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本科招生

其他

华东师范大学2024年分省招生计划

2024年招生专业介绍合集线上答疑——华东师大2024年各省招生咨询群华东师大2024年招生组行程汇总华东师大2024年上海地区招生咨询信息汇总
6月24日 下午 3:50
其他

华东师大2024年上海地区招生咨询信息汇总

招生咨询✦✦更多咨询✦点击查看招生专业介绍合集点击查看各省招生咨询群
6月23日 下午 11:24
其他

华东师大2024年招生组行程汇总

招生行程咨询电话✦更多咨询✦点击查看招生专业介绍合集点击查看各省招生咨询群
6月23日 下午 11:24
其他

华东师范大学 | 2024年招生专业介绍合集

人文学科群中国语言文学系汉语言文学(公费师范)点击链接查看专业简介汉语言文学点击链接查看专业简介汉语言文学(古文字学)(强基计划)点击链接查看专业简介汉语言文学(国家优师专项)点击链接查看专业简介历史学系历史学(公费师范)点击链接查看专业简介历史学点击链接查看专业简介历史学(国家优师专项)点击链接查看专业简介哲学系哲学
6月16日 下午 10:35
其他

华东师范大学丨2024报考指南

2024年本科招生专业一览表线上答疑——华东师大2024年各省招生咨询群更多招生咨讯,欢迎关注华东师范大学本科招生网华东师范大学本科招生微信公众号
6月16日 下午 10:35
其他

华东师范大学丨体育学类、运动训练专业

✦✧学院概况✦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的前身是体育系,创建于1951年。1981年获准设立我国体育学最早的硕士点——体育理论硕士点,1986年获准设立全国第一个运动生物化学硕士点,1993年获准设立全国首批运动生物化学博士点,2003年获准设立全国首批体育学博士后流动站,2005年获准设立全国首批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学院设有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三个本科专业,均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其中,体育教育专业通过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第三级认证,为全国体育教育专业树立了标杆。学院拥有运动人体科学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学团队、体育理论国家级教学团队、体育教育国家级特色专业和3个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现为全国学校体育联盟(体育教育)主席单位、世界体育教育联盟主席单位。在教育部近三轮次的学科评估中,体育学科整体实力均位居全国综合性大学首位。✦✧师资力量✦学院现有教职工88人,其中教授25人、副教授29人,40人拥有博士学位。学院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着力打造一流教师团队,拥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青年长江学者1人,中组部万人计划教学名师2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上海市领军人才1人、东方学者1人、曙光学者1人、浦江人才6人,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提名奖1人、宝钢优秀教师6人,上海市教育年度新闻人物1人,健美操国际三级教练1人、冠军教练10人、国际级裁判6人,六部委先进个人3人,国家体育运动荣誉奖章获得者3人。✦✧教学成果✦学院持续推进精品课程与教材建设,不断优化人才培养载体。现有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含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15门,上海市一流本科课程(含上海市精品课程、本科重点课程)13门。主编国家规划级教材(含精品教材)5部,上海市高校优秀教材3部。学院形成了一系列特色鲜明的教学成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国家首届优秀教材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上海市教学成果奖9项。✦✧科研成果✦学院主动对标体育强国、教育强国、健康中国等重大战略,聚焦体育教学改革、运动健康促进、体质健康评价、体育文化发展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科学研究。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3项、重点项目6项,以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等国家级项目7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教材80多部,发表SCI、SSCI、CSSCI、CSCD论文800多篇。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6项,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4项,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8项。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院“科研成果”排名全国第一。✦✧运动竞赛✦学院创新探索体教融合路径,培养出一大批高水平运动员。健美操、啦啦操队在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世界锦标赛等国际赛事中获得金牌130多枚,被国际体操联合会授予“世界级运动员”荣誉11人次,获得“国家体育运动荣誉奖章”
6月14日 下午 10:50
其他

华东师范大学丨音乐学、音乐表演专业

✦✧名誉院长的话✦华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名誉院长
6月14日 下午 10:50
其他

华东师范大学丨设计学类专业

✦✧学院简介✦
6月13日 下午 10:27
其他

华东师范大学丨美术学类专业

✦✧院情简介✦华东师范大学作为国家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首批被国务院批准成立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是“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之一,也是教育部“双一流”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为美术学科的发展提供了优良的发展平台。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在努力建设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总体思想指导下,秉持现代美术教育的先进理念,全面提升了美术学大类作为一级学科的学科品质。美术学院于2017年6月由原美术学系与艺术研究所合并而成,这所年轻的学院承载着美术学科发展演变的四十年历史——1981年创办的艺术教育系;2004年升格为艺术学院;2009年另创办独立建制的艺术研究所,侧重美术史论的研究与教学;2017年6月合并创建美术学院。经过40年的学科建设与发展,美术学科积累了丰富的科研成果和本硕博一体化的培养经验,目前已经建成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本科层面,拥有美术学本科专业,该专业2019年美术学专业通过教育部师范专业二级认证、2021年美术学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研究生层面,拥有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艺术学,设有美术教育理论、美术史论、美术考古3个研究方向;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美术与书法,设有中国画、雕塑与公共艺术、现当代艺术、书法篆刻、漆艺术与综合材料、美术教育、艺术市场特色班共7个研究方向;学术型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艺术学,设有美术史、美术考古与佛教艺术、美术理论与批评、美术创作理论与实践、美术教育研究等多个研究方向,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美术与书法,设有现当代艺术、书法篆刻、艺术品鉴定与艺术市场等多个研究方向。此外,我院还设有美术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美术学院现有1个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篆刻)传承基地,4个校级研究机构: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中国书法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现当代艺术研究中心和艺术文创院,1个校级重点智库:中国佛教美术研究中心,3个院级研究机构:当代漆艺术研究中心、当代水墨艺术研究中心和中国表现艺术研究中心。学院始终坚持以现代美术教育为核心,创作与理论研究并举,兼顾传统与当代,侧重美术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在美术史与美术考古、美术创作理论与实践、美术教育与美育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特色与优势。这些特色与优势基于地缘文化的支撑与长期的学术积累。上海是中国现代美术的发源地,其美术文化资源的历史积淀对美术学研究十分有利。本院在近现代美术史、中西美术交流史等研究领域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著作论文成果丰硕,形成独树一帜的特色和持续的影响,获得多项国家省部级学术奖励,并获同行的高度评价。上海也是中国最早开放的国际化大都市,现当代美术创作异常活跃,美术学科也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在抽象绘画、观念艺术、综合材料等研究领域探索与油画、中国画、雕塑、影像、人工智能等的结合,在创作上形成明显特色,对中国现当代美术创作具有引领优势。美术教育研究是本学科创办以来一直致力发展的重要方向,目前在中小学美术教育理论与实验研究、国际美术教育、中外视觉文化与美育等领域均形成优势。美术考古方向利用学科交叉形成特色,著成一大批学术著作,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和多个国家社科课题,在佛教美术史论研究领域优势显著。✦✧专业概况✦美术学专业(公费师范生)适应新时代我国师范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秉承华东师范大学“求实创造,为人师表”的校训精神,培养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人文情怀,全面的美术专业素养、擅长教学,具有课程开发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国际视野和持续发展能力,能够在基础教育领域成为卓越的研究型美术教师。美术学专业美术学专业,依托学校深厚的人文底蕴以及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有利背景,致力于培养适合当代社会文化艺术发展需要的,人文与艺术素养并重、具备扎实的美术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拥有较强的观察、思考和创造性实践能力,具备良好的艺术创作能力和专业综合应用能力,开阔的国际化视野、持续发展潜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复合型美术人才,能在当代文化艺术研究、创造、教育和传播等领域从事研究、创作、教学和应用等工作,为培养中国当代研究型艺术家和艺术教育家奠定基础。✦✧
6月13日 下午 10:27
其他

华东师范大学丨地理信息科学专业

✦✧学院概况✦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前身地理系成立于1951年,是新中国成立后组建的第一个高校地理系,学院拥有地理学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是我国最早具有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授予权的单位之一,也是我国首批博士后流动站建站单位之一。2012年,地理学成为上海高校19个一流学科(A类)建设的学科之一;2015年,地理学成为上海市11个“高峰高原”(高峰II类)学科之一;2016年,地球科学(Geoscience)进入全球ESI排名前1%行列;2017年,地理学进入双一流学科建设,第四次学科评估获A并保持至今。2020年,入选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2022年,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2023年7月,学院设立信息地理教研室,面向国家和地方发展对现代地理信息科学与技术的迫切需求,着眼国际地理信息科学领域发展的前沿动向,坚持“立足上海、面向全国、接轨国际”的发展方向,已成为我国培养地理学高素质人才、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的重要阵地。地理科学学院教学、科研条件一流,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成果丰富,人才培养层次完整。学院拥有国家基础学科拔尖2.0基地、国家地理学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级地理学虚拟仿真教学试验中心、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自然资源部超大城市自然资源时空大数据分析应用重点实验室、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国际大数据中心分中心(CBAS-华东师范大学分中心)、地球表层系统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上海市立德树人实践基地等重要教研机构。现有教师114人。其中,教授42人,副教授29人;双聘中外院士3人,国际亚欧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级人才13人。近5年来,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在包括Science
6月12日 下午 7:15
其他

华东师范大学丨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

✦✧学院概况✦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前身地理系成立于1951年,是新中国成立后组建的第一个高校地理系,由浙江大学地理系迁并组建而成,时任浙江大学地理系系主任的李春芬教授担任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首任系主任。华东师范大学是我国最早具有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的单位之一,是我国首批博士后流动站建站单位之一;2012年,地理学成为上海高校19个一流学科(A类)建设学科之一;2015年,地理学成为上海市11个“高峰高原”(高峰II类)学科之一;2016年,华东师范大学地球科学(Geoscience)进入全球ESI排名前1%行列;2017年,地球科学学科群列入学校首轮“双一流”建设方案,中期评估为“优秀”;地理学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A档”并保持至今。2023年7月,为进一步深化学科建设,学校整合原地理科学学院和原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组建成立新的地理科学学院。学院设有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信息地理、地理教育4个教研室,拥有一流的教学和科研条件,师资力量雄厚,教育培养层次完整。学院拥有院士、国家级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国家一流课程和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上海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等。新学院现有教师176人(正高59人,副高47人),包括:中外院士3人(含双聘),国家级领军人才7人,国家级青年人才10人,其他省部级人才计划入选者30余人。近年来,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不断充实信息地理技术、空间统计、地理计算、世界政治经济地理、区域国别地理、科技创新、专业英语等教学内容,充分对接社会需求;通过全国高校地理学联合野外实践教学、与美国高校“2+2”联合培养、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资助等,强化学生实践训练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毕业生在海内外继续深造,其余学生到科研单位、高等院校、重点中学以及各级政府行政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工作,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地理科学学院已成为我国地理学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和高水平科学研究开展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坚持“传承与创新”,以培养高素质地理学综合人才为目标。本着“以学生为本”,依托国家理科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高等学校软科学研究基地(科技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教育部战略研究基地)等,紧紧围绕培养密切追踪地理学学科前沿,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求和变化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构建地理学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为我国地理学创新人才的培养做出更大贡献。欢迎报考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专业沿革✦华东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始创于1953年,由我国著名地理学家和地理教育家李春芬教授在浙江大学地理系的基础上创建,并在延聘胡焕庸、严重敏等著名学者后,渐成规模,拥有国家第一批博士点和硕士点,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是国家和上海市重点学科。目前在世界地理与地缘战略、城市地理与城乡治理、经济地理与区域创新、政治地理与行政区划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特色,综合研究实力长期居国内领先地位,并与国外20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学术联系。✦✧专业概况✦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非师范)专业,主要培养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人文地理研究人才以及城市与区域规划的管理者。毕业生主要在各级政府以及相关部门从事城市与区域管理工作,也可以从事企业管理以及教学和科研工作,或是继续攻读人文地理学、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城市规划等相关学科的硕士、博士学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是一门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学科。“学地理治天下,习规划谋未来”,既是我们的专业定位,更是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放眼世界,心怀天下,是华东师范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特有的专业素养和品德;“读万卷书,行千里路”,是我们的自觉行动与养成;统筹城乡、规划未来,是我们的人生理想。我校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2021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2023年软科中国的大学专业排名中,仅次于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位列全国前三名。✦✧课程建设✦为适应中国现阶段发展对人才的战略需求,本专业紧跟国际学术前沿,借鉴国外著名大学的相关课程设置,组建了专业课程群和教学团队。主要开设了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区域科学导论、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城市规划设计及制图、区域分析与规划等课程。在智能时代,专业注重对数据思维与数字人文能力的培养,在多门课程中融入了可视化分析、大数据分析等数字人文分析技术,以强化学生数据赋能和数智融合分析与应用的能力。本专业“金课”建设的成果在国内同类专业中优势明显,《经济地理学》是国家级一流(线上)课程、精品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世界经济地理》是国家级一流(线下)课程和上海市精品课程,《人文地理学》是国家级一流(线上)课程、上海市精品课程、上海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并入选首批“上海高校示范性本科课堂”,《中国地理》是国家级一流(线上)课程和上海市一流(线上)课程。本专业在上海、浙江、江苏、安徽等地建立了野外实习基地,与北京师范大学、新疆师范大学和美国马里兰大学等联合开展了野外实习,《区域规划实习课程》入选了上海市一流(社会实践类)课程。一带一路综合实习✦✧科研训练✦依托人文地理学重点学科建设优势,本专业建立起精英化、特色化和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目前,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教育部战略研究基地暨高等学校软科学研究基地全球创新与发展研究院、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曾刚工作室、杜德斌工作室、上海市软科学研究基地美国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民政部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等多个国家和省部级研究基地都是本专业卓越育人的重要科研平台。科研训练平台以科研促进教学、让学生深度参与科研活动、注重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的地理专业人才一直是本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特色和优势。本专业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着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实现“一对一”辅导。近年来,本科生在各类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多篇,主持或参与国家、上海市及校级科研创新项目近30项,许多优秀学子前往国内外知名大学继续深造,毕业生在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广受好评,形成“学地理治天下,习规划谋未来”的办学特色。✦✧毕业去向✦秉承精英化教育理念,践行精品式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受到相关院校和社会各界的欢迎。2014年以来,约50%的本科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包括前往美国的纽约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英国的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曼彻斯特大学、伯明翰大学、剑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16所世界著名高校攻读研究生;前往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著名学府继续深造。毕业生就业面广,可从事咨询规划类(如上海市城市规划协会)、房地产类(如上海徐汇土地发展有限公司)、金融银行类(如四大国行等)企事业单位等相关工作,每年都有学生进入公务员系统和教育系统,到企业、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就业的学生占比分别为60%、22%、和18%。他们具有世界眼光、家国情怀,正成长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是一门经世致用的学科,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可概括为“location”和“connection”两个关键词,即任何地理事象的区域性表现为一定空间范围、特定地理位置(Location)的分异性,其综合性则决定于地理要素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联系(Connection)。“Location”除了区位和位置的内涵,还有布局和定位之意。“Connection”除了关联的含义,还有关系和交往之意。通过系统的专业学习,学生不仅将学会城市和区域经济的科学布局之道,掌握人生发展规划的合理定位之术,而且将编织良好而通畅的人际关系网,找到通往未来的关键之钥。热诚欢迎有志从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青年才俊加入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魔都”上海在等待你们!让我们携起手、撸起袖,学习地理知识,掌握规划技能,为国家发展和城乡建设贡献智慧!图文来源
6月12日 下午 7:15
其他

华东师范大学丨地理科学专业

✦✧学院概况✦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前身地理系成立于1951年,是新中国成立后组建的第一个高校地理系,由浙江大学地理系迁并组建而成,时任浙江大学地理系系主任的李春芬教授担任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首任系主任。华东师范大学是我国最早具有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的单位之一,是我国首批博士后流动站建站单位之一;2012年,地理学成为上海高校19个一流学科(A类)建设学科之一;2015年,地理学成为上海市11个“高峰高原”(高峰II类)学科之一;2016年,华东师范大学地球科学(Geoscience)进入全球ESI排名前1%行列;2017年,地球科学学科群列入学校首轮“双一流”建设方案,中期评估为“优秀”;地理学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A档”并保持至今。2023年7月,为进一步深化学科建设,学校整合原地理科学学院和原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组建成立新的地理科学学院。学院设有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信息地理、地理教育4个教研室,拥有一流的教学和科研条件,师资力量雄厚,教育培养层次完整。学院拥有院士、国家级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国家一流课程和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上海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等。新学院现有教师176人(正高59人,副高47人),包括中外院士3人(含双聘),国家级领军人才7人,国家级青年人才10人,其他省部级人才计划入选者30余人。近年来,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不断充实信息地理技术、空间统计、地理计算、世界政治经济地理、区域国别地理、科技创新、专业英语等教学内容,充分对接社会需求;通过全国高校地理学联合野外实践教学、与美国高校“2+2”联合培养、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资助等,强化学生实践训练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毕业生在海内外继续深造,其余学生到科研单位、高等院校、重点中学以及各级政府行政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工作,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地理科学学院已成为我国地理学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和高水平科学研究开展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坚持“传承与创新”,以培养高素质地理学综合人才为目标。本着“以学生为本”,依托国家理科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高等学校软科学研究基地(科技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教育部战略研究基地)等,紧紧围绕培养密切追踪地理学学科前沿,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求和变化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构建地理学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为我国地理学创新人才的培养做出更大贡献。欢迎报考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创建高校野外联合实践教学共享体现,开辟地理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途径”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专业概况✦01地理科学(非师范专业)——行万水千山,阅沧海桑田,人地最前沿地理科学专业主要依托华东师范大学地理学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进行创新型地理学拔尖人才培养。理科人才培养基地获批成立于1996年。二十多年来,地理学理科基地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按照人才培养的规律和可持续发展的建设思路,以培养高素质地理科学研究人才为目标,进行基地与学科一体化建设,努力强化基地能力建设,实现建设品牌基地、一流基地,培养国际化人才。拔尖班则着力培养未来杰出的地理科学家,通过入校后二次选拔,选鉴对地理学科有志向、有志愿、有志趣的拔尖学生,制定专门的培养方案,促进地理英才脱颖而出。中国沿海流域多致灾因子复合洪涝形成示意图南极雪冰-大气中硝酸盐的主要环境过程和冰芯记录雪龙号破冰船(左)与南极冰芯钻取(右)星地一体综合观测系统河口海岸湿地典型碳-氮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耦合过程02地理科学(师范专业)——教习核心素养,师范天地文章,成就经世栋梁地理科学(师范)专业紧密结合华东师范大学深厚的教育传统与地理学科的学术优势,致力于培育具备坚实地理科学知识基础和高水平教育教学能力的高素质师范人才。专业倾力打造一流的教学资源,荣获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全国高校GIS教学成果一等奖等殊荣。专业培养体系依托中小学地理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上海高校“立德树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市地理教育教学研究基地,注重学生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育。作为国家地理课程标准编制的主要主持单位和初、高中地理教材的主编单位之一,以及高考与学业考地理的命题、审题单位,推动着地理课程体系的完善与更新,打造全面、深入的学习环境。作为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IGU-CGE)中国委员会主席单位,积极参与国际地理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国地理教育与世界的接轨。地理科学(师范)专业以一流的教学资源和研究平台为依托,通过一系列精心定制的培养方案,矢志培育未来地理教育领域的领军人才!“基于GIS的中国地理教学平台研制及应用研究”获全国高校GIS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地理教学》编辑部“实践育人·多元协同:地理教学改革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荣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地理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荣获国家一流本科课程“中小学地理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揭牌地理教育学科负责人段玉山教授与IGU-CGE两位联合主席等合影✦✧人才培养✦地理科学(非师范专业)本专业在地球系统科学思想指导下,以强化学生多层次地理学综合实践和创新能力为特色和优势;在虚拟仿真技术支撑下,构建从地理微观机理到宏观尺度转换探究的实践目标,建设基础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科研实践训练“三位一体”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牵头发起建立全国地理学基地联合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基础知识全面化、特长突出个性化、具备学科国际视野的创新型地理学拔尖人才。地理科学(师范专业)本专业立足国家教育方针与新时代国家教师教育发展需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适应我国基础地理教育发展需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具备扎实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与专业地理学科知识,培养具备正确的人地观念、地理综合能力、实践能力与国际视野的综合素养,深刻认识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状况和中学地理教育发展前沿,能够胜任中学地理教学、教研、管理,引领我国地理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卓越中学地理教师。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IGU-CGE)联合主席、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Chew-Hung
6月12日 下午 7:15
其他

华东师范大学丨化学专业

✦✧院情简介✦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成立于2015年1月,其前身化学系成立于1951年,是华东师范大学最早成立的理科系之一,是国内具有重要影响的化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师范教育的基地。化学院办学特色鲜明,在国际权威的ESI学科排名中,化学学科进入全球前1‰行列,位列第105名;在Nature
6月11日 下午 9:40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华东师范大学丨通信工程(含双学位)、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

✦✧学院介绍✦办学理念:“匠心铸就卓越,创新成就未来”学科脉络本学院源于华东师范大学物理系,在陈涵奎、万嘉若、孙沩等教授带领下,1956年开始招生无线电研究班,1981年获批无线电物理博士点,1984年成立电子科学技术系,1995年获批通信与信息系统硕士点,1997年获批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硕士点,2001年成立信息科学技术学院,2003年获批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博士点,2005年获批通信与信息系统博士点,2010年获批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2018年获批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2019年成立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2022年7月,“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被国务院批准为一级学科硕士和博士学位授权点。2023年1月,华东师范大学集成电路学院获批为上海市第二批重点现代产业学院。产学研培养通信学院下设通信工程系和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两个教学科研单位,建有上海市多维度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空间信息与定位导航上海市高校工程研究中心两个研究平台。建有上海市电子信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先进的实验设备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专业方向介绍✦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招生专业:通信工程、通信工程-教育技术学(双学位)、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其中,通信工程和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均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通信工程专业
6月10日 下午 10:00
其他

华东师范大学丨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

✦✧学院简介✦华东师范大学数据科学与工程学院(数据学院)成立于2016年。“应用驱动创新,开放成就创新”是学院秉持的发展理念;满足数字化转型以及相关研究和基础设施建设替代工程的需要,面向典型应用,针对数据能(Data
6月10日 下午 10:00
其他

华东师范大学丨软件工程专业

✦✧专业基本情况✦华东师范大学软件工程学院始终秉承“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创新求发展”的办学理念,落实《关于制订全育人理念下专业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文件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学科建设为抓手,以卓越人才培养为目标,以“产业需求凝练学术问题、学术研究推动产业创新”为育人特色,推动新一代卓越软件人才培养。办学理念历史沿革学院创院院长何积丰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计算机软件科学家,英国约克大学荣誉博士。长期从事计算机软件理论及应用研究,是程序统一理论的创立者、数据精化完备理论的奠基者、可信软件设计理论与技术的开拓者、创新人才培养的践行者。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和上海市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教书育人楷模、高校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产学研培养✦专业建立1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7个国家及省部级研究基地,对本专业教育形成产学研用支撑,形成“追求卓越、引领新兴”的培养特色。✦✧制度保障✦打造名师进课堂制度名师包括何积丰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Jean-Raymond
6月10日 下午 10:00
其他

华东师范大学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院情简介✦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于2019年7月,其主体是成立于1979年的计算机科学系,为国内历史悠久的计算机科学研究与教育机构之一。学院目前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020人。包括本科生483人,研究生417人,博士研究生120人;非全日制硕士
6月10日 下午 10:00
其他

华东师范大学丨物理学专业

✦✧专业介绍✦物理学专业招生始于1951年,是华东师范大学最早成立的专业之一。物理学专业秉承“夯实基础、拓宽视野、分类培养、激励创新”的办学理念,专业定位培养两类人才:(1)物理学基础人才,学生应具有优良的政治品格,浓郁的报国情怀,出色的物理专业修养,良好的科研素养和较强的创新能力,毕业后可进入物理相关基础科学领域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关键领域继续深造;(2)物理学教育人才,培养具有物理基础扎实、视野宽、热爱教育事业且具备高水平教学理论和实践能力的中学骨干教师。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分成物理学(强基计划)、物理学(拔尖计划)、物理学(非师范)、物理学(师范)四个方向。经过多年的建设,2008年获批国家理科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班,专业培养目标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的物理学基础科学研究人才和教学人才。2016年联合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所创办物理学“菁英班”,进行物理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初见成效。2019年获批“上海高校课程思政重点改革领航学院”。
6月9日 下午 5:00
其他

华东师范大学丨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

✦✧院情介绍✦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是我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数学研究基地、拔尖与强基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公费师范生培养基地。在2022年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数学学科取得优异成绩。近年来,在国际权威的ESI全球学科排名中,位于全球数学学科排名前0.5%。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1996年被列为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数学专业点,2007年入选首批国家级特色专业,2019年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获批招收数学类强基班,并入选教育部拔尖计划2.0。学院拥有数学学科一级博士点、数学教育博士点、数学博士后流动站、数学与工程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市核心数学与实践重点实验室、上海市首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上海市“立德树人”数学教育教学研究基地,以及中俄院士工作站和若干个数学专门研究中心,是中国数学会数学教育分会秘书处所在地。华东师范大学数学学科始于1896年,拥有最为悠久的历史,底蕴深厚,它的前身包括创建于1896年的圣约翰大学、光华大学和大夏大学的数学学科。在新中国成立时就拥有4名国家二级教授李锐夫、孙泽瀛、钱端壮和程其襄。1981年曹锡华教授被国务院确定为首批博士生导师。1986年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在华东师大亲笔题词“二十一世纪数学大国”,激励中国数学家奋勇拼搏。改革开放以来,数学学科做出了一批国际一流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培养和吸引了一批优秀的留学归国数学家,包括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新中国首批自主培养的博士王建磐,1986年中国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肖刚、郑伟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首位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执行委员、中国当代教育名家、全国优秀教师张奠宙,数学奥林匹克国家队总教练熊斌等。师资队伍
6月9日 下午 5:00
其他

华东师范大学丨思想政治(师范)专业

富有高度、深度与温度的专业早在1954年,华东师范大学就开设政治教育本科专业。1984年,学校是全国首批创办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的十二所院校之一。自1984年专业创立以来,涌现了以邱伟光教授为代表的一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著名学者,并先后建设起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点、博士点以及博士后流动站,形成了从“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是全国本专业办学层次、发展规模、学科和课程体系建设较为完善的高校之一,专业排名位于全国前列。2020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正式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同时入选2020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作为“双一流”高校中为数不多、持续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的院校之一,近年来,举办了“第五届全国重点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协同建设研讨会”“改革开放40年与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新发展高端论坛”等富有影响力的专业建设与学科发展会议;连续举办多场上海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观摩活动。2023年,获批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牵头高校。我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发布中国首个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发展年度报告,出版“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系列丛书”和教学观摩音像制品,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在2023年“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榜上,本专业位居全国第六。思政专业本科师范生培养方案三级认证暨卓越育人“回头看”研讨会“以中国式现代化奋进新征程——临港新片区主题大思政课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观摩”活动自专业设立以来,华东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一大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专门人才,既有大批投身于大学与中学等一线教育事业的优秀思政课教师,也有活跃于政界、学界、商界的优秀人才。在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成立三十周年之际,我校本专业的首届毕业生陈靖、胡鸣、李朝东等校友提议并推动设立了“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专项基金”,基金启动资金为160万元,该基金旨在弘扬我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学术创新和社会服务上的优良传统,推进我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思政课堂教育实习“人生导师”活动质文读书会活动除了在课程教学板块加强对学生专业理论素养和教师教育素养的培育外,本专业还注重利用第二课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学生实行“全程导师制”,为学生的学业发展与未来规划提供指导。为大一、大二年级的学生配备“人生导师”,帮助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适应大学生活、规划学业生涯。“人生导师”对配对的学生至少指导一次读书会、一次社会实践、一项大学生科研项目研究。为大三、大四年级的学生配备“专业导师”,“专业导师”将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与专业兴趣,引导他们以更好的专业准备走向不同的“出口”,如为有志于从教的学生提供更多的教学技能指导和学科教学性研究方面的指导;为有志于学术,并期待进入“本—硕—博”一体化培养体系的学生提供更富有深度的理论学习和研究的指导。在这种培养机制的熏陶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很大提升。由思政本科生自发组建的“质文读书会”被评为华东师范大学十佳精品读书会;思政专业2016级第一团支部荣获2018年度“上海市五四红旗团支部”称号;在国家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上海市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师范生研习项目以及我校“大夏杯”等学生科创项目申报立项中,思政本科生表现优异。近两年有10多位同学获得国家级奖项和省部级奖项。2019级居楚漪荣获2023年第四届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未来教师素质大赛一等奖、最佳教学风采奖;2021级翟劲雨在2023年第九届“田家炳”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中荣获“一等奖”。2020级闭晟、2021级李璇分别获得2023年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上海赛区)金奖和银奖。2016级李睿同学作为全国公费师范生代表,应邀参加庆祝2019年教师节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同时,本专业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热心公益活动。如作为我校学生社团“岗拉梅朵”藏文化社的团支书、2014级思政专业的藏族学生次仁曲宗因其突出的表现,获得2016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以及2016上海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奖。了解到这里,你或许也还不太清楚思想政治教育要学什么,那你可以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简单的拆文解字——“思想”“政治”“教育”,也就说思想政治教育要探究的是“用何种思想、用何种政治,去开展何种教育”的一门学问,是引导人们思想品质积极向上的一门学问。相信当你进入华东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之后,一定能感受到这是一门让你具备“思想家深度、政治家高度、教育家温度”的学问。上海“大思政课”建设整体试验区(华东师范大学-普陀区)✦✧专业问答✦
6月7日 下午 11:57
其他

华东师范大学丨心理学类(含双学位)专业

✦✧学院概况✦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前身为1951年成立的华东师大教育系心理学教研室,于1979年成为心理学系,为当时全国仅有的四个心理学系之一。
6月7日 下午 11:57
其他

华东师范大学丨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

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是教育部2018年本科新设专业,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于2021年首次招生,依托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马克思主义理论高峰学科平台办学,起点较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整体性研究的一级学科,研究对象为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其根本研究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研究中强调理论与实践、逻辑与历史、继承与创新、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是中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特色专业。通过本专业的学习和研究,能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培养马克思主义学术创造力,致力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为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打下坚实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基础。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本专业立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为原则,主要旨在培养具备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和深切的爱国情怀;具备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扎实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知识和相关自然科学知识;具备较强的理论思维、战略思维,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能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能够胜任学校、党政机关及其他企事业单位的教学、理论研究、党团、宣传等相关实务工作的复合创新型人才和具备进一步深造的学养和潜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型人才。学生学习参观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冯契学术成就陈列室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世情国情研究相结合,既注重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掌握,也注重培养学生的辩证和历史分析方法,培养学生“理论—政策—现实”贯穿性思维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此外,本专业倡导本硕博贯通式人才培养,通过在人才培养上打通本科、硕士、博士的课程体系,实现本硕博课程的一体化;通过实施“教学、科研、实践和交流”四个一体化,实现本硕博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机制的一体化。本专业以非师范生培养为主,课程体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核心,紧紧围绕“知识整合、学科素养、思维养成、理想信念、世界视野、家国情怀”六大毕业要求,开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历史学、政治学、伦理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法学等相关学科等多学科课程,促进学生形成扎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人文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知识兼具的知识结构,切实提升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本专业立足一流专业建设要求,实施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教育和专业实践的融合培养,在进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历史》、《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等专业知识的传授外,还开设了一部分实践课程,设置了校外社会实践、专业见习、国情调查等实践教学环节,切实培养学生理论宣传、党团工作、行政管理等实务能力,使其未来能够胜任高中或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理论阐释和宣传工作。《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领读》正式发布除了第一课堂教学外,本专业还注重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作用。本专业制定了专属养成教育培养方案,养成教育涵盖思想素质、人文素养、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心理健康、体育运动、美育实践、全球胜任力、创新创业、技能发展、生涯发展等11个活动板块,贯穿学生的整个求学生涯,学生可根据自身发展实际自由选择活动板块进行参与,给予学生自主性的同时促进其全面发展,推动其综合素质的提升。学生团队荣获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揭榜挂帅”专项赛特等奖并斩获“擂主”✦✧专业问答✦
6月7日 下午 11:57
其他

华东师范大学丨教育技术学(智能教育方向)专业

✦✧专业介绍✦依托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学科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位居国内一流学科前列的优势,适应智能时代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需求,培养能理解和初步掌握人工智能基本原理与技术,对智能时代教育变革有自己初步的思想,掌握智能技术支持的学习设计,以及具备一定智能教育产品研发经验和能力,成为重点中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高水平教师和未来智能学校架构师以及知名企业的智能教育培训者和智能教育产品技术研发人才,为国家培养一批引领人工智能社会教育改革的人才。✦✧人才培养✦为适应学生自主发展的多元化多路径目标,构建“1+4+2”的课程体系,丰富多模块选修课程;追踪学生的成长轨迹进行数据分析,指导学生自主根据发展路径灵活修读课程;依托知名企业和专业联合培养,直通企业应用的实践场景;依托多元跨学科导师的雄厚师资力量,共同助力学生成长。使得毕业生不仅具备从事智能教育相关工作的职业能力,也同时具备继续深造的科研素养和胜任其他相关领域学习和工作的综合思维和素养。每年招生人数约25名,开设1个教学班,标准学制为4年,实行弹性学习年限。不超过6年(应征入伍保留学籍者除外)。理学学士学位最低修读150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程31学分,通识教育课程8学分,学科基础课程32学分,专业教育课程62学分,教师教育课程17学分。在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中,实践55学分。✦✧课程设置✦核心课程《智能教育通论》、《智能教育的学习科学基础》、《电路分析基础及实验》、《计算机系统》、《程序设计原理与C语言》、《数据结构与算法》、《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基础》、《数据库原理与教育应用》、《智能教学系统设计》、《智能学习技术系统设计与开发》。课程体系特色教育技术学(智能教育)专业以“1+4+2”课程体系引领养成教育,以养成教育促进课程改进,推进以智能方式进行智能教育,夯实智能教育学科的教育学和计算机的基础;与商汤、科大讯飞等知名企业深度合作,建立校企专业共建机制;以教育培训和应用研发两条发展主线,提供有层次的选择性课程,实现“下有保底,上不封顶”的学习机会供给。✦✧毕业去向✦预期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为100%,约60%毕业生继续升学深造,除在本校继续攻读硕士学位之外,还有不少学生进入国内外知名高校继续深造。约40%毕业生选择就业,就业单位主要分布为重点中学、知名IT企业、教育科技公司等。图文来源
6月6日 下午 6:25
其他

华东师范大学丨教育技术学(双学位)专业

“教育技术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双学位项目介绍
6月6日 下午 6:25
其他

华东师范大学丨教育学类与学前教育专业

✦✧学部介绍✦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科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首批获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学科、上海高峰I类学科、上海高校一流学科A类。1951年华东师范大学建校之初,以复旦大学、大夏大学的一大批优势系科为基础组建教育系,形成了孟宪承、刘佛年等一批名师聚集、巨擘辉映的盛况,奠定了在国内的领先地位。1980年华东师范大学组建全国高校第一个教育科学学院。著名教育家刘佛年任首任院长。2014年10月,学校为深化改革、优化结构,加快建设教师教育领先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进程,并积极回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教育改革实践,决定整合全校教育学科资源,组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学部师资力量雄厚,教师队伍国际化水平高。学部现有专任教师近230人,正高级职称90余人,副高级职称130人左右。专任教师中95%以上具有博士学位,50%具有一年以上海外学习工作经历,近1/5专任教师毕业于世界排名前100高校。✦✧本科招生专业✦1.教育学类(含: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教育康复学、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管理)4个专业)2.学前教育(公费师范)3.特殊教育(公费师范)4.教育技术学(智能教育方向)(师范)5.教育技术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双学位)6.听力与言语康复学
6月6日 下午 6:25
其他

华东师范大学丨法学双学位专业

“法学-心理学”双学位项目介绍
6月4日 下午 7:20
其他

华东师范大学丨社会学类专业

院情简介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学科承袭中国首个社会学系——沪江大学社会学系(1913年)的学术传统,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雄厚的根基,也是全国最早(1982年)恢复和重建社会学专业的重点高校之一,吴泽霖、谢六逸、言心哲、胡焕庸、罗永麟等知名学者为学科发展开创基业。社会发展学院自2009年成立以来,逐步建立了从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的完整的社会学一级学科培养体系,不仅设立了以共同突出“城市社会与文化研究”为学术特色的社会学、人口学、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五个专业博士点和硕士点,而且还建立了一批跨学科的社会与文化研究机构,并由此成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的主要依托单位。至2020年,学院两个本科专业——社会学和社会工作均已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软科2023年《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社会学和社会工作均获评A等级、位列全国第七名。学院现有专任教师55名,含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在内的高级职称教师比例近75%。近90%的专业教师具有海外求学或访问的经历,也有来自英国、法国、加拿大、日本等国的高水平教师在我院全职任教,有众多的国外学子在我院求学,国际化色彩突出。学院每年从本科生中遴选优秀学生进入“中法联合博士培养项目”,在学院和法国高师集团进行本硕博连读培养。与纽约大学共建ECNU-NYU社会发展联合研究中心,在教学、科研、专业培训上展开全面合作。学院每年派出教师和学生到海外著名高校进行访学和交流,并与美国伯克利大学加州分校、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人口研究所、UCLA、纽约大学、日本东京大学、一桥大学、地球环境研究所、法国高师集团、德国马普人口研究所、韩国仁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等有比较密切的合作关系。培养环境雄厚的师资基础助推教学革新,学院已获得4项省部级重大教学成果奖,获评4门次国家级一流课程、15门次国家级和省部级精品课程、4门省部级全英文示范课程等优质课程系列。同时,积极创造多种形式的课外学术平台,培养学生研究实践能力,每年均有20余项学生科创项目获得国家级、市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为扩展学生国际视野,学院已连续13年主办“城市社会论坛”。同时,设立“胡焕庸大讲堂”/“沪江群学工作坊”/“沪江名家讲坛”等多个高水平学术讲座项目,平均每年邀请国内外学者讲座百余次。为培养学生的研究和实践能力,学院办有刊印本科生成果的内部刊物《社会学探索》《社想文集》,定期向全国兄弟高校送发。学院搭建卓越育人培养平台,打造“课程学习-科学研究-社会实践”一体两翼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社会工作形成100%实践课程教师带领学生进入专业机构学习的教学模式,已建成实习基地43家,其中市级实习基地2家(上海市第一社会福利院和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市级示范基地1家(上海市第一社会福利院)、校级实习基地2家(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上海市儿童医院);社会学专业已建成了位于上海、浙江、江苏、云南等地9个集教学、实践、研究、管理功能于一体的专业实习基地,助推实践教学改革。近十年来,在良好的培养环境和培养制度孕育之下,学院本科生获得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65项、省部级85项、校级130项;先后荣获3届全国“挑战杯”优秀作品一等奖、2届二等奖、3届三等奖;在《社会》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屡有本科生论文入选中国社会学年会、组织社会学实证研究工作坊、The
6月4日 下午 7:20
其他

华东师范大学丨政治学与行政学(含双学位)专业

✦✧院系概况✦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学科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学术底蕴,最早可以追溯到1924年建立的大夏大学和1925年建立的光华大学。1951年华东师范大学成立,政治教育专修科是首批设置的系科之一。2012年,我校政治学学科进入上海市首批“一流学科”建设行列。2021年,为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在原政治学系和原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基础上组建了新的实体学院——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下设政治学系和国际关系学系,并拥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成为目前国内综合性高校中为数不多的以政治学一级学科为基础单独组建、政治学二级学科建制基本完整的学院之一,形成了本-硕-博贯通的政治学人才培养体系,整体实力在全国高校同类专业中位于前列。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科学配置研究力量,较好地平衡了政治学学科的基础与特色、理论与应用之间的关系。在夯实政治学理论和国际关系学科基础的前提下,建立起成体系、强有力的俄罗斯与欧亚研究团队,政治哲学与思想史研究团队以及体现“新文科”精神的跨学科研究团队——政治传播中心,初步建立起“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学科格局。目前学院建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政治学与行政学”,下设单学位班和“政治学与行政学+新闻学”双学士学位联合培养项目;拥有政治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其中,学术学位硕士以政治学一级学科招生,下设政治学理论、政治哲学、政治传播与技术政治、区域国别与大国关系等四个方向;还开设新闻与传播(MJC)和国际事务(MIA)2个专业学位硕士。博士学位招收政治学理论专业与国际关系专业。此外,学院还开设全英文国际研究生项目。✦✧师资队伍✦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拥有60余位优秀教师组成的团队,具有博士学位、高级职称者超50余人,其中获得海外博士学位者近20人。研究领域覆盖了政治学的各主要专业方向,从着眼于国家与治理研究的政治学理论与比较政治制度到跨学科前沿性的政治传播与政府公关,从结合时事的国际关系与国际政治到强调思辨的政治哲学与思想史均有涉及,冯绍雷、刘擎、吴冠军等教授在相关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在这支教学科研队伍中,担任全国性学会副会长、常务理事、理事的有近20人,并有多人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或拥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上海领军人才、上海市曙光人才、上海市浦江人才、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等称号。学院教授代表,左起吴冠军、冯绍雷、刘擎
6月4日 下午 7:20
其他

华东师范大学丨法学专业

✦✧学院简介✦华东师范大学法学学科具有20多年的办学历史,2016年2月,学校积极响应全面依法治国的国家战略,大力加强法学学科建设,在原法律系基础上成立法学院,由著名法学家张志铭教授担任院长,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学术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学院1997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04年开始招收法学硕士,2014年设立法律硕士点,2016年获批设立法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在法社会学、法政治学等方向招收博士生,2020年获批设立法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法学专业入选2020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现有教职工50名,其中教师42名,包括教授16名,副教授20名,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朝气蓬勃、富有潜力的教研团队。自2016年建院以来在CSSCI上发表论文约200篇,其中,2017年—2020年法学16种核心期刊(CLSCI)发文在全国法科院校中排名第26、24、22、25位,跻身全国前列。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及其它省部级项目50余项,参与多项国家和上海市等地方立法和政策制定工作。学院创办《师大法学》刊物,构筑“师大法学讲座”、“师大法学论坛”、“师大法学沙龙”等一系列学术交流平台,并充分利用学校的优势学科资源,积极推进教育法学、企业合规等交叉学科研究,注重加强与法治实务部门对接,积极服务国家和地方法治化治理需求。学院获批全国教育立法研究基地、教育部青少年法治教育协同创新中心,与上海市人大共建全国首支基层立法联系点志愿者服务队,在全国设立首家企业合规研究中心,组织出版全国第一本企业合规教材,在国内率先开展“中国营商环境评价指数研究”,为上海市人大、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上海市税务局、闵行区政府、北京市税务局、重庆市等提供智力支持,扩大了师大法学学术声誉和社会影响力。《师大法学》志愿者服务队授旗✦✧专业概况✦学院恪守“奉法守正、知行合一”的院训,以知识、能力、素质并重为原则,致力于培养“有关怀、识时务、讲方法”的卓越法治人才及其后备力量。本科阶段法学专业不划分具体方向,学生可在研究生阶段选择确定具体专业领域。在培养方案中,除开设法学专业核心基础课程外,还开设专业深化课程和专业前沿课程,并成立实验实践教学中心,建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和各类实务课程,通过辩论赛、法律援助、“尚义法律研读会”、“法律书评大赛”、“职业生涯导航”等丰富的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学院坚持培养国际化的法律人才,为学生提供多种对外交流机会。依托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交流平台,学生可参与全世界200余所高校的国际交流项目,其中包括美国康奈尔大学、美国纽约大学、英国杜伦大学、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在内的世界知名学府海外交流项目。学院已与美国、我国台湾地区的多所法学院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学生有机会到俄亥俄州立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台北大学等高校交流学习。学院还邀请海内外著名法学家讲授法学前沿问题,让学生能够领略到名家风采。学院为学生提供各类奖(助)学金,除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上海市奖学金、华东师范大学优秀学生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等学校奖助学金体系外,还有多家企业、律所在我院设立奖助学金,包括“汇业基金”、“瀚英科研奖励基金”、“胡杨基金”、“允贻助学金”、“之霖基金”、“盈科刑动派基金”、“朱俞静基金”、“顾其瑞助学金”、“上海锦天城律师事务所奖学金”等多个基金项目。普法宣传
6月4日 下午 7:20
其他

华东师范大学丨公共管理类专业

公共管理——经世治国之学公共管理学科所在学院为公共管理学院,现有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应用心理学”双学位3个本科专业。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科是上海市一流学科。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公共管理是经世治国之学,是一门讨论如何经世济民、治国理政的大学问。公共管理旨在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技术解决公共问题、实现公共价值、维护公共利益。学习公共管理可以帮助你实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远大理想和人生价值。国内外很多政治家、企业家和社会名流毕业于这个学科,公共管理会成为你人生旅程的闪亮标签。治国之学——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华东师范大学行政管理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以“人工智能+政府治理”(AI4G,
6月3日 下午 9:45
其他

华东师范大学丨亚欧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

✦✧项目介绍✦亚欧商学院于2020年在国内率先创立工商管理专业(智能商业实验班),并于2021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科带头人为华东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获得者何佳讯博士。学院的特色和优势是国际主流商科办学定位、科技商学新学科发展、世界性优才培养目标。学院专任教师全部毕业于世界名校,获得博士学位。智能商业(Al
6月3日 下午 9:45
其他

华东师范大学丨统计学(双学位)专业

“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双学位项目介绍
6月3日 下午 9:45
其他

华东师范大学丨统计学类专业

✦✧学科概况✦华东师范大学统计学院前身数理统计系,创建于1984年。它是在1983年中国最早获批的三个数理统计专业之一基础上组建的,是蜚声海内外的统计学术研究重镇和人才培养基地。统计学科是华东师范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和重点支持学科,2017年和2022年连续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2019年统计学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2年保险学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科拥有全国首个统计学类教育部“应用统计与理论研究创新”引智基地、统计与数据科学前沿理论及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唯一统计学高峰学科等高水平学科平台,创办国内首份统计学英文学术杂志Statistical
6月3日 下午 9:45
其他

华东师范大学丨金融学类、金融学(双学位)、工商管理类专业

✦✧学院简介✦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其前身可追溯到1924年成立的大夏大学和1925年成立的光华大学的商科。改革开放以来,华东师范大学成为国家首批(1981年)设立经济学博士点的高等院校,著名经济学家陈彪如开创了中国国际金融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学科门类齐全、培养体系完整,拥有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信息资源管理三个一级学科博士点,设有应用经济学博士后、工商管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MBA、金融、会计、国际商务、旅游管理、图书情报等招收专业型硕士,在金融学类(含金融学和经济学)、工商管理类(含工商管理和会计学)、金融学(统计学)双学位招收本科生。中国国际金融学科的创始人著名经济学家陈彪如先生著名经济学家陈彪如指导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第一批国际金融专业博士研究生学院科研机构完备、实力雄厚。有陈彪如先生一手创办的国际金融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共建的中国金融研究院、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都市旅游与服务管理)、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与上海商务委员会共建的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研究基地、上海市高校智库华东师范大学电竞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以及校管科研平台长三角金融科技研究院等一系列研究机构。学院聚焦人工智能赋能金融创新发展,率先探索培育人工智能金融领域的优秀人才。以全面深化人工智能金融领域人才培养为目标,成立上海人工智能金融学院。2024年4月,上海人工智能金融学院第一届理事会全体会议召开,通过聚焦人工智能金融大语言模型实验室建设,强化与政府部门、行业巨头等在人工智能金融领域的深化合作,全面实施AI+金融、AI+管理等学科提升行动,打造人工智能金融交叉学科高地,推动人工智能金融领域紧缺高端人才培养。✦✧师资力量✦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教学经验丰富、年龄结构合理、研究领域互补、科研成果突出的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20位,其中,教授29人,特聘研究员1人,青年研究员2人,副教授54人,晨晖学者、助理教授、讲师30人。学院拥有一批从英国剑桥大学、美国耶鲁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等欧美名校博士毕业的海归教师。专任教师入选一系列高层次人才,包括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人、省部级人才30人次。学院注重提升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聘请一批国内外一流经济学家作为兼职荣誉教授,以合作研究、举办论坛、联合培养学生等形式开展工作。包括201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Paul
6月3日 下午 9:45
其他

华东师范大学丨哲学专业

✦✧专业概览✦华东师范大学地处东海之滨、浦江之畔的国际大都市——上海。华东师大的哲学学科创立于20世纪50年代。半个多世纪来在众多前辈同舟共济、携手共进的基础上发展壮大,已经成为中国哲学教学与研究的重镇之一。1955年,著名哲学家冯契先生会同刘佛年(教育学家、华东师范大学第二任校长)、周抗(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徐怀启(哈佛大学博士、基督教史家)、曾乐山(中国哲学史家)、周原冰(伦理学家)诸先生在新中国第一所社会主义师范大学组建哲学教学研究单位,逐渐形成了一支涵盖哲学各二级学科、具有较广泛学术影响力的师资团队。华东师范大学哲学学科从学术传统上接续中国现代哲学金岳霖-冯契学脉,强调逻辑分析,注重思史统一,致力于会通中西马来推进哲学理论创新。学术奠基人为现代中国著名哲学家冯契先生,冯契先生是中国现当代著名哲学家与哲学史家,师从金岳霖、冯友兰等中国现代哲学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冯契创造性地建构了中西马融合的“智慧说”哲学思想体系,其哲学创慧反映了时代精神,其哲学成果提升了现当代中国哲学的水准,是20世纪下半叶中国哲学家所创立的为数不多的原创哲学体系之一,至今仍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与价值。冯契等不仅亲自培养了杨国荣、陈卫平、高瑞泉、童世骏、郁振华等知名学者,这些学者又坚守教学一线育英才,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哲学工作者和其他行业建设者。杨国荣教授“具体的形上学”思想是华东师大哲学学术传统的当代形态与创新成就,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华东师范大学哲学学科是全国首批设立的中国哲学博士点之一,哲学专业是教育部特色专业、国家和上海市一流专业。中国哲学2007年入选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同时哲学系设立了一级学科博士点、哲学博士后流动站,2012年入选上海市高校一流学科。2020年华东师范大学哲学专业入选国家强基计划和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2.0基地。2022年哲学课程虚拟教研室入选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建设点。本专业志在成为国际有影响、国内一流、具有华东师大特点的哲学专业,培养植根中国、面向世界、基础扎实、能力突出、有志于发展新时代哲学事业的优秀人才,培养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复合型人才。✦✧人才培养✦哲学系为本科教学与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而优秀的教学资源平台:1.依托基础学科拔尖基地、教育部特色专业、强基计划、国家和上海市一流专业建设点,着力提升专业内涵与建设质量。2.依托华东师范大学作为上海市首批课程思政领航高校以及哲学专业入选上海市首批特色改革领航团队,将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注重“三全育人”,凸显立德树人核心使命。3.依托校内文史哲大类培养的平台,与中文、历史等专业强强联合,进行跨学科、交叉性培养,构筑学生博雅型知识基础。4.依托现有的国际化交流机制,持续开展“请进来+走出去”并行的国际化办学路线,既聘请了来自世界著名大学的知名学者作为兼职教授,开设密集型课程与专题研讨班,也大力支持学生赴海外短期访学、国际交换,构建了合理畅通的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机制。✦✧综合改革✦本专业综合改革举措得力,成效显著。强化使命驱动,弘扬学术传统,将立德树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激励学生把自身价值实现与国家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坚持知识传授、能力养成与品德锤炼三位一体,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安排知名教授为新生进行系史、学术传统与治学规范的入学教育,邀请杰出系友举办以“为人”“为学”为主题的讲座,发挥价值引领与导向作用。聚焦课堂教学质量,扎实推进“金课”建设。优化传统课程、强化重点课程、开发新兴课程、拓展国际课程,把课堂教学质量当作本科专业建设的生命线,采用教师引导、助教协助、学生参与的方式,将教师课堂讲授与学生的读写训练结合,将文献阅读与专题讨论结合,调动师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积极推进混合式教学,利用大夏学堂等平台,促进教学信息化,打造适应新时代需要的“金课”。目前哲学专业拥有国家一流本科课程2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智慧》),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上海市一流本科课程2门,上海市精品课程6门,上海市本科重点课程4门,上海市高校外国留学生英语授课示范性课程2门,上海市高校示范性全英语课程1门。培养方案合理,课程体系完善,教改成果丰硕。“中国哲学史的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逻辑学教材建设与课程改革”“中、西、马会通的哲学专业系列教材”“哲学素质教育新途径的探索与实践”等成果获教育部、上海市教学成果奖。《形式逻辑》《语言哲学》《
6月2日 下午 9:24
其他

华东师范大学丨历史专业

✦✧院系简介✦历史学系是华东师范大学建校时首批设置的系科,一直作为我国重要的历史学教学和研究中心,学脉传承绵长深厚,以雄厚的师资力量和较高的研究水平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现已形成中外融合、古今贯通、既发扬传统优势又具有当代意识和前瞻性的学科布局和研究方向。✦✧专业概况✦历史学专业遵循专业标准和卓越教师培养计划要求,以德育为先,以建设全国一流史学研究后备人才与研究型卓越中学历史教师的培养基地为目标。1994年被国家教委确定为首批“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2007年列入教育部首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08年被教育部批准设立“历史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19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历史+”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入选教育部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2.0计划。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历史学系世界史、中国史学科分获A+、B+。✦✧人才培养✦历史学专业依托位居于国内前列的中国史、世界史两个一级学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博雅与精专兼顾、人文精神与科学理性融通、重视史学实践和尊重学生分层多元发展的培养理念,构建以历史学核心知识为中心的融合性课程体系,旨在培养具有扎实学科基础,具备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及自我发展能力,能够胜任教学、研究与管理工作的研究型中学历史教师;亦或能够胜任与史学研究及传播等相关领域的人文类综合型实践人才。相关培养经验4次获得上海市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历史学专业始终致力于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注重学生史学实践能力训练和综合素质发展,同时充分发挥历史教育功能,将史学专业研究人才培养与中学历史师范教育并重,牵头成立“长三角历史教育联盟”“大中小历史教育研究和实践基地”,构建全国历史学本科生论坛、诚之课堂、芷水读书会、青年史学社等一系列平台助力学生成长。青年史学社连续多年蝉联校五星级社团,获评全国高校优秀社团、全国高校活力社团,以及上海市明星社团、上海市优秀大学生理论学习型社团、上海高校标杆活力社团等称号。在师范生培养方面,形成以实践(贯通四年的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教师教育系列实践课程和活动)、研究(专业导师与兼职导师共同指导、专业基础与学科教学相互促进)、扩展(扩展教学实践能力谱系,强化综合育人、课程开发和信息技术运用等能力)和贯通(建构职前培养与职后发展相贯通、大中小学历史教育一体化的平台)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全员、全程、全面构建跨校、跨学科联合育机制台,推进师范生职前职后一体化发展。在拔尖人才培养方面,入学后选拔组成“思勉班”,通过时间(Time)、空间(Space)和人(Man)塑造历史学现代学科的本位认知,使用“跨”(Trans-:跨学科;跨文化)+“超”(Super-:超级课程;超越课堂)+“多”(Multi-:多语种;多导师)的复合培养模式,尤其强调以“跨学科对话-跨学科短课程-跨学科课程-跨学科课程群”为运行轴心,构建旨在打破学科壁垒、摒弃自我封闭模式,以实现各学科间融通贯通和开放式协作的历史学本科拔尖人才培养路径,助力学生成为具有团队精神(Team)、拥有科学认知(Science)、时刻关注心灵(Mentality)的史学工作者、教育实践者和价值引领者。✦✧课程设置✦历史学专业循序推进“四段式”学术训练,构建了以历史学核心知识体系为中心的融合性课程体系。大一采用大类培养,打通专业壁垒,开设文史哲大类课程,培养学生整合人文学科跨学科知识的能力。专业核心课程以通史、史学史为基础,专业选修课程体现各研究方向特色及前沿进展,史学实践课程包括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田野考察、跨专业野外实习等,与地方档案馆、博物馆和中学共建史学实践基地和教育实践基地。多元发展模块课程包括文献研读、教师教育、语言提升、史学传播、跨界融通等板块,尊重学生不同的职业规划和发展需求。目前历史学专业拥有《冷战史专题》《二十世纪世界史》《江南史》3门国家级课程,《中国古代史》《16-19世纪世界史》《中国近代史》等多门上海市级重点和精品课程,多套国家规划教材、上海市精品教材,多个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并主办有3本学术期刊。专业核心课程: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国当代史、中国史学史、世界古代史、世界中世纪史、16-19世纪世界史、20世纪世界史、外国史学史、史学理论与方法、历史文献学的方法及其运用等。史学实践课程群:历史访谈与田野调查、行走历史、史学论文写作等。中国古代史课程群:中国制度史、考古与文博、中国历史地理等。中国近现代史课程群:中国近代外交史、现代中国的思想与政治等。世界史课程群:非洲史、冷战史、亚洲史、欧洲史等。文献研读课程群:冷战时期美国与亚洲国家关系档案文献精研、中国中古史经典论文分析与研究等。教师教育课程群: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海外历史教育研究等。史学传播课程群:公众史学、新媒体与公众史学等。语言提升课程群:意大利语言文化入门、古典拉丁语入门等。跨界融通课程群:国际关系理论、翻译与中西文明互鉴等。✦✧师资队伍✦历史学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60余人,其中教授28人、副教授21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超过80%。其中包括国务院学科评议组(世界史)成员1人,教育部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国家级各类人才计划获得者8人,省部级各类人才计划获得者10余人,多人次在国内重要学术团体担任负责人。历史学专业注重化学科优势为教学优势,坚持实行全员导师制育人,设置有“思勉班”导师、师范班导师、非师范班导师、论文导师、项目导师、中学兼职导师等。近年来教师在上海市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上海市教学创新大赛、长三角师范院校教师智慧教学大赛、上海市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展示活动中屡次获得特等奖、一等奖等奖项。✦✧国际交流✦历史学专业与国外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如美国哈佛大学、英国剑桥大学、法国巴黎高师和里昂高师、德国哥廷根大学和奥格斯堡大学、意大利罗马大学、日本东京大学和九州大学、韩国首尔大学、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大学等建立了广泛的学术联系。以“海外工作站”新模式锚定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战略,在美国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日本早稻田大学、德国奥格斯堡大学、越南人文与社会科学大学和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大学建立五大海外工作站,全面助力学生国际交流需求。✦✧毕业去向✦师范毕业生乐于献身教育事业,近年来就业率达100%,在职后发展中呈现出较强的竞争力。非师范毕业生升学意愿强烈,近年平均国内升学率近60%,还有许多选择出国深造。直接就业的学生亦呈现多元化趋势,广泛分布于基础教育、企事业单位等。历史学系官方网站www.history.ecnu.edu.cn历史学系微信公众号历史学系宣传片图文来源
6月2日 下午 9:24
其他

华东师范大学丨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专业简介✦华东师范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紧紧依托国家“双一流A类重点建设高校”——华东师范大学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影响力和人文学科优势,顺应全媒体时代的发展需要,以传播学院“大传播”平台为基础,坚持培养具有较高政策理论水平,具有宽广的文化、科学知识,具有广播电视新闻、播音与主持艺术等基础知识和播音、主持节目、采访、写作、编辑、制作新闻的能力,专业素养、艺术素养和文化素养并重,专业理论与实践能力结合,艺术感觉与现代传播技术融合,具有自主创新精神和先进传播理念,具备合作精神、国际视野和价值引领,能在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站、音像制作公司以及其他新闻宣传单位、党政机关、各类大型企业、社区等从事播音、主持、新闻传播、文化传播、宣传公关、媒介管理等各项工作的复合型口语传播艺术人才。2020年,本专业入选教育部
5月31日 下午 7:37
其他

华东师范大学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学院与专业简介✦国际汉语文化学院是全国国际中文教育领域专业研究及国内外汉语教师培养的重镇,凭借高标准的学生培养、优质的课程、雄厚的教学和研究力量在国内外持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学院下设汉语国际教育系、汉语言系、比较文学系、汉语教师培训中心四个教学单位,拥有国家对外汉语教学基地、国务院侨办华文教学基地、国际汉语教师研修基地、全球中文发展研究中心四个国家级基地。目前学院拥有汉语国际教育与汉语言2个本科专业;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等6个学术型硕士学位授予点和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点;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国际汉语教育等4个博士学位授予点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博士学位授予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原名对外汉语专业)于1984年在全国高校中首批开设,2007年成为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2012年获批“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专业,2020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3年软科排名A+层次第四。2022年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全新设置比较文学方向,是目前国内唯一的比较文学本科方向。在本科教育的坚实基础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率先在全国招收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硕士、国际汉语教育学术型博士研究生、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在汉语国际教育领域形成了从本科到硕士、博士研究生,从专业学位到学术型学位的完整人才培养链,在国际中文教育人才培养方面持续发挥着标杆和引领作用。✦✧特色优势✦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秉持“厚基础、宽口径、国际化”的办学传统和经典为本、守正创新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扎实的中英文教育为基础,融合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改革,致力于培养学生汉语教学与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使其成为具备“双语、双文化、双能力”的卓越人才。2022年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新增设的“比较文学”方向采用小班化拔尖模式,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建立合作关系,致力于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世界文学体系和中外文化关系,使其掌握人文思考的基本方法,能用中英双语进行自主科研,具备参与国际国内学术交流的能力,拥有广阔的升学和就业前景。✦✧师资力量✦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形成了一支学科分布均衡、梯队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教师中90%以上具备海外学习、研修、工作经历,充分彰显了本专业“国际化”的特色。本专业多位教师入选省部级和国家级各类人才计划,获得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能达奖教金、本科年度教学贡献奖等各级教学奖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拥有知名教授领衔的高质量教学与研究团队,包括国际汉语教育研究团队、语言与应用语言学研究团队、文艺学研究团队、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团队、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团队、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团队,以及全球中文发展研究中心团队、远读批评中心团队、国家话语生态研究中心(CTTI来源智库)团队、民族地区语言文字教育协同研究中心团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团队等。这些理念先进的教研团队,服务国家战略、智库建设与决策咨询,参与国家非遗保护,融合科研与教学,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发展提供着持续有力的保障。✦✧人才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聚焦国际中文教育领域,坚持立德树人,矢志追求和践行卓越育人,主动服务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一带一路”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基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对于高质量人才的需求和汉语国际教育学科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为育人任务,积极投身于一流专业建设。构筑“三双式”和“三位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通过打造系列特色学科群,构筑“三双式”(“双语、双文化、双能力”)和“三位一体化”(“文化”、“语言”、“教学”)的人才培养体系,致力于培养拥有开阔的国际视野、较高的中外语言水平、厚重的中外文化素养,具备中外语言与文化比较能力、跨文化沟通技巧的“厚基础、宽口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2022年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增设比较文学方向,于第一学年下学期选拔,第二学年以小班化拔尖模式进行培养,尝试高起点突破,满足不同层次本科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重点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史深度理解力和思辨性写作能力,以英语高级技能、中文写作和第二外语能力训练为根基,循序渐进地掌握世界文学史、文化史知识和对人文社科问题的分析能力。发挥学院特色优势,实现中外融合育人学院吸引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汉语及中国文化感兴趣的青年,每年有千名各国学生学成走向世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利用中外融合的特色优势,积极探索以卓越育人为目标的全育人培养模式,通过本科生前期导师制、专业课程、打通第一第二课堂、营造多元文化氛围等多种路径,在文明互鉴中实现中外融合育人。构建多元实践平台,强化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培养经过长期发展,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形成了国际化的办学特色,目前已经与国外20多所一流大学或机构建立了教学与科研的长期合作关系,拥有数十个国内外实习基地以及若干孔院志愿者项目,形成课内外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学生协同协作、实践创新与思辨探究等综合能力。✦✧课程设置✦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具备完善的课程体系,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与实践应用课程互为支撑,注重前沿导向的专业课程建设,提高学生的专业核心素养、独立研究意识以及创新创业能力,形成“国际中文教学”“中外文学与文化”“汉英语言”“比较文学方向”等不同系列课程群。《国际中文教学法》《中国文化通论》《中国民俗》《汉英语言对比》等课程被评为上海市精品课程,《语言学概论》被评为上海市一流课程,《20世纪西方美学经典论著导读》《西方文化》(双语)被评为上海市重点建设课程。(一)国际中文教学课程群《国际中文教学法》《国际中文教学见习》《国际中文教学通论》《国际中文教学设计与课堂管理》《国际中文语言要素教学》《国际中文教育技术》《国际中文教学案例专题》《国际中文教材编写理论与实践》等。(二)中外文学与文化课程群《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外国文学史》《20世纪西方美学经典论著导读》《中国美学原典选读》《中国文化通论》《西方文化》(双语)《跨文化交际导论》(双语)等。
5月31日 下午 7:37
其他

华东师范大学丨新闻传播学类

✦✧专业概况✦新闻传播学类含新闻学、编辑出版学2个本科专业。新闻传播学类学生进校后第一年,将在统一的培养体系下进行通识课和专业基础课学习;一年级结束后,在学生对专业已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成绩、兴趣、专长和社会需要等情况,进行专业分流,分别进入相应的专业继续学习。新闻学新闻学专业隶属于传播学院新闻学系,2001年底获批准设立,2002年开始秋季招生,2019年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新闻学专业是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教委和华东师范大学共建的“上海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基地”,也是华东师范大学“新闻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新闻学”两个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的合作单位。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新闻学专业的教学和科研成果在全国新闻院系中处于前列。编辑出版学编辑出版学专业开设于2003年,依托华东师范大学深厚的人文社科底蕴与优质的出版资源,旨在培养具备系统的现代编辑出版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技能的卓越编辑出版人才——即秉承“博雅学识”与“适配技术”相结合的原则,以厚基础、宽口径、重特色为要点,注重在出版业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培养学生们的综合素养和能力,既强调学生对编辑、出版、发行、版权贸易等专业知识的掌握,更鼓励学生在完成本专业课程学习外,积极利用学校优势学科和优质学术资源,选修其他学科课程,拓宽知识背景和学术视野。与此同时,专业也注重对学生加强实践应用层面的创新训练,培养学生掌握出版业各个环节的先进技能,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人工智能时代的多种技术手段,具备胜任融合出版背景下出版业各项工作的能力。✦✧人才培养与师资力量✦新闻学新闻学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素养,能熟练运用现代传播技术,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通过系列人文社科类基础课程的设置,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拓展学生对社会的关注视野。通过新闻传播基础、新闻实务、理论研究基础、卓越创新实践等系列课程设置,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新闻传播理论知识与实务技能。通过新媒体技术基础和融合新闻报道系列课程设置,提高学生适应新媒体传播环境的能力。通过新闻传播学经典选读和传播研究方法系列课程设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编辑出版学编辑出版学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深厚的人文社科素养、能够熟练掌握数智时代先进编辑出版技术、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卓越编辑出版人才。专业拥有一支国际化的教学、科研、实践三结合的中青年教学队伍。专业教师均毕业于国内外知名院校,均有在哈佛、牛津等国外名校访学交流的经历,教学科研能力强,且多位教师为“双师型”人才,曾在国内知名出版机构工作多年,拥有丰富的编辑出版行业从业经历。专业还有一支强大的出版行业师资团队,来自出版业界的专家以前沿讲座、进课程、工作坊、企业参访等形式为人才培养提供支撑,能够为卓越出版人才的培养输送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鲜活的前沿案例。✦✧课程设置✦新闻学
5月31日 下午 7:37
其他

华东师范大学丨新闻学(双学位)

✦✧专业概况✦在国家推动“互联网+”行动计划并将“大数据”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伴随数据新闻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加,数据新闻教育的地位日益重要。本项目结合华东师范大学新闻学专业、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两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人才培养特色和优势,以学科交叉领先、前沿探索的建设思路,培养能在国际新学科方向和领域具有领先创造能力的卓越人才。本项目2020年1月获得华东师范大学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2020年5月获得上海市教委审议通过,2020年9月首次招生。项目依托的两个本科专业皆入选教育部2019年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拥有深厚的学科基础和扎实的人才培养体系。本双学位项目汇集了来自新闻传播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艺术学等多个学科背景的师资力量,建立了跨主体协作式培养模式,培养主体多元化、形式灵活,积极主动开展跨专业互动;与业界保持紧密联系,邀请行业资深人士授课,引入业界实践资源,开展驻校记者计划,探索工作坊、特点话题、研讨会、暑期课等新颖且灵活的教育方式;多方协作,不断探索与专业社群、从业者相结合以改进培养方式;产学研一体化,融合实践育人,以建平台的方式,联合数据学院、澎湃新闻成立“智能传播”实验室,通过融合实践课程打造,完成联合育人与培养。“华东师范大学-澎湃新闻”智能传播实验室签约成立✦✧人才培养✦本项目致力培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兼具新闻传播知识和数据技术理解研发能力的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在服务国家、服务人民、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责任感前提下,学生还将掌握多重专业核心知识和能力,包括扎实的科学素养与深厚的人文社会科学底蕴、新闻传播基本知识、设计思维、数据思维、系统架构能力和算法技术能力,以及针对新闻传播应用场景的大数据系统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王峰院长等带领双学位学生去澎湃调研交流✦✧课程设置✦学科基础课程传播学概论、新闻学概论、程序设计、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离散数学、数据结构、数据科学与工程导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概率论等课程。专业必修课程真实视听语言、中国新闻传播史、新闻采访和写作、数据科学与工程数学基础、新闻编辑、新闻法规与伦理、外国新闻传播史、数据科学与工程算法、当代数据管理系统、统计方法与机器学习、新闻评论、传播研究方法、当代人工智能、信息可视化、自然语言处理等课程。搭建以跨学科交叉为特点的教学团队和教学形式,基于应用情景和综合训练打造融合课程体系。传播学院、数据学院与澎湃新闻三家联合,依托《实训工作坊》、《暑期国情调查》《新闻报道前沿》等实践课程,以“项目制”形式跨主体参与学生实践指导,以解决新闻传播领域、数字伦理以及数据新闻等方面的前沿实践问题。目前已经开展了《公众数字素养提升计划的全媒体传播实践》《数据新闻实践中的设计思维与可视化》《平台媒体的底层技术逻辑挖掘》等多个项目。暑期必修课《新闻报道前沿》利用暑期集中排课的优势,请业界资深人士主讲,如邀请澎湃新闻数据新闻部的张泽红老师主讲,以作品产出为导向,融合新闻报道思维、数据挖掘和可视化、设计美术等三个学科的知识。✦✧发展预期✦在发展预期方面,毕业五年左右,学生有望成为新闻传播单位内兼具数据系统架构、数据分析、数据新闻报道和数据可视化等能力的骨干力量,并显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毕业十年左右,有望成为兼具科学和人文素养、且具备规划新闻传播实践业务前沿发展能力、数据科学研究者能力和新闻传播业务领导者潜力的复合型人才。✦✧毕业去向✦预期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为100%,约60%毕业生继续升学深造,除在本校继续攻读硕士学位之外,还有不少学生进入国内外知名高校继续深造。约40%毕业生选择就业,就业单位主要分布为知名互联网企业、传媒公司、事业单位等。图文来源
5月31日 下午 7:37
其他

华东师范大学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专业简介✦华东师范大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正式成立于1998年,其前身为成立于1992年的“影视教育”专业,该专业是当时国内综合性高校中第一批创办的影视类专业。本专业所属的华东师大传播学院是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文广传媒集团(SMG)部校媒共建单位、上海市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基地,教育部、中宣部“千人计划”的入选单位。本专业师资队伍具有国际化程度高和影视传媒业界经验丰富等特点,有紫江特聘教授、终身教授各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4人,获省部级人才计划支持8人。以华东师范大学“世界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的通识教育体系为基石,夯实人文素养+科学精神的底座;依托学院戏剧影视学与新闻传播学两个一级学科点的学科交叉优势与雄厚的海内外师资力量,以及部校共建业界教研资源和主流媒体实践基地,依托实验中心、融媒体中心、视觉文化研究中心、纪录片中心、影视创编中心、天堂电影院等非实体科研单位,通过学术和实践分类培养的工作坊群落制度,在AI智能影像生产与传播、纪录片以及影像本体方面凸显培养特色,培养与上海建设全球影视创制中心相匹配的影视产业人才,培养理论实践并重,有职业素质、有道德良知,又有广阔国际视野的全媒体影视复合型人才。2008年至今创办16届的上海大学生电视节✦✧课程设置✦必修课程设置摄像、视听语言、新媒体艺术概论、纪录片导论、广播电视概论、中国电影史、影视编剧、动画概论、纪录片制作、影视表演、外国电影史、影视导演、新媒体节目创编、影视后期特效、电影理论与批评、实训工作坊等。选修课程板块设置影视理论与实践、全球视野与文化等✦✧人才培养✦学院为师生提供了融媒体中心、计算机房、苹果机房、达芬奇调色实验室、摄影室、非线性编辑机房、多功能演播厅、表演训练室、录配音间、录播室等各类实验室和拍摄器材。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学院目前已经与上海文广传媒集团、上海电影集团公司、百事通BesTV网络电视技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上海永乐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尚世影业有限公司、上海剧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国际直播中心、上海各区级融媒体中心等多家单位签订建设学生实习基地的协议。学院通过提供各类优质的媒体资源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致力于培养具有专业理论素养和策划操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作品展智慧与创意融媒体实验中心专业实验室——高清演播大厅✦✧毕业生情况✦近年来,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升学率均较出色。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突出,在专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彰显优势。就业学生流向包括签约省级电视台、各类民营影视机构和新媒体公司、自主创业开设影视公司。毕业生的升学读研率逐年提高,境内学校有: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武汉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等。境外读研学校有:英国伦敦国王学院、英国爱丁堡大学、美国东北大学、美国UCLA、美国纽约大学等。图文来源
5月31日 下午 7:37
其他

华东师范大学丨英语专业

✦✧专业简介✦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英语系始建于1951年,历经70余年励精图治,已成为我国英语师范教育的领军者。英语系基础坚实,底蕴深厚,学科体系完整,师资力量雄厚,科研实力位居国内一流。华东师大英语系致力于培养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完善的知识结构、扎实的语言基础和切实的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卓越外语人才,具备服务国家战略、参与全球治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能力和素养。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英语系将秉承
5月30日 下午 6:34
其他

华东师范大学丨西班牙语专业

✦✧专业概况✦华东师范大学西班牙语专业建立于2013年,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旨在培养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完善的知识结构、扎实的语言基础和切实的应用能力,能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研等领域从事翻译、教学、管理和研究等工作的高水平复合型西语人才。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西语听、说、读、写、译能力,全面的西语语言、文化、国别与区域研究方面的基础知识,良好的沟通协作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师资力量✦西班牙语专业现有中国教师6名,西班牙籍外教1名,古巴籍外教1名,其中5人拥有博士学位。中国教师均有长期留学西班牙、墨西哥或古巴的经历,毕业于巴塞罗那自治大学、古巴哈瓦那大学、北京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国内外名校。✦✧国际交流✦一直以来,西语专业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及科研机构保持着稳定的交流合作,积极开展各类国际交流和实践活动,大二或大三本科生可前往西班牙内布里哈大学、萨拉戈萨大学、纳瓦拉大学、挪威卑尔根大学、智利圣托马斯大学、墨西哥尤卡坦自治大学、古巴哈瓦那大学等进行为期1-2学期的交流学习,推动专业学生语言能力、国际视野、人文素养和学术研究的一体化发展。西班牙语专业海外合作高校本科生参加内部里哈大学世界读书日活动✦✧课程设置✦西班牙语专业本科四年主要学习的课程有:
5月30日 下午 6:34
其他

华东师范大学丨俄语专业

✦✧专业简介✦华东师范大学俄语语言文学专业成立于1951年,现为中国俄语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单位。赵云中、朱逸森、冯增义、许庆道、徐振亚、曹国维、张鸿瑜等知名教授曾在此任教;赵云中教授曾荣获“普希金奖章”,徐振亚教授获颁俄罗斯“高尔基奖状”;王冀刚、冯增义、高维彝、徐振亚、曹国维等5位教授被中国译协授予“资深翻译家”称号;朱逸森、徐振亚、曹国维教授荣获“中国俄语教育杰出贡献奖”。1984年,设立俄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12年,设立俄语语言文学博士学位授权点。2022年获评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3年增设翻译硕士点(俄语笔译)。俄语专业翻译家译著(部分)✦✧师资力量✦俄语系现有教师8人,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3名,讲师2名;另外,聘有外籍教师1名。✦✧课程设置✦俄语系本科生核心课程有《基础俄语》、《高级俄语》、《俄语语法》、《俄语视听说》、《俄语阅读》、《俄罗斯文学史》;拓展课程有《俄罗斯社会与文化》、《俄罗斯文学选读》、《翻译理论与实践》、《俄语报刊选读》、《商务俄语》等。研究生主干课程包括《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论》、《译学研究方法》、《文学翻译研究》、《俄罗斯文学与文化》、《俄罗斯文学名作鉴赏》、《翻译理论与实践》、《俄罗斯文化史》、《俄罗斯语言与文化》、《俄语语言文化学》、《当代俄罗斯文化艺术》、《文艺美学》等。✦✧合作交流✦目前,与莫斯科大学、俄罗斯高等经济大学、莫斯科师范大学、莫斯科州大学、白俄罗斯国立大学、白俄罗斯国立经济大学等建有校际合作。与校内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俄罗斯研究中心、白俄罗斯中心多方合作,为国关院、教育学部、传播学院等输送优秀本科毕业生。学生跨专业考研成功率高,成为法学、对外汉语、教育、新闻传播、国际关系等“外语+”人才。✦✧人才培养✦除本科教学外,俄语语言文学专业设有俄罗斯文学、俄罗斯文化艺术、俄语语言与文化、翻译理论与实践4个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向;博士研究生培养以俄罗斯文学方向为主。2024年秋期学期起,开始招收俄语翻译硕士(笔译)。俄语系师生多次出色完成“上海合作组织”、“国际进口博览会”等重大外事接待、各类服务社会的志愿者活动,每年暑期俄语系学生为上海市教委和华东师范大学联合举办,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交流处、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和俄罗斯研究中心承办的“上合组织成员国、对话伙伴国大学生暑期游学”活动提供志愿者服务。俄语系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荣获各类奖项,其中包括全国高校俄语大赛、“外研社·国才杯”“理解当代中国”全国大学生外语能力大赛、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全球俄汉互译大赛、上海市青少年多语种微小说大赛等。2017年阿斯塔纳世博会志愿者2017级学生参加外语学院舞台剧大赛表演2021级本科生任泓仪荣获2022全国高校俄语大赛三等奖师生共同参加“外国文学翻译和研究的开路先锋——纪念戈宝权诞辰110周年暨戈宝权翻译和研究手稿展”✦✧毕业去向✦俄语专业毕业生多供职于高等院校、新闻机构、政府外办、金融机构、旅行社等单位。2023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100%,境内外升学率85.7%。俄语专业介绍
5月30日 下午 6:34
其他

华东师范大学丨日语专业

✦✧专业简介✦华东师范大学日语系始建于1972年,1978年开始招收4年制本科生;1996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9年日语专业升级为日语系,2011年设立博士点,2014年开始招收博士后,形成了“本—硕—博—博士后”的完整教育培养体系,并于2021年入选至国家级本科一流专业,2023年获批MIT日语笔译招生资格,2024年开始招收日语师范方向本科生(非公费),并开始招收日语笔译研究生。✦✧师资力量✦在半个世纪的办学历史中,日语系教书育人传统积淀深厚,成就斐然,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日语系师资阵容结构完整合理,师资队伍包含12名中国教师和2名日籍外教,有教授1名,副教授6名,讲师5名。教师研究领域全面、分布合理,教师获得国家社科7项、国家教科1项、上海社科1项,境外项目多项。教师研究领域互补,年龄层次、学缘结构合理,形成日语语言学/日语教育、日本文学、中日文化交流、日汉翻译四大教学团队,为本科教学提供全方位保障。发扬传帮带传统,老中青三代教师合作编写教材,助力青年教师职业发展。✦✧教学特色✦日语系坚持教学第一,依托雄厚的师资力量,构建独特教学体系,实现优质教学。建立了国内高校首个日语教学研究中心,开展教学研究,构建“课程(上海市精品课程)—教材(国家级规划教材)—科研(国家社科)”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三者相互还原促进,最终有效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日语系坚持“日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从2024级开设日语师范方向,并依托外语学院关键语种教育研究中心,与上海市基础教育合作、与日方大学的日语教育硕士课程联动,计划近几年内实现“4(3+1)+2”联合培养。依托外语学院“双语双科”实验班,遴选优秀学生开展跨学科研究。积极探索日语专业数字化转型,革新教学理念和教育范式,建设AI赋能的翻译类课程。✦✧人才培养✦日语专业学生在专业四级八级考试和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令人瞩目的成绩。近六年来,日语专业四级八级成绩通过率远超全国平均水平,并保持很高的优秀和良好率;本科生51人次获得国家级专业竞赛奖项、19人次获得省部级奖项、30余人次参与各级大学生科创项目,包括笹川杯日本研究论文大赛文学组特等奖、中华全国日语演讲比赛全国第三名等荣誉。特色活动学生荣誉✦✧合作交流✦日语系依托华东师大双一流平台,积极开拓国际交流途径,为学生提供优良的学习和成长环境。与日本近20所高校具有交流合作关系,年均有20名以上(年级人数60%以上)的学生赴日交流,包括东京学艺大学、横滨国立大学、大阪大学、立教大学、日本大学、驹泽大学、明治大学、菲利斯女学院大学、樱美林大学、南山大学、福冈大学、佐贺大学、西南学院大学、奈良教育大学等,其中部分学生还可以获得奖学金支持;研究生阶段则有东京大学、九州大学、筑波大学、神户大学、早稻田大学、立教大学等交流高校。今后将在教师教育方面探讨双学位国际合作项目的可能性。✦✧毕业去向✦近六年来,毕业生就业率98%,或进入海内外一流大学深造(30%),或成为各领域骨干人才(70%)。历届毕业生中涌现了不少活跃于国内外的知名学者、教育家和企业家。日语专业介绍
5月30日 下午 6:34
其他

华东师范大学丨法语专业

✦✧专业简介✦华东师范大学法语专业始建于1972年,从外语二系到欧语系,再到2006年成立法语系,专业建设在新世纪迎来了长足的发展,先后于2005、2011年建立了法国文学硕士和博士点,2020年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4年开始招收法语笔译专业硕士。经过五十年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法语系已经成为国内法语专业的佼佼者,包括法语在内的本校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在全国学科评估中入选A类,近年来,法语系在中国科教网排行榜中位列全国法语专业第五名。✦✧师资队伍✦专业的发展离不开一代代师大法语人的励精图治。专业目前有13位教师,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3名,讲师8名,法语系师资力量雄厚,教师毕业于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巴黎第三大学、波尔多第三大学、日内瓦大学等国内外著名高校,有2名法国外教,1名外籍顾问教授及每年若干短期外籍专家。法语系教师追求学术卓越,研究领域包括:法语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语言学、比较文学、法语教学、法国思想史、国际关系。近年来主持了13个省部级以上的科研项目,其中由袁筱一教授领衔,王静教授、金桔芳副教授等多位教师参与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非洲法语文学翻译与研究”,开创了国内相关研究的先河。法语系教师出版专著和教材十余部,译著数十部,在《Journal
5月30日 下午 6:34
其他

华东师范大学丨翻译(含双学位)专业

“翻译+历史学”双学位项目介绍华东师范大学翻译专业自2008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11年成立翻译系,培养翻译专业本科生和笔译、口译翻译硕士;2022年开设“翻译+历史学”双学士学位项目。翻译系实力雄厚,声誉良好,专业排名历年来均保持在全国前五,专业所在的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在全国学科评估中位列A类;历史学系为华东师大首批系科之一,2007年世界史学科获批国家重点学科(培育),中国近代史学科成为上海市重点学科;在全国学科评估中世界史学科进入A+。“翻译+历史学”双学士学位项目每年招收本科生人数约为25人,致力于培养能熟练使用外语和中外历史知识,胜任国际交流、语言服务、史学研究传播、国际组织、文化教育等领域工作的卓越的“翻译+历史学”跨学科人才。✦✧师资力量✦翻译系目前共有专职教师10名,
5月30日 下午 6:34
其他

华东师范大学丨汉语言文学专业

编者按随着2024年招生季的到来,我们特此推出招生专业介绍系列推送,旨在为广大考生和家长提供全面、权威的专业信息,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我校的育人理念、学科优势和人才培养特色。本系列推送将涵盖我校各个学院的招生专业,详细介绍各专业的专业定位、历史沿革、师资力量、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专业建设、就业前景等信息。我们希望通过这一系列,让每一位考生都能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专业。我们坚信,每一位选择华东师范大学的考生,都将在这里收获知识、成长和梦想。我们期待与每一位有志青年携手同行,共创美好未来。✦✧专业概览✦中国语言文学系网址:https://zhwx.ecnu.edu.cn中国语言文学系微信公众号:ECNUzhongwen✦✧专业定位✦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学科交叉、名师引领的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形成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打造一批国内一流的教学团队和精品课程,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较强的文化创新能力、深厚的家国情怀、宽广的国际视野的拔尖学术文化人才,明于师德、精于教学、善于育人、敏于发展的学者型卓越中学语文教师,以及有望在毕业数年内成长为学术研究领域的优秀青年学者,或文化建设、行政管理等行业的青年骨干。华东师大作家群连续三届(第九、十、十一届)获得茅盾文学奖✦✧历史沿革✦本专业创建于1951年,是华东师范大学最早建立的专业之一,1994年成为全国首批“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2007年入选教育部首批高等学校特色建设专业,2008年入选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2014年入选教育部高校“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7年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A级,2018年在全国率先完成教育部师范专业第三级认证打样工作;2019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汉语言文学(古文字学方向)入选教育部强基计划,“元化班”中国语言文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入选教育部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探索本科卓越人才培养,成立“元化学舍”✦✧系情简介✦本专业秉持厚基础、宽口径、高质量的办学传统和经典为本、守正创新的教育理念,凸显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注重把学科优势与学术前沿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注重名师引领,实施全过程导师制育人;构建“基本要求+自由选择”的课程体系,丰富以兴趣为导向的选修模块;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融合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改革;通过读书会、学术沙龙、创作竞赛等形式,满足不同层次本科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定期举办高质量文学讲座✦✧师资队伍与基层教学组织✦专业所在的中国语言文学系现已形成一支高水平、高风尚、学科分布均衡,梯队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现有专任教师90余人,其中80%以上拥有高级职称;先后有13名教授入选国家级重要人才计划;多位教师曾获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学校师德标兵称号等。本专业一贯重视基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多年来坚持以下原则:1.确保一流学者投入本科教学,高度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在资源投入、绩效等方面给予支持,形成良好的人才工作环境。2.聘请海外高水平专家学者,通过开设面向本科生的讲座、暑期短学期课程等,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和理解能力。3.专业教学委员会、教学督导组、专业责任教授、教研室主任等发挥联动效应,形成推进专业建设的合力。4.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全员参与课程思政。建立健全监督制度,在职称晋升等关键领域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传承和发扬热爱教学、热爱学生的优良教风。5.突出教研室的主体地位。支持教研室举办教学讲座、午间沙龙、观摩课、集体备课等教学活动,帮助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加强业务交流,有效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6.对标国家“新文科”建设要求,注重文理交叉,文史哲融合,构建教学科研融合的新形式。✦✧人才培养✦1.培养目标汉语言文学专业(非师范)汉语言文学专业(非师范)依托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位居国内一流学科前列的优势,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未来人类发展需要,培养具有深厚的家国情怀、强烈的文化自信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具备扎实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知识基础、全面的人文学术素养、宽广的国际视野,具备较为突出的文艺鉴赏能力、理论思维能力、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文化创意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勇于反思与创新,善于沟通与合作,具有健康的身心和全面的修养,具有终身学习、持续发展的自觉意识,有望在毕业数年内成长为学术研究、文化建设、行政管理等行业的青年骨干并具有引领能力的卓越本科生。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依托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位居国内一流学科前列的优势,适应新时代公费师范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培养明于师德,具有高尚的人文情怀和出众的师范气质;精于教学,具备全面的语言文学专业素养、出色的知识整合能力和语文教学能力;善于育人,具有较强的班级管理和综合育人能力;敏于发展,具有突出的反思精神和创新意识,具备较强的研究能力、宽广的国际视野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意识,能够成为所在单位教学与管理骨干的学者型卓越中学语文教师。2.专业核心课程专业现已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成果丰硕:4门课程入选首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7门课程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9门课程入选上海市精品课程,10门课程入选上海市教委重点建设课程;近年来评选中获全国首届教材奖一等奖1项,上海市教学成果奖6项;出版多本高质量教材,其中《大学语文》教材入选国家规划教材,发行总量超过3000万册,为提升中国大学生人文教育做出了卓越贡献。汉语言文学专业(非师范)核心课程《中国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中文工具书》《文学概论》《现代汉语通论》《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论语〉导读》《〈史记〉导读》《〈庄子〉导读》《〈昭明文选〉导读》《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古代语言学名著导读》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核心课程《中国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文学概论》《现代汉语通论》《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论语〉导读》《〈史记〉导读》《语文学科教育论》《语文教学设计》3.毕业生情况汉语言文学专业(非师范)长期以来,专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学生毕业后发展状况总体优秀,并涌现出毕业生“四大群体”:作家群、学者群、出版家群和教育家群。他们在各自领域中成绩斐然,为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本专业在社会上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和广泛的影响。在近五年的调查中,44%的毕业生在国内升学,其中95%的同学就读国内双一流高校;10%的同学选择出国出境深造,其中60%的同学进入《QS世界大学排名》top100的高校。已就业的毕业生中,有超过70%的同学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就业5年左右较快成长为优秀骨干人才。用人单位对专业学生的评价为:专业扎实,综合素养高,适应能力强,经过几年培养和锻炼之后,能够很好地展现自己的能力,很快脱颖而出。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升学)情况_年份毕业生人数升学人数就业人数毕业去向落实率2021146558797.26%2022146528291.78%20231665610395.78%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师范生热爱教育,乐于教育,具备较强的人文情怀和师范气质,98%以上的师范毕业生均能奔赴国家需要的教师岗位。在近五年的调查中,67%的同学均在省市重点中学担任骨干教师,有近60%获得各级奖励。发展潜力大,具有突出的反思精神和创新意识,具备较强的研究能力、宽广的国际视野。毕业五年的师范生评上中级职称的比率接近70%。✦✧专业建设✦(一)专业综合改革1.课程设置方面,依托文史哲大类培养平台,打通专业壁垒;通专融合,培养知识整合与反思创新能力。通过文史哲平台课程,建构“底宽顶尖”的金字塔型知识结构。通过系列专书导读课,强化经典阅读,帮助学生处理“专”与“博”的关系。为师范生开设七门熔铸师范性与学术性的课程,将专业教育与师范教育深度融合。2.教学模式方面,以学生为中心,开发导修制翻转课堂;推进混合式教学,打造系列一流课程。采用教师引导、助教主持与学生主导讨论的方式,将教师课堂讲授与学生的读写训练结合,将文献阅读与专题讨论结合,调动师生的双重主体性和积极性。利用大夏学堂、超星学习通等网络平台,打造适应新时代需求的高阶“金课”。3.师资保障方面,以全员、全过程导师制为依托,注重名师引领;以“课程思政”为抓手,注重学生的价值塑造和人格养成。要求国家级高水平人才等一流师资担任导师,覆盖全体学生,形成“任课教师-学业导师-科研导师-人生导师”有机结合的立体化导师队伍。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同时通过建设书院学习生活社区、开设通识教育课程等途径实现立德树人,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育人全过程。4.课外育人方面,课外培养与课堂讲授相衔接,夯实专业基础,满足多元化需求。每学期开设近30余个读书会,学生在导师带领下精读原典,在读书报告会上自由发表学习成果。开设德语、日语、古典希腊语等外语角,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第二外语学习资源。5.实践教学方面,强化写作训练和科创实践,提升实践创新能力。通过科研训练实践类课程、专业实践与实习、语言实验室实践教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方式,完善实验实践课程体系。6.国际合作方面,引入丰富的全球办学元素,教学环境国际化,提升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搭建丰富的国际交流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境外交流计划,积极推进与欧美高校的本科双学位项目建设,邀请国际一流学者来访并开设讲座、开展一个月以上的学术工作坊。(二)专业未来发展对标国家发展战略和教育改革方向,以提供最好的本科教育为追求,依托一流学科学术实力和人才优势,打造一流课程,促进学生知识、能力与素养的有机融合,培养博雅专精,有家国情怀,有国际视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性卓越人才。1.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卓越语文教师培养模式深化课程创新与改革,全面实施深度导修制,推动读书会、学术工作坊、学术论坛等,提升学生综合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建设一流的线上线下精品课程。2.优化导师制,配备跨学科双导师为本科一、二年级学生配备学业导师,注重读书方法指导;为本科三、四年级学生配备科研导师,注重科研实践;为有需求的学生配备跨学科双导师,以导师项目、科创项目等促进学生成长。3.重视读写训练,提升写作及创新创业能力将本科一、二年级的导师活动升级为《人文经典导读》《经典导读与写作训练》课程;增加课程中的读写训练环节;以写作专题讲座、工作坊等形式开展课外写作培训;积极利用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院和驻校作家等资源,提升学生在文化创意领域的创新创业能力。4.加强国际合作,提高人才全球竞争力继续引入丰富的全球办学元素:支持开设外语角,鼓励学生掌握至少两门外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境外交流,持续推进与德国哥根廷大学等世界一流学府的本科双学位项目建设,以期达到50%以上的学生有为期3个月以上的境外交流经历,100%的学生有与国际知名学者面对面交流的机会。5.提升教师教育课程质量,促使教学和实践一体化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注重课程建设中师范性与学术性的融合,完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对接中学语文实际,服务国家教育改革;实践类课程贯通“一践行三学会”,关注师范养成的全过程;采用信息化手段完成课堂革命,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发展意识。图文来源
5月29日 下午 6:59
其他

华东师范大学2024年本科招生章程

第一条为保证学校本科招生工作顺利进行,切实维护学校和考生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相关法律和教育部有关规定,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本章程。第二条
5月28日 下午 8:00
其他

华东师范大学2024年本科招生专业一览表

最终以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公布为准,各专业介绍见学校招生网(zsb.ecnu.edu.cn)导航栏的专业推送栏目或者微信公众号ecnuzsb。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外语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部传播学院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法学院社会发展学院教育学部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数学科学学院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信息学部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地球科学学部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音乐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
5月26日 上午 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