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杜课】谈话 | 如何看待大屠杀中的仇恨叙事?(总第65期)

2017-01-23 南大公益传播 杜课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x0367fqjk02&width=500&height=375&auto=0

开 篇

在卢旺达大屠杀中存在着这样一些仇恨叙事,比如说在总统飞机失事之后,一些电台就不断地重复播放一些关于其他民族的仇恨话语,鼓励人们去拿起斧头去砍向其他民族的人。但是在国际叙事中又存在缺失,即使发生了几十万人的大屠杀,在一些西方的主流媒体中,几乎没有新闻着重报道这个事件,导致它变成一个孤岛,最后引起一场非常残酷的大屠杀。

Q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本科生何嘉蓉

您如何看待大屠杀中的仇恨叙事?


A

杜骏飞  南京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课堂记录

怎样看待大屠杀中的仇恨叙事?


杜骏飞讲述      张斌记录整理


我们通常讲到南京大屠杀,想到的还是仇恨,我们的宣传也会侧重在对恨的描述上。但是我个人认为,我们在看待这段历史悲剧的同时,要意识到一点,人类并不靠恨而生活,也不会在恨当中找到自己的未来


所以对于大屠杀,我们一定要汲取历史教训,要铭记不忘,但是我们不追求更深的仇恨,我们可以不宽恕、不谅解、不遗忘,但是我们并不把仇恨永远放在第一位,只有这样人类才有未来。


对于大屠杀的记忆、宣传以及对它的阐释,我的看法是:最终,仍然只有爱才能化解恨,最终,也只有理性,才能化解历史的悲剧;要想拯救我们的未来,一定要走出过去,如果人不能走出过去,就没有未来。国家和民族,亦复如是。


如何看待普通民众对一段政治悲剧的记忆?


社会记忆是一个非常有谱系的学说和研究领域。我们可以把人类的记忆看成层层叠叠的历史遗留物,就像地质层中的残留一样。今天在做记忆的考古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一些年代编错了,还有一些遗物被错误理解了,但是总体来说,我们的记忆会有一个方向。所以我们既要高度重视自己的记忆,同时也不能绝对相信它,因为有很多记忆其实是被选择的

背景梳理

卢旺达大屠杀


1990年,侨居在乌干达的图西族难民组织卢旺达爱国阵线(RPF)与胡图族政府军爆发内战。在周边国家的调停和压力下,1993年8月,卢旺达政府和爱国阵线在坦桑尼亚北部城市阿鲁沙签署旨在结束内战的和平协定。即将到来的和平令卢旺达政府高层中的极端势力感到恐惧,他们逐渐对朱韦纳尔·哈比亚利马纳总统感到不满,认为他在与爱国阵线的谈判中让步太多。


1994年4月6日,载着卢旺达总统朱韦纳尔·哈比亚利马纳和布隆迪总统西普里安·恩塔里亚米拉的飞机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附近被击落,两位总统同时罹难。该事件立即在卢旺达全国范围内引发了胡图族人针对图西族人的血腥报复。7日,由胡图族士兵组成的总统卫队杀害了卢旺达女总理、图西族人乌维林吉伊姆扎纳和3名部长。


在当地媒体和电台的煽动下,此后3个月里,先后约有80万至100万人惨死在胡图族士兵、民兵、平民的枪支、弯刀和削尖的木棒之下,绝大部分受害者是图西族人,也包括一些同情图西族的胡图族人,卢旺达全国1/8的人口消失,另外还有25万至50万卢旺达妇女和女孩遭到强奸。


同年7月,卢旺达爱国阵线与邻国乌干达的军队反攻进入卢旺达首都基加利,击败了胡图族政府。200万胡图族人,其中一些屠杀参与者,由于害怕遭到图西族报复,逃到邻国布隆迪、坦桑尼亚、乌干达和扎伊尔(今刚果民主共和国)。数千人由于霍乱和痢疾死于难民营。


2015年12月7日,刚果民主共和国军方发言人卡松加将军宣布,卢旺达问题国际刑事法庭(TPIR)所通缉且一直在逃的9名卢旺达大屠杀元凶之一拉迪斯拉斯⋅恩塔甘兹瓦当天在北基伍省鲁丘鲁地区的基耶耶村被抓获,联合国驻刚果人权联合办事处随即证实这一消息,并要求将恩塔甘兹瓦引渡给TPIR。

读后感

文|张斌


听到“大屠杀”三个字,作为一名中国人,首先想到的大概是南京大屠杀。确实,南京大屠杀是日军侵华战争给中华大地留下最深的伤痕之一,因为其罹难人数和惨烈程度与奥斯维辛集中营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是人类史上最黑暗最丑陋的一面,它留给后人的不只有挥之不去的梦魇,还有深入骨髓的仇恨。


如果把仇恨比做香水,那么它的前调是悲伤,经历这样的惨剧再阳光的人也会蒙上一层阴翳;中调是愤怒,以悲痛为土壤生长出来的果实一定是愤怒的味道;后调是动力,经历过悲伤、愤怒之后,人们会从心底涌起一股力量,这就是所谓苦难无法摧毁我,只会让我更强大




说起仇恨,我们与近邻日本结有宿怨。“钓鱼岛争端”时期,国人的抵日情绪空前高涨,甚至出现打砸抢烧日货的非理性行为。这或许就是那场战争留下的后遗症,俗话说冤冤相报何时了。“以牙还牙”只是仇恨的循环,何不尝试拥有化干戈为玉帛的胸襟?


想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不能忘记过去,也不能浪费当下,更不能不顾未来。对于那段记忆,我们要用理性的眼光去看待它。我们谴责像日本右翼分子这样,妄图把罄竹难书的恶行抹去,不尊重历史的行为;但同时也不应对伤痛和敏感抓住不放,要记住,未来还需现在的我们去书写。


注:本期背景梳理来源于百度百科。

感谢收看、阅读本期《杜课》,下期再见。

   往期回顾

人生百问:

 孤独 | 焦虑 | 爱的态度 | 金钱观

 失去 |  “诚” | 爱的选择 | 研究生

 书单 | 职场 | 谈阅读  (1) (2)(3)

 异地恋 | 存在感 谈奢侈(1)(2)(3)

 新年计划 | 专业课与公共课 | 寒假攻略

 闲话PX | 面试 

时事热评:

【美国大选】关注 | 媒体偏向 | 人工智能

罗尔事件】|【霸凌事件】沉默者 | 社会化法则

故事随笔:

【采访对象】(1)|(2)|(3)|(4)|(5)|(6)

和唱歌的朋友聊天】|【微信】| 【虚拟人类】|【路的禅】(1)  |  (2)  |  (3) |(4)

传媒思考:

盲从 | 谣言 | 社区报 | 新媒体 | 国家形象 | 网络暴民 | 公共领域 | 战略 | 创新扩散 | 网络政治 | 网络游戏 | 网络言论 | 新闻政治 | 严肃新闻

【网络写作】(1)|(2)|(3)|(4)

特别关注:

 高华 | 科恩



鸣谢:

郑钢新媒体教育基金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公益传播中心


本文为《杜课》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张斌

责编|魏安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杜  课

邮箱:njuduke@163.com

不学不成  不问不知


长按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