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十四期招募丨快来看十四期的ta们与深度营相遇的故事!(上)

深度营 深度训练营
2024-09-05




# 深度训练营 #

理想,是十四期深度训练营心中的火种。近3万字的面试故事投稿,为ta们今后的深度营生活奠定了基础。走进十四期同学的故事:为何来到深度训练营?在投递简历、完成笔试题中有哪些思考?对面试中哪些问题印象深刻?下面是ta们的回答。

本期推送,是十四期营员的【相遇故事】,希望通过ta们的陈述,能为大家带来思考。

以下是十四期入选者的面试故事:


十四期 运营组 兰叶新

最开始是从朋友圈里了解到关于深度训练营的信息,但其实很早之前就看到过深度训练营招募的推文,当时自己并不了解关于深度报道的内容,也没有很感兴趣。直到进行了一些媒体实践之后,我才开始认识到做深度内容的价值,并希望能够在这方面有所尝试。所以看到深度训练营第十四期的招募推文后,我阅读了深度训练营近一年以来所有的文章内容,进一步确定了自己想要加入深度训练营的想法。

在简历投递时,我认为非常重要的一点是结合招募的要求,将自己个人经历里面最相关的部分优先展示出来,并用简要的文字说明产出成果。因为我在大学期间的社会实践经历比较丰富,所以很难全部加在简历中,因此在制作简历时,我尽量突出展示了与运营组相关的经历,适当删减了一些关联度不大的内容,提高自己简历的匹配度。

面试环节前,作为一位非新传专业的学生,最担心的是面试官会提出一些专业性很强的问题,自己可能无从应对。毕竟深度训练营每一期的招募,都会吸引大量新传相关专业学生的报名。在翻看了往期的面试经验推文后,我发现“非专业”可能不但不是缺点,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本身就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标签,也许能够加深面试官对我的印象。在面试中,面试官们的确对我的专业和个人经历感兴趣,让我阐述自己的成长经历,便使我有了很多表达想法和观点的机会。在抽题以及问答环节,我都会结合自己的实践经历以及跨专业背景进行分析回答,并和之前笔试题里写的内容保持逻辑一致。现在回想起来,自己可能回答得不是很专业,但也应该算是提供了比较独特的回答,因为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思维方式,尽量去展现出“不一样”的一面,也能加深面试官对你的印象,从而提高通过面试的概率。

十四期 深度组 杨若曦

我一直关注着深度训练营的公众号,7月12日当天我就留意到了招募通知,但直到15日才有空认真做笔试题,这让我的笔试题最后提交得有点仓促。

我的意向是社会新闻组,笔试题难度不小,考查了个人日常对新闻的关注、新闻的总结概括能力、对报道角度的洞察、作品分析和拟定报道框架。比较幸运的是,我在做题前留意到了李海鹏老师微博对“油罐车事件”缺失报道角度的分析,因有所参照,我在回答“湖南团洲垸决堤事件”有哪些缺失的报道角度时比较顺利。对我而言,难度比较大的是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选择报道角度和报道框架。平时我较少关注这个议题,于是在答题前恶补了多篇相关话题的文章,最后选择了“中小学心理教师的职业困境”这个报道角度。笔试题很看重日常积累,考察的能力全面,给大家的建议是回答笔试题时要给自己多预留一些时间,不要压提交时间的DDL。

提交简历的目的是证明自己的经历与深度训练营契合,所以我删除了与新闻实践无关的经历,并参考往期同学的经验,在简历中加入了自我介绍,以便面试官更好地了解自己。

面试是最为紧张的环节,尽管面试时间只有十分钟,回答的问题只有两三个,但相关的准备还是更全面为好。在面试前,我提前准备了自我介绍,根据往期同学在面试中遇到的问题预想了答案,并提前在深度训练营的所有栏目中选择了一两篇文章阅读,以便面试官提问时有话可说。同时,我还留意了那两天发生的重大新闻,构思了报道框架和报道角度。我是21日早上10点20分开始面试,前一晚心情比较紧张,2点多才入睡,早上8点起床后又对着镜头预演了两三次自我介绍。

幸运的是,我面试抽中的题目刚好是“最近阅读了什么深度报道”和“对深度营印象最深的栏目是什么”。我总体回答得很顺利,但口头表达上因为紧张有一些磕绊。自由问答环节,面试官提问最近有什么想做的选题,这也是我准备过的题目之一。

尽管整个过程比较顺利,但面试完我心里依然没底,很多获得面试资格的同学来自名校,我挺担心自己被刷下来。在录取名单看到自己名字的那一刻,是近期最令我高兴的瞬间,我也在朋友圈和家人朋友们分享了这份喜悦。

成功入营只是第一步,希望未来的一年里在深度营里一切顺利,和朋友们共同成长。
十四期 运营组 谢易
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深度训练营组队名单上时,我的情绪反倒平静下来,像是踩在了一条实实在在的路上,我开始思考如何从这里出发,与新闻走得更近。

初次了解深度训练营,是在新朋友、好朋友聚集的饭桌上,大家聊起了在这个组织里的经历,我便产生了好奇: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既然我的朋友们都曾经在这里,那我也想来参加看看!

投简历的出发点来自招募的推文,而过程中的认真和用心,来自与人连接的好奇与渴望。在招募过程里也多了很多有趣的体验:在暑校的课间赶笔试题,又在飞驰的高铁上写换组别的笔试题,其实有很多个可以选择“暂停”的时刻,但在这些瞬间内心很踏实坚定,我想要完成它们。并且,完成“自己”的答案比一个“满分”的答案,对我来说会更重要。面试前回溯了许多面试的瞬间,想起自己好几场紧绷着的面试,突然想换个方式准备,于是只是简单地准备了自我介绍,我希望可以在面试里拥有真正的交流,“不想说模板!不想说套话!”这样的声音在心里很强烈,所以在最后的面试里,我表达了很多自己的想法,我想最终的入选也证明深度训练营是一个开放、充满真诚的地方。

开营仪式时,显玲姐说:“不用在我们的微信群里回‘收到’‘好的’,不要把它变成一个发布通知的地方,大家可以在里面自由地交流对话。”这样的细节里我感受到了被接纳的平等,于是想起好朋友介绍这里时,讲到这里的自由与可能性,更为此感到满足、快乐,我的情绪里也囊括了更多的期待——和志同道合的人打开想象力,一起创作。
十四期 深度组 陈钟灵

填大学志愿时,因种种原因,我一直在历史学和新传之间纠结,最后还是选择了历史学。可我对新闻的向往却未曾止息,在和一位新传专业的小红书博主交流时,她向我推荐了深度训练营。因为这里不限制专业,敞开怀抱欢迎每一个怀有新闻热情的学子。所以在大学尚未入学时,我就萌发了加入深度训练营的愿望。我清晰地记得,深度营的13期招募是在我大一上学期举行的。当时的我虽然加入了校报记者团,但是并没有足够的优秀作品。不管是简历还是笔试题,都透露着稚嫩的气息。因此毫不意外,第13期招募时,我没能进面。

所以,我看见第14期招募推文时,一直在犹豫:我到底要不要参加这次招募?因为和之前的自己相比,我只是多写了几篇校报的新闻稿,始终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训练。

从7月12号到7月16号,我将笔试题反复看了好多遍,一直游移不定,考虑到底要不要参加。一方面,我正在参加支教,对社会新闻组笔试题中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有话可说;另一方面,我最喜欢的栏目就是“社会观察”,其中很多报道我都能感同身受。所以,我16号晚上下定决心参加这次招募,用17号上午完成简历和笔试题(最极限的是,我是在12:00卡点提交的/第一次当DDL战神,当时“碎碎的,很安心”。)

就这样,我在19号幸运地收到了面试通知,又在23号上午惊喜地发现自己通过了深度训练营的这次招募。

在本次面试中,我也总结出一些经验,以下是我的想法:

1.简历&笔试题

在制作简历和作答笔试题之前,我先看了前几期营员的经验分享。

(1)简历

我认为,简历最重要的是从自身性格和相关经历来彰显自己与深度营的匹配度,所以在简历部分,我只提了自己在校记者团的经历,无关经历一律没提(经历宁可少,也不要捏造)。同时,在简历部分,我也表达了自己对深度营的向往。

(2)笔试题

在作答笔试题时,我选择从自身出发,将报道选题和自己的经历相结合。比如在设计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报道框架时,我从支教经历出发,侧重分析老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由此进行相关拓展;在分析“社会观察”中的任一稿件时,我选择了和我息息相关的《实习热背后,越来越缺乏想象力的大学生活》(在分析缺点时,我罗列了看完这篇报道之后产生的9个问题)。此外,作答时,还需要注意格式排版。

2.面试

面试分为自我介绍,抽题作答,自由问答三个环节。这个环节最重要的是有条理地发言。

(1)自我介绍

自我介绍的时间控制在1-2分钟为宜。在这一环节,我介绍了自己的基本信息,为什么向往新闻专业,如何得知深度训练营,参加深度训练营的优势和弱势,我为加入深度训练营做出的努力以及我目前感兴趣的议题。同时,我在最后明确表达出自由问答环节有问题要询问面试官老师。

(2)抽题作答

这一环节我认为需要始终围绕“深度报道”来作答。我的准备是回顾和分类整理深度训练营从2023年初至今的所有推文,尤其侧重媒笔记和各类复盘。在平时我也阅览了各种公众号的深度报道。

(3)自由问答

当时面试官问了我一个和深度报道有关的题目,告诉我本次面试已经完成。但是在面试之前我就有问题想要问面试官老师,所以最后我还是表达了提问的意愿,也非常感谢面试官给我这个提问的机会。我觉得可以抓住自由问答环节的机会,来向面试官老师展示细致的观察与深入的思考。

3.心态

面试完我立刻向朋友发出“土拨鼠”尖叫:我好多问题其实可以回答得更深入!!!(暴风哭泣)更让我心碎的是,我突然发现我简历有两个错别字。

好在最后的结果是让人惊喜与振奋的!!也就是说,即使作为非新闻专业的学生,我们对新闻的向往与热爱最终也会被看见,这是我们与深度训练营的双向奔赴,无关专业与经验。

深度训练营是一个包容性极强的大集体,在初入营的几天,我便结识了很多来自天南海北拥有有趣灵魂的朋友们!(自带音乐:happy~ happy~ happy~)我希望在这里可以与大家一起勇敢而坚定地握紧手中的笔,书写我们与时代的故事,见证更广阔的世界,遇见更真诚和坦荡的自己!

十四期 深度组 魏昭阳

刚开始了解深度训练营是因为同学的推荐,后面在实习的时候记者老师也推荐我关注了这个公众号,我逐渐了解到深度训练营是一个由热爱新闻的在校学子为主组成的公益共同体,怀抱着寻找志同道合小伙伴和弥补没有写过深度报道遗憾的期许,我向深度训练营投递了简历。

其实我很早就知道有深度营这个平台,之前参与过的朋友也强烈推荐,种种原因拖到第十四期才来报名。向往深度营已久,坐在电脑前等待面试时还是有些紧张。面试日正好是我从学校放假回家的那天,舟车劳顿导致我并没有太多时间多为面试做些准备,看前几期的面试经验时,好多朋友说会先预测问题,分析近期报道并写成几千字的“面试准备文档”,我没来得及这么做,只是提前复习了一下在媒体实习时做的笔记,调动起最饱满的热情,以一种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们聊天的心态进入了面试间。

如果要说有什么面试小经验可以分享的话,第一是自我介绍可以不按照传统的模板范式,把简历上的内容再概括一遍,而是提炼出最能证明你和深度营相契合的一个特点,比如我自我介绍的主题就是“从过去到现在到未来都坚定地想做深度报道”,后来和面试官交流时,他们的反馈是“我们希望听到的就是你这样的自我介绍”,所以大家可以在自我介绍上花点小巧思,给面试官留下独特的记忆点。(tip:大家记得控制好时间,不要像我一样一下没收住超时了哈哈)

第二个小经验是可以多运用平时的积累,我在回答“怎么看待碎片化时代的深度报道”这个问题时就用到了之前一次学校讲座上记的笔记。第三是老生常谈但真的最重要的东西:真诚,让面试官感受到你纯粹的热爱和向往。当真心与真心“双向奔赴”,一定会结出理想的果。

分享一段我收藏在备忘录里用以自我激励的文字:

我们需要一群直视广阔而又晦暗的海面的人,以冷静的力量,耗费气力,再现真实,让好内容在历史、社会和个人的复杂互动中不断产生,并且能够回应和参与万千的变化。我们需要以看见,以记录,以思考,更接近事实真相,识别海量信息里的重要信号,抛弃那些暧昧不明的姿态,学会如何打捞溺水的世界,为我们共同的未来做出决策。”

期待在深度营和大家一起,向成为这样的新闻人的目标,更靠近一步。
十四期 深度组 陈书扬

今年四月末在深大,梁栋学长带我旁听了毕设论坛,论坛间隙显玲姐给旁听席上的每个人都发了午餐券。到了午饭,当梁栋学长同记者老师们相谈甚欢时,我在一旁尴尬地坐着,但也窃听到了很多有意思的信息。例如,深度营会鼓励有跨专业背景的学生参与。

对于在一所新闻强校攻读法学专业的我来说,了解到深度营和决定尝试加入其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很早就关注了深度营的公众号,却只是将它当作一个内容优质的新闻类公众号来阅读,从未设想过每期寥寥数十人的录取名单中能有我。但在深大被一种“现实的理想主义”熏陶了两天后,我想,“管它呢,下次试试看。”

招募的第一轮包括三个部分:简历、文字作品和笔试题目。通常来说最基本的简历却是最让我头疼的,因为大一的我唯一做过的简历就是大职规的期末作业。不看重学校和履历的深度营,也有自己重视的质素,我希望在我的简历中体现我的真诚和与深度营的适配度。我与新闻直接相关的履历只有在校媒的这一年,所以我只能通过形式结构上的创意,来将我的其他经历与深度营的需求之间建立连接。

对于文字作品,得益于校媒的写稿流程,我们都要自己独立写完一整篇稿件,再发给编委来组稿。梁栋学长提醒我,可以把自己写的内容和编委给出的修改意见进行结合。

笔试题是非常适合展现自己想法的地方。两道共答题分别让我们自选一起社会事件和一篇深度营文章来分析,我们完全有空间去选择自己真正 care deeply 的话题来作答。我选择的社会事件是梅大高速坍塌事故。写这道题时,我有一种非常特别的感受——这既不像答那些言不由衷的应试题目,也不像在网上对线或和朋友聊天,因为我知道在邮件的那一端,读我的文字的人是能理解我的想法并用新闻报道的标准来衡量的同伴——那是一种令人欣慰的“克制的愤怒”。

笔试部分的三道题某种程度上是对新闻生产环节的转化。前两题很像收集资料环节的已有报道汇总和寻找信息增量,只是两道题要分别将落脚点放在“议题”和“报道”上。设计初步框架的社会新闻题,更是直接考察我们的操作能力。

相比之下,我的面试则是一场灾难。由于我的设备调试失误,“2-3分钟”的自我介绍变成了1分钟,我还未来得及展开即被喊停。后续的问答环节中,我也感到时间过得飞快。对于和我一样缺乏经验而又真的有想法想说的人,我的建议是避免冗长赘述,将最主要的想法率先回答。

真诚是深度营自始至终强调的品质,也是我在面试中没能充分展开的话题。有时我觉得,我将自己局限在了“跨专业”这个标签下,似乎那有一点点傻的“真诚”,是我能拿得出手的全部。但其实,对采访对象乃至我们身处的社会的“真诚”,没有反复的新闻训练和实践,落到笔上终究力不从心,止于“辜负”,这也是我需要深度营的机会的理由。而对于我为什么会被新闻吸引,开营仪式里显玲姐的一句话或许给出了答案:“新闻报道天然就带有公平正义和为弱者发声的特质。”
十四期 运营组 叶沛琪

当深度训练营的招募推送呈现在我面前的那瞬,我的心被熠熠的火焰点燃了。带着哭腔跟17姐说:“终于等到它。”

与深度训练营结缘是因为17姐在朋友圈里发了一篇她做的报道,让我看到深度训练营“冰山一角”的symbol。虽然我在校内也是新闻社的成员,但对新闻还是有一种很模糊的感觉:到底什么是新闻?我真的能写出真正的新闻吗?……诸如此类的疑问盘旋在我的内心,然后我仔仔细细地阅读完那篇报道。不禁由衷地感慨,我也想写这样的新闻。她告诉我:你可以来到深度训练营,这里也许有你想要的答案。

17姐的鼓励让我心中想要加入深度训练营的种子生根发芽

但当我回顾笔试、面试的整个流程,几乎是抱着一种羞愧心去回忆的。由于我未能安排好个人的时间,导致我呈现出仓促的状态。但很庆幸,即便过程磕磕绊绊,最终仍旧抵达了终点。

“反思是一种停留。”我在这里做一些复盘,希望在整理自身思绪的同时,也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1.简历与笔试

首先,按时提交个人简历和笔试是非常重要的!我在截止那天上午才匆匆忙忙地卡点(甚至延迟了几分钟)把我的材料提交上去,后来在面试的个人提问环节里,面试官们也特意问了我为什么在截止时间之后提交材料。不论如何,“做事情是否拖延”也是衡量做事是否可靠、对待招募是否认真的一部分标准。

其次,针对笔试内容,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思路清晰,尽可能多延伸答题点,不囿于题目罗列的方向。譬如说提到运营模式,它囊括了推文内容、公众号受众定位、互动参与度等角度,我们需要把它们都呈现在答案上。我个人在做分析题时喜欢列表格,对应角度、优缺点和建议,这样看起来更有条理。

此外,作品集的意义就是“通过作品反映你的热情”。所以我当时不仅放了在学校做过的报道和推文,还加上自己写的随笔散文。我相信文字的力量,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个人品质。可以多方面地展示自己,不需要羞怯。

2.面试

面试分为三个环节:自我介绍、抽题问答、自由问答。

相较于以前参加的面试,我在自我介绍环节做了一个小小的突破。我不但陈述了有关新闻、运营的经历,还讲述了我从对新闻一无所知到发自内心热爱,并且选择新闻专业的过程。虽然现在回想起来有点像讲空话,但让面试官看到自己的热情,我认为这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问答环节上,我觉得不论是抽题还是自由问答,其实都很考验个人的临场发挥能力。作为一面试就紧张的人,我其实回答得很慌乱,在努力控制自己的嘴巴不要打结,更加沉稳地说出答案。

因为自知在初筛环节做得不好,所以我在面试上投注了更多的心力。我将深度训练营往年的面试复盘都看了一遍,大概摸索出面试可能会问什么问题,并且拟好了我的回答。我也在青媒计划、小红书上看了很多有关面试的经验分享。我把它们都放在一个档案里,陆陆续续整理出近三千字。虽然我猜测会问的题目都没被问到,但有准备就会有底气。最后需要注意的就是学会控制时间!

面试结束后,我告诉自己:不论结果如何,我与新闻同在。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祝愿大家都能找到心之所向的新天地!

-END-

十四期招募组 | 付雨洁 邹钰瑜 刘圆圆 钟   宸

整理丨钟   宸

值班编辑 | 王中胜

运营统筹 | 周智珊 陈子桐

运营总监 | 温泓烨 梁   栋
 推荐阅读 
[1]十四期招募回顾|统筹组背后的独门“统筹秘籍”
[2]期满花正盛,我们“现场见” | 深度营十二期结营
[3]在这里,让新闻理想落地生根 | 深度营十四期招募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深度训练营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