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的“李嘉图等价”是否成立?

蒋飞,秦永瑜 蒋飞宏观研究 2024-01-05

►►►核心观点

政府储蓄是一国国民储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政府储蓄率(政府储蓄/政府可支配收入)在国际上依然处于较高水平。尤其在2002-2017年间中国的政府储蓄率明显高于德国、日本和美国,2018年之后中国政府储蓄率快速下降,但在疫情冲击之后的2021年再次回到这几个国家的上面。

政府储蓄也可以看作是一定时期内政府的财政收入与经常性财政支出的结余,该结余可用于投资,弥补私人需求的不足;财政赤字是指政府的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差额,赤字的高低反映了政府财政政策,是财政收支的统计范畴。两者之间虽然统计口径不同,但也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政府储蓄扣除用于投资剩余的部分,即净金融投资,与当年的财政赤字几乎相等。最近几十年学术界认为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存在两方面的影响:“挤出效应”和“挤入效应”。文章通过时变参数模型,考察公共财政支出、政府投资与政府消费对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994-2021年间,政府公共支出总体对居民消费产生挤出效应。在1995-2000年间,财政的投资性支出对居民消费率起到挤入效应,但随着投资性支出占比逐渐下降而变成挤出效应;财政的消费性支出对居民消费率起到挤出效应,但随着占比的提升转为挤入效应。

那么“李嘉图等价”在中国是否成立?1817年李嘉图提出“李嘉图等价”假说,他认为在满足某些条件后,公共债务对国民收入的积累不产生影响。由于政府储蓄主要用于投资,在高储蓄之下也会出现财政赤字,比如2015-2019年,因此我们需要分析的是政府赤字对居民储蓄率是否有影响。我们进一步构建赤字率的时变参数模型。从计量结果可以看出在1993-2000年间政府赤字会大幅降低居民储蓄率,不符合李嘉图等价理论;2000-2008年间政府赤字对居民消费影响几乎消失,到2008年之后财政赤字率每提高1%,会提高居民储蓄率增速0.03%,整体朝着李嘉图等价理论现象靠近。

比较了财政支出和赤字率对居民储蓄的影响,可以看出中国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具有一定的挤出效应,只是这种效应幅度不大,并未达到李嘉图等价理论所认为的完全对冲。不过我们还是建议政府多增加消费、减少投资,同时减少对市场的干预,限制地方政府的盈利性动机。

1

中国政府储蓄率现状

政府储蓄的定义为政府可支配总收入用于政府最终消费后的余额。在中国,统计局公布的政府储蓄与根据定义测算出来的政府储蓄在2018年之后发生了巨大的差别(如图1)。政府可支配收入-政府消费的余额在2018年之后大幅上升,而公布的政府储蓄却快速下降,截至目前我们无法在统计局网站上找到相应的解释说明。经过研究,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是资金流量表中的政府消费明显低估,大幅低于国民经济核算中的GDP政府最终消费支出(如图2),同时住户消费被高估。如果用GDP政府消费来代替资金流量表中的政府消费,2018年之后的政府储蓄可以与公布值弥合,但2018年之前的数据又出现差距。鉴于数据的不完整性,我们只能在误差允许的情况下继续研究。

政府储蓄是一国国民储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政府储蓄率(政府储蓄/政府可支配收入)在国际上依然处于较高水平。尤其在2002-2017年间中国的政府储蓄率明显高于德国、日本和美国,2018年之后中国政府储蓄率快速下降,但在疫情冲击之后的2021年再次回到这几个国家的上面。

2

公共支出与私人储蓄的关系

政府储蓄是一定时期内政府的财政收入与经常性财政支出的结余,该结余可用于投资,弥补私人需求的不足。由于正的政府储蓄表明政府增加了国民总储蓄,而负的政府储蓄说明政府吸收了私人部门的储蓄,因此与私人部门的储蓄具有一定关系。财政赤字是指政府的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差额,赤字的高低反映了政府财政政策,是财政收支的统计范畴。两者之间虽然统计口径不同,但也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政府储蓄扣除用于投资剩余的部分,即净金融投资,与当年的财政赤字几乎相等。

财政支出是政府为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共同需要而进行的财政资金的支付。主要包括:一般公共服务、外交、国防、公共安全、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体育与传媒、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城乡社区事务、农林水事务、交通运输、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商业服务等事务、金融监管支出、国土气象等事务、住房保障支出、粮油物资储备管理等事务、国债付息支出等方面的支出。在2007年之前的财政支出中基本可分为两类:消费性支出和投资性支出。2007年之后新的统计口径很难再划分为消费性支出和投资性支出,但在资金流量表中仍然可以分为政府消费和政府投资(资本形成总额)。按照这一分法,2017年之后消费和投资增长都不再增长,与国民经济核算中的政府消费持续增加相违背。

公共财政职能指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政府分配行为,其支出主要体现为政府的公共支出。公共品和公共服务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如果完全由私人提供,往往出现搭便车和逆向选择等问题,造成市场失灵,因此需要政府来提供。比较典型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有文教、科学卫生和社会保障、国防等。如果政府在经济决策中具有盈利性动机,则会造成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不足的问题。与提供文教、科学卫生和社会保障等公共品相比,修建铁路、公路或者建设商业中心、产业基地等经济建设方面投资的外部性更强,能够在短期内吸引外资,促进经济发展,提升政府政绩。

根据徐忠(2011)提出的假说,基于政府盈利性动机,政府投资产生了对公共财政职能挤出效应,并造成公共支出不足。根据图(7),我们可以发现政府的储蓄率走势与国有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走势相近,验证了徐忠的判断。我们在《中国低消费之谜》中指出,由于居民的防御性储蓄意愿较强,造成居民储蓄率较高。如果政府支出并未减轻居民的防御性需求,居民储蓄率也很难下降。徐忠的论文也支持这一观点:政府赢利性行为对公共职能的执行产生挤出效应,进而使得私人部门储蓄率上升。

 在之前的消费函数研究中我们并未考虑财政对其的影响,在传统的经济理论中政府公共支出对私人部门的消费不存在直接的经济效应。但最近几十年学术界认为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存在两方面的影响:“挤出效应”和“挤入效应”。Bailey(1971)最先做了开创性的研究,并认为公共支出与居民消费存在替代效应。Kormendi(1983)和Aschauer(1985)针对美国经济数据研究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替代效应,但并非完全替代;Amano和Wiranto(1997)同样研究美国经济发现政府支出与居民消费并不相关。胡书东(2002)、谢建国等(2002)、马栓友(2003)、李友永(2006)通过研究中国经济数据发现公共支出对居民消费具有挤入效应,但之后的研究比如王宏利(2006)、陈冲(2011)的研究发现公共支出在结构上同时存在“挤出效应”和“挤入效应”。

本文我们再进一步研究财政支出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首先,根据《中国居民消费函数》中的公式来测试APC与财政支出的关系,从检测结果来看,两者关系并不显著。

其次,由于公共支出中无论是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还是道路交通修建、公共设施建设都对居民消费有所作用,因此我们推断这种作用并不是不存在,而是不稳定,具体是什么变化方式,是“挤出效应”还是“挤入效应”,我们采用时变参数模型来做进一步分析。时变参数模型一般表示形式如下:

测量方程:


状态方程:

其中假定

模型样本数据来源于1992-2021年国家统计局,我们用财政支出与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居民储蓄率)构建如下基础模型:

量测方程:

状态方程:

式中,APC为居民消费倾向,G为公共财政支出,考虑数据的平稳性和消除异方差,采用对数形式进行估计。

图中给出了政府公共支出增速对居民储蓄率的时变参数估计结果,可以看出1994-2021年间,政府公共支出总体对居民消费产生挤出效应,其弹性均值为-0.048。从趋势上看,1995年政府公共支出对全国居民储蓄率影响的动态效应值达到最大,随后快速下降,2000年达到最低点,为-0.051。2000年后有所回升,2008年后趋于稳定。

我们进一步考察政府公共支出结构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将政府公共支出划分为投资性支出和消费性支出,根据基础模型拓展的模型为:

其中,为资金流量表中的资本形成总额,代表政府投资,为根据资金流量表测算得出的政府消费,同样采取对数形式进行估计。由于2007年之后财政部公布的公共支出已经无法区分消费性支出还是投资性支出,这里我们选取资金流量表里的政府消费和投资,具体数据如上文所述。

由上图(7)可知,1995-2000年是政府投资占比下降、消费占比上升的阶段;2000-2008是政府投资占比回升、消费占比下降的阶段;2008年至今,结构再次反转,投资占比下降、消费占比回升。由图(11)可知,在1995-2000年间,财政的投资性支出对居民消费率起到挤入效应,但随着投资性支出占比逐渐下降而变成挤出效应;财政的消费性支出对居民消费率起到挤出效应,但随着占比的提升转为挤入效应。到2000年时投资性支出的挤出效应达到最大,几乎同时消费性支出的挤入效应达到最大,由于投资性支出的挤出效应影响更大,整体的挤出效应达到最大值。之后两者的影响都在不断缩减,直到2008年后达到稳定状态,维持着较小的挤出效应。同时政府的投资性支出一直低于消费性支出,但投资性的挤出效应大于消费性支出的挤入效应,说明投资性支出的乘数大于消费性支出。

所以从上分析我们基本上可以看出政府的财政支出具有盈利性动机,助推了居民的储蓄意愿。尤其是投资性支出的挤出效应明显大于消费性支出的挤入效应,建议政府减少政府投资,增加消费支出。

3

中国的“李嘉图等价”是否成立?

1817年李嘉图提出“李嘉图等价”假说,他认为在满足某些条件后,公共债务对国民收入的积累不产生影响。如果政府减税或借债增加赤字,消费者会把额外的可支配收入储蓄起来,以支付政府未来新增的税收负担。这种私人储蓄的增加正好抵消了政府储蓄的减少,国民储蓄仍然保持不变。巴罗(1974)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的认为:在特定条件下,一次性征收总额税或者发债不会影响社会储蓄总额,社会总需求不变。也即意味着政府增加财政赤字,完全理性的消费者会增加储蓄减少消费。李嘉图之所以提出该假说,正是因为其生活的时代(1770-1810)英国的公共债务出现了巨额增长,到1810年左右时与国民收入的比值达到了顶峰200%左右。

如何应对创历史新高的政府债务?皮凯蒂《21世纪资本论》里罗列了法国和英国的不同处理方法,在1770年时两国的公共债务都接近国民收入的100%。法国在1789年爆发大革命,之后出台新的税收制度来增加税源,并且允许大面积破产,以及从教会没收的土地并作为抵押发行超额货币(指券),到1815年法国公共债务下降至国民收入的20%。而英国则是无限制的借款,债务率持续上升到1810年附近,之后通过接近一个世纪的政府盈余才把债务化解到1914年的30%。

为何英国可以持续攀升其公共债务率达到200%并且在之后还能实现持续一个世纪的经济增长呢?这正如李嘉图所言,政府储蓄的减少被私人储蓄的增加所抵消,同时公共资本逐渐转负而私人资本占据整个经济系统。充足的私人资本维持了经济保持平稳增长,在之后的时间里公共债务逐渐被化解。

这种观点的基本假设是消费者具有相当的知识和远见,能够迅速意识到政府发行债务和消费者未来纳税之间的联系,从而调整自己的消费和储蓄行为。但在现代货币体系下,通货膨胀能够改变消费者的预期,不像18世纪英国是基于金本位制下债务价值的可预期、通货膨胀几乎为零的条件。

下面我们再考察一下中国的李嘉图等价现象。首先由于政府储蓄主要用于投资,在高储蓄之下也会出现财政赤字,比如2015-2019年。因此我们需要分析的是政府赤字对居民储蓄率是否有影响。我们继续拓展基础模型,将模型中代表公共财政支出的fin替换为政府赤字率,表示为def,模型如下:

时变参数模型拟合得到赤字率的时变系数显著,测算结果与动态效应值如下图表所示。根据时变参数模型测算出来的结果,可以看出在1993-2000年间政府赤字会大幅降低居民储蓄率,不符合李嘉图等价理论;2000-2008年间政府赤字对居民消费影响几乎消失,到2008年之后财政赤字率每提高1%,会提高居民储蓄率增速0.03%,整体朝着李嘉图等价理论现象靠近。


比较了财政支出和赤字率对居民储蓄的影响,可以看出中国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具有一定的挤出效应,只是这种效应幅度不大,并未达到李嘉图等价理论所认为的完全对冲。不过我们还是建议政府多增加消费、减少投资,同时减少对市场的干预,限制地方政府的盈利性动机。

4

风险提示


数据统计口径误差所导致的与实际情况偏差;部分数据提取不及时;财政支出过度挤出居民消费。



证券研究报告:中国的“李嘉图等价”是否成立?
对外发布时间:2023年11月7日报告发布机构:长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已获中国证监会许可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本报告分析师: 蒋飞S1070521080001 jiangfei@cgws.com秦永瑜(研究助理)S1070123080030 qinyongyu@cgws.com

滑动查阅往期报告


数据、会议点评

二季度或再降准一次——2022年4月央行降准点评

【长城宏观】针对个人养老金问题该出手了——“个人养老金”点评

【长城宏观】内需修复加快,地产急需稳住——6月经济数据点评【长城宏观】内需修复加快,地产急需稳住——6月经济数据点

【长城宏观】忘掉数据回落,警惕需求反扑——美国7月通胀数据点评【长城宏观】欧央行展现强硬“鹰派”态度,欧美或将持续加息——欧央行7月会议纪要点评疫情扩散,PMI进一步回落——11月PMI点评

物价降速加快,加息仍有空间——美国11月通胀数据点评



美联储主席支持继续加息
新疆经济分析报告
十一月全球大类资产配置月报
中国企业储蓄率分析
财政再次发力,助力经济回升——8月财政数据点评
任务还未完成,经济仍需向好——8月经济数据点评央行降准为提高信贷——央行0914降准点评
欧央行意外加息为控通胀——欧央行8月加息点评
二次通胀趋势形成——美国8月通胀数据点评
政府积极作用助社融回稳——8月金融数据点评
低通胀特点明朗,宽货币还有空间——8月通胀数据点评
出口增速或在筑底——8月外贸数据点评
美国服务业PMI回升,经济可能新一轮复苏——美国8月服务业PMI点评
降低存量首套房贷利率和二套房贷利率下限快评当月财政支出增速再度负增,化债方案或将出台——7月财政数据点评美国通胀如期反弹——美国7月通胀点评资本回报率与资本市场的关系
全年如何实现GDP目标?——建议财政政策更加积极债务收缩压力显现——7月金融数据点评经济压力凸显,降息未到终点——7月经济数据点评
美联储加息难言结束——美联储7月加息点评
政治局会议的五点变化
财政支出明显放缓,政策加码预期升温——6月财政数据点评
经济发展仍有压力,总量政策空间或将打开出口增速创今年低点——6月外贸数据点评信贷偏强但社融增速创新低——6月金融数据点评CPI同比已降至0%——6月通胀数据点评服务业旺盛维持经济强韧——美国6月服务业PMI点评美国制造业PMI再创疫情后新低——美欧6月制造业PMI点评
制造业仍在收缩,政策组合拳已在路上——6月PMI点评
地方财政压力陡增,地产政策放松迫在眉睫——5月财政数据点评
欧央行控通胀决心更强——欧央行6月加息点评
经济增长放缓,降息如期而至——5月经济数据点评
加息虽暂停,终点还未至——美联储6月FOMC点评
M1、M2、社融、政府债增速回落——5月金融数据点评
核心通胀中枢不变,高利率仍将持续——5月美国通胀点评
降息周期再延续——六月降息点评
未来一段时间物价怎么走?——5月通胀数据点评
美国制造业产需错配加重——5月美欧PMI点评
服务业复苏态势现隐忧——5月PMI点评企业利润负增拖累财税收入房地产修复受阻居民信贷再次收缩,降息或可期通缩只差一步,降息或将至
服务通胀压力缓解,核心通胀仍显韧性
新市场开拓成效持续显现——4月外贸数据点评
存款利率下调带动银行业利好,转债行情正当时
欧央行放缓加息,但不会停止紧缩
加息周期可能接近终点
美国非制造业大幅回落
内生动力不足,PMI再度收缩
政策基调有何变化?
财政收入回暖,收支差额由正转负——3月财政数据点评
GDP同比回升至趋势线上
出口增速为何超预期?
滞胀与衰退临界点,美联储仍需一次加息
信贷持续超预期,但产出效应递减
通缩压力加大,降息可期
美国制造业和服务业进一步分化
环比回落,回归正常
加息25bp,控通胀仍为主线 开年收入增速下降,支出强度仍在——1-2月财政数据点评如约而至——降准点评 欧央行顶住压力,再度加息50bp三驾马车复苏节奏快慢不一——1-2月经济数据点评

环比仍较高,二次通胀趋势明显——美国2 月通胀数据点评

社融结构初步改善,居民信贷难言回暖——2月份金融数据点评

通缩未走,通胀未至——2月份通胀数据点评

出口形势依然严峻——1-2月外贸数据点评务实的目标——政府工作报告点评

出口订单意外反弹,带动生产提速——2月PMI点评

美国下半年通胀反弹风险加剧——美国1月通胀数据点评
信贷总量创新高,但社融结构仍待改善——1月金融数据点评
消费修复初步确认——1月份通胀数据点评

欧央行强硬加息——欧央行1月加息点评

减缓加息或促使通胀反弹——美联储1月加息点评

美国PMI跌破临界线,失业率或将回升——美欧1月PMI点评

内需修复第一步——1月PMI点评

年度小结和2023年看点——12月财政数据点评

防疫政策优化,消费快速复苏——12月经济数据点评

美联储仍需坚持走完加息路程——美国12月通胀数据点评

人民币升值不利于出口——12月外贸数据点评

通缩趋势仍在延续——12月通胀数据点评

抗通缩仍是主旋律——12月金融数据点评

差别化房贷政策继续加码,降息周期延续——1月房地产政策点评

美国制造业PMI指数继续下行——美欧12月PMI点评

美联储或将继续加息至5.5%——美联储12月会议纪要点评

美国PMI跌破临界线,失业率或将回升——美欧1月PMI点评

减缓加息或促使通胀反弹——美联储1月加息点评

如何看待服务零售额?



周报、月报、季度报

【长城宏观】人民币汇率料将兑现我们预期——20220425【长城宏观】八月大类资产配置月报

中美分化,政策相背——四季度经济展望
九月全球大类资产配置月报
九月债券投资分析报告八月债券投资分析报告八月可转债月报
七月全球大类资产配置月报长城证券宏观二季度研究报告合集
化解地方债务问题任重道远
国家安全问题“复杂艰巨”,地缘政治风险抬升六月大类资产配置月报
六月债券投资分析报告
两大峰会同时举办,国际“阵营化”趋势加剧存款利率调降,债市或将继续走强五月债券投资分析报告
五月大类资产配置月报
地产销售降温,降息预期又起四月可转债投资策略报告
中国将为世界发展注入更多确定性——20230403周报
二季度债券投资分析报告
四月大类资产配置月报
二季度 GDP 增速或到 7%——二季度中国经济展望
国外紧急灭火,国内需求新高—20230327周报
美国经济开启衰退模式——美国二季度经济展望
原油指数暴跌,大类资产指数创年内新高——20230320周报硅谷银行破产,美国经济风险显现——20230313周报
三月债券投资分析报告
三月大类资产配置月报
GDP跟踪指数持续回升——20230213周报
二月大类资产配置月报
二月债券投资分析报告2023年全国GDP增速目标或在5.5%以上——20230116周报元旦假期出行迎来修复——20230103周报
一月债券投资分析报告


专题报告

【长城宏观】短期利率的再思考——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如何看待服务零售额?

新疆经济分析报告

中国企业储蓄率分析

黑龙江经济分析报告

再议中国潜在经济增速

以日本房地产发展史为鉴

中国低消费之谜

美元仍处于升值大周期中

为何不加息,美股还下跌?

内蒙古经济分析报告

山西经济分析报告

中国居民消费函数

广西经济分析报告

全年如何实现GDP目标?——建议财政政策更加积极

美国银行业高利率下风险依存

资本回报率与资本市场的关系

本轮主动去库存见底了吗?——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中国资本回报率估算

云南经济分析报告

气候变化之下经济目标和能耗目标短期难以平衡——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德国财政政策启示:行稳致远——德国研究系列之二

可转债个债分析——睿创转债(118030.SH)

重庆经济分析报告

如何看待债务对经济的影响?

下半年债券投资分析报告

风高浪急,变中求进——下半年国内经济展望

可转债个债分析——法兰转债

2023年下半年财政政策展望

河北经济分析报告

可转债个债分析——寿22转债

中国人口趋势研判及建议

可转债个债分析——淳中转债

美国债务上限谈判失败的影响有多大?

双低转债还能继续投资吗?

陕西经济分析报告

可转债个债分析——起帆转债

中美两国经济呈现分化趋势

中国生育率研究

产出缺口与通货膨胀

AI开启科技浪潮,中美竞争更显激烈

安徽经济分析报告

供给侧改革促进煤炭企业高质量发展

黄金正在开启新一轮牛市

湖南经济分析报告

欧美银行危机可能已经开启 

可转债市场结构分析

湖北经济分析报告——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再议十年期国债利率——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河南经济分析报告——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2023年可转债市场或迎来良机——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四川经济分析报告——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M2/GDP的新形势:或将持续上升——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四季度出口为何快速下滑?——宏观经济专题报告如何看待IMF下调中国中期GDP增速?——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美国失业率为何再创新低?——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十年期国债收益率还会持续走高吗?——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天津经济分析报告——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2022年度总结——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特别声明


《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证券经营机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实施指引(试行)》已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新媒体形式制作的以上推送信息仅面向长城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及风险承受能力为稳健型、积极型、激进型的普通投资者。若您并非上述类型的投资者,请取消阅读,请勿收藏、接收或使用以上推送中的任何信息。

因此受限于访问权限的设置,若给您造成不便,烦请见谅!感谢您给予的理解与配合。


免责声明


长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城证券)具备中国证监会批准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

以上推送信息摘自长城证券已发布的研究报告,完整内容请以长城证券已发布的研究报告为准。

研究报告由长城证券向专业投资者客户及风险承受能力为稳健型、积极型、激进型的普通投资者客户(以下统称客户)提供,除非另有说明,所有研究报告的版权属于长城证券。未经长城证券事先书面授权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和发布,亦不得作为诉讼、仲裁、传媒及任何单位或个人引用的证明或依据,不得用于未经允许的其它任何用途。如引用、刊发,需注明出处为长城证券研究所,且不得对研究报告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

研究报告是基于本公司认为可靠的已公开信息,但本公司不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或完整性。研究报告所载的资料、工具、意见及推测只提供给客户作参考之用,并非作为或被视为出售或购买证券或其他投资标的的邀请或向他人作出邀请。在任何情况下,研究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研究报告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

长城证券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下可参与、投资或持有研究报告涉及的证券或进行证券交易,或向研究报告涉及的公司提供或争取提供包括投资银行业务在内的服务或业务支持。长城证券可能与研究报告涉及的公司之间存在业务关系,并无需事先或在获得业务关系后通知客户。

长城证券版权所有并保留一切权利。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