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蔡焕升:读了七年美院,我为什么回县城教孩子画画

DBG 打边鼓 2022-12-04

蔡焕升和女儿在一起


蔡焕升在家教孩子画画




蔡焕升为《打边鼓》回应撰文




挑战

 

我出生在一个小县城,自幼喜欢画画,我的父母非常珍视孩子的兴趣同“天赋”,为此付出了巨大的投入。小学为了学素描,我的父亲还专程去了趟广州,买了一批石膏回来,那时候在县城比较有名气的美术老师几乎都去登门求教过。初中到了美院附中暑期班学习,那段时间接触了大量的美术画册、逛了美术馆,才真正开拓了眼界,第一次感受到了城乡的差距、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也审视了自己求学所走过的弯路。这段少年儿童时期的经历对于县城的孩子来说很平常但是都很深刻。


美院毕业之后适巧家乡有所新的中职学校,设有美术教育专业,专门培养家乡的小学美术教师,我觉得很有挑战性就返乡任教。在课堂上只教授教学理论同绘画的技艺,对于学生将来的职业方向以及他们的职业对象,自己并没有太丰富的经验,于是我就在自己家里开了个儿童美术私塾,从教授儿童的实践中来积累经验,并检验自己的教学理念。

 

 

需求

 

从我自身所处的县城来看,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美术课、音乐课基本会给语数英让位,只有在画展活动同文娱演出中才会有存在感。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艺术教育的需求呼声高涨,慢慢有了些变化。


然而,在教学中还缺少专业知识背景的教师,艺术教育作为培养个体创造性的实践还不到位,存在模版化、审美自上而下的单一化问题。而在一二线城市里,各种以创意启智为名的美术培训机构也一样存在教学套路化、高效易实施、易出效果的问题,教师的视觉经验匮乏、美学意识薄弱,教学常常以迎合讨好家长的审美期望为目标,这些现状都是因为我们的艺术教育长时间“积贫积弱”以及功利化造成的。当然一线城市有资本的存在与参与,各种民营美术馆、艺术机构与画廊的兴起,会带动儿童艺术教育朝着更良性的、更多样化的方式发展。

 

 

认知的扭转


对画画的认知,县城的家长可能受到一些考前班教学的影响,很多人觉得会画石膏、弄一下黑白灰就很高级,另外也会比较小朋友们谁得画得像一点,“像”是一个他们毋庸置疑的评价标准。直到孩子在我们的教学框架下学习了一段时间,画出一些使他们惊异的画来,才慢慢扭转这种认知,有的家长慢慢开始评价孩子画面上的构图经营、风格的趋向、色彩上的情感流露,还会探讨主题的外延。对此,我觉得非常开心享受。


每个小孩都有自己“天才”的一面。当自己小孩画出与众不同的画,有的家长会很开心,也有的家长会比较担心。我觉得一切都得平常心看待,多听听孩子的想法,少以成人的眼光与标准对待,特别是家长的比较心理,会影响到孩子作为个体独特的创造欲望。

 

 

观察和陪伴

 

童年其实就是一个缓慢艰难又是奇趣无比的学习过程。在教学中,我会允许孩子们画下磕磕碰碰的线条、歪歪扭扭的形状,允许他们在画纸上絮絮叨叨自己的故事与想法。


没有正确的画面效果,也无需推崇更高级的方案,我能做的就是观察及陪同他们经历迷惑、探索新奇,给他们介绍艺术作品,讲述美术史知识以及分析艺术家个案,让他们积累丰富的视觉经验,了解艺术语言的多样性,理解一些艺术创作的角度,同时也鼓励他们多读课外书,期待他们能够在一些创作课程中建立起跨学科的联系以及思维转化。(说不准学艺术的孩子以后也可能成为出色的科学家、经济学家,创造性地解决人类的难题。

 

 

做一个“导游”

 

作为儿童艺术教师,我觉得自己可能更像是一个孩子们的导游,而非园丁。


在艺术课程上,我会带着小一点的孩子观察身边的事物,理解日常生活、民俗风情,认识动植物以及自然现象规律,在绘画同手作中形成对世界的认知以及想象转译,且多聆听他们的感受,鼓励他们大胆地表现。


对于大一些、已经有了造型意识的孩子(我并不认同儿童绘画教学在年龄上的确切划分),我会给他们上造型基础课,教他们观察,给他们讲解概念,理解术语。只有概念清晰,才有可能在阅读学习中、在师生交流中达到顺畅的状态。掌握游历艺术世界的语言尤为重要,在我的经验里头,很多人对于看不懂的画就用“好抽象”来表达,并没有抽象、具象的概念以及如何去辨识“再现与表现”的能力,一些院校的老师甚至评画也只能用到“好;坏;美;丑”来评判,这些都源自我们美术基础教育的薄弱。


由于大一点的小孩对自己有了要求,也在学校教育中得到规训,有时候胆子反而变小,想象力会给客观认知腾位。对于他们来说,创作课尤为重要,我会鼓励他们多质疑、多反转、多挪用,在创作中体验不规矩的、探险性的乐趣。


对于高年级的小学生,他们喜欢讲故事的画面,那就鼓励他们多读文学作品,并且让他们经常在创作中联系写作——比如书写什么文章、需要哪些要素、运用哪些修辞手段、运用哪些写作方法,多考虑怎么把画画得有趣味、有看头。美院工作室制教学的好处我深有体会,有些课程我让他们混龄一起上,让不同能力的孩子能够互相学习、交流与协作。

 

 

形散意不散


每次上完课,我都会把小朋友的画发到朋友圈,有艺术家朋友、美院老师收藏了小朋友的作品,也曾有一位在新京报工作的科技记者看了小朋友的画,通过微信给我发红包,把我感动了一把(当然没有收)。这个事情蛮有趣,因为我好多学艺术的朋友都没怎么卖过作品。


当然现在的困难是,个人能力有限,时间不够用,希望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参与到地方的儿童美术教育中。要是有时间,我也会开启美术馆游学课程,带县城的孩子们去开拓眼界。我希望孩子们能在艺术创作中开心乐观,充满好奇心同求知欲,收获创造的快乐。


由于教学工作,我在创作上断断续续,相比全职艺术创作者,我在艺术方面一直没有职业规划与经营,有点“形散意不散”的状态。在从事儿童艺术教育之后,很多朋友说我的画变可爱了,我觉得这是一份很宝贵的收获。






蔡焕升的学生作品及其点评


雨菲小朋友5岁的时候画的海陆丰地区春节的虎狮表演,很主观完整地描绘了狮头是人藏在里面表演的,狮子还具有女孩的形象特点。



两位9岁的小朋友林哲瀚、史君豪临摹改造了费舍尔的画作。


创作课《看戏》作者为8到11岁的小朋友,他们从不同的视角来描绘看戏体验,有的置身观众,有的像是航拍一样俯瞰大场景,有的还杜撰了戏剧的内容。对于人物的形象以及活动描绘得非常生活化,像是一篇生动的记叙文。作者分别为黎扬帆,章舒茵,吕优悠,彭若琳。


5到10岁的小朋友画的同一个主题绘画《剑龙》,小一点的小朋友线条恣意,有的喜欢编织交错,有的喜欢持续流动,有的顿挫用力,有的起伏柔和。色彩常常表现其主观喜好,借代他物。大一点的小朋友对造型特征比较在意,着意表现细节,颜色具有客观倾向性。作者分别为林一祎,刘馨语,刘少誉,林彦羽,曾优熙,黄可馨,黄楚越,王炜倩。





蔡焕升,艺术及教育工作者,生活、工作于广东海丰。2005年至2012年就读于⼴州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五工作室,硕士学位。2016年与家人开办小时光儿童美术私塾,海丰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前教育部美术讲师。



*以上为《打边鼓》对蔡焕升的采访,问题隐去,发表前经过受访人的审校,文中用图由受访者提供。



策划:钟刚

编辑:劳秀汶(实习生)






张凯琴:要尊重孩子的力量和智慧


唐烨:送孩子去学画,大人在旁边可以做什么


陈影红:在美国教孩子画画,这八点感受印象最深刻


钟嘉玲:儿童艺术教育的核心是培养热爱生活的孩子




文章版权归深圳市打边炉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及使用,违者必究。转载、合作及广告投放请联系我们。电话:0755-86549157;邮箱:info@dabinlou.com;微信:dabinlou2018。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