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校长传媒

其他

教师节特惠 | 3万⁺老师都在用的『星教师笔记』出新款了!接受学校定制

一本多场景可用的教学工作笔记本一套教师依法执教与健康生活资源包教师节即将到来,什么样的教师节礼物既能满足老师日常工作需要,又能让老师感受到来自学校的关爱?或许,蒲公英教育智库出品的『星教师笔记』,就是特别有意义的教师节关爱老师方案。『星教师笔记』自2022年7月面市以来,一年来已经成为400+学校中超过30000名老师的案头必备。这款主打“依法执教与健康生活”主题的教师工作手账,因其通篇充溢着对老师的小关爱,而颇受学校和校长的欢迎。2023版『星教师笔记』已经完成全新升级,在试用中得到的反馈基本是一致好评:从封面设计到内容排版——高级,从依法执教微普法到健康管理小贴士——贴心。除了高颜值,还是一个知识库,既能帮助老师规避校园常见法律风险,还能守护个人身心健康,值得每一位老师拥有。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学校定制样品(部分)左右滑动查看更多▼点击「阅读原文」,可直接购买
2023年8月16日
其他

走向成熟的管理,学校中层需要八项修炼

关于学校中层,教育界正展开越来越多的讨论,日益正视这个群体在育人生态中的关键价值,不断聚焦职能与执行、心态与品质、策略与方法等层面的改进。但管理经验证明,如果仅仅是重建角色认知,习得具体方法,很多学校中层依然会陷在“打地鼠”的困境中;要从根本上解决,必须进入深水区,想透一个根本问题,理清一个闭环系统——在学校做中层,究竟有没有一个更好的工作流程、行动步骤,可以穿越琐碎的应急行为,成为“成熟的管理行动”?最终让师生、校长、团队和自己满意?未来十年,教育从增量走向质量,每一所学校都要提升自己的办学品质、夯实教育的根本价值,要面对一个个高变量和复杂性的问题,对学校中层而言,只是内在素养提升,已然远远不足。在新的环境和挑战下,中层管理者必须迅速走向成熟,站在一线,看见目标,同时引领着伙伴抵达目标;敢于发现与挑明问题,敢于面对与分解问题,敢于挑战与解决问题;学会持守专业标准,学会高质量结果把关……有了这样的思考,我们会清晰看到,从担纲向成熟,学校中层管理者要学会把“承接愿景、协同周边、营造势能”这一总体目标,化为具体的行动目标;而抵达目标的进程,我们又必须修炼八个核心能力,推进八个行动步骤:第一,围绕学校发展愿景,展开部门行动目标设定;第二,围绕部门基本职能和部门行动目标,进行团队岗位人才“画像”;第三,建设“学习型组织”,搭建部门研究团队与资源体系;第四,提取岗位工作或者项目执行的清单+流程+模型,推动团队成员有效应用。第五,以恰当的方式向领导和师生同步部门工作进度、项目评估、重要结果;第六,不断回顾打量并重塑已有的部门机制、事务分项、岗位职责、行动路径、用人决策、战术工具、目标,同时激活团队共同参与。第七,定期引入所服务对象及所关联部门、人员,对部门工作展开反馈与评价,并将合理部分落实为部门研究课题或者事务改进点;第八,搭建美好场景,讲好部门故事,传递有温度的文化,建不断增值的内外人际关系。2022年12月11日至12月12日,8大核心能力、24个行动建议,邀您重新配置中层管理者的专业技能、专业要求:成为自己的引擎,激活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部门“飞轮”。每一位中层都应在“学校发展规划”中找到自己刘艳萍(北京十一学校一分校校长)一个年级怎样成为一所“小学校”?饶青欣(上海平和双语学校年级组长)好的德育总能精准承载学校的文化追求陈雪琦(南昌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党群部部长)打造赋能型组织,构建卓有成效的管理梯队模型邹贤莲(重庆两江新区行远小学校校长)为理想教师画像,带动大家精准进阶史建筑(北京市十一学校语文教研组长)绘出后勤角色矩阵,迎来后勤服务5次段位升级张骞(宜都创新实验学校资源服务中心主任)破局“双减”+“五项管理”,如何从混沌焦虑到互信同行?李蓓(成都市实验小学校长)搭建体验和思维的脚手架,让反思性实践真实发生张义飞(北京明诚学校学生发展中心负责人)以学术委员会为桥梁,
2022年11月15日
其他

四个关键模块,助你“教学练评”一体化真实落地

学术主持:朱则光学情分析:认识你的学生是一切的开始朱则光(特级教师,北京第一实验学校)系统贯通:从课标到课堂要打通几道关李作芳(特级教师,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语文教研员)思维转型:结构化思考才有一体化设计章巍(北京十一学校中堂实验学校执行校长,北京十一学校一分校副校长、课程院院长)流程重构:设计“教”的前提是设计“学”刘静波(上海世外三亚市崖州区外国语学校校长)技术减法:简单技术促进学生丰厚学习梁勇(南方科技大学教育集团第二实验学校副校长,中国教育信息化创客教育研究中心特聘专家)问题墙Q&A
2022年11月15日
其他

班主任为什么需要一场年度工作难题破解之旅?

时代对育人目标不断提出新变化,决定了班主任工作一方面要坚持“老生常谈”,一方面又必然常做常新。实际上,一位优秀的班主任,总是能够不断适应新变化,厘清新要求,整合新策略,无限逼近育人的完整性和生命成长的丰富性。那些优秀的班主任究竟是怎么“长”出来的?2022年一班一世界主题峰会,我们聚焦“班主任通识能力与真实任务”,以通识十课+真实任务,将我们全部的认识与成长还原到“现场”,以日常目标为课题,以“实操”与“反思”为中心展开学习。峰会围绕一个清晰的育人目标: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立体生长和全面发展。作为班主任,如何才能看见指向新目标的路标,重建新班级的密码?我们需要导师引领,更需要经验共享,还需要工具、清单与模型;我们需要一场相互启发的深度学习:在复杂多变的教育情境中看见真实的问题,学会把不可逾越的大问题化为每日一关的小问题,并在成就有愿景、有目标、有规划、有清单、有协作的理想班级征途中,成为翻山越岭的组织者,积极进阶的实践者。12月10日-12日,让我们一起聚焦班主任真实任务学习,系统习得班级治理的行动步骤,深度研发真实问题的实操模型,并将这套方法、工具、模型内化为可迁移运用的成果带回学校,最终实现有效激活学科教师、孩子及家长参与班级真实任务的解决。如何更好地体验这场真实任务设计,这里还准备了4个学习建议:第1课:看见新的班级育人目标李家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教授)第2课:如何帮助学生“自主发展”叶德元(成都市德育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成都七中育才学校副校长)第3课:怎样和学生一起成长于洁(全国模范教师,江苏昆山葛江中学教师)第4课:怎样成就一种新的家校关系郑英(浙江省德育特级教师,杭州市天杭实验学校教师)第5课:怎样培养内心强大而积极的孩子张轶超(2017全人教育奖得主,上海久牵志愿者服务社创始人)+共创教练周建军(全国品格教育联盟副秘书长,成都市圣菲学校学术研究中心主任)+助理教练蒲公英教育智库团队+共创流程环节一:学习共同体文化认同环节二:学习共同体结构分工环节三:真实任务共创发布环节四:真实任务小组探究环节五:初创成果展示与迭代第6课:如何像专业班主任一样工作方海东(浙江省德育特级教师,温州市第二中学教师)第7课:那些日常工作中的常难题怎么破孙玉林(上海筑桥实验小学班主任)第8课:班主任如何给自己的心灵放个假陈琼(成都市优秀班主任,成都高新区菁蓉小学副校长)第9课:新时代班主任工作的重心是什么钟杰(2022年深圳市年度教师,广东省名班主任,深圳市光明区光明中学教师)第10课:新时代班主任个人成长的素养模型迟希新(北京教育学院教授,德育与班级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共创教练周建军(全国品格教育联盟副秘书长,成都市圣菲学校学术研究中心主任)+学术教练方海东(浙江省德育特级教师,浙江省温州市第二中学教师)田冰冰(全国十佳小学班主任,杭州春晖教育集团总校长)王云(南京赫贤学校小学部中方校长,全课程核心专家)郑小明(宁波市鄞州蓝青小学教育院院长)+共创流程环节六:成果模型发布环节七:概念提取与模型设计环节八:学术教练分组指导环节九:成果方案设计产出环节十:复盘与成果优化+共创流程环节十一:班级共创成果展览环节十二:共创成果应用发布环节十三:学术教练分享与复盘方海东(浙江省德育特级教师,浙江省温州市第二中学教师)田冰冰(全国十佳小学班主任,杭州春晖教育集团总校长)王云(南京赫贤学校小学部中方校长,阅读推广人
2022年11月14日
其他

「教育惩戒教师手册」独家首发|让教师不再为管教“熊孩子”犯难

教育惩戒全流程规范化工作指引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合理的惩戒不仅是合理的,而且是必要的。这种合理的惩戒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坚强性格,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和人的尊严感,能培养学生抵抗诱惑和战胜诱惑的能力。”为帮助学校和教师依法拿起“戒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营造良好教育生态,蒲公英教育法治研究中心聚焦实务中常见的教育惩戒疑难问题,精心研制了这份『教育惩戒教师手册』。教育有温度,惩戒有尺度。我们深信这本兼具教育惩戒实务指南和惩戒教育专用笔记功能的专册,可以成为学校和教师依法推进惩戒教育工作的贴心小助手。019个教育惩戒专题篇章为学校和教师提供全流程专业指导手册以《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相关规定为依据,围绕校纪班规制定、教育惩戒实施、教育惩戒救济、惩戒后续教育等重点环节,设计了政策解读1篇、校纪班规2篇、实务指引6篇、制度文本1篇、教育手记1篇共计9个专题篇章,共计编撰了近25000字的专业指导建议,以期为学校和教师提供教育惩戒制度设计的参考样本,以及具有操作性的教育惩戒全流程工作指引。02资深教育律师逐条解读帮助教师轻松掌握规则规定手册“惩戒规则解读篇”收录了《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条文释义版),所有20个条文都由资深教育律师进行深入浅出的专业解读,把晦涩难懂的法律条文转化成易于理解的语言,可以帮助老师们轻松理解《规则》的具体规定。手册还收录了教育部有关人士就《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答记者问实录,就记者提问中涉及的教育惩戒13个重要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规则的立法本意。03配置校纪班规制定篇为学校制定校纪班规提供参考样本依法制定完善校规校纪和班规班约,是教育惩戒工作在学校落地实施的前提和保障,需要学校和班主任们予以高度重视。手册包含“校规校纪制定篇”和“班规班约制定篇”,两篇依据规则和其他法律规定,对制定校纪班规各自的实体要件、程序要件和制定流程均做了明确的提示和要求,并配备了具有较高质量的学校教育惩戒实施细则示例和弹性班规示例,可供学校或班主任在制定修改学校或班级的教育惩戒实施细则时遵照执行或参考适用。左右滑动查看更多04全套实务指引和适用标准让教育惩戒落地实施有“法”可依在教育惩戒实施阶段,手册设置了一般教育惩戒、较重教育惩戒、严重教育惩戒与纪律处分三篇。三篇的结构均由“实务指引”和“适用标准”二部分组成。“实务指引”项均按照法条依据、惩戒事由、实施主体、惩戒程序的顺序给出专业建议和操作提示,可以帮助学校和教师系统掌握三类教育惩戒的工作要点和实施步骤。“适用标准”项包含一般、较重、严重教育惩戒的三张适用标准参考表,每一张参考表均尽可能清晰描述了不同惩戒方式的适用情形,并对实施不同惩戒方式时的注意事项做了明确提示。当学生违纪,学校和教师可以借助参考表迅速判定行为性质,高效分类处理。左右滑动查看更多05设置“教育惩戒救济篇”帮助学校完善学生申诉复核工作机制手册专门设置了“教育惩戒救济篇”,以帮助学校完善教育惩戒救济相关制度体系,保障受惩戒学生的合法权益。本篇参照规则要求明确了学生申诉委员会的机构设置、人员构成、机构职责和申诉流程,并对申请复核的复核机关、复核程序做了简要提示。06完善教育惩戒配套制度文本为学校和教师提供专业工具加持手册的“配套制度文本篇”包含“工作规程类”和“常用文本类”。“工作规程类”收录了校规校纪执行委员会和学生申诉委员会2份常用的工作规程;“常用文本类”收录了6份教育惩戒通用文本,为学校提供专业实用的制度文本参考。07超实用的手记功能让教师的惩后教育有迹可循手册“惩戒教育手记篇”基于教育惩戒日常工作场景和规则对于惩后教育的要求,设置了超过50页的惩戒教育专用记录页,包含违纪表现、惩戒措施、沟通帮扶、家校协作、教育心得等记录功能模块。通过手记让学生的点滴进步有迹可循,也让教师在惩后教育方面的辛勤付出清晰可见。
2022年9月19日
其他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实践多年的我们做错了,还是做对了?|争鸣

今年4月28日,新加坡国立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妮娜·鲍威尔和副教授瑞贝卡·瓦尼克,发表了一篇文章《“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是一种不友善哲学》,提出“
2022年9月15日
其他

课题研究培训丨新学期,这样做研究型教师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购买
2022年9月15日
其他

让常态课走向高质量,学校教研要抓好15件事 | 头条

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主要是五件事: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阅、辅导学生、考试。看起来挺简单,但渐渐出现一些现象:备课,主要交给几个人备好后拿出来给大家用;作业校本化,变成让老师自己编几道题目;分层辅导,变成了简单的培优辅差;教学方面,有老师抱怨,学校统一推行的教学模式不适合自己所教学科;只分析学生考试总成绩,对教学改进作用不大……教研活动是教学专业性的基础与保障。教研我们都在做,但解决这些现象的要义就在于,一定要让教研活动指向教学的具体开展,对五项日常教学工作进行专业化升级改造:用流程聚集智慧的集体备课,分类与目标更明确的校本化作业,标准与个性辩证统一的教学模式,更系统、完整的学生辅导,科学精准的试卷编制与分析。集体备课集体备课并不是简单地把老师们召集在一起备课,更不是把一个学期的课文当作任务分配,让一个老师备这篇,另一个老师备那篇,变成备课的分工。回到原点来看,备课是老师最常见的教育教学专业工作,而所有的专业工作都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建立在丰富的资源的基础之上。所以,集体备课要把核心两条融入到全步骤中:第一,是否有资源意识,第二,是否有合作意识。集体备课的第一步,要考察3个以上优秀案例,看看其他好老师备得最好的课的过程、方法。(建议用时20分钟)医生做一台手术,要看该手术领域里最优秀的医生是怎么做的;设计师完成一个建筑方案,也要参考前辈设计师在同样地理、地质条件下的设计思路。同样,教师备课前,要考察3个以上优秀备课案例,包括备课内容、PPT、甚至视频课例。第二步,由一位教师主备,其他老师参与讨论,修改成自己使用的备课。(建议用时20分钟)所谓集体备课,并不是把别人的备课成果拿来给大家用,根据实际出发、相互讨论才是最重要的。有一个老师主备,建立在三个优秀案例之上;其他老师要参与讨论;最后,老师们根据主备老师的方案修改成自己的版本。第三步,实战之后再讨论一次,提出修改意见并存档。(建议用时10分钟)老师上完课以后,有了切身的感受,还要再讨论一次。讨论什么呢?什么地方是有效的,什么地方效果不那么好。这时,主备老师要马上做出修改,然后存档。如果没有纸面修改记录,等到第二年再来上这篇课文,早就忘记了。整个过程,第一步大概用时20分钟,第二步20分钟,第三步10分钟,每周的集体备课大约用时50分钟,是值得的。作业校本化作业校本化的关键是什么呢?不在于老师们自己编了多少题目,题目可以是老师自己编制的,也可以是从外部借鉴的。关键在于作业效果。为此,教研组要给每一道题目贴上相应的类型标签,老师们就明白每道题目是做什么用,什么时候用,起什么功能等等。——作业校本化的核心就是作业分类。有三种分类方法:①
2022年8月17日
其他

郭华:全面解读新课标如何服务“双减”后的教学活动 | 头条

在5月7日的一场围绕新课标展开的公益直播中,北京师范大学郭华教授特别提到:新课标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为“双减”服务;此次课标的修订,根本上是为了让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能够落到实处。在这场时长近两小时的分享中,郭华教授围绕以上两点,深度解读了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析了一线教育人究竟怎么读透课标、用好课标,并回答了诸多来自一线热议的焦点问题。以下为精华内容。课标修订有五个基本追求本次修订最重要的是扎根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探索的土壤上继续前行。我们有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目标: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并且,它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或理念,而是要让核心素养能真正落实到每一节课、每一个活动里。因此,这一版课标有五个基本追求:实现课程内容的结构化最重要的是要引领和推动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待会我会重点讲它的动态化、活化和让学生进入课程。强化学科实践和跨学科主题学习我们既要承认分科设置课程的合理性,又不能停留在分科课程,要反映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那么就要设置一种在分科课程背景下,实现实践性和综合性的课程设计的路径。所以在每一个内容板块里都设置有跨学科主题学习。强化素养导向的质量观跟2011年版相比,增加了学业质量。考虑六三制和五四制并存的局面,为五四制的课程实施提供建议义务教育阶段跟高中不一样,高中只有三年,只有一个学段,义务教育阶段有九年,它自己内部就要分四个阶段,要有一体化设计。如果是五四制,学段划分就是2322;如果是六三制,就是2223。考虑六三和五四学制并存的局面,这次修订义教课标的时候,以六三为主也兼顾了五四,这也是第一次尝试。做好学段衔接,实现一体化设计义务教育阶段涉及到幼小衔接和初高中衔接;在内部,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小初衔接。大家会看到如果拿到每科的课标都能够体现,在衔接方面做得比较好。新课标怎么看?各章如何相互关联?我们专门成立了一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框架组牵头做框架的内在逻辑,同时规范各个文本内部如何表述。课程性质很多老师可能都不注意头两章,但是,一名好老师,要把握住任教这门学科在学生发展中起的作用、发挥的功能,就不能不看课程性质。比如,语文到底是一门人文性的学科?还是工具性学科?还是人文和工具兼具的学科?这就是所谓的课程性质。到底重视人文,还是重视工具,还是人文和工具兼备——这就是我们对课程性质的认识。所以这是为什么我们说它们很重要。课程理念课程理念也很重要,之后四章到底是怎么设计的,总体追求是什么,实际上都在课程理念这个部分说清楚了。所以,老师如何使用课标,如何看到课标文字里背后的内涵,就要去看课程理念。课程目标2017版的高中课标在这里写的是“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义教课标把核心素养去掉了,但不是说不要核心素养了,而是说,核心素养就是课程目标内在的组成部分,课程目标就是以核心素养的维度来表述的,更加强调它内部的关联。课程目标这个部分,总目标下面有四个学段目标,因为义教阶段有九年四个学段。还有一些课程当然也只有一个学段,比方说化学、物理、历史、地理,这种只有一个学段的课程,就只是给出总目标,没有学段目标。课程内容大家拿到这次义教课标文本以后还发现,在“课程内容”开篇,每个课程都有一个关于我这门课程的内容的总体框架。这个总体框架起到一个概览性地图的作用:一翻到“课程内容”,马上就知道这门学科学哪些东西,这些东西之间相互有什么关系,哪一个是比较重要的核心部分。学业质量2011版是没有的,但有了学业质量,我们的课程标准才是完整的,我们才能评估这些问题——如何能够知道我的课程目标已经达到了呢?要达到这样的目标,我要选择哪些内容呢?学习这些内容,我如何学习呢?学习之后,如何知道我已经达到了目标呢?前五章是课程标准的正文部分,“课程实施”类似于附件,但我们也把它作为并列的一章提出来,课程实施是关于如何保障课程标准能够很好的落实,所以我们提了几个建议。其中,大家会看到我们新增的一个“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的建议,以往的课标是没有的,它特别强调教研部门,包括校本教研方面的培训、研究。以上就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文本框架,各章内容及其如何相互关联。新课标怎么用?如何指导课堂教学?所有的教育和教学都是要培养人的,但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停留在知识技能的学习和传递上。这次修订的重点就是要让大家在教学当中,无论是备课、上课,还是评价都要目中有人。为此,修订把散落、隐含在原来课标里那些培养人的部分凝聚起来、提炼出来——成为了本次我们提出的“核心素养导向”。落实这些素养,本次课标修订做了四个方面工作:第一,目标表述的素养转向;第二,课程内容的结构化,里面还含着一个跨学科主题学习;第三,学业质量是素养导向的,学业质量是一以贯之的,从总目标到学段目标,到内容板块的学业要求,再到学业质量,再到最后的评价建议;第四,在课程实施建议部分,有非常强的操作性。我们一个一个来讲。课程目标:厘清和学生核心素养的关系为什么这次课程目标提到核心素养的时候,既没有说学科核心素养,也没有说课程核心素养,而就说学生核心素养呢?高中用的是学科核心素养,有人就质疑:难道学科还有核心素养吗?核心素养难道不应该是学生的核心素养吗?确实就是学生的核心素养。所以,这一次在义教课标修订的时候就特别强调:不是你这门课程有没有核心素养,而是这门课程对于学生去发展核心素养有哪些贡献。通过这门课程学习以后,学生能够形成的素养,这就是你这门课程的贡献。此外,很多这个学科都是九年的,英语是七年,信息技术是五年,都是跨学段的,所以就有学段目标。学段目标跟总目标一一对应,学段之间既连续又有进阶,既能体现这个学段的特点,又能够体现学段之间的互相的这种连续性。课程结构化:目的是让学生进入课程让学生进入课程是什么意义?什么意思?最重要的价值在哪儿?课标无论是横向还是纵向都在做结构。横向看,义务教育阶段颁布了16个课程标准,它们是统一的课程体系,因为我最终要培养的就是那个孩子,那一个人,所有的学科之间都是有关联的。所以,老师拿到任教学科的课标都要想,自己在统一的育人体系里占据什么样的位置,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再回过头来看我这一门课程。如果做成这样,它一定是能够处理好我自己学科内在的系统性、逻辑性、综合性、实践性的关系;也才能看得清楚,我应该选择什么,用什么样的难度,如何来组织,如何能又不重复又能够体现我自己的课程内容,又没有遗漏等等。纵向看,就要看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规律,以及我这门课程的内在逻辑的、纵向的进阶,找到核心的东西,可能是概念,主题或者若干个任务群,总之它们一定是螺旋上升不断扩展的。如果能够找到,就能把学生卷进来,让学生成为课程设计非常重要的要素。比如地理,大家看到这个示意图马上就知道地理要学的不仅有知识,还要学会地理工具,还要运用地理工具从事地理实践——于是,学生就会参与到活动中。内容结构化,为的就是要活化和动态化,引领、推动教学,尤其是在“双减”后。“双减”怎么减?如果内容还是那么多细碎的、散在的、零散的东西,每一个知识点都要教,就不能“双减”,我们要减一定从内容上下功夫,把最重要的关键的核心东西讲清楚,学生才能举一反三、闻一知十。所以,“讲清楚一就可以带出十”,这是我们在这个课标修订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也是为双减做服务。那么,如何让他们进入?回过头来看2001年的课改,当时特别明确的提出学习方式转变,要从接受学习转到探究学习,也就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这样的提法就是想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让学生生动活泼起来。但是,如果不变课程内容的话,单纯强调学习方式转变就只是表面的、浅层的,是根本落不到实处的。实际上,方式始终是和内容结合的。布鲁纳在谈发现学习的时候,一定会谈到发现学习与结构课程是二位一体,一体两面的。所以,学习方式的转变首先是课程的结构化,首先是课程内容的结构化。用这种方法让学生真正进入课程。这次在课标里提课程内容的时候,我们就以主题、任务群、大观念、核心概念、重要概念出现。大家都知道,课标首先是要给内容,就是学生必须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然后学习这样的内容,学生必须表现出什么样的行为。以前泰勒在《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提到,只要有内容,还有关于这个内容的行为表现,就可以提出目标。但是,这样的方式把学生经验隐掉了。这次修订课标的时候,为了把学生的活动打开,把学生的经验显性化,我们加入第三个维度:学生学这样的内容,要达到这样的水平,他必须经历的最基本的、典型的活动是什么?经验是什么?过程是什么?方法是什么?所以,新课标里,每个内容单位下面还有三个东西: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内容要求就是要让使用课标的人知道学什么,防止内容虚化;要知道学到什么水平,就是要给出学业要求;要达到这样的水平,就要给出教学提示——讲清楚学这样的内容,学到这样的水平,必须经历的最基本的典型的活动是什么,这样的逻辑构建出来以后,就会形成一个动态的、立体的课程结构。所以这次课标修订就是把学生的活动作为课标研制的最重要的要素。我们再也不是仅仅提供内容了,提供内容的同时,还要提供学生应该怎么学习。换句话说,要让学生进入到一个房子里,要让他在里面生活,交友、读书,处处都留下他生命活动的印记,这个房子就变成了他的家,跟他有生命关联,有情感关联。不再是让学生作为一个旁观者来旁观那个内容。俞正强老师在我们还没提课程内容结构化的时候,备课就已经意识到要整体备课,在结构里备课。比方说,二年级初步学习长度计量单位,因为对厘米的认识不仅是长度计量单位的起始课,也是一切计量单位的起始课,所以要下大功夫。俞老师在厘米的认识这个部分,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体会到这个计量单位是一个“标准比较物”,只不过是把我们生活当中的东西给他标准化了而已。于是,学生感受到原来这个厘米是我们自己发现的,不是老师告诉我的。到分米的认识就不用花那么多的功夫了,只要操作体验,到米和毫米更轻松了,猜想验证。你看,课程内容结构化了,你才能够用整体有序、多样综合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当你这样来进行教学的时候,实际上学生就进来了,学生就成为主体了,他在活动、他在学习、他的学习就真正发生了。北京四中李嘉生老师讲岳飞的砚铭就特别好。他说岳飞的砚铭上有几个字写的是:持坚守白,不磷不锱。这个砚铭后来被谢枋得得到了,他特别珍惜岳飞的这个砚台,后来文天祥出征的时候,(文天祥跟谢枋德是好朋友)谢枋德就把岳飞这个砚台送给了文天祥。文天祥拿到岳飞这个砚台,就在这个砚台的背面又刻了一段话:“砚虽非铁难磨穿,心虽非石如其坚,守之不失道自全。”他是用自己的话来解释了岳飞砚铭上的这八个字,而且也表达了自己的这个人品。持坚守白,不磷不锱是从哪来的呢?是出自论语。论语里面讲: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所以岳飞的砚铭,包括文天祥的这个后面的解释,实际上都是对论语这句话的解释。我们就会看到,当我们把论语、把岳飞、把文天祥放到一起的时候,语文既有语文的那种美,文字的美,而且还有这种文脉、有气脉、有学生的思维,想象、情感、价值观都在里面了,学生就进来了。他绝不仅仅是作为一个旁观者,如果我们的语文课这么来讲,我们就知道原来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中国人的人格品性是这么传下来,是通过文字传,文字内里就有这样的人格、品性。我想这样的语文,我们学生就变成活的了。学生也活了,文字也活了。要让学生进来。但是也一定要防止另外一种倾向,就是以为只要课程内容结构化就可以了,好像不需要重视知识点了,实际上要在结构当中重新去看待知识点的价值,要反对所谓的通过知识结构化来模糊化、虚化知识点的这种倾向。跨学科主题学习:积极稳妥地推动综合与实践我们不可能不要分科课程,现在的学校教育还主要是大量的分科,但我们说,既要分科也要综合和实践。怎么办呢?我们就找到了这个这个跨学科课主题学习。跨学课主题学习,和项目学习、研究性学习、问题解决、学科实践都很像,但是又不同。项目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没有学科依托,经常会重经历而轻知识学习,所以最后就变成了仅仅是一种方式,没有什么依托。况且,这个研究性学习谁来管呢?还得专门弄一门课。而跨学科主题学习是有学科依托的,它是基于学科的主动跨界。它有责任主体,就是某个学科,但是又要立足我这个学科去主动跨界,又要站在更大的这个学科育人体系里,去跟其他学科建立关联,这样又帮助了我们学科内部不仅仅综合自己的知识。跨学科主题学习最重要的特点是什么呢?真实的情境、开放的结果。因为要针对解决某个问题,所以学生如何介入,介入方向怎么样,努力的程度怎么样,都会随时影响结果。接下来,学生就能够体会到参与很重要。如果一个学习的内容,无论我如何参与,那个结果都是不变的,我就看不到努力的重要性。而这种跨学科主题的真实情境和开放结果,就使得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作为主体工作的重要性。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把学生未来可能从事的那种创造性实践,通过跨学科主题学习提前到了学科学习阶段,就使得学生的学习更具真实性,让他提前能够关心社会、关注社会,作为一个社会的一份子去参与社会美好的创造。比如数学,有数学的眼光、思维和语言,学了之后去观察现实世界、思考现实世界和表达现实世界,就不可能仅用数学的东西,而会主动用其他学科的东西;在和其他学科交叉融合的时候,可能也会使自己学科的这个学习更加深入。这是我们说的跨学科主题学习非常重要的意义。学业质量素养导向的评价观学业质量,从总目标到学段目标,到各个内容的学业要求,再到学业质量标准,再到后面的教学评建议,是一脉相承的,且都是核心素养导向。那怎么来评价素养呢?比如语文提出了四个素养: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要评价的时候,就有这么几个问题:核心素养和学业成就的关系到底是什么?如何测查学业质量才能反映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水平呢?核心素养在不同学段又有什么不同表现呢?学段之间的进阶与连续性又是如何表现的,又用哪些指标去测评呢?语文课标写的比较清楚:如果我们拿一个学段来看,它的测评首先是有情境的:是日常生活的,还是文化文学体验的?我们确定了情境之后,再结合相应的语文实践活动:你是识字与写字还是阅读与鉴赏?然后结合这两个部分,来描述语文学业成就的关键表现,用这样的关键表现来看学生核心素养的这个水平。再看课程实施部分,为了能够测出学生的核心素养,很多课标还提供了测评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样题和说明。比方说地理有一个样题就做特别好,它有这样一道题,然后它就给一个解释。它有说明,比方说我测什么内容,测试内容就是有知识、有技能、有实践活动、有工具应用,然后它最后要告诉你通过这样的测评,测试内容,要考察的核心素养是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体协调观。这样的测试内容、具体的任务又有什么。它有这个具体的第一题、第二题、第三题,然后又有情境创设。为什么要创设这样的情境?所以有了这样的具体的说明,就能够帮助老师们很好的返回来看,我的教学应该怎么样进行,才能够做这样的题目,我将来是不是能够参照这样的样题来出我们的考试题。所以我们整个的课标,这个设计都是操作性非常强。类似这样的如何通过具体的内容来测试核心素养,也给出了很好的操作性的建议。这是我们这次课标做得特别好的地方。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结构化的内容、跨学科的主题学习和素养导向的学业质量这四个部分,都是要让核心素养落地,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解答一线老师的具体问题问题一:怎么确定学习任务群的评价观察点?答:观察点。可能你需要知道学习任务群的情境是什么情境,在情境里,学生需要做哪些实践活动,这个是老师要把握的,把情境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去,看关键表现,因为语文课标有一个学业质量描述,它在描述里面会给你关键表现。所以到具体的任务群,它都会有,不同的学段都会有。问题二:课程内容结构化的话,老师需要更多的整体思路,应该怎么做比较好?答:这次课标本身给大家提供了结构化的思维,实际上,我们现在各科的教材也在修订,所以教材修订的时候也会给出结构化。现在高中语文就是任务群,人教社给的都是任务群,本身就已经是结构化的了,所以给老师备课实际上已经减轻了很大的负担。但即使是教材有了,课标也有了,已经给了结构化思路,实际上依然需要教研组,包括备课组,我们要充分的认识到在这个结构里哪个是最重要的。比方说我们语文会谈到类似于精读这样关键紧要处就要下大功夫。问题三:在进行内容开发时,具体到底如何开发才能保证它的结构性螺旋上升?有没有推荐的,比如说内容开发的参考书目。比方说像数学,泰勒也举了一个数学的例子,数学的核心素养里面谈到的数学的眼光,数学的思维。比方说数感,就是它核心素养巨大的一个表现,最重要一个表现是数感。最初的数感我们学整数,我们就知道多和少是数感,然后我就要学复数,就从原来的绝对数变成相对数,原来5就是5,现在5可能是0,它就变成相对的了。我还进一步学,比方说我还学分数,原来是整数,现在变成分数了,它又是这种数感会不断的发展。所以我们数感具体的知识依托是什么?可能就是从整数到分数到小数,百分数,然后从正数到负数,他不断的依托这样的东西,数感就发展起来了。你就是要找这种所谓的核心概念,包括有些可能是技能方面的,比方体育,非移动性技能,还有移动性技能,各种非移动性技能,从一开始到最后,你要找到核心去组织内容,这就是纵向不断上升的。问题四:关于跨学科学习,各个学科的设置,前后顺序还是应该保持一致。但是比如说八年级的物理学习光学的时候涉及到了相似,但是数学在九年级才学,内容顺序是不是应该要变化一下,可能会更科学一些?答:我们这次实际上在课标研制过程当中就有学科之间的对接,内容的匹配,比方说数学作为工具,应该先学,然后物理。那么跨学科的部分实际上是每个学科是拿出10%的课时来做跨学科主题学习,比方说假设物理有100个课时,那么10%就是10个课时。那么这10个课时你怎么排布?所以它不是每个部分都设跨学科主题学习,而是可能会统筹。如语文,课时比较多,我分在9年里,比方说每个学期可能做一次,或者做两次跨学科主题学习,或者说就一学期一次,可能综合了我这个学期的重要内容,我做一个或者说我觉得有一个点是比较重要的,我做一个跨学科的主题设计也是可以的。所以它不是每个内容后都跨学科,那是不太可能的,就是课时也不允许,大概会一个学期做一次或者做两次,这样根据学科的课程去设计。问题五:跨学科主题学习,对教师的跨学科教学能力有什么要求,是不是对老师个人来说,其实对他的要求可能会更高一些了呢?答:我们这次的做法是吸收、借鉴国际的先进经验,然后跟更重要的是吸纳我们国内的优秀的实践探索。跨学科主题学习实际上是2015年北京市的课程方案里面最先提出来,各个学科拿出10%的课时来做学科实践。他一旦实践,一定是综合的,一定会超越自己的学科,实际上北京已经在做了。我为什么说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一个比较稳妥积极的设计,就是说至少你有个依托知道我主要做什么,我是语文的,但是语文我一旦要去做实践,我可能就会跨到历史,你就自动的去查,有一个相关的历史的或者说道德与法治的或者地理的我能够跨进来就跨进来。当然我们的课标实际上也已经给出了很多建议,那么老师我觉得逐步的先用课标里给你设计的主题,你可以先用着,过程当中有了心得了,然后自己去设计。我想将来一定各地会有类似于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案例,实际上这就是我们说的大学科大课程的思路,就不是一个学科内的了。所以他是有挑战,但是我觉得慢慢来先用课标里的主题,慢慢再过渡到自己去设计主题。我相信教材里估计也会有教材会设计这种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这种案例,所以也不会太难,当然会有挑战。问题六:跨学科主题实践活动未来会以什么形式出现在新教材中,是否有必要进行跨学科主题这个校本课程设计?答:有的学科就在教材里要设计了,教材修订他们已经在准备设计。那么校本课程是这样,我觉得无论是课标给的还是教材给的都是参考,实际上真正应该做的好的应该是学校自己开发的,学校自己开发当然肯定是所谓跨学科的,既可以比方说是依托某个学科我做,或者说我们几个学科一起做,我觉得从基于学科主动跨界到我们变成一个领域性的综合学科也是很好的一个过渡,将来我觉得有学校一定会这么做。问题七:跨学科融合会不会弱化学科专业知识,如果做不好是不是可能就流于形式化了?答:你要做好,你不能想着做不好,实际上我为什么刚才说积极稳妥,它是10%的课时,也就是说那90%是我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能,该完成的都完成了,只不过是拿出来10%的课时。你把那90%的东西也能够综合运用,然后综合运用的时候又能够主动跨界跟别人联系起来,然后回过头来再看我这90%。所以它实际上相当于是个撬动点。其他的90%的内容实际上慢慢也要在实施的时候综合化、实践化。如果做不好,你至少不会做坏90%是可以保证的,当然我们是说慢慢有一个过渡。所以我们实际上课程研究,课程发展也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我们也都还在探索。所以现在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比较稳妥,你不会有那么大量的影响,因为90%还是基本内容都保证了,然后这10%也不是说我就不管它了,也还是要做好认真的去做好。学生会很喜欢跨学科学习,因为他有一个表达自己的途径,而且这样的一种表达是一个开放的、真实情境的。比方说咱们突然变了一个做法,结果就变了,而且这个结果马上可能会通过作品的方式反映出来,然后他就觉得特兴奋。如果做一个题只是对了或者错了,你做对了那就是正好对了,做错了就错了,他没有其他。但是在跨学科主题学习它有无限可能,所以学生在一个具有无限可能的世界里,他才知道我要去创造,我要去努力,我要去争取是最好的结果,所以他就给学生的这种自信这种创造也是无限的。我们给一个口子给学生,他可以有无限的可能。哪怕是10%,但对于学生来说他有一个舞台,有一个平台,我觉得会非常好,我觉得做得好,一定是学校一个非常好的突破点。学生也会合作,他就一定不是孤立的自私的学习对象,而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合作沟通,然后不仅跟同学跟老师,还跟社会上更多的人,各行各业的人,他就真的是打开了另一扇大门。作者
2022年5月10日
其他

重新定义学习目标|第五届小学课程周主题峰会5月深度启幕

☆开幕致辞李斌(蒲公英教育智库总裁,新校长传媒系总编辑)☆学习发布周妮(蒲公英教育智库培训事业部总经理)第1讲:备课的目标何捷(福建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福建教育学院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研究员)第2讲:教材的目标待定第3讲:学习的目标章巍(北京十一学校一分校副校长,课程研究院院长)第4讲:课堂的目标李大圣(重庆市江北区教师进修学院院长)第5讲:教研的目标李海林(上海新纪元双语学校校长)第6讲:作业的目标待定第7讲:课后的目标待定第8讲:评价的目标张阳(MTC大中华区COO
2022年3月31日
其他

致宅家学习的孩子:你当像鸟飞向你的山 | 头条

各位在家学习的孩子:首先该祝你们在家健康、学习快乐吧!截至目前,本轮疫情已经波及全国28个省份,越来越多的孩子回到家里学习。疫情无情而深刻地告知我们,地球真是个村,人类真是个命运共同体!我们参与的线上学习,正让我们成为一场学习革命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它不会绝后,但肯定空前。你在上课时间坐在家里,点击鼠标,这个意义,不亚于猿人直立行走的第一步,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迈出的一小步。成千上万的孩子、一根根有形无形的网线链接着世界,传送和汲取着营养,这样的场景想想就让人激动。“没有围墙”的学校念叨了多少年,竟然一下子实现了。足不出户就能上学,古人想都不敢想啊,他们求学之艰,看看《送东阳马生序》中,“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一把辛酸泪啊。而现在你舒适地端坐家中,想学点啥东东,想见哪个大佬,不管藏在哪个犄角旮旯里,甚至不管天上人间,敲几下键盘,秒秒钟就来报到。宋濂老先生泉下有知,不禁要老泪纵横,提笔(也可能敲键盘)写一篇《送21世纪学子序》。但是,请你们诚实地告诉我,你们快乐吗,学得好吗,除了能够多睡一会,多吃一点零食,偷偷玩一会儿?我知道你们的父母并不那么快乐,也不放心。疫情让他们生活受堵,工作受阻,有些还因此生计艰难。而你们的表现又加剧了他们的焦虑,乃至抓狂。也许你们家里正在鸡飞狗跳,正在爆发冷战。家长的心理是百味杂陈的,拔凉拔凉的。他们最多的感叹是:我本有心向明月,明月无奈照沟渠!他们唠叨最多的是:不自觉!我们老师常开玩笑地说,坚持线上教学,倒是有望培养真正的人才。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一场“费厄泼赖”(Fairplay):“双减”关停了90%的培训机构,疫情又基本上让“吃小灶”“偷跑”者休矣,大家在同一起跑线上“裸奔”,那些还需要像奴隶一样看管的学习者就出局了。脱颖而出的肯定是“自觉”者。自觉,就是自我觉察,觉醒。首先要觉察学习。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学习真的是你以为的学习吗?很多孩子不管不顾地躺平,很多家长感叹“皇帝不急太监急”,原因有很多,但是,大部分人并不清楚为什么要学习,以为就是为了考个好分数,找份好工作,让父母脸上有光。有一本书《贫穷的本质》告诉你,教育的缺失会带来常识、眼界和人格缺失,而且恶性循环。教育缺失是贫穷的根源,不仅物质,还在于精神,而且还会代际传承。阿Q、祥林嫂,孔乙己(满口“之乎者也”,知道茴香豆的“茴”字四个写法就是有学问么),这些人死了都不知道怎么死的,难怪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龙应台说:“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谷爱凌的妈妈说:“你并不必须上斯坦福,你上什么学校都行,只要你自己喜欢就好,但是更重要的是你一辈子都不放弃学习!”她们都是被学习重塑了自己,改变了命运。一般人在学习里光看到分数、地位,她们看到了真相。现在的你们个个聪明伶俐,学习能力伯仲之间,差异在于有意练习。就像一个四肢发达、天赋出众的人,姑且叫博尔特二世吧,如果一直躺着打游戏,跑100米估计连小脚老太也赛不过。而练习的前提是意愿。“我要学”和“要我学”带来的差异是绝大的。一点点凿,一寸寸,假以时日,飞跃必来,突破随之。所以首先要解决的是动力的问题,这是“自觉”的前提。觉察、觉醒之后,剩下的问题才是学习。而这个,恰恰是在线教学最拿手的。在线上,你以为还是老师教、你学吗?你可以提前学,带着问题去解决,学习可以是翻转的;你的学习进程被记录,形成关乎知识能力的“画像”,你不仅拿到“诊断报告单”,还有学习建议。换句话说,你拥有了一个强大的私人教练。这个强大,是大数据、智能学习的强大。一句话,只要你想学,剩下的就交给技术吧。换句话,只有你想学,剩下的才可以交给技术。有一本书你们肯定喜欢看,题目就很棒——《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就连比尔·盖茨阅读后都忍不住惊叹,“这是一个惊人的、真正鼓舞人心的故事,每个人都会喜欢,它甚至比你听说的还要好。”作者塔拉·韦斯特弗生于爱达荷州的山区,17岁前从未上过学,通过自学考取大学,从此一路开挂,包括2009年获剑桥大学哲学硕士学位,2014年获
2022年3月18日
其他

孩子回到家,父母最大的智慧,是去共同构建家庭“学习型挑战” | 头条

家庭教育作为儿童成长最重要的一环,其价值丝毫不亚于学校教育的关键性,其难度也丝毫不亚于课堂教学的专业性。今天,大多数城市家庭的父母,都是孩子们每一个年龄段的“新手”,该怎样去构建一个好的家庭教育场景?走向学习型家庭,是“成功”概率最高的方式。它意味着,在家庭里,父母和孩子不断展开平等深度的探讨,共同学习的交互,共创参与的活动,并通过一系列节点性的过程,将一切成长问题、学习问题、教育问题化为无形。一年之计在于春。从这个明媚的春天开始,不妨为孩子未来的三年,规划一些联动家庭成员共同参与的“行动项目”,
2022年3月12日
其他

思维笔记:学校中层应该干什么?怎么干?怎样干好?| 头条

中层,可能是学校里最艰难的那一层。他们是一线教师的“领导”,也是校级领导的“下属”,中间位置和身份转换决定他们和谁都只能保持中间距离。同时,他们通常也是教师,大量非教学工作之余,教学工作也要做到只进不退。角色多重、挑战多样,一不留神,学校中层的职业“起点”,就可能变成“痛点”“难点”甚至“终点”。学校中层应该干什么?怎么干?怎样干好?如何强化中层领导力?11月22-23日,作为第八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核心专场之一,本届中层领导力峰会尝试对上述问题作出回答。两天,1份报告,8个板块,26位演讲嘉宾毫无保留地分享了实践、思考和追问,让学校中层7个关键素养的成长更加清晰而务实。要知道大多数时候,正是对这几种素养的认知和提升,决定了中层的成长高度,以及一所学校走向高质量办学的加速度。破题报告:中层是学校的操作系统素养一:目标和标准执行力01___让每个儿童充分成长——学校愿景驱动下理想中层的核心追求02___剖析“教”的标准,探寻“研”的路径03___以年级为单位,“双减”背景下的“教”与“学”目标如何设定?素养二:团队和自我领导力01___高效能中层的N个思维素养02___中层如何成为共识传播的介质?03___凝聚教育“合伙人”的三个策略04___不是决胜千里之外,而是温润一米之内05___一张网、一幅图、一群人,德育团队建设与引领素养三:专业与研究穿透力01___洞察教育现场真问题,提升组织专业成长力02___走向课程5.0的那一场专业“蝶变”03___破解传统教研难题,如何构建自主化、自动化的现代教研?素养四:系统与结构搭建力01___以结构变革为中层赋能02___段中心工作,怎样实现“自转”与“公转”的同步?03___当教育服务中心变成“作战指挥中心”……素养五:支持与陪伴赋能力01___教师幸福,无关轰轰烈烈的壮举,有关时时刻刻的确幸02___陪伴每一个教师,走向“自组织、自赋能、自创造”的研究型团队03___学生从被动受教育者转变为主动的校园服务者,我们做对了什么?04___基于学生个体发展方向的治理体系创新素养六:资源和工具发现力01___工具与资源视野下的学校管理再造02___课后延时服务全面升级,如何借力优质资源,释放育人潜能?03___搭建一所未来学校,我们囊括了多少资源?素养七:协同及卷入运营力01___关注教师成长的学校变革02___向心力、吸引力、生命力:奏响校园党建“协奏曲”03___当信息中心从“技术后台”走向“价值前端”04___怎样做中层?学习盘点:重新定义学校中层的角色与边界
2021年11月24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当世界另有计划——中国教育创新年会“未来版”参会公告 | 头条

联系方式:13752928625、17783689472(李老师,小学语文/英语)、18696880579(李老师,小学数学/体育)【未来学校整体建设峰会】
2021年10月23日
其他

特别的新学年,学校规划如何同步小目标与大形势?| 头条

2021年开启的新学年,注定不会平凡。上半年关于教育的重磅消息接连不断,对于一向持重求稳的中国教育来说,堪称“炸裂”的半年。“山雨欲来风满楼”,开学前的校长却需要“躲进小楼写规划”。教育规划,想在明天,干在今天。好的学年规划,既能清晰地排列眼前事,又能明白地呼应大时代,还必须智慧地对接那个必然来临的教育未来。我们必须明白政策提出的当下任务,梳理学校发展的阶段重心,同时放眼打量2035教育的样子……站在2021的秋季新学期,面向2035的“新时代”与“高质量”,学校规划怎么做?切中时代脉搏,让学校规划转向“长期主义”回顾“十三五”向“十四五”过渡的这几年,所有教育工作者的身心都未曾停歇地被“剧变”紧紧牵动。这些绵延的阵痛投射出一个事实:中国教育正在势不可挡地发生重大目标和观念的双重转型,以此承接更宏大的使命。这份使命,源自国家整体对生存困境的追问:中华复兴,中美博弈,技术脱钩,贫富加剧,疫情乱局……国家间竞争的本质是什么?各自力量的基础是什么?这份使命,也源自中国对未来可持续性和平发展提出的根本解:引领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国家竞争,关键是教育,核心是人才。中国要登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舞台中心,丰富人类文明的图谱,让世界因为中国的存在更美好,就需要中国的教育对国民素养进行全方位的提升。未来30年,引领社会的主力军正是在2021-2035期间接受义务教育的孩子;现在我们所处的地方,正是影响终局的赛点。我们清晰地看到,无论热潮或阵痛,都源自目标和观念转型下的实践纠偏,源自教育政策自上而下系统的连携,源自“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从“软约束”走向“硬依据”的震荡,一切都与2035年远景目标咬合,从而真正诀别“工具主义”,走向“长期主义”。这份被国家意志推动的“教育长期主义”,包括两个根本任务——
2021年8月15日
其他

中国义务教育的主体是乡村学生,那里应该如何长出属于他们的教育?| 头条

田字格公益的发起人。贵州正安田字格兴隆实验小学校长,践行乡土人本的教育理念,探索适合乡村的教育模式。
2021年8月9日
其他

“双减”之后的学校新格局,当务之急在于落实五件事 | 头条

七月下旬,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人称“双减”政策,聚焦提升校内教学质量和治理校外培训两件大事,“医重症下猛药”。结合今年以来的一系列政策“组合拳”,可以预见,中小学校的办学生态面临全新的政策与社会格局,教育深度转型已经成为民众的共同呼声和国家的强力意志。在这样错综复杂的变革背景下,学校工作怎么开展?新校长传媒认为,当务之急有五项关键事务,校长和学校班子必须提前谋划,并在新学期开学逐渐落实。先导课:从心出发,赢得老师理解拥护“双减”政策出台多日,专家和行政部门密集发声,而广大教师还是“沉默的大多数”。似乎没有比应对当下的疫情和高温来得急迫。而教师恰恰是“关键多数”,决定着“双减”政策能否落地,落地后能否行稳致远。行动从心开始,教师的心态、认识居于主导地位。老师的消极心态大概有这几种:一是抱怨不解,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真不幸!二是观望等待,上面怎么说我就怎么做,等着呗;三是怀疑否定,估计又是雷声大雨点小,要跑偏。教育是改变人、成全人的工作,教师是育人和实施“双减”的主体,对教师的教育引导也要从心出发,这是“双减”落地的先导课,也是必修课。需要通过沟通讨论、校内宣讲甚至制度设计,在这几个方面进行梳理引导:1.
2021年8月8日
其他

上海市教委发布重磅消息:本学期开学后中小学将有六大变化

近日,上海市教委印发《上海市中小学2021学年度课程计划及其说明》的通知,要求各区教育行政部门及中小学要严格按照中央和本市有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规范课程教学工作、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要求,加强教育管理,认真执行课程计划,努力提高教育质量。
2021年8月6日
其他

“双减”政策后,没了校外培训,家长做什么,怎么做?

再看文件第五项第18条“深化高中招生改革......坚持以学定考,进一步提升中考命题质量,防止偏题、怪题、超过课程标准的难题。逐步提高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比例......”
2021年8月3日
其他

“双减”政策出台,“家校社共育”成常态,德育主任能做些什么?

课程形式也分三种——行前校内课程:综合实践第一课、研学团队建设、学科渗透课、“我的班会我做主”课程校外实践课程:即校外研学行后校内课程:即“我分享,我快乐”课程
2021年8月1日
其他

一份令人不安的全国调查结果:当学生逐渐丧失了阅读动力……|智库报告

2021年第八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的主题是“重建教师——学校行为学”。本次研究是“学校行为学”系列研究之一。在学生的诸种行为中,本次研究选择“阅读行为”作为针对学生群体的第一项研究主题,因为从现在到可预见的未来,阅读都会是主要的学习方式,并且是终身学习的主要方式,如果把阅读的概念更扩大一些,定义为获取和理解、内化信息的过程,那么阅读更是核心的学习方式。本次研究的目的,是了解我们通过家庭、学校、社会教育资源综合构建的教养环境中的各种因素,与儿童的阅读动机、阅读效能、阅读行为的相关性,为改善儿童的教养环境提供参考,让我们构建的教养环境更有力地推动儿童成为有效而自主的学习者。|
2021年7月31日
其他

“双减”政策让资本退潮后,真正值得关注的,是学校的变化 | 头条

小新君说表象上看,培训机构绑架了基础教育,实质上它也是当下的招考制度一步步喂大的。学校的困境一直是:掐尖的学校,老师差不多不用教;不掐尖的学校,学生的差异性大到没办法教。这一点,招生制度难辞其咎,政府部门出于种种原因,给民办校以特权,另一方面公办还分出了不同等级。为了升入高中学校、重点高中校(这跟孩子将来的就业、婚嫁、养老甚至后代都有大概率正相关),特别是对职业教育“原罪”的恐惧,使得中考的重要性几乎等同于另一次投胎。内卷也好,剧场效应也好,家长主动或被迫地走到了追求分数的华山一条道上,至于孩子的“健康”“天性”无奈地退居二线了——大家都被绑到了战车上。培训机构的硬实力也表现在“提分能力”上,当初的个性化(如前期的新东方)初心也抛诸脑后,开启了抢分的军备竞赛(跟收益密切相关)。而当大多数百姓为“抢跑(分)”,而为培训机构付出了巨大财力之后,发现多数孩子的成绩并没有显著提升(因为水涨船高,每年中考录取线都在抬升,变态的高分层出不穷),包括心理健康在内的各种问题爆发出来(各地的自杀人数不断攀升),这条路已经走到撞墙了。所以,类似断腕的“休克疗法”是不得不做的。问题在于:后面怎么办?公办学校能否把培训机构留下的空白填补起来,抚平家长的焦虑?一方面公民同招有助于各校回到正常的轨道上(大家都面临着分层教育的问题),另一方面比拼学校的内涵建设(课程设置、课堂教学等,而这又必须在高尚的学校文化引领下真正调动师生内驱力去提升)。一句话,资本退潮后,一批裸泳的学校会露出来。同时,对于做品质的学校,机遇也降临了。当然也有风险:按照“双减”政策,从时间到精力都要加大投入。公办体制下,老师愿不愿、能不能承受这样的“加重”?我们拭目以待。学科培训机构的“罪”与“罚”
2021年7月29日
其他

杨东平:民办教育政策为何发生巨变?丨头条

刘莉莉:《实施条例》不是对民办中小学的冲击,而是促进与推动•
2021年7月28日
其他

这个假期,校长阅读绝不止步于专业 | 深度假期

以上就是小新君在哲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思维逻辑学、美学以及其他综合7个类别中,分别精选5本值得推荐阅读的好书,以期校长们利用这个宝贵的暑期,从文化与观念,从学习到创新,做做思维上的放松操。
2021年7月22日
其他

满意度超95%的学校IT服务中心,是怎么架构和运作的?丨头条

您可能要问了,一个部门这么多人,都从哪里来,薪酬怎么办?首先,一个学校组建一个服务团队,多多少少有一些专项资金,但很多中层就想着拿这笔钱买硬件、买软件、做培训,却没有想过“买人”;其次,我们的
2021年7月20日
其他

没有抽象的学生,只有“立体的生长”,这所学校为此绘就一幅“全息图谱” | 头条

打破边界,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学校的共识和追求。在杭州市建兰中学,饶美红校长和她的团队,为孩子们实现“无界学习、立体生长”提供抓手和平台,最终绘出了一副“全息图谱”。建兰中学的理念是“适性教育”,即“呵护学生发展的无限可能”。关于这一点,饶美红校长有个更通俗易懂的解释——她收藏的一张迪士尼动画电影《疯狂动物城》海报,海报上有两行字:Anyone
2021年7月19日
其他

未来学校场景革命,从四个维度进化出育人价值 | 头条

走向2035的学校教育,面对着全新的课题、更多维的目标,学校正在软硬基础建设层面,展开一场前所未有的学习场景革命。这场学习场景革命,不仅仅是一场“空间的魔法”,对学校空间进行变形、重组、建构、叠加;也不仅仅是技术与工具的植入,打破学校管理和学习的边界……它是一场对学校行为前后台的重新想象:如果我们要走向更理想的教育,它必然发生在空间场域、技术平台、资源体系等要素的协同配搭,以及全部场景和学习内容与方式、师生行为与关系的良性互动之中。2021年8月,我们将开启一场灵感迸发的“未来学校整体建设峰会”,从局部到整体,重新想象学校的行为,以完整一体的视角,以直指学校办学质量最关键指标的角度,重新丈量学校教育新时代的基础建设。这是一场怎样的会议?我们将在两天时间里,全力聚焦未来学校建设中的空间场景、课程样态、智慧管理、整体规划等四个重要维度,邀请了18位来自国内智慧教育建设示范区的校长,3位未来学校资深研究者,1位区域教育局局长,共同分享未来学校整体建设方面的一线经验与前沿理念。此外,我们还会带领参会者们前往杭州4所具有未来学校气象的学校与1所为学校提供技术赋能的教育研发企业,深度体验与了解面向未来的学校正在进行怎样的场景革命。本届会议演讲主题剧透:学校场景革命的核心在哪里上海同济黄埔设计创意中学上海市同济黄浦设计创意中学张咏梅校长曾说,“好的学校空间如同商场,让孩子拥有购物欲一样的学习欲。”当学习变成一种需求,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就会转变成主动的寻找,而空间是这种转化最好的助燃剂。同济黄浦设计创意中学的所有空间连接处都有各种可视化的知识呈现,项目课题就在触手可及的地方。学生随时带着问题去发现、解读、研究,形成实时反馈互动的教育场。深圳红岭实验小学
2021年7月16日
其他

1-6月教育政策密集出台,教育改革面临“重要分水岭”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我国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1月7日,陈宝生部长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指出:“2021年是教育工作重心的又一次历史性战略转移,高质量成为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要求和衡量标准,这必然要求超越以前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必然要求支撑发展的条件和基础要有进一步的改进和提升,第一年的定方向、定框架工作做好了,就能顺利完成转段,全新的工作局面就能顺势打开。”随后发布的《教育部2021年工作要点》对七条工作主线、40项重点任务做了阐述说明。按照工作部署安排,1-6月重要教育政策密集出台,且大多数政策都涉及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与热议。盘点1-6月,有哪些重要教育政策出台?我国教育改革正在围绕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纵深推进。“十四五”开局之年,政策承载的重要功能是要为今后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定方向、定框架,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立柱架梁,打造好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条件和基础。因此,对于各项政策制定背景和内涵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上半年重磅政策频频出台,重点凸显了哪些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呢?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主题一打“更硬的一仗”,给各地义务教育评价立起“刚性规矩”!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是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义务教育阶段应是让所有人能够获得一个基本的发展,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而不应是竞争性的、选拔性的。但有些地方不正确的指挥棒将义务教育搞成强竞争性和淘汰性,政府片面追求升学率,强校名校掐尖招生、导致社会充满了严重的教育焦虑,这些做法从根本上违背了义务教育的基本价值。教育部2021年工作要点将“扎实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放在重要位置,陈宝生部长在讲话中称之为是“更硬的一仗”。3月18日,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简称《评价指南》),从县域、学校、学生三个层面设立评价指标体系,每个层面各有五个方面重点内容,各有12项关键指标和具体考察要点。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相关情况《评价指南》最大的亮点之一,在于它不仅对学校、学生、教师进行评价,还把县级党委政府纳入评价对象,目的是促进地方党委政府履行举办义务教育职责,促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这也是响应了去年10月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所强调的“要完善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对教育生态问题突出、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依规依法问责追责”的政策精神。《评价指南》给各地的义务教育评价立起了刚性规矩,明确提出:树立正确政绩观,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倾向,不给学校下达升学指标,不单纯以升学率评价学校、校长和教师;不公布、不炒作中高考状元、升学率;强化中小学校在课后服务中的主渠道作用,规范面向中小学生的校外培训和社会竞赛活动,减轻学生过重课外负担等等。这些针对性要求和举措,既对不规范的教学行为形成必要约束,也为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提供了有力抓手。教育评价改革是一项世界性、历史性、实践性难题,但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又必须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希望地方党委政府能够深刻意识到:只有立好教育评价指挥棒,才能更好地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的改革,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建设本地健康的教育生态。主题二眼睛向内抓治理,运用“组合性政策”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在上半年出台的30个重要文件中,有11个文件指向规范学校教育教学行为,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1月7日,陈宝生部长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报告中重点提到:要抓好中小学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等管理。这五个管理,看似小事,但都是关系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大事!202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随后,《关于加强中小学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中小学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办法》、《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等五项管理文件相继出台,明确了规范学校教育教学行为的新要求和新举措。如:手机管理方面,明确规定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禁止带入课堂。睡眠管理方面,提出七条措施,概括起来就是“强重视、保时间、防干扰、提质量”12个字。课外读物管理方面,列出了不得推荐或选用中小学生课外读物的12条负面清单。作业管理方面,提出中小学生作业管理的“十条要求”。体质健康管理,提出开齐开足体育与健康课程、保证体育活动时间等八个方面的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有关要求。“五项管理”政策不是凭空而来,它既是对党中央、国务院重要部署举措的贯彻落实,也是要下决心解决当前突出的现实问题。如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体能下降、近视率居高不下、心理问题增加等等,这些问题不仅妨碍学生健康成长与个性发展,也给家长带来沉重的教育负担,导致一些家庭降低生育意愿,衍生出更多社会问题。这些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有很多,其中,部分学校育人导向和育人功能不够科学,办学行为不够规范,教育教学质量有待提升,是重要的原因。因此,“五项管理”具有鲜明的导向性,明确导向素质教育、导向规范办学、导向提高质量,通过系统性解决深层次问题,来实现对当前现实问题的重要突破。为了更好地推动落实“五项管理”,6月21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推广部分地方义务教育课后服务有关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的通知》,遴选确定首批23个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典型案例单位,并梳理汇总了有关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供各地学习借鉴,体现了从具体实事儿上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增强教育服务能力,有效减轻家长负担的良苦用心。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积极落实政策政策要求,北京、上海等多地将于近日启动面向小学生的暑期托管服务,解决确实有需要的家庭和学生的现实困难。《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为规范学校教育教学行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教育部6月1日颁布了《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针对学生欺凌、校园性侵害等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建立完善了专门制度,规定学校的具体职责以及工作要求。其中有很多新举措,如:提出学校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的正常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禁止学校、教师公开学生的考试成绩和排名等等。《规定》还全面规定了学校应当建立实施的管理制度(其中包含“五项管理”),首次划清了学校管理的制度框架与要求,明确了行为红线,体现坚持眼睛向内抓治理的坚定决心。在学生视力保护方面,相继出台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光明行动工作方案(2021-2025年)》《学前、小学、中学等不同学段近视防控指引》《关于做好中小学生定期视力监测主要信息报送工作的通知》等三个重要文件,这些举措也进一步落实了“五项管理”相关要求。另外,针对长期以来存在的幼儿园和小学教育分离,过度重视知识准备,衔接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教育部发布《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其落脚点依然是通过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成长。通过以上11个重要文件的政策脉络,可以看出“促进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主题和明确意志。主题三审议通过“双减”文件,成立专门监管机构,校外培训需回归“良心行业”!虽然“双减”政策还未正式出台,但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已成为今年最受关注的政策主题。1月7日,陈宝生部长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采用非常严厉的措辞表示:“2021年,要大力度治理整顿校外培训机构。这件事非办不可,必须主动作为!”3月5日,两会召开,规范治理校外培训成为两会提案热点中的热点,多位代表提出建议:统筹各方力量,系统治理整顿校外培训机构,减轻学生和家长负担。5月2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会议强调,要全面规范管理校外培训机构,坚持从严治理,不能让良心的行业变成逐利的产业。6月1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市场监督部门对15家校外培训机构分别予以顶格罚款,共计3650万元。6月15日,教育部召开启动会,宣布成立“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传递出彻底解决校外培训监管难的决心。各类信息的传递,以及各地出台的非常严厉的治理举措,不仅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更引起了教培行业的巨大震动。教育部召开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成立启动会其实,早在2018年,教育部就将“中小学社会培训机构规范”纳入年度工作要点,3年多时间陆续出台了《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关于严禁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通知》《中小学生减负措施》(减负30条)《关于禁止妨碍义务教育试试的若干规定的通知》《关于规范校外线上培训的实施意见》《义务教育六科超标超前培训负面清单(试行)》《中小学校外培训服务合同(示范文本)》等一系列规范治理的政策文件,并每年开展专项治理行动。但由于部分地区教育评价指挥棒、政府政绩观并未真正改变,部分学校办学行为不规范,教学质量不佳,以及部分校外培训机构违法违规办学等原因,一些地方教育生态问题依然十分严重。校外培训存在的一些乱象阻碍了教育教学改革进程,加重了学生和家长的学业和经济负担,甚至导致一些复杂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引发行业从严治理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有两大关键词:“规范”和“质量”。规范强调依法治教,消除各种教育乱象,维护教育秩序和保护受教育的合法权益;质量则是在规范基础上,推进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3月6日,习总书记在政协联组会议上,重点强调针对教培机构侵害学生、家长利益的行为,要坚决改到位、改彻底。6月7日,习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学校不能把学生的课后时间全部推到社会上去,学生基本的学习,学校里的老师应该承担起来,不能在学校里不去做,反而出去搞校外培训了,这样就本末倒置了”。因此,要切实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和家庭经济负担,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需要校内校外治理联动,标本兼治。一方面严格治理校外培训机构,规范培训市场供给,另一方面,严格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做好教育教学安排和管理服务。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从根本上健全制度化环境,改革教育评价体系,改变地方政府的升学政绩导向。6月7日至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青海考察另外,从教育部成立“校外培训机构监管司”所释放的强力信号来看,作为构建健康教育生态中的重要一环,校外培训机构治理一定不会是单纯延续之前的治理方式,而是将按照系统性治理原则重新设计治理架构,从校外培训治理的功能定位、机构设置、治理要求、治理路径,治理责任、相关标准等方面,打出政策组合拳,为治理校外培训综合施策提供有效抓手。那么作为校外培训机构,遭遇行业发展的“重要分水岭”,究竟何去何从?最重要是自身要有正确认知。即:教育始终不能背离公益性定位,不能成为赚钱的产业,更不能随意资本化运作,这是底线,也是不可触碰的红线。校外培训应从加码应试教育的角色中脱离出来,更好地服务于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教育改革发展支持鼓励的方向,应用先进技术,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为社会和家庭减轻教育成本,回归公益属性,合法合规经营,真正成为为学校教育提供有益补充的良心行业。主题四全国职业教育大会释放利好信号,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职业教育大会召开前夕,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全国职业教育大会4月12-13日,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召开,对我国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作出了总体规划,明确我国职业教育已经进入到立足新时代,谋划新发展,追求高质量的关键时期。经过几年发展,职业教育已经发生了格局性变化,这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对职业教育发展前所未有的推动力度,也得益于教育部对于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坚决贯彻落实。从政策红利来看,2019年是职业教育重要政策密集出台的标志性一年。2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20条开宗明义强调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这一重要判断这意味着从国家层面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定位,使职业教育跳出分级陷阱,揭示了职业教育的独特作用和本质属性。随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其中关于职业教育的要求从教育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到多项具体战略都有充分体现。4月,教育部和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简称“双高计划”),同一时期,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了《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的通知(简称“1+X”证书制度),正式启动了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改革。随着顶层设计不断加强,重要政策不断完善,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已初步成形,“十四五”期间的重点是要定型。专家分析指出,未来职业教育体系将体现四大特征:一是纵向贯通的层级结构,要夯实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要做强高职教育,要稳步扩大职业本科教育。二是横向融通的类型结构,实现中职教育和本科教育融通,实现高职教育和本科教育融通,实现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融通。三是企业参与的多元办学体制,企业可以为学校提供实习场所、实训基地、与学校共建课程和专业、共建学院,共建职业院校。四是考试招生制度和评价制度改革,要建立起和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相适应的考试招生制度,将职业教育质量的一部分交给社会去评价等等。值得关注的是,本次职业教育大会举起一面旗帜,就是建设技能型社会,通过呼应技能型社会建设来发展职业教育。这意味着职业教育是跨界教育,是面向人人的终身教育,技能型社会对应的就是技能教育。因此,要跳出学校办职业教育。本次职业教育大会传递的政策信号表明:国家现在对职业教育的类型和定位已经非常清晰,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区分也越来越明确,这样就减少了许多职业教育发展中管理和治理的误区。这对于这个领域的企业来讲,意味着又迎来了一个事业发展的黄金阶段。国家已经明确,社会职业教育服务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职业教育企业所做的教育服务符合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期待,有效地支持技能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就能够得到政策的支持与鼓励。从5月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可以看出,我国整体加强了对义务教育等阶段民办教育的管控,但却明显释放出对职业教育的利好信号,如实施职业教育的公办学校可以吸引企业的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举办或者参与实施职业教育的营利性民办学校等等。“十四五”时期,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将更加突出,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企业提供的职业教育服务作为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是前途广阔,大有可为!主题五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巩固与拓展并举,教育政策“大礼包”出台!《中共中央
2021年7月16日
其他

重磅!秋季开学后,课后服务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每周5天,每天至少2小时

近日,教育部就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工作,以及支持探索开展暑期托管服务工作作了专门部署,今日,教育局召开新闻通气会,就有关情况做介绍。关于进一步做好课后服务工作(一)为什么要做好课后服务长时间以来,义务教育学校特别是小学“三点半”放学现象,减轻了学生在校学习负担,由此带来了家长因未到下班时间接孩子难问题,有的还把孩子送到校外培训机构,增加了过重校外负担,也就是“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现象,“三点半”难题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2017年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课后服务工作,先后出台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等文件,完善课后服务有关管理制度和保障机制。截至5月底,全国共有10.2万所义务教育学校开展了课后服务,6496.3万学生、465.6万教师参与了课后服务。其中,城区学校覆盖率为75.8%,学生参与率为55.4%,教师参与率为62%,部分大城市课后服务学校覆盖率超过90%,课后服务工作取得重要进展。与此同时,课后服务还存在各地工作进展不平衡、有的地方课后服务时间偏短、有的经费保障不到位、有的课后服务吸引力还不够强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更好地满足学生多样化的课后服务需求,将做好课后服务作为“学党史、为群众办实事”的重要内容,教育部近期又对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工作作出专门部署,推动将课后服务工作进一步做细做实。各地各校要充分认识做好课后服务的重要意义,将课后服务作为解决家长急难愁盼问题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作为彰显学校办学特色、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的重要途径,作为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重要举措,确保课后服务全面高质量开展。(二)做好课后服务工作的主要任务深入做好课后服务工作的具体要求,概括起来就是四个方面、16个字,即“全面覆盖、保证时间、提高质量、强化保障”。一是全面覆盖,各地各校要从实际出发,“一校一案”制订完善课后服务具体实施方案,确保今年秋季开学后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并努力实现有需要的学生全覆盖。学校要广泛深入宣传课后服务实施方案和服务特色,使家长、学生充分了解有关安排,积极引导有需要的学生自愿选择参加课后服务。二是保证时间,推行课后服务“5+2”模式,即学校每周5天都要开展课后服务,每天至少开展2小时,结束时间要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相衔接。对家长接孩子还有困难的学生,应提供延时托管服务。三是提高质量,学校要结合办学特色、学生学习和成长需求,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开发设置多种课后服务项目,切实增强吸引力和有效性。一方面,应指导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补习辅导和答疑,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另一方面,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体育、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最大努力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但不得利用课后服务时间讲新课。四是强化保障,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规定要求,完善课后服务经费保障办法,明确相关标准,采取财政补贴、服务性收费或代收费等方式筹措经费。课后服务经费主要用于参与课后服务教师和相关人员的补助。课后服务一般由本校教师承担,也可聘任退休教师、具备资质的社会专业人员或志愿者参与。同时,充分利用好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社会资源。此外,还要加强对各地课后服务工作的动态监测和督导检查。教育部已经建立了课后服务直报系统,将定期通报各地工作进展,加强工作调度。各地督导部门要把课后服务工作开展情况作为重要的督导检查内容,推动课后服务工作落到实处。关于支持探索开展暑期托管服务工作(一)为什么要支持探索开展暑期托管服务暑假临近,一些双职工家庭面临“孩子无处去、家长看护难”问题。为满足广大家长需求、解决学生暑期“看护难”问题,引导和帮助学生度过一个安全、快乐、有意义的假期,一些地方和学校在党史学习教育中,主动担当,推出了暑期托管服务。这是减轻家长负担、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创新举措,是加强教育关爱、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有益探索。为引导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探索开展暑期托管服务工作,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支持探索开展暑期托管服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二)如何探索实施好暑期托管服务《通知》明确了暑期托管服务应遵循学校主动、社会参与、教师志愿、学生自愿、公益普惠等基本要求,同时对服务内容、保障条件等也提出了明确意见,重点回应了近期社会关注的几个关键问题。一是鼓励学校积极承担。《通知》提出,从本地实际出发,鼓励有条件的学校积极承担学生暑期托管服务工作。同时,教育部门还应积极会同共青团、妇联、工会、社区等组织,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提供学生暑期托管服务。二是引导教师志愿参与。《通知》提出,要引导教师志愿参与暑期托管服务,但不得强制。对志愿参与的教师应给予适当补助,并将志愿服务表现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通知》还特别强调,要统筹合理安排教师志愿参与托管服务的时间,依法保障教师权益,既要保障教师暑假必要的休息时间,也要给教师参与暑期教研、培训留出时间。近期有的媒体讲“要取消教师寒暑假”的说法是没有依据的。三是坚持学生自愿参加。《通知》提出,暑期托管服务主要面向确有需求的家庭和学生,并由家长学生自愿选择参加,不得强制要求学生参加。《通知》还特别希望,家长要关心重视孩子暑假生活,尽量抽出一定时间,加强亲子陪伴、交流互动,使孩子的暑假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四是合理安排服务内容。《通知》提出,托管服务应以看护为主,确保学生能够得到充分休息。学校要开放教室、图书馆、运动场馆等各类资源设施,合理组织提供一些集体游戏活动、文体活动、阅读指导、综合实践、兴趣拓展、作业辅导等服务,但不得组织集体补课、讲授新课。还要积极拓宽资源渠道,充分利用当地红色教育基地、博物馆等社会教育资源,积极吸纳大学生志愿者、社会专业人士等参与学校托管服务,使学生更好地利用暑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近期有的媒体关于“暑期托管变成第三学期”的说法是不符合实际的。五是坚持公益普惠原则。《通知》提出,要完善暑期托管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可参照课后服务相关政策,采取财政补贴、收取服务性收费或代收费等方式筹措经费。相关收费标准由地方教育部门商有关主管部门制定,学校不得违规收费。此外,《通知》还强调,要完善相关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安全卫生教育和常态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切实保障参与托管服务的师生人身安全。 来源
2021年7月15日
其他

这所学校的“学生社团”存活率只有50%,教育效果却达100%! | 头条

社团手册我们与孩子们一起制作了社团手册,梳理每一个社团的特色、团队面貌、成果。经过“官方”认证的“社团手册”,就是传承的桥梁,让孩子们意识到:自主也是一种范儿,要做一名校园生活的“设计师”。
2021年7月14日
其他

中小学“教师共同体”:为了什么?去向哪里?怎么建设?丨头条

新时代学校教育运行的价值逻辑,正发生深刻变革。以标准化、规模化为标志的教育体系正在退出历史舞台;“加快建成适合每个人的教育”,实现学校教育整体的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国家教育现代化的基本战略。教育高质量发展,核心要素就是批量的“高质量教师”如何产生?个人认为,教师共同体建设,不失为一个易行、低耗、富有成效的行动抓手。“教师共同体”为什么?其根本价值在于“创新教师的职业成长范式”:建构教、学、研合一的新型教师专业生活方式,促进教师学习终身化,终身学习化,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在深度合作、交往与共享中超越自我,走出自我教学的困境,成为顺应时代教育新发展、新诉求的高度专业化的工作者。由此研判,教师共同体的运行必然是学校教育教学流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必然是学校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研发支持体系。因此,面对当下教师共同体发展摇摆不定的“漂泊”感,国内中小学需要从学校基础性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学校发展研发支持体系的视角,来加以重新定位和系统布局。当下,许多中小学对教师共同体的探索,遇见的是高度行政化、科层化的管理体系,从而消解了共同体的本质内涵和基本效能。教师共同体最显著的特征是强调主体间关系的平等,而行政化的等级关系则直接破坏了共同体的基本秩序,不适宜的领导表态、权威发话等,屏蔽了多元化、异质化、各种有分歧的表达。多数教师扮演着被动接受者的角色,习惯被领导、被安排,表达机会少之又少,真正的主角被边缘化。甚至呈现出行政力量在场的时候,教师貌似进行着同事间的专业协作;行政力量撤离,教师则马上陷入到常规化的工作中去等现象——行政力量的过度干预,导致教师共同体实践流于形式。教师置身于这种被管理情境中,认为专业发展只是完成工作和任务,而不是进行人文关怀的创造性事业,更不是谋求知识的进步和智慧的生成,致使专业追求涣散、懈怠,反而积极投身于追逐管控体系所设置的诸如职称、评优等各种利益标的,蜷缩于学校设置的各种制度规则中。教师共同体建设陷于程序化、制度化的流程中,必然失去其最基本的精神基础。教师应持有的专业自主精神和对教学品性的追求逐渐消褪,教师对专业发展的主动性、创造性难以得到激发,愈趋导致平等对话和思想共享的匮乏,难以呈现共同体共享、共进的生动局面。因此,推进教师共同体建设,更加实质的前提是重构学校治理结构,进一步推动学校内部治理的“去行政化”,走出原有体制的路径依赖,推进学校治理由单一主体走向多元主体,由单一权力体系走向多元权力体系。学校要建构“多中心”的共同体治理结构,凸现教师作为教育主体、治理主体的角色定位,要更加注重激发教师“民间”的力量;应大力推动项目制等管理办法,探索分布式领导体系,重构权利分布和资源分布机制,为教师共同体赋权赋能;要推动校内民主、和谐的对话机制,全面培植、提升教师的学校领导力。教师共同体无论是正式组织,还是非正式组织,在其运行发展中都有着显著的共同特征:即以全体成员共同的专业发展愿景引领方向,扎根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生活实践,以建立在自主、平等关系之上的合作、共享机制为支点,以积极进取、协作共创的团队文化为精神滋养。无疑,教师共同体的建设必须基于教师的专业自主性,基于教师的专业追求的自愿、自觉,方可彰显其应有的效能。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共同体就可以自主、自发的生成与发展,完全“自治”的教师共同体只是一种理论图景,在中小学校实践一线很难构建产生并有效地持续性运行。教师共同体的组建、发展,特别是在初创时期,不可缺失外部力量的干预,包括教育行政、学校治理通过政策与制度的设定,进行有效的统筹安排和动员部署。当然,外部干预并不是要说回到行政化管控的老路上去,而是以激发和保障教师的专业自主、自觉为目的。要正视当下许多教师共同体的运行形状——或缺失体制机制保障,或缺失资源支持,致使共同体运行活力不足,深陷模式化、僵硬化而停滞不前;成员之间疲于奔波,以被动性完成即时任务为常态;除了参加必要的会议、活动之外,缺乏积极、良性的互动与深度协作;感情疏远,缺失变革创新的内驱动力……可以看出,教师共同体建设离不开有效、得力的教育领导的组织与治理,同时,还需要需要学科专家的指导与帮助,教学研究人员的引领与合作,教师在强烈的成长愿景之下的积极参与,这些都是教师共同体建设所必需的支持要素,缺失了多主体、多条件的协同支持,教师共同体的良性发展将无从谈起。因此,促进教师共同体、特别是校本化教师共同体的建设与发展,高度重视“有组织”推进,就显得非常有必要。所以,需要学校领导就教师共同体建设作战略性整体规划布局,引领教师确立专业发展愿景,设定专业发展目标体系,制定共同体建设制度规则,完善资源配置机制,培养团队带头人、引领者,推动相应的赋权赋能,建构激励机制,并整合校内外专家资源、科研资源,搭建专业发展平台,形成促进教师共同体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有效的动员、激励和保障机制……特别是校长及学校领导层应将管理重心下移,走到教师队伍的中间,强化服务意识,转变管理方式,变行政管理为专业引领,并自觉实现
2021年7月13日
其他

顾明远:学校教育如果不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将一事无成 | 头条

近些年来,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之后,大家开始对家庭教育重视起来。我认为,要把家庭教育搞好,还需要把整个家庭建设好,需要学学现代家政学。现代家政学是社会教育中开辟的新领域,是建设现代家庭的系列知识体系,包含了家庭教育学、家庭经济学、家庭社会学、家庭卫生学、家庭美学、婴幼儿和青少年心理与教育等内容,对优化家庭、丰富社会教育内容,提高家庭文化精神生活质量,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积极深远的意义。早在1987年,时任国家教委副主任的何东昌同志曾指示北京师范大学能否办一个家政专业,把教育研究工作从学校推广到家庭。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倡议,经过仔细研究论证,主要考虑到这个专业毕业以后的职业选择问题,认为当时办一个专业,时机还不够成熟,但家政学的知识却很需要,可以说是任何一个人都应该具有一些家政学的知识。于是,去我们先在学校里开设一些家政学的选修课,首先开的是家庭教育学,没有想到受到学生欢迎,选修这门课的学生超过了五百座教室的容量,可见这门学科的生命力。1990年我们还编写了教材,在中国教育电视台举办了“现代家政学”系列讲座,受到观众的欢迎。开展家政学研究,推广家政学知识,并非偶然。它反映了时代的要求、社会各阶层的需要。经过多年的讨论,我们越来越感到教育的社会功能是多方面的,为政治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还有文化的功能,要为文明建设服务,为提高民族的文化素质、思想素质服务。教育不仅给人们知识和谋生的技术,而且要教给人们做人的道理。这种做人的道理,当然包含着社会主义社会应该具备的思想品德,还包含着如何使一个人在社会上能够和别人相处,能够生活得充实美好。随着人民群众的家庭物质水平普遍提高,必然在精神生活上提出更高更广泛的要求,迫切希望提高家庭生活的质量,追求更加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由此,社会向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开展现代家政学教育的要求。社会是一个有机体,家庭则是社会的细胞。有了细胞的健康,才会有整个有机体的健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治理社会环境,必须抓好家庭环境的建设。家政学分析研究了家庭内部及家庭与社会的关系,指导各种类型家庭建设科学的家庭生活,合理安排和处理家庭事务,建立起良好的家庭伦理感情生活,促进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和发展,使人正确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树立良好的家庭和社会风气,促进安定团结。开展家政学的研究和教学,是教育观念向现代化转变的必然结果。现代教育观念是一种大教育观念,它不仅局限于学校教育,而且扩大到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本来家庭教育的起源是最早的,但学校教育的兴起,使家庭教育黯然失色,于是学校教育成为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但是家庭教育依然存在,不过由于它不受教育行政部门的约束,所以没有人重视和研究它。现代教育重新把家庭教育提到应有的地位。学校教育如果不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将一事无成。现在家庭结构简单了,生活条件普遍改善了,家长对子女的期望也越来越高,越来越重视家庭教育。但由于社会上缺乏家庭生活指导和正确的教育方法,出现了许多孩子不会劳动、不爱劳动、不懂文明礼貌、不晓得艰苦朴素、缺乏毅力和生活自理能力等状况,已经引起社会的关注和担忧。家政学的内容不限于家庭教育,对象也不限于未成年人,它是适合各种年龄阶段的学问,是终身教育的一部分。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和人事干部制度的改革,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从一线退了下来,赋闲在家。老年人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工作经验,不仅可以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余热,还可以在调节家庭生活方面起重要的作用。老年人通过学习现代家政学知识,并运用于家庭事务和社会事务,将丰富自己的晚年生活,把晚年生活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对社会、对国家作出新的贡献。家政学的兴起很早。文艺复兴时期,14世纪末到15世纪初,富饶的商业城市在欧洲各地出现,一些大商人为保持家业不衰败,亲自撰写家政论留给后代,教子女调整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此后,家政学在欧美地区迅速发展起来,19世纪60年代,美国的大学开始设有家政学课程,美国国会还通过拨款,专门资助职业学校设立家政科,有的地方还专门成立了家政师范。日本更重视家庭知识教育,家政教育现今已经系列化。许多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培养家政学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家政学教育在我国经历了曲折的历程。当前,首先要纠正那种把家政学误解为培养太太夫人的片面看法,同时,注意剔除家政学中的封建思想,注入时代的内容,把这种过去只为少数人服务的知识解放出来,让它面向广大人民群众,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家庭服务。现代家政学还包括如何持家理财、正确消费,如何美化家庭和搞好家庭营养与护理等内容。开展现代家政学教育,不仅是时代的需要,而且是千家万户的紧迫要求。深入开展家政学研究,建设完善的符合国情的家政学体系,宣传和普及家政学知识,势在必行。作者
2021年7月12日
其他

“无界学习,立体生长”,是学校进化的必然追求

李斌的梦马界(ID:dett_bin);本文为新校长杂志2021年7月刊《无界学习
2021年7月12日
其他

万玮:教师的五重境界

微信上一位外地的教师朋友给我发消息请我支招。因为工作出色,县教育局请她在全县教师大会上做一个30分钟的发言。她“想了三天,慌了三天,混乱依旧”,于是向我求助。我思考了一会儿,将自己这些年从教的经历回顾了一遍,根据我对教师职业的理解将其划分成五个不同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教知识我初上讲台时,教初中数学。我满脑子想的都是教材教法,想着怎么样把每节课的知识点落实。教学目标是什么?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如何引入?如何设计变式训练?单元测试结果出来后,学生成绩在年级里名列前茅我就欢欣鼓舞,平均分不佳就急火攻心,然后花更多的时间去练习、讲解。第二个阶段:教方法教了几年之后,我逐渐把关注点从教转移到学生的学。同样在一个课堂里听课,每个学生的学习结果却迥异。于是我开始尝试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把自己放到学生的位置上,想象他们在学习时会遇到什么问题。我领悟到数学与数学教育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领域,自己在大学里学到的那些数学知识并不能保证我成为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在这个阶段,我逐渐减少自己讲课的比重,而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预习、探究、试错乃至请学生上台讲题。
2021年7月11日
其他

李镇西:我为“暑期托管服务”点赞,并有三条建议……

月初,北京市教委启动了学生暑期托管服务,各地陆续效仿。作为
2021年7月10日
其他

不是老师没有“公共责任感”,而是学校不会讲故事 | 头条

好多年前,钱理群教授说:“我们很多学校,正在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各种目的。”同时期,美国一个智库机构说:“中国人缺乏诚信和社会责任感,不了解他们作为社会个体,应该对国家和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中国的文化是建立在家族血缘关系上,而不是建立在理性的社会基础之上。因此中国人只关心他们的家庭和亲属,而对于跟自己毫不相关的人的苦难视而不见。”带着这个话题,我咨询了国外一些成功华裔,也问了国内一些人士,依稀得到的答复,大家都认为这是事实。其实这一点在很多学校也是常态。因为生存压力、工作压力、职业倦怠等,老师们常常集体表现出一种“职业冷漠”,我上好课,教好书就行了,至于学校公共事务,每一个孩子不同的学习表现背后的逻辑,没时间过问,也毫无兴趣。为什么老师们会缺乏这种“公共责任感”?我认为根本原因是,我们的学校或者校长不擅长讲好故事,忽略了“教育叙事”的巨大感召力和影响力。
2021年7月10日
其他

1万清北录取名额和1000万新兴领域的机会,如果你是父母,你更关注哪个数字呢?| 头条

高水平专业化师资引导当前市面上也有五花八门的职业短期培训班,但是里面讲的内容是否靠谱,能不能给学生足够好的介绍和启蒙,不同老师差别很大。专业老师的专业度对很多研究和创意领域都是重要的。●
2021年7月9日
其他

邀您共建“学习型家庭”, 这是父母与孩子人生互赠的最美礼物

开户行:招商银行重庆分行北部新区支行特别提示★付款时请备注“单位+参会者姓名+手机号”,本次活动发票默认为培训费普票。咨询电话:
2021年7月9日
其他

从补学科到补素养,全新的暑期生活不妨这样规划 | 头条

在家门口游学,孩子邀请家人或者小伙伴来个“一日游”,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和交际能力。把家乡的点滴变化记录下来,锻炼他们的观察能力、思考和表达能力,还可将摄影作品或美文美篇发到班级群参选家乡代言人。
2021年7月8日
其他

基础教育最应该教什么?这个“胆大妄为”的校长每年都带着孩子去寻找答案

2015年6月1日凌晨还不到四点,农大附小的校门口聚集着上百位家长,他们手捧鲜花他们拉着横幅,焦急等待着并不时翘首张望着远方。他们这是在干什么呢?他们是在用最诚挚和热烈的方式来迎接凯旋的英雄——一群刚从柴达木3000米戈壁荒原徒步穿越归来的孩子们。六天前,70多名11、12岁的六年级孩子,在我这个“胆大妄为”的校长的带领下,悄悄地从北京飞到了位于青藏高原的柴达木腹地,在这里完成一次他们人生第一次的100公里的毕业徒步穿越。虽然自认为做足了心理准备,但一脚踏进这片高原荒漠戈壁时,高反的下马威还是让我紧张无比,加之长途的舟车劳顿,刚到高原就有一半之多的孩子出现了高反。随即是4天3夜的徒步跋涉,这些蜜罐里的孩子能行吗?崩溃了怎么办?高反还没适应,戈壁荒原的干燥、日晒、寒冷和强紫外线接踵而至……似乎老天有意在考验我和这群孩子,我们竟然遇到了百年不遇的一场暴风雨……狂风裹挟着雨水,如刀子般从孩子稚嫩的脸颊划过,我当时根本分不清是泪水还是雨水;吸饱了水的戈壁,湿软泥泞,每一步都异常艰难,我的心也被孩子的脚一次次踏进这柴达木湿软的泥土里。作为一名公办小学的校长,在没有审批报备的情况下,我为什么要把孩子带到这里?而且,一带就是五年。第一年,78人;第二年82人;第三年95;第四年180人;第五年202人。不是因为孩子们挑战成功的喜悦刺激我坚持这样做,更不是想标新立异这样做。而是,作为一名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校长,我深深地牢记基础教育的初心和使命。每个人的童年只有一次,是一个人一生最为重要的奠基阶段。基础教育的奠基最应该做什么?学科学习重要,但小学阶段的那点知识对天生就爱学习,会学习的孩子来说,根本就不是事。相对学习,在孩子的童年阶段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教给孩子独立生存的能力,其次是健全孩子的人格,最后才是学习。于是,我们就开设了农大附小“守望童年——生命与生存教育”系列课程。这个课程,从小学一开始,覆盖到六年级,不仅有校园露营的初体验、一元钱城市生存大挑战、趣味定向越野、山地丛林穿越等课程,还有系列的野外生存训练和开头我讲的。献给六年级学生神圣的100公里徒步毕业礼。有人不解,多危险啊,多难啊,干嘛这么折腾?的确不容易,但我想说:基础教育的同仁,家长们都很认可,更为关键的是,孩子们都非常喜欢,非常受益。所以,再困难,也要做。再难,也要坚持。事实上,除了第一次在没有审批的情况下我们
2021年7月7日
其他

暑期中小学各阶段体育锻炼指南

(水平一)趣味爬和走尽量模仿各种动物爬和走的动作,每种练习10-20步/组,1-2组。小猫爬蛇形爬蟾蜍爬熊猫爬螃蟹走毛毛虫爬趣味跳每种练习10-20次/组,1-2组。左右跳青蛙跳滚翻
2021年7月6日
其他

成功的区域课程变革,如何从整体建构,走向多方协作、真正落地?| 头条

在一个所有最重要的事情,一定要经由最重要的人亲自言说和强调的文化背景之下,由主管部门“自上而下”发起和推动的区域课程变革,特别主流。我所参与的这个项目,首先是一个市级课题,分解到四个实验区,各自承担1个子课题的研究工作。我拿到的区域工作方案,覆盖了区教育局大部分科室——办公室、中教科、小教科、幼教科、职成科、德育课、宣教科等,二级单位——教研培训中、体卫艺中心、科技站、电教中心等。课题主管领导将之分成课题管理、课题指导、教学研究、学校教学管理、教师培训、品牌培育六个团队,其中强烈的“研究——开发——传播——应用”一体化的意识,让我联想到教育改革中“RD&D”线性模式,先说说其中最具影响力的版本——“古巴—克拉克(Guba-Clark)模式”(见下图):这个模式默认教师倾向于愿意与专家合作,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实施课程的必要技能应该详细和可以学会。各方高度关注专家参与的生产、测试、评价和资料修改,据此不断完善课程。课程目标以管理者、开发者、教师、学生看似一致同意的方式来作出陈述,并主要用这些目标评价学生进步。用来证明课程价值实现的技术主要是心理测量的技术,如成就测试和行为调查。根据教学实践达成开发者标准的程度来评估课程实施状况。(工具来自【美】乔治·J·波斯纳.仇光鹏等译.课程分析(第三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有改动)考虑到虽然项目的最终目标是惠及全区所有学段的学生,但研究、开发阶段选取的,是在生命安全教育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已有多年研究、获得了一定成果的学校作为实验示范学校,其中包括幼儿园、小学、初中、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涵盖了全学段、所有学科。结合“RD&D模式”另一代表“个别化规定教学个案(IPI)”,专家团队的各位专家们,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合作对本项目进行整体构建,以期实现各要素间相互关联启发,形成共同愿景:教育管理者:做决策,搭建专家团队,适用SWOT分析法,充分挖掘本地优势,同时对当地整体需求和个别化需求有着精准的认识和判断。教育政策制定、协调专家:全面梳理并解读相关文件和规定,整体把握政策走向,提供政策依据。生命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各一:着重解决学习内容的问题,即生命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分别应该做什么、为什么,以及应该怎么做。教师培训专家:把握教师作为学习者的需求特征,连接管理者、开发者、教师、学生等各方,建立复杂开放的分发系统,保证教师能够掌握实施课程的必要技能。课程设计专家:在多方协同的过程中,进行系统构建和反复调试,将项目涵盖的所有要素(资源)进行序列化和系统化,明确各方相应的工作内容和应该具有的行为表现,在起点处就反复强调需要提供的静态、动态成果(证据),并坚持对照清单来评估学生进步和课程价值的实现程度。项目实施的依据和共同愿景有了,我向主管部门索要本地的课程计划文件。因为本项目涉及九年义务教育学段,在小学和初中应该开设哪些课,周课时数具体是多少,在这一地方性文件中有着非常严格的规定,其中对非义务教育学段的幼儿园、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也有政策导向性的建议——严格执行国家与地方课程计划,开齐开足国家与地方课程是规范办学的底线,也是所有课程变革的起点。第一幅:课程全景图“学科渗透”中的“学科”在不同学段分别指的哪些学科(学习领域)?可以依照这个文件来讨论确定,再参考“学会学习2.0—香港学校课程”(见下图)绘制第一幅课程全景图:先将图中各学段的学习领域(学科)按照地方课程计划所列进行替换。再用所有学习领域(学科)渗透生命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应共同朝向的共通价值和共同能力,替换掉右侧香港各学段、各学习领域的共通价值和共通能力——这是依据本项目进行的替换,从而形成从幼儿园到高中,学科渗透生命安全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全景图。这是将共同愿景具体化之后,反映在所有学习领域(学科)教学实践中,强调全学段所有学科的教师都应朝向这个共通价值和共通能力展开教与学。图上部彩虹部分“五种基要学习经历”和“七个学习宗旨”,可以将之对应理解为部分地方课程、完全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及课程宗旨。具体到与这个项目,可以理解为专门开设的地方课程: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这是将生命安全和心理健康作为专门的学习领域,而非项目所指的学科渗透,之所以放在课程内容系统中,是为了突出其与其他学科不一样的课程宗旨,同时,强调应处理好生命安全、心理健康专题教育与学科渗透生命安全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关系。第二幅:路径方法全景图第二幅全景图先就学科渗透生命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与方法展开文献检索,梳理国内外基础性研究和实用性研究成果,在做好文献综述基础上绘制整体图景。这并不容易,将各种方法及其案例的碎片,结合本地的情况进行序列化和系统化时,为了体现适切性优先,要经历持份各方多次讨论,才能实现外在经验系统与本地系统的相互调适。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局层面各科室间的协同,有助于项目推进的组织、强调、澄清;教研中心层面,教学研究团队和教学培训团队就如何向教师提供各种支持,进行积极规划、调整、设计;实验示范学校层面,由教学管理团队负责人和教学指导团队负责人——主要指分管领导和项目骨干教师,深度参与、反复进行分享和讨论;这些都缺一不可。最终不仅要实现学科渗透路径方法的序列化和系统化,还要将之与实验示范学校及骨干教师的行动一一对应,与各种过程证据一一对应。这个由上下互动、多方协同形成的路径方法体系,不仅具有高度的适切性,易于常态化实施,同时,透过将庞杂的实践梳理提炼为清晰的系统结构,帮助实验示范学校在系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理解自身研究与实践和其他各部分的关系,固定有效的过程证据,明确未来可期待的新生长点。“就你所关注的问题,看看那些最优秀的中外前辈、同行如何理解、如何行动”,也就是将文献综述转化为项目实施的路径方法全图景,是课程变革中非常基础性的重要工作。这个部分尤其应该细致深入,因为搜集的颗粒越多,重组的可能性越多。即便那些暂时不能放入序列、系统中的颗粒,未来或许也可以用来回应项目运行中遭遇的问题,开辟新的道路,可谓功不唐捐。第三幅:项目全景图第三幅全景图是项目全景图。将专家团队提供、提炼的政策理论依据、SWOT分析结果、共同愿景等材料,综合前两幅全景图,即学科渗透所覆盖的学科及体系、学科渗透的路径与方法,细化成各方相应的工作内容和行为表现,对应制订静态、动态成果(证据)清单。同样,这幅全景图要被反复放在教育局、教研中心、实验示范学校共同参与的协作会议上,一次次讨论打磨,透过系统和行动的相互校准,进一步确定各要素之间是否具有的内在一致性,在常态化实施中是否能够涵盖、回应各种问题和挑战。就本项目而言,在第三幅全景图形成过程中,反复确定了特别宝贵的两个共识:来自项目负责人的“三不”:不偏离学科教学重心;不加重教师工作负担;不加重学生学业负担。关于项目共同愿景:将学科教学过程看作学生获得生命安全知识技能和心理发展的过程;将学科教学与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进行深化;促进学生、教师、学校一体化发展。之所以说宝贵,是因为课程变革常常是强调什么就添加什么的加法思维,追求的是专题教育单列,XX教育进教材、进学校、进课堂。对学校课程实践层面的“谁来上?”“能达到预期目标吗?”关注不够。即便增润课程的价值一定程度实现了,“背后减少、削弱了哪些课程?”“被动卷入的学校和教师是否在勉强应付?”当课程变革陷入了什么知识更重要的竞争,拆了东墙补西墙——总课时数不变时,增加XX专题教育课时意味着其他学科课时的减少。总体来看,不从课程系统着手的变革很难实现常态化,更多时候是各方临时应付一下,项目结束一切如故,或者项目结束换做下一个新项目。RD&D模式认为,教师是与管理者和开发者共享目标的“顺从的教师”,正因为如此,课程管理者和开发者对研究过程、推进过程中缺乏朴素和真实,最终课程无法常态化实施,应承担更大的责任,因为虚假应付直接导致“顺从的教师”普遍质疑课程变革的价值和意义。“教师在校内或者跨校的活动,有许多是经过同侪之间地观摩、磋商、讨论、研究,把教学或者教育的水平推前了。……里面那个‘研’字,是其他社会没有的。这个‘研’字,包含了探索向前的隐义。是把教师放在教学向前发展的探索者地位,而不是纯粹的被动接受新知识、新技巧。学校里的科目教研组、全校的教研室、地区或者县教育局属下的教研室,都是这种‘教研’概念的体现。现在很多地方的教师进修学院,更是这种教研概念的延伸。……教师参加专业进修,是被动的接受者,还是专业的发展者,是一个关键性的区别。”被香港大学程介明教授称为中国宝藏的“教研”,在本项目中,可以被看作传播、应用的分发系统。由教研员们主持的各种教研活动,包含课题研究及研究成果展示活动,让各种观念和技术沿着”区域骨干教师——区域全体教师”、“实验示范学校——区域所有学校”的路径得到分发、得以丰富。同时,实验示范学校和教师们的疑问,快速获得来自身边同侪的回应——或者直接被同侪解决,或者汇集到管理组、专家组、培训组,着手对项目系统进行再次的优化。如何评估“顺从的教师”在变革中是否具有积极态度?艾科夫论变革时提出四个取向:被动反应型、不作反应型、预先反应型、互动反应型。我们并不想把教师个体类型化,而选择回到个人,透过观察教师行为,依据个体对于分发的观念技术作出的反应进行评估:(“变革的使用水平”工具来自【美】Dabid·G·Armstrong.陈晓瑞主译.当代课程论【M】背景: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没错,课程工作者从来遵循的都是各种系统法则。因为课程变革是复杂系统的整体构建和优化。责编
2021年7月6日
其他

教育是一种“弱的方式”

荷兰教育哲学家格特比斯塔提出了“教育之弱”的概念。他认为:教育是缓慢的、艰难的、受挫的、不确定的过程,教育是一种弱的方式,存在着美丽风险。
2021年7月5日
其他

重磅!北京、河南开启小学暑假托管引热议,你怎么看?

7月2日,北京市教委在“首都教育”发布了一则消息,北京市学生暑期托管服务将于近日启动:“暑假期间,北京市将由各区教委组织面向小学一年级至五年级学生的托管服务,学生和家长可按照各区明确的报名方式报名。”无独有偶,6月16日,河南安阳市教育局发布的中小学暑假工作安排中,也明确提出了“以学校为单位开展暑期托管”。北京市教委这一内容推送以后,“教师取消寒暑假”的话题登上微博热搜。随后有人透露,北京、上海、武汉、河南部分学校正在试点取消寒暑假。但截至发稿前,北京没有明确政策表明是由学校老师来承担这一托管重任。多地开通“暑托班”,此举有深远考量北京不是第一个推出暑假托管班的城市。
2021年7月4日
其他

放暑假了,老师请一定好好休息!

教师怎样才能不断专业成长?学校需要营造良好的“环境土壤”▼
2021年7月3日
其他

中国式家庭的七个场景

孩子改变张文质/生命化教育发起人受困家长,如何寻找破局之路?钱志龙/UNSCHOOL创始人学习型家庭,一家人居家生活的最好状态李斌/蒲公英教育智库理事长
2021年7月3日
其他

热闹中著一冷眼——高考结束了,教育却永远没有最后一课丨头条

想起《菜根谭》中的一句话:热闹中著一冷眼,便省许多苦心思;冷落处存一热心,便得许多真趣味。这话很有味道。没有冷眼,便不会有真理性,没有热心,也难有真慈悲。而教育的本质就是理性与慈悲。
2021年7月3日
其他

杨东平:何来教育内卷化?多数大城市基本都走向了精英主义的掐尖拔尖道路

“内卷化”一词的实际涵义大概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有一个热词横空出世,迅速传遍了大江南北,就是“内卷”,首先是指教育的“内卷化”。它来自于一个英文词,叫involution,有一个意思就是“向内”的意思,简单的词义包括“缠绕””纠缠”;在生物学领域,也指系统的退化。如果把这个词和另外两个相近的词一比较,就更容易理解这个意思了。我们最熟悉的一个词叫revolution(革命),前面的字母是re。还有一个使用非常普遍的词叫evolution(进化、演化)。我们把这三个词放在一块的时候,很容易理解:革命是一种突变,是事物变革最激烈的方式;演化是一种常态,慢慢进化;还有一种是退化,叫involution。很早我就看到一篇文章说,“内卷”是一个非常糟糕的翻译,把一个非常清晰、明确的词语翻译得大家不知所云。比如,我们不会说一个猴子“外卷化”成了人,而就是说“进化”“演化”。为什么我们要说教育系统是内卷呢?从它的本意来说,是指一种系统性的退化,这是更为准确的;这样大家就不用去云里雾里地做各种各样的诠释、解释。“内卷化”这个词在社会科学领域使用,最早的是一位华人历史学家——他在研究华北小农经济的时候使用了这个词,说中国传统农业的内卷化,就是:随着人口增多,越来越精耕细作,但是边际效应递减,整体农业生产并没有上升到更高的层级,也就是说并没有创造新的技术、生产方式等,而陷入了一种自我纠缠——大家投入的力量越来越大,但是产量还是很低。这是形容在没有技术进步和社会变革的情况下,中国传统农业经济陷入了一种困境。这个困境移用到教育上来,也很恰当。和教育“内卷化”同时流行的是另外一些热词,比如说“鸡娃”“牛娃”“青娃”等——这些莫名其妙的词都是焦虑的“海淀家长”发明出来的,然后继续增长焦虑。如果我们用稍微规范一些的词语,教育“内卷化”在近些年的教育生活当中,是以另外一些词汇来表达的,比如说教育的“剧场效应”:有一些人不守规则,站起来,恶化了整个环境。又比如说“减负”。在政治话语里,这两年最通用的还是“减负”——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关于教育内卷化起因的若干说法及对其的辨析减负、克服焦虑这些问题,实际上指向了一个事实——如果我们更明确地针对一个事实的话——就是择校、竞争,所有焦虑来自于择校、竞争。而且我认为中国的教育焦虑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整体性、全民性的,各个阶层都在焦虑,中产的在焦虑,高收入的也在焦虑,普通老百姓也在焦虑;第二个特点特别糟糕:焦虑是从孩子的低龄阶段就开始——主要在小学阶段,然后下沉到了幼儿园,其实对应的就是“幼升小”和“小升初”的择校竞争。这种择校竞争,在中国由来已久。如果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还是比较单纯的——当时我们流行的词汇或者说术语叫做“片面追求升学率”,简称“片追”;教育领域主要的工作就是要防止“片追”的倾向。但是,“片追”这个现象到今天已经发展成了全民的教育焦虑,而且层级越来越低、竞争性越来越强。对于这种现实,北京大学社会学者郑也夫的用词比较恰当——他称之为“学历军备竞赛”,用这么一个词来表达中国教育当前的现实,比一般的“择校”“焦虑”“鸡娃”等更准确地说明了事情的实质,就是学历军备竞赛。我们就要考虑,为什么中国出现了那么严重的教育焦虑、择校竞争,或者说学历军备竞赛呢?对这个问题,教育界内外也有很多人做过很多解释,我觉得都不是特别完满。大家可以想到的,比如高考制度:由于存在着高考制度,而优质教育资源一直是短缺的,竞争就不可避免,越来越激烈。这个说法有没有道理呢?我个人认为不是很有道理。大家看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当时高校录取率非常之低,但是经历过那个年代的70后、80后的朋友大家都很清楚,那个时候小学还是正常的,小学没有那么多补课,没有那么大压力,寒暑假、节假日,儿童都是可以游戏和休息的。而现在应届生高考录取率,大多数省份已经超过了90%,为什么教育机会增加了,这个竞争反而更激烈了呢?高考引发说这个说法不是很说得通的。另外一个很流行的说法叫“优质教育资源短缺论”:因为优质教育资源短缺,所以大家都要竞争,要享受最好的资源。这个说法也是似是而非。我们想想,近二三十年以来,哪怕近十年以来,优质教育资源究竟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毫无疑问是增加了。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以及高等教育的发展,优质教育资源在不断增加,但是入学竞争还是更为激烈。有人说这是因为传统文化,算到文化的头上去了:其一,中国自古以来,一千多年的科举教育传统,科举教育的核心价值就是读书做官,就是出人头地、做人上人;其二,我们在当前的教育竞争当中,把这种传统价值格外合理化了,觉得这是天经地义的。其实,历史上并不是如此。“五四”之后,出人头地、做人上人的价值观就得到了很严厉的校正,像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平民教育,都在校正这种精英主义的教育价值。每个人都应该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一个能够自食其力、健康、快乐的平民,这种观念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还是比较普及的。当时我们经常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没有把所有身家性命都集中在一件事情上,没有说就是要上大学。所以,归因于传统文化,也不是非常说得过去。还有一个很受认同的解释,就是独生子女政策:因为有了独生子女政策,所以每个家长都把自己的宝贝孩子当作天才来培养,必须要上大学,而且要上名牌大学。这个因素是否存在呢?无疑是存在的,而且可以说对家长的教育选择行为的确影响很大。大家都知道,过去在多子女的时代,比如我,我是兄弟姐妹四个,我们周围很多家都是四个、五个孩子,六个孩子的也不少见;在农村,子女更多一些。那时候先经过了一轮自然选择,也就是说,每个家长对自己的几个子女适合做什么,心里很有数的——调皮捣蛋的、喜欢打架的,送他去当兵;忠厚老实的,留在家里种地养老;偷奸耍滑的,去做生意——已经经过了一个自然选择。一个家庭四五个孩子里面,可能有一两个,用民间的话讲是“读书的料”,就是喜欢看书、喜欢学习,家长就让这样的孩子去上学。在独生子女的情况下,这种选择就消失了,所有人都是千方百计要让孩子接受所谓最好的教育,都要让孩子上大学。但是,独生子女这个因素,我认为也不应夸大。因为独生子女政策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也实行三四十年了,但是教育生态的恶化、教育的“内卷化”是最近十年才突然加剧的,尤其最近这几年加剧得很厉害;显然,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在起作用。有人说这是中产焦虑:因为中产阶级的出现,中产阶级的地位恐慌特别严重,所以把很大精力投入到升学竞争当中,加入学历军备竞赛,不能让孩子输了。中产焦虑或者说中产家庭、白领家庭对教育更为重视,这也是一个基本事实,但是回过头来,我们看看其他的亚洲国家,它们的中产怎么不焦虑?日本、韩国、台湾地区,风平浪静——我讲的主要是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和初中非常平静。经常有人说日韩,尤其韩国教育补习非常激烈——这都是前些年的故事了,因为我们前两年刚到韩国看过,它的义务教育、中小学教育已经非常正常化了。什么意思呢?每个学生都是就近入学,在家门口步行5-10分钟,无需家长接送,没有择校。我们就不太相信。随行的韩方翻译和领队都是小学生的家长,是两位女士,我们就私下问她们:你们到底有没有择校?因为学校总是有差距的,不可能所有学校都是一模一样。后来这两个学生家长说:其实我们也有择校。我说:你们是根据什么来择呢?她们说,有两个标准:“第一,离家近;第二,伙食好,中午管一顿伙食。”这么一说,等于是没择校。我说:你们的小学生下午课外有没有上补习班的?她们说:当然也有,很多培训机构把小孩子接走了。我说:主要补习什么内容?她们说:主要是音、体、美,就是艺术的修养、学习,还有一小部分是英语;但是其他的培训就比较少。我又问其中一位:“你的孩子在学什么?”她说:“钢琴。”我说:“你们的钢琴有没有考级?”她说:“没有,绝对不允许。”也就是说,在他们的义务教育阶段,竞争性的学习和培训是被严格禁止的。近年我们到国外或者境外去访问的时候,台湾地区的朋友反应最强烈,他们说:“你们大陆的老师老是说‘小升初’,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们大吃一惊:“你们难道没有‘小升初’吗?”一解释,他们说:“我们没有,我们从‘国小’升到‘国中’,就跟四年级升到五年级一样,没有竞争。”他们说:“因为我们实行的是义务教育。”我说:“我们实行的也是义务教育。”就是这么大的差别。一般讲,教育内卷是因为存在高考制度,因为存在中产阶级、中产焦虑等;而这些因素都是背景,都是整体性的,或者说是较长时期内都会存在的一个背景,但并不是最近十来年、四五年教育生态急剧恶化的直接原因。日、韩、台湾地区为什么没有小升初?很简单,小学和初中的连续教育是《义务教育法》所规定的,就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内卷化症结在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面临重重阻碍到今天为止,中国的家长和舆论,包括很多管理者、校长、老师,其实没有真正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理念,始终认为要学习就要有竞争,就要有淘汰,就是起跑线上的竞争,认为这是教育本来的内涵。其实完全不是这样,因为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确定的基本人权,是保障性教育,就像给老人发低保一样,人人有份、一视同仁。义务教育阶段,因为是保障性、基础性的,所以是非选择、非淘汰、非竞争性的,所以要实行免费、免试、就近入学——就是为了体现这个价值,保障每个儿童都能享受教育机会。义务教育天生就不是竞争性的;我们把它搞成那么强烈的竞争性和淘汰性,就违背了义务教育的基本价值。我觉得这些问题需要拨乱反正,需要经常说。说到日、韩、台湾地区没有小升初,我们就可以来了解为什么他们没有。讲到底,就是一个原因——学校均衡。既然所有学校都是差不多的,当然到离家最近的学校是最合理的选择,这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义务教育的基本现实。我们到欧洲国家、北欧国家看,都是:小学生就是小学生,小学生的天职就是游戏、玩耍、健康成长、锻炼、郊游,不是把学业竞争作为主要使命。回到这个问题,我们国家在1986年就颁布了《义务教育法》,提出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为什么过去三十多年了,学校均衡还是难以达到?前两年,我们全国各地都在进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验收,几乎所有地方都通过验收了;也就是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从管理部门的角度来看已经实现了。但是,我认为离真正意义上的均衡发展还差得很远。只要那个地方有择校竞争,只要有学区房,只要有重点学校,就说明那儿的均衡发展就是一句空话,就是对义务教育的讽刺。在中国各个大城市,北、上、广、深、南京、杭州,择校上竞争得都是如火如荼,就是因为学校差距太大。中国的基础教育的学校制度,我称之为“一种等级化的学校制度”,把学校分成了三六九等。首先,城市和农村这两类学校的配置、资源和师生比,政策要求就是不一样的,对需要更多教师的农村学校配比更少,对需要更多支持的农村学校经费投入更少,就是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分配。另外一道线叫做“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我们有一小批学校是重点学校,大多数是非重点学校;重点学校里面又分成国家重点、省重点、区重点,等等。我们看到一个区的义务教育学校当中五花八门,相差非常大;因为差距太大,家长当然要想方设法让孩子上一个最好的学校。这种学校差距方面,按照国家的政策法令,均衡发展了那么多年为什么达不到均衡?这里有一个历史原因——因为我们的重点学校制度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建立。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的时候,还没有建立义务教育制度,就是建立了重点学校制度,为了快速地为工业化培养专业人才;当时各地的中小学都确定一个很小的百分比作为重点投资重点建设的学校,任务就是培养拔尖人才,为上一级学校输送这些人才。这种教育和义务教育的含义是完全不一样的,具有很强的精英教育的属性。1986年颁布《义务教育法》以后,重点学校制度已经被废止了,不再合法了;但是已经实行了那么长时间,大家有一种惯性,地方教育部门、政府总是觉得应该有几所优秀的学校作为示范、作为门面,或者说带动其他大多数学校——这是一种惯常的管理思维,但是违背了《义务教育法》。我们国家至今还在实行变相的重点学校制度,因为现在不敢叫重点学校了,叫“示范学校”“明星学校”“新优质学校”“未来学校”等很多名字;但是大家都很清楚,它们的条件要比其他学校好很多,其中最突出的是特级教师、高级教师力量,教育经费也非常充裕。又要回到那个话题:为什么我们这么多年来学校的均衡还是没有达到?我个人认为,讲到底的话,这是一个能不能真正做到依法行政、依法治教的问题。怎么样才能做到学校之间的均衡呢?这个概念也很清楚,就是三个源的平衡:生源、财源、师源。为什么我们强调义务教育要就近入学?就是为了平衡学生的生源。如果把所谓高分的学生用掐尖的方式弄到一所学校去,学校之间不可能是均衡的。所以,生源的均衡就是靠就近入学来保障。然后是财源方面,教育经费的配置应该是均衡的,不能够重这个轻那个。财源的均衡,现在可以说是大致能够做到,因为生均拨款、按人头拨款,每个学校都是一样的配置方式。但事实上,重点学校有很多在生均拨款以外的渠道,叫专项经费等,所以日子过得还是要比普通学校好。不过,我觉得,经过这么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总体而言,义务教育学校在硬件上的差距已经比较小了,或者说家长择校所看重的也不是硬件差距——几间多媒体教室不是很重要——学生家长择校看重的主要是教师资源。也就是说,教师的均衡化在今天我们完全没有做到,甚至没有起步。这就要说到为什么日、韩、台湾地区还没有重点学校。因为它们规定得非常明确,教师四年、校长五年、学监三年,必须流动。这是义务教育法所要求的。教师流动,不固定在一所学校,大家就可以想象,它的教育品质、教育质量也就比较均衡了。其实我们国家教育部也发布过关于教师流动的文件要求,最近一次是2016年发布的,要求义务教育学校都要进行教师流动。最早的时候是上世纪90年代,当时就推进过这件事情。我记得当时全国范围内有一个先进地区就是沈阳市。沈阳市有一位女教育局长,非常有魄力,她在沈阳全市范围内推行教师流动。她在任的时候应该说也还是成功的;她离任以后,这个政策就停止了。现在反对教师流动的主要就是重点学校,它们希望维护它们自身的特殊利益:有最多的特级教师、高级教师,可以把外省的特级教师全部挖过来。比如北京、上海的学校。有人说,像山东、河北现在都不太敢评特级教师,评一个就被北京的学校挖走了。这种做法说起来还是挺缺德的,人家好不容易培养出一个优秀教师,就被弄到北京的学校来。所以,教师流动,我个人认为是当前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关键措施。说到中国的重点学校,北京海淀“六小强”、西城“四大金刚”等这样的学校,每个大城市都有一批,升学率特别高。其实,这种重点学校,我觉得是不令人敬佩的,因为它们最核心的法宝就是掐尖,就是用尽办法把高分学生都弄到自己学校来——这完全违反了教育自身的规律。而究竟应该让更多好学生集中在一所学校,还是让他们分散在不同学校?这是要有所讨论的。台湾地区从2016年开始实行了十二年义务教育,也就是说把高中阶段也纳入义务教育。十二年义务教育的影响是什么呢?这就意味着要消灭一批著名的百年老校,就像“建国中学”“台北第一女高”等——都是百年老校,马英九他们都是那儿毕业的;它们被纳入义务教育,就要按照均衡发展、一视同仁的概念来运行,不能有任何特殊待遇。当时对此发生了一场深入的旷日经久的讨论。争论的两派,一派叫做“均优派”,他们说并不是反对优秀,而是认为,优秀的学生集中在一所学校对这些学生也并不是最公平的,因为在这些重点学校又形成了新的小宝塔,又出现了新的中心和边缘,而很多学生如果分到普通中学的话,带动作用和自我发展会表现得更好。他们也做过一些实证研究。“选优派”和“均优派”两方,从政策上来看,应该是“均优派”获得了胜利,因为政策上是推行十二年义务教育的。当然,对那些老牌、名牌学校也是网开一面,给它们一个过渡期,比如说每年30%还是多少的名额可以考试招生,以后逐渐减少。总而言之,在教育公平的维度上,掐尖、拔优、培优还是均优?还是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政策选择。我个人认为,非常可惜,中国绝大多数大城市,基本都是走向了精英主义的掐尖、拔尖、培优,打造重点学校,打造拔尖人才的道路。什么原因呢?原因之一是这些地方的官员、教育局长,绝大部分都是从那几所重点学校出来的,他们的子女现在也都在那些学校上学。重点学校成为一种特殊的利益集团,把它自身的利益放到了社会公众利益之上,想方设法都是维护它的自身利益。我想,这个问题在中国是一个具有特殊性的问题,但是很重要。这是第一个最基本的方面。有人说:因为高考是指挥棒,因为有高考,所以就均衡不了。不是这个道理。高考是指挥棒,但是学校制度是一个教育系统的底盘,这个底盘设计得到底是不是平衡的,还是有很明显的倾斜或者倾向性,区域的教育生态是会因此很不一样的。我想,今后一段时期内,一个重要的方向还是要改革我们的公办学校体系,使它真正按照义务教育法的要求实现均衡发展。课外培训机构扩张问题的根源我们要看到,在近十多年的义务教育环境当中青少年的生存环境急剧恶化。为什么?大家都很清楚,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之外生长出了一个新的系统,就叫课外培训机构。课外培训机构现在的体量已经超过了小学,有22万家机构还是多少,800万教师,这远远超过小学——小学总数是16万所。有人说,我们在公办学校系统之外又造了一个教育体系。这个体系是商业化的。教育培训的实质是什么?有人说,一言而蔽之,就是制造焦虑、满足焦虑——这就是它的生意经,完全不是围绕教育规律、教育方针而产生的。“起跑线上的竞争”这样的忽悠这些年已经深入人心,也成为家长的共识。“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其实这是一个非常荒谬的理由,毫无价值,而且完全不真实的,就是一种忽悠。我们都清楚,教育的成功是终点线的竞争,是不能输在终点;教育就像马拉松嘛,起点早一点、晚一点,快一点、慢一点,有什么关系?毫无影响。成年人里,有多少人会记得自己小学一年级时候的排名或者成绩、三年级时候的排名和成绩?这些对你的成长有重要性吗?完全没有。但是,“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么一句口号,把家长搞得非常焦虑。培训机构是围绕商业利益的,最后上市,获得最大的经济价值;它要对它的股东负责,而不是对儿童和家长,所以它的动机、价值和教育是两回事,并不是真正的教育。但是,培训机构的出现也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在东亚国家发展得最为强大。所以,国外对课外培训机构也有很多研究,他们把培训机构称为“影子教育”。什么意思呢?影子教育是依附于公办学校而生的,因为公办学校有这个需求,所以它来帮着满足。也就是说,从教育的关系上来看,培训机构有它的问题,但是它并不是始作俑者,它是一个随动系统;因为公办学校有激烈的择校竞争,所以它来给学生补课,帮学校掐尖,帮学校选择。换句话说,如果我们公办学校的导向改变了,比如,择校要评价的是足球,你就会看到所有培训机构都去培训足球了。课外培训机构是这么一个系统。所以我们要实事求是地说,不能说培训机构是万恶之源,培训机构是依赖于公办学校的择校需求而生的。所以,这些年来在治理择校机构上,除了规范它的上课时间、上课地点、收费标准等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绝不允许培训机构和公办学校勾结、帮助公办学校招生或者通过奥数来选拔学生。最近好像又通报了几起。这个就是最糟糕的情况,就是公办学校自己品行不正,跟培训机构内外勾结来恶化教育生态。培训机构的异军崛起,是中国教育生活当中的一大奇观。可以说,很多人,包括我在内,大家事先都想象不到,培训机构的体量能够超过正规教育,能够整体性地忽悠了家长、绑架了教育,使得整个义务教育偏离了它的正常和正确的发展轨道。2018年起,国家八部委等开始强力整顿课外培训机构。最近,国家深改委也开会,再次把整顿培训机构提到非常重要的议事日程。所以我们且看下一步会如何做。也就是说,这种乱相的确是令人不能容忍的。这里最恶劣的做法就是刚才讲到的,培训下沉到了幼儿园这种事情。在世界各国,很多国家都是通过立法,来保障学前教育不得进行学科性的教学。而我们看,不久以前国家官媒的广告,大街小巷,什么“××思维”等,2-8岁,就要搞思维训练,就要搞培训。一个两三岁的儿童,究竟应该干什么?是不是应该学习吃饭睡觉、拉屎拉尿?学什么××思维?这完全是违反人道的——向那么小的孩子下手。现在对儿童下手太狠了。前两年奥数泛滥的时候,有一个机构也办了“奥托班”,在幼儿园大班就进行奥数训练。这种事情,说起来真的是伤天害理。新一轮教育产业化的影响培训机构的异军突起,在整体上绑架了家长、影响了正常教育,这个事实是非常明显的;但是还有第三个因素,我称之为“新一轮的教育产业化”。也就是说,通过民办教育的发展,民办教育和资本市场、房地产深入结合,使得制造学校差距成为拉动地方经济、抬高房价、拉动房地产的兴奋剂,或者说成为地方政府非常受用的一剂良药。想要拉动这个地区的房地产吗?引进一所大城市的名牌学校,给它投资、给它土地,这个小区就变成学区房了,房价整体上涨。这个事情和教育是什么关系?现在有很多公办学校在全国各地办了很多所挂牌收费的分校,也有很多民办学校在全国各地办了很多高收费的学校,典型的就是衡水中学;出现了一批超级中学。衡水中学前两年到浙江平湖办一个分校,后来遭到浙江省教育厅的抵制,下文如何我们也不太知道。它的办学模式,大家一听,是不是很简单有效?花一百万聘一个名校的校长,出高价购买优秀的高分学生,这样的话,杭州市那些名校的高分学生都到它那儿去了;所以它可以用一年时间把这些名校全部打败,成为第一的学校。但是大家都很清楚,这个还是办教育吗?到底是办企业还是办学校?出现一所这样的学校,整个地方的教育生态就被搅乱了。所以,最近国家对于跨地域招生,包括民办学校跨地域招生,也开始强力干预。前两年,在南方的一些大城市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在初中阶段的优质学校都是民办学校,公办学校纷纷败下阵来。像上海,某一年的中考成绩,民办学校要比公办学校平均高40分。当然了,家长就对民办学校趋之若鹜,公办学校成了备胎,没学上了再考虑。为什么民办学校的分数和升学率那么高呢?民办学校肯定说:“我们办学灵活,教师敬业……”的确,民办学校的校园文化、服务精神比较强,课程学习比较生动活泼——这些都是事实。就像培训机构一样——说句公道话,培训机构的课都比公办学校的课有意思,小孩更喜欢。但是,这真的就是民办学校打败公办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吗?根本不是。关键就是一条:因为民办学校利用了当时《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的招生自主权,可以考试招生、提前招生,所以把学区内最好的学生全部招到民办学校去了;当然分数和升学率大大高于公办学校。但是这是一种不平等竞争。中国所有的好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掐尖——无论公办学校还是民办学校——但是这是一种非常low(低)的策略,真的算不上是教育。把最好的学生都弄到你的学校来,能上清华、北大、985,这是你的本事吗?实际上,最优秀的学生都不是学校教出来的,放到别的学校照样上清华、北大——校长们都很明白这个道理。但是,如果出现了一个野蛮人,不择手段地掐尖,包括揽尽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生,整个区域的教育生态就恶化了,就会发生大面积的“水土流失”。防止这种跨区域招生和掐尖招生模式,对于维护一个区域的教育生态,意义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最近新出台的政策严格限制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跨区域招生、掐尖招生,禁止它们考试招生。上海从前年左右就开始实行“公民同招”——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同时招生。原来民办学校提前招生,还可以考试招生,把最好的都挑走了,公办学校只能接收其他的学生。现在规定,必须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同时招生,都不许考试,这样,上不了民办学校的学生还是存在一定的风险,而且他们也不见得一定能够进入好的公办学校。执行了两年,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的生源马上就均衡了。所以,这个事情说起来并没有什么太复杂的。不要说什么文化传统、中产焦虑,等等,就是在于教育政策要一视同仁。一个公平、恰当的教育政策就可以比较快地保持学校之间的均衡。防止教育内卷化也需要构建恰当的家庭—学校关系我想说的另外一个命题就是,在整体改善教育生态的过程中,家长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大家已经看到了这一点。现在学校和家庭的关系异常“亲密”,学校用微信群等,时时刻刻跟家长联系。很多微信群成为家长的马屁群,天天向老师谄媚:老师说“下课了”,家长就说“老师你辛苦了”……献“一束花”;一个家长“献花”,另外一个家长也得献,最后弄成一个群的家长都在“献花”——家长怕万一没献,别人献了,自己的孩子又吃亏了。这种家校关系(“家庭-学校关系”简称为“家校关系”)是非常扭曲的。现在“家校通”,教师也利用这种通讯工具在制造焦虑,无时无刻地对学生进行评价比较:今天某某同学又得了一个什么优,得了一个“小红花”,言下之意就是没有得“小红花”的家长自己掂量掂量。这样的老师都在制造焦虑。这种现象是非常糟糕的。所以,在互联网时代、在信息时代,如何构建和保持一个恰当的家校关系,是一个很大的命题。我觉得,我们大陆现在没有多少人对这个问题有发言权:家校关系到什么程度是恰当的、合适的。我问过一个台湾地区的老师,这位老师说:“我们没有这些东西。教师是专业的工作,不是每个家长都能插话的;我们这些活动也不需要征求他们的意见,我们按照我们的准则来做。”也就是说,学校和家庭是有隔离的,不应该时时刻刻、无时不在地紧密联系。这位台湾的老师说:我们有事情会给家长发通知,什么时候开家长会发一个通知,仅此而已,不需要时时刻刻跟家长打交道,否则会给学校带来很大干扰——因为家长的心态大家可以理解,但是每个家长都把自己的负能量释放到学校,学校就难以承受,学校的教育行为也要变形。学校把教师的责任转移给家长、让家长给当助教,那么学校方面是有很大问题的。最近,国家的文件里对这条也限制得非常严:教师不得给家长布置作业。不能把家长变成助教,因为在教育理论当中,三种不同的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各有各的功能,各有各的场所或者边界。家庭教育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它的功能并不是帮助学校提分或者帮助老师改作业,完全不是这个功能,它的功能是什么呢?就是发现这个孩子与众不同的独特的禀赋、特长、兴趣、爱好,然后鼓励孩子自我发现、自我实现。有一个美国的老师说得好。为什么在美国学校下午下课时间很早,一点半左右就下课?这位老师说:我们必须给家庭教育让出必要的时间,不能让学校教育把学生的时间都占了,因为学校面对的是几十个孩子,老师不可能对他们进行个性化的特殊关注——这是家庭的责任;家长面对自己的这个孩子,就应该完成家庭教育的使命,发现这个孩子独特的自我,并且鼓励、培养他们的特长、兴趣,让他们走上一条自我发展的道路。这是美国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分工。家长应树立放眼长远的教育和职业价值观但是,今天我特别想说的还不是说家校关系,还是教育的价值观;因为我们今天全社会弥漫着一种急功近利的短期的极度功利主义的观念。“上学就是为了考一个好大学”,无论家长是什么文化程度,这好像变成了一个天经地义的事情:“如果不为了考大学,你干吗要上学?”最近这段时间,家长有一个新的焦虑,就是关于高中阶段的普职比;因为国家十部门有发文,强调高中阶段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要保持大致相当的比例,也就是过去我们一直说的5﹕5——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对半。保持5﹕5的普职比不是新的政策,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提出来了,多年来一直是要这么做的,这里就涉及对职业教育的功能和重要性的认识。尽管在中国传统观念当中,我们说“唯有读书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鄙视动手操作的和体力劳动者,但是一个国家的教育,必须跟它的经济、市场和产业结构相适应。也就是说,这个社会总是需要有这么多的人进入经济领域、进入职业领域,成为技工或者是职业人才。这是一个方面,全世界都是如此。我想给大家公布一个数据,OECD(经合组织)发布了2018年的教育概览(Education
2021年7月2日
其他

禁止公办高中复读,这是一个巨大信号!

以后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小孩去读中专、大专,而不是大学。因为,复读的通道正在急速收缩。高考放榜的前几天,重庆的一纸通知,让部分山城学子辗转难眠。“全市普通高中学校不得举办复读班,不得招收复读插班生”。这意味着,这一届考生如果想要复读,只能转战私立学校和培训机构,费用更贵了。收窄复读通道的可不仅仅是重庆,最近这两年,云南、贵州和四川纷纷给复读“浇冷水”。2020年4月贵州:严禁公办普通高中招收复读生;2020年4月四川: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不得举办复读班;2019年云南:普通高中一律不得招收借读生、择校生,公办普通高中不得招收复读生。整个西南板块统一战线,波及面不可谓不广。要知道四川、贵州也是高考大省,2021年四川高考报名人数约70万人,贵州省约有46.67万人,云南省约有35.8万人,重庆市约有28.95万人,加起来181.42万人,占全国1078万高考大军的16.8%。私立学校的“门票费”,对沿海发达地区来说不算是个大问题,但对大西南地区的一些家庭来说,可能还是有些压力的。群山峻岭的西南地区曾是中国深度贫困地区最集中的地方,中央重点支持的深度贫困地区“三区三州”,四川和云南省藏区、四川凉山州彝族自治州、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等都在其中。这里的城镇化水平较低,寒门子弟的比例比东部沿海高,“鱼跃龙门”的代价也更大。虽然复读的大门没有被完全“焊死”,但预估会有一些人就此打消回炉再造的念头。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这几年不仅高中复读的通道在收缩,初中复读路也越来越窄了。2019年,陕西宝鸡教育局就出台文件,禁止初中毕业生复读中考。这个禁令不单单针对公办学校,还包括了所有的民办初中、普通高中、校外培训机构,可谓一网打尽。2019年,江西省萍乡市规定,往届生参加重点高中录取时总分减少15分投档;2018年山西省运城市实行往届生加分制度,普通高中招收往届生时要在应届生录取分数线上提高20分;2017年辽宁省葫芦岛市规定,往届生报考普通高中在其总分减去30分后录取……不单单是大西南,全国各地都不约而同地对复读热降温,以后复读只会越来越难。根据清华大学“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的研究,2011-2018年,全国本科大学里第一代大学生(特指父母没有读过大学的学生)一直保持70%以上的占比。与此同时,与非第一代大学生相比,更多的第一代大学生参加过多次高考(即复读),占比达到19.91%。五个第一代大学生,就有一个是复读生。如果全国都统一收窄复读通道,最受打击的会是谁?当然是“高考第一大省”河南了,河南常年有百万考生的惊人数量,一度传言复读率超40%。虽然有专业机构在计算后辟谣说,复读率只有18%,但算下来也有一二十万。复读越来越难,这是一个值得所有人关注的大信号。为什么公办高中要禁止复读?我在重庆这份《关于禁止公办普通高中招收复读生的通知》看到了答案:坚决纠正为了一本升学率和名校录取数举办复读班
2021年7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