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说说“减负”,说说“提质” ——对于“双减”背景下的学习措施实施的看法

李祖文 我是李祖文 2024-01-09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这个神奇的公众号







//【内容提要】:


本文针对目前教育教学的现状,从教师、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点出“减负”与“提质”的窘境,给出“减负”与“提质”的破局方式。也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出发,提出自己的期望。


//【关键词】:


“减负”  “提质”  窘境  破局  期望


这个题目本应该是“减负提质”,但实际情况是二者并不存在逻辑顺应关系,至多算是一种期望,二者不构成因果关联,所以我将它特意分开。但,即便如此,“减负”“提质”已然成了目前的热词,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在讲,都在研究不同的方案。从来没有哪个热词如此高度的被我们的学校重视,况且还会是两个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的热词。


“减负”与“提质”的窘境


“减负提质”不是一个新鲜词,也不是今天才出现的词。但是作为人人都重视,每个学校都不能轻视的提法,将紧紧与我们的教育教学生活相伴相随。“减负提质”是每一个老师,每一所学校很久以来的一种期望。负担轻、质量高,每一位教育人都希望自己的教育教学是这样的。这,其实是一种理想的教育状态,也是我们这么多年不同的教育改革所想要达到的目标。多年的尝试,不同课题的努力,我们并不能达到这样的状态。可如今,却需要我们几乎在“一夜之间”完成这样的跨越,全员完成这样的突破与革新。如果“减负”就能“提质”的话,那就不会出现近年来诸如“刷题”“机械抄写与背诵”等极端的让学生不堪重负的做法了。况且这种做法已然成为一种成功经验,早自习、晚自习等等方式也都成了很多“有名”的初中或者高中的法宝。“多练习、多反复”中的“多”字悄然成了“增负”的另一个常用词。似乎“多”、“增”与“提质”才有必然的联系。



由此可见,“减负提质”在某个角度来看,并不能成为教学常态,或许在某个时候,某个老师课堂里会暂时出现。能够做到这一点的老师,我们可以称之为“优秀”;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学校,我们才可以称之为“名校”。每天作业的时间红线,详细的作业内容规定,让更多的老师越来越感觉可以利用的空间越来越少。一旦改变了原有的模式,一直所保有的“质量”必然会有下滑的趋向。对于更多的普通一线老师来说,不敢期望“减负提质”,而是“减负保质”的难题。“向课堂要质量”的声音也必然在这个时候高声响起。只是,过往的课堂难道没有“要质量”吗?我们苦苦探索了多年的“课堂变革”一夜之间可以迅速达成吗?


“现在的作业要求基础作业与拓展性作业,拓展性作业是选做的,那考试的时候,是只考基础性作业吗?”“抄写、背诵都是需要时间的,因为有作业时间的限制,还可以课后做这些吗?”“改错题是需要时间的,课堂上要保证学习的时间,改错题就没有那么多时间,课间又不允许,那什么时候来订正?”“必要的查缺补漏的专项训练也是应该的,不然缺失了针对性的训练没有,成绩会大打折扣,那什么时间可以呢?”等等困惑不会是个别老师的,一定是所有的老师所面临的窘境。时间、空间的限定,内容的框架,是“减负”的重要因素,“提质”就面临了困境。


“减负”与“提质”的破局


不管我们是否乐意,也不管我们是“保质”亦或是“提质”,都需要转换我们旧有的一些观念的认知。我们只有在理念上先有转换,才会有实际措施的变化,也就会有相应的适合孩子的课堂变化。



这样的表格,可以帮助学生每一节课将自己的所得逐步分类整理,让自己清楚的知道自己学到了什么。如果这样的“学习”习惯得到养成,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即便教学时间、联系时间减少了,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唤醒,“保质”或“提质”有了可能。



二、需要转换对于课堂内容的认知。能否让学习更有效?是“减负”最为重要的一环,也是一线课堂最为需要考虑的问题,这也是一线老师最为迷茫的地方。过去的课堂上不是没有效率,只是“保质”或“提质”要求我们的课堂需要更聚焦,需要教学环节更优化,单位时间内完成更多的任务。同样的教学内容,时间的紧缩,必然要带来新的课堂结构变化。之前我们大多的语文教学课堂,一篇一篇的教,从识字、写字教到文章的理解与感悟,听说读写无一不具备,每一篇课文的教学基本流程大约都是一样的。可是我们以前忽略的是:组成一个单元的文章是依据了某个规律(内容主题或者语言要素)而组合在一起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每一个单元的文章之间存在着相同、互补的特性,当然也存在着相异的。于是,单元教学的可能性就存在了:我们可以集中处理单元的共性问题,也可以架构一个概念利用互补的特性完成必要的教学任务。然后再解决各自文本特质的问题。这样做,往往可以将“单篇教学与多篇文本教学”结合起来。从形式上,我们可以来处理:该单独处理的,就单独处理;该放在一起处理的,就放在一起处理。避免了时间与程序的重复,时间就相应的节省出来。


但课堂内容的确定,也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我们对于学生的语文知识的认知,特别是语言要素的落实,是一个螺旋上升的模式。也就是三、四年级会有感知,到了五、六年级仍然还会学习,只是学习的起点与要求不同而已。这就需要我们厘清每个年段的基本要求,寻找到每一篇文章的特质所在,做最有针对性的教学。比如革命传统题材的文章,都是讲述革命先辈的事迹,但是每一篇文章所讲述的方式却不同。比如五年级下册的革命传统单元中的《军神》是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青山处处埋忠骨》则用不同视角去考量伟人的行为;《清贫》则用第一人称的方式来叙述。寻找文本的独特叙述,结合孩子的学习需求,我们就能够做到比以前教学更为有效的切入点,切实提高课堂的效率。



三、需要转换对于学习成果的认知。“减负提质”的环境下,所谓的“质”显性的标志是试卷的分数。不管是“提质”或“保质”,在衡量的时候,往往是成绩不能下滑,甚至要提高。但“质”从长远的角度,从孩子的发展角度来说,应该是理解为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语文学科中,我们理应让学生面对不同的文章,知道如何去读;碰到不理解的字词句,知道如何去理解;碰到不同作家写相同主题的文章时,能够感知到不同的叙述方式;面对不同的环境与读者的需求,知道该选择合适的方式去表达。有限的教学时间、作业的布置严苛要求,我们只有从“知识的传授”转移到“能力的习得”,才能有可能“保质”与“提质”。


我们让孩子读《盘古开天地》《普罗米修斯》《猎人海力布》《牛郎织女》等文章时,得让学生清楚“神话故事与民间故事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我们让孩子读《观潮》《走月亮》,得让孩子知道“那么多的景物,为什么作者只写这些”;我们让孩子读《景阳冈》《猴王出世》,得让孩子知道“古代的小说是如何讲述故事的,与我们现在有什么不同”等等。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让学生“读几篇”而习得知晓“这一类”的能力。


“减负”与“提质”的期望


“减负提质”不是一个简单的做法,也不是一线老师自己可以解决的问题,甚至不是一所学校可以解决的问题。它是系统的工程,是一个需要老师、家长、学校以及教育部门协同合作的工程。少了哪一个环节,都不能带来切实的效果。因此,对于“减负”与“提质”,我们不得不有这些期望:



一、评价考核体系的调整。为什么会让学生、家长感受到压力与负担,很大程度上与评价考核有关系,也就是与考试有关联。一线的课堂中,也基本上遵循着“考什么教什么”,而不是依据着“学生缺失什么而教什么”。从“减负提质”的系统工程角度来说,我们就有必要调整:以考察学生语言能力为主,考察学生的理解运用;考察学生灵活运用字词的能力等等。尽量减少对于课文的死记硬背与原文理解等的内容考核。比如,如这般去考核学生的语文能力就比较恰当:



这样的题目就将学生带入到生活情境中,将习得的语言与实际的生活需求巧妙结合起来。有得学,有得用。对于教师而言,我们也可以从考核中探得学生的语言能力的高低。


二、给予老师更多的空间,培训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减负提质”不是一朝一时可以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给予更多的时间去研究探索。我们的教研,我们的研究,我们的课题设置,都需要在这个时间更多的介入到这个领域。其中提升教师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的能力,方能真正的实现课堂的有效。


三、提倡学生成为“自己学业的设计师”。课堂的主体、作业的主体,“双减”的受益对象,理所当然都是学生。可学生之间且又是千差万别的,各自的优势与缺陷不尽相同,我们需要花更多力气让学生成为自己的“学业设计师”,去完成对于自己成长有利的学业。也许这是有难度的,也许这是一种期望。但我们需要朝着这样的方向去考量,让学生意识到“为什么要学习”“我要学什么”“怎么去学”。


“减负提质”不容易,道路还长。我们不要再回到曾经的机械练习,我们需要更多的改变,让每一个学生都受益。


往期精热文

愿自己的幸福在教室——我的成长之路

学校,对孩子可以友好一点

十年跋涉路——我的阅读教室故事(一)

十年跋涉路——我的阅读教室故事(二)

我问我自己:我拿什么打开新学期

做一间安静的教室

我的教学理想:让学习真实发生

我只是个老师,一个平凡的人!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每日为你推送最暖心的阅读故事

长按扫码关注我们

编辑:寒冰


喜欢我,就点个在看呗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