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书刊导览 | 【连载】《解读日本城市规划——60年获奖实例回顾》(六)


相关阅读

《解读日本城市规划——60年获奖实例回顾》(一)

《解读日本城市规划——60年获奖实例回顾》(二)

《解读日本城市规划——60年获奖实例回顾》(三)

《解读日本城市规划——60年获奖实例回顾》(四)

《解读日本城市规划——60年获奖实例回顾》(五)


【编者按】日本,是我们熟悉而又陌生的近邻,从古代对中国的亦步亦趋,到明治维新的奋发图强,再到二战时悍然发动侵略最终自身遭受重创,直至今天以倡导和平为主流,日本的形象似乎一直在变化着,不那么容易看清楚。从经济社会发展而言,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日本经历了“奇迹”式的增长,无论是科技制造、城市建设还是文化教育、环境保护,日本几乎达到了全方位的先进。这几十年里,日本究竟经历了什么,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其中的成功经验和迷惑反思都值得我们一再探究和学习。在组织“日本城市史漫谈”系列的同时,编辑部将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展开深度合作,进一步从城市规划和发展的角度来认识日本。近期,我们将围绕《解读日本城市规划——60年获奖实例回顾》这本书展开一个小系列,了解日本不同城市在不同年代的规划实践对城市规划的深远影响。最后,衷心感谢南京大学翟国方教授的引介和建工社刘文昕编辑的大力支持。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年出版的《解读日本城市规划——60年获奖实例回顾》,经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授权转载


1990年代案例:川崎市新百合丘车站周边的城市营造

率先通过区域管理形成高品质的景观

 

照片1 新百合之丘站前照片(来源:佐合和江)


1 时代背景及项目意义与评价


1.1 时代背景


本获奖项目的中心是川崎市新百合丘车站周边特定的土地区划整治建设(约46.4h㎡),该项目1977年4月作为城市规划项目被批准,1984年3月建设完成。


本项目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郊外的私营铁路站点周边民间开发相继开展。1974年新设立的新百合丘车站地区以日本住宅公团的百合丘居住区为首,开始了各种各样的民间开发,连小田急电铁也在1968年发表了新建多摩线和沿线大规模开发的计划。


在开发的浪潮中,川崎市以当时的柿生农协为中心,农地所有者不放弃土地并摸索了顺应城市化发展需求的方法。


当时日本全国面临同样问题的农业土地所有者很多,针对这个社会问题,(财团法人)合作经营研究所的一乐照雄董事长1968年提出了充分发挥农民自主性,采用集团式统一管理的“农住城市构想”。该构想在全国范围内产生很大反响,柿生农协也从中受到启发并开始积极学习。


1972年“农住柿生百合丘土地区划重建准备协会”成立。1974年农协研究所(社团法人)的地区社会规划中心(今天的JA综合研究所)成立并开始支援农住城市构想的实践。另一方面,川崎市也将新百合丘定位为未来的行政中心和城市副中心。


在法制建设方面,不仅有1975年的《大都市区域内促进住宅供给的特别措施法(大都市法)》,还新设了保障土地交换的《特定土地区划调整项目》,确立了农民不放弃土地的开发模式。


在作出面向企业化改革的体制保障和准确定位,并调整了建设方法后,本地区的建设项目稳步推进。


1.2 项目获奖理由


本地区土地区划调整项目完成后至1998年获奖经历了14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同类项目大量实施的当时,该地区脱颖而出的主要原因是建设项目完成后由16名农地所有者成立了“新百合丘农住城市开发股份公司”(1981年7月),并以该建设项目的剩余资金为基础,设立了“川崎新城市街道建设财团”(1986年3月基本财政2.75亿日元),通过这些机构持续推进后续的城市建设。


获奖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大规模的商业设施和写字楼等民间建筑物以及公益设施等多数已建设完成,项目进展快,完成度高。


2)依据《地面建筑总体规划》,同时考虑空间构成和景观形成的城市设计获得良好的评价。


3)普及“建设土地所有者的街道”相关知识,设置相关机构,市里积极支持以及覆盖多方面的官民合作关系等,在项目顺利推进的层面也值得肯定。


4)留下了该项目准确详尽的记录,为今后同类项目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参考。


2 项目特征


2.1 地区管理的先驱


本地区从一开始就注重土地所有者协同的地区土地利用和地上建筑的维护管理、运营,可以说是地区管理的先驱。


成为管理基础的是1980年川崎市编制的《地面建筑物建设总体规划》。该规划针对当时“区划整理后的土地利用由各个地权所有者自主决定,土地被细分和迷你开发导致珍贵环境被破坏”的困惑,提出“计划人口担保”、“商业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9项方针。1984年编制的《第二次地上建筑总体规划》中不仅增加了对种植、色彩、户外广告等设计标准,还确定了总体纲领,实现了行政指导。该规划经历了1994年的改编,至今一直都扮演着新市中心建设指导的角色。


照片2 新百合之丘站开设前的地区样貌(1965年)

(来源:川崎新都市街区营造财团主页)


不仅仅停留于指导方针,1987年制定了部分地区的地区规划(20.7h㎡)。与此同时9.8h㎡的中心商务区的容积率也扩展为原来的6倍,这有助于新市中心城市氛围的形成。


管理的中心组织是上述的新百合丘农住城市开发股份公司(以下简称“农住城市开发公司”)。虽然最初的设想是成立合作组织,但当时的条件下新设立农协存在困难,因此成立了股份公司。


新百合丘地区改造的重点是选择主要的承租人,由地上建筑总体规划范围内的原土地所有者委托,其中有11人的土地被规划为百货商店用地,1人的土地被规划为宾馆用地。为了减轻土地所有者的风险,采用由土地所有者进行建设,农住城市开发公司提供贷款,再转租给主要承租人的运行方式。


1985年决定选择西武集团作为主要承租人,但是与当地的商家进行店铺出租协调是个漫长的过程,1992年好不容易才得以向实践迈开步伐,1994年却遭遇经营环境的恶化,西武集团产生了退出的想法,使本地的建设发展一度受挫。


与此同时,随着原先土地所有者的去世,共有土地的一部分需要上缴。因此,上缴部分让新的主要承租人购入,此外,其他土地设置地权者和农住都市开发公司的定期租地权,租赁制度更改为由农住城市开发公司建设建筑物,再将其租给主要承租人,但是宾馆的部分保持原先的方式。


照片3 新百合之丘周边地区(1998年)

(来源:川崎新都市街区营造财团主页


此后,1995年决定由日以股份公司(今麦凯乐股份公司)和十字屋股份公司作为主要承租人。1997年主要的商业设施“新百合丘生活广场”和宾馆与专卖店的集合体“新百合丘OPA”开张营业。


1990年农住城市开发公司的总公司大楼“农住大楼”也建成了。其中店铺和办公室对外出租所得成为公司运营的基础。此外,女子学生宿舍“珂赛特”、租赁公寓“贝尔克雷”和专卖店“市场空间”等也陆续开张。


农住都市开发公司在企划、建设、管理维持、运营等方面站在不同立场,灵活运用各种方法维持了城市的品质。


在非工程建设层面,核心组织是川崎新城市街区建设财团(以下简称街道建设财团)。它以“支持和推进面向21世纪的川崎新中心区域和麻生区建设活动”为目标,在日本开创了利用土地区划调整建设的剩余资金设立财团的先河。另外,还举行了专题研讨会以及以小学生为对象的设计讨论会等。


图1 主要设施的整治情况(2010年1月)(来源:参考文献2))


在整个规划和组织中,农家土地所有者一直都是主角,充分保障了公共利益,这种将公共利益纳入考虑范围的做法在当时是相当先进的。


不仅如此,1982年成立的“新百合丘车站周边街区建设促进协议会(以下简称协议会)”等,不仅包括土地所有者,周边的居民和商人也参与了管理。协议会是第二次地面建筑总体规划制定的主力。例如1996年召开的交通部会议为解决车站周边交通混杂的问题,他们基于实地调查,探讨了创造令人满意的交通环境的方法,通过拓宽道路和完善交通制度改进了混乱的交通状况,应对诸如此类不断出现的问题。此外,1995年后他们还积极组织市民参与文娱活动,如 “新百合艺术节”等。


20世纪90年代开始街道建设财团由于低收益导致财政出现问题,无法按照预想开展活动,本地区项目获奖的1998年可以说是集中管理模式发生转变的时期。


2.2 形成高品质的景观


本地区获得都市计划学会奖的同年也入选了国土交通部的《城市景观100例》,形成了高品质的景观。


1984年的第二次地面建筑总体规划针对种植、色彩、户外广告3项制定了《关于街道形成的设计标准》,发挥了很大作用。针对种植,为形成连续的绿色景观,规定了住宅内的空地、道路沿边、停车场的种植间距和树种。针对颜色,以已经建成的步道的基调色为基础,各个小区域规定各自不同的墙壁色、装饰色、屋顶色的容许范围。例如,区域1(商业、公共设施)和区域2(行政设施、市民设施和集体住宅)的墙面基调色规定4种,致力于形成富有统一感的街道。对于户外广告不同区域也规定各自的种类、面积、位置、色彩等。


图2 地上建筑建设总体规划确定的区域1(商业及公共设施用地)的基调色(来源:参考文献2))


这种详尽的标准可以说是现在依据景观法确定的各地景观形成标准的原型,不仅新颖还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3 项目后续


3.1 从景观形成到景观维护


川崎市为形成景观行政的体系,于1994年制定了城市景观条例。此时,景观形成的基础也从地面建筑总体规划向城市景观条例转变。具体措施有1998年将新百合丘车站周边地区指定为城市景观形成区,与此同时设立新组织“新百合丘车站周边景观形成协调会”。经过协调会的探讨,2000年在继承地上建筑总体规划相关精神的基础上制定了《景观形成方针和标准》。2007年以景观法为基础,其他地区也开展了景观规划。


景观形成协调会目前的活动除了建设外,工作重心从景观形成逐步向景观维护上转移。具体有清理涂鸦和橱窗广告的违规管理等,通过此类活动维持着高品质的景观。


3.2 从土地所有者为中心向居民和从业人员为中心转变


随着以城市景观条例为基础的景观形成协调会的设立,2000年广域的街道建设促进协调会解散,取而代之的是2002年成立的由各种背景的成员组成的“川崎新中心街道建设促进协调会”。这个协调会主要讨论出售银行的空地广场,以及昭和音乐大学和公寓的建设计划。由于该地原先在土地区划调整的时候有继续作为广场使用的打算,平均减步率a由38%变为2%,下一步的开发除了道路、公园的建设外,还建成了市民交流馆,主要用于业主参与和协商的场地。


新成立的协调会不足30人的成员中仅有1名是原先的土地所有人,主导由土地所有人向当地居民和从业人员转移。


3.3 街道建设财团的一般财团化


街道建设财团以公益法人制度改革为契机,开始了向一般财团改革,逐渐废除基金、组织营利性项目,向着区域管理组织迈进。本地区内除昭和音大外2011年成立了研究日本电影的4年制日本电影大学,依托大学资源建立了有剧场和电影院功能的“川崎市艺术中心”。本地区开始了通过利用地域资源的文化项目进行区域管理的摸索。


3.4 愿景


高品质的城市景观和多种因素有关,如未细分的用地等,其中最大的影响因素是屋外广告。虽然通过整治,户外广告消失了,整体环境变得整洁,但最近又出现橱窗广告破坏城市景观的报道,希望景观形成协调会继续发挥作用,维护高品质的景观。另外,项目后续中记录的事件都是展示街区成熟阶段的事件,像本地区一样空间品质高,街道资源丰富的街区今后将怎样迈向成熟,值得我们期待。


◆参考文献

1) 新百合丘駅周辺土地区画整理組合(1985):『ふるさとの心が鼓動するまちづくり』.

2)( 社)JA 総合研究所(2010):『JA 総研レポート特別号21 基-No.5 郊外都市開発の歴史から見た農住都市構想と郊外都市論』.

3) 川崎市(1994):『上物建設マスタープラン』.


识别二维码,马上购买本书


订阅号排版:赵大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