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邓楚翘:以人动人,是最原始和有效的艺术入门方式

ARTDBG 打边鼓 2022-12-04
邓楚翘近照



邓楚翘为《打边鼓》回应撰文




1、我在大学期间,学习和理解人类文明发展历史以来,就开始意识到教育与传承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也意识到最重要、最应开始关注的对象就是儿童,一切传承都源于新生命的开始,而一旦开始就势不可挡了,所以顺势而为便应该从人的成长最初期——儿童,开始引导,潜移默化,并与之共同成长。从那时起,随着认知的迭代以及参与我老师的教育工作室,我渐渐进入儿童艺术教育事业。



2、当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现状,我所看到的有以下两种:受众群体非常庞大,而且是迫切的,但是认知度普遍不高或受限;而导致上述情况的,却是权威与民营的失衡。


“权威”这个角色就像促进公平比赛的裁判,他可以引导“参与者”注意规则并对其违规做出恰当判定。然而,在目前的观察中,并没有出现真正意义的“裁判”,好像所有“人”都是参与者一样。所以这就是现在为什么会出现儿童美术的社会评级模式,但同时又有这么多艺术教育专家出来批评其意义和影响。


既然没有了“权威”这个角色或这个角色摇摆不定时,那么“民营”就会出现多种立场或辨识逻辑,其后果就会导致真正有需要的“被教育者”必须去面对不同宣传目的和背景的机构主张,而验证责任就默默落在了被教育者身上,而不是该在本位的“权威”。验证成本看似对这个社会来说不算高,但其实对于每个被教育者而言,却是重要和巨大的成本,长此以往,恶性循环的结果不言而喻了。



3、关于现状,我在实际教学中的应对,则相对好控制,这也是我选择做工作室的原因之一。因为教育恒久不变的一个原则就是“人”,所以每一位来到我面前的对象,只要是有心人,我们之间都会共同摸索出合适的成长方式,教学相长就是这个深意。


教学相长本身,就是教与被教之间产生良性循环的结果。如果教育者不是照本宣科,而是了解每个孩子的特点和需求,并迭代课程和学习新技术,那么教育者就在这个过程中成长了。孩子也因为教育者的关注和针对性的培养,成长就更是必然的、长远的。


教学生画画及学生的作品。



4、每个孩子与我讨论的每个艺术问题,基本都能在艺术史里找到回应,所以我也一直主张他们去养成阅读艺术与历史的习惯。


让孩子走进艺术史,可以将“史”变成故事,日常展开历史故事的随问随答,也可以通过课程实践让孩子潜移默化地了解历史,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方式。有时未必需要过于正式的艺术史课程,我比较建议多走博物馆,多去旅行,这些经历本身都充满艺术史的元素。



5、关于画画技法的引导方式,我比较喜欢与孩子交流技法前,了解其平时的兴趣或关注点,这样会增加之后习得基本功的使用机率。如果能在短时间内,让孩子感受到学以致用,那就是最好的连动力。就像游戏一样,我们因为获得了某种宝物而顺利通关,到达下一阶段,且迫不及待地开启新一章。


技法训练课本身是不吸引人的,不过我们可以通过了解孩子的兴趣点,来设置对应的技法课程。如果孩子喜欢漫画,可以从眼睛的表现方式说到玻璃材质的特点,再引用物理现象中的反射现象,来拓展学习不同的光泽表现。顺势了解更多的自然现象,也有助于在创作课中设定环境因素。一个小型闭环下来,孩子也会潜移默化地关注生活中更多有趣的事,有兴趣深入了解的孩子,因此继而上升新的闭环学习,这个过程就是一场成长的“游戏”。


这是一位初学素描的孩子,她喜欢画漫画,所以我就以这个方式来引导了。



6、家长对我的反馈,除了在私信中咨询和提问,最常见是在户外写生时产生。因为我鼓励家庭一起参与户外写生的活动,在这个过程里,既可以直观反映家长与孩子在艺术活动中的融洽度和交流度,也可以让家长接收和理解我们的艺术教育理念,并且能够现场讨论。


我们旅游写生的核心是以家庭为单位,以家庭教育为主,写生分享为辅。当整个过程成为一场家庭自身的旅游,与老师碰面并一起写生,这倒像是一场他乡的偶遇,然后交流。家长会很自然地融入到孩子的写生经历中,而不是那种放手不管的心态,我们最重要的理念也在于此,艺术教育的效率最大化应该是在家长与孩子互动成长中出现的,而且受益群体也会最大化。


我不反对那种带着孩子满世界走的游学组织,但这种方式的代价应该众所周知,很难普及并传播正向学习榜样。我们持之而行的动力就在于,不收取学费,只分享行程,偶遇画画,受众和受益都能够最大化地普及。


部分家长也被熏陶,一起写生,与孩子互相理解,互相欣赏,我已经很久没听到那些无意义的问答,“你画得点啊?”“画什么呢?”“唔似的?”而更多的是,“原来画画可以这样的”“我终于明白孩子的感受了”“你想画多久,我都可以陪你哦”。



7、我的确喜欢平日闲时出去旅游写生,不过这种创作在本质上与艺术家不同,我喜欢的是其中记录的感觉,给自己静静呆在那里的理由罢了。



8、从事儿童艺术教育工作,趣事其实真是天天有,每个孩子都有,就在瞬间的谈笑中发生,这也是我喜欢这个事业的原因之一。至于困难,应该就是帮助孩子平衡艺术发展的同时,怎样应对各种传统文化学科的考试压力。


我的愿景是,孩子能从画画经历中感悟生活,掌握低成本试错的勇气与方式,学会欣赏自己和别人,以人动人,就是最原始和最有效的方式。



9、画如人生,是我经常与孩子们分享的话题。因为从无到有,从雏形到具象,从客观表现到主观创作,就正如人的成长路线。如果能在雏形时,发现问题,我们可以试错,并调整,且获得经验,这就是一个良性循环。反之,经常局部处理,直到后来才发现整体问题严重而放弃画作,这不但会越来越怕犯错,甚至不敢再画下去,这和人到中年还没养成良好习惯和价值观,从而不敢面对生活困境的恶循环是一个逻辑。


在画画过程中,逐渐养成大局观,提升独立的审美观,不但能让自身在生活中增添别样色彩,还能辐射旁人。



10、在当下的环境,我只能说遇到过很多有天赋的孩子,但用我截至目前15年的教龄来看,成为天才的人在这个国度中还没有出现。也许100年后,再回头看,天才其实就在其中了。


在这15年的教育成长中,我的经验也是不断被刷新,曾经认为的核心也在不断迭代和自我完善中。而目前,关于这个核心的重要部分,我认为有几个关键词:以人为本,拓展眼界的宽度,追求技能的深度。




邓楚翘,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2004年开始从事相关教育事业,现主理个人工作室及在广州市少年宫任美术老师。



*以上为《打边鼓》对邓楚翘的采访,问题隐去,发表前经过受访人的审校,文中用图由受访者提供。



策划:钟刚

编辑:劳秀汶(实习生)




何翊翔:是什么,激发了孩子学艺术的热情


蔡焕升:读了七年美院,我为什么回县城教孩子画画



张凯琴:要尊重孩子的力量和智慧



文章版权归深圳市打边炉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及使用,违者必究。转载、合作及广告投放请联系我们。电话:0755-86549157;邮箱:info@dabinlou.com;微信:dabinlou2018。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