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创新区研究院

其他

中国“超级小区”究竟是怎么诞生的?

36氪.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的超级小区需要被淘汰?.bilibili.2023.06.16图片说明:本文插图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期内容为一只建筑精原创并编排,版权归一只建筑精所有。▼
1月5日 上午 8:18
其他

这几年的硅谷,传统办公楼转正转变为数据中心……

英亩的办公园区,计划投资至少5亿美元,计划建设一座28兆瓦(MW)的数据中心。图片来源:https://www.novva.com/2022年,总部位于香港的RiCloud耗资
1月3日 上午 8:18
其他

麦肯锡最新报告:2023年最被关注的15项科技趋势

beyond其他气候技术包括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碳减排,自然气候解决方案,循环技术,替代蛋白和农业,水资源和生物多样性解决方案与适应措施,以及追踪净零排放进展的技术。▼
2023年8月1日
其他

芝加哥市中心的公司们正在排队离开?它是否会成为下一个底特律?

Tower),自1973年完工以来,是芝加哥以及全美国最具标志性的摩天大楼之一泰森食品也将员工从芝加哥中心迁移到阿肯色州斯普林代尔的总部,不再认为留在芝加哥有什么意义,这一走也空出了234,000
2023年6月20日
其他

洛杉矶市中心,办公楼价格比新冠前水平竟然暴跌40%!

亿美元的浮动利率贷款,优先抵押贷款利率为Libor+1.89%;夹层贷款为Libor+5%/7.75%。而最近狂飙的基准利率,让Brookfield每月的还款金额翻了个倍,直接决定不还贷款了,Gas
2023年6月13日
其他

旧金山的市中心陷入了“死亡螺旋”?传统城市运营面临着怎样的挑战?

亿美元的运营资金短缺。旧金山市中心的衰败也对城市税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果没有企业和商业活动,城市就无法收取税款,这对旧金山市的财政预算产生了巨大压力。据一份报告的估计数据,预算赤字将从
2023年6月6日
其他

为什么这里成了北美最大的“城市创新区”,旧金山都想来取经!

Commons为成长阶段公司的公司定制,提供会议室,厨房空间等。如果你想更私密地工作,一个占地6,000平方英尺的空间提供带有共用公共区域的吊舱式办公室。(图片版权:Matt
2023年5月31日
其他

纽约金融区,经历911之后,王者归来

Insider点击上图,阅读旧文产业生态组合的转变也为金融区带来了更加多样化的经济生态系统,不仅提高了金融区的活力,还促进了经济的稳定,为下一阶段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空间匹配生活方式在
2023年5月22日
其他

5大微空间:小店们能在东京蓬勃发展的秘诀

不同的是“横町模式”。横町也作横丁,就是小街道的意思。很多东京的大型城市更新项目都设计了底商,如虎之门横町或涩谷横町,期望营造横町多元亲切的氛围。但这是“伪横町模式”
2023年4月11日
其他

在美国,大量办公空间正排队变为生命科学实验室

隶属于FTA建筑设计事务所,作为一个非盈利的研究平台,其使命是打造创新区领域的智库.TOP研究院专注于全球创新区的一体化研究,从Talent(个人),
2023年3月29日
其他

年末回顾:2022年最受欢迎的15篇文章

又到岁末年初,我们每个人都在回顾这一年来的收获,展望新一年的前景。对TOP创新区研究院来说,最大的收获就是继续跟志同道合的你们研究创新,研究创新区,并在这个过程当中,互相成长。这里是你们用眼睛与头脑,投票选出来的最具含金量的15篇文章,再次与您分享。(点击图片即可阅读)苏州工业园区当年花了3000万规划费,到底值不值?据说这是一篇采访了8年的调查报道。应该说,尽管时间距今已经比较久远了,但好的文章能够跨越时间闪耀光辉,给人以新的启迪。这的确是一篇相当难得的关于苏州工业园报道中相当详实的文章,里面提供了很多值得园区开发运营者和新城新区规划建设者借鉴的启示性资料。↓纽约、洛杉矶、旧金山正将市中心的空置办公楼变成住宅这意味着什么?新冠疫情的这几年,北美各大城市都出现了一个现象——越来越多的办公空间转换为住宅。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背后的推动力是什么?阻力是什么?我们有什么解读?这篇文章就是来聊这个事儿的。↓全球5大生物医药创新区,高聚集度造就高竞争力!当今世界是一个“打群架”的时代。聚集度的重要性对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不言而喻。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区域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力量,高技术产业发展更是呈现出典型的集群化特征。大量的研究与实践表明,产业集聚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那如何打造聚集度呢?文本通过5个创新区案例,分布在欧洲与美国,通过他们的实践来看看高聚集度是如何造就产业竞争力的。↓深圳创新模式的真相深圳用了40年从一个小渔村转变成为国际知名的创新之都,在中外创新史上都堪称是一个奇迹,但这个奇迹背后的原因和深圳创新的路径方法却一直没有得到正确的解读↓“15分钟生活圈”模型详细拆解3大关键特征及4项指导原则2016年,当Carlo
2023年1月16日
其他

纽约VS东京,哪座城市被规划得更好?

Sites我们来看世界上最大的车站——新宿(Shinjuku)。这里不是车站,而是一个地下迷宫:其36个站台服务于30条线路,其中包括地铁、通勤列车和长途列车;有200个不同的出口;每天,约有
2023年1月4日
其他

产业集群时代来了!德国、美国如何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

TOP创新区研究院,FTA建筑设计事务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内容仅供交流学习,不做任何商业用途,不代表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近日,上海市出台《上海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
2022年12月6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嫌15分钟生活圈不够?瑞典做了1分钟生活圈!

furniture),这些街具可以灵活嵌入街道:可以根据绿化、休憩、儿童活动等空间需求做出适应调整,也可以独立设置,或者绵延整条街道。同一条街道,不同的改造方案。图片来源:street
2022年11月29日
其他

纽约、洛杉矶、旧金山正将市中心的空置办公楼变成住宅,这意味着什么?

的改建公寓之前是办公楼https://www.rentcafe.com/blog/rental-market/adaptive-reuse-apartments-2021/适应再利用Adaptive
2022年10月24日
其他

人是万物的尺度”:迷人的城市是以人为尺度的城市!

Gehl),很多人都不陌生,他是丹麦城市规划及建筑大师,著有我们这个领域每个人几乎读过的《交往与空间》,哥本哈根能转变成现在这个自行车友好城市,纽约能多出几十个怡人的步行空间,都要归功于Jan
2022年10月13日
其他

全球5大生物医药创新区:高聚集度造就高竞争力!

Permanente医疗机构、拜耳、辉瑞、Nektar制药等等大型国际公司……这些改变的关键核心在于2003年。那年,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进驻Mission
2022年9月27日
其他

慕尼黑成为全球生物医药一线城市的独特秘诀!

名居民的小村庄;不过在70年代,小村就迎来了贵客:马克斯普朗克生物化学研究所与LMU的校附属医院落户于此,后来其化学院跟生物院也搬迁至此;80年代基因科技蓬勃发展,应用分子研究组纷至沓来,gene
2022年9月26日
其他

很多城市决定不再“摊大饼”了

隶属于FTA建筑设计事务所,作为一个非盈利的研究平台,其使命是打造创新区领域的智库.TOP研究院专注于全球创新区的一体化研究,从Talent(个人),
2022年8月30日
其他

“15分钟生活圈”模型详细拆解:3大关键特征及4项指导原则

城市是一个致力于应对气候变化的世界大都市网络,在15分钟城市模型的基础上,他们提出来更具体的解决方案:1:打造“完整”社区:通过分区、混合用途、土地用途提供所有便利设施。一个成功的
2022年8月29日
其他

因为一条高速公路而“死亡”的城市

月搬到纽约市之前,安泰总部一直在哈特福德。毫无夸张地说,哈特福德曾经是“全美国最富有的城市”。最早的有轨电车之一就出现在这里然而现在,她是美国最贫穷的城市之一:每
2022年8月15日
其他

深圳创新模式的真相

作者:周路明(深圳市科技局原副局长)来源:招商引资内参(ID:zsyznc)以1979年3月国务院批准广东省宝安县撤县建市作为深圳的出生日期,深圳作不过只有40余年历史。深圳以其“特立独行”的发展方式,为我们展现了一种需求导向、民间创新的可能性与有效性。究竟怎样的“深圳功夫”才创造出如此的“深圳奇迹”?深圳用了40年从一个小渔村转变成为国际知名的创新之都,在中外创新史上都堪称是一个奇迹,但这个奇迹背后的原因和深圳创新的路径方法却一直没有得到正确的解读。主流的创新理论家们总是用“成果转化”的套路来说深圳的事儿。所谓“成果转化”模式是美国硅谷套路的中国变种:国家把创新资源投入到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实验室里,弄出一些以专利等知识产权为表现形式的成果,然后通过向产业推销技术实现技术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当然,理论家们总会加上政府高瞻远瞩、科学规划之类的说辞,因此成果转化的解读方式很容易被各级政府接受,但这不是深圳创新模式的真相。中国的创新模式一直存在不同的门派,“成果转化”派应该是创新领域的武当、少林,很长时间里中国科技创新的资源配置和政策设计的逻辑框架基本上源于成果转化。深圳一开始就避开了成果转化的模式,因为深圳既不是权力中心也不是科技资源的中心,当初中央给深圳的定位是改革开放的窗口,并不曾奢望深圳成为一个创新的城市。然而深圳正是在实现改革开放两大目标的过程中锻造出了不一样的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市场化的进程成为深圳创新的原动力80年代初中央设立经济特区的目的是希望通过改革开放在这些区域率先建立市场经济的框架体系。深圳无疑是推行改革开放最为系统的特区,围绕建立市场经济体系的改革开放使得市场化的进程贯穿于深圳40年发展的全过程,深圳创新的基因隐藏在市场化的进程中。市场化进程能够成为深圳创新的主导因素,关键在于中国创新实践的特殊背景。发达国家是在既有的市场经济体系下开展创新,他们只需要把技术本身做好了,市场经济体系会很顺畅地帮助企业完成商业化的过程。中国的情况完全不一样,它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开展创新的实践,消除阻碍创新的制度因素要比技术实现本身重要得多。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其早期的工作集中在通过改革去构建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把资源配置方式从计划转向市场主导,包括鼓励兴办私营企业、引进外资、土地和住房制度改革、建立证券交易所等等,这些看似与创新没有直接关联的动作,却为深圳后来走向创新之都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在于市场化的进程对人的解放。计划经济年代,人的能动性被束缚在各种条条框框中,就像当时的广播体操呈现的图景,所有人动作整齐划一,仅仅在第八节跳跃运动时能看到某些有能量的人比其他人蹦得高那么几公分。深圳的市场化进程给那些高能级的人提供了发挥的机会,那些能在第八节跳跃运动中比别人蹦得高的人选择到了深圳。这就是为什么香港的市场化程度高于深圳却没有出现大面积的创新活动。香港人是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生存,深圳是一帮在计划经济年代憋坏了的人在那儿折腾,当这帮人了解到科技能为他们赋能的诀窍之后,就此一发不可收拾。将创新从科研活动转变为经济活动创新本质上是一种经济活动,从1912年熊彼得第一次定义创新到今天,国际范围内都确认创新讨论的是一个经济学问题。但这样一个简单的认知直到今天在中国仍然被大多数人无视。长期以来,人们将科研当作最高级的创新,甚至将科研等同于创新,这种认知对中国科技资源的配置方式和评价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结果是来自于高度行政化科研系统的专家掌握了创新的话语权、资源配置权、创新活动的评价权。中国所谓科技、经济两张皮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在于我们对创新的认识上出现了偏差。深圳在市场化的进程当中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一方面是因为深圳不存在一个游离于经济系统之外的科研系统,这使得它的选择变得比较简单,资源配置和政策设计都围绕市场主体进行,企业很自然地成为创新的主体,企业家成为创新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科研成为创新的一个配合的环节而不是支配的环节。深圳成功的技术公司大都不是怀揣一个成果转化的梦想去做一个公司,都是先要做一个适合市场的产品能够卖出钱来让企业生存下去为优先目标,然后通过产学研合作的方式选择合适的技术来不断提升产品的性能和品质,深圳关于创新的4个90%(90%以上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职务发明专利来自于企业)实际上反映的是它按照经济规律组织创新的事实。图3:深南大道(1983→1985→2018),南山蛇口(1979→2016)图片来源:新华社客户端可以说深圳创新秘诀里很重要的一条在于:深圳是中国第一个把创新从纯科研的活动转变成为经济活动的城市,这使得创新投入产出的效率出现了极大的改善。在科研主导的创新模式中,技术实现被当成终极目的,大牌的专家、高级的技术、昂贵的装备变成了创新的标配。当创新回归经济活动层面之后,人们对技术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深圳人的技术观不同于其他地方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技术被当成工具,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一个具有能动性的工具。合适的技术(与企业发展阶段、市场需求、管理架构、人才配置相适应)的技术是好技术,企业家的能力体现在发现、鉴别合适的技术。当年王传福创业时候的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在中国做制造必须利用人口红利来降低制造成本,这成为比亚迪创新模式的基本逻辑。按照这个模型,王传福在电池制造产线中能不用机器的地方尽量用人工,为了适应大量人工环节,他在电池材料环节加大研发投入来保证产品的质量,比亚迪用这种方式打败了跨国公司。某一年,外地的一位领导参观完比亚迪,看到简陋的生产线和大量的打工仔、打工妹,很不以为然:这不是一个工厂吗,哪里有高科技?而这正是深圳不一样的地方,按照经济规律组织创新。制度创新优于技术实现中国的创新实践的特殊性除了前面提到的我们是在两种体制转轨的过程中推进创新之外,还有一个不同于发达国家的地方。我们大多数情况下是处在跟随、模仿的阶段,这意味着中国企业介入的行业,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知识产权的布局,我们不得不从产业链的末端开始逐步提升。在这种背景下,政府的制度创新和企业的管理创新都比技术实现来得更为迫切。我们被中国式的技术突破忽悠得太久了,当一个领域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布局完成之后,我们在某个节点、某些性能、某些指标上的突破对产业的发展其实帮助不大,中国创新管理部门沉醉于技术实现本身,造成资源配置很大浪费。深圳在2000年之前很少有机会参与到国家科研资金的分配环节,因此基本上没有受到这种唯技术论观念的影响。深圳过去40年在创新方面取得的成功从来都不是技术的胜利,而是在市场化的进程中不断通过制度创新消除阻碍创新的体制机制因素,激发企业家的创新热情,把技术实现的环节交给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或自己研发来解决,从而实现了高效率的创新。在制度创新方面,深圳政府有优异的成绩单,尤其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和整个90年代。深圳曾经拥有一支稳定的技术官僚队伍,这帮人对市场经济的规则存有敬畏之心,对按照经济规律组织创新有深刻的认识,采用问题导向的方式不断为高科技产业发展提供新的政策设计、体制机制解决方案。1987年,深圳颁布18号文《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鼓励科技人员兴办民间科技企业的暂行规定》,成为引爆孔雀东南飞的导火索;1993年,为了解决中外合资时无形资产评估的困难,深圳建立了全国第一个无形资产评估事务所并推出了管理办法,催生了一个行业在中国的兴起;1994年,深圳市科技局先后颁布《深圳市技术入股暂行规定》和《深圳市技术分红暂行规定》,解决了无形资产入股环节的一些障碍,推动了兴办民间科技企业的一轮高潮;1995年,以中兴通信、迈瑞为代表的一批民营企业从国有企业裂变出来之后发展迅猛,引起了国有企业的强烈反弹,要求用行政杠杆干预“国有资产流失”的呼声让政府承受很大压力,科技局采用推动立法规范人才流动的方式来处理,推动颁布了《深圳经济特区企业技术秘密保护条例》,保护了一批民营科技企业的正常发展,这个条例也成为中国商业秘密保护领域的第一部法规;1999年,为了解决技术供给不足的问题,深圳创办高交会,把技术交易、产品展示、创业投资集成起来,颠覆了传统的技术市场模式,为深圳高科技产业资源整合提供了重要的平台。这些工作对高科技产业发展的作用绝不是一两个技术突破能够比拟。制度创新驱动技术创新是深圳能够贡献给中国科技产业的重要经验,可惜这部分工作没能得到系统地总结,包括深圳自己也经常表错武功,落入所谓成果转化的俗套。这些年来,随着公务员规管方式的一些变化,深圳没有形成新形势下制度创新的方式,逐渐陷入“安全生产模式”,让不断发展的创新实践去适应既有的规则,这一点尤其令人遗憾,如果深圳不能延续制度创新的传统,对中国创新发展是重大损失。在开放的环境中学习创新深圳建市之初的现实是离北京远离香港近,人们普遍认为没有北大、清华、中科院撑你,你在科技领域啥也不是。但经济特区的地位让深圳企业最先与国际市场和跨国公司开展合作,在这个过程中深圳企业获得了两方面的重要机会。一是在国际交流中学到了组织管理创新的知识。在缺乏源头技术供给的中国搞创新,学习组织管理创新的知识比学习技术本身重要,我在深圳的27年中,那些炫技的公司都死在了半道上。华为今天的核心技术是重视组织管理创新的结果,不是因为刻意追求研发指标。华为和中兴的差距主要也不是技术方面,华为基本法、借助IBM完成的流程再造,这些东西使得二者拉开了距离。二是深圳技术公司深度地融入了国际产业生态,成为全球高科技供应链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这一点非常关键,成为国际协同创新社区的一员意味着有机会分享全球最新的知识(包括市场、管理、技术、法律),你是在参与系统进化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一旦融入国际产业生态,中国公司超强的学习能力使得它有很高的概率后来居上。需求导向的创新路径美国硅谷通过斯坦福实验室引领的创新是全世界公认的最高境界,很长时间创新是美国人在定义,这个定义影响了中国数十年,直到今天依然被视为主流的创新模式(成果转化)。但中国的科研系统与美国不是一回事,高度行政化的科研板块与市场化的企业联结存在诸多难以逾越的障碍,使得转化变成了一件极为低效率的事情,成果转化在中国实际上是一个失败的制度安排(遗憾的是直到今天没有人承认这一点,因为这牵涉到太大的利益格局)。深圳因为没有传统的科研系统存在,创新被作为经济活动安排在企业中进行,自然而然地走上了市场驱动、需求导向的创新路径。华为、中兴最初都是从代理开始,在销售产品的过程中了解到它的性能、市场机会,然后尝试自己做制造,为把产品做得更好一点开始做一些研发,能力不够时通过产学研合作来实现这些技术,逐步形成自己的研发体系。深圳的技术公司都是从奴隶到将军,从产业链的低端慢慢爬上来成为国际一流公司,很少有通过某一项技术一夜暴富的案例。2005年深圳科技局做过一项调研,深圳科技公司97%都是通过需求导向模式开展创新,极少有成果转化的方式。这意味着一个残酷的事实:中国一线技术公司的进化其实跟国家的科研布局没有太大关系(除了人才供给),跟科研系统年复一年的“科技突破”没啥关系,这种现象我们在其他城市也能够看到。这些年我们一直拿中国公司技术能力快速进步的事实来为科研系统背书,为科技资源配置方式背书,为科技评价方式背书,但其实这个逻辑并不存在。中美贸易谈判过程中最为吊诡的一件事情是,双方的谈判人员花很大精力在2025规划的争执上,似乎中国科技产业的快速进步是因为政府的规划和资助。如果是中国官员持此看法倒不奇怪,但反而是美国人极力强调这一说法,让我严重感觉美国人在使诈,以他们的智库和情报机构的能力难道分析不出中国技术公司的成长秘密?很长时间里我一直认为,有没有人总结深圳功夫的秘诀无关紧要,深圳按照市场化的进程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可以了,中美冲突让深圳功夫具有了超出自己利益范围的意义。当美国试图强力阻断中美科技连结的背景下,中国究竟应该采用什么样的路径发展产业核心技术,成为中国科技经济界讨论的重要话题。很多以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研发为名的重大科研计划在不同的层面被热烈的讨论,这些话题牵涉的是重大的科技资源配置计划,主导这些话题的是科研系统的专家和政府官员,这让人强烈地担忧科研导向的创新模式中会支配中国未来的科技资源配置。30年前,为了解决所谓科技、经济两张皮的问题,国家启动了科研机构改革的工程,但基本没有触及科研系统的根本性问题。当时的科研系统因为缺钱还能对市场经济的规则存有几分敬畏之心,时至今日,中国科研系统在资源配置、科技评价、政策制定方面比30年前拥有了更大话语权,因而也变得更加傲慢。我们的科研系统从观念上、方法上到职业操守上都没有准备好成为中国产业核心技术的供给者,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如何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希望深圳经验能够给我们提供部分答案。TOP读者群成立啦欢迎扫码加入↓更多相关阅读(点击图片即可阅读)创新区研究,就在TOP研究院。TOP
2022年7月29日
其他

一个地区只要吸引6%的创意人才,人就会源源不断地涌入(6%理论)

一个地区只要吸引6%的创意人才,人就会源源不断地涌入这就是Garfield社区的“6%理论”。(我们姑且把创意类别定位从事一下行业的人:广告和营销;建筑;工艺品;设计(产品、平面和时尚);电影(电视、录像、广播和摄影);出版业;博物馆美术馆和图书馆;音乐及表演艺术、视觉艺术)为什么是6%?研究表明,创意工作者和产业会在大都市区的中心聚集;这些研究还表明,当一个社区中的创意人群达到6%,那么就到了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它好像就有了一个惯性,这将推动社区转向繁荣(一般来说,一个城市的创意工作者的平均数量在3%到4%之间)。虽然6%的数字不是一个确定的数值,也没有经过严格的科学论证,但是6%是创新社区实验的一个合理起点,如果能通过一系列的工具有策略地达到6%,那么将更有策略地建立各大繁荣创新区。为什么呢?根据规划大师昆兹曼的说法:创意城市与城市创新(urban
2022年7月14日
其他

什么样的公共空间能催化创新?大量案例都遵循这4大策略

Kruglov值得牢记于心的是,我们不应仅仅提供空间,而是要创造体验场景。体验是根基是“人”,开放地将用户用各种方式邀请到一个又一个的空间内,激发逗留的意愿,甚至创造“心流”的体验。设计大师Jan
2022年7月6日
其他

TOD的秘密,日本已经研究透了……

本文共6639字,预计阅读时间15分钟!一次看不完,收藏/关注一下!「无地铁不城市」,我国轨道交通发展进入「全域」时代!至2022年初,国内地铁城市达41座,是全世界开通地铁系统最多的国家或地区。但是「建得起,养不起」,是多数城市轨道交通发展面临的难题。▼
2022年6月29日
其他

厉害了!15年从0带动3000亿产值:苏州的世界级生物医药高地BioBAY

Zhavoronkov的文章,文章中,Alex提到在2020年因为一场学术会议他第一次来到苏州并参观了BioBAY。biobay的沙盘,图片:Alex
2022年6月21日
其他

40年从0到顶尖,新加坡如何成为亚洲发展最快的生物医药集群地?

图文来源:新加坡EDB、界面新闻、TOP创新区研究院、动脉网等。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用于信息交流与探讨,不构成投资或决策建议或依据,不承担由此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过去40年,新加坡从零开始,成长为全球级别的生物医药中心。截至2020年,已有包括葛兰素史克、默沙东、艾伯维、诺华、辉瑞、罗氏、赛诺菲、安进等在内的11间世界顶级的制药和生物技术公司在新加坡投资建设了超过25个大规模创新研究基地,研究方向包括临床科学、基因组学、生物工程、细胞生物学、医药生物学、生物成像及免疫学等前沿领域。2021年,新加坡生物医药产业总值约为160亿美元,同比增长11.1%。除了增速快,生物医药产业的体量也足够大,2021年产业产值占新加坡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高达4%,是除电子业之外,新加坡最“吸金”的产业。这样的成绩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奇迹,尤其是在国土面积仅有719.1平方公里的城市级国家新加坡,上海都要比新加坡大9倍。从0做到百亿美元级的市场体量,新加坡如何做到?答案是“聚焦工厂”创新模式the
2022年6月20日
其他

武汉120万人口增量的反面:中国近1/3城市的人口在流失!

隶属于FTA建筑设计事务所,作为一个非盈利的研究平台,其使命是打造创新区领域的智库.TOP研究院专注于全球创新区的一体化研究,从Talent(个人),
2022年6月7日
其他

谷歌首次独立设计的新总部面世,一文看够其拿地设计建成全流程!

第四版新建物与新增大范围建案的白金认证,并成为获得国际生活未来研究所(ILFI)生活建筑挑战(LBC)水花瓣认证的最大办公设施。在整个园区中,可能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龙鳞屋顶DRAGON
2022年6月6日
其他

一篇读懂工业上楼,6大典型模式,7大代表案例,未来3大趋势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在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用地紧张、原有工业用地利用率低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各大城市开始积极探索工业载体空间新模式——工业上楼。2021年7月2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推广借鉴深圳经济特区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的通知》,总结梳理了深圳经济特区已复制推广的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其中,在第十条——划定“区块线”,保障工业发展空间的内容中,明确提出要推广“工业上楼”模式。(点击下图,阅读发改委“深圳经验”)工业上楼的定义工业上楼是指让企业在高层楼房中进行工业生产的产业新空间模式。我们认为工业上楼具有以下特征:01在工业类用地上发生的生产空间创新模式;02高度超过24m,或者楼层数达到6层及以上的工业厂房;03上楼对象为轻型生产、环保型和低能耗类型的高端制造业,如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什么要工业上楼?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在经济增长目标的驱动下,工业发展往往面临转型升级加速和土地资源紧张的双重压力,工业上楼由此诞生:原因一:产业转型升级加速一方面,高新技术跨界融合的新兴产业企业对生产研发的空间环境和厂房建设标准要求更高;
2022年5月23日
其他

研究了1000+个科创社区后,我们这样设计“长三角G60科创之眼”

纵观国内外创新区的发展经验,很多全球知名创新区均呈现出“廊带”分布特征。作为科技创新的载体,科创走廊在多城市跨区域合作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2016年,上海市松江区发起“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发展战略”,谋划布局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2018年,G60科创走廊升级为上海、嘉兴、湖州、杭州、金华、苏州、合肥、芜湖、宣城9城组建的全国首个跨省实体化运作的一体化发展集群。在上海都市圈时代和G60成为国家战略的共同背景之下,“G60”已然从一个普通的国家高速公路网编号演变成了都市科创走廊的代名词。G60这个超越了行政区划的科创走廊,能让大企业更加科学地布局产业,使研发和产业化更加精准地对接,这是上海为区域产业合作进行的全新探索。而地处临港松江科技城西片区,位于科创走廊起点的“长三角G60科创之眼”,也必将成为引领产业发展、代言区域文化的城市创新区。FTA作为专注科创社区的一体化设计专家,一直研究并实践场景如何激发空间、区域乃至城市的创新。2022年,在“长三角G60科创之眼”城市设计策划和首发区块建筑概念方案设计方案征集的国际竞赛中,FTA在众多国际知名设计事务所中脱颖而出,中标城市设计方案。长三角G60科创之眼城市设计
2022年5月9日
其他

疫情后,城市经济迅速恢复的8大抓手!

疫情对经济活动的打击是不言而喻的——经济增长放缓,供应链体系受到严重冲击,上海以及其他重要工业中心甚至相继停摆;服务业及其就业陷入困境,对风险抵抗能力较弱的小企业难以为继。更重要的是,疫情危机让普遍的悲观情绪得以蔓延,进而影响了人们的信心和预期,如果不加以积极的干预,会在长期对更广泛的经济发展产生负面效应。增强信心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在短期带来可见的经济复苏。而找到其快速恢复的抓手,是城市经济重振的重要前提。本文尝试从国际案例中获得经验,形成可操作的观点,为疫情后的经济快速复苏带来启发。抓手1:关注“规模扩张型”企业+“高就业乘数”企业后疫情阶段,城市最应该关注的指标之一就是经济产出与就业数量,毋庸置疑这个任务只能落在企业上,我们建议,重点关注“规模扩张型”企业+“高就业乘数”企业。“规模扩张型”企业指的是其收入与就业在过去几年中都在持续扩张并有显著增长的企业。“高就业乘数”企业主要来自先进制造业与创新部门。据美国的统计数据:一个普通制造业的职位可以带来1.6个制造业外的就业,创新部门的就业乘数是制造业的3倍之多,同时一个先进制造领域的就业也可带来5个先进制造业外的就业,并且可以横跨16个产业领域,具有强大的乘数效应。从城市整体的角度来看,一份高科技工作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就业机会,还会最终会产生出五份高科技部门之外的工作,其中既有高技能职业(律师、教师、医生),也有相对的低技能职业(餐厅服务员、美发师)。政府可以试着与此两类企业重点建立联系,了解它们的聚集方式以及产业生态,了解它们吸引人才的方式,了解他们在疫情中的挑战与困境,给予合适的扶持政策,并在疫情后的经济恢复中,有机地将此类企业融入发展计划,发挥此类企业在重建中的积极作用,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抓手2:鼓励基于需求的本土创新疫情下的上海,很多市民因为封城无法得到及时救治陷入危险,为了解决这一困境,4月7日,一个平台悄然上线——这就是“我们来帮你·上海抗疫互助”,它由一帮子在家隔离的年轻人开发,团队里10多个人,里面有经验丰富的产品经理和程序员,从产品策划到开发上线只用了几个小时。市民求助的信息在实时更新,紧急程度分为极紧急,紧急、较急三类,平台上线仅几天,就已收到400多个来自企业、政府机关和普通居民的物资对接信息。同样,在日本福岛地震发生后核电站泄漏,辐射污染严重,数万人逃离家园,恐慌情绪蔓延,但官方人手不够经验不足,民众连哪里是安全区都不知道。情急之下,几个人发起了一个网上社区,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众人决定自己解决问题:一个创业公司设计出来了更方便好用的辐射监测设备,一个众包网站帮着筹集了款项,一家本地公司完成了生产,一大群志愿者把监测设备绑在汽车上走街串巷,他们很快就收集了超过5000万个数据点,放在一个知识共享网站上供人们随时查阅……这个由民众自我发起的网站是https://safecast.org/这就是基于需求的社会创新。这些创新根植于互联网时代,他们快速地应对当下的需求,而正是这种快速响应,快速创新,让让城市运行更有韧性。在疫情后的恢复重建期,可以鼓励更多此类基于需求的创新。比如在线上组织黑客马拉松(Hackathon),抛出挑战及问题,组织本地创业社群提供有关技术并为如何应对经济冲击提供解决方案。抓手3:工作技能培训匹配未来产业发展疫情对旧有的经济结构产生了巨大冲击,这个冲击在某些领域还可能是无可避免的。在不稳定的经济大环境下,不少行业机会锐减,不少人被迫离开旧的岗位,而与此同时,漫长的疫情大大加剧了所有人的疲惫感,想重新寻找开始的人越来越多。不管是哪一类离职者,他们都需要再次增强个人能力,提高技能,与未来的产业发展做更恰当的匹配。地方政府可以与大学、职业培训项目、公司内部培训部门等合作,提供“学习大礼包”。这个大礼包可以是来自各方的在线学习培训资源,也可以是来自具体公司的实习机会等等,也可以是给节点公司的培训费补贴,这些政策可以帮助人才们建立更有针对性的技能体系,在该城市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在此抓手中,可以重点关注年轻一代,年轻人刚入职场不久,他们抵抗疫情风险更为脆弱,而且有可能受雇于被疫情影响最大的产业,但从另一角度来说,一旦经济开始复苏,这个群体可能是反弹最快并更趋向于寻找新机遇的群体。抓手4:制定企业支持方案特别是双创企业为了保障疫情之下企业正常经营运转,减轻疫情为企业所带来的负担,城市应该为企业制定系统减负政策,比如为企业减轻社保缴费负担等。更值得警惕的是,由于市场需求的萎靡,整体经济大环境的不景气,往往容易导致风投资本的萎缩以及创业者创新意愿的下降。在这种情境下,地方政府可以尝试建立双创支持体系。例如,与大学研究所共同建立创新网络,进一步促进“产学研”一体化,提供创业资本,建立本土孵化器加速器,有效地向企业家们提供更多支持。从另一个角度看,经济衰退期往往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到来,其中蕴涵着新的机会与商业范式,有一部分人可能会更大胆地进行创业尝试,从而实现弯道超车,成为下一个时代的王者。考夫曼基金会(Kauffman
2022年4月28日
其他

口袋公园:城中老旧“边角料”改造,让社区重焕新生

©吴清山整个“院子”广场还从人行道后退,形成一个过渡空间,同时布置了大坡道,方便无障碍通达。宽宽的坡道上种了两株朴树,与永嘉路两侧茂盛的梧桐组成一团树荫,也增添了过渡的意味。长方形口袋公园内部一览
2022年4月27日
其他

芝加哥市中心富尔顿市场:1平方公里创新区的10年逆袭路

我们今天又来讲一个创新区的故事。这是一个不到1平方公里的巴掌大小之地。直到2000年,这里都是危险的下三滥地方,而到2013年,该地仍然乏善可陈;随着时间来到2021年,这里众星云集,聚集了麦当劳、谷歌、WPP、Glassdoor等众多公司的全球总部、区域总部,并兼具艺术气质。短短10年,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个地方坐落于芝加哥市中心,名为做富尔顿市场创新区Fulton
2022年4月26日
其他

分析了499 个城市后,发现城市的5种增长模式

READING-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更多相关阅读(点击图片即可阅读)创新区研究,就在TOP研究院。TOP
2022年4月19日
其他

可以吃的屋顶、公园、草地、绿化带,可食用城市(edible city)!

READING-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更多相关阅读(点击图片即可阅读)创新区研究,就在TOP研究院。TOP
2022年4月14日
其他

同样的设计团队,但纽约的高线公园与迈阿密的低线公园注定有不一样的结局!

英里长的高线公园大获成功,世界各地都出现了翻版,以往城市中的废弃或未充分利用的铁路线、机场和工业滨水区转眼变成了香馍馍,仿佛城市的复兴就靠他们了。但要注意:真正实现highline
2022年3月24日
其他

打造成功创新区的9大策略

“创新区”这一概念在近几年被人熟知,随着世界经济体系以及竞争方式,从以生产有形商品为中心转变为以创新和知识为中心,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注重创新区的建设,把创新区作为驱动经济发展的关键战略。那么,究竟什么是创新区呢?创新区是指那些汇聚领先的研发机构、企业集群以及初创企业、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的地理区域。这些创新区空间紧凑、交通便利、通信网络顺畅,并提供办公楼宇、商业公寓、居民住宅、零售中心等配套设施。创新区强有力地推动创新、促进经济包容性、可持续性增长的潜力。创新区的规模可大可小,但创新区的本质是网络:这里有各种规模的企业和教育机构,有草根创业公司和学校医院等,它的开发是混合的,这里适合步行、骑自行车,交通非常便捷,金融系统也很发达
2022年3月17日
其他

研究全球100+案例后终于知道:打造伟大的创新生态,需要这3大要素!

寻租经济主要出现在资源地区,比如波斯湾阿拉伯国家,或者巴拿马(巴拿马运河)和埃及(金字塔)这样有吸引人的基础设施的地方。轻松赚钱,并不需要下苦力冒险创新,创新精神还会遭到排斥。资本+专业知识
2022年3月14日
其他

00后与城市的互动中,藏着城市走红的成功密码

多数年轻人喜欢城市生活,城市便利包容,热闹绚烂,刺激鲜活,充满想象。城市为年轻人提供了栖身之所,而年轻人与城市的互动,也在不断地重塑着城市。00后体验城市的一个方式就是——打卡。他们不仅靠肉身去体验城市,他们还在网上分享他们的城市生活。随着碎片化的体验记录喷涌到社交平台上,无数以往看不见的角落,依靠大数据与算法在网络上被发现,最终重新折射回现实城市中,塑造着新一轮的城市体验。打卡城市西安永兴坊是一片仿古建筑群,2014年开业以来一直不温不火,不少西安本地人也并不看好其发展。而在2017年底的某一天,网友拍摄了一条15秒的摔碗酒短视频发到抖音上,摔碗酒狂放中带有洒脱,体验与观赏兼备,去晦气迎吉利,一碗只要5块钱。该视频短时间收获了上千万个赞,西安永兴坊彻底火了,人们纷纷来打卡。在上海,由著名设计师邬达克设计,始建于1924年的武康大楼,每天就有4万游客前来打卡拍照,对,是每天;在网上分享武康路玩法的帖子更是数不胜数。武康大楼走红不仅有历史
2022年3月10日
其他

城市更新样板:纽约肉库区从“糜烂荒野”变成“创意高地”,主要靠这个3个项目!

Meier)的年轻的不知名的建筑师(我们现在知道了这个人是建筑大师)。Meier的设计方案是将现场建筑拼凑出一个单一的实体,使用创新的设计创造出合适艺术家们工作和生活的大空间。Westbeth
2022年2月23日
其他

40年追踪20座城,生物医药凭什么在这3个地方成功?答案你肯定想不到……

隶属于FTA建筑设计事务所,作为一个非盈利的研究平台,其使命是打造创新区领域的智库.TOP研究院专注于全球创新区的一体化研究,从Talent(个人),
2022年2月21日
其他

TikTok上最具影响力的10大中国城市

2022年1月21日,文旅产业指数实验室基于对中国城市在海外短视频平台上(以TikTok为例)的传播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发布《2021年中国城市海外短视频平台影响力榜单》,2021年中国城市海外短视频平台影响力排序为:北京、上海、武汉、成都、重庆、深圳、广州、兰州、杭州和张家界。短视频平台所具有的社交化、移动化、个性化特征,正使其成为展现城市风貌、塑造城市形象、打造城市影响力的重要途径。截至2021年9月,TikTok全球月活跃用户超过10亿,是海外最有影响力的短视频平台之一。截至2022年1月,标签#china(中国)视频观看量已经超过270亿次。本报告抓取TikTok平台上截至2022年1月10日的数据,依据中国各大城市在TikTok上的播放总量,汇总TikTok上热度最高的十大城市,并分析该城市的国际形象。↓TikTok上的中国城市、景区、美食等标签词云图截至2022年1月10日数据,在TikTok北京#beijing的英文标签(hashtag)下视频的播放量为5.58亿次,居第一位;上海
2022年2月9日
其他

未来,只有3种城市

非正式更新:存量时代下工业用地更新之路未来十年,产业办公的5大趋势什么样的环境最能孕育创新?如何吸引人才与产业?产业社区的磁极营造法则设计在创新区中的使命是什么创新区研究,就在TOP研究院。TOP
2022年2月7日
其他

未来2年:值得期待的10大产业社区

未来,国与国、城市与城市的竞争主要是创新力的竞争。中国转型升级的方向,也就是以创新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让FTA与TOP激动的是,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专长,设计能激发创新的不同尺度的场景,在中国创新的路上贡献自己的力量。从2003年以来,我们近1000个产业地产的设计实践,囊括了从几平方公里的城市创新区,到创新综合体,从一栋建筑,到办公室内等等。大部分项目,我们都会从研究出发,也就是从区域的前端策划和规划开始,进而考虑建筑、室内、景观的设计,不仅有新建项目,也有城市更新项目。我们称之为“创新区的全场景设计”。到目前,我们客户不仅包括全球500强的总部,如罗氏、小米等等;也包括专业的地产开发商等等。客户反馈,经由我们设计的项目大部分运营得比较成功,这一方面得益于客户的运营,也得益于专业化的产品设计。以下10个项目,是我们近期做的部分实践,也是未来2年将会建成的项目。我们相信,建筑建成的那一刻不是结束,而是开始。我们希望与项目一起成长,一起创新。静安市北国际科创社区国际社区是市北高新园区迄今为止首个百亿级、百米高、百万平方米的产业空间项目,将在紧邻南北高架与汶水路中环的区域再造一个千亿级、升级版的科创新城。目前在上海市中心区域内可成片开发、建筑体量达到百万方的载体空间资源极为稀缺,市北高新聚焦总部经济、大数据、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重点领域,助力上海实现国际科创中心的愿景。静安市北国际科创社区项目总投资240亿元、总建筑面积120万平方米。项目建成后,标高百米的地标建筑群、与地铁站点之间架起的空中连廊、6万平方米的城市绿肺、星级酒店、空中泳池、网红商业、近3000套拎包入住的精装修租赁住房精英居所与老厂房文化创意交汇融合,产城融合的新型国际社区将把未来的市北高新园区打造得更加宜居宜业。这里也将是“智慧城市先导区”——围绕
2022年1月21日
其他

未来10年,城市化的5大方向

城市化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2011年,我国城市化率约为50%,城市人口比重首次超过农村人口。2019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约8.5亿人,城市化率首次超过60%。但仍远低于发达国家80%的平均水平,仍然有比较大的发展空间。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预计2025-2030年之间,城市人口将达到10亿左右——约占全国人口数量的70%、全球人口总量的1/8。上世纪,不少人预测,随着数字技术发展以及生产要素边际效率不断下降,城市的人口将越来越少。但是,二十年过去了,情况正好相反——人类不断向城市集聚。有人说,疫情改变了一切,人们在逃离城市。的确,有人在逃离城市,但更多的人在流入城市:比如,纽约人口在疫情期间,仍然在继续增加。人们搬离纽约,但更多的人流入纽约不仅如此,全球都在城市化——未来城市人口还会多出三十亿,这将是现在城市人口规模的两倍。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很简单,人们被城市提供的机会而吸引到城市:城市人口每增长100万人,个人的就业概率平均提高0.66百分点。大城市比农村地区更具生产力,能获得更高的资本回报。但同时,城市也面临着重重变化与挑战:城市的生活成本越来越贵,个人的空间被压缩地越来越小;环境及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全球的发达经济区域都出现了老龄化少子化的趋势;下一代技术不断涌现,但下一代“革命性的技术”还尚未到来;同时,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来看,其引擎已经从劳动力为主的效率经济转变为以知识为主的智力经济。人口智能与机器人让劳动力将不再成为竞争优势。显然,在这个变化的时代,城市化的方向会跟上个时代非常不一样。如何让城市有尊严地健康地生长?它会往什么方向演化呢?我们有5大思考↓社区化我们最近30年的城市化,是相对粗放的——大量的人口要进城,而且人口进城的速度很快,进城之后城市总要解决住房交通等基础设施等问题吧,于是一个个新城拔地而起,这些新城在空间上显得有些混乱,甚至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这是那个时代下的产物,解决了时代的问题;但同时也带来了能源浪费,城市割裂等痛点。随着新一代人们在生活方式上的变化,新的工作方式的出现,现有城市空间以及其结构并不支持这种变化与需求。下一个城市化时代,是要往精细化方向走的。所谓精细化,就是对人需求的全方位照顾,用人的温度让人的需求得以满足。如何做到?社区化!“社区”模式是一种紧凑的空间单元,有与之相匹配的交通系统。大部分人能在15分钟步行范围内满足生活至少90%的需要,解决吃饭、购物、娱乐、学习、医疗、工作。这样的社区在城市中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网状网络,不仅可以更好地满足人的需求,也可以大大提高人口密度。比如新加坡,作为全球人口密度排名第二高的国家,人口密度高达7796人/平方公里,是北京的6倍,但为什么感觉不拥挤?其中一个原因是,每一个新加坡的居民区都与地铁站、银行、商场、社区学校、社区体育馆、社区图书馆、公园,都和居民区紧密结合。5-10分钟内可步行解决各种需求。这样的社区规划几乎成为新加坡每个居民区的标配。著名的乌节路,也能很好地藏人(点击图片即可延伸阅读)再如浪漫之都巴黎:在汽车时代之前,巴黎就是由好些小村庄合并而成的,这种分布结构你今天还可以看得出来,巴黎的20个区就像20个小邻居,大多数人们的生活所需或许就在5到10分钟的步行范围里,巴黎的商店、医院、药房、咖啡厅、广场、公园都会很平均地分布在城市中。社区化的另一大好处是让居民的幸福感更强,激发社区居民的认同感与自豪感,甚至开始“自下而上”对自己的社区进行治理。在这一过程中,市民对颜值、对社区人情温暖的追求越发强烈,慢慢地营造出有特色有秩序的新一代社区,这不是城市规划师规划出来的,而是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出来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作为“上海2035”总体规划重要概念为国内各城市树立榜样"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人很重要,建筑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建筑与建筑之间的东西;连接方式,互相作用的方式。这个“社区化”,很重要。数字化城市化在数字化技术的推动下将会更加高效智能。过去,很多城市的规划、管理都是靠“模糊的经验”,城市的数字化让"精确"逐步成为可能:高科技材料,传感器网络,新科学技术和更智慧的数据等,让建筑设计师、规划师、城市决策者能更聪明,更精确地工作。城市正在变得越来越环保、越来越有韧性。在洛杉矶,全程4500英里的街道上,他们尝试着将所有橙黄色钠蒸气街灯换成月光色的矩阵发光二极管,并且这些LED灯还是互联的,每一个节能灯将通过无线连接到路灯总局,让总部知道它的状态是开?关?还是破碎等等。同时,这些灯会根据周围的事做出相应的反应——比如,如果一辆警车或救护车在路上,这些灯也会跟着“眨眼”,或在人们看完一场比赛后,路灯也会变得更亮,为行人照明。其实,下一代LED路灯可作为一系列传感技术的平台,收集有关天气,污染,地质活动,交通和人员流动、噪音、空气污染的数据。
2022年1月10日
其他

苏州工业园区当年花了3000万规划费,到底值不值?

据说这是一篇采访了8年的调查报道。应该说,尽管时间距今已经比较久远了,但好的文章能够跨越时间闪耀光辉,给人以新的启迪。这的确是一篇相当难得的关于苏州工业园报道中相当详实的文章,里面提供了很多值得园区开发运营者和新城新区规划建设者借鉴的启示性资料。苏州工业园的规划和思维确实超出了园区概念,“产城一体、软硬结合”在这里得到很好的体现,确实体现了新加坡经验的过人之处(但李光耀也仅仅给这里打了70分,认为这些仅仅是新加坡城市和园区经验的九牛一毛而已)。这篇文章还被包括北京市规划委在内的众多地方政府规划部门引为圭臬,其价值可见一斑。的确,像北京这样失败的城市规划,真是应该拿着苏州工业园的经验书面壁思过。如今苏州工业园仍然在各地输出自己的模式,但现在看起来,囿于特殊的时代背景,这种输出现在还罕有成功。我们希望这种输出更多是先进理念和经验的再实践和再提炼,而不是简单的、急功近利的、唯数字化的“复制-黏贴”。上篇苏州工业园“造城”新榜样——城市可以这样规划
2022年1月5日
其他

日本的新城是如何衰落的?

非正式更新:存量时代下工业用地更新之路未来十年,产业办公的5大趋势什么样的环境最能孕育创新?如何吸引人才与产业?产业社区的磁极营造法则设计在创新区中的使命是什么创新区研究,就在TOP研究院。TOP
2021年12月20日
其他

施道红:2021年,我们营造城市创新区的3大理念

全球智库排名第一的布鲁金斯学会提到,如果美国想要在21世纪继续领先,那么就需要关注于:创新区。你如果要问,能决定一个国家兴衰的产业是什么?答案肯定是,创新产业。现在,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依赖于先进的创新产业集群,创新产业集群们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是其经济支柱,推动更多的就业与经济发展,也是能让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的砝码。这些创新产业聚集的地方就是“创新区”。创新区的资深研究者Bruce
2021年12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