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钟薛高的对手,不是和路雪,而是喜茶?

请你吃雪糕的 Kindergarten Green 2023-01-26

 
前段时间,上海的最高气温一度飙升到40度以上。走在路上,我感到自己快要被「蒸熟」了,忍不住钻进路边的便利店,想买支雪糕解暑。但是,在冰柜里翻找一番后,结果却有点失望。除了「烤不化」的钟薛高之外,似乎找不出什么眼熟的新品牌。那些乍看新奇的样式和口味,背后的厂商依旧是和路雪、伊利和中街。

不死心的我又打开淘宝,好奇线上有什么活跃的雪糕新品牌。然而,搜索结果按销量排名显示,前15名的产品依次来自钟薛高、伊利、和路雪、八喜和蒙牛。

近几年,各类甜点和饮品都不乏流行的新消费品牌。特别是奶茶,大家随口就能说出5个以上的新品牌。然而为什么提起雪糕新品牌,我们似乎只能想到钟薛高?

统计数据证实了我的感受。

当前中国雪糕/冰淇淋市场呈现出外资品牌、大型乳品企业和区域性老牌企业三分天下的局面,品牌集中度高。根据《2022年中国冰淇淋/雪糕行业趋势报告》,我国冰淇淋线下市场份额前5名依次是伊利(19%)、和路雪(15%)、蒙牛(9%)、雀巢(8%)和八喜(6%),其余部分除钟薛高外,还聚集着光明、德氏、天冰、宏宝莱等区域性老品牌。
 
 
为什么雪糕界鲜有令人印象深刻的新品牌呢?
 
 
据说,早在古罗马时期,人类就品尝到了雪糕的美味。公元前二世纪,亚历山大大帝会采集高山上的冰雪,拌入蜂蜜食用。罗马帝国时期,尼禄经常差遣手下去高山上采集冰雪,配着水果享用。

雪糕满足了我们的两大需求——解暑和解馋。在燥热的天气里,咬一口雪糕,冰爽的感觉从牙齿一路蔓延到肠胃,当冰块在口腔中化开,酸甜的果汁亦或浓郁的奶油被吞进喉咙,糖和脂肪带来的快乐就是这么简单。

根据原料和制作方法的不同,广义上的雪糕可分为冰淇淋、雪糕和冰棍三类。其中,冰棍对原料的要求最低,只需要水、糖和食品添加剂混合。而冰淇淋和雪糕原料的主要成分还要包括一定的乳制品、蛋制品等,以水果、巧克力等风味物作为辅料。

但冰淇淋和雪糕的成分比例不同。其中,冰淇淋的总固形物含量要求不低于30%,脂肪和蛋白质的含量分别不低于5%和2.2%,非脂乳固体(牛乳中除了脂肪之外的乳固体,如蛋白质、糖类)不低于6%。雪糕的总固形物含量不低于20%,脂肪和蛋白质含量不低于1%和0.4%。[1]在加工过程方面,冰淇淋和雪糕最大的区别是,冰淇淋在冻结过程中会搅打进部分空气,从而增加了口感的柔软和蓬松程度。
 
 
 
20世纪初,雪糕作为一种大众消费品,最早出现在近代中国的租界城市。

1904年,汉口,英国商人科赛恩在法租界建立了中国第一家机器制冰厂——和利制冰厂,诞生了近代中国的第一支机械生产的雪糕。

1906年,哈尔滨,犹太人约瑟夫·卡斯普在其创办的马迭尔酒店开了一家店铺,手工制作牛乳雪糕,主要原料是开采自松花江的冰块和黑龙江安达卧里屯的奶源,「马迭尔冰棍」由此创立。

1926年,上海,美商海宁洋行手握当时最先进的制冰和冷藏技术,开始规模化生产冰淇淋、棒冰、冰砖等,首批产品取名「荷花」牌(Hazelwood),后改为「美女」牌。海宁洋行的冰淇淋厂在建国后改名为上海益民工业公司食品一厂,是光明食品的前身。
 
 
 
由于生产和运输成本较高,雪糕在20世纪初的中国,是西式小资生活的一部分,属于当时的「新奇特」消费。建国后,随着产业链的成熟和本地工厂的建立,雪糕成为了寻常百姓也可以负担的消暑甜食。

据统计,20世纪60年代期间,上海全市雪糕的年产量在1500吨左右。到了1980年,这一数字增长至4600吨。[2]雪糕的普及和平民化不仅体现在产量的增长上。在国有经济时代,许多地方国企工厂都会在夏季生产雪糕,供工人们解暑,例如,兰州核工业军工厂504厂生产的「504雪糕」,武汉汉江机床厂生产的「一厂雪糕」。改革开放后,家庭冰箱的普及也扩大了雪糕的需求。
 
 
自1992年起,和路雪和雀巢相继入华,以伊利为代表的乳业集团也开始拓展冷饮业务。顺应了国民消费水平提升的大趋势和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新品牌的加入推动了雪糕的消费升级,雪糕的口味和款式越来越丰富。

从20世纪初的舶来品尝鲜、建国后的日常化平民化,再到90年代后的消费升级,雪糕的生产技术已经成熟,市场得到充分渗透,很难再拓展增长空间。此外,雪糕消费本身也具有局限性,它季节性较强,且属于一种非必要的享受消费,既不是米面粮油等生活必须,也不是饺子、火锅等根植于国人饮食习惯的餐饮种类。仅凭雪糕一项业务,很难支撑一个大企业的发展。目前较为知名的雪糕品牌,大都来自综合性经营的食品企业。八喜冰淇淋的营收只占其母公司三元乳业2021年总营收的17.1%,即使是线下市场份额排名首位的伊利,其冷饮业务营收在总营收中的占比也不足10%。[3]
 
 
雪糕的本质就是凉凉的糖水混合物。而原料相似的奶茶、果茶、广式糖水等新茶饮,已经在不知不觉间抢占了消费者的胃口。据统计,我国新茶饮市场自2017年至2020年一直维持着超过20%的增长率,相比之下,冰淇淋/雪糕市场自2017年起增速逐渐放缓,目前增速已不足10%。
 
 
 
冷饮之间的区隔其实很小。小时候,我们会把果汁、养乐多等冻在模具里,饮料从液体变成固体,就是最简单的雪糕。而当下,雪糕不再局限于原先的形式,果茶冰沙、有冰淇淋奶盖的奶茶、冻酸奶、冰淇淋球搭配杨枝甘露......这些都是雪糕基础原料的全新组合。

而新式茶饮品牌正在用强大的产品创新力,抢先满足我们对雪糕的想象。相比季节性强且高度依赖线下经销的雪糕,新茶饮是一年四季的生意,且更适应线上营销。它能够及时捕捉消费者的偏好,甚至在引领当季雪糕的流行趋势。近几年,许多雪糕的流行口味都是对新茶饮的追逐和模仿,如黑糖珍珠奶茶味、白桃乌龙味、海盐椰子味。
 
 
此外,随着新茶饮品牌的丰富和线下门店的扩张,以及雪糕价格的逐渐上涨,二者在价格和购买便利性方面的差异越来越小。综合来看,不论是现制冰淇淋,还是定位中高端的包装雪糕,剥离了解暑、解馋的基本特点,它们的高级感光环正在逐渐褪去。相比之下,也许赤豆棒冰、小布丁等平价的传统味道,才是人们想念雪糕的理由。
 
 
即便留给雪糕的市场愈发有限,每年夏天,我们总还是能在冰柜里发现一些新奇特的产品。

一部分品牌顺应健康饮食的消费趋势,或是减少配料表中的食品添加剂,或是推出低糖低卡的产品线,或是尝试用植物奶替代牛奶。还有一部分品牌瞄准更新奇的口味和更高端的配料,以此提高客单价和押注爆品。

然而,频繁更替的流行趋势和花样翻新的产品正反映出市场的饱和。回顾上世纪70年代后的日本,经济增长放缓,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对于这一现象,7-Eleven便利店创始人铃木敏文认为,在物质过剩的买方市场,商家只有推出美味的东西,让消费者感受到新价值。然而,「越美味的东西越让人生腻」、「商家实际必须源源不断地推出美味到让人生腻的产品,在时间层面上为顾客提供难以腻烦的产品」。[4]

如今,雪糕的确容易「令人生腻」。高糖高脂肪的甜品可以一时解馋,但如果每天享用只会觉得又甜又腻。那些起初因为新奇的形式或口味而成为社交媒体「流量密码」的产品,常常也只是一阵风潮,消费者很快便容易腻烦。在饱和的雪糕市场,消费者的需求早已得到了充分满足,品牌只能紧随流行,不断推出「令人生腻」的产品,以期通过新鲜感维持销售。
 
 
在竞争激烈的存量市场,紧随流行趋势推出新品,已经成为各大雪糕品牌的「基础动作」。那么,一支雪糕从生产到销售要经历怎样的过程?新品牌能够在频繁出新的效率上取胜吗?
 
 
包装雪糕的生产端包括原材料和冷链生产体系。统计显示,我国原奶价格自2008年至2021年,价格上涨超5成。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会直接导致雪糕成本上升,拥有稳定且低廉的原料来源的品牌,更有成本优势。在这一方面,伊利、蒙牛等大型乳品企业显然优于新品牌。
 
 
此外,老品牌还拥有扎实的供应链体系。以线下市场份额排名第二的和路雪为例,90年代进入中国后,和路雪建设了一整套完善的冷链生产和物流体系,包括北京和太仓等地的现代化工厂、广州的冷藏仓库、自有冷藏运输车和冷链运输队伍、完善的冷链执行标准……

强大的供应链能够保证稳定的供货。在和路雪与雀巢竞争中国市场时,由于雀巢没有自有的冷链物流,只能在出货时跟着第三方装满车再走,出货速度放慢,丧失了一部分竞争力。

如今,中小型雪糕品牌多为地方性的雪糕生产厂。它们虽然没有品牌知名度,但依靠生产能力,能快速复制当季流行口味,仍然可以在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雪糕的销售端则包括线上和线下渠道,其中,线下渠道占比高达80%。超市的冰柜是各品牌的竞技场。大多数消费者打开冰柜后,或是直奔老品牌选购熟悉的口味,或是根据当季流行和个人喜好尝鲜新品,消费决策的随机性较强。

因此,冰柜既是雪糕类产品最重要的销售渠道,也是其最佳广告位。铺货对雪糕品牌而言,尤为重要。对新品牌来说,进入盒马、全家等知名度较高的商超和便利店,是其获客拉新的重要方式。这些渠道对入驻商品的品质把关,有助于减轻消费者尝鲜时的疑虑。

然而,线下销售绝非易事。雪糕本质是一门薄利多销的生意,传统的「生产-经销-批发-零售」渠道层级多,挤占了产品的毛利空间。进入渠道并长期存活下去,需要大量的人员和资金投入,对于新品牌是一种压力。而对于增长中的线上渠道,全程冷链运输的物流成本也不容小觑。
 
 
总之,频繁出新需要完善的供应链和销售能力。当雪糕生意回归食品制造业和零售业,新品牌很难在效率上获胜。
 
 
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什么雪糕界鲜有令人印象深刻的新品牌呢?最重要的原因,恐怕是无论新老品牌,都尚未发掘到雪糕全新的需求场景。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如今的雪糕与百年前的马迭尔冰棍、海宁洋行的美女牌冰淇淋,似乎并没有本质区别,它还是一种凉凉的糖水混合物,是一种主要在超市冰柜售卖的消暑甜食。

于是,新旧雪糕品牌只能面对同一个固定且相对饱和的市场。老品牌至少依靠先发优势,占领了消费者心智,且拥有渠道和供应链优势;而新品牌要想在市场中获得广泛认知,不仅要与老品牌正面交战,还要被众多「糖水混合物」跨界选手共同围攻,如果没点儿奇特技能,那么即将面对的,或许注定是一场孤独而漫长的战役。
 
 
关注公众号,评论区分享一种你最喜欢吃的雪糕,并说说理由。
点赞最高的我们买给你吃!
 

附录1: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31119-201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31114-201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内贸易行业标准 SB/T 1006-2008》
[2] 上海地方志办公室:《魔都冰淇淋溯源》
[3] 伊利股份2021年报,三元股份2021年报
[4] 铃木敏文:《零售心理战》,江苏文艺出版社,2015年,p13

附录2:图片来源
· 中国绿色食品协会绿色农业与食物营养专业委员会《2022年中国冰淇淋/雪糕行业趋势报告》
· 方志上海:魔都冰淇淋溯源
· 腾讯新闻
·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2021新茶饮研究报告》
· 华经产业研究院:《中国冰淇淋行业简版分析报告》
· 小红书@Abbyyyy521
· 搜狐新闻
· 小红书@沪上阿姨
· 八喜天猫旗舰店
 

好奇心精华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