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书单丨中大哲学文库(第一辑)

      专业文史哲







中山大学哲学系创办于1924年,学科历史悠久,学术传统厚重,是中山大学创建之初最早培植的院系之一。早期的中山大学哲学系名家云集,奠立了极为深厚的学术根基。其中,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研究、吴康先生的西方哲学研究、朱谦之先生的比较哲学研究、李达与何思敬先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陈荣捷先生的朱子学研究、马采先生的美学研究等,均在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奠定了中大哲学系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推荐“中大哲学文库”第一辑,希望各位读者喜欢。



/

1

/


《本原与延异——

德里达对传统形而上学的解构》

点击书影,即可购书


朱刚 著

ISBN:978-7-100-17706-1

开本:16开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9年11月

定价:70.00元




向上滑动阅览


本书目录


导 言........1
一、德里达其人其学 ........1
二、德里达的研究现状及本书的研究目的 .....5
三、在现象学与结构主义之间和之前
——德里达的思想资源及其位置 .....10
四、对本原问题的解构
——德里达的“一以贯之”之“道” ....19
五、本原问题与西方传统形而上学 .......25
六、本原与延异
——德里达的解构策略及其意义 ......35
七、本书的写作方式与结构 ........41
第一部分 本原与延异
——德里达对胡塞尔现象学中本原\ 替补结构的解构
引 言.........47
第一章 诸种符号之前的符号
—被胡塞尔搁置了的一般符号问题 ....54
一、“本质性的区分”及其意义 .....54
二、德里达的问题:在“指向”与“指示”区分之前的本源的
“显示” ........57
三、胡塞尔对素朴存在论的突破以及德里达的再突破 ......60
四、表达与指号在交往话语中的交织 .....64
五、独白的对话性
——表达与指号在独白中的交织(一) ....69
六、独白的生产性
——表达与指号在独白中的交织(二) ......74
七、符号的显示
——指示与指向之间的本质统一 .....78
第二章 同一与重复
——符号与观念同一性的本原 .....82
一、各种再现之前的重复 ....82
二、符号:本源的重复结构 .....84
三、重复与同一 ........87
四、实在与想象 .......89
五、观念性的同一性:重复与存在 .....93
第三章 本原与重复
——德里达对胡塞尔内时间意识本原观的解构 ...99
一、“本原问题”释义 .....100
二、原印象:内时间意识的本原 ......102
三、滞留:本源的重复 ......111
四、重复的踪迹:非本源的“本原” ......118
第二部分 原文字——从替补到本原
引 言.........129
第一章 声音中心论与在场形而上学.......132
一、话语与存在 ......132
二、现象学的声音与观念性
——声音与在场的同谋(一) ......134
三、言说的“自听—自说”结构
——声音与在场的同谋(二) ...140
第二章 文字与本原
——德里达的“文字学”与传统形而上学 .....146
一、对本原的解构
——德里达“文字学”的“哲学”意义 .......146
二、“自听—自说”中的纯粹差异与延异
——对声音内在性的解构 ......150
三、语言的本质:差异系统 ......155
四、差异的延异化:德里达对索绪尔语言学的解构....157
五、延异:作为“本原”的“原文字” .....161
六、文字:从替补到“本原” .....164
第三章 文字:一种新的“替补”逻辑.....173
一、替补的经济 ......174
二、增添、补充与替代:替补的多重含义及其关系 ...... 181
三、替补的悖论:威胁与拯救 .......184
四、本原与替补之间:一个拓扑舞台 ......191
第三部分 存在与踪迹
——德里达对海德格尔的存在本原观及传统在场形而上学的解构
引言 德里达与海德格尔的思想之缘.......201
第一章 从“存在与时间”到“时间与存在”
——海德格尔的寻“原”之路以及德里达对它的解构 .....207
一、海德格尔的寻“原”之路 .....207
二、解构的焦点:存在“与”时间(一) ......215
三、解构的焦点:存在“与”时间(二) ....220
第二章 德里达对传统存在论的再解构.......230
一、海德格尔眼中的亚里士多德的时间学说 ....230
二、亚里士多德的时间难题及德里达对它的改写 ......233
三、存在即现在(在场):亚里士多德时间难题的隐蔽前提 ......236
四、时间:纯粹的感性形式
——从亚里士多德到康德 .....241
五、超越论想象力:时间的本原 ....245
六、ama:本源的综合 .....250
七、本源的共——存 .....255
八、封闭的线 ......258
第三章 在场与踪迹
——德里达对海德格尔存在本原观的解构 ....261
一、海德格尔与在场形而上学 .....261
二、踪迹:对“在场—不在场”的绝对超出 ....267
三、在场的踪迹化 ......272
四、比存在还古老的延异 .........277
第四部分 解构与西方形而上学的历史命运
——德里达解构的意义
一、划界与越界
——德国古典形而上学及其对待本原的不同态度 ....288
二、本原问题:摆脱不掉的形而上学幽灵
——当代哲学面对本原问题的尴尬 .......302
三、来自他者与未来的“本原” .....308
四、解构与未来形而上学的可能性 .........318
结 语........322
跋.......324
参考文献.......327
修订版后记.......339




内容简介


早期德里达最关切的哲学问题是本原问题。他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本原观或本原形而上学的解构是引领其思想发展的一根主线、一个“纲”。纲举而目张,只要把握这条主线、这个纲,我们就会发现,号称晦涩的德里达,其实并不难懂,至少我们可以知道他讨论和针对的是什么问题。比如,他的那些幽灵般飘忽不定的术语:延异、踪迹、替补等等,就都是针对本原问题而发,或者说是为了解构传统形而上学的本原观而提出:延异是对本原的延异,或本原的自身延异;踪迹是本原消逝后留下的踪迹;替补是对本原的替代—补充,等等。同时,从这个角度入手,通过揭示本原与在场之间的同谋性,我们也将会更真切、更深入地理解德里达为什么会反对在场形而上学和语音中心论:因为在场形而上学和语音中心论正是传统本原形而上学的两种主要的表现模式。但德里达对传统形而上学本原观的解构却并不必然走向取消本原的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相反,他对永恒在场、自身同一的传统本原的解构,乃是为了给绝对未来的到来打开空间、留下可能。德里达解构思想的主线是对传统形而上学本原观的解构。


作者简介


朱刚,1972年生,哲学博士。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以现象学、当代欧陆哲学、伦理学为主要研究领域。



/

2

/



《〈齐物论〉及其影响》


点击书影,即可购书



陈少明 著

ISBN:978-7-100-17607-1

开本:16开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9年8月

定价:56.00元




向上滑动阅览


本书目录


引言 主题、方法与线索 ......... 1
第一章 一篇哲学经典 ..... 10
一、文献公案 .... 11
二、庄之所以为庄者 ..... 14
三、哲学价值 ...... 19
第二章 “齐物”三义 ..... 24
一、文本与题解 ... 24
二、是非之是非 ..... 29
三、化有为无 ....... 33
四、万物与我为一 ....... 37
第三章 以诸子为背景 ....... 42
一、无物得道会心 ...... 42
二、析名与齐物 ..... 47
三、人、物之辨 ..... 52
第四章 齐“物论”——《庄子》主题分析之一 ..... 58
一、“道德”批判 ...... 59
二、哲学思辩 .. 65
第五章 齐万物——《庄子》主题分析之二 ...... 73
一、道的酝酿 ....... 74
二、以道观之 ..... 77
三、物物者非物 ..... 80
第六章 齐物我——《庄子》主题分析之三 ....... 86
一、吾丧我 ....... 86
二、人故无情乎?........ 92
三、合天人 ........ 98
第七章  《齐物论》与竹林玄学 ....... 103
一、达庄之途 ...... 104
二、循天籁、辨音声 .... 108
三、公是而私非 ...... 112
四、嵇、阮之异 ........ 116
第八章 郭象的庄学—以《齐物论注》为中心 ...... 121
一、“齐物”的自然义 ......... 122
二、《齐物论注》与《庄子注》 ..... 128
三、悖论的另一面 ........ 135
第九章 从《齐物论》看《肇论》 ....... 141
一、无知无名无是非 .... 142
二、动静有无物我之间 ....... 147
三、佛学,还是玄学?.... 153
第十章 另类的庄学——论林希逸、释德清从儒、释两端
对《庄子》的诠释 .... 158
一、三教之离合 ....... 159
二、庄学为儒学 ....... 162
三、佛家说法 ....... 167
四、儒、释之间 ....... 170
五、心学汇聚 ..... 173
第十一章 排遣名相之后——章太炎《齐物论释》研究 ...... 178
一、子学、佛学与西学......... 179
二、以佛释庄 ....... 182
三、辨名析理 ....... 186
四、排遣名相以后 ........ 190
第十二章 现代庄学及其背景 ....... 195
一、找东西的眼光 ........ 196
二、以理掩情 ....... 201
三、斗争哲学 ...... 206
四、理性与意识形态 ........ 209
第十三章 《 齐物论》注疏传统中的解释学问题 ..... 215
一、言述方式 ....... 216
二、诗与哲学 ........ 220
三、解释的竞逐 ..... 224
四、开放文本 ........ 230
五、解释的意义 .... 234
第十四章 自我、他人与世界——《齐物论》主题的再解读 ..... 238
一、正视他人 ....... 239
二、面对世界 ........ 243
三、关于自我 ..... 246
结语 以经典为经典 ....... 250
重版后记 ....... 254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在其博士论文《〈齐物论〉及其影响》基础上扩展而成的专著。书的内容是围绕着《庄子•齐物论》的主旨及其影响史展开的分析,问题包括:一,对《齐物论》文献问题的澄清,确定其作为《庄子》核心篇章的地位;二,《齐物论》的主题分析,在前人齐“物论”,齐万物的基础上,增加第三层意义齐物我;三,探讨“齐物”三义在《庄子》内外篇中的影响及扩展;四,研究魏晋、明清及现代三个时期对《齐物论》解释的不同特色及相关的思想背景;五,就《齐物论》的解释史引申某些解释学问题。可以说,本书是通过经典文本的解释史,研究经典思想的传播及再创造机制的重要案例。


作者简介


陈少明,广东汕头人,哲学博士。1986年起于中山大学哲学系任教,现为哲学系教授,兼哲学系学术委员会主任。先后受聘为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2009.9—2014.8),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5.1—2019.12)。并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哲学)评议组成员,第八届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



/

3

/


《意识的向度——

以胡塞尔为轴心的现象学问题研究》


点击书影,即可购书


倪梁康 著

ISBN:978-7-100-17379-7

开本:16开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9年7月

定价:86.00元




向上滑动阅览


本书目录


目 录
引 子....... 1
绪论 埃德蒙德·胡塞尔与意识现象学........ 5
一、面对实事本身的态度与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 .... 6
二、心理主义初衷与心理主义批判 ...... 8
三、本质直观与意向性描述分析 .... 10
四、纯粹现象学与超越论还原 ..... 12
五、超越论自我论与超越论交互主体性现象学 ..... 15
六、生活世界与欧洲科学的危机 ...... 17
七、当今胡塞尔现象学研究现状 ...... 20

方法篇
意识现象学的基本方法——通向超越论本质现象学之路.... 25
一、本质还原的方法 ....... 32
二、超越论还原的方法 ....... 45
三、两个还原的关系和科学总体结构 ...... 61
四、两个还原的剩余和超越论本质现象学 ...... 75
现象学反思的两难——胡塞尔、舍勒、海德格尔在反思问题上的不同态度及其内在根源........ 100
“智性直观”概念的基本含义及其在东西方思想中的不同命运..... 120

分析篇
意识现象学的意向分析........ 161
一、引论 ...... 161
二、意向分析之一:主体的自识 ........ 162
三、意向分析之二:主体间的互识 ....... 179
四、意向分析之三:主体间的共识 ...... 195
五、结语 ....... 213
现象学背景中的意向性问题..... 215

文化篇
交互文化现象学略论——关于两种文化问题的讨论..... 225
交互文化理解中的“格义”现象—一个交互文化史的和现象学的分析....... 236
一、历史研究 ...... 237
二、现象学分析 .......... 242
三、结语 ........ 253

艺术篇
图像意识的现象学........ 257
一、图像意识中的三种客体 ....... 261
二、图像意识中的三种立义 ........ 263
三、图像事物和图像客体之间的关系以及相应立义之间的关系 ..... 266
四、图像客体与图像主题之间的关系以及相应立义之间的关系 ........ 268
五、结语:第三只眼与精神图像 ..... 270
艺术直观与理念直观的“纯粹性”....... 273

背景篇
胡塞尔的意向性概念与休谟的信仰概念......... 283
康德哲学中“认之为真”(Fürwahrhalten)概念分析 ...... 302
一、认之为真 ......... 302
二、意见与知识 ....... 304
三、信仰 ....... 305
四、道德信仰—最狭窄和最真正意义上的信仰 .... 308
五、物自体—一个知识事物还是一个信仰事物 ...... 311
六、休谟、康德、胡塞尔和世界信仰问题 ...... 315
分析哲学的方法....... 316
一、概论—分析哲学作为纯粹的方法 ....... 316
二、分析哲学代表人物的思维趋向和发展 ...... 321
三、分析哲学的方法论共性 ........ 336
四、结语 ........ 336
牟宗三与现象学....... 338
一、牟宗三与胡塞尔 ....... 339
二、牟宗三与海德格尔 ....... 345
三、牟宗三与舍勒 ......... 352
胡塞尔与维特根斯坦:从意识哲学到语言哲学的范式转换....... 354
一、维特根斯坦的后期思想是对早期唯我论的克服吗?............... 355
二、在私人语言与唯我论之间是否有内在的关系?.... 358
三、 私人语言是否可能?........ 360
四、私人感觉或私人经验是否可能?........... 364
五、结论 ............ 367
现象学与逻辑学......... 369
一、引论 ...... 369
二、胡塞尔所理解的现象学与逻辑学的关系 ..... 371
三、附论:芬克和德里达所涉及的现象学与逻辑学的关系 ........... 376
四、海德格尔所理解的现象学(存在论)与逻辑学的关系 ........... 379
五、结语 ......... 385
Transzendental: 含义与中译 ........ 387
一、引言 ....... 387
二、康德的“transzendental”概念 ........ 388
三、谢林的“transzendental”概念 ........ 391
四、胡塞尔的“transzendental”概念 ......... 393
五、结语 ......... 396
观念主义,还是语言主义?——对石里克、维特根斯坦与胡塞尔之间争论的追思........ 398
一、引论 ..... 398
二、石里克、维特根斯坦与胡塞尔之间的冲突 ....... 401
三、本质直观:方法论的差异 ........ 405
四、立场的分歧:观念主义还是语言主义 ...... 410
五、感想与结论 ...... 416
结束语 二十世纪:一个过渡的时代——从现象学的角度回顾二十世纪的两个哲学问题....... 419
一、引言 ......... 419
二、现象学与本我中心主义 ......... 420
三、现象学与理性中心主义 ........ 425
四、结语 ........... 429
参考文献....... 431
人名索引............ 454
主题索引........ 459
第一版后记........ 473
第二版后记.. 476




内容简介


“意识的向度”,是指从意识的视角看出的方向与获得的维度。本书所表达的思考,或是与这个意识的向度有关,或是在这个向度上进行的,它们均属于意识哲学的研究领域。但书中并不着意于对思想史上各种类型意识哲学做比较研究,而主要是围绕胡塞尔现象学在意识哲学层面上进行的讨论。内容涵盖了由“意识现象学”引发的方法、背景和相关分析,以及意识现象学视角下的文化和艺术。意识是了解人性的基础,因为人类的一切心智活动都以意识的存在为前提;而且由于意识活动构造出了世界万物、天地人神,因此意识也是理解与人相关的各类事物的一个角度。明察意识的本质结构,看清其真正所是,最终会导致人性的自觉与自我负责。意识现象学充分彰显着一个时代对哲学基本问题的重构与回答。


作者简介


倪梁康,1956年7月生,江苏南京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研究方向主要偏重于西方哲学,尤其是近现代哲学和其中的现象学传统,近年来开始关注中西方思想史上各个最主要的意识哲学(包括心智哲学、心学、唯识学、心理哲学、心性论等)。



/

4

/


《作为"知识"的近代中国佛学史论》


点击书影,即可购书



龚隽  陈继东 著

ISBN:978-7-100-17183-0

开本:16开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9年6月

定价:78.00元




向上滑动阅览


本书目录


导论 作为近代“知识”的中国佛学........ 1
第一编 近代佛学经史学新论
一、探寻释迦原典——近代佛学的形成与中日互动...... 21
二、近代经史之学与佛典研究:一种思想史的解读.... 40
三、宏观佛教知识的建构:民国时期的佛学概论与通史....... 79
四、有关在日本举行的杨文会居士追悼会之资料...... 114
五、清末日本传入佛教典籍考........ 127
六、日本《大藏经报》中杨文会之资料考............ 165
第二编 近代佛学知识之灯塔:以人物为案例
七、从《訄书》初刻本(1900年)看章炳麟的早期佛教认识...... 187
八、欧阳竟无内学思想中的几个论题......... 222
九、 胡适与近代知识形态禅学史的书写....... 241
十、太虚的世界佛教运动与文明论述:以20世纪20年代为中心.... 273
十一、经史之间:印顺佛教经史研究与近代知识的转型....... 300
十二、逆转的历史是如何开始的——小栗栖香顶《中国传教前景》之
考察 ........ 341
十三、近代东亚佛教共同体之构想——小栗栖香顶《北京护法论》之
考察 ...... 371
第三编 《大乘起信论》与近代东亚佛学
十四、章炳麟与《大乘起信论》真伪之辨...... 421
十五、译经中的政治——李提摩太与《大乘起信论》......... 439
十六、铃木大拙与东亚大乘观念的确立——从英译《大乘起信论》
(1900年)到《大乘佛教纲要》(1907年) ...... 468
附 录 重估太虚法师(引论)——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藏民国
教育部档案为中心..... 502
后 记....... 591




内容简介


本书所收录的是龚隽、陈继东教授近十几年来有关近代中国佛教学术史的专题研究论文,本专题以东亚近代佛教学术史和中国近代经史学的流变为经纬,分别从不同专题详密地探究了近代中国佛教学术史之诸多议题。这些研究大都代表了国际学术界有关近代中国佛教史研究的前沿水平,并带动相关领域的研究大大往前一步。这些研究,无论是在新材料的发现、问题意识的开发等方面都有重大突破,对于近代东亚学术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全书共计字数约40余万。



作者简介


龚隽, 1993年获武汉大学哲学系博士学位,现任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中国佛教思想史,已经出版多种专著与论文,是海内外中国佛教思想史研究的著名学者。


陈继东, 1999年获日本东京大学博士(文学),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讲师,现任日本青山学院大学教授。已出版数部学术专著和合著,主要从事近代东亚佛教史研究。




/

5

/


《近代日本哲学中的田边元哲学》



点击书影,即可购书



廖钦彬 著

ISBN:978-7-100-17463-3

开本:16开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9年6月

定价:68.00元




向上滑动阅览


本书目录


导 论......... 1
一、田边元的生平 ........ 1
二、重要著作 ........ 3
三、田边哲学的区分 .......... 5
四、各章的研究概述 ......... 7

第一部分 宗教哲学
第一章 田边元的宗教哲学:从忏悔道哲学到基督教的辩证........ 13
一、前言 ......... 13
二、“种的逻辑”及其挫败 ........ 14
三、忏悔道哲学的结构:宗教与哲学之间的张力 ..... 21
四、绝对媒介的辩证法与基督教的发展 ......... 28
五、结论 ...... 38
第二章 近代日本宗教哲学的开展:清泽满之、西田几多郎、田边元 .... 41
一、前言 ........ 41
二、清泽改心前的“有限与无限论”与西田的宗教观 ..................... 42
三、清泽改心后的“有限与无限论”与田边的“法藏菩萨论” ....... 45
四、“精神主义”、“行死”、“逆对应” ..... 50
五、自力与他力的问题 ...... 57
六、结论 ....... 62
第三章 《大乘起信论》与京都学派:回应“批判佛教”的批判............ 64
一、前言 ....... 64
二、作为场所哲学的西田哲学 ......... 67
三、作为绝对无的真如:久松真一 ..... 70
四、田边元的宗教哲学与缘起论 ....... 75
五、结论 ...... 78

第二部分 历史哲学
第四章 战时田边元的历史观:宗教与国家的葛藤....... 83
一、前言 ......... 83
二、关于“近代的超克”与“大岛笔记” ......... 84
三、田边元的历史观与宗教观 ......... 90
四、国家存在与历史 ........... 94
五、结论 ........... 97
第五章 田边元与大岛康正的历史哲学:时代区分的成立根据............ 100
一、前言 ......... 100
二、田边宗教实存式的历史哲学 ...... 101
三、大岛实存式的历史哲学 .......... 109
四、京都学派的历史哲学 ......... 117
五、结论 ........ 119
第六章 大森庄藏与田边元的时间哲学:个别、特殊、普遍的时间.... 121
一、前言 ......... 121
二、大森庄藏的语言观与时间观 ........ 123
三、他者介入的时间 ....... 128
四、战后的“种的逻辑”及其时间哲学 .... 131
五、分析哲学与宗教哲学的时间观 .......... 136
六、结论 ........... 138

第三部分 存在论与现象学
第七章 田边元的国家哲学与南原繁的“神国”政治理论..... 143
一、前言 ........ 143
二、“种的逻辑”与西方社会学 ........ 144
三、“种的逻辑”与黑格尔 .... 150
四、南原繁的“近代”观与纳粹批判 ....... 154
五、南原繁的“神国”政治理论与田边哲学批判 ...... 158
六、结论 .......... 161
第八章 田边元与卡尔·巴特的辩证法:“种的逻辑”的转向及其问题点 ....... 164
一、前言 ....... 164
二、辩证法神学与纳粹批判 ....... 165
三、作为绝对无的神 ...... 168
四、“种”概念的位移 ........ 171
五、战后的巴特神学诠释 ....... 174
六、结论 ....... 179
第九章 现象学与田边哲学形成之间的关联:以海德格尔为中心..... 181
一、前言 ...... 181
二、京都学派:从西田哲学到田边哲学 ...... 182
三、田边所见的现象学及其新转向:从胡塞尔到海德格尔 ........... 186
四、后期田边哲学的海德格尔哲学批判 ...... 192
五、结论 ........ 198

第四部分 比较哲学与跨文化哲学研究
第十章 中国哲学与田边哲学形成之间的关联:《易经》与“种的逻辑” ........ 203
一、前言 ....... 203
二、太极与阴阳 ........ 204
三、希腊、希伯来、中国的存在论 ....... 208
四、儒教道德的存在论 ....... 212
五、“种的逻辑”与《易经》存在论的关联 ...... 214
六、结论 ...... 219
第十一章 田边元的实存哲学...... 220
一、前言 ...... 220
二、关于实存:从知到行的转变 .... 222
三、实存哲学的局限及其转换 ..... 226
四、战后的实存图像 ....... 230
五、结论 ........ 235
第十二章 田边元的海德格尔批判与道元的现代诠释:实存哲学与现实哲学 .......... 237
一、前言 ........ 237
二、田边元的海德格尔批判与“种的逻辑” ...... 239
三、道得与得道:宗教与哲学的辩证 ....... 244
四、宗教实存与时间 ...... 248
五、“有时”论 ......... 251
六、结论 ..... 256
终章 回顾与展望......... 257
参考文献....... 262
后 记........ 272




内容简介


本书第一部分“宗教哲学”的目的在于为读者提供田边宗教哲学的独特性,其所带出的近代日本宗教哲学史的发展脉络及思想史意义;第二部分“历史哲学”涵盖的时期从战前、战后到田边的晚年;第三部分“存在论与现象学”内容主要围绕“无教会”基督徒南原繁及瑞士神学家卡尔?巴特的神学思想对田边战前与战后的“种的逻辑”的变迁带来何种影响以及在田边哲学的形成、转变过程中海德格尔哲学如何成为其养分;第四部分“比较哲学与跨文化哲学研究”为跨文化哲学视域下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廖钦彬,1975年生,台湾高雄人。日本筑波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科文学硕士、博士,现为中山大学哲学系副教授,Journal of Japanese Philosophy编委。主要研究方向为日本哲学、跨文化哲学、宗教哲学、文化研究。曾先后在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德国莱比锡大学东亚研究所、意大利帕多瓦大学哲学系、美国波士顿大学神学院等从事访问研究。




/

6

/


《生成与解构——

德里达早期现象学批判疏论》


点击书影,即可购书



方向红 著

ISBN:978-7-100-17184-7

开本:16开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9年4月

定价:60.00元




向上滑动阅览


本书目录


导言......... 1
第一节 德里达的历史初始语境与思想支援背景 ..... 1
第二节 德里达早期现象学批判的解读模式 ...... 14
第三节 本书的理论立场与学理进路 ...... 19

第一部分 生成与差异

引 言...... 27
第一节 生成的含义 ...... 27
第二节 辩证法的含义 ....... 30
第三节 生成与辩证法的关系 .... 33
第四节 《胡塞尔哲学中的生成问题》的文本学考察...... 34
第一章 心理主义的生成..... 37
第五节 胡塞尔“哲学之路”的“起点” ...... 37
第六节 心理生成主义所面临的困难之一:“第一性的”关系“心灵的”关系 .... 38
第七节 心理生成主义所面临的困难之二:“零”与“统一性”的生成 ...... 40
第八节 心理生成主义所面临的困难之三:“某物一般”的生成....43
第二章 描述性现象学的“生成”...... 47
第九节 从生成向生成中立化的过渡 ..... 47
第十节 生成中立化所带来的问题之一:难以还原的客观时间...... 48
第十一节 生成中立化所带来的问题之二:“原印象”是现象学的辩证法还是本体论的辩证法?..... 50
第十二节 生成中立化所带来的问题之三:自由、绝对主体性及其限制 ...... 55
第十三节 生成中立化所带来的问题之四:现象学的“剩余”与“全部现象学的崩溃” ...... 57
第十四节 生成中立化所带来的问题之五:纯粹之“我”与“现显”之“我”的内在困境 ..... 62
第十五节 生成中立化所带来的问题之六:胡塞尔的“漏洞”——“原素”(hylé)地位的两难 ... 65
第十六节 生成中立化所带来的问题之七:“无限性”与“无定限性”的混淆 ..... 69
第三章 先验现象学的“生成”:先验性与世间性...... 75
第十七节 从静态的结构描述向动态的生成分析的过渡.... 75
第十八节 “非实项的内在性”的“不可还原的悖论”....76
第十九节 暧昧和可疑的“生活世界” ...... 80
第二十节 “否定性”的起源 ..... 85
第二十一节 理论兴趣与非沉思的兴趣 ...... 89
第二十二节 纯粹目的论观念的“二难选择” ... 92
第二十三节 “主动生成”说的两个困难 ... 95
第二十四节 “被动生成”说与本体论 ..... 100
第四章 生成与目的论..... 105
第二十五节 先验目的论出现的必然性 .... 105
第二十六节 目的论观念批判 ..... 106
第二十七节 原意向与后生成的“现象学循环” .... 112
第二十八节 先验主体性的生成和运动 ... 117
小结 解构之第一要素的出现:差异 ... 122

第二部分 起源与延迟

引言 《 几何学的起源》与“生成”问题的重提...... 127
第五章 “远程通信”:从几何学的当下意义到它的“初次性”....... 129
第二十九节 胡塞尔向几何学源头进行回溯的思路 ..... 129
第三十节 德里达对这一思路的辨明与怀疑 ...... 131
第六章 本我的基础性地位质疑......... 137
第三十一节 德里达的“令人惊异的转变” .... 137
第三十二节 德里达与胡塞尔的分歧:如何跨越先验之我与先验之
“我们”之间的鸿沟 ....... 140
第三十三节 为胡塞尔一辩 ...... 141
第七章 语言文字的“身体化”:与“充替”概念擦肩而过..... 144
第三十四节 “书写的现象学” ..... 144
第三十五节 中间地带的发现 .... 147
第三十六节 单义性与“充替”概念的初露端倪 ..... 149
第八章 对观念的“看”与“听”:无限延迟的“终极创建”..... 155
第三十七节 地理学和亚结构 ..... 155
第三十八节 康德意义上的观念及其显现的方式 ...... 157
第三十九节 三个影响深远的结论 .... 162
小结 解构之第二要素的出现:延迟 ..... 166

第三部分 声音与充替

引言 《 声音与现象》的问题域及其解读方法..... 171
第九章 在表述与指号的根源处...... 176
第四十节 表述与指号的区分 ...... 176
第四十一节 德里达对这一区分的反驳:“缺口”说与逆命题..... 179
第十章 声音(1):“声音”概念的诞生..... 188
第四十二节 “声音中心主义”的显性思路 .... 188
第四十三节 “声音中心主义”的隐性思路 ..... 191
第四十四节 对这一思路的简评 ....... 198
第十一章 对自言自语的解构(1):符号的充替性..... 201
第四十五节 孤独的心灵生活及其带来的解构学上的困难...... 201
第四十六节 解构学上的第一个切入口:“作为机遇性表达的我” ...... 209
第四十七节 解构学上的第二个切入口:“代现” ...... 217
第十二章 对自言自语的解构(2):“眨眼瞬间”与滞留.... 227
第四十八节 胡塞尔的内时间意识与德里达对“滞留”性质的
论证 ..... 227
第四十九节 对这一论证的合法性批判:多此一举的惊讶、沙堆及
其它 ..... 232
小结 解构与推翻 ...... 239
第十三章 声音(2):声音与观念化的共谋性...... 242
第五十节 “超越”与“触发” ...... 242
第五十一节 声音的超越性与“自身触发”性 ..... 244
第五十二节 从“自身触发”的解构策略到“充替” ...... 248
小结 解构之第三要素的出现:“充替” ..... 252
代结束语:从德里达与马克思的相遇看解构的边界..... 256
附 录 论“Idee”的现象学分层 ...... 278
参考文献...... 291
外文部分...... 291
中文部分....... 294



内容简介


本书采用一种互文式的解读方案和开放性的研究策略,将研究的理论目光投射在德里达的早期(从1953年至1967年)思想上并重点解读了德里达的三本著作:《胡塞尔哲学中的生成问题》、《胡塞尔〈几何学的起源〉引论》以及《声音与现象》。本书的主线试图详尽、客观、不带目的论色彩地重构德里达解构思想从胡塞尔现象学中潜滋暗长、走向成熟的历史轨迹,尤其是德里达解构思想的三个核心原理——差异原理、延迟原理和“充替”原理——的生发过程;本书的副线从胡塞尔和德里达的原始文本出发,对两个不同视域的并置、启发和融合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考察,同时尖锐地批评了德里达对胡塞尔现象学的误解、挪用和阉割并由此挑明胡塞尔思想的博大精深和顽强的生命力。



作者简介


方向红,男,1967年8月出生,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人。哲学博士,中山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德国洪堡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中国法国哲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现象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东亚现象学会(PEACe)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现当代德国哲学和法国哲学,尤其侧重于现象学。



/

7

/


《宋明儒学中的“身体”与“诠释”之维》

点击书影,即可购书



陈立胜 著

ISBN:978-7-100-16781-9

开本:16开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9年1月

定价:70.00元




向上滑动阅览


本书目录


上编 身体之维
第一章 回到身体:当代思想中的身体转向与儒学研究..... 3
一、 身体被遗忘与现代性之语境 ....... 4
二、 回到身体 ..... 11
三、 回首东方:儒学身体观研究 ........ 25
第二章 身体之为“窍”:宋明儒学中的身体存在论建构.... 36
一、“窍”观念溯源 ....... 37
二、理学家:此心发窍处,便是天地之心之发窍也 ....... 46
三、心窍/ 身窍:无与有 ....... 54
第三章 “身不自身”:罗近溪身体论发微....... 61
一、 我身以万物而为体,万物以我身而为用 .... 64
二、身之存在功能:“根、连、带”与“联通”、“统会” ...... 69
三、 赤子之心与赤子之身:人体即天体 ........ 73
四、“人形偶然”与“人形幸运”:儒道两种
“彻形骸”观念之对比 ..... 82
第四章 “恻隐之心”、“他者之痛”与“疼痛镜像神经元” .... 92
一、儒家仁说之中的“痛感体验” ........ 92
二、谁会痛痒?....... 100
三、关心他者的痛痒如何可能:从苏格兰学派到叔本华 .... 104
四、疼痛镜像神经元 ....... 110
五、仁之“具身性”与非化约主义 ...... 114
第五章 “心”与“腔子”:儒学修身的体知面向..... 117
一、心要在腔子里 ...... 118
二、满腔子是恻隐之心 ........... 131
三、“大其心”与“大腔子” ....... 142
四、小结 .......... 147
第六章 宋明儒学中的“镜喻”......... 149
一、镜喻溯源 ........... 151
二、明镜与磨镜:从二程到朱子 ....... 156
三、心镜之喻:王阳明与其后学 ...... 160
四、磨镜与体知 ........ 169
五、镜喻之利与弊 ....... 174
下编 诠释之维
第七章 朱子读书法:诠释与诠释之外....... 181
一、圣经意识 ....... 182
二、为何读书 ........ 183
三、读书心态 ......... 186
四、读书次第 ........ 197
五、两个“吊诡” ....... 203
六、结论 ......... 211
第八章 王阳明“四句教”的三次辩难及其诠释学义蕴...... 214
一、引言 ....... 214
二、钱德洪对王龙溪:“四有”对“四无”(1527 年) ...... 217
三、许孚远对周汝登:“九谛”对“九解”(1592 年前后) ....... 226
四、顾泾阳对管东溟:“太极”对“无极”(1598 年) ...... 233
五、比较与辨析 ......... 249
第九章 儒学经传中“怀疑”与“否定”的言说方式
——以王阳明、陈确的《大学》辨正为例 ....... 259
一、《大学》之为圣经 ........ 259
二、王阳明:《大学章句》非圣门本旨 ........ 261
三、陈确:《大学》非圣经 ......... 267
四、尊经与尊心之辨证 ....... 273
第十章 “亲民”抑或“新民”:从传统到现代....... 283
一、引言 ......... 283
二、朱子之“新” ........ 285
三、王阳明之“亲” ...... 287
四、“新”抑或“亲”:后儒之辩 ........... 291
五、现代新儒家:扬“亲”限“新” ........ 299
六、结语 ...... 306
参考书目....... 315
各章出处........... 332




内容简介


本书由“身体”与“诠释”上下两编构成。“身体编”集中讨论当代思想之中的身体转向对儒学研究的意义、理学身体存在论的建构(身体之“窍”与“身不自身”的观念)、镜子隐喻在理学心性论之中的作用以及疼痛镜像神经元发现与儒家恻隐之心论的关系等议题;“诠释编”则旨在通过对朱子读书法、王阳明四句教的三次辩难、《大学》文本之怀疑与否定、“亲民”“新民”之辩的个案考察,揭示理学诠释传统之中的“尊道”(“天道”)“尊心”(“本心”)“尊经”(“圣经”)与“尊古”(“圣人”)之间的种种张力以及儒学通过诠释而创新的思想演进机制。


作者简介


陈立胜,山东莱阳人,哲学博士,现任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山大学人文社科学术委员会委员。



/

8

/


《心性与体知——

从现象学到儒家》


点击书影,即可购书



张任之 著

ISBN:978-7-100-16339-2

开本:16开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9年1月

定价:68.00元




向上滑动阅览


本书目录


前 言
第一部分 人如何认识自己?——现象学的“自身意识”与“自我—反思”理论
一、传统自身意识理论“反思模式”的循环困境
二、可能的走出困局的模式:语义学的、现象学的
三、意识现象学的四种“意识”概念
五、“意识的自我极化”的两种形式
六、现象学“自身意识”理论的“反思模式”
结语:哲学的永恒使命——“自身思意”与“自身负责”
第二部分 人如何体知他人与万物?——对同情共感与一体感的心性现象学探究
一、他人如何被给予?
二、他人如何被“同情共感”?
三、舍勒与宋明儒者论同一感
四、寂静意识与万物一体
第三部分 人何以为人?——跨文化哲学视域下的羞感现象学与哲学人类学
一、舍勒和卡西尔对“人是什么?”的追问
二、舍勒论羞感与人之为人
三、羞感伦理与人格存在
结 语
文献缩略
参考文献
名词索引
人名索引
后 记



内容简介


本书是在跨文化的视域下的“心性现象学”研究。“心性”这个概念来自东方,主要出自儒学和佛学。就儒学而言,心性论发端于孟子,至宋明儒学而发扬光大,在近现代,随着西学思想的引入,心性论也在东西方思想的跨文化研究中焕发出新的生机。本书第一部分主要是对胡塞尔意识理论(或心性思想)的探究。东方传统借“体知”这一概念与现象学家舍勒借“道德感受”(morales Fühlen)所展开的问题相当契合。本书第二、第二部分主要关心的是舍勒的现象学和儒家传统(尤其是孟子一系的心性传统对于“体知”与“情感”问题的讨论,以及与之相关的两个思想传统对于伦理问题的思考。这三个部分在总体上都事关广义上的“心性”问题,它们或与人的“自知”有关,或与人的“知人”“体物”有关,或与人的“成人”有关。根本上,它们都关乎心性之学这个“做人”的“大宗纲”。


作者简介


张任之(张伟),1979年生,江苏南通人。哲学博士,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兼任国际舍勒协会学术咨议委员会委员、国际Scheleriana丛书编委、《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执行编委等。



延伸阅读
严群丨不应被遗忘的希腊哲学史家

我知道你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商务印书馆文津读书会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