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艺术家的建议 | 秦晋:父母的功利心,是孩子学艺术的一大障碍

ARTDBG 打边鼓 2022-12-04


秦晋(左二)和女儿在美术馆



受访:秦晋

采访:田露思



1、我从来没有让孩子临摹过任何一张画


我理解儿童艺术教育机构的传统教法,比如按照画谱临摹,画些国画小品,或者速写和写生,这是在艺术作为技艺这个层面。孩子们画一下也不坏,但不要限制他们一定要临摹得很像,或者提一些刻板的要求。


进入艺术可以分几个层面,首先,艺术作为技术和技艺,可以让孩子在下面的方面得到锻炼:行动力;手的灵巧和准确;比例,疏密,多或少,颜色或空间关系的感知;如何完成一件作品;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与人合作;认识自己和接纳自己;参与活动,体会角色;身体语言的开发;不同材料语言的感知;对细节的观察;对结构的提取;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抽象思维和想象力;通感的开发;对艺术形式的理解;接纳偶然与坚持控制……接着就是艺术作为常识和修养的层面。再深一点,比如艺术作为专业知识或思想观念,甚至作为自我完善或精神信仰的需要,这些就需要逐步地去了解和进入。


为音乐剧的角色画面具


我从来没有教过我女儿画写生素描,也没有教她速写,没有让她临摹过任何画。对于是不是应该适当接受基础训练,比如素描写生或画风景静物,我觉得这在孩子心智稍成熟以后会比较合适,比如初中以后。如果太早直接面对自然写生,没有给孩子一个确定的形式,他会无从下手。形式就是一个把手,没有把手,什么都不能被拿起。任何人都不能抓起一个自然的全部,对于幼小的刚起步的孩子,这种要求是可怕的。


艺术家的工作是把自然或者素材经过处理和转换,再用某种方法或形式去固定它,将它视觉化。让孩子学会像艺术家一样处理它们,观察转换的方式是怎样的,学会取舍,或者纯粹感受材料的属性,涂色或者捏泥;要么就去拍照,去操作机器,让机器去帮助他们取舍;要么去用一些新材料做实验,看看有什么特别的属性可以利用。


秦晋女儿的作品


艺术教师就是要注意这一点,教孩子某种方法。理解艺术的形式是统一的,在一件作品里,这样的统一会让作品有完整的感觉。


当代艺术的学习,则是如何体会和看到作品的“惊奇之感”。任何让人感到惊奇的事物,都很像艺术作品,那么是什么令你感到惊奇呢?每个人的答案可能不一样,因为每个人的阅历或知识结构会不同,但任何人都有这种感受力,感受力可以变得敏锐,但这需要有一定的思维力、艺术词汇量和理解力。



2、要培养孩子眼光,不妨从收藏开始


我给我女儿买过一套《希利尔儿童艺术史》,当作睡前故事来讲,她喜欢听,所以她对艺术史还是有一些了解的,但仅限于此。我不能像对待自己学生一样给她布置艺术知识类的作业,这是不可能的。我不可能单独教她,她更喜欢和其他孩子一起。我觉得要引导孩子进入艺术史或者对经典作品、流派和艺术家的了解,都应该在学校里完成,她得和其他孩子一起参加,比如老师带着他们去美术馆、博物馆,看作品,讲解这些知识。但现在的学校艺术课缺少了这些,很遗憾。


在乌菲兹美术馆写生雕塑像


我带她去过很多展览经典艺术品的地方,比如卢浮宫、蓬皮杜、梵蒂冈、乌菲齐或者普拉多美术馆,我会借机跟她讲一些艺术知识或艺术家的故事,但我觉得最好还是她和其他孩子一起学习,否则她很快就不会跟着我,嫌我啰嗦了。


要培养孩子好的眼光和审美,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这些艺术的熏陶只能放进生活里,慢慢积累。而且首先家长自己就要有比较好的审美判断力。家里的墙上可以挂一些能量比较强的画,或放一些好的艺术品,父母的穿着也可以尽可能地得体和特别一点,家长还可以经常带孩子去美术馆和博物馆欣赏好的展会和演出,并去大自然中感受,去世界著名的建筑物参观,家里也可以收藏一些艺术家的画册。


用iPad创作


要培养好眼力,可以尝试从收藏开始。收藏的东西可以是一件物品,也可以是一种感觉,而这些感觉,可能总是由某一件物提示出来。美总是要落在某一些物上。所以不要吝啬于让她偶尔拥有一些特别的、与心灵相关的“物”。就像孩子在路边捡树叶,海边捡贝壳,她手里抓的那一把,就是她最喜欢的,她自己会不断筛选。如果你和她去的是商店,偶尔拥有一两件很好看的东西,也是培养孩子眼力的过程,当然,俗话说千金难买心头好,不要让孩子养成花钱大手大脚的奢侈品性,但是也不要因为太吝啬钱而贬低了设计和审美的价值。看过和拥有过了好的东西,再看到比这些差的,孩子一眼就可以淘汰了。


在路边收集树叶


留下真正美的东西在身边,确定这种审美选择对自己的意义和影响,也是一种学习和一种提高眼力的过程。那些物品也是人们选择定义他们是谁的一部分。我也经常让学生建立自己喜欢的艺术家资料库,这也是一种收藏、研究、筛选和比较。



3、家庭教育的关键在于,家长自己是否喜欢


我会尽量将家里的书房整理得吸引人一点,好让她喜欢进去随意翻书。对于音乐,我的了解太有限,但我自己以前是爱收集打口碟的,在家也尽量放音乐,自己听,也给她听,如果她不喜欢那种类型,就会自己逃走。我家里也有一个可以当作工作室的地方,大玻璃面的画台,纸柜、笔盒、颜料什么的都有。因为我自己喜欢看电影,所以也带着她一起,偶尔她会说不敢看那些刺激惊悚的,我会利诱她,让她尽量接受一些视觉刺激或接触深刻一点的影片。


在家里玩自拍


对于家庭教育,其实关键在于家长是不是喜欢做这些事,喜不喜欢阅读,喜不喜欢写写画画,如果喜欢,孩子就会跟着你,一起做,一起看,一起听。我还买了缝纫机和摄影暗房放大机,也曾经给她买过小傻瓜相机,但她没拍很久就放下了,因为后来她有了手机。这些器材反正也不是很贵的,哪天有空都可以和她一起玩一下。



4、创作需要一种环境和一种状态


创作总是需要一种环境,一种状态,而且往往是一种特殊的状态。艺术家需要进入状态,孩子也一样。作为家长,你需要细心观察,给予帮助。这种帮助有时是不要干扰和打断,但有时家长也不容易判断,因为孩子不太能坚持创作或完成一个大计划。


大人要去上班,小孩要去上学。天天都得这样,可能孩子们的作业还很多,很容易把思路打断和分心,那些小想法很快就没有了,创作的小火苗就熄灭了,最终能量无法集中,强度无法保持。所以我们看到很多从小就开始自己创作的艺术家,是无意中从一场病、一次假期、一次住院开始的,因为打发无聊,母亲给了一盒画笔、一个相机、一本空的画本,这个孩子的创作生涯就开始了。


在家里画画


孩子还要有一个持续创作的地方,一个特别的空间。不会因为父母像城管一样,把工作空间定义为非法占地,轻易就收拾清理掉了。工作现场还在,提醒他工作还没有完成。



5、父母的功利心是一个障碍


父母的功利心也是障碍。普通人都被教育成要做一个有用的人,按部就班的成为某种齿轮,成为生产链条的某个工种的一个末枝工具人,做局部的贡献,而不是成为综合型的创作者。


牛顿的光学研究发现,是黑死病疫情爆发,剑桥停课间接导致的。历史上有的研究或写作,是因为坐牢才促成的。还有些有想法的人,忍不住大学辍学去搞发明创造。所以创作的成本往往比你想象的要高,不是一般人能做的,并且付出成本了,往往还不能有即时的回报。


和女儿一起在敦煌参观后,完成研究院的飞天剪纸手工作业

艺术是无用的,所以很多父母不会鼓励孩子做艺术家,因为很容易在社会这个大机器的链条中嵌不进去,边缘,落单,无力,甚至无法生存。父母让孩子来读艺术学院的,基本都是为了拿文凭,还是功利的目的居多。谁知有些半路被我们这些艺术家教师给拐跑了,走上创作这条不归路,呵呵。


6、好奇是最好的领路人

我女儿报读过好几年的艺术培训中心,也就是课外艺术班,艺术班的老师的课程构思很好,她在那里画过一些画和做过一些自己的小创作。在家里,我没有这方面的要求,她偶尔自己剪剪纸,画点小画,橡皮泥捏个小人什么的。

在艺术课堂

我在工作室工作的时候不希望她在旁边,所以她基本不知道我在工作室的工作情况。如果我带她去我的工作室,她会用我的颜料和纸笔玩一下,但从来没有很大瘾头,涂涂色打发一下时间而已,然后我总是说,哇,不错!然后帮她钉在墙上或收进抽屉里。

创意小作品

我相信如果你希望孩子做什么事,那就最好不要刻意要求她,而是让她感觉做这些事是自己的选择,她如果发现她的老母亲沉迷于艺术,她在某天自然会对这些事物产生好奇。好奇是最好的领路人。


7、多看展览,多认识艺术家

我会尽量带孩子多看些展览,但是到了初中以后,她就不愿意再跟我去看展览了。因为她听她自己的。展览也有些需要阅读的地方,有难度,可能她也不太感兴趣。我想等她再长大一点,也许会愿意。

我会让我女儿尽量多认识艺术家,看更多的作品,不需要很专业的介绍或者有意去学知识,保持对事物的好奇和培养思辨的能力更重要。小孩子在他弱小无助的时候,他的一些尝试,我们要多鼓励,多引导。不要用标准答案去打击他,让他坦诚的说出自己的感受,就是最好的,并由此发展出真正的、平等的交谈。不是总说“你这样不对”,“应该那样”,“你不能这样画”,“应该那样画”。要让他坦诚礼貌地和你讨论、辩解,鼓励他完整承认和接受自己的感受,并说出来。

笔记本上的简笔画

艺术教师很多在这些方面都做的很好。但是义务教育的方式则更多是灾难性的压抑了这些坦诚真实的表达,用管理代替教育,用强力灌输和标准答案扼杀学生主动思辨的愿望和能力。对于各种层面的问题,学生不需要自己去想,因为想也没有用,设置问题的人已经想好了,答案早就在老师那里,你想得多,想得好,不如想得对。几年填鸭式教育下来,这些孩子根本就不觉得自己努力思考找出答案有什么乐趣。问为什么,就是庸人自扰。于是他们只会退缩不前,熬成空心人,变得自卑,或压抑着,扭曲着,暗自发展和成长。

在艺博会现场

如果一个孩子停留或挣扎在这样的阶段很久,他会变得思想贫乏,学习能力不强,内驱力不足,对很多事物都不感兴趣,包括艺术。


女儿笔下的秦晋


8、学艺术的人,不太容易变脆弱

如果我刚好完成了一件作品,女儿也在身边,我会给她看看我的作品,如果她提出疑问,我会尽量像对待大人一样回答。如果里面有她不能理解的地方,我就把作品照片挂起来,以后有机会的时候再解释。孩子愿意和你交谈,总是最好的。

我曾经有想过,是不是应该培养她走艺术这条路,但如今我完全不需要这样想了,甚至不需要为此特别做什么。我希望她了解更多艺术之外的东西,看更多,学更多,交更多的朋友,选择和我不同行业的工作也很好。时代变化的太快,我只会老生常谈,我只能做好自己的事。老母亲如何对待工作和生活,这些她都会看在眼里。但我相信在艺术滋养的生活里长大,人会变得比较有弹性,出路多,不太容易变脆弱。

在美术馆

进入艺术就像进入一种被扩大了的“阅读”。你会因此认识很多人,各种时空、各种性格、各种命运的人物,他们来自电影、小说、戏剧、神话等等,他们是音乐家、画家、可怜人或英雄,惊世骇俗或上天遁地……他们哭,他们笑,他们死了,他们活了……她总会记住一些,这些“人”总会在她艰难困苦的时候陪伴她,给她一些话语,跟她交谈。


图片由受访者惠允


秦晋,艺术家,生于广州。2003年,她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获硕士学位,现任教于广州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油画系第五工作室。



《打边鼓》相关文章

艺术家的建议 | 薛峰:孩子学艺术,最好不要有“偶像”


艺术家的建议 | 孙晓枫:谨慎用好教育权


艺术家的建议 | 梁铨:千万不要把孩子塑造成小画家和小神童


杨小彦:为什么很多孩子学画画会中途放弃


杨小彦:学艺术如果不问自己这个问题,学了也是白学




文章版权归深圳市打边炉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及使用,违者必究。转载、合作及广告投放请联系我们。电话:0755-86549157;邮箱:info@artdbl.com;微信:dabinlou2018。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