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处|烦恼以忍辱为菩提,是非以不辩为解脱——百丈禅师《丛林要则二十条》解读(中)

灵隐寺 2024-03-19



2021年2月28日,农历正月十七,是百丈禅师圆寂纪念日,“灵隐寺”公众号将分篇对《丛林要则二十条》逐句进行解读,让我们共同体会一代宗师的甚深智慧。


前文回顾:

学处|病中需要滋补?这位祖师却说应该“减食”——百丈禅师《丛林要则二十条》解读(上)


百丈禅师丛林要则二十条

丛林以无事为兴盛。修行以念佛为稳当。

精进以持戒为第一。疾病以减食为汤药。

烦恼以忍辱为菩提。是非以不辩为解脱。

留众以老成为真情。执事以尽心为有功。

语言以减少为直截。长幼以慈和为进德。

学问以勤习为入门。因果以明白为无过。

老死以无常为警策。佛事以精严为切实。

待客以至诚为供养。山门以耆旧为庄严。

凡事以预立为不劳。处世以谦恭为有理。

遇险以不乱为定力。济物以慈悲为根本。


5.

烦恼以忍辱为菩提


六祖云:“烦恼即菩提……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凡夫面对外境的人和事,自然会产生各种烦恼,正所谓“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这种不如意有来自自己内心的,也有来自外力强加的,受别人的气会烦恼,看不惯别人的言行也会烦恼,所求不如愿也会烦恼……


圣者则“触目皆菩提”,其间的差别在于能否转化,转化的最佳方法即是忍辱,于境无心,安忍不动。无论顺境和逆缘,均能欢喜地忍,平等地忍,始终让内心保持安稳,这就是一种觉悟者的境界,是智慧的表现。


《佛遗教经》云:“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忍辱是对一个人意志的磨练,我们看看世出世间凡是有大成就的人,无一不是从忍辱中来。



6.

是非以不辩为解脱


“是非天天有,不听自然无。”人活在世上,谁都免不了被人评价,俗话说:“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


古人云:来说是非者,定是是非人。一个人在评论他人时,有的是站在公平的立场上,但更多的人是在评论别人的是非;有的是对自己不喜欢的人无中生有地造谣中伤,以达到发泄私愤的目的;还有的人整天就喜欢说东家长,西家短,仿佛在他眼中别人都一无是处,只有他自己是世上最完美的人……


面对是非,不做辩解是最佳之法。弘一大师曾开示说:何以止谤?曰:不辩。比如一张白纸,染了一滴墨水,这时如果动它,那么这墨渍就会扩大,所以不要理它,它就不会再扩大了。是非也正如此,自有曲直,不辩反而是最好的解决之道;若一味地去争辩,只会惹出更多的是非来。


为了避免人我是非,我们尽量要做到不听是非,不说是非,不传是非。当听到别人说我们的是非时,应当像百丈禅师所指出的,不去辨别是非,如此方能远离是非。



7.

留众以老成为真情


在丛林中,迎来送往是必不可少的应酬接待,特别是对那些担任寺院知客职务的接待僧人来说。对待客人谨慎稳重,常会给人谦虚有礼的感觉,这样会使来寺的宾客感受到你对他们的热情。


这既是丛林中任职的要求,也是修行的必要磨砺。一方面,交往应酬的确会对修行产生一定影响,但另一方面它也是藉境炼心的最佳道场。佛弟子也唯有经过很多学修磨练,才能通达世事,理事圆融,为人处世老成持重,才会深孚众望。


如此领众学修,可为师表;管理寺院,可为良才。丛林中多有如此师表、良才,为常住四众之福祉,亦为道场兴旺之气象。所以,百丈禅师说,“留众以老成为真情”。



8.

执事以尽心为有功


这是丛林中最常用的一句话,旨在警示那些在各大丛林中担任执事的僧人,一定要踏踏实实为常住服务。


看待一个执事是否对丛林和僧众有功,关键要看他做事是不是尽心。执事是大众推选出来的,应当能够为大众利益着想,做到爱岗敬业,任劳任怨,为常住的发展尽心尽力。如果一个执事在其位不谋其政,那么,他不仅不会得到大众的拥护和尊敬,而且还要承担敷衍塞责的果报。


对应到我们生活中,也是如此。凡事只要尽心尽力做了,不管结果如何,都可以问心无愧。工作中你尽心了,即使未能完成任务,领导也不会责怪你;家事你尽心了,即使没达到理想状态,家人也不会埋怨你;处理问题你尽心了,即使不能圆满,当事人也不会迁怒你……只要你真诚地用心去做了,就是“有功”。



9.

语言以减少为直截


中国有句俗话“祸从口出,病从口入”,意思是说,人生的很多灾祸都是因口舌引起的,很多疾病都是由于吃不净的东西引起的。


“是非只因多开口”,我们都知道言多必失的道理,如果一个人说话很多,而又口无遮拦,那么他说出的话很多都是是非之语,这些是非话不仅会伤害别人,而且还会引火烧身,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佛经中说,言多有四过:一、言多必失,患得患失。二、无意中伤及他人。三、坏己德行。四、人天不喜近。百丈禅师正是看到了多言对人的危害,因而劝人要减少语言。


父母带给我们两只眼睛、两只耳朵,却只有一张嘴巴,就是让我们要多听,多看,少说。民间也常说“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意思是告诉我们要少说话,说好话。


为了避免语言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我们应当在平日生活中做到可说可不说的话尽量不说,必须说的话则直截了当地说,不该说的一句也不谈,禁止空话、废话,这样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也可以节省说者与听者双方宝贵的时间和精力。说话如此,作文亦应如此,均以直接、精炼为佳。



10.

长幼以慈和为进德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年长与年幼、长辈与晚辈、老师与学生之间,既要讲规矩,又要慈悲谦和,平等相处,这样才能更好地沟通交流。


一个人对待师长要尊敬,要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思想。对于师长教诫呵责,要虚心接受。师长以慈悲心,行方便事,成就自己道心戒行,当作感恩想,不得还逆语。


同样地,师长对待年幼之人,也应当关心爱护。人都有一种私心,都知道关心自己的孩子,而对别人的孩子漠不关心。而真正的尊老爱幼应当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宽广胸怀。


师长慈言爱语教导,弟子好学知礼尊长,这不仅是长幼双方交流的技巧,亦是彼此修身进德的基础。



11.

学问以勤习为入门


这句话是在告诉我们正确的学习方法——探求学问应当勤奋修学,才能有所成就,这与古人劝学的观点是一致的。自古以来,勤奋就是最好的实现理想的途径,不论世间法与出世间法,都是如此。


中国古代的“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骨,车胤囊萤学,孙康映雪读”等勤学典故,都给后世勤学者树立了光辉的典范。可见,除了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还应当学习勤奋,这样才能有大成就。所以孔子曾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又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俗语亦云“勤能补拙”,世出世间的学问之道靠的都是长期不断的努力,修行之道上靠的更是精进不懈的熏习。如果一曝十寒、缺乏长久心,是难以有所成就的。所以,一个人如果想在学业、道业上取得成就,就必须要勤奋。



12.

因果以明白为无过


佛教凡事讲因果,讲业报,认为无论是善因还是恶因,因缘际遇时会以果报相还。因果报应思想是佛教的核心思想,是佛教其他思想的理论基础。


因此,佛门有“菩萨畏因,众生畏果”的说法,因为有其因必有其果,欲得怎样的果报,就种怎样的因种即可。菩萨圣者明白此理,从源头把握好,自然无有恶报;凡夫众生不明此理,任性造恶业、下恶种,不顾后果,恶报成熟时,又怨天尤人,感叹命运不公。


圣凡、对错只在一念之间,就看是否明白因果之理。对一个佛弟子来说,首先要相信因果。因为一个人只有明白并且相信因果报应思想,他在做一件事时,才会考虑到其后果,因而他才会小心行事,不至于做违背因果的事情。





线上随喜

盖闻欲种福田,无过斋供最胜;希登觉岸,莫如布施为先。是故贫婆以一饭而为忉利天王,昔人施七钱得报金轮皇帝。苟能具严精洁,奉万德之慈尊,心起虔诚,延六和之上士,必定功无虚弃,德有攸归,多臻福慧于今时,早脱尘劳于异日!

长按左侧二维码,线上供佛斋僧,同植胜因!

原夫人畜攸分,贪生之心理一致;形骸虽异,本觉之佛性无殊。讵可以我强而欺彼弱,将他肉以养自身?屠门痛夜半之声,罪渊无底;浩劫感空前之苦,业海靡涯。深望改往以修来,断恶而行善,护生如己,普劝共种福田;爱物成仁,自卜同跻寿域!杭州灵隐寺农历每月十五举行放生祈福法会,长按左侧二维码,随喜放生,广结善缘!



往期回顾




藏识
藏识|杭州灵隐寺腊八粥秘方给你 在家也能做
藏识|我只是想吃一碗简单的素面
藏识|太虚大师与杭州灵隐寺的深厚法缘
藏识|今年元夜时,佛前灯如昼——元宵节佛前供灯的三重深义

☀巡觅
巡觅|金牛聚福 福气东来 温暖如画
巡觅|在灵隐寺点亮辛丑年味
巡觅|我也好想在灵隐寺的佛前供一盏灯
巡觅|春夏秋冬又灵隐

☀学处学处|新春,事事要吉祥
学处|初五“迎财神”,佛教里的这些“财神”你认识吗
学处|《法华经》中的“药草喻”究竟在说什么
学处|护法诸天佑人间,斋祈福寿永绵绵——斋天的殊胜利益

☀观照观照|惜福,2020我为惜福做的事
观照|培福,2021我发愿种福田
观照|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观照|才说腊八 今又月半 寸阴当惜莫散漫

开示开示|虚云老和尚:克七取证选佛场
开示|虚云老和尚解七开示:一句话头参到开悟为期
开示|印光法师腊八开示:释迦佛成道之日 亦是我等成道之日
开示|印光大师素食建议:食素人宜多吃面

物语物语|南天竹——人间热恼谁医得 只要清香净业缘物语|银杏——沉着守护 吉祥长寿物语|红枫——阳刚热烈 坚毅进取物语|腊梅——开年气新 摇芸动尘

☀常识常识|佛教中的牛,真叫“牛”!一键了解佛法中的动物世界
常识|寺院的法器可以敲敲看吗
常识|不可不读的佛经——《消灾吉祥神咒》
常识|到了寺院如何拜佛

☀素食素食|“浙”里过年,灵隐寺手把手教你做年夜饭
素食|每逢佳节,吃素好难
素食|雨水之后,吃粥补水食春芽
素食|正月十五一起做汤圆,吃汤圆

☀分享分享|腊八福到 欢喜粥到
分享|佛光普照 温暖我心
分享|三位有缘人
分享|红尘中修行

☀赏析赏析|丰子恺的“牛画”,喜庆传神
赏析|罕见绝美菩提叶画《十八罗汉图》
赏析|“扫地僧”牧溪的画
赏析|敦煌壁画中的“众牛相”

☀历史历史|后汉其他译家与初期译经特点
历史|灵隐腊八习俗的传承
历史|汉地最初的佛教信仰
历史|明日正月十五 你可知元宵节与佛教的渊源

☀阅读阅读|名家笔下的腊八粥
阅读|从十六首古诗词看古人如何过腊八节
阅读|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摩诘居士王维禅诗品读
阅读|弥勒化身——布袋和尚的诗与画

☀故事故事|重温释尊成道经过(中):降伏魔军与魔女
故事|重温释尊成道经过(下):明星出时 成等正觉故事|印光大师与弘一大师的师徒缘故事|今日帝释诞辰 他曾这样“考验”修行中的佛陀

编辑|妙声

摄影|一叶

责编|海涛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