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舞榭歌台 雨打风吹今犹在

蔡德林 诗与歌的旅行 2023-09-17
  点击“蓝字”关注我




如果你在农历七月来新加坡,很有可能会邂逅这里的歌台演出。这是因为在七月的新加坡,露天歌台随处可见。七月十五是中元节,新加坡的华人依然很看重这个节日,一些商家和庙宇早早就筑起歌台,邀请人气歌星和金牌主持,隆重庆祝,祭奠先人,安抚亡灵,同时给市民提供免费娱乐。

在中国的很多地方,中元节而今已被淡忘,但在古代可是热闹非凡。虽说"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但张岱所摹写的鬼节盛况,可是非同一般。后来革文化的命,传统基本割断,虽说力倡复兴,毕竟脉息难续。最起码,亡魂归家,饿鬼游荡,大多数国人已然不信。不像星岛华人,远离故土,特别需要神灵护佑,特别害怕鬼魅为祸人间,于是到了中元节,满街燃香烧纸,祈佑家宅平安。


这还不够,还要搭建舞榭歌台,给阴阳两隔之人提供精神食粮。所以新加坡的歌台,前面一排椅子永远是空着的,那是留给"好兄弟"的。所谓"好兄弟",在闽南、台湾、新马华人地区,特指无后人奉祀的孤魂野鬼。记得我第一次来新加坡的时候,徒步时看到有歌台演艺,一下子就被吸引了,看到前面有空位,一屁股就坐了下去。好在马上有人提醒,说得我心头一凛,脊背凉飕飕的,眼前依稀有鬼影绰绰,再也不敢靠近。












那是我第一次见识歌台,看那灯光音响美轮美奂,演员服装绚丽异常,男女司仪笑语频频,唱功也不输职业歌手,赏心悦目之下,我如入梦寐,仿佛回到宋元时期,有一种穿越的感觉。想起稼轩词"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也想起我在吴越之地游历时见到过的那些古戏台。曲终人散,冷寂破败,衰柳乱萤,风雨凄凄。管弦动处,曾经的春光融融,已然消逝在遥远的时空;笑语喧时,曾经的吴姬越女,已然沉入尘封的历史。


我也想起在中国乡村的很多地方,也活跃着一些类似的戏班子,但大都设施简陋,素质低下,粗野庸俗,不堪入目,被蔑称为草台班子。而远隔重洋的弹丸小岛,却奇迹般地将这歌台文化移植了过来,而且与时俱进,发扬光大。这种对中华传统的意外保留,是一种奇妙的隔代遗存,让人欣喜异常,感慨万千。


当然,新加坡独特的歌台文化,能够区别于那种高大上的综艺节目,能够区别于夜总会的表演,也是因为它的草根气息。歌台是开放的,艺人与民众可以零距离接触,亲如邻里地互动,观众在台下可以随意走动,嬉笑打闹,还可以去小摊上买些点心饮料,边吃边喝,边看边笑。主持人也没有彩排,没有剧本,方言俚语,插科打诨,且歌且舞,且笑且闹,是那种随机应变的脱口秀,把观众逗得捧腹。歌台红星们则动情演唱,越卖力越会收到红包。我甚至被他们的歌声感动过,用当地人的话说,就是听出了耳油。


但他们又是高端的,专业的,年轻的,时尚的。几乎每台节目都有电视、脸书现场直播,几乎每次晚会都有部长级的政要出席捧场,并一起互动联欢。传统和现代联通起来了,老人和年轻人都吸引过来了。据说每到七月,新加坡人到处追看歌台演出,新闻媒体密集报道,政府大力提倡,成了新加坡人精神文化生活中的一个重大事件。我曾经看到报道说,歌台文化,已经进入新加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候选名单。


听说歌台在新加坡也不是一直鼎盛繁荣,也经历过起起落落。有一段时间,也被边缘化了,也只有老人当观众了。是他们的从业人员不断地推陈出新,才接轨时代,再续旧脉,强势崛起。而今新加坡的歌台演出也不仅仅只是中元节的专属,一年到头都会有演出,一些歌台艺人也有很多粉丝,为大众所熟知。今年疫情未歇,聚会受限,他们居然通过线上传播,同样取得巨大成功,甚至辐射到马来西亚、台湾等华人世界。

新加坡的歌台文化,带着华夏文明的基因,从远古走来,从近代的灯光声影里脱胎而出,坚守流布,蔚然大观。对于我这个中国人而言,倍感亲切,这应该就是文化的亲和力吧。难怪有人说,文化亡了,那才它娘希匹的什么都完了。












说歌台在新加坡也不是一直鼎盛繁荣,也经历过起起落落。有一段时间,也被边缘化了,也只有老人当观众了。是他们的从业人员不断地推陈出新,才接轨时代,再续旧脉,强势崛起。而今新加坡的歌台演出也不仅仅只是中元节的专属,一年到头都会有演出,一些歌台艺人也有很多粉丝,为大众所熟知。今年疫情未歇,聚会受限,他们居然通过线上传播,同样取得巨大成功,甚至辐射到马来西亚、台湾等华人世界。



往期文章,点击打开






◇   《有盖走廊里的那些细碎时光》

◇   《会下雨的树》

◇   《故乡柳 中国柳 世界柳》

◇   《新加坡的会馆街》

◇   《我打江南走过》

◇   《想起一个叫露芹的女孩》

◇   《土流子》

◇   《那些年我们经历的错别字》

◇   《用手机占座位的新加坡》

◇   《学费》

◇   《树根上的梦》

◇   《一条与众不同的路》

◇   《桃花山生态园记》

◇   《新加坡漫笔》

◇   《考试》

◇   《乌节路上的鸟声》

◇   《纵一苇之所如》

◇   《珠玑古巷》

◇   《泳镜的启示》

◇   《八十年代的那次远行》

◇   《童年的战争》

◇   《倾听与歌唱》

◇   《民办老师》

◇   《旅行的意义》





昨天的回忆,今天的现实,

都是明天的历史。

感谢您的分享点赞在看——

动动手指,传递我们共同的理念与价值。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