闻记者。但一年半过去,这位93年的大男孩,成了名副其实的“稿王”,在一个你追我赶的部门里,吴荣奎采访高效、突破能力强和发稿量多,一个月下来,最高短视频条数近200条,每月有数十条稿件在腾讯视频流量超百万。

 

具体到一天,吴荣奎目前的最高记录是日撰18稿。那天恰逢台风,他通过公安,消防、武警各个部门找到大量素材,一天的战斗,还不忘其他的选题,最终完成了18条视频。

 

“你不知道新闻什么时候就来了,爆料人也随时随地可能给你发信息。”

 

如果有突发事件那该加班就得加班,山东潍坊儿童坠井的案例中,吴荣奎整宿几乎没睡,奋战一夜,做了十几条短视频出来。

 

一条短视频新闻少则一两分钟,多则五六分钟。短则短也,但原本的新闻要素必不可少,更重要的是,如何根据蛛丝马迹在短时间里突破采访、获取视频素材,同时还要核实信息。

 

▲ 新京报我们视频的快讯记者 吴荣奎  


 快讯稿王是如何快起来的?

 

阿树:离开搜狐去我们视频做快讯记者,面对这份新工作,有什么担忧吗?

 

吴荣奎:虽然我是广播电视新闻学,但是一年多时间没有接触视频相关的东西。怎么从文字记者转为视频记者,我还挺担心。而且就我所知,新京报的节奏都很快,我在搜狐一个月只写一二十篇稿子,能不能适应得过来?也很忐忑。

 

阿树:从文字记者到视频记者,思维上经历了怎样的转换?

 

吴荣奎:最大的变化应该是选题思维。很多内容不适合做文字的,甚至看起来是很琐碎的小事,但特别适合做视频。比如说《福大命大!男子下雨天骑车穿巷刚过去5秒墙就倒了》这一选题,可能大多数文字记者都不会将其纳入选题范畴,但这一选题做成短视频后流量却很高,还入选了腾讯新闻微信插件,原因就是它的画面感特别强,有冲击力。

 

同理,也有一些选题由于很难有合适的画面,可能更适合文字报道而非视频报道,但我们也都会在能力范围内尽可能搞到合适的画面,特别是事发视频、监控等。

 

另一个变化应该是画面意识,毕竟短视频的字幕是需要和画面相匹配的,甚至有时要为此而调整叙述顺序。

 

阿树:作为短视频的快讯记者,你的日常工作是如何快起来的?

 

吴荣奎:每天早上醒来,就会看到一堆爆料群信息,甚至已有拍者,通讯员等给你投稿,我就要开始处理这些信息,下班后也同理。你不知道新闻什么时候就来了,爆料人也随时随地可能给你发信息。

 

短视频节奏本身就很快,像多的时候可能我一个早上就会报上十个题,然后就是按照轻重缓急排序处理这些选题,有时候买了早餐后到单位一个小时后才想起来吃,中午有时候也会忙到来不及准点吃饭。

 

至于如果有突发事件那该加班就得加班,例如在山东潍坊儿童坠井事件的报道中,我那个晚上就基本没有睡,守了一夜,配合前方记者做了十几条短视频出来。

 

阿树:你是怎么寻找选题的?

 

吴荣奎:还是一些常规的线索监控手段,除此外我还加了大量爆料群、记者群,并且认识了一些爆料人、拍者和通讯员等,我微信上的3000多人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这类人群,他们会给我爆料或者直接投稿。

 

现在政府部门越来越有宣传意识,特别是公安、消防等,他们掌握着执法记录仪、监控等视频资源,有大量适合短视频操作的选题。

 

阿树:你有怎样的采访突破技巧?

 

吴荣奎:寻找采访对象和拿视频是最难的,而且竞争特别激烈,速度比别人慢一点点,你就输了。


但其实突破手段差不多就那些,更多是不要轻易放弃。像方正证券不雅饭局的报道中,我采访到了当事人,有一些同行看到视频后来找我要电话,好奇我是如何突破到的。但其实没有什么诀窍,我也是试了各种常规途径,比如打去公司、找线口记者等,最终通过百度搜索找到了电话。其实互联网真的是个宝藏,记者要学会善用搜索工具。

 

还有就是要善于观察,不放过任何一个突破口。成都女子遭捆绑事件中,一开始网传信息只有几张照片和一段视频,可以看到一辆车和车旁一个身上有胶带的女子,但具体事发地点和时间未知。我通过视频中的店铺名字锁定位置,但周边店家都只知道个大概。我在网上翻找相关爆料中的评论,最终找到了一张当地一个车友会的微信群截图。截图中有人称当时涉事车辆和另一辆车发生追尾,有人称朋友当时在车后面看到并报警。我通过微信搜索找到车友会群主联系方式,并通过他帮助找到两个知情者,正好是涉事车辆的前车和后车,他们帮忙回忆了事情经过并且给我提供了一段独家的行车记录仪画面。

 

阿树:短视频新闻讲究“快”,如何确保新闻的准确性?

 

吴荣奎:我们有好些稿子,因为核查不了事实,最后黄掉了。

 

在做德阳自杀女医生的报道时,我们也拿到监控视频,但因为没有采访另一方,我们放弃了这个选题,直到新闻出现反转,听到另一方的声音后才又尝试介入。

 

现在已经不是有视频有真相的年代了,有视频也可能存在偏差。

 

虽然是做短视频,但采访和核实还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监督题材,一定要拿到官方的回应,如果单单是爆料人一方,这是不平衡的。而视频也要尝试从多个渠道去拿,彼此印证,而且视频本身尽量要多角度的,监控要尽量拿到完整的而非剪切过的。

 

阿树:怎么看待稿王这个称号?

 

吴荣奎:我是我们部门待得最久的人,也是快讯组的第一个记者,可能是因为经验丰富一些,资历又稍微老一点才有人这么称呼。但我每天都有危机感,担心自己跟不上时代的变化,担心自己停滞不前,还有点担心,一两天不工作,断了原来的节奏,回来就不知道热点是什么了。我们这里的氛围就是你追我赶。大家大多数是90后,比较有活力。

 

我也一直在强迫自己拓宽自己的信息来源,避免自己落后。我的微信订阅是满的,不知道多少账号,微博关注了3000多,手里还有不少线人通讯员等,我基本可以保证自己看完这些信息。我也会尝试去拓展新的领域。

 

阿树:你怎么打败选题荒的焦虑?

 

吴荣奎:让自己放松,听歌看综艺之类的。两三天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就得反思一下自己的选题渠道是不是有问题,是不是需要开拓新的选题渠道。看看同事和竞品选题怎么来的,追根溯源,比如梨视频某个报道,要去了解他们爆料来源是什么,找到爆料账号之后,我就关注下。

 

阿树:做了一年的短视频新闻记者,你对新闻有什么新的理解吗?

 

吴荣奎:新闻行业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媒体在试水短视频,已经成为一个趋势,这使得短视频新闻的节奏越来越快,竞争越来越激烈。新闻选题就那么多,好的选题有限,且几乎很难做到独家了,这对记者个人素质要求更高了,不提高自己就很容易落后甚至被淘汰。

 

另一方面,观众对短视频的审美标准也一直在提高。在一开始做短视频时,我们还能发个小孩子手卡洗衣机或者普通车祸的稿件,那时候大家还能接受,但现在大家对这些慢慢不感兴趣了,想看到的选题类型更加多元,对可读性要求也更高。

 

如果把刚进新京报时做的短视频选题拿到现在来报题,也许会有近一半选题无法通过。

 

阿树:新记者和新闻学子去做视频新闻,你有什么建议吗?

 

吴荣奎:第一,要有足够的网感,知道大家关心什么,什么东西适合视频传播。第二,一定要培养视频的思维,比如说字幕怎么跟画面配合起来讲故事。第三,一定要努力努力再努力,还要善于学习,主动学习。

 

阿树:当记者最快乐的瞬间是什么?

 

吴荣奎:突破到别人突破不到的人,而受众也认可这样的突破。

 

阿树:印象最深刻的采访对象是谁?

 

吴荣奎:台风天扶货车遇难的男子周荣,但其实我只是核实到了他的死讯。之所以印象深刻,是觉得他像极了我们身边的父辈。生活实苦,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



E

N

D

推荐阅读

“北漂”记者李显峰:天亮前,我们就去“抱火”丨深度营专访

非虚构写作者杜强:时代困境里的“硬核”  |  深度营专访

“藏獒”记者刘万永:如果喜欢,新闻可以做一辈子 | 记者节专访


运营总监 | 何珊珊  视觉总监 | 戴雅婷

活动策划、统筹 | 图图

视觉组 | 戴雅婷、张遥、谢梓君


 记者节系列专访将持续推送 

 喜欢就关注我们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