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橡树 | 你好,张之洞!

流浪的橡树 流浪的橡树 2022-04-08

二战史上,被战斗民族修理的“战斗民族”:苏芬战争全镜解读

南京会战83年回望:从淞沪会战到南京会战

诺门坎会战全景回望:苏军和日军到底谁更厉害?

日军与苏军的战争外交:张鼓峰会战综述

1979年中越边境战争订阅文章文集

《第74军往事:血战万家岭,虎贲立威(3)》

南口会战:罗团阵地,坚如磐石!

从巴甫洛夫、加仑将军、季山嘉说起:回望北伐战争时期的苏联军事顾问团

历史的幸福与苦难:杂说傅山的反清复明与《丹枫阁记》行草真迹

长津湖系列参考文集:

《寒战:长津湖战役之激战下碣隅里》

《寒战:长津湖战役的战略得失综述》

《寒战:长津湖战役全景战事综述》

《寒战:长津湖战役之序战 · 柳潭里血战【上】》,点击可阅。

《寒战:长津湖战役之序战 · 柳潭里血战【下】》点击可阅。

寒战:长津湖战役之两军必争下碣隅里

全景漫谈朝鲜战争的爆发、升级、抗美援朝的来龙去脉(连载1)

全景漫谈朝鲜战争的爆发、升级、抗美援朝的来龙去脉(连载2)

少为人知的朝鲜战争:万岁军浴血白马山

少为人知的朝鲜战争:由松骨峰战斗看长清之战

与八十年代告别:那个时代,记忆可真是一座好《桥》
与八十年代告别:佐罗,我们的佐罗
南京大屠杀到底有多少中国人遇难?
最新:
许昌战役与吕公良将军殉国记(上中下)
寒战:长津湖战役之柳潭里突围战
与八十年代告别:《迟到》的故事

漫说重庆的陪都时代


诚如孙中山评价,张之洞是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张之洞对中国近现代演进的推动十分巨大,可惜却未得到后人与历史的基本的认同。


前记:


据重庆晨报前日报道,电影《张之洞》上映首日票房仅90元,放映5天累计票房仅有1998元。因而被人戏称为“2022年电影票房惨案”。


电影《张之洞》票房何以如此之惨?


个人认为原因有三。


其一,为新闻披露的影院为效益想,排片太少,以至于观众“想看电影的影迷根本买不到票”……


其二,电影由北京太阳花开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南皮县广播电视台、北京慧橙影视制作有限公司联合出品,运作痕迹明显,因而电影与市场契合难度必然太大。


其三,新闻披露,很多观众对这部电影兴趣不高,甚至问道“张之洞是谁?” 


电影《张之洞》票房如此扑街,其实大可参考我昨天《漫谈推测2022年电影票房鳌头》一文,关于最近两年票房高,赚钱多的两类电影模式。


一类是吴京系列的激情类电影,另外一类,就是《你好,李焕英》款式的感动类电影。


显然,电影《张之洞》与吴京系列的激情类电影宏大叙述历史大事件不同,是人物传记,那么,就只能屈就模仿《你好李焕英》款式,稍微修改片头,将其改变为:


《你好张之洞》


说到这时,我很尴尬。


正如孙中山评价张之洞是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如今人人知道吴京,知道李焕英,却不知道张之洞,闹出这种档次的笑话,谁说中国人不懂幽默?


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齐名,是满清四大名臣之一。了解晚清至民国草创这段历史,即可明白张之洞对中国近现代演进的推动十分巨大。


可惜,很多人知道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却相对少知张之洞,实为历史与后人的遗憾。


我读史书,相对了解四位晚清人物,相比之下,唯有南皮张之洞让人读史启敬。


这里,我深为电影《张之洞》票房惨淡表示遗憾,权以此文再说张之洞。


言归正传。



晚清四大名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


张之洞情况与李鸿章非常类似。在当时都属拥有极大政治、经济、声望、人脉资源,本该背负家国民族历史责任的大人物。


其中,李鸿章凭借这些资源升官发财,功成名就,之后,就选择了安分守家,当上了娇妻美妾公侯万代的韦小宝……


不得不说,近代史上类似李鸿章的精英太多,他们坐拥政治、经济、声望资源,最终却更专注利用这些资源闷声发财,留下油光水滑的形象反而让后来人敬仰,这本身确实是历史由封建王朝走向现代文明过程里留下的遗憾。


而张之洞则不然,一生风雨,一生努力,一生坎坷……


(本文参考文章:《冷看李鸿章,历史更沧桑》点击可阅)


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等晚清四大名臣之中,张之洞出自官宦家庭,读书灵性,少年得志,从仕最为顺利。


相传,张之洞自幼禀赋聪慧,博闻多识,文才出众,13岁始回河北原籍应试,考取秀才,15岁赴顺天府乡试为举人第一名,成解元。


1863年同治二年,年仅26岁的张之洞参加会试,为慈禧太后钦点探花,名噪当时。


张之洞就此入仕,一帆风顺坐到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的位置。


后来,张之洞与宝廷、张佩纶、黄体芳并肩,称翰林四谏,为清廷少壮清流领军人物,端是少年得意。


当然,和留在朝廷纯粹耍嘴皮子搞嘴炮强国的宝廷、张佩纶、黄体芳这些清流不同。很快,张之洞在外放巡抚的任上,即显示出他超强的务实能力。


1881年,光绪7年,张之洞擢升内阁学士,转而任山西巡抚。


当时山西,正是遭遇丁戊奇荒之后。


——前任山西巡抚曾国荃在奏议丁戊奇荒,以他经历与太平天国生死搏杀,见惯了生死大场面的高官,目睹灾荒至惨,惶然之下,涕泪齐下:


“赤地千有余里,饥民至五六百万之众,如此奇灾,古所未见。


实为二百三十余年末见之惨凄,未闻之悲痛……”


张之洞上任接手的山西,可谓一副超级烂牌。


然而,张之洞为四书五经专业学究出身,却并非一夜发迹的书呆子。


张之洞出身书香世家,相比通常书生,读书学习得法。既要看看四书五经之外的《资治通鉴》和《山西通志》,当然也要读读相关西方列强的《海国图志》和《瀛寰志略》。


因而,张之洞在巡抚任上,借阅西方体制,由整顿官场,清洁吏治,以公执政入手,开始了山西近现代历史上堪为最为深刻的一次政治、经济改革。


张之洞在山西实施的改革,众说纷纭。


然而,他在山西启用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参赞政务,以西欧案例为榜样,办讲座,搞实业,开思路、办教育,对山西影响深远。


尤其张之洞为发展山西经历,着力扶持山西晋商,将全省钱粮交办晋商经营,直接推动晋商在太平天国战乱以后,再入佳境,为山西创造出白银帝国的金融奇迹。


山西吏治焕然,经济更是为之振兴。


张之洞视察汉阳铁厂


后来,辛亥革命爆发,在暮气沉沉的北方诸省,山西经济发达、思想解放,是北方唯一与南方革命同步的最先易帜省份。


民国时期,山西更是在社会风气、吏治、交通、工业、教育等等方面领先全国,一直为国民政府称道的教育模范省……


说起这番成就,除却阎锡山执政山西之功,就不能不说张之洞的前因。


1883年12月,中法战争爆发。


为应对危机,清廷因张之洞在山西出众业绩,因而急调他为两广总督,解决中法问题。


战争期间,两广总督相当于清廷的前敌总司令。


除却少年时期在贵州襄助父亲操办剿匪事务之外,张之洞就任两广总督,可谓是首度正式全面执掌方面最高军事。


能者无所不能。和经营山西一样,张之洞到任之后还是由整理吏治,提拔人才入手,先后向清廷先后举荐了刘永福、唐景崧、冯子材等将领。


事实上,中法战争期间,张之洞举荐的这些将领活跃战场,独当一方,屡屡立功,成为推动影响战争走向的主要人物,足以证明张之洞识人、用人,确有过人眼光。


芦汉铁路,也就是后来的京汉铁路通车时的张之洞。


当时,张之洞鉴于中法国力、军力差距,为稳定在第一、二次鸦片战争均被打破的广州防务,张之洞启用了湘军老将彭玉麟、淮军老将张树声,建立两广防线,同时拉拢英、美等国,逼迫并诱使法军最终放弃了对广州用兵,而以陆军进军越南,以陆、海军远征台湾、杭州等地。


这是满清时期,清军对外作战,清军将领近乎唯一的在战争中展开主动外交的战例。


中法战端一开,张之洞当即主动加强对英、葡等国外交,一方面向欧洲银行借款用以购买军火,组办民团;一面向广东前线方向调集粮秣军火,集中兵力,寻求决战。


军事、政治双管齐下,最终,清军在镇南关与临洮大败法军。


这场战事规模不大,但却是晚清对外战争唯一的一场胜利。


1889年,光绪15年,张之洞上奏朝廷,建议修筑自芦沟桥至汉口的芦汉铁路,以求贯通南北,便于帝国通土货、厚民生,以及征兵、转饷


为此,张之洞在奏疏呼吁芦汉铁路为干路之枢纽,枝路之始基,而中国大利之萃也


于是,芦汉铁路成为清廷的一个重要的战略项目。计划南北分段修筑,北段由直隶总督主持,南段由湖广总督主持。


张之洞因而调任湖广总督,开始步入他一生的巅峰事业: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可谓中国步入现代文明门槛的划时代大事件。


然而,洋务运动面上光鲜,并没有转运满清帝国国运。多出类似李鸿章这般又吃又拿养儿育女忙着发财的官僚之外,唯有名头并没有李鸿章大的张之洞,可能算是真正在洋务运动做出成效的第一人。


历史记载清楚,张之洞主持洋务运动,并不像李鸿章之类,留下太多借洋务运动而行吃喝抓拿,借以闷声发财的记载。


据《清史稿·张之洞传》所述,张之洞爱才好客,为封疆大吏数十年,"家不增一亩。"


这是张之洞与李鸿章最大的区别。


在湖北主政推行洋务运动十余年,张之洞以武汉为中心,既与香港的欧美财团合作,也引入晋商、徽商等财团,多方筹资,在湖北全境发展实业,确实取得极大的成效。


对江楼阁参天立,全楚湖山缩地来。可惜了的黄鹤楼,在1957年建长江大桥武昌引桥时,占用地基。如今的黄鹤楼,为1985年6月新建的黄鹤楼。


其中,张之洞主持创办的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大冶铁矿、汉阳铁厂机器厂、钢轨厂、湖北织布局、缫丝局、纺纱局、制麻局、制革厂等一批近代工业化企业,使得湖北的轻重工业各成体系,奠定了湖北为国内最大工业省的地位。


整个洋务运动期间,湖北完成固定资产总投资约1130万两白银,居全国之冠。


由此,湖北有极厚的底子,用以兴办实业、教育、新军、商业、农业,以及湖北的城市化运动。


一时之间,湖北发展如火如荼。


汉阳钢铁厂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以汉阳钢铁厂为核心形成了中国最大、最完整的重工业体系,武汉更是得到空前发展,成为全国的重工业基地。


换言之,当时的湖北,犹如民国时期的山西,当代的上海,实为国内经济发展最好,城市发展最快的拉风地区之一。


1893年,张之洞再论盖闻经国以自强为本,认为自强之道,以教育人才为先向清光绪帝上奏《设立自强学堂片》。


次年,一所新式高等专门学堂在武昌三佛阁大朝街口开招学生。


这是武汉大学的前生。


就此,实业、教育并举,湖北蒸蒸日上。


1894年7月,甲午战争爆发。


湖广总督张之洞鉴于中法战争经验,主张外联英国,对日强硬,多次电奏清廷,既提出自己对中日战情的看法和建议,更是要求派出湖北驻军北上参战。


张之洞向来不发嘴炮,说到总要践行。


甲午战争期间,湖北方面远隔战场何止千里。


然而,湖北却又是长江以南筹兵筹款、筹械筹运,给予前方极大的支持的地区。


战事正紧,张之洞调任两江总督。


甲午战争期间的满清陆军。


得两江交通便利、财政富庶,张之洞更是积极筹措饷械,在扬州、清江、宿迁至山海关、锦州沿线设江南转运局十二处,江南调北上诸军共五十余营,以供甲午战争应急。


战争后期,日军进军山海关,京畿危急。


张之洞为十营湘勇的入卫之师调拨粮饷军需之外,更是在上海新购快枪一千枝、子弹一百万发,十万火急运送山东威海急需。


最终,张之洞的努力并没有挽回败局。


张之洞得知李鸿章在马关谈判,中枪伤愈再签和约之时,尤其痛恨,恼怒。


他既不甘对日本屈膝忍辱,便屡屡向清廷电奏沥陈,请求许利英国、俄国,然后联合英国、俄国,迁都太原,废约再战。


可以想象,慈禧、光绪、李鸿章等人看到这样的建议,只得苦笑,搪塞。


很快,马关条约签署的消息传来,在得悉清廷决意割让台湾求和之时,既有中法战争经验,张之洞对割让台湾尤感痛心。


张之洞向清廷苦苦陈述台湾战略价值极关紧要:


“逼近闽浙,若为敌踞,南洋永远事事掣肘。


且虽在海外,实力精华,地广物著,公家进款每年二百余万,商民所人数十倍于此,未开之利更不待言。”


至今来看,台湾对大陆而言,在军事、经济方面战略价值之重,张之洞的分析可谓入骨三分。


当时,台湾巡抚唐景崧、守将刘永福均为张之洞旧部,张之洞不顾清廷禁令,很快向台湾拨去30万两白银、军械,暗中提出经营台湾策略,鼓励、支持唐景崧、刘永福等组织台湾军民备战日本登陆,武力抵制割台。


1895年5月,唐景崧宣布成立台湾民主国,并就任大总统。


——事实上,台湾民主国在1895年5月25日到10月19日之间存在,实为亚洲第一个共和国政体。


张之洞闻讯台湾民主国宣布独立,当即派人将唐景崧老母接入南京家中,赡养照顾,以解唐景崧后顾之忧。


唐景崧失败逃回大陆,台南绅民推举刘永福继为台湾民主国总统,继续坚持抵抗割台。


为此,张之洞专门急电刘永福承诺他正在联络俄国、英国插手台湾:


“似此外援已结,速宜将此事遍谕军民,死守勿去,不日救兵即至也”


然而,张之洞向清廷提议的,以回疆数城让俄,以后藏让英,以云南极边地让法,寻求三国同助的战略,终究无法实施,张之洞支援台湾抵抗割台运动自然也就难以为续。


黑旗军,刘永福,这些都是爱国主义的热词。然而,很少有人知道他们背后的大boss张之洞。


彼时,李鸿章知悉张之洞暗中支援台湾,极为恼怒,认为张之洞“做官数十年,犹是书生之见”,不顾大局。


为此,清廷特别电谕张之洞,严令禁止张之洞援台:


“台事无从过问,饷械等自不宜再解”


张之洞无奈之下,只好停止支援台湾。


苦战之中的刘永福眼见饷械俱绝,民兵将乱,士气低落,进退失据,只得致电张之洞,哭诉求救:


“天下仰我公一人,乞为大局计,痛哭流血,乞速设法救援,守走死生,望公一言为定”


这份电报即可表明,张之洞实为台湾反对马关条约的割台运动的幕后总指挥。


当时,张之洞接到来电,张之洞再无回天之策,只得复电刘永福:


“朝廷不得已割台,曾有旨召各官内渡,阁下自在其内”


1895年10月,台南陷落,日军占领台湾全境。


无奈之下,刘永福等10余残兵只好乘英国商船迪利斯号内渡厦门。


甲午战败,台湾沦陷,尤其让张之洞尤为痛心。


痛定思痛,张之洞深感满清王朝内外交困,却又敏锐发现:


“日本军队效法西洋,训练有素,饷厚械精,在参谋、后勤乃至侦探各方面无不周备。


我军仓卒召募,心不齐、械不足,又无充分训练,以致溃败千里。”


在战败之后反思而比照得出日本新军、满清旧军之差别,效法西洋,编练新军自然也就成为当时颇有见识的大佬们殊途同归的共识。


甲午战争之后,清廷编练新军,其中,尤以两支最为出名。


张之洞编练的自强军的仪仗队。


一支,是袁世凯在小站练兵编练的新建陆军。


另外一支,则是张之洞亲自编练的自强军。


客观而言,抛开主义与政治不谈,袁世凯的新建陆军张之洞的自强军,可谓推动中国从封建王朝走向共和国制的最强力的引擎。


当时,张之洞编练的自强军仿德国营制,编成步队八营、马队两营、炮队两营、工程队一营,以及医官、兽医、枪匠、伙夫、马夫等,全军2860人。


自强军共聘有德国军官32人,他们不仅担任训练教官,而且执掌营、哨两级指挥权。


1897年5月1日,自强军在吴淞举行阅操,邀请了驻沪各国领事等参观检阅。


彼时,自强军给观操的中外人士留下极为震撼的观感。


“士躯之精壮,戎衣之整洁,枪械之新炼,手足之灵捷,步伐之敏肃,纪律之严谨。”


自强军一时成为清廷新编陆军的标杆。


后来,在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后,自强军主力转交新任两江总督刘坤一接办。他更随身带走500精锐护军来到湖北,成为了后来的湖北新军的种子。


无疑,张之洞为辛亥革命首先在湖北爆发,埋下了前因。


1900年庚子拳乱期间,湖广总督张之洞与两江总督刘坤一最先开始与英国外交,联络南方的两广总督李鸿章、闽浙总督许应骙、四川总督奎俊、铁路大臣盛宣怀、山东巡抚袁世凯等人,与列强谈判,达成合作。


此后,他们将清廷与欧美列强宣战的诏令,视作被义和团胁持下的矫诏、乱命,予以拒绝。


就此,东南互保不仅使得东南繁华地区免于战火,同时也使满清专制皇威备受挫折。


东南互保运动首开了地方违抗满清皇室的先列,为后来辛亥革命在东南互保地区的总爆发,预埋了前因。


——客观而言,中国在辛亥革命中能够挣脱满清王室走向共和国体制,张之洞功不可没。


言归正传。



1901年,庚子拳乱平息,自强军主力调往山东,划归袁世凯节制,成为北洋军武卫右军的一部分。


然而,自强军在湖北的历史却并没有结束。


当时,张之洞回到湖北,即以练兵、兴学、办厂为核心,励精图治,继续推进湖北的洋务运动。


在暮气沉沉的满清末代的中国,湖北显得朝气勃勃。


彼时,张之洞认为如要洋务救国,尤以练兵为第一要务


他即以随带的500护军为基础,分成前后两营,另外聘请德军贝伦司多尔夫将军为总教习,继续以西法编练新军。


张之洞自从主政湖广以后,一直信奉历来自强之道,以教育人才为先


是以,1902年,他提出要提高入营之兵达到一半识字要求,并将之列为湖北练兵要义的首要标准。


此外,张之洞还在湖北新军各旗、营分设大、小讲堂、阅报室等鼓励官兵学习。


数年经营,湖北新军陆续兴办了武备学堂、武备高等学堂、陆军测绘学堂等军事院校和教导队,培养了近5000名军官。


识文断字,自然知书达理。


和传统兵营只知愚忠的清兵不一样了,湖北新军的官兵渐渐便有了自己的想法。


1907年,张之洞调任清廷军机大臣,离开湖北,离开武汉。


是年,清廷实施军改,确定新军军制,规划全国陆军编成36镇,镇,约等于师。


当时,湖北新军编成第8镇,11000人。第21混成协,近5000人。


至此,湖北新军全军官兵合计约16000人。


这是除却袁世凯北洋军之外的第二大军事集团。


1908年,张之洞的学生和部下为纪念张之洞而修成奥略楼,原名为风度楼,1955年被拆毁。


1909年,宣统元年,8月,张之洞病重弥留,摄政王载沣亲临探视。


正逢改良、创新与革命等等激流激荡当时,民心思变,满清破船飘摇于汪洋大海。


张之洞作为晚清四朝老臣,悲戚之间,苦谏清廷善抚民众。


摄政王载沣听完张之洞谏言,不以为意,哈哈大笑:


不怕,有兵在


——无知,因而无畏惧。


这是历史上一段常被人提及的典型的笑话。


手握天下大权,得意而肤浅的摄政王载沣当时绝对想不到历史会如此吊诡。


正是清廷为了续命自保而编练的强大的新军,最终,却在剧终的时候走向预期的反面,成为满清的掘墓人。


当时,看着摄政王载沣如此狂妄、轻浮,张之洞默然无语,良久,唯一声叹息。


1909年10月4日,张之洞死去。


两年以后,瓜熟蒂落。


1911年,辛亥年,10月10日。这天,随着张之洞创建的这支湖北新军的一声枪响,挟持华夏尽情狂奔267余年的满清王朝,终于在湖北汉口,走到了尽头。


辛亥革命胜利以后,孙中山对张之洞的一句评价最为准确:


“张之洞是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


2022年1月12日,橡树笔于广都铭贤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