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5块钱1小时?志愿服务岂能明码标价


从脱贫攻坚主战场

抢险救灾最前沿

到疫情防控第一线

在每一个想到或想不到的角落

都能看到“红马甲”的身影

参与志愿服务是光荣的

志愿服务让社会更美好


但近期

不少媒体发现有“一小撮人”

进行志愿服务违规时长录入

严重背离志愿服务宗旨

一起关注相关评论



人民网评:《人民来论:志愿服务岂能明码标价》


新学年,伴随着又一批高中生走进校园,一些人围绕学校要求学生志愿服务“三年不少于40小时”动起了歪脑筋,各种平台上志愿时长甚至被明 码标价,公开售卖。


高中生志愿服务(公益劳动)指高中学生不以获得报酬为目的,自愿奉献时间和智力、体力、技能等,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公益行为。原本出发点是为了加强学生德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让学生在奉献社会的过程中真正体验公益、实践公益。然而,针对此事,有些人的心思却是扎扎实实走偏了。“需要时长的滴我”“时长有偿出”……在某些平台上以“时长、志愿、高中生”等为关键词搜索,出现不少宣称可帮忙刷时长的商家。用户只要支付一些费用,就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轻松获得志愿服务时长。公益行为成为了一种买卖,志愿服务时长被明码标价随买随充,不免让人感到错愕。


中学生志愿者在公交车站台擦洗站台橱窗。新华社 戴文学 摄


对于学生而言,三年高中学习生涯的每分每秒都充斥着紧迫感,部分家长认为志愿服务占用时间耽误学习,此外,“三年不少于40小时”,仅靠学校安排,可能不足以帮同学们凑齐时长。因此,一些家长急功近利,妄图用走“捷径”来一次性解决问题。然而,这些家长却忽视了“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的榜样作用,如此行为也模糊了志愿服务在育德树人和社会发展层面的重要意义,往更严重地说,甚至会出现诚信缺失问题以及影响教育公平。


其实,无论在博物馆、纪念堂还是在社区、街道做志愿,都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家长和孩子都要清楚地意识到,志愿服务本就是平凡的,再小的岗位都有存在的意义。高中阶段是一个人三观基本形成的时期,家长更应该借助志愿服务来帮助孩子避免产生急功近利、炫耀金钱可以解决问题等不好的观念,让孩子以一颗纯粹的心,担负起青少年责任,真正脚踏实地投入到公益活动中去,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志愿服务掺假不只影响学生诚信问题,更违反了学校的相关规范。针对这种现象,一方面,学校要明确对志愿服务造假的惩处措施,让学生和家长知道造假的代价,不要抱有侥幸心理,从而影响到个人相关记录。另一方面,有关方面也要积极探索和尝试各种志愿创新形式,着力构建家、校、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多方协同参与的机制和平台,灵活构建对不同志愿者的评价和考核机制,以此贴合高中生活跃的心理状态,调动他们对公益的主观能动性,从而避免一些家长和学生走偏路。


对于志愿服务弄虚作假的行为,要从源头抓起,对志愿团体、机构加强审核力度,保持常态监督,确保生成的时长合规且发放到位。同时,需要有关部门对涉及买卖志愿服务的平台强化监督管理,督促平台方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以强有力的处罚手段让那些不法分子无漏洞可钻。


教育无小事,志愿服务是学生提升综合素质的一部分,也是在帮助学生提早适应社会生活,培养青少年“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做公益需要一颗纯粹的心,要凝聚合力,让高中生志愿服务无假可掺!



中国教育报评:

《购买志愿服务的“小聪明”该休矣》


据《北京日报》报道,不少平台的志愿时长被明码标价,广为售卖,学生及家长只要支付一些费用,就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轻松获得志愿服务时长。在某网络平台上,以“时长、志愿、高中生”等为关键词搜索,便会出现不少宣称可帮忙刷时长的用户。有的卖家自称“志愿北京”,并给出“5元钱1小时”的价格。甚至有的购买所谓15元或30元的“志愿者时长马甲”,便可获得“志愿中国”平台相应的服务时长。本意是促进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培养互助习惯的志愿服务,却不承想成了被标价出售的“商品”,这不免让志愿活动变成一门生意。


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劳动共6 学分,其中志愿服务2学分,在课外时间进行,三年不少于40小时。也因此,40小时的志愿服务成了高中生的一项“硬要求”。志愿活动对成长中的高中生而言大有裨益,不仅可以调节略显枯燥的高中学习生活,同样可以奉献爱心,在社会服务中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


但售卖志愿分的行为,却让志愿活动变了味儿。用购买获得时长,再用假服务拿到真学分,这样投机取巧的“志愿活动”,不但无法起到任何实际作用,反而会给成长中的高中生带来不好的示范。各种违规获取的时长,一经举报被查实,就会被特殊标记,影响个人相关记录。从任何一个维度来说,这样的行为都不该被提倡,需要被严厉禁止。


从媒体调查的情况来看,在相关平台上成为志愿机构发布项目的难度并不大,而这中间又有利可图,个别志愿组织便做起了出售志愿时长的生意。对于这类违规开设志愿项目的组织,必须加强审核,敦促其合法合规运行,对于售卖志愿时长的行为要及时处理。


有需求才会有市场。在逐渐变味儿的志愿活动中,不能只关注违规出售时长的行为,更得关注为何志愿服务会变为一些学生和家长的“负担”。对于部分学生和家长来说,40小时的志愿活动并不那么容易。尽管学校会组织相应的志愿活动,但只有学校的安排恐怕还不够,学生们仍然需要自发参与社会志愿服务。而能参与什么项目,怎么参与这些活动,何时参与等,学生和家长需要认真设计和规划。


为了避免志愿活动成为“负担”,造成学生和家长“走弯路”,要拓展提升青少年志愿服务项目,让青少年有更多参与志愿服务的机会和平台,引导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成长成才。


学生和家长都需要正确理解志愿活动的内涵。对于部分家长和学生而言,不能眼高手低,看不上身边的志愿活动,认为身边平常的志愿活动缺乏技术含量。实际上,任何岗位和志愿活动都是一次锻炼,参与志愿活动,正是在平凡的服务中实现个人成长。


《中国教育报》2022年9月13日第2版,作者胡不归



违规志愿服务活动?

我们严厉打击!


你知道吗?2021年,“i志愿”系统收到关于志愿服务活动违规行为的有效举报约100条。


经过调查研究,“i志愿”系统共封禁违规志愿服务组织(团体)10个,清理违规志愿服务活动记录12046条,并清除3869名志愿者参加违规志愿服务活动产生的74770小时违规时长。


“哪些活动不能算作志愿服务?”“怎么识别一个活动是否违规?”来看看部分违规案例:


1.以志愿服务名义,进行营利性活动

2019年,某大学生在“闲鱼”贩卖志愿服务时长进行非法牟利,经调查研究,封停相关“i志愿”账号,责成其所在学校进行组织处理,并移交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依法进一步查处。

2021年,公众举报广州某社会机构以“承诺提供志愿服务时长”为研学活动的卖点,收取中学生家长的报名费用后方可录用(点击跳转查看详情),研学内容仅为线上观看培训视频和派发10张公益主题宣传单并“摆拍”。经调查研究,永久封停相关违规志愿服务组织(团体)的“i志愿”系统账号权限,撤销在“i志愿”系统的此类违规志愿服务活动,清除志愿者参加此类违规活动产生的志愿服务时长。


2.没有明确的服务对象、服务事项的活动

如线上学习、观看影片、读书类活动,培训、讲座、身体锻炼、才艺展示类活动,作品征集、转发推文、账号点赞等活动,没有明确的志愿服务对象和事项,均不能算作志愿服务活动。

(当然,也有一些志愿服务行为是通过线上完成的,例如:大学生志愿者通过网络对贫困地区青少年进行免费线上课业辅导的行为则属于志愿服务活动。)


3.由他人顶替参与服务,违规获取时长

如部分家长代替孩子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并使用孩子的账号记录时长,经调查认定为违规行为,对本人及顶替者予以警告并撤销其违规获取的服务时间记录,警告其归属志愿服务组织。


4.获取的服务时长超实际服务时长

在某些志愿服务活动中,因个别志愿者或志愿服务组织的违规或失误操作,导致志愿者获取的时长远超实际服务时长,经调查撤销其违规获取的服务时间记录,对志愿者本人及志愿服务组织方予以警告教育。


5.活动公益目的不纯或不明确

例如学生回家做家务,存在明显私益或服务于近亲属,不能算作志愿服务活动。又如团队游玩过程中偶尔捡拾垃圾进行“摆拍”,不能算作志愿服务活动。


6.捐款捐物不是志愿服务

捐款、捐物,属于公益善举,但没有身体力行地参与服务,不能算作志愿服务活动。


点击阅读更多


“i志愿”系统公众监督举报途径

欢迎公众监督,共同维护风清气正的社会风气,守护公益事业健康发展。我们会严格按照规范,查处志愿服务违规行为,并定期公布处理结果。

1.邮件举报:kf@izyz.org

2.在系统内举报(如下图)



转载自:广东志愿者


往期推荐


成立!快来加入专业化直属青年志愿服务队

干货 | 做志愿有保障,保险 理赔流程详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