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法雨|禅宗的迷人风采——探寻古德悟道的足迹(一)

拙无 文 灵隐寺 2024-03-19


一千多年来,六祖南宗曹溪禅成为中华佛教的主流,出现了“十寺九禅”的局面。太虚大师曾说:“中华佛教的特质在于禅。”赵朴初先生也说:“中国佛教在于禅”。


初参后学,没有经过启蒙或者系统深入的浸淫,不要说准确领会禅宗的精髓和灵魂,也不要说正确掌握参究的要领和方法,就是连最为基本的宗门语言也会望文生义,错解连篇。



贵子眼正

沩山祖师所说的“只贵子眼正,不贵子行履”的“眼正”之义,不是教下所说的通过闻思所获得的正知正见,而是指明心见性、顶门具眼,也就是六祖所说的“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同样的,临济祖师所说的“要求真正见解”的“见解”二字也是这个意思。


不离自性

不离自性而为说法,这是宗门祖师删繁就简、手握天枢,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殊胜教育。所谓“不识本心,学佛无益。”就是告诫我们不要一天到晚追求有为功德,而要回到大根大本上来,以免被枝枝叶叶萦绊累生。


本来面目

所谓参禅,就是参究自己的本来面目。参禅的“参”字或看话头的“看”字,与教下的如理思维和观照观察恰恰相反。如理思维有理有路,可思可想;参禅则无理无路,不能思不能想,可是又偏偏得向非思量处思量,向不会处会取,向无捞摸处捞摸,向咬嚼不得处咬嚼。其中三昧,唯有参究之人才能心知肚明。同样的,赵州古佛所说的“究理”、历代祖师所说的“看是个什么道理”,也是“参禅”的意思,而不是让您去猜解公案或者研究理论,这与禅宗毫不沾边,因为“佛法欲得现前,莫存知解”。


此外,禅宗所说的“不会最亲”、“诸佛不知有”等等特有语言,都不是我们想像和理解的那个意思,而是宗门殊胜独特的接引教化方法。



初参后学自不待说,即便久参专学之人,由于落于空疏或者偏于一隅,往往也是一知半解,不能精准把握禅宗的真正本质、菁华和主流,甚至对禅宗产生了种种误解。再加上社会上各种裨贩的时尚,比如安详禅、现代禅等五花八门的现象,使得真正禅宗的本来面目失之殆尽。



佛法为了教化不同根器的众生,可谓曲尽方便,直至末后才将终极真理和盘托出,点破一个惊天的大秘密,告诉大众人人本具一段大事因缘。这才是诸佛出世的真正本怀,也是佛法最为究竟的极则之处,所谓无二亦无三,唯此一乘法。当然,如果只是到此为止的话,那就只是教下而无宗门了,那就不是最为殊胜的法门,须知还有向上一路、千圣不传、超宗越格、手眼通天、三乘胆寒、十地魂惊。最初源头就是世尊在百万人天面前拈花,迦叶一人破颜微笑。也许您会认为这只是一个传说,可重要的是这个故事形象地展现佛法真义、顿悟法门和别出手眼的教学手段。



具有一千五百年悠久历史的中华禅宗,从初祖达摩到近代虚云和尚,中间几经转型,但是最为中国人熟知、最具祖师禅特色、最能体现顿法精神的禅宗,主要发生在马祖、石头祖师之后和元明之前,集中体现为五家七宗的精彩华章,其间涌现出许许多多顶级宗师,形成脍炙人口的临济喝、德山棒、云门饼、赵州茶、雪峰掍球、禾山打鼓等宗门特色教育方法。


我们要观摩和体验的真正禅宗,首先应该直接跟这样的顶级宗师学习,才能获得最为纯正、最为精粹、最为真实、最为主流的禅宗感知。这是我们必须要说在前头的话,也是必须交代清楚的事情。


当然,您也不能说其他宗门阶段和人物言行就不是禅宗,只不过早期禅宗荜路蓝缕、风中掌灯、命如悬丝,还没有充分展现禅门的殊胜特质,而后期禅宗则基本上只剩下“念佛是谁”的一句话头,空疏窄隘,弊端不少,因此最能体现祖道风神秀骨、最为中国人喜闻乐见的禅宗,那自然是唐宋五代那个令人向往的时期了。


展现禅宗真正的迷人风貌,言不该典,就不能让人信服。微信此系列短文的落脚点在于尽可能原汁原味,只做冷僻话语的局部翻译。也许您会说“可我看不懂”。那也要恭喜您,因为这正符合宗门口味。



习禅之人当以三皈为本


印度国“佛陀”二字,译即“觉者”。觉的意义包含有三点,第一是自觉,第二是觉他,第三是觉行圆满。


自觉即自己觉悟,自己了解善、恶、苦、乐,概由因果演化而来。如果能够自己明明白白,彻悟这些道理,便能了却四相,即成觉者。


觉他即一切宇宙万有之生物,无论是胎卵湿化,蜎飞蠕动,皆有佛性,只因迷而不觉,故曰众生,我们应该自重自爱,本着我佛慈悲普度的宏旨,把自己所知道的道理,去转教他人,去拯拔这苦海沉迷的众生,我们如果体会《楞严经》所说:“一切男人作是我父想,一切女人作是我母想”,自然对人深心敬爱,尤其对一般鳏寡孤独无靠之人,更能加以尊敬怜爱的情意,布施济恤而使觉之,这样才能达到真平等真大同的目的。


觉行圆满,即依佛法戒律而行,以至功德圆满。佛灭度后遗留下的经律论三藏,皆是我们的宝筏,所有一切规戒,都应切实奉行,行至充量完成的时候,那便叫做觉行圆满。所以,佛是觉者,众生是迷者,迷与觉即是众生与佛所由区别的界限,背迷入觉,背妄归真,这即是觉,也即是佛。


人生在世,首要立志高尚。志高则趋向上,人格自高,志卑则趋向下,人格自卑。旷观古往今来之人物,至高至上,无如佛者。佛为大觉王,圣中圣。首倡平等无我之旨,以解救一切众生痛苦为务,万德周圆,九界尊仰。然则立志,舍学佛其谁与归。况众生皆有佛性,本与佛同,立志学佛,终当成佛。倘若不负己灵,必以佛为趋向。故皈依佛为吾人第一当决定之志愿。但今末法,佛已过去,传佛心者唯法,奉佛传法者唯僧,故并称三宝。立志习禅,故必奉法奉僧。皈者一心向往,依者顷刻不离,向往不离则我心即佛心,凡身即圣身,更何善不兴,何恶不去。增善灭恶,自然灾消福至。故知,欲求究竟,当以三皈为本。然而,习禅得听从过来人的教诲和开示,具备基本信念。


两个基本的信念和前提

习禅之人务必具备两个最为基本的信念和前提,否则免入此门。其一,务必谛信真心佛性真实不虚;其二,务必谛信悟道之事真实不虚。舍此,便与禅无缘,充其量也只是一个禅宗学问的爱好者,或者只是一个伪禅者!


然而,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经常看到有些同修只相信可以思维观察的诸法无自性,而不相信那个不可思议的离言真如自性。如果您老人家连个本心佛性都不相信,那么后头的事就根本没法玩儿了,更谈不上什么真参实悟了。



一千五百年的中华禅宗历史,归根到底,只有一个字,那就是“禅”,否则就不叫做禅宗。但是禅宗的禅,跟禅定的禅,实在没有任何的瓜葛!


禅,又是什么呢?禅,无人敢安名,无物堪比伦,方便地说,也只是一个字,那就是“心”。


马祖说:“达摩大师从南天竺国来,唯传大乘一心之法。”所谓“佛语心为宗”,禅宗以心为宗,又叫做佛心宗。当然,这个“心”又有数不清的名相,比如本来面目、本地风光、清净自性、无弦琴、这个,等等。


禅宗直指人人本具、生佛不二的本心,令人直见法界性唯是一心不思议,始知本来成佛,所谓“即心即佛”是也!禅宗的明心见性,就是明自本心,见自本性,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既然禅宗“唯论见性,不论其余”,您却连个自己的本源心性都不相信,那么,与禅何啻千里万里?如果连个自己的真心佛性都信不及,那就不宜学禅,因为对牛弹琴,根本不知所云;那就不宜谈禅,因为信口开河,十句往往九错。


正如一个人根本不相信这个世界上有鬼,却谈论六道众生,岂非鬼话连篇?正如一个人根本不相信地球上有个北京的地方,却谈论帝都神奇、京城繁华,岂不精神分裂?



以心为宗 不离“悟”字

值得一提的是,禅宗以心为宗,却不允许任何说“理”(解悟),因为“依他作解,塞自悟门”;恰恰相反,禅宗最为本质的特征体现在“行”上(证悟)。


作为圆顿透脱的行门的禅宗,概括起来,也只有一个字,那就是“悟”。所谓研穷至理,以悟为则。翻开一部禅宗历史,从头至尾,无一例外,都是紧紧围绕“悟什么”、“如何悟”和“悟后怎么样”而铺陈开来。


参须实参,悟须实悟。离开“悟”字,就不是真正的明心见性,也不是真正的心心相印、灯灯相续的禅宗法脉,与真正的禅宗没有任何关系。那么,您说,现代那些五花八门、休心养性的所谓“禅”,与真正的禅宗还有一毛半分钱的关系吗?


亲证一心不思议,就是禅宗所谓的“向上一窍”、“向上宗乘事”。宗门学子,千辛万苦,首当其冲就是为了取证“那边事”;历代祖师苦口婆心,当务之急就是为了让学子证入“宗乘事”。


如果说宗门是第一行门,恐怕没有人会反对,因为从古至今的悟道祖师大德灿若繁星。在“说禅宗、道禅宗”之前,微信将从不同侧面来透视历代禅师悟道的实例,从中获得一些启迪和信心。从下一篇开始,我们分别从多角度去分别探寻古德悟道的足迹。(待续)




往期回顾


禅语

禅语 | 阿弥陀佛在心间

禅语 | 不染诸境 闲闲自如

▲禅语 | 谁能向外夸精进

禅语 | 常赞佛胜德

禅语 | 福慧双修

禅语 | 养心最难 惟是慎独

禅语 | 善恶本无异 只在一念间

▲禅语 |起心动念 感召业果

禅语 | 制心一处 无事不办


罗汉

灵隐寺罗汉堂——阿若憍陈如尊者(001)


新闻

为大众抗疫诵经祈福  为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降半旗哀悼

众志成城筑平安 —— 杭州佛教界抗疫记

杭州灵隐寺2020年“结夏安居•共修华严”推迟举行


视频

梵呗祈福|唱诵《心经》

壶里乾坤大——云林奉茶

佛教生态保护动漫系列(—)反哺

佛教生态保护动漫系列(二)遇赦

佛教生态保护动漫系列(三)投宿

中国禅——佛教中国化的典范


☀节庆

农历四月初八 恭迎释迦牟尼佛圣诞

佛诞节来临 我们感恩佛陀 祈福众生

庆祝五一节:佛教中劳动的意义

庆祝青年节:佛教经典中的青年佛子

恭迎佛吉祥日卫塞节 沐浴佛陀慈光



编辑 | 妙莲

美编|璐希

责编|慧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