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宽松正在起变化——从宽货币到宽信用(海通宏观 姜超)

姜超 姜超宏观债券研究 2020-10-21

重要提示:《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本微信订阅号发布的观点和信息仅供海通证券的专业投资者参考,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海通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若您并非海通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为控制投资风险,请取消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本订阅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敬请谅解。我司不会因为关注、收到或阅读本订阅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客户;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宽松正在起变化——从宽货币到宽信用

(海通宏观 姜超)


1. 资产价格惊人逆转
没有人能想到,今年新冠肺炎疫情会突如其来,并迅速席卷全球。但更令人意想不到的,则是疫情爆发之后全球资产价格的惊人逆转。
1季度风险资产领跌。
从逻辑上说,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巨大的伤害,IMF预测今年全球经济的衰退幅度将仅次于上个世纪的全球大萧条,那么与经济增长有关的股市、房产和工业商品等风险资产必然会受损,而黄金和国债等安全资产则会受益。
事实上,1季度的各类资产表现也确实如此。美股在3月份出现了五次熔断,从2月中旬到3月下旬,美股的最大跌幅高达35%。ICE布油价格在1季度下跌了61%,NYMEX原油价格跌幅高达67%。相比之下,黄金价格上涨3.9%,10年期美债利率下行125bp、相当于上涨了12.5%。
2季度风险资产领涨。
进入2季度以来,全球疫情虽然有所改善,但远没有恢复正常。美国上周公布的5月非农就业数据超预期增长了250万,但美国劳工统计局随后发表声明称这一数据存在误差,且由于4月份非农就业减少了创纪录的2050万,目前失业率依然高达13.3%,2季度经济出现大幅衰退依然是确定无疑。美国纽约联储在6月5日的最新预测显示,美国2季度GDP将环比萎缩25.5%。
然而到了2季度,全球风险资产价格却出现了大幅反弹。截止上周末,全球主要股票指数诸如美国标普500指数、日经225指数、德国DAX指数、中国沪深300指数均大幅上涨,并且基本收复疫情导致的失地,都回到了疫情之前的点位水平。
在商品市场,一度出现期货负结算价的原油价格大幅上涨,ICE布油价格已经回升到40美元/桶以上,2季度大涨了60%。而2季度的铁矿石期货价格大涨了32.6%,螺纹钢和铜的期货价格涨幅也都超过了10%。
在房地产市场,即便是在美国疫情最为严重的3、4月份,其3月的Case-Shiller全国房价指数、4月的全国现房销售中间价均创出历史新高。
在中国,中指研究院公布的全国百城住宅均价在经历2、3月份的小幅回落之后,在4、5月份也创出新高。
在2季度,作为安全资产的黄金价格上涨6.7%,虽然依旧上涨,但表现已经远不如同期的部分股市和工业商品。
而在2季度表现最差的,其实是债券市场。截止上周末,10年期中债、美债、德债和日债利率分别比1季度末上升24、23、20和4bp,相当于分别下跌了2.4%、2.3%、2%和0.4%。
如果在中国资本市场上投资并且分别购买债券基金和股票基金,我们以中证基金指数来计算持有期回报率。1季度债基回报率为1.8%,远好于股基的下跌4.9%。但2季度的股基回报率高达12.3%,远高于债基的0.3%。截止目前年内股基的累计收益率为6.8%,远好于债基的2%。
为什么资产价格的表现会发生如此惊人的逆转?
2. 两种宽松意义不同
我们知道,任何一类资产价格的上涨,都离不了资金的支持,也就是宽松的货币环境。而且我们也见证了3月份美联储启动了史无前例的宽松货币政策,包括重启了零利率,以及宣布不限量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为什么在宽松的货币环境之下,各类资产价格的表现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异?如果大家仔细想一想,宽松其实有两种含义:一种是货币的价格很便宜、也就是利率很低;另一种是货币的数量很多,这两种宽松其实并不一样。与此相应,宽松货币政策其实也有两种内涵:一种是货币宽松,另一种是信用宽松。
货币宽松资金入虚。
货币宽松主要体现为金融市场(虚拟经济)的资金充裕、利率下降。
在任何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中,中央银行都高高在上,可以看做银行背后的银行。也就是说,中央银行往往不直接与实体经济发生交易,而只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打交道,相当于直接作用于金融体系,并间接影响实体经济。
因此,当中央银行实施宽松货币政策时,首先需要把资金注入金融体系。而在金融体系中,随着资金供给的增加,往往利率也会下降。
所以,可以把“货币宽松”看做是央行实施宽松货币政策的第一步,通常体现为金融体系中的资金充裕,利率下行进而推动债市上涨。
信用宽松资金入实。
但是,央行实施宽松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并非是把资金注入虚拟经济,而是希望商业银行把资金投向实体经济,这就是宽松货币政策的第二步“信用宽松”。
在正常情况下,随着金融体系中资金的充裕,商业银行可以用于放贷的资金也会增加,同时随着利率的下行,实体经济对于信贷的需求也会回升,最终资金就会从虚拟经济流向实体经济,体现为信贷投放的增长。
而一旦开始了信用宽松,意味着资金持续流入实体经济,而股市、房市以及工业商品大多与实体经济的表现有关,因而信用宽松有利于这些风险资产。
因此,全球资产价格表现的逆转,说明宽松货币政策的重心发生了变化,从货币宽松过度到了信用宽松的阶段。
3. 货币宽松一步到位
过去降息周期很长。
过去全球的利率水平相对比较正常,因而降息周期往往可以持续较长的时间,这意味着货币宽松持续的时间也比较长。
以美国为例,前两轮加息周期时利率的峰值分别为6.5%和5.25%,由于利率水平足够高,因而美联储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下调利率。
在科网股泡沫破灭之后,美国从01年1月开始降息,到03年6月最低将利率降至1%,降息周期长达29个月,期间一共降息13次,合计降息550bp。
在次贷危机时期,美国从07年9月开始降息,到08年12月正式实施零利率,降息周期也达到了15个月,期间一共降息10次,合计降息500bp。

在上一轮降息周期之前,全球主要央行都在实施正利率,因而主要央行在08年都有过降息,例如欧央行降息325bp,中国央行降息189bp,即便连日本央行也降息了40bp。
如今降息周期很短。
而在这一次的疫情冲击之前,在全球主要央行中,实施正利率的经济体已经所剩无几,这意味着可以降息的空间相对有限,因而降息周期普遍很短。例如,日本和欧元区早已深陷负利率,因而其降息周期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了。
美国在本轮降息周期之前,基准利率最高达到2.25-2.5%,利率水平不到以往两轮降息周期前峰值的一半。因而从美国19年7月末开始降息,到今年3月实施零利率,一共才降了4次息,降息周期的时长不足8个月。
而中国在疫情发生之前,1年期存款基准利率早已降至1.5%的历史最低位,考虑到通胀之后,已经是实际负利率。和08年时存款利率高达4.14%相比,本轮的降息空间也要小得多。
本轮中国央行并未下调1年期存款基准利率,而是下调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其中标志性的7天逆回购招标利率从去年11月开始下调,到今年6月份一共下调了3次,利率从2.55%降至2.2%。
虽然与1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相比,央行的公开市场利率貌似还有下调空间。但从市场利率来观察,交易量最大的隔夜质押回购利率R001在5月份最低降至0.75%,已经低于08年金融危机时期创下的0.8%左右的历史最低值,说明货币进一步宽松的空间非常有限。
4. 信用宽松直达实体
过去信用传导顺畅。
由于过去的利率水平足够高,因而从宽货币向宽信用的传导顺畅,央行只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到利率下降一定程度之后必然会刺激信贷需求回升,进而推动经济复苏。
以美国为例,在科网股泡沫破灭之后,美联储从01年1月开始降息,到了02年6月份信贷增速开始见底回升,其经济增速也在02年开始逐渐回升。在08年次贷危机破灭之后,美联储将利率降至零,之后到09年末美国的信贷增速见底回升,美国经济也是从09年下半年开始逐渐复苏。
从中国来看,在08年之后曾经发生过3次降息周期,目前是第4次。而在前三轮降息周期结束之后,均出现了社会融资总量余额增速的回升,以及经济增速的阶段性反弹。
本轮央行直接上场。
与以往宽松周期的最大区别在于,本轮主要经济体的利率已经降无可降,这也意味着靠降息来刺激信贷需求的传统模式已经失效,出现了流动性陷阱。
再加上新冠疫情的巨大冲击,美国失业率创下1940年代以来的新高,中国1季度GDP增速也出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罕见的负增长,各国稳定经济增长的任务迫在眉睫,因而央行不能再坐等商业银行放贷,而是通过各种创新直接向实体经济发放信贷。
美国财政货币联手。
在美国,直接开启了财政赤字货币化,也就是财政和央行联手创造信贷需求。需要注意的是,财政赤字货币化与量化宽松并不一样,关键区别在于财政赤字率是否大幅上升,以及央行购买的资产规模是否足够大。
例如日本曾经实施了20年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但未能增加信贷需求。截止2020年3月,日本国内银行信贷余额为498.5万亿日元,只比2000年增加了10%,年均增幅不到0.5%。
原因在于,在头12年日本央行的量化宽松购买的资产太少,这一期间的财政赤字主要被私人部门购买,形成了挤出效应而未增加总需求。
而在后8年日本央行虽然大幅增加了资产购买规模,但同期财政赤字率大幅压缩,央行购买的主要是存量的国债,因而央行投放的资金主要形成了金融市场的财富效应,而非能增加穷人的财富和消费。
在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国也曾出台了3轮量化宽松政策,但在其第一轮量化宽松期间,仅购买了3000亿美元的国债,而美国在09年就发行了1.6万亿美元的国债,这意味着大量的国债被私人部门用储蓄买走了,其实也是严重的挤出效应。而在QE2期间,美国大幅增加了国债购买力度,同时财政赤字率保持高位,之后信贷增速明显回升。
而这一次美国财政直接出台了4轮刺激计划,合计刺激总规模达到3万亿美元,预计全年财政赤字将达到3.7万亿美元,而这些财政刺激直接发给居民和企业使用,从而进入实体经济。与此同时,美联储开启了不限量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今年以来购买了3万亿美元的资产,买走了大部分的新发国债。这就相当于央行和财政联手,直接创造出了信贷需求。
在2020年2月,美国银行信贷增速为5.6%,而在3月份天量财政刺激和量化宽松生效之后,美国银行信贷增速连续两月回升,其中3月增速升至8.7%,4月增速升至11%,这一增速也创下了06年以来的新高。
中国央行直达实体。
在中国,央行为了防控疫情,推出了多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其中涉及的新增贷款规模为2.8万亿,涉及的贷款本金延期规模为3.7万亿。
其中有3000亿是抗疫专项再贷款,1.5万亿是普惠性再贴现再贷款。这部分贷款在资金投放上采取“先贷后借”的报销制管理,金融机构先向企业发放符合要求的贷款,再等额向央行申请再贷款,这其实相当于央行在提供贷款。
还有1万亿是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央行提供4000亿的再贷款资金,通过特定目的工具(SPV)与地方法人银行签订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合同的方式,购买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银行2020年3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新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的40%,相当于激励地方法人银行用6000亿的资金发放1万亿的贷款。
还有400亿再贷款资金,通过特定目的工具(SPV)与地方法人银行签订利率互换协议的方式,向地方法人银行提供激励,激励资金约为地方法人银行延期贷款本金的1%,预计可以支持地方法人银行延期贷款本金约3.7万亿元。
除了央行创造各种直达实体的货币政策工具以外,今年以来央行3次降准,给商业银行提供了1.75万亿资金,也可以额外用来放贷。

而在融资需求方面,今年我国预计新增财政赤字8.5万亿,比去年增加3.6万亿。同时从前4个月的融资数据来看,城投债净发行9500亿,同比多增4500亿;新增企业贷款7万亿,同比多增2.2万亿,而通常企业贷款中的80%左右都是国有企业贷款。
这相当于一面是财政显性和隐性信用背书之下的融资扩张,另一面是央行通过降准、再贴现再贷款、以及各种创新的直达实体的货币政策工具来配合,其结果就是4月份的社融增速回升到12%,连续两月出现明显回升。
5. 经济通胀有望回升
因此,本轮全球央行货币政策与08年金融危机时期存在明显区别,当时主要央行利率仍有较大下行空间,因而货币政策主要体现为大幅降息,虽然美国和日本当年也启动了量化宽松,但央行购买的国债规模非常有限,并没有直接创造出明显的信贷增长。
而这一次的全球货币政策很快就碰到了零利率的利率地板,但主要央行很快就启动了大规模的量化宽松,同时配合财政大幅举债,直接创造出了巨额的信贷增长。
经济有望缓慢复苏。
在美国,无论是在02年还是09年的经济复苏过程中,信贷增速的回升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而在欧元区,其14年以后的经济改善也伴随着信贷增速的回升。而当前无论美国还是欧元区的信贷增速都创出近10年的新高,这意味着在经历2季度经济的大幅下滑之后, 下半年美欧经济的复苏仍可期待。
在中国,经济更加依赖于融资增长。由于中国GDP增速的变化缺乏弹性,如果用发电量增速来代表中国经济的变化,在08年之后曾经出现过3轮比较明显的经济复苏,并且都伴随着社融增速的见底回升。而今年4月份的社融增速回升至12%,我们预计年末的社融增速有望回升至14%,社融增速的持续回升也有望支撑后续中国经济的逐渐复苏。
通胀预期趋于回升。
而信贷高增同时也意味着货币高增,在实体经济复苏偏慢的背景下,其另一个重要影响是通胀预期的迅速回归。
为何过去日本、欧元区长期QE也未能产生通胀?关键是没有能创造出足够多的信贷和广义货币,这意味着央行QE只是产生了基础货币,在金融体系内部循环。但这一次全球财政和央行联手,直接创造了巨额信贷和广义货币,意味着资金进入了实体经济,其实就会形成对物价的拉动。
从中国的历史数据来看,历次货币高增都会推动通胀上升,当前中国的广义货币增速已经回升至11.1%,我们预计年末的广义货币增速有望回升至13%以上,与此相应预计CPI将有望在下半年重新见底回升。
配置股房商品,债市防范风险。
随着信贷融资增速的大幅上升,经济有望缓慢恢复,通胀预期趋于回升,这一环境对风险资产有利,因而未来无论是股市、房产还是商品都可以择优配置。与此同时,经济通胀的回升均对债市不利,未来债市仍需继续防范风险。




相关报告(点击链接可查看原文):

担心汇率贬值,不如关心货币贬值(海通宏观 姜超)

赤字货币化与货币大贬值(海通宏观姜超)

买黄金,抗贬值!(海通宏观姜超)

货币超增买什么?——理解资产配置变化的逻辑(海通宏观姜超)

如何避免被美元收割——货币政策独立、货币自由兑换!(海通宏观姜超)

全球放水,泡沫重来(海通宏观 姜超)

疫情之下,谁是赢家?(海通宏观 姜超)

比起通缩,我更担心滞胀(海通宏观 姜超)

疫情大流行,全球化的终结还是新生?(海通宏观 姜超)

疫情之下,中国经济靠什么走出危机?(海通宏观 姜超)

哪里有危机,哪里最安全?(海通宏观 姜超)

海外债务危局,中国这边独好——兼论金融危机有多远?(海通宏观 姜超)

疫情只是表象,脆弱才是本质(海通宏观 姜超)

无需大放水,无法强刺激——兼论国内政策如何抗疫!(海通宏观 姜超)

到底行不行,比了才知道(海通宏观 姜超)

思考疫情过后的几个长期变化 (海通宏观 姜超)

遭遇黑天鹅,应对比预测重要(海通宏观 姜超)





法律声明


本公众订阅号(微信号:姜超宏观债券研究)为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和债券行业运营的唯一官方订阅号,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仅供海通证券的专业投资者参考使用,仅供在新媒体背景下的研究观点交流;普通个人投资者由于缺乏对研究观点或报告的解读能力,使用订阅号相关信息或造成投资损失,请务必取消订阅本订阅号,海通证券不会因任何接收人收到本订阅号内容而视其为客户。

本订阅号不是海通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客户仍需以海通研究所通过研究报告发布平台正式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载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对任何因直接或间接使用本订阅号刊载的信息和内容或者据此进行投资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或损失,海通证券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本订阅号所载的资料、意见及推测有可能因发布日后的各种因素变化而不再准确或失效,海通证券不承担更新不准确或过时的资料、意见及推测的义务,在对相关信息进行更新时亦不会另行通知。

本订阅号的版权归海通证券研究所拥有,任何订阅人如预引用或转载本订阅号所载内容,务必联络海通证券研究所并获得许可,并必注明出处为海通证券研究所,且不得对内容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和删改。

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和债券行业对本订阅号(微信号:姜超宏观债券研究)保留一切法律权利。其它机构或个人在微信平台以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和债券行业名义注册的、或含有“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和债券团队或小组”及相关信息的其它订阅号均不是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和债券行业官方订阅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