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明楷教授关于刑法学习的八条建议

法研在线 2021-09-17

【来源】微信公众号“红与黑的美”,系作者絮儿聆听张明楷教授「法学研究方法」讲座时做的笔记

要有批判性的思维:要质疑所有的观点和想法,包括经常反思自己······不要总是试图把别人推倒,让自己站在那个位置;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是大智慧。

平庸的知识与信息占据了人们的头脑和兴趣。


歌德做过实验,半年不看新闻,和以前天天看新闻相比,没有任何损失。


你们也不要关注明星逸闻之类的信息。


费尔巴哈说:


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


的确,一个人是否读书,读什么书,可以判断出其精神品格。


法学尤其是部门法学,就是把普遍规范运用到具体案件,这是一种实践智慧。


亚里士多德、康德都曾说过:


实践智慧不可以学习也不可以传授,要靠自己反复的训练。


从这个角度来看,「教授死了」这一说法或许有一定道理。


罗尔斯将正义分为功利正义和直觉正义,二者会有冲突。


直觉对于学习法律很重要。


直觉即预判,我们总是凭直觉认为具体案情可能触犯某个罪名,然后去寻找、解释对应的法条,同时将具体案情抽象为类型化的案件事实。


在清华学习法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形成良好的直觉。


形成良好直觉路径是:


多看书、多观察、多训练。


 01  不要追随强势理论 


做学问不能总是跟着强势理论走,不要总是遵循通说,遵循多数人的观点。


不能受到任何批判的观点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如果一个强势理论永远强势,理论就不可能向前发展;一个理论只有受到批判时,人们才会去反思这个理论。


一个学科和理论的发展,一定要有人从弱势着手,推翻以前的强势理论,使弱势理论成为强势理论,如此反复,理论才能不断向前。


就如同划船一样,所有的人都坐在一侧划船,船是不可能前进的。


在这种场合,坐在另一侧划船的人,他的贡献一定是巨大的。


有人说,我们所有的人那坐在船中间,意思是要采取折中说,但如果都这样的话,就没有人划船了。


平野龙一最初非常认同泷川幸辰先生的学术观点,但后来发现全国的刑法学观点都只有一个声音,于是平野教授开始转向目的行为论。


但当其他人跟着转向目的行为论,纷纷批判泷川先生的观点时,平野龙一转向了结果无价值论。


平野教授实际上就是要使弱势理论变为强势理论,也因为如此,日本刑法学在战后得到飞速发展。


 02  不要固守先前的理解 


法学是价值的判断


“刑法”任何一个条文都可以作出两种以上的解释。


“刑法”第14条:


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这里明知的内容是什么?


是说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所造成的结果是危害社会的?还是说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结果,法官认为这种结果是危害社会的?


如果行为人认为自己的行为所造成的结果并不危害社会,他的行为就真的不构成犯罪了吗?


由于法学是一种价值判断,因此一个人在解释法律,归纳案件事实,得出结论时,都与自己的经历等有关。


2011年“刑法修正案(八)”出台前,有学生写论文研究组织他人出卖人体器官的行为定性。


他首先认为:


即便征得供体同意,医生摘除患者器官时,供体伤害的承诺也是无效的。


既然如此,就应当得出组织他人出卖人体器官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的结论。


但是,这个学生没有得出这个结论,因为他认为,如果认定为故意伤害罪的话,医生就是正犯,这对医生不公平。


接着,这位学生认为组织他人出卖人体器官的行为构成非法经营罪。


老师问:如果医生知道提供器官者是他们非法组织的,医生是否构成非法经营罪的共犯?


这个学生回答说不构成,说如果构成的话医生的风险就太大了。


老师问:你家里的父母是当医生的吧?


学生回答:您怎么知道?


老师说:全世界都知道。 


大家笑了 


认识自己比认识他人更难。


前理解/前见具有双重性


解释离不开前理解,对法律的解释就是从前理解开始的。


但是,前理解又是危险的敌人。


许多人都把自己最先接受的观点当成真理,因为最早的时候缺乏反思的能力。


社会变化太快,我们需要不断地更新观念。


老师经历的「饭局困扰」:


吃饭时身边人不断夹菜,让我很苦恼。现在不是过去,不存在解决温饱的问题,夹菜会让客人没有选择自由,当夹入碗内的是自己不喜欢吃的菜,吃还是不吃? 


一个人的固执,藏着低水平的认知


要有批判性的思维:要质疑所有的观点和想法,包括经常反思自己。


另一方面,即使是你反对的观点,也要寻找对方的优点。


也许你不认同他的结论,但你可以学习他的论证说理方法。


不要总是试图把别人推倒,让自己站在那个位置;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是大智慧。


 03   不要误信逻辑结论 


逻辑里没有偶然的东西,逻辑之外都是偶然。


老师经历:


一位教授开轿车回老家,在高速公路爆胎。教授得出结论:必须买越野车。老师说:你可以不开车,你可以坐高铁,你甚至可以不回家呀。 


要警惕将自己的价值判断误解为逻辑结论。


工业化进程的背景下,对社会有用但同时又很危险的生产作业特别多。


由此产生了新过失论:


即使行为人能够预见结果的发生,但如果遵守了行为规则,就没有过失。


一些人认为这是逻辑结论。


其实不是,因为人们完全可以得出另一个结论,事实上也有这样的结论,即随着科技的发展,行为人的危险性增加,需要采取严格责任。


这两种结论都不是逻辑结论,都是价值判断。


1975 年美国哥伦比亚根据犯罪发生和持有枪支的关系,发布禁枪令;1995年与枪支有关的犯罪更多。


有人得出结论:幸亏禁枪,否则死亡案件更多;有人则据此认为,禁枪了还是犯罪率增加,禁枪无用。


这也都是价值判断,而不是逻辑结论。


德国、法国、英国没有死刑,每10万人每年有3.5个左右的人故意杀人;美国有死刑,还有终身监禁,每10万人每年有5.5个左右的人故意杀人;日本有死刑,但总体上来说处刑较轻,故意杀人罪中有20%左右判处缓刑,但每10万人只有1个人杀人;中国的死刑:2000年以前呈上升趋势,2000年以后呈现下降趋势,2012年每10万人只有1.03个人杀人。


结论:死刑减少,杀人减少。


但这不是逻辑结论,仍然是价值判断。


 04  不要走向形式/文字法学 


刑法解释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1.结论不超过文字可能具有的含义;2.符合法条的目的,即法益保护;


文字的作用:提示+限制。


很多文字的含义,边界是不清楚的。


这个讲台是家具吗?衣柜里的衣架是家具吗?衣架上挂的衣服是不是家具?


在文字具有多重含义的情况下,法条的解释一定要为目的服务。要做到眼睛看着法条,脑中装着自然法最正义、最合理、最妥当 。


缩限解释


1.销售假药罪的立法目的最终是为了保护患者的健康,只有确实可能侵害患者健康的药品,才能认定为假药。如果没有取得进品许可,但有利于患者健康的药品,就不能认定为假药。因此要做出缩限的解释。


2.滥发林木罪保护的是林木资源。采伐枯死的林木,即使没有经过林业部门批准,也不应该定罪。


3.持有宣扬恐怖主义的音像制品,词典上说,大脑里有某种想法时,也叫持有想法。那么,刑法上的持有可以这样解释吗?收到一封类似邮件,打开后看了删掉了,但脑子里一直记得,这构成「持有」型犯罪吗?当然不构成。


扩大解释,不是类推解释


注意:是否超过文字可能具有的含义,不是靠查字典来判明的。


字典上的含义是静态、没有语境的,而现实生活是动态、有情境的。  


让孩子洗碗,孩子只洗了碗,孩子说,洗碗就是洗“碗”。老师说,这里的洗碗是广义的 应该理解为使用过的餐具,包括筷子、锅子等 。查看字典后发现,“洗碗”指的就是洗“碗”。


那么,这符合我们一般社会观念吗?


 05  不要研究虚假问题 


进步的路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但是,问题有真有假。


假问题包括以下四个情形:


1.问题的前提是假的。


2.问题本身存在矛盾:ATM 机不是机器、不是人,是机器人?未婚妻是不是妻?未婚的当然不是妻。拐卖真正的两性人,是否构成拐卖妇女儿童罪?既然有女性成分,当然构成。


3.问题可能是真实的,但其没有意义和价值。在三阶层理论中,故意是违法还是责任要素,有讨论的意义。如果是我国传统四要件理论,则研究其就没有意义。


4.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答案的问题。


 06  不要拒绝外国理论 


法治本来就是西方文明,法有很多共通的地方,尤其是刑法。


在国外,学术有传承。我国法学理论的积累不如国外。因此,对于不同国家处理犯罪时的做法,可以借鉴。


但是,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也要顾及国情。


 07  不要相信立法本意/原意 


起草者不是立法者,法治与人治对立,法律一旦制定出来就是独立的存在。


艺术作品也一样,读者能读出不同的意思,作品才是成功的。


总是按所谓立法本意适用法律,意味着活人永远生活在死人的统治之下。


而法律的含义是在社会生活事实中获得的。


一个案件与自己无关时,才能中立地审视案件,凭着直觉和正义感得出妥当的结论。


要中立就必须有距离,有距离才会中立。


 08  不要期待司法解释和立法解释 


国外的司法解释,是指法官的判决说理,而我国的司法解释,是指两高作出的解释。


20世纪以来,各国的立法往往规定的很抽象、很类型化,为了审判案件得到妥当的结论。


当你不期待立法解释、司法解释、立法原意时,你的内心会产生一种责任感、使命感。使命感可以迫使一个人去学习知识、去解释法律。


而我国的司法解释过于具体,使得条文含义封闭化,缺乏生命力。


对于“同案不同判”的认识:没有相同的案件,只有相似的案件。


两起案件,均系盗窃他人财物5000元。但是,盗窃的对象、盗窃的原因、被害人占有的程度等,都会影响判决。


用我们对正义的理解,在刑法学研究上探索一条不寻常的路。

上海市第二届大学生法律案例分析大赛通知
山西省法学会2019年法学研究课题成果鉴定结果公告
榆树市法学会征稿通知
“营商环境视角下的公司法现代化”主题讲座顺利举办
广东省法学会民商法学研究会2019年学术年会“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与民商法实践”高端论坛顺利举行
《西藏大学学报》(社科版)征稿启事、《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重点选题方向
《反恐与侦查研究》创刊啦!
中外学者齐聚湘大 探讨中国信用法治发展
湖北省行为法学会2019年年会预通知
“立丰杯”第四届湖北省诉讼法学“新苗奖”及“优秀组织奖”获奖名单
国家民委关于2019年度全国民族工作优秀调研报告评选有关事项的通知
本刊启事,启用《法学引注手册》
北京大学第十届未名论坛暨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相关学科博士研究生高级研讨班
现代科技发展对刑法理论与实务带来的挑战专题研讨会
《行政法学研究》2020年重点关注选题
辽宁省“法学类”研究生法律文书与辩论赛大赛进度通报
中南大荣获第十三届“红十字”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竞赛全国一等奖、初赛“最佳辩护人”
天津市法学会国际经济法学分会2019年学术年会邀请函
《法学研究》2019年第6期目录及内容提要
《法学研究生》秋季刊征稿启事
《清华法学》2019年第6期要目
第三届“天欣杯”中国裁判文书写作大赛初评通过名单公示
中日两国学者聚首南开 共话药事法新进展
杨泽伟教授讲述新中国国际法学七十年的发展
法学期刊与新时代环境法学发展研讨会会议通知
孔祥俊教授做客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法学前沿问题研究系列讲座
《当代法学》杂志责任编辑换届名单公示
湖南省法学会诉讼法学研究会2019年年会通知(邀请函)
《江苏社会科学》2020年稿约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 哲社版 ) 投稿指南
《民事程序法研究》(第二十二辑)征稿启事
《国外社会科学前沿》征稿启事 | 综合类社科学术期刊
中国海外利益保护高峰论坛
“文化娱乐业营商环境的法治保障研讨会”暨上海市法学会文化产业法治研究小组2019年年会会议通知
“两高”2019网络犯罪司法解释适用暨网络产业风控合规高端论坛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9年第6期要目
《行政法学研究》2019年第6期要目
无人机监管与低空空域管理法律问题研讨会
第十七届“贸仲杯”获奖名单来啦!
关于四川省社会科学规划“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研究阐释”专项课题申报通知
南开大学法学院成功主办“中国知识产权管理网络项目运行与协调会议”

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名单公示

关于合作开展第五期上海自贸区法律适用调研项目的通知

漫修东吴学术论坛第41讲::智慧司法的可能与限度

第九届中国社会科学论坛(法治 · 2019年)“新时代的中国民法典”成功举行

《北方法学》2019年第6期要目

《警学研究》《学术评论》杂志投稿须知

《当代法学》2019年第6期要目

“新时代的企业刑事合规:理论应对与行动逻辑”高端论坛

《山东大学法律评论》(2019 ·日韩法专辑) 征稿公告(7天内审稿)
中国犯罪学学会2019年年会优秀论文奖励决定
欢迎扫码加入法律实务交流群,请广告主绕行,不要进群,谢谢!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好文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