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栏 | 协作者工具箱:如何设计一个工作坊

兼职协作翻译的 协作者后花园
2024-08-24


 

协作者工具箱 —— 如何设计一个工作坊


设计工作坊是一个具有创造性的行为,因为不同的协作者有各自不同的方式。以下介绍的是对我非常有用的一种。


1

 了解小组


我向组织者/资助方了解小组的参加者。如果是一个工作小组的话,我会问小组的历史、存在的问题、矛盾、期望值、希望,以及在工作坊上的经验。


我经常询问身边的人:「我还能去访谈谁呢?有人的观点是不一样的吗?通常,我会通过打电话、面对面交流或者会议(或者以上所有)来完成这一过程,我也会让参与者填写一份问卷来获得更多的信息。


后花园 · 园长:


对于培训邀约,一般需要问主办方为什么想找“我们”来做培训。培训前需求沟通会非常重要。类似:「为什么想找我们来做培训?来参加的人是谁,有多少人,他们之间是否彼此认识,团队目前状态如何(如果是组织内部培训),遇到什么困难/挑战,过往有什么相关经验-比如对于培训主题是否有接触过……」


而了解清楚,设定初步的培训主题框架后,还需要以如问卷的方式了解参加者的个性需求。


参加者的问卷设计可以考虑采用ORID(可参见后花园的关于问题设计/聚焦式访谈的文章)从而了解经验背景与需求。


而如果是培训的主题框架以及目标已初步设定的课程,找到合适的参加者会很重要。


2

 明确目标


我希望目标是可操作的,满足参与者和主办方对工作坊提出的需求,这会让我更加有动力。


目标不需要太多,因为在我协作的过程中我需要做很多判断,若目标过多,则我记不住的同时也不利于判断。我希望目标是清晰的,那样我可以用他们在中期以及后期对工作坊评估。


后花园 · 园长:


目标设计上可以从理性目标与体验目标来帮助区分。


简单来讲,

理性目标:关注参加者知识、态度、技能上有什么收获/变化;

体验目标:关注参加者状态、感受、团体之间的关系。


但在目标设计时,注意目标描述的主语不是培训师,而是参加者,且尽可能清晰描述。


例如,某个面向教师培训做协作者培训的工作坊的目标描述为:「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就可以从参加者的视角进行表述上的转化,以及拆解。


可以调整为,

- (参加者)对「以学生为中心」有更深入的探讨;

- (参加者)提升协作者基本技能;

- (参加者)体验并了解更多协作工具,并对促进课堂参与的方式打开想象;

- (参加者)能共同演练并相互反馈,形成固定的小组,持续共学、实践;

……



同时,如果不是单次的活动/培训,而是几天的,有持续性的培训,在目标设计时,就需要在项目的总目标的基础上,对每次课程的分目标进行拆解,搭建路径。

3

 用头脑风暴进行活动 / 工具设计


确定目标经常需要艰难的选择,所以我想让它更有意思。头脑风暴能让我活跃起来。有时我会从对“我最喜欢的活动 / 练习”头脑风暴来开始。这些活动和工具大部分是体验式的,但我也会插入一些小型讲座、视频等等。


4

 梳理活动设计


梳理活动设计是为了让活动能更好的将工作坊主题及参加者的需求联结起来,同时也根据团队的特性来做调整。


有时候,在这种情况下我会再打个电话来修正我对这个团队的诊断。梳理设计也达到一些其他的反思:活动大部分是听的?看的?还是让大家动起来的?


5

 设计结构化并选择


我将活动排序,以选择那些更能推动小组学习进程的活动。哪一个活动对下一个的活动进行了铺垫?我按照小组动态来让活动更结构化:什么时候安排认知性的活动?是否有在用餐之后进行高能量的活动?等等……


6

 检查形式的多样性


活动设计让小组分成了两人小组、三人小组或者四人小组?是否有一些时间留给个人自身?等等……


后花园 · 园长:


基于活动目标的不同的分组方式,可以适应调整学习团体的能量,促进参加者之间的对话、关系、学习。




当然,也适当安排一些个人的时间,比如自由书写一类的安静一点的活动。



7

 检查学习方式 / 渠道


是否综合了不同的学习风格的需要?有分别照顾到听觉、视觉、触觉型的参加者吗?在让参加者进行冒险之前是否建立足够的安全感?在议程回顾时我需要如何解释整体设计来回应参加者的需求?

往期协作者工具箱:

《专栏 | 空间游走:创造互动的空间》

《专栏 | 协作者工具箱:给予和接受反馈》

《专栏 | 协作者工具箱:用图卡激起对话》

《专栏 | 协作者工具箱:学习伙伴》

《专栏 | 协作者工具箱:体验学习圈》

《协作者工具箱 | 闭眼回顾:相信答案源自自身》

《专栏 | 协作者工具箱:列清单的各种用法》

《专栏 | 协作者工具箱:工作坊中的横向设计思路》

《专栏 | 协作者工具箱:家庭组》




                                    由Training for Change的George Lakey撰写

翻译:Heaven @ 善导

案例文字补充:嬷嬷

排版:粽子

配图来源:善导协作工作坊现场 & 网络

今日话题

你觉得设计工作坊最难的是什么呢?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协作者后花园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