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少年读中国!以项目学习的方式读懂家乡城市!

祖庆说 2024-01-09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陈琼名班主任工作室 Author 陈琼班主任工作室


祖庆说陪你走过第2031


成都高新区陈琼名班主任工作室的成员和学员们不忘初心,寒假里阅读《名家笔下的老成都》,结合班级实际情况设计和天府文化有关的课程。
整个课程设计,以项目学习的方式,带着孩子们走近生活的城市,具有典型意义。

以下呈现的课程设计一等奖作品。


陈琼、洪敏老师编写的《名家笔下的老成都》



视频为《名家笔下的老城市》在成都九方文轩书店展出


作品目录

01  《自古诗人例到蜀,不同途径识杜甫》——陈小鸥
02  《基于PBL模型的小学课程设计--走进唐诗里的成都》 ——高敏敏                                                                  
03    读《名家笔下的老成都》班本课程开发——刘小诗
04  《可爱的成都——走进川剧》  ——罗婷婷
05 《班本课程设计:探不尽的成都桥》——余海燕
06  《满城诗意是成都》——廖娟
07  《芙蓉绣锦城 文化润童心》——张传洁
01
自古诗人例到蜀,不同途径识杜甫
成都师范银都紫藤小学 陈小鸥

向上滑动阅览

一、关于课程设计背景:成都优美的生态环境、富裕安适的社会生活催生了文化的繁荣,吸引了各地文人雅士云集。两汉涌现了司马相如、杨雄等“文章冠天下”的辞赋大家。自唐以来,李白游历成都,打开眼界,极力描摹山川清幽、花草明艳、风光壮丽;杜甫饱经忧患,经天府之国的滋润慰藉,也书写春光明媚、春雨温润,留下“杜甫草堂”,流芳百世......


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诗歌单元“识字加油站”编排了8个古代文学家的名字:“屈原、陶渊明、孟浩然、韩愈、杜甫、刘禹锡、范仲淹、龚自珍”这一个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如果你仅仅只是记住了“屈”、“渊”等生字,恐怕将失去一次“诗意的邂逅”,文人的鼎鼎大名,只是一堆无温度的笔画。对于文学作品的传作者——从千百年前走来的一位位文学家,我们只能看到模模糊糊的轮廓。


结合以上两个方面,我决定选取杜甫这位伟大的诗人,让孩子们走近杜甫。


二、课程设计操作、实践:


1、美哉,诗歌之韵(读诗歌)

读杜甫的文学作品或他的相关传记,了解他的人生轨迹(出生(时代背景)、婚娶、交友、仕途、遭际等)进而了解杜甫的思想、才华、个性、风采。


2、乐哉,草堂之趣(游景点)


无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杜甫草堂、浣花溪公园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清幽秀丽的园林、古朴典雅的建筑、旧居风貌为一体的博物馆;浣花溪的茅庐、小溪、竹林、花丛、楼阁、石桥。用你的童眼采撷杜甫的气息,用你的童真轻叩杜甫的生活,用你的童言捃拾杜甫的闲趣。


3、妙哉,芒鞋之难(看纪录片)

杜甫好博览群书,好书画琴棋,综观其多才多艺、多姿多彩的生活,其内涵相当丰富,风雅而有情趣。看与杜甫相关的纪录片、影视作品。推荐链接:唐宋文学编年地图(网站)


4、感哉,文人之慨(后世影响)


杜甫对后世的影响(文化精神、文学影响、美食、习俗、旅游等),可以以思维导图或者图片、文字等形式展示。


5、启哉,个性之“他”


通过读杜甫诗歌、游杜甫生前居住地、看杜甫纪录片、思杜甫对后世影响等一系列活动,从多角度去了解杜甫,最后用你喜欢的方式,把你了解、认识到他的方式和过程分享、呈现给大家。


三、反思(略)


02
基于PBL模型的小学课程设计--走进唐诗里的成都成都蒙彼利埃小学 高敏敏

向上滑动阅览

摘要:文章首先说明了 PBL 模型的内涵,然后简述了基于PBL模型的小学版唐诗里的成都课程设计思路,接着论述基于 PBL 模型的唐诗里的成都课程设计实践,最后对基于 PBL 模型的唐诗里的成都课程设计进行了反思。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保障。为充分发挥中小学课程教材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功能,2021年1月,教育部印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以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三科为主,艺术(音乐、美术等)、体育与健康学科有重点地纳入,其他学科有机渗透,“3+2+N”全科覆盖。

 

《礼记》中有“温柔敦厚,诗教也”,意思是要用诗歌,主要是 《诗经》来化育民性,使之性情和善,有教养。后来,孔子更是把 “诗教”纳入他的教育体系。他认为诗歌能够 “兴、观、群、怨”。所谓 “兴”是抒发情志,“观”是观察了解社会风俗, “群”是结交朋友,“怨”是讽谏批评不良的现象。可见,诗歌在反映和认识社会、审美愉悦等方面的功能。

 

诗歌在审美愉悦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学生只有尝试学习、了解描写成都的古诗相关内容,才能更好地欣赏成都的自然风貌、民风民俗等,才能产生对蜀地文化的高度认同与热爱之情。

 

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成都历来是文人骚客喜欢的城市,在古代就有天下诗人皆入蜀的说法,因此这里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本文通过设计基于PBL 模型的唐诗里的成都课程,探索将 PBL 模型融入诗歌文化的学习之中,以促进孩子们更了解和喜爱成都。

 

一、PBL 模型的内涵


PBL 起源于美国,理论根源可以追溯到杜威的“从做中学”,是以学生为中心进行项目设计的教学方式。PBL 模型的实施步骤主要包括选定项目、制订计划、实施探究、作品制作、成果展示、交流评价等。一般来说,其由学生提出问题或者教师设计驱动问题,并指导学生展开探究,最后对问题加以解决。基于 PBL 模型,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形成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基于 PBL 模型的唐诗里的成都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根据 PBL 模型的主要实施步骤,设计了四个相应的学习环节,分别为项目确定、项目计划、项目实施和项目评价,每个环节包含相应的内容。本课程设计一般思路如图 1 所示。


三、基于 PBL 模型的小学和顺古镇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实践
(一)项目确定
1.对象。本次课程设计旨在了解“唐诗里的成都”,并且选择六年级学生为实践对象。六年级学生处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的形式运算阶段,已具备简单的资料收集与整理的能力,同时处于科尔伯格习俗水平阶段,已经能理解维护家庭、集体、祖国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将学生按照能力水平、个人意愿等进行分组,并确定每组学生的学习任务。
2.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大纲,从价值认同、实践内化、身心健康、责任担当四个方面进行目标设计,即主要围绕唐诗里的成都相关古诗作品展开,让学生在了解、学习古诗的同时,认识优秀的唐诗作者,了解、走进成都的旧时光。 本次课程具体目标设计如下。①价值认同:了解唐诗中的古诗有哪些。初步形成文化自信。②实践内化:通过实地考察、拍摄记录、小组走访等形式,探究唐诗中的成都故事;学会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提取、分析、综合,并以文稿、漫画、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展示。③身心健康:在探究的过程中,享受过程,磨炼意志;体验唐诗中成都的生态之美,提高地方文化审美能力,初步形成为成都文化建言献策的意愿。④责任担当:明确自身在小组中的责任,努力完成自身任务,进而为小组任务顺利完成贡献力量;感受与成都相关的诗歌史,进而产生爱国爱乡的情感,甚至建设家乡、报效祖国的志向。 (二)项目计划。
根据“唐诗中的古诗”的课程目标可确定本次的核心驱动问题为“作为一名小记者,如何报道唐诗中的成都故事”。即通过设置记者的角色,将学生带入固定的情境,使其对唐诗中的成都故事进行挖掘,最终以“小记者”角色扮演的形式,对唐诗中的成都故事进行报道。将核心驱动问题“作为一名小记者,如何报道唐诗中的成都故事”进行问题分解,分别为“唐诗中有哪些描写成都的古诗”“作为记者,如何挖掘唐诗中的古诗故事”“作为记者如何报道唐诗中的古诗故事”三个子问题。每个子问题对应的任务及其学习成果如表 1 所示。
(三)项目实施
与传统课堂教学相似,PBL课程同样需要导学部分,因为学生在有充分的前置学习前提下,能够更好地完成项目制学习的任务。在导学部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段的不同,选择相适应的方式。本文主要选择六年级学生作为实践对象,因而选取了部分唐诗中的成都作品视频进行导学,以便将学生领入具体的情境,之后则带领学生进行成都的简易地图的绘制,从而让学生对成都地理有大致的了解。该部分与三个子问题相结合,分三个阶段进行,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阶段,带领学生查找古诗书籍,找到后由学生进行分类,具体可以按照作者、地点、时间等多种依据进行分类,并讨论诗歌内容和地点之间的关系。做完第一次小结后,教师可带领学生实地感受,做一次关于个人感受的演讲。此活动安排半天进行。
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初步了解有哪些描写成都的古诗基础上,带领学生继续查找“入蜀”诗人的生平介绍、相关书籍、作品等。以微型展览将查阅资料所得展出。学生可以小组为单位对诗歌作品故事进行深挖,同时讨论总结作品和成都文化相关的部分,并谈谈感受。接着,教师可组织学生了解记者挖掘故事时采用的方式方法,之后小组讨论确定本次课程挖掘故事的方式方法,并选择一首唐诗中的成都作品进行深度了解,过程以文字、照片、视频等形式记录。此活动安排半天进行。 第三阶段,针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撰写报道,以讲稿、漫画、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现场报道。此活动安排半天进行。 此外,延学是课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完成基本的研学旅行之后,教师需要组织学生进行课程总结与反思,升华课程学习的主题。对于报道唐诗中的成都故事这个主题,教师应在学生报道的故事基础上,将唐诗故事与当地特色文化结合起来进行总结,进而使学生树立文化认同、文化自信。 (四)项目评价
本次PBL课程设计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形式。六年级学生正是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品德的关键时期,而分别采用自我评价、成员互评、教师评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注重PBL课程本身,而不仅仅是分数。具体项目评价如表 2 所示。 
四、基于 PBL 模型的唐诗中的古诗课程设计反思
(一)提升学生在PBL课程学习中的自主性
项目式学习的过程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因此教师在设计PBL课程项目时,需要重视学生的体验感,以学生的兴趣为主要内容,使学生能真正地将兴趣转化为内在动力。提升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方法如下:让学生主动参与项目的确定、计划、实施、评价的全过程,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性;确定合适的驱动问题,增强学生对学习主题的好奇心;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建立良好的学习小组,提升学生的学习参与度与集体荣誉感,进而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发展。
(二)融合学科,提升PBL课程效果
项目式学习具有较强的学科融合性,往往需要多学科知识的整合,并与本次课程理念完美契合,以便提升课程化效果。在本次课程设计中,以“作为一名小记者,如何报道唐诗中的成都故事”为核心驱动问题,而为了解决这个核心驱动问题,就需要学生具备地理、历史、语文、美术等方面的能力。因此,在研学旅行的过程中要打破传统的分科教学,实现学科相互交叉、知识相互联系,从而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加强相应的研学旅行支持与保障
项目式学习在给予小学阶段学生更大自主空间的同时,需要保障学生的安全。在学生进行小组探究时,如实地调查了解的过程中教师需全程陪同,这样一方面教师可以及时为学生提供帮助,推进项目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教师可以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 同时,在本次课程设计中,学生可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唐诗进行调查探究,故存在小组探究问题与进度不同等情况,因此完成研学旅行任务需要更多的辅助人员。为了学习任务的顺利开展,学校需要提前做好支持与保障工作,如可以选择部分家长志愿者陪同,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降低课程设计过程中应用项目式学习存在的阻力。
总之,基于 PBL 模型的唐诗里的成都课程设计是探索课程设计形式的有效尝试。在基于PBL 模型的唐诗里的成都课程设计中,教师需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习目的,明确设计思路,并按照步骤依次落实设计,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03
读《名家笔下的老成都》班本课程开发成都师范银都紫藤小学 刘小诗

向上滑动阅览

一、课程背景


生于此城,长于此城,我便与城融在一起,成为城的细胞.为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积极性,也为他们对这座千古名城有更深入地了解,我将围绕我校“诗意、智慧、幸福”的办学理念结合我校智慧教育特色,在我班开展读《名家笔下的老成都》系列课程。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总目标是通过培养爱阅读,会提问,敢质疑的新时代学生.阅读名家笔下的成都,感受古今文人墨客对成都的赞颂,探索老成都的深厚底蕴,从而获得有积极意义的价值体验。


三、课程实施


(一)引-创意导读, 启动的先备知识

导读的目的是让学生对你所推荐的书目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美国马文·明斯基和李察·安德森提出“基模理论”。该理论认为在学生的记忆系统中,如果背景知识有限,在阅读前补充必要的知识,能增加他们理解和投入的程度。


启动的先备知识可以是与书本内容相关的知识,与文体特征相关的知识,也可以是自然、社会、人文等相关知识。在信息工程2.0的背景下,课上融合我校智慧教育特色,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动静结合,实现兴趣突破.导读的主人公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学生。在课程伊始让学生们在周末时间以独特的视角去捕捉名家笔下的老成都的特点,寻找自己眼中最能代表成都的事物、文人、美食等,了解其背景,激活学生阅读兴趣自主拓展相关知识。


(二)集-天府文明分享会


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以小组合作学习聊书的形式开展导读分享活动.活跃学生们的思维,主导课堂话语权。一个个闪动智慧的思想在搜集处理、推送分享、评价交流中迸发、碰撞。


(三)赏-共读易中天先生《成都府》


我班的学生大部分是随父母移居成都,居住地区大多在参天大厦之间,距离老成都有一定距离,在现代科技发展迅速的同时,成都味也少了许多.或许他们眼中的成都就是街上匆忙行走的人们,是穿梭于南延线的小汽车,是地铁站挨挨挤挤的人群,这些都是现代化的成都.可他们不知道成都还有另一面,我准备带着学生们从易中天先生的这篇文章开始,看古今成都,知成都美,尝成都味。


成都的文化积累是何等厚实.也许我班学生最熟悉的就是杜甫了,殊不知从两汉的司马相如,唐宋的李白、三苏,王维、孟浩然、岑参等等文人墨客皆在成都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为深化学生对成都的理解,渗透西蜀历史,我将请学生采取小组学习共同体的形式,自主搜集古今文人笔下的成都,在课前三分钟里展示学习成果,让每个孩子都能借此机会拓宽视野,拓展思维.,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四)融-借书拓思,观古建筑横贯历史


成都为何被成为天府?成都有着怎样的历史?


有了前三个阶段的积累,学生对成都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课程的第四个阶段,我将以时间为轴纵贯历史,从两汉西蜀到清除移民再到川军出征,成都的历史也是何其厚重,在此我将请学生们开展研究成都历史的活动,将课程主导权交与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承办“共学天府史”系列队会课,深化天府文化,给予学生充分展示的平台.周末或节假日可开展和老师共游成都系列活动,建立导游小组,由同学们给孩子们介绍成都的标志性建筑如武侯祠、青羊宫、昭觉寺、文殊院、杜甫草堂等,走出校园,触摸历史,感受温度。


(五)课程评价


落实指向性多元评价,从小组展示内容制作、小组成员参与度、语言表达素养、台风等进行多维评价.从而使学生在课程中实现成长,将课程开展得更加丰满。



04
可爱的成都——走进川剧成都师范银都紫藤小学 罗婷婷

向上滑动阅览

一、内容分析:


 2006年5月20日,川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川剧由昆曲、高腔、胡琴、弹戏、灯调五种声腔组成,主要流行于四川中东部、重庆及贵州、云南部分地区。川剧是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是我国戏曲表演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历代川剧艺人共同创造并传承下来的艺术瑰宝。


二、我的思考:


戏曲文化的发展不仅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与变迁,同时也深深扎根于普通市井文化当中,耳熟能详的戏曲作品往往与中国历史发展及名人典故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戏曲是我国的艺术瑰宝,其存在的价值不仅在于其作品本身,同时也渗透着我国劳动人民的集体智慧。但在当今社会,由于经济发展及现代化高科技发展的不断加快,各种艺术门类也在不断推陈出新,戏曲已经在相当大程度上失去了往日的光彩与人气。对于小学生来说,戏曲甚至是陌生的。那我国的文化瑰宝该何去何从?孩子们是否会对戏曲感兴趣?通过耳熟能详的民间故事《白蛇传》,带着孩子们去初步认识和了解川剧。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熟悉的民间故事,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川剧的兴趣。

2.通过《白蛇传》戏曲连环画,梳理故事情节,初探川剧形式,了解川剧特点。

3.感受川剧的魅力,弘扬和传播四川优秀传统文化。


四、教学重点

初探川剧形式,了解川剧特点。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人:

(看视频,猜故事名)

1. 老师播放川剧视频,学生猜故事。



2、老师提问:这是哪个民间故事?预设:《白蛇传》【设计意图】因为戏曲表演形式的特殊性,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因此他们一般不会主动去了解。通过戏曲视频导入,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直观的感受戏曲形式。
二、文本阅读,戏曲初探。1、绘制情节曲线,理清故事情节。①、出示《白蛇传》部分内容,小组合作学习绘制情节图。合作提示:1、情节图能体现故事起因、经过、高潮、结局。2、情节曲线的节点能反映故事的转折。


2、观看川剧《白蛇传》中高潮部分---水漫金山寺,感受川剧魅力。
提问:从这段场景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服饰精美、配乐独特、打斗精彩,小青是个男的......
【设计意图】设计绘制情节曲线图,从故事的高潮入手,观看水漫金山寺的川剧视频,初步感受川剧的形式和特点。
三、初探曲艺,感受魅力。
1、了解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川剧。①、梳理川剧特点一:预设:      a、唱腔它是由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戏五种不同声腔组成的,这在中国剧种中都是十分罕见的。
      b、妆容川剧演员在演出前,要在面部用不同色彩绘成各种图案,以展示人物的身份、形貌、性格特征。
      c、服饰川剧戏装有很多种,蟒袍、靠子、官衣、褶子等,都对应有相对固定角色,什么角色穿什么衣服,有严格讲究。 演员舞台上一亮相,身上的戏装就先透露了角色的身份、性格、情绪等。  
      d、行当
小生、须生、旦角、净角、丑角
②、看图片,说一说(行当)     
③、梳理川剧特点二:变脸观看一分钟视频,了解变脸。变脸的手法大体上分为三种:“抹脸”、“吹脸”、“扯脸”。此外,还有一种“运气”变脸。不同的脸谱代表不同的人物性格。

2、总结:
戏曲在我国人民文化生活和审美实践中具有巨大的美学影响力。欣赏戏曲是中国人民千百年来流传的审美风尚。爱美之心人人有之。中国人民的美学趣味、美学爱好、审美习惯都凝聚和浓缩在戏曲的创造和欣赏中。中国戏曲的剧本中,有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曲调中,有中国音乐的律吕神韵;身段中,有中国舞蹈的动作姿态;布景中,有中国美术的意象图式。戏曲舞台也是中国艺术家的摇篮,从古至今,英才辈出,剧作家、表演家、名角、流派,蔚为壮观。中国戏曲史上也有关汉卿、汤显祖、谭鑫培、梅兰芳等无数彪炳历史、光耀世界的大家名家。中国戏曲是中国文化的伟大传统,戏曲的传承发展是弘扬中华文明的千秋大业。
【设计意图】关注中国传统戏曲艺术,除剧本故事以外的曲调、身段、服饰、布景等特点。通过观看视频,分析图片,展开联想等手段,让学生从更多角度感受和了解戏曲之美,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作业设计1、赏一赏,去成都市川剧博物馆或成都悦来茶园、宽窄巷子、琴台路等成都特色餐馆或茶馆,赏一场川剧。2、画一画,选择你最喜欢的人物,为他(她)画脸谱。3、唱一唱,学唱《唱脸谱》。4、演一演,分好角色将故事表演出来(小组合作)。5、访一访,非遗传承,川剧采访(小组合作)。
【设计意图】
     通过画脸谱,唱脸谱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感知力。演好角色也是学生对阅读中人物理解的拓展与延伸。现场观看川剧和实地采访,可以将所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更好地激发学生了解川剧的兴趣。读、写、画、演、唱更是以语文学科为基础,多学科融合的一个初探。

05
班本课程设计:探不尽的成都桥泡小天府 余海燕

向上滑动阅览

一、课程背景“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古往今来,桥在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与精神世界中都有着特殊的意义。从地理空间来讲,桥将相隔的两地连接起来,可将天堑变通途;从人文生活来讲,桥嫁接起人与人之间沟通的路径;从美学意义上讲,一座简朴的弯弯小桥能让整个环境变得灵动起来。成都,作为一座千年古都,有许多有名的桥——万里桥、九眼桥、东门大桥、南桥、二仙桥、驷马桥……每一座桥背后都有着动人的故事。
“了解周围的生活世界”是小学生的重要成长要求,“了解本土文化,传承本土文化”是增进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路径,因而我们对于班本课程的探索离不开对地方文化的认识、体验、理解与传承。巴蜀文化传承千年,悠远璀璨,成都平原沃野千里,大小河流穿梭其间,那洒落其上的一座座桥既连接着相隔的两岸,又连接着无数个你我,更连接这里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成都的桥,是我们行走成都、理解成都、体悟成都绕不开的话题。
对于我所执教的班级来说,现处四年级的他们跟随者学校“天府文化”探索的脚步,已经经历了“熊猫课程”“天府美食课程”“天府戏曲课程”“天府诗词探韵”等课程,对成都桥的课程探索将能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本土文化认知与体验。
二、课程目标
  1. 学生深入了解成都的桥,浸润成都悠久的桥文化。知道桥的位置、桥的名字及其由来,了解相关桥的故事。



2.学生提升自主探究、交流沟通、质疑分析的能力。
3.学生的成都文化认同与归属感增强,文化自信和家园意识得以提升。
三、课程对象  成都小学四年级学生
四、课程内容


五、课程评价

1.评价主体的多元参与,教师、学生、家长等都参与整个课程评价。

2.以写实性的活动记录展示、分享作为评价的主要载体,以描述性的评语评价为每一个孩子赋能。 

3.注重评价结果及时、有效地反馈,推进学生课程参与的兴趣与深度。



06
 满城诗意是成都-西芯小学芯悦班《芯童探天府》班本协创课程第二阶段《诗意成都》开发成都高新区西芯小学 廖娟

向上滑动阅览

一、课程开发背景

(一)基于爱国主旋律

习近平主席说:“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为深厚的历史情感,是我们国家和民族自立自强的强大精神动力。弘扬爱国主义,必须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人们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和发展的重要条件。爱国首先是从热爱家乡开始的,要热爱国家,首先要热爱自己的家乡,首先要了解家乡,深厚的感情必须以深刻的认识做基础。唯有对家乡知之甚深,才能爱之愈切。”


“九天开出一成都,万门千户入画图”。成都,北横岷山秦岭,阻隔双峰雪剑,南流岷江锦水,滋灌沃野平原。成都,温润天成,风光绮丽,历史悠远,市井里巷,弥漫文气。进入武侯祠,扑面便是“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春游草堂,自然会想起“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成都,遍街是诗,满城是诗,景即诗,诗即景,诗意与成都,已是交融一体。文翁、司马相如、扬雄、陈子昂、李白、苏轼、王勃、卢照邻、高适、李商隐、杜甫、白居易、刘禹锡、元稹、欧阳修、陆游等等都入蜀到过成都,文脉诗风继承与发展,千古至今,成都不愧是“中国诗歌之都”。


成都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古蜀文明发祥地,天府文化,源远流长,独特而富有魅力。可是,我们身边的孩子,他们满口网红语,他们知道抖音、吃鸡,可是却不了解天府文化,传统文化出现了可怕的断层,很多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慢慢消失。开发天府文化班本课程,是对天府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能增强学生对天府文化的认识,培养天府文化的认同感,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培养热爱国家的情感。


(二)基于学校“芯”教育

2012年西芯小学在成都西郊创建以来,基于创新教育校本化的诉求,我们充分挖掘校名中“芯”的内涵,把“创新教育校本化”作为学校办学的核心价值追究,着力于完整的人的培养,尤其是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服务社会的责任感的培养,特别注重身心健康基础上完整的人格,创造性人格的素养的培养。在学校融通课程体系中创造性的提出建构生活·品格课程,将这一课程的探索建构纳入成都市品格教育课题研究的框架体系。学校生活品格课程包括:生活技能、生活规范、生活安全、生活创美四大板块,生活创美包括传统文化、班级文化、生活艺术等方面。


《芯童探天府》班本协创课程,是在国家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基于学校课程理念,基于班本地域特色和学生实际,统整、联动家校社等多种资源,对校本生长德程之生活品格课程的开发建设,是对天府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是对学生家乡文化基因的培植和重塑。


二、课程目标

浸润成都悠久的历史文化、让学生感受成都的诗意生活、让学生了解成都的风土人情,传承和发扬天府文化,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课程内容

低段:成都童谣。成都童谣,童真、童趣、诙谐幽默、朗朗上口,是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成都童谣反应了成都的民俗风情,是这座城市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符号。基于一二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结合成都童谣的特点,把成都童谣作为低段课程开发的内容,通过收集童谣,传唱、创编童谣,多途径推广童谣,浸润成都悠久的历史文化。


中段:诗意成都。成都市是一座诗意的城市,历来是出产诗和聚集诗人的地方,“文宗自古出巴蜀”“自古诗人例到蜀”。文脉诗风继承与发展,千古至今,成都堪称“中国诗歌之都”。随着学生身心的发展和素养的提升,三、四年级进行诗意成都班本课程的开发,通过阅读诗歌和实践,让学生了解历代名人在曾都留下的诗作,了解成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让学生感受成都的诗意生活。


高段:行走成都。到了五六年级,随着学生心智的成熟,通过阅读《成都街巷志》,分项目对成都街、巷、美食、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进行实践探究,共同分享,通过阅读和实践,让学生了解成都的风土人情,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四、课程实施

以学生为主体、活动为载体,分年段、分阶段开展实施,创设多维路径传承和推广天府文化,物化成果,传承和发扬天府文化。在完成了第一阶段《成都童谣》的班本课程开发后,我们又开启了第二阶段《诗意成都》的开发学习之旅。


第一阶段:诗词研读

以林文询老师主编的《诗意成都》和陈琼导师主编的《名家笔下的老成都》为阅读载体,以自学、互学、共学、研学的学习方式、以小讲师授课制进行诗词研读的学习。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自领学习任务并约定上课时间,然后对诗人的生平、写作背景、诗词的意思、表现的手法、表达的情感通过阅读注释、查询百度、家人助力等多维途径完成个性自学,然后自制或者家人协同完成ppt课件的制作。


小讲师做好充分的学习准备后,轮到小讲师上课的时间,小讲师就作为课堂的主持人,进行课堂导入、诗人生平、写作背景的讲解,然后组织全班学生对诗词意思通过自学、互学、共学、交流等环节完成学习,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讲解和答疑,对诗歌的表现手法、表达的情感等进行深层次的解读,最后通过设计小练习、背诵等完成对诗词的巩固。在学习完一首诗词后,我们还会到诗词提到过的地方去打卡,实地走访景点,实现与诗人的跨时空对话,增强对诗歌的理解,激发学生热爱成都、热爱家乡的情感。


第二阶段:诗词推广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成都这座文化名城,培植家乡的文化自信,培养对家乡的自豪感,我们通过多种途径推广,传承成都文化。


路径一:国旗下创新展台:向全校推广

国旗下创新展台是学校为孩子们搭建生命出彩的平台,让每个班的每个孩子都有机会登上舞台展示自己。我们借助学校国旗下创新展台,把诗意成都搬上舞台,通过情境表演、入情朗诵、舞蹈渲染,让全校学生了解成都历史,了解成都文化,热爱成都这座诗歌之城、文化之城。


路径二:班级微信公众平台:网络推广

借助班级微信公众平台,把班级开展的诗意成都的系列活动通过班级公号进行宣传,通过朋友圈效应,让更多的老师、学生了解成都文化,爱上成都这座诗歌之城。


路径三:借助区域活动:向全区推广

借助高新区推出的各种展示活动,如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优秀少先队评选活动等,把诗意成都搬上舞台,借助高新区的的各种平台,让更多的老师和学生了解成都,了解成都的风土人情、名人文化,传承家乡文脉,激扬精神的归属感、价值感。


路径四:建立推广点:向全社会推广

传承和发扬天府文化是开发班本课程的旨归,为了让社会更多民众了解成都文化,受到诗词浸润,感染诗词意蕴,我们统整家校社企多种资源,拟建立中海社区、天府广场、人民公园、浣花溪公园、春熙路五个推广点。让孩子们通过自主自愿分组,成立推广项目组,推选出项目CEO。项目CEO带领成员制定活动活动预案、活动分工、推广宣传语、采访提纲等,在家委会的协助下,制定活动手持卡、横幅、易拉架,为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三阶段:诗词研学

诗词的学习不仅在书本中,更在行走中。跟着诗词去旅行,走进杜甫草堂、武侯祠、浣花溪公园、都江堰、青城山等文化景点,让学生在行走中,跨越地域,穿越古今,驰骋在诗人为 我们创作的美妙境界里,感叹诗人的天地情怀,寻找诗意成都的永恒魅力。


第四阶段:诗词创编

传统文化既需传承,更需发扬。孩子们和和爸爸、妈妈、同学一起对成都的文化景点、风土人情进行诗歌创编,通过家校合作,畅享创编的文化之旅。


第五阶段:诗词物化

成果的物化能把所做变成可保存的永恒。我们挖掘在出版社工作的家长资源,用专业的视角对班级专著——《诗意成都》进行排版、字体设计、封面设计,传承和发扬天府文化。


五、课程评价

1.以激励、赏识为原则,以学生、老师、家长、社区进行多维评价。

2.注重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班级实行看得见、摸得着的“芯悦”币,对在活动中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在每个阶段的课程开发结束后,对表现优秀的学生发放奖品、奖状、奖杯,授予“天府文化传承人”称号。


六、课程成效

1.培养了学生合作的品质

班本课程以实践活动为培养学生的载体,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在实践体验中,在活动锻炼中真实的学习和成长。各种项目式活动,不是一个人能完成,需要协同各种资源,需要大家的分工合作、众筹智慧才能完成,在这样的活动中,培养了学生合作的品质,团队协作的现代精神。学生需要调查确定推广地点、设计行程路线图、物资准备、任务分工、设计宣传标语、宣传口号等。


2.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系列真实情境中、真实生活中的烧脑活动,对学生是极大的挑战和考验,学生需要进行头脑风暴的撞击、智慧火花的碰撞,需要克服困难的勇气、达成任务的毅力,这样开放式的活动,田野生态式的课堂,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协作力、交往能力、思维能力等,促进学生生命的蓬勃发展。


3.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通过班本课程诗意成都的开发,让孩子们了解了成都这座充满诗意的文化名城,培植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诗意成都,永远是孩子们心中的温暖、热爱和眷恋。也许等孩子们长大之后,无论身在何方,诗意成都永远是心中最美的地方。


4.传承了天府文化,让更多的人爱上了成都这座文化名城

   诗意成都是成都人的文化基因,通过诗意成都班本课程的开发,让更多的人爱上成都,留恋成都,让成都真正成为那个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地方。


七、课程反思

1. 自下而上的班本课程开发路径,把教师、学生、家长卷入课程研发中,老师、学生、家长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这种草根研究更具有生命性、活力性、创造性。

2. 班本课程开发让班级成为课程开发主题,搭建起家校合作、协同育人的高层次桥梁。

3. 统整、协调家校社多方资源,实现班本课程协创育人,是班本课程开发的创新路径。

4. 班本课程是基于校情、班情的课程开发,开发出的课程体系更有利于班本学生多途径、多价值的营养汲取,更有效达成五育融合、立德树人目标。


07
芙蓉绣锦城 文化润童心——5.10班班本课程活动方案成都师范银都紫藤小学 张传洁

向上滑动阅览

一、课程背景

(一)国家层面

党的十八大,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文化自信的时代命题,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探索“芙蓉”文化,深层次地挖掘与弘扬成都“蓉城”的城市意义,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学校层面

班级所在的成都师范银都紫藤小学一直探索和开展以植物课程为核心的校本课程,探索“芙蓉”文化是校本课程的延伸和拓展。


(三)班级层面

班级建设目标为“百花齐放,向阳而生”,期待为每一个孩子提供个性发展空间的班集体,每个孩子都像花儿一样面向太阳,热爱生命,蓬勃向上,昂扬开放,并从一年级开始持之以恒地开展“我与植物共成长”班本课程,对“芙蓉”的探究课程有利于班级文化的建设。


二、设计理念

(一)协同性

设计“芙蓉绣锦城 文化润童心”班本课程时,统筹教育资源,跨学科、跨形式、跨家校,凝聚育人合力,落实协同育人。跨学科,融合了语文、科学、美术、生命生态等诸多学科;跨形式,家长课堂活动、亲子研学活动、综合实践活动多种课程形式;跨家校,家长进课堂让家长走进校园,亲子研学活动让学生走出去,家校共育,形成教育合力。


(二)趣味性

设计“芙蓉绣锦城 文化润童心”班本课程时,要遵循趣味性原则,让学生乐于主动参与到主题活动中。第一,活动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芙蓉花是成都的市花,也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且较为了解的花,有利于调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激发参与热情。第二,以探索实践类活动为主。探究芙蓉花、游览天府芙蓉园、芙蓉手工坊,通过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玩乐中体会天府芙蓉文化。


(三)连续性

“芙蓉绣锦城 文化润童心”班本课程的活动设计由以前的一节课一个内容的点式设计,转换成线式设计,以保证活动的连续性。引导学生从芙蓉花的物理属性延展到它的文化属性,在将芙蓉文化与天府文化相联系。四个主题,每周一个主题,连续一个月的芙蓉文化探究,给学生持续的引领和影响。


三、课程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的目标

1.完成研究报告,了解芙蓉的植物特点

2.搜集资料,赏析与芙蓉的相关文学作品

3.挖掘芙蓉对成都的文化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1.经历从收集资料、尝试探究、到撰写研究报告的过程,学会思考、主动实践、体验反思。

2.通过相互交流增强学生表达、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3.探索芙蓉花的生活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审美情趣、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1.在各类综合实践活动中学会尊重、自律、合作。

2.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勇于发表自己的想法,感受进步、成功的乐趣。

3.在探索“芙蓉”文化的活动中,学习家乡的历史,传承成都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四、课程安排


五、课程评价1、展示评价举行“芙蓉绣锦城 文化润童心”的芙蓉文化班级展,展示学生在活动期间的作品和成果。
2、成长记录册评价拍照、视频记录学生在活动中的闪光点,记录成长的足迹。
3、总结性评价  根据活动的内容、形式、目标,设计活动评价表,注重评价学生在整个活动中的参与度、收获与体验,调动学生参与其积极性。老师、学生、家长、自己等多元评价主体,给予学生全面客观评价。



《名家笔下的老成都》编者陈琼、洪敏


点击上图,查看《名家笔下的老城市》信息




—END—
来源 | 陈琼名班主任工作室  编辑 | 书生
主编 | 卓雅  终审 | 种豆南山
推广合作 | 木子(微信)lixin13551044584
常年法律顾问 | 浙江铭广律师事务所 王婷● 太赞了!200部中外教育电影合集!(带片源,速收藏!) 这样的沉浸式整本书阅读,把千年古城读活了! 从胡思乱想到奇思妙想,您的孩子只差这套书啦! 在阅读中汲取力量 | 新学期,加油!
步骤   成为谷里推广员请扫描二维码—进入谷里书生中心推广商品—生成专属海报—长按保存后推广邀请好友(下级推广员)—长按保存发出邀请自动结算,推广无忧
将我的公众号设为星标茫茫人海中,永不失散进入公众号主页——点击右上角三个点点——点击“设为星标”(或在右下点个“赞”“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