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新闻周刊杜玮:流量时代,深度报道如何“留量”? | 媒笔记

深度营 深度训练营 2023-08-16
/ 媒笔记 /
📚 中国新闻周刊杜玮:流量时代,深度报道如何“留量”?
✍🏻 整理人:梁栋 温泓烨
杜玮
2015年正式入行,先后供职于江苏广电、中国教育报,2018年底正式入职《中国新闻周刊》,先后任记者、资深记者。2022年,担任科教部编辑,关注教育科技公共卫生领域。
代表作品:
[1]《民航总医院杀医事件始末》
[2]《武汉市中心医院医护感染调查》
[3]《阅读南开:百年教育史的中国样本》

[4]《“黑社会”式查寝背后的职教困局》

[5]《滇金丝猴保护之路》


编辑作品:


[1]《长峰医院火灾事故背后》

[2]《幼儿园招生难:“一园难求”到“一孩难求”》

[3]《长江全流域遭遇61年最严重干旱》

什么叫杂志的深度报道?如何做杂志的深度报道?本期媒笔记,《中国新闻周刊》科教部编辑杜玮结合他所写过和编辑过的稿件,分享他对杂志深度报道的看法、做杂志的深度报道的经验,以及对记者这一职业的思考。

以下是杜玮的自述:

什么叫做杂志的深度报道,在我看来有这么几点:

1.发现现象背后问题的本质。发现一个问题以后,要将问题的本质进一步呈现和剖析出来,所有细节和故事应有其出现的必要性。比如今年4月发生的长峰医院火灾事件,它背后是失能老人的照顾问题。

在这一火灾事件中,媒体报道有29人不幸遇难,其中很多是高龄的失能老人。看到这个新闻,我们自然会关注的点是,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死亡?火灾发生时,大家的本能应该是会选择去逃生。但是当失能老人这么多的时候,逃生显然会比较困难。

记者在采写过程中发现一些关键信息,比如说长峰医院的火灾,其实是ICU改造时的意外。但失能老人无人照料,更是造成这场事故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记者就围绕这一点,把它一步一步去延展。

在新媒体稿《火灾中的长峰医院:亏损严重,近几年开始持续收治失能老人》中,我们就写出了这一核心信息点:医院亏损,还持续地收治失能老人。

在杂志稿《长峰医院火灾事故背后》中,我们进一步对背后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为什么长峰医院以这样的方式收治失能老人,酿成了这一悲剧?

杂志稿中,我们讨论了民营医院尤其是长峰医院,这种违规的医养结合的生意经到底是怎么运转的,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第一,因为民营医院亏损;第二,失能老人也没地方去。在这种供需下,收治失能老人的生意自然产生。当然,这其中还涉及到违规使用医保的情况。

顺着这个逻辑,就是养老的问题。现在国内推行的养老模式为“9073”,即90%居家养老、7%社区养老、3%机构养老。但无论哪个环节,对于失能老人的照顾都有不足。当服务供给不够时,自然会滋生违规的生意链条。这篇文章还原了事故背后更深层的原因。

2.像课题一样去研究。我们拿到选题后,必不可少地要去研究。尤其是我所在的科教部,我们有一个习惯是要看论文。这一问题它的表现是什么,背后更深层的原因是什么,现在研究到什么进展了,有没有答案。找到相应论文的作者,去跟他们聊一聊,也就是说,发现问题后,要再去研究问题。

比如2021年的8月,在黑龙江职业学院出现了霸道查寝事件。最初,我们觉得只是个社会新闻,没有特别关注。大概十天后,有公众号刊登了一篇学者的文章,探讨职业教育背后的乱象和困境。我们就以这一霸道查寝事件为由头,同时借由一些文献,来探讨职业教育背后的困境。

我在做这一选题时,会看相关的书、一些论文,找相应专家。在逐步了解事实脉络过程中,找专家去一点点剖析其背后的机理。

在杂志稿《“黑社会”式查寝背后的职教困局》中,呈现的职业教育复杂性有几点:

首先,职业学院学生未来对应的工作岗位不少是在工厂或车间,注重标准化的流程。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的是要守规矩,这是很多职业院校在日常培养学生过程中非常注重的一点。这也是霸道查寝这样的事情发生的原因之一。

第二个复杂性,职业教育汇集的很多是经过中高考分流,成绩不大理想的学生。职业院校的师资来源,往往是被本科院校、普通高中拦在门外的老师,很多老师没有实践经验。师生双方都带着不情愿的情绪来到职业院校,这其实很难保证职业教育的质量。

这背后更深层的背景还有什么?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些成绩优秀的初中毕业生曾经也是中职教育的生源。这些学生能得到比现在大学生还要好的就业安排。但2000年高校扩招后,相应地,职业教育的地位大不如前。也有学者提出,当产业工人阶层地位较高时,职业教育会是一个富有吸引力的选择。这其实是职业教育发展至今面临的一些困境。

3.故事和分析的有机结合,这样的稿子才有厚度,有深度,更有杂志稿的质感。

当你研究完一个问题以后,不能按论文的要求来写稿子。要用讲故事的方式去呈现论文中谈到的本质。稿件里边要有血肉,有故事,同时要有一些分析,专家的观点。当你把这些有机结合以后,稿子会更扎实。人物和故事相当于血肉,论文包括专家的核心观点,相当于框架。有余力的话,还可以通过看相关的书,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4.有时代感和记录感,给历史留下一份底稿。

2022年,国内人口步入负增长。今年2月初,我看到一篇专栏文章,说很多幼儿园开始招不到生了,这其实就是人口负增长一个非常显性的表现。

之后,我们从人口负增长影响教育的角度,采写了一个专题,包括《幼儿园招生难:“一园难求”到“一孩难求”》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以幼儿园为案例,来呈现招生难的现状,分析了幼儿园为什么会出现供需错配。首先,人口负增长,会带来幼儿园招生难的问题。而实行二孩政策后,国内曾出现短暂生育高峰,相应地,幼儿园进行了扩张。但之后,出生人口持续下滑。学前教育资源的配置与人口变动的不匹配也是招生难的因素之一。

接着我们进一步分析了人口负增长的形势下,公办和民办幼儿园所面临的不同困境。最后,面对人口负增长这样一个严峻的挑战,我们该如何应对,比如说幼托一体化,办托育。很多幼儿园开始招零到三岁的半托班,采用这种方法去填满生源。这篇稿子就展现了人口负增长的大背景下,我们要面对的现实。

无非就是做功课和采写这么几个环节。

首先,做功课是让你想明白到底要写什么,要去采谁。《被误读的群体性肺结节》的背景,是江苏常熟一家银行被曝出几百个人得肺结节。很多人觉得出现肺结节可能跟园区环境、银行环境有关,引起一定的恐慌。

后来,我们通过最基本的查资料,结合一些医学知识,判断这么多人出现肺结节不会是因为环境原因在短期形成的。这是一个科学认知问题:首先大多数的肺结节是良性的。那为什么这么多人查出肺结节,这也跟过度诊断有一定关系。

做功课的过程中,我在网上看论文,找到了能把肺结节国内外诊治情况讲得非常通俗易懂的权威医生并采访了他。我们从医学的角度对这个事件进行了比较权威的解析。所以说,写稿子之前,你一定要做足功课,知道自己要破解的问题是什么和采访谁。

同样,我在写《滇金丝猴保护之路》这篇稿子,事前也做了很多功课。接到选题后的两三天,我一直在查资料。当时有两个地点供我选择去采访,但我们希望稿件尽可能呈现滇金丝猴保护的复杂性,所以我还是选择了金丝猴濒危程度更高的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敲定采访地点后,我就看论文,看过往的媒体报道,再去一点点筛选我的采访对象。

其次,在采访过程中,要学会追问。可能很多时候采访对象跟你说的是一句概述性的话,比如他说我们这里有动物濒危。那你就要追问,问哪些动物濒危,什么时候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或者是濒危到了什么样的程度,几个月能见到一次,为什么以前能见到现在见不到了,等等。你要得到尽可能详实的细节和事实,让文字信息在你头脑中形成画面感。

追问是为了得到真相。在采访或追问过程中,可能你会发现开始预设的一些方向是有偏差的,那你就要在采访过程中不断地修正自己的方向。

第三,采访完就要整理你的思路。我建议在采访过程中,不断地去进行阶段性整理。整理录音的过程其实就是重新理清思路的过程。你可能会发现自己的不足和短板,再去补充采访。

最后,写作的过程,两点很重要,一个是投入,一个是跳出。无论采访还是写作,投入都是必要的。你要投入进去,想好框架,再去写。

有时候你会被采访者带着走,或者会沉浸到一个视角里,所以在写的过程中还要懂得跳出来。跳出是指你要有一种观察者的视角,即第三方的视角,去审视你在调查或者是你所写的这件事,你的呈现是否足够客观理性,是否陷入了死胡同,或者在固定的思维模式中,是否只发现了局部的真相,而没有呈现更广阔的图景……

尤其对于我所在的部门来说,有些内容有专业门槛,还要审视写的稿子是否通俗易懂,读者能否看得懂。

我们希望每一篇稿子都是以观察者的视角去呈现事件怎么发生的,它背后是什么。一件事你观察了之后,再跳出来把这些事情讲给读者听。这才是一篇稿子完整的操作过程。

在我看来,记者有几个必备品质,第一是好奇心,第二是坚持,有韧性,第三是思考的敏锐性,第四是视野开阔。

好奇心的重要性体现在哪?当你有好奇心的时候,你会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你愿意去多问为什么。这是作为记者必备的品质:刨根问底地去问为什么。当你一步步把一个个问号拉直的时候,你的报道也就成了。

2021年1月,河北石家庄疫情比较严重。当时我去了疫情的“暴风眼”——小果庄村的现场,做了《河北疫情警示录》这篇稿子。沿途,我看到路上有很多大巴车,在往外拉村民去异地隔离。在路上,我边拍视频边拍照片,也会沿途去问,村民们去哪,为什么要这样做。

到了村口,我才了解到为什么当时的疫情会在农村爆发。我跟村里留守站岗的人去聊,了解到村里有集会和婚宴,人员非常密集。这些情况,你去了现场以后,才能问到,这也是记者去现场的意义。

第二点,坚持,有韧性。

在疫情初期出现了武汉市中心医院感染的情况,我们做了一篇比较独家的稿子,《武汉市中心医院医护感染调查》。最开始找人的过程并不顺利,我问了其他媒体同行,也没有很大的收获。后来我就一点点去找,打了三四十个电话,这篇稿子最终出现了5个左右的采访对象。很多时候你尽了足够多的努力,就能够拨云见日。

第三点是思考力与敏锐性,要学会随机应变。

2019年末发生了民航总医院的杀医事件,讨论的声浪越来越热,我们就开始关注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

我第一天去医院的时候,因为事情已经过去了好几天,没有太多收获。紧接着又去了网传的杀人嫌犯的住所,也没有找到核心采访对象。当时碰到另外一位同行,我们后来一起去了杀医嫌犯姐姐家门口蹲守,最后等到其姐姐回家。开始她不愿意接受我们采访,后来经过说服,我们在其家里采访了一个小时,对这个事件有了基本了解。第二天,发出了一篇稿子。

深度报道要听取多方声音,还要知道医生方面的讲述是什么样的。紧接着我又去了医院,那天我和碰到的很多同行一样,都没有收获。

但在快傍晚的时候,我在现场问到对事件知情的一位医生的名字。我在网上查资料后发现,这名医生和我们此前认识的其他采访对象有关联,这就打开了突破口。

当晚八九点,我正好碰到了那位医生,进行了采访。医患双方层面,我们都比较完整地还原了事实,发出了《遇害医生同事回应家属疑问:“醒脑静”输液能否加重病情》这篇稿子。

所以,能去现场一定要去现场;第二,要想清楚去现场做什么。当你去现场难以突破时,要想有没有其他的突破路径和方法。

最后一点是视野开阔。记者理解问题的视角,一定不仅是局限于事情本身的视角,一定要更加开阔,否则,你可能会错过一些信息,也会影响你对于一个问题的理解。比如说职教困局的选题,我在写那篇文章时,还研究了一下德国的职业教育模式。看看其他国家的职业教育是怎么发展的。你要对比国内外,建立参考系,才能对一件事件有更客观的认知。

我本科不是学新闻的,但因为感兴趣,研究生学了新闻专业,投身这一行业。

我觉得对于年轻人来说,如果你有好奇心,记者是一份让你了解社会,充分认知社会,也能够带给你自我成长的职业。做记者,你需要和他人交流、理解他人,所以它对你的思考力、敏锐性、沟通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我觉得步入社会第一份工作做新闻或媒体这个行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第二点,如果你很喜欢这个行业,投入进去还是有很多乐趣的。虽然现在有人说媒体凋零,唱衰媒体等等,但我觉得如果你喜欢这份工作,觉得有乐趣,可以不用在意一时的得与失。当你投入进去以后,如采访有突破、稿子写得不错,或者发现并很好地呈现了事件真相,这些都会让你有成就感。稳扎稳打一些,可能会有更好的产出。

虽然很多人想逃离记者这一行业,如果你觉得自己确实不适合这行,或者你不想在这行发展下去,当然没问题。但是如果你对这一行有兴趣,也有热爱,想做出一些东西,还是要去坚持一下,可能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去发现自己的兴趣,会有所成长,成为一个好的记者。

Q:做深度报道第一步是要想明白要破解的问题,请问该怎么做?

A:这需要因题制宜。如果是时效性强的突发事件,需要破解的问题就是这些现象背后的本质是什么。首先,你可以通过对事实的分析去了解更深层次的问题是什么。第二是你要去查资料,过往媒体有没有报道,过往论文中有没有阐述等,这是一个逐步认知的过程。

但如果不是具体事件的深度报道就难一些。比如我们近期做的关于基础研究的选题。这个选题有不同的切入点,如科研人员做成果要坐十年“冷板凳”、发论文难或者评职称难等。为了确认选题方向,我们做了很多功课。第一是找业内人士聊,通过预采访了解相关信息。第二是大量看资料,才决定了选题的方向和采访的路径。最后,我们选择了另外一个落点,即基础科研经费分配的问题。

Q:有了选题确定思路后,如何找到核心的信息?

A:首先还是查资料,第二是找人,找权威的或者是核心的受访对象。他们可能会直接告诉你一些方向,你可以通过这个方向去找核心信息。而且,当你找到核心人物,可能他本身就是很好的采访对象,他的研究成果就是比较核心的信息,他可能也会给你提供一些资料。

无论是找人还是找资料,通常是从外围一点一点突破的。尤其是你刚入这一行的时候,一定是从简单的外围入手并逐步深入。当你经验丰富了,结识了行业内的人,或者了解这一领域后,你可能就能更快地找到更硬核的问题。给大家举个例子,我几年前做过一个有关芯片的选题。最开始拿到这个选题时候,我也不知道要查什么,看了一堆不太相关的东西,试着采访了两三个人,也都没有用。后来我通过逐步去看资料,才发现该找谁并去修正采访的方向。这个过程是很常见的,大家不要一味求快。刚开始可能自己没有思考清楚就去找人,反而会影响工作效率。静下心来将资料消化,找外围的人采访过后再去找核心的人,可能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Q:比如职教困局那篇稿子,请问如何去突破采访对象?

A:第一个建议是要想清楚,你需要什么采访对象,以及想好问什么。第二,要大量撒网,大量去尝试。第三是要去现场。这样你才有增量和突破。

职教困局那篇稿子要找的采访对象是老师和学生,这就是需要突破的点。我们要在方向准确的情况下大量撒网,这样才能找到我们想要的采访对象。当时我在抖音上联系到那所学校的一名毕业生,他又给我推荐了其他同学,我又通过被推荐的同学联系上了更多人。

找到老师采访,体现的是跑现场的重要性。当时我去了那所职业院校的另一个校区。学生没有开学,我就在教学楼里找到老师去了解,包括学校的情况怎么样等。在必要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暗访去获得一些信息,这也是去现场的重要性。我当时采访到的老师不多,只有两三个。但我提前想好了问题,他们也有效回答了我。

所以一定要想好问题问什么,才能够让你的论据支撑你的观点。

Q:现在记者或编辑越来越少提到真问题了,请问你所理解的真问题的标准是什么?

A:我觉得真问题背后有其公共性和公共价值,能够影响很多人。比如说人口负增长是中国要面临的问题,职业教育发展关系着一代又一代学生的成长。作为杂志来说,我们希望关注现象背后可探讨的东西,直指问题本质,这是我们经常讲的“杂志思维”。

Q:请问怎么可以培养看待问题的广阔视角?

A:希望大家多看一些纸质的内容,比如看书或者看深度报道。如果只停留在看短视频或者刷一下所谓的热点,会让人变得浮躁。这个时代,真正稀缺的是一些很深度的东西,你要驾驭这样的内容就意味着你需要去读相关内容。这其实包含着深度和广度的问题。我觉得国内外的书籍和文献资料,无论是操作选题过程中,还是日常有余力的情况下,都需要沉下心去看,这样视角才会更广阔一些。

Q:对于想做深度报道的年轻记者,有什么关于在职业发展路径上的建议吗?

A:要做深度报道,首先要关注这个社会,要多思考。看到一闪而过的社会新闻的时候,有没有多想一步。第二,需要多读一些国内外的优质深度报道,这能够锻炼你的思考能力和理解能力。

对于做深度报道,我不建议一步到位。如果在读书期间已经有很好的沉淀,可以直接去报社的深度报道部或是杂志媒体。如果没有,建议大家不要着急,可以先用一两年的时间去做一些短的稿子。第一,写短稿子能够提高写作能力,第二是能让你认识社会和熟悉新闻行业。在这个基础上,你可以逐步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最后再扎根这个领域去做一个延展,我觉得这样的路径比较合适。
*文中图片来源于受访记者

-END-
编辑丨宋佳旻值班编辑 | 张美伦运营总监 | 胡世鑫
 推荐阅读 
[1]做无影灯中的一盏:调查报道是什么、怎么做?|媒笔记

[2]凤凰深调傅一波:“暗访”的边界到底在哪|媒笔记

[3]真实故事计划苑苏文&三联生活周刊黄子懿:祁东夜场里的女孩们报道经验分享丨媒笔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