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童书作家彭懿:跳出自我重复,写一本儿童文学的“百科全书”| 对话作者

深度营 深度训练营
2024-09-05
“当时中国儿童文学最缺少的样式就是图画书。”谈及撰写《世界图画书:阅读与经典》和《世界儿童文学:阅读与经典》两本书的动机,彭懿说道。

1994年,彭懿结束了在日本东京学艺大学的硕士生涯,那时他意识到了我国儿童文学领域发展较为迟缓,优秀的儿童文学凤毛麟角,童书市场上也鲜见国外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踪影。

1999年彭懿到大阪国际儿童文学馆做研究访问,借此机会收集了大量资料,既包括儿童文学经典与儿童文学理论书,也包括阅读指导书。2003年,他出版了《宫泽贤治童话论》,也为他后续撰写《世界图画书:阅读与经典》和《世界儿童文学:阅读与经典》两本书打下了基础。

21世纪初,为了补上中国儿童文学版图上缺失的“拼图”,彭懿产生了要写一本关于图画书的“百科全书”的想法。经过长达两年的写作和修改,《图画书:阅读与经典》于2006年由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2011年之前已售出八万余册。2011年,《图画书:阅读与经典》内容做了大幅度修改,书名改为《世界图画书:阅读与经典》,与另外一本关于儿童文学的“百科全书”《世界儿童文学:阅读与经典》于同年由接力出版社出版。
这两本书成为童书编辑的案头书,也是很多家长、老师为孩子们挑选童书的必备参考。彭懿像是儿童文学世界的引路人,带领着万千老师家长,在童书世界中遨游。读完上篇,你会发现从封面、环衬到图画、颜色与艺术风格,图画书的每一个地方都有精心设计的惊喜,而儿童文学也有其特定的发展模式,故事模式、人物形象、故事类型自成脉络;翻阅下篇,你会惊觉图画书史上的经典作品被彭懿浓缩成了一个个精彩的小故事,再往下读,你会惊讶于他以极其简明易懂的方式对作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解读。

我们好奇,被誉为“热闹派作家”的彭懿是如何经历志趣上的转变,从而踏上学术研究的征途。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他是如何巧妙地创作出一部既通俗易懂又深入浅出的理论著作,成功填补了当时国内对图画书领域认知的空白?从理论界转身后,从理论中所获得的经验又是如何反哺于他的创作?

彭懿

以下是彭懿的自述:


小时候我父亲就对我很上心。他是一位大学老师,很希望我能学会一些课本之外的东西。我是1958年生人,这种教育理念在我成长的年代还是比较难得的。他很注重发掘我的兴趣,比如我喜欢画画,他就会帮我找老师,我想学写作了,他就把他的同事介绍给我,带我去看人家是怎么写作的。
得益于此,我有了很多时间去探索课堂之外的事情。当时我们能看的书不多,我记忆中小时候看的《木偶奇遇记》还是残缺不全的,但我一读到这本书就很喜欢,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如果当时能读到更多书的话,可能后来能写得更好(笑)。

在小学后半段,我就对写作非常感兴趣了。虽然当时很小,但我很享受通过写作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我想象力比较丰富,写作可以让我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尽管那个世界好像还很薄弱。当时我写得比较多的是科学童话,但其实就是用小故事科普一些知识,还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童话。
我一直坚持写了好多年,高一的时候发表了第一篇科学童话。虽然大学读了昆虫系,但我喜欢的始终是写作,所以毕业之后我就去了《上海少年报》办的《童话报》做编辑。《童话报》一星期推出一期,工作并不忙碌,所以我有大量时间可以创作。在那里工作的几年间,我出版了4本童话集。
那时候是1986年,刚改革开放不久,很多经典的童书都没有引进,我也没有读过很多经典的童话。有些作家在写作的时候遇到瓶颈,会很难自我突破而陷入自我重复的怪圈中去。我始终有一种对自我突破的强烈渴望,这种渴望像火一样,一直在心里面燃烧。
在寻求突破的过程中,我偶然读到了安房直子的书,她的作品影响了很多年轻的童话作家。我当时读到就非常着迷,后来我也翻译了她几乎所有的作品。渐渐地,我萌生出了去日本留学的想法,目的很明确,就是想以日本儿童文学为窗口,看看真正好看的童话是什么样的。1989年我来到日本攻读教育学硕士。在日本,我接触到了大量图画书、幻想小说、儿童文学,文学世界的广阔一角在我眼前徐徐展开。我也因此确立了我的研究方向,我的毕业论文做的是中日两国幻想小说研究。
我在日本留学时,我的好朋友曹文轩恰好在东京大学做访问学者。他曾告诉我,如果想当一个好作家,最好有自己的学术著作。1994年回国后,我也自告奋勇想写一本儿童文学相关的学术专著。从1996年到1997年,前后花了不到一年的时间,我写出了《幻想文学阅读与经典》。虽然是学术性的书,但我没有单纯地阐释理论,而是使用大量例子以方便读者理解我想表达的内容,读起来可能更像散文。比如,我用“它年轻且魅力无边,像块魔毯只要一抖就会变幻出层出不穷的魔法”来解释“幻想文学”这个概念,而不是直接给它下一个定义。
文学研究于作家而言,最大的启发在于跳出自我创作的单一视角。很多时候作家会陷入自我重复,而做研究,需要以更客观的视角对自己所写、对各类儿童文学进行更全面的思考。具体到我自己,我会希望在研究中通过阅读一系列理论和大量耸立在我面前的好作品,进一步去接近幻想文学的内核。我觉得经过这番思考后再动笔,写出来的东西会跟直觉性的、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的不一样。
在这之后,我写了《宫泽贤治童话论》,这本书对我来说很重要,算得上是我写儿童文学理论书籍生涯上的一个转折点。

《宫泽贤治童话论》封面

在日本,宫泽贤治的作品几乎是被研究得最多的童话,迄今为止跟他相关的研究专著就有几百本。他的童话会用很多晦涩的意象,给读者构建一个非常复杂的世界,几乎很难读懂。因此,在日本,很多人都认为他的童话并不是给小孩看的。后来,我两次去日本,收集了上百本的关于宫泽贤治童话研究的著作,自己也做了很多相关的研究。

《世界图画书:阅读与经典》《世界儿童文学:阅读与经典》的体例与《宫泽贤治童话论》一脉相承。这三本书都是在第一部分先对作品进行综合解读,具体体现在《宫泽贤治童话论》上的话,是说明作者是怎么写出来的、写了几个版本、有哪些未完成的故事;第二个部分是作品梗概,让读者明白这本书在讲什么;最后对作品进行解读——这部分是最重要的,我通常在论述之余,引用大量国内外研究者的观点来告诉读者这个作品好在哪里。

在《宫泽贤治童话论》出版后,我仍然打算继续做研究。1999年,我获得了去日本大阪的国际儿童文学馆做研究员的机会。做研究员期间,我察觉到图画书是中国儿童文学中缺失的一块拼图。那时我想,我是一个儿童文学研究者,又恰好有机会能够接触大量优秀的图画书,就下定决心静下心来花时间做好研究。我想把图画书这样一种儿童文学的样式、面貌、种类以及优点呈现给读者。我用了很多年时间收集资料,才开始进行写作。
2006年《世界图画书:阅读与经典》出版后,图画书引进潮出现了。那时候改革开放的步子迈得更大了,国内的经济发展起来了,家长们有钱能够给孩子们买书了,童书市场一下子蓬勃发展,速度特别惊人。成千上万的国外经典图画书被大规模引进,国内作家也开始创作大量图画书。那么,家长和老师如何在这么多童书中给孩子挑选好书就成了一大难题。《世界图画书:阅读与经典》和《世界儿童文学:阅读与经典》这两本书的使命就是告诉读者什么是值得阅读的经典作品,让家长能够在孩子的黄金阅读时间里给孩子读最好的书。在创作这两本书的过程中,所面向的读者并不是少数几个学术圈人士,而是为孩子选书的家长与老师,我希望能给他们提供选书、阅读的指导。

孩子们在完全过渡到读文字书(也就是所谓的“儿童文学”)的阶段之前,接触到的大部分书籍都是图画书。面对同一本图画书,大人与孩子的阅读方式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学龄前儿童识字不多,吸引他们注意力的往往是精美的图画,作为在孩子身边陪伴阅读的大人,则需要为他们朗读图画书中的文字,给他们讲解书中的故事。这是我在《世界图画书:阅读与经典》的上篇详细讲解图画书的阅读技巧的原因。

《世界图画书:阅读与经典》中关于图画书封面的内容

读完这本书读者会发现,薄薄的一本图画书,里面大有乾坤,包括封面、封底、前后环封等部分都有作者精心设计的小心思。读完我这本书,再读图画书会有完全不一样的体验。百科全书中的各篇目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关联,闲暇时候翻到任意一页都可以进行阅读;《世界图画书:阅读与经典》上篇的编排方式也与百科全书相似,读者从任何一部分开始阅读都是可以的。了解了阅读技巧,家长就能够发现书中巧思,在孩子读到一半的时候,家长可以告诉孩子书里隐藏了一个什么秘密,这样一来,又给孩子带来了一种阅读的快乐。

每个人心中对经典书籍的标准都不同,但我认为去撰写一本阅读指导类的书籍不能以个人的标准去做挑选。我更希望选出孩子喜欢的书,让读者听到世界上不同国家的人们对这本书的评价。为此,在选择书籍时,我会关注书籍的长期的销售量,希望这是一本孩子父母童年在读,且有了孩子后,孩子还会读的经久不衰的好书;国外的各大榜单与奖项也都是很重要的参考对象,如凯迪克奖、安徒生奖。现在可能有些奖项注水,但当时能够获奖的作品都是严选好书,这些书也成了我推荐给读者的经典作品。

我本身是一个小说作家,最在乎的就是读者爱不爱看我的书,是不是喜欢我写下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故事。所以我在写这两本书的时候,也完全秉承了这种观点。下篇主要是给读者推荐好书,这部分由故事梗概与深入解读构成。后来我发现不光有大人买这本书,也有小朋友买。小朋友会更爱看后面的部分,因为这两本书的下篇都讲了几十个有趣的故事。

归纳与概括故事的能力可能与我本身就是作家有关,我会比较懂得讲故事的技巧。写故事梗概其实没有什么“方法”,硬要总结些什么出来的话,那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故事读透。在写梗概之前,我已经把一个故事读了许多遍,并且会挑选最好的版本来写故事梗概。很重要的一点是抓住这个故事让我自己感到热血沸腾的核心点来写;当然,书写逻辑也不能太跳跃,要强调出重要的情节,还需要让读者看得懂。这确实是很难的事,一个故事的梗概我有时候会写五六天。

在深入解读部分我引用了很多国外的学者对这本书的解读。很多人写书评实际上是在写自己读了这本书之后的感受,带有很浓的自我抒情意味。我读完好的作品也会激情澎湃,但我往往不会选择“自我抒情”式的表达方式,而是将激情转化为我写作书评的热情。在深入分析作品时,我很少表达自己的感受,我更想让读者看到世界范围内更多人对这本书的评价。图画书《大卫不可以》获得过美国凯迪克奖,但是中国的很多家长不喜欢这本书,他们认为这本书画得太丑了,像孩子画的画一样,但孩子们会觉得很亲切。实际上画家是故意用这样一种类似于孩子的笔触来画出孩子的生活。当我把作家创作的动机告诉了家长之后,家长就能够理解这本书的画法。

为了更好地解读经典作品,告诉读者这些作品好在哪里,我的书里有时也会使用一些文学、美学的概念,但我会尽量将概念做通俗化的解释。因为我知道我的书的读者不是学术杂志的编辑,而是一些普通人,他们很难理解晦涩的专有名词。这种通俗化解释肯定是要建立在对文学理论的深度理解、对概念内涵的高度熟悉之上的。如果没有这种功力,我也不可能想着写这么一本“百科全书”式的书。

前面提到过,这两本书是用来指导挑选童书的。近些年中国儿童文学,特别是图画书更新非常快,有很多优秀的图书和版本进入国内市场,所以《世界图画书:阅读与经典》后续也有再版更新。在出版第一版时里面提到的大部分书都没有简体中文版,所以你可以看到书里配的封面插图有日文、英文也有繁体字,但现在不是了,出现了很多新版本,如果家长们再按照之前的版本去买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我想要把最新的、最好的版本带给他们,于是我后来把封面、出版信息、引用的原文等内容换掉,从第一版到第四版一共修改了一千多处。这本书一直卖得很好,为了保证它的权威性和准确性,就需要不断做修订。

《世界图画书:阅读与经典》出版时间是2006年,但我自己的第一本图画书2015年才出版。中间的这些年我一直在琢磨自己能写什么样的书。和写小说相比,创作图画书最大的不同就是需要一个画家,而且画家这个角色在故事呈现的层面比我更加重要。当我每写出一个故事书的故事,都会让出版社的编辑为我推荐最合适的画家。创作图画书不同于拍摄电影,拍摄电影毕竟由导演掌舵,而创作一本图画书需要画家与作者之间的协商合作。之前和田宇(著名图画书画家)合作,我会先写一个故事然后由他来画,中间我们会不断讨论、不断修改。田宇每画几张画就会发给我看看。有时候我会觉得他的画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我本来对自己创作的故事已经很满意了,但他的画会让我觉得是好上加好,这个时候我们就会手舞足蹈,互相鼓励。我不停地鼓励他,他就画得更加好。有时候我们之间也会有分歧,我之前出过一套书叫《快逃!星期八》,其中一本我甚至把他的整个一稿全部否定,让他重新画,这种情况也会发生。

现在的孩子和以前的孩子有很多不同,他们有更多接触信息的方式,生活和阅读方式上都有很大改变。所以我要写给孩子们看,当然就需要保持一个年轻人的心态来写作。加上我的很多朋友也还很年轻,所以我也下载了B站、小红书、抖音这些软件,每天都会到里面去看看现在的小孩在接触什么信息、看现在的小孩是在用什么方式来交流沟通,以更贴近他们的日常。

我不太会去想教育孩子们什么,我写这些故事更多是为了给孩子们带来快乐。当然作为一个写了40年童书的作家,我有自己的人生阅历,我也会在故事里掺杂一些自己对于人生的理解,但不是很生硬地直接说出来,也一定不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来讲故事,那样就变成寓言了。比如我写的《驯鹿人的孩子》,里面写驯鹿人的父亲跟他的孩子讲了很多话,读者也许会感受到这些话对他的人生有意义。

《驯鹿人的孩子》作者彭懿

很多人认为写作儿童文学就是很随意地“编”故事,其实不是的,儿童文学需要有逻辑。尤其是对幻想作家来说,如果写出来的故事跟现实一点关系都没有,那凭什么让孩子沉浸在你的故事里。所以写故事必须有一条合理的线,把现实和幻想故事连接起来。如果你将一个故事讲给很小的孩子听,那可能怎么讲他都会相信,但如果是一个十三岁的小孩,他已经会问“为什么”了,如果随便编故事他会觉得是在胡扯,觉得太荒唐了,自然也就不愿意继续读下去。所以为了让他相信这个故事,就要一点点引入,把他带到故事里。

因此,这个“逻辑”其实是一个发生的轨迹,要让孩子们看这个故事的时候,觉得每一个情节的出现都有它出现的原因、过程和意义,跟着我走到这个幻想的、天马行空的、未曾真实发生但又有自身运行规则的世界里。比如“青蛙变老鼠”这样一个情节,如果是动画电影它就会把整个变化的过程展现出来,那文字也需要做到这样,不能“砰”一声就变好了。一些肉眼没办法看到的画面,我们需要通过文字来呈现。

我之后还会写更多的儿童文学,马上会有我的一本长篇幻想小说出版,讲校园里的故事。另外《世界图画书:阅读与经典》和《世界儿童文学:阅读与经典》这两本书也会继续再版,为大家介绍更新的、更优秀的儿童书籍。

*文中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END-

作者 | 陈子桐 卫元祺 郑钰纯
   编辑 | 卢灿秋
值班编辑 | 李梓琪
运营统筹 | 周智珊 陈子桐

运营总监 | 温泓烨 梁   栋

 推荐阅读 

[1]「螺丝在拧紧」主播吴琦:调试再调试,为了在场的、有机的话语丨对话自媒体人

[2]越南妈妈,何以为家?| 社会观察

[3]没钱做心理咨询,还能怎么办?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深度训练营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