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野格 | 见过但不知道

Claude Everett 建筑大王 2021-10-12

搬来山里之后,我们才算真正意识到:在意大利吃饭,吃完甜品,还要来一杯浓缩咖啡促消化,或者一杯酒精饮料促消化。如果你喝了咖啡会睡不着或者不想喝酒,那也没有关系,你可以从茴香籽、香蜂草、洋甘菊、椴树花等品种丰富的草本茶(tisana)中选择一种,促消化。

总之就是,吃完饭一定要促消化。

如果按中国的习惯,六点开始吃晚饭,快的六点半就吃完了,再慢不过七点吧。此时,离睡觉还有好几个小时,就算我们坐着一动不动,也可以自然消食。如果还能出门散个步或者逛个街什么的,消食更不是问题,甚至需要考虑要是睡前饿了怎么办。

但在意大利,仅靠自然消食大概是不行的,他们吃饭吃得太晚了。在这里,晚饭不是晚上的饭,而是很晚的饭。七点开始算是非常非常早了,八点比较正常,九点也不意外。

举个例子,之前有蒙扎那边的朋友来山里玩,我们约了一起去吃吉吉的店(Da Gigi)。吉吉的店算是本河谷最好吃的餐厅,带着米其林两把叉子很多年了,在离我们家车程约半小时处的山腰小镇克朗多拉(Crandola)。

yoko 在吉吉的店, 2014

我们知道吉吉的店纯属巧合,四年前爬山的时候恰好路过,注意到他家玻璃上贴满了米其林轮胎人。我们当时就觉得这里一定有点什么,决定找机会来吃吃看。一年后,我们终于吃了吉吉的店,感觉非常好,随后开始推荐给朋友。除了第一次吃,后来再去的每一次都是带别人去,包括 yoko 的爸爸,台湾的、伦敦的、米兰的朋友。

这一次要去的人里面有一个在医院上班,搞行政工作。她第二天是早班,六点就要到医院,所以五点就要起床。虽然她是吃货,也一直想去吉吉的店,但想到第二天要早起 (从吉吉开车回家要一个半小时),她就有些犹豫,说「如果你们都愿意吃个早晚饭的话,我才能去。」

后来,我们订了七点的位子。

我们到那边的时候,餐厅里一个人都没有。接近八点的样子,餐厅才热闹了起来。往九点去,新进来的客人逐渐少了,但也不是没有。

要知道,吉吉的店不在城里,大家吃完饭还要开车回家,过来这里吃饭的人肯定会考虑这一点,因此不会太晚。对于那些在米兰用餐的人,你完全可以把他们的用餐时间再往后挪个一小时。

除了吃得晚,他们还吃得慢。

大家都知道西餐是一道道上的。在意大利,一个理论上的全餐包括:开胃菜(相当于中国的凉菜吧),第一道(面或饭),第二道(肉或鱼),甜品。过节和来客人的时候,大家才会做全餐。平时的话,基本就是做一道(面、饭或肉),再加甜品就好。

不管是全餐还是平时餐,无论是在家里吃,还是出去吃,从上菜到吃完几乎不可能短于一个小时。一方面,他们要聊天,不仅说那些生活上的事,还要花好多时间说正在吃的食物。

如果不是在这里生活过,你真的无法想象意大利人有多爱聊食物。

举个例子。在米理上课的时候,有一次,我们跟三个学生一起午饭。他们都是男生,都是吃自己带的饭。一个带的意大利面,一个带的沙拉饭,一个带的三明治。他们把饭盒打开,开始互相看别人带的什么,然后开始介绍自己家里人都擅长些什么,为什么这次做了这个,之前做过什么,下次要做什么。虽然肯定已经饿死了(上课上到一点半才结束),但他们一点也不着急吃,好像聊这些也可以填饱肚子一样。该说的都说了,「祝好胃口」也说了,我们这才吃上饭。

沉默仅仅持续了十秒钟。

他们吃了一口自己的,吃了一口别人的,就又开始聊了,「你那个好吃吗?」「真好吃,让我想到那次…」「你要试试吗,我妈妈做这个真是…」「你那个有一个酸甜的味道,是从哪里来的?」「我告诉你我这个是怎么做的…」「沙拉饭要做得好就一定要放那个,因为…」……

二十出头的男孩子,居然能绕着食物聊出这么多,我们是十分佩服的。

据我们观察,如果赶时间,意大利人就会选择不吃,或者从自动售货机买能量棒来嚼。如果要吃,就一定会好好的、从容的、认真的吃。换句话说,就是要聊,跟在座的聊,跟酒保聊,跟服务生聊,聊聊聊。

吃好聊好,oops,已经十点半了。

苦酒

自然消食是救不了意大利人的,于是他们发展出来了种类丰富的消食饮料。我们今天要讲的是一种深受山区人民喜爱的消食酒,阿马罗(Amaro)。在意大利语里面,amaro 是苦的意思,所以我们就叫它,苦酒。

河谷超市的苦酒

我们在米兰的时候,不知道苦酒。当时是穷学生,不太会出去吃饭。也不认识什么人,所以几乎没被意大利人招待过。倒是有一家可以用饭卡、老板人超好的 pub 我们经常去,在那里,大家喝的都是外表美丽的鸡尾酒。后来听说,米兰人不太喝苦酒,主要是觉得土,喝 grappa(用做葡萄酒的葡萄渣蒸馏出来的一种烈酒,类似五粮液)的多点。

我们第一次喝苦酒,不是在饭店里,也不是在别人家里,而是在自己家里。搬来山里第一天,我们在新家的橱柜里发现了两瓶酒,都是以前的人喝剩下的,一瓶 Ballantine 威士忌,另一瓶不认识的正是米兰老牌苦酒 Fernet-Branca。出于好奇,我们两个都试了一下。威士忌还挺好喝的,那个 Fernet-Branca 就比较古怪,深棕色液体,很烈,味道像是加了酒精的中药。

我们上网查了一下,了解到原来 Fernet-Branca 是苦酒,继续深挖,又搞清楚了苦酒是怎么做的(高山百花百草酿造),有几度(20到40度之间),喝了是干什么的(促消化),有哪些著名的牌子(比如 Fernet-Branca)等等。

因为也没有觉得有多好喝,我们很快就把这件事抛之脑后了。

时间又过去了一年,我们被一个新认识的朋友带到家附近的一个精酿啤酒厂吃饭。等我们吃完,老板一高兴,就送了三杯苦酒。朋友说他认识这个苦酒的酿酒师,品质十分高,产量十分小,只在本地卖。酒是小小的一杯,冰的,甜甜的,度数适中,非常香,非常好喝。我们走的时候买了一瓶带回家,从此走上了「饭后来一杯,冰爽促消化」的程序。

在山里,苦酒真的是无处不在。你可以在每一家咖啡店、运动酒吧(sport bar——退休老人打发时间,社区聚会,看球好去处)、每一家餐馆、每一个山屋(rifugio)、农家乐(agriturismo)、每一个市集小吃角喝到它。步入任何一家杂货店,你都会看到它。每一个人家里都有。一些人还带它去爬山。

野格

阿尔卑斯山不是只属于意大利的,苦酒自然也不只有意大利有。我们肯定看到过 Jägermeister 无数次了,但从来不知道那是什么。雄鹿的头当然是很醒目的,但德语实在是记不住,于是我们亲切的称呼它,鹿头。

我们知道鹿头很久以后,才了解它原来也是苦酒。原来,德国也有苦酒,嗯,他们吃那么多肉,是有必要消消食。知道了鹿头是苦酒,我们却从没尝试过。苦酒嘛,不就是那个味么。而且,鹿头都从德国卖到这了,说明人家是商业品牌,品质肯定不如咱本地的小批量。

vox 武昌店改造之前,你要是问我们野格是什么,我们的回答百分之百是不知道。因为在做演出场地的改造,我们很自然的关注起围绕现场演出展开的文化活动。慢慢的,我们发现,在关于演出、关于摇滚、关于乐队、关于青年文化的文章里,有一个我们不熟悉的词出现的频率很高,它就是「野格」。看演出的时候,除了喝啤酒,来一发野格也是可以的。

yoko:「诶,你知道野格是什么吗?」

tao:「是不是一种酒?」

y:「酒?哪种酒?」

t:「不知道。」

y:「上网查一下。」

t:「hmmmm,啊,野格是鹿头!」

y:「原来是鹿头…那是苦酒啊…」

t:「……」

y:「苦酒不是消食的么…」

t:「……」

苦酒,在它的诞生地,是百年老字号,传统名物,是山区人民的心头好,消食宝,是中老年人每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刚刚才从「忆苦思甜」复古风潮中从土气转型为质朴。苦酒,对于我们而言,是椰岛鹿龟酒一般的存在。

鹿头,才是一个合格的苦酒名。再不然,也应该是亚哥麦斯特,勉强简称亚哥。翻译成野格是不是有点太摩登了?

还有,苦酒在中国是怎么回事?难道弄了个时尚的名字就能土鳖翻身,跟摇滚、演出、独立音乐、夜店、青年文化、派对、酷、辣妹、不羁、地下这些新潮事物凑到一块?

派对野格

对于同一个东西,在不同的人眼里,可以产生如此巨大的认知差异,这肯定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我们觉得绝对有必要好好研究一番。冥冥之中,我们在 Coursera (一个线上学习平台) 上修了一门专门讲食品饮品行业市场营销的课,老师是博科尼大学 (Bocconi) 的特洛伊洛教授。

有一堂课是讲品牌创新可以影响消费体验的各个阶段。消费体验有四个阶段:消费前,购买,消费,消费后。讲消费这一环的时候,特洛伊洛教授用的案例就是野格。

有一个叫野格的牌子彻底改变了人们消费苦酒的方式。传统意义上,大家觉得苦酒或者半苦酒就是促消化的。既然是促消化,大家一般就是吃完饭喝。但是这个定位太窄了,也就是说对于那些没有消化问题的顾客,他们想喝酒的时候不太会选择苦酒,他们不觉得苦酒是一种可以随时小酌一下的酒。

野格的创新就在于改变苦酒的消费方式。他们新的宣传广告力邀消费者——找个小杯子,加冰,喝苦酒。在这个案例里,产品本身并没有变化,而是消费方式的创新让消费者得到了全新的消费体验。

原来如此!一切都是野格自己搞出来的。

为了有一些实在的感官刺激,我们去 youtube 看了一个野格的广告。广告一开始,镜头在夜晚的柏林、漆黑的树林以及散发着远古邪恶气息的冰洞间闪回。冰洞那边,有人从冰层里把一些类似冰砖的东西敲出来,冰砖里有瓶子形状的东西。同时在另一个地方,一大群造型夸张的人聚集在一个像是演出场地的地方,光线是幽暗的蓝色,复古的音乐夹杂着交谈的人声。大家似乎在等待着什么。不一会,舞台上出现了一个美丽的、一看就是主角的、女王模样的人。此时有人把从冰洞挖到的冰砖放到舞台上,所有人无比期待的看着他把冰一点点砸掉,最终取出野格。另外几个人端上打了霜的小杯。

女王先拿起一杯,喝下,并对众人说「冷是当然的,这是德国货」。

众人欢呼。随后,所有人都喝起了野格,狂欢开始。

女王喝野格的瞬间(http://creativity-online.com)

不得不承认,这个广告对我们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我们开始相信原来苦酒在有些人那里真的会是完全不同的样子。带着这样的惊奇,我们决定找个机会喝一下野格。

消食野格

当时,正好有一年一度的农乐节(这当然是我们自己起的名字)。顾名思义,农乐节就是在山里劳作的人们的节日。秋天是丰收的季节,那些种土豆的、种南瓜的、种蓝莓的、牧羊的、牧牛的、养蜂的、养鸡鸭的、养马的、卖挖机的、加工木头的、做奶酪的、酿酒的就刚好可以一边庆祝丰收,一边向其他人宣传或贩卖自己的产品。

这个节历史悠久,从1925年就开始了,今年是第92届。

我们从第89届开始去,今年是第3次。这一次,除了吃传统美食,喝精酿啤酒,买蜂蜜,买果酱,我们还要喝野格!

农乐节设有三处吃饭的地方,我们每次都去同一处,为了吃那里的阿尔卑斯卤煮(trippa)。那是一个白色的临时搭起来的棚子,里面放了一些长桌长凳,算是餐厅。棚子挨着一个丑陋的水泥平房,房子里面就是厨房。

从主路走过来的路上,你会看到这个棚子后面还有两个长得差不多的棚子,不过里面全是牛。到了门口,背对一群在草地上猛吃的羊,你会看到一个简单直接的大菜单。

第三排那个叫 TRIPPA 的是我们今晚的目标,也就是之前说的阿尔卑斯卤煮(知道你感兴趣这个,但实在是不能展开了)。还有就是倒数第六行的苦酒,哦不,野格。

在门口点完餐,我们会得到写着菜品名称的小券。把它交给柜台后面的人,工作人员就去给你弄吃的了,我们只需要拿好餐盘和刀叉,耐心等待就好。

这个时候,我们当然只要卤煮,野格要等吃完饭才喝。但我们已经看到它了,跟别的苦酒一起被放在柜台后方的桌子上。

「很好,他们有野格」。

吃完卤煮(好吃),tao 拿着写有 amaro 的小券去要野格。趁着吧台小哥还在帮别人做咖啡,tao 低声练习了五遍野格的德语发音。结果,小哥看了一眼小券,没问 tao 想喝哪种,就直接转身去拿酒了。他大概是觉得外国人肯定不懂什么是什么,问了也是白问,还不如自己决定。

但就在拿酒那一刻,他犹豫了。

几秒钟过去了,他仍然在犹豫。

「Jägermeister!」

小哥明显松了一口气,拿起野格给 tao 倒上。

杯子就是装浓缩咖啡的一次性塑料杯,只看份量的话,也是一个 shot 呢。只不过杯子是塑料的,没有打霜。酒是常温的,不是零下18度。

我们喝着野格,又看了看牛,看了看马儿跑圈,然后就散步回了家。

如果你熟悉的是派对野格的话,不知道我们的消食野格有没有让你意外。

同一个野格,在一些人的生活中是一个样子,到了另一些人的生活中却变成了完全不同的样子:「轰趴」专用的野格,是建筑大王(以及千千万万山民)的见过但不知道;消食专用的野格,则可能是读者你们的见过但不知道。

点这里了解为什么我们需要你的支持

///////////////////////////////////////////////////////////////////////////////////////////////////////////////////////////////////////////////////////////////////////////////////////////////////////////////

在见过但不知道系列里,我们将为您揭晓您自以为熟悉的各种事物的真面目。看过之后,您就可以用一双新的眼睛观察事物。

一直都搞反了的枕头和床单

理性人每天吃什么?

猫羊 (take 1)

猫羊 (take 2)

猫头鹰

玻璃杯

日出

t 就是 f

顺其自然日历

橙盖鹅膏菌

猎人

半个和一个

厨纸女

///////////////////////////////////////////////////////////////////////////////////////////////////////////////////////////////////////////////////////////////////////////////////////////////////////////////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