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微博掐架定律”突然火了,作者杜老师怎么看?(总第293期)

2017-09-08 杜骏飞 杜课

编前语


这两日,杜老师的文章《微博掐架定律:一个关于网络社会心理机制的素描》在微博上又火了一把。网友@观音糖在9月7日发表相关微博,获得超10000次的转发,而后更有不少加V博主转发评论,给该文章带来新热度,将其带到豆瓣、贴吧等平台。重点是,这篇文章写于5年前,却在今天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更有网友“求更新”。



编辑部的小伙伴们抱着浓浓的好奇,第一时间向杜老师追问了这么几个问题……

Q1

很多网友好奇您为何能在2012年就如此精准地分析了微博掐架的现象,微博在当时还处于一个起步没两年的状态,您是如何做的归纳分析呢?



杜骏飞:


当时,分析微博确实只有两年,但我对于网络社会的田野观察和理论研究已经十多年了。


Q2

掐架不是微博的特权,自古以来就有这种现象,比如史学家之间的掐架,或者鲁迅与“御用文人”们的掐架,您认为微博掐架这种行为是否暗合了人们的心理需求,让这种“互联网+”的掐架形式有了更多的释放空间?换言之,微博上的掐架与之前相比是变高级了还是低级了?



杜骏飞:


所有的掐架都没有高级可言。真正的对话、讨论、辩论,都是基于理性、逻辑、规则的。但任何一个时代,都有非理性、反逻辑、无规则的争吵,人们把它称之为掐架。


Q3

粉丝群体的掐架互撕早已不是寻常事,一些饭圈专用黑话(例如ky、挽尊、狗、毒唯、双担等)也让圈外人摸不着头脑,甚至还衍生出一种“饭圈掐架文化”,这种文化现象究竟是青年人(尤其是90后、00后)们的自娱自乐、还是值得警惕的文化糟粕?



杜骏飞:


首先,挽尊、ky之类算不得“黑话”,它只是网络圈层用语罢了,充其量算是行话,其本质是社群识别和亚文化内的自我强化。在这样的动机下,蔓延出一系列非理性的现象:不文明的网络攻击语言;排斥异质文化的狭隘理念;粉丝团之间的反智互掐,等等。这些就不值得文明社会的认可了,虽然未必都是糟粕,但在文化属性上绝不是精华。


Q4

您在当时发这篇文章的时候调侃说“耽误了写论文”,但是从您的实际成文来看整体内容非常严谨,并且涉及物理学、哲学、数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您当时在构思这篇文章的时候,是真的把它当成一个段子来写,还是作为学术研究的对象?您当时研究这个掐架定律是出于什么目的?您希望网友也只把这些定律当做段子一乐吗?



杜骏飞:


写这些格言体的总结,是有些学术旨趣,如果认真地说,每一段都可以发展为一个理论假设。但本文发表的目的还是为了有趣。读罢,深刻的学术人可以会心,看热闹的学术小白也觉得开心。你们各位有时无聊了会转段子自娱,学者无聊了也会以学术调侃自娱,网文嘛,不宜沉重,大家开心就好。


Q5

微博上有人评论说:“热衷于研究掐架的人本身也是个有丰富经验的掐货。”您同意吗?还有人说“一看就是身经百战的。”请问您亲历过网络掐架吗?或者哪次别人的网络掐架给您留下了深刻印象?



杜骏飞:


这个大家看出来了。作为资深网民,1990年代末起,我在当时最火的西祠胡同社区里掐架,身经百战,胜多负少,在当时,算是一个年轻学者的体验生活吧。很遗憾,我观察了近二十年来,中国网民的在线辩论水平没有大的提升,除了极少数网络社群,大部分网民也没有进化到足以理性辩论的高度,他们专注掐架二十年,一直活在解放前。在我看来,学者最好不要卷入网民掐架,因为维度太低。但一旦卷入,那就要争取坚决、理性、彻底地赢。去年被媒体恶炒的宁杭之争中,我是以一篇文学、一篇理性批评终结网络社群里的低俗表演的。我觉得,这是知识分子的批判永远能高于网络掐架的原因。


Q6

网友都在求更新,您有兴趣满足一下网友“追更”的愿望吗?



杜骏飞:请微博网友来关注“杜课”吧。


网友评论摘录:


@二次元freshtime:请问下文章来源。以后知乎答题可以拿来作引用文献。


@一个何小刀:上微博七八年了,都没怎么掐架,感觉白上微博了。


@卡西法的火:厉害了,学术研究就应该这样,从生活世界本身寻找问题并挖掘到问题表象背后的本质,这才有趣又有内涵啊……


@左手王ZSW:微博掐架定律…看完之后更不想掐架了。


@安心:求@杜骏飞 教授更新,哈哈


原文:


微博掐架定律:一个关于网络社会心理机制的素描

杜骏飞


1.分歧倍增定律:如果双方观点有分歧,那么,每一次掐架之后,分歧都将倍增。

 

2.镜像定律:那个喜欢与你掐架、且你也喜欢与他掐架的人(人群),通常与你(你们)颇为相似。


3.排斥第三方定律:掐架只会有正、反方;如果出现任何第三方,那么他将会同时被正反方误以为是对方。

 

4.题材因果定律:如果掐架的题材是老题材,掐架的结果仍会是老结果。

 

5.题材循环定律:如果掐架的题材是新题材,那么,掐架将使它回到老题材。

 

6.心境定律:如果你看见掐架,说明你需要掐架;如果你经常看见掐架,说明你喜欢掐架。

 

7.心境定律逆定律:如果你看不见掐架,那就没有掐架。

 

8.分贝定律:掐架双方中分贝更高的一方,通常更为不自信。

 

9.活跃度定律:对于一个给定的主题T,掐架中发言最为活跃的参与者,通常对T的发言权最少。

 

10.分岔定律:对于一个给定的主题T,掐架都将会尽可能快的导向一系列与T无关的讨论。

 

11.耗散定律:一场掐架的耗散率,决定于双方的体力而非脑力消耗的进程。

 

12.热力学第九定律:观众的热度与掐架的深刻程度成反比,与掐架的新鲜度成正比。

 

13.Narcissus(水仙)定律:相较于真理,掐架者无疑更喜欢自己。

 

14.Echo(回声)定律:掐架者通常不能正常说出想说的话,而只能不断的重复别人的言语——包括对手的错的言语。

 

15.Moebius(莫比乌斯)定律:越有能力掐架者,越不愿意掐架;越不愿意掐架,就越没有能力掐架。

 

16.测不准定律:对于大多数的掐架,我们无法测量其讨论文本的价值。

 

17.测不准第二定律:对于大多数可以测量的掐架文本,我们无法测量文本作者的真实立场。

 

18.测不准第三定律:对于大多数可以测量其立场的掐架者,我们无法测量他在第二天的态度转变。

 

19.羊群定律:一场掐架中,观众最终所采取的立场通常会与他所认为的大多数保持一致。

 

20.人数定律:一般来说,掐架人数越多,掐架越没有结果。

 

21.切贝雪夫大数定律:但当掐架人数成为成为一个大数时,掐架将很快分出结果,但是其结果只匹配常人心智,而非创见或真知。

 

22.修辞定律:如果争论演化为掐架,那么其原因一定不在观点,而在修辞。

 

23军规定律:如果你发生在线掐架,而非理性的讨论,那或许不是语言能力不足,而是大部分的在线讨论根本不适合于任何人的理性表达。



《杜课》粉丝群成立啦!欢迎您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杜课小助手(微信号:dukexzs)加入《杜课》粉丝群,与我们分享您在生活中的所思、所想、所悟。您也可以提出对《杜课》的建议和意见,我们会认真听取并改进。我们期待和相信,有了您的参与,《杜课》才能朝着一个更好的方向前进。


感谢阅读本期《杜课》,下期再见


往期精选


人物:阿米尔·汗的完美人生丁龙的馈赠与追问吴清友逝去,留下这九句话愿你读她五分钟,知道一生贵重| 少数人的责任 像乔姆斯基那样的人生读昂山素季


视频:杜课导言孤独新闻理想父母与子女大学规划校园霸凌变形


文字:Hold the door…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你说话的样子开学演讲我们这个时代的诗意——杜骏飞在2017级人文大类本科生见面会上的讲话时间里的秘密修行


关注:关于爱:九个艰难的追问发布完政府规划,媒体就可以退场了吗?不必待老师如父母,但望待父母如老师  | 只因为他们听不懂人性的语言杜课招新:许知远、六神磊磊,和“今年网上最蠢的一篇文章”


音频:一诚天下动罗尔事件青春


元能力养成:敬畏反思宽容钝感坚毅遗忘 利他 运动善念


鸣谢:

郑钢新媒体教育基金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公益传播中心

本文为《杜课》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顾旧

责编|胡园

         杜  课

邮箱:njuduke@163.com

不学不成  不问不知


长按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