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名家专访丨诗人吴少东:真诚,是做诗做人的硬通货

吴少东 国际诗酒文化大会 2023-03-04





真诚,是做诗做人的硬通货


吴少东



公元724年秋天,24岁的李白辞别亲友,只身远游。夜晚乘船经过峨眉山时,写下:“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这是李白第一次离开蜀地。在此后的生命中,他游历各地、一生漂泊,并在过程中七次到访安徽当涂县,最终在那里走完自己极具浪漫色彩的一生。一个是出生的地方,一个是终老之地,四川、安徽,成为李白一生中两个重要的地域标签。后来我们知道,两地都是出产名酒的大省,又同为诗歌重地,诗和酒恰恰又都是李白的一生所爱。2020年11月15日下午,在四川泸州的一个冬日下午,著名诗人吴少东跟记者说谈起这种颇具诗意和宿命感的连结。“双城”的诗意,在他的讲述中一帧一帧呈现,聊到酒时,甚至吟诵了很多诗歌。以下为吴少东采访内容节选:

记者:这次来泸州,您对这座城市产生了什么印象? 吴少东:其实这个月1号,我就到四川了。来泸州之前,先去了成都、重庆、奉节、凉山这些地方,总的来说,一个很明显的感受是,四川人热情、开朗,他们中的很多人,就是天然的诗人。

 泸州有非常古典的一面,也有特别现代化的一面,给人的感觉非常美。到尧坝古镇参观时,眼前所见非常古典,而且原住民都在里面生活,那种慢时光、古老的时光都能呈现出来。

到了泸州,很难不关注这里的酒。在这里,酒为生活增添了温度、点燃了诗意,酒产业的背后,有厚重的历史文化,酒对地方经济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这些都形成了这座城市的性格。

妙的是,泸州与我的家乡合肥的别称庐州谐音,所以我开玩笑说,我把泸州当庐州,哪分故乡和他乡。



记者:这一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的主题是:“让诗歌温暖每个人”,在2020这么一个特殊而艰难的年份,您怎样理解这个主题?吴少东:诗歌不是疫苗,也不是宽心丸,不能抑制、消灭病毒,但诗歌有一种抚慰的功能,能让人心静,还能让人的灵魂远行。在后工业化时期,难免会有一些浮躁现象,全民娱乐的时代,读诗或许可以让心灵有一个安放的地方。
记者:您的一些诗里,带着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生活气息。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思考,然后进行真诚的表达,是您比较偏爱的写作方式吗?吴少东:我喜欢从日常着手,绝不去写我自己不熟悉的东西,更不会写我没有感情的东西。试想一下,自己都没有感情、都提不起兴趣,还非要去写,那对自己和读者,都是一种欺骗和折磨。王国维说:“词之忠实,不独对人事宜然。即对一草一木,亦须有忠实之意,否则所谓游词也。”

不仅是对人,对草木都是这样的,如果你不忠诚,你写下来的词就是“游词”。我一直把追求真诚当作硬通货,少了真诚,你写出的诗是不可能够引起共鸣的。我相信,真诚是无往而不胜的,无论是写诗,还是做人。


记者:亲情诗是您传播比较广的作品,关于亲情诗的写作,有什么可以跟大家分享的吗?吴少东:写亲情首先要有非常炽烈、诚挚情感,这种情感是一定要贯穿在你的整个创作实践里面。其次,亲情人人有,共性的东西多,越是这样,就越需要把个人化的、独特的东西写出来,别人忽视的或者未曾经历的,你要把它写出来。

比如我写母亲的《描碑》,它的背景是我老家有一种习俗,父亲去世了,母亲的名字也要刻在墓碑上,只不过父亲的用黑体,母亲用红字,等到母亲也去世了,再把红色描黑。我的《描碑》写得就是这样的经历。清明那一天我去上坟扫墓,用黑色的漆把母亲的红色的名字描黑,是从这个点开始辐射展示开来的。母亲的性格、母亲的经历、母亲对儿女的爱、对父亲的爱,全部都展开了。

这里面也有很多细节,或许跟别人并不一样。我母亲非常善良,在我小时候,有一年腊月,在我们自己家都吃不饱的情况下,她把最后省下的面粉送给邻居家了,我们自己没得吃了,然后我望着满天白面粉般的雪,心里有很多感受。我们在对待父母时,有时候会忍不住顶撞他们几句,有时候不自觉地高声讲话,事后又会后悔。这种后悔,有一种是短时间内后悔,发过火以后很快就后悔了,也有的人是很长时间了,这种后悔才会越来越清晰。有些事,是在母亲去世后,我后悔了,是真真的“子欲养而亲不待”。

随着年纪增长,在亲情中的后悔,是不可阻挡、不可遏制的,这种后悔也成了写诗的一种驱动力。

我写父亲的《孤篇》,是源于一封父亲的信,那是父亲给我写过的唯一一封信。我一直保留着,后来时间久了,想不起来在哪,以为再也找不到了。有一天,我在翻《古文观止》的时候,忽然有东西掉出来——正是父亲的那封信。失而复得,信里的每一行字都像一条鞭子,激起了我的很多回忆。

我想起小时候带我弟弟去游泳,被父亲知道后,我被罚跪在青石上面。这首诗呈现的,大体就是这些事。

我既不是学院派,也不是民间派,我试图走的是第三条路,努力把古典和现代打通,把汉语的灵魂的和精华,用到现代性的表达里面,用一种新的汉语气象表达出来,用最简洁、最精准的词去表达万物动与静。


记者:有评论家评价您:“苦心孤诣的维持了汉字的体温和尊严。”您在创作时,属于“语不惊人死不休”那种类型吗?吴少东:我对语言的要求比较高,绝不会轻易写下任何一个字。每个字都有它自己合适的位置,千变万化,就跟魔方一样的。它摆在哪个位置,体现的是你一个诗人、一个写作者的品味、品位和思想高度。所以,我必须给汉字找到最佳、最精准的位置,这样我心才安。

我写诗量少,一个月最多三四首。每首诗写完,我一般要修改三次:第一遍是写完后,过几天重读,感受是否需要修改;第二次是在发给刊物之前,会在感受一遍有没有需要修改的地方,有的时候一个字都不动,有的时候动个别词句;第三次是在出诗集之前再统览一遍,当然绝大部分时候不需要改,但是也有极个别时候,会稍微动一下的,有些当时舍不得去掉的句子,狠心去掉之后,反而更精炼。


记者:您一直在强调简洁、精准、真诚。少东:我可以讲一下前几天的一个经历,当时凉山州作协的一个领导,给我们唱一首彝族的歌谣。

开始我们在场的人听不懂他的唱词,但等他把它翻译过来,我们在场的所有人,都想跟他学唱这首歌。


我的父亲离我很远他在高山上我的母亲离我很远他在河流旁我的哥哥离我很远他在远处放羊我的表妹离我很远她成了别人的新娘。

这段歌词没有具体的叙述,也没用宏大的词去描述场景,但我们当时所有人都被震撼了。这充分说明,打动人的第一要义是真诚,而非故作深沉。真正的好诗,一定是很简洁的,是能够让人引起共鸣的。


记者:在封笔的18年时间,您用什么“喂养”精神世界?吴少东:阅读。小说、散文、杂文、随笔、历史什么都看。经济类、写鸟类的、写植物的,看得特别杂。诗歌反而看的少,当时对诗,好像有一种拒绝。

附:吴少东诗作《在泸州》


在泸州 相遇泸州不分外省人。出川入川者顺江而下,或逆流而上多在此推杯换盏。一席贪欢,忘却了蜀道难,归途远
曾在清溪畔摆下春宴胡豆花香扑杀我。晚风吹散半天星,一颗星子一杯酒我把泸州作庐州。喝倒一坛又一坛哪分他乡与故乡
面对溪水思见君,惟对皓月碧波饮。杯中隐约山和水四百年窖藏魂与魄。眼含雾气伊人远你侬我侬今何在!十一省流经长江水九曲回肠分我神
这些年啊,一程程长途奔波山水迢,多少美景良辰错过了。罢罢罢,来来来,不去多想,陪我一樽!今宵沉醉月为盏,明朝归舟酒做流。川滇黔渝交集地飘香中国一酒坛

往期推荐

玛丽娜·茨维塔耶娃:玛丽娜·茨维塔耶娃诗选①

玛丽娜·茨维塔耶娃:玛丽娜·茨维塔耶娃诗选②

沈从文:作家应明白人的情感如何各不相同

阿来:乡村重建与士绅传统

几个写诗的好朋友∣余退x北鱼x王静新x叶申仕x谢健健

关注·长篇小说∣余松:定制时代(选读)

丹增:谈天说酒

余松:人性与智性的多重对峙——《定制时代》创作谈

托马斯·苏明:科技犹有尽时,审判无处不在——《定制时代》设下的诱引

翟业军|迷楼:穿越时间的空间——论王安忆《考工记》

名家专访|诗人李元胜:诗歌是人类极具挑战性的创造活动

名家专访| 诗人涂拥:用后半生抒写生活的意义

名家专访|诗人安琪:写诗不需要时间,它是瞬间完成的

名家专访|敕勒川:我有两个知音,一个是诗歌,一个是酒

名家专访|诗人熊曼:热爱生活,内心丰富有爱,更有写出好诗的可能性

名家专访| 诗人、翻译家骆家:诗人须担当,新诗需要再探索

名家专访丨鲁奖得主曹宇翔:书写全面小康实践,诗人义不容辞

李少君:在世界之中

姜山:后疫情时代的诗歌译介与交流

傅浩:世界的诗歌诗歌的世界——略谈翻译与诗体创新

燎原:“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诗歌传播

柳向阳:让一首诗、让一位诗人进入汉语或回归汉语

梁晓明:诗歌国际传播圆桌会议

刘莲娜:民族的大地、道路和命运

泉子:现代汉语肇始于对西方言说方式的借鉴

马里恩·马乔:斯洛伐克诗歌翻译札记

海岸:世界诗歌译介与传播

霍俊明:译介文化与“世界诗歌”

奖金最高 40000 欧!2020 徕卡奥斯卡·巴纳克摄影奖揭晓

让诗酒温暖每个人!2020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即将盛大启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