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学刊

其他

晋海学,王晨曦丨儒学传统与晚清新小说中的“未来中国”想象

来源:《齐鲁学刊》2024年第1期第151-160页摘要晚清一些小说家从超越西学的向度出发,重新发掘儒学传统的救世价值,并将其引入对未来中国的理想叙事之中。这些小说以儒学原则构建未来中国形象,使它与那些片面推崇强大的西方国家区别开来;以儒学目标定位未来中国形象,使它表现出“真文明国”的模样;以儒学品格打造未来中国形象,使它拥有了“明体适用”的生长机制。整体而言,小说家们对儒学传统的重新发掘,没有只停留在对儒学词汇的誊写层面上,而是蕴含了对文化主体在构建未来时如何凭籍儒学的新思考。甲午战争之后,西方列强入侵中国加剧,清廷衰落的迹象日趋明显。面对此一时代变局,晚清知识者生发出前所未有的危机意识。正如时人所说:“苟狃于目前之幸免,不顾大局之安危,以保守为老成,以更新为多事,吾恐我四万万同胞,不久将同罹灭亡之惨,同为异种之奴,岂不重可悲哉!”可喜的是,知识者们没有停下思考的脚步,他们在进化论思想的基础之上,表现出了对于未来中国的想象和展望。由于这种以拯救国家危亡为指归的想象和展望被安放在了未来的时间维度里,所以,它们的救世良言是即物的。
2月7日 下午 10:03
其他

蔡嘉炜 | 破产债权交易的理论构造及规制路径

investor),其买入破产债权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从重整计划中获得更高的清偿回报,以实现投资收益目的。二是主动投资者(active
2月5日 下午 8:55
其他

徐阳、魏溢男 | 人工智能时代证明标准客观化的负效应及其克服

来源:《齐鲁学刊》2024年第1期第82-96页摘要:在人工智能时代,算法技术驱动下的统一证据标准和逻辑经验法则的可算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证明标准的可操作性,减少司法随意性,却显性地压缩了主观要素的适用空间,将证明标准引入更深层次的客观化,产生事实认定受到客观化规则侵蚀、陷入证据法定主义窠臼的负效应。在证明标准强调主客观融合的背景下,应当秉持证据裁量的基本立场,用证据裁量能动主义克服证明标准客观化的缺憾。客观化的证明标准只是底线的证明标准,是主观结论形成的基础,应当由事实认定者运用自由心证作最终的审查和判断。未来应通过制度建构纾解证明标准客观化产生的负效应,建立客观化证明标准的技术指南开示与异议机制,以期实现人工智能在刑事证明领域的良好应用,促进司法现代化和司法进步。引
2月5日 下午 8:55
其他

曾嵘,王立胜丨张申府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

《齐鲁学刊》2024年第1期第69-81页来源摘要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张申府是一位不应被遗忘的学者。他在学理层面首倡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相结合,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综合”派的开创者;他提出的“孔子、列宁、罗素三流合一”的哲学设想,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层面上的第一次理论尝试;他的学说中始终贯穿着“辩证综合”说的总方法论,这是在学理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路径的独特探索,为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借鉴与参考。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始,就面临着如何与中国相适应、如何中国化等重大问题。事实上,我们党很早就意识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问题,“要使得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结合”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内在规律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2月4日 下午 3:48
其他

周丹,董键铭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百年创新及其基本经验

来源《齐鲁学刊》2024年第1期第56-68页摘要
2月4日 下午 3:48
其他

万方丨行走在“孔子之城”——近代来华西人的曲阜书写及对孔庙“神圣空间”的认知和解读

来源:《齐鲁学刊》2024年第1期第36-48页摘要在中国历史上,孔子故里曲阜一直被视为“圣地”,近代以降亦受到来华西人的极大关注。随着《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越来越多西人来到中国内地传教,开启前往曲阜的“朝圣”之旅。在此过程中,他们基于自身的知识储备和宗教背景去看待和解读所见所闻,不可避免地带有强烈的他者视角。尤其围绕祀孔之地孔庙,他们大多记录了对这一中国式“神圣空间”的描述和感悟。行走在“孔子之城”的来华西人,近距离观察曲阜,深层次解析孔庙,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当时西方社会对圣地曲阜及孔子的认识。这些旅行纪闻,既引发了西人对孔子的尊崇感,也促使其反思孔子和儒学在中国的地位与影响,为我们多方位认知孔子提供了丰富视角。山东曲阜是先秦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孔子诞生、讲学、安葬和后人祭祀之地。虽然全国各地均有孔庙,但曲阜孔庙却是独一无二的,“它是祭祀孔子的祠庙建筑,也是孔氏大宗的祖庙”。19世纪上半叶,中国内地区域并没有向西人开放,再加上陆地交通不便和曲阜本身地理位置等因素,都极大限制了西人到访此地。随着1858年《天津条约》和1860年《北京条约》的签订,外国人获允前往中国内地游历、通商、传教。此后,进入山东内地、抵达曲阜的西人数量才慢慢有所增加,使他们有机会近距离观察、认识孔子故里,并留下了数量相当可观的文献记录。然而,目前学界对西方视角下的孔子故里及曲阜孔庙的相关史料收集、解读和研究还十分薄弱。本文基于作者在美国耶鲁大学访学期间搜集的英文文献,对近代来华西人的曲阜书写进行梳理,以探究他们到访曲阜及孔庙的目的、方式及游历体验,进而考察这样的近距离接触对其理解孔子及中国文化所产生的影响。一、西人对圣人故里曲阜的文化定位和称谓
2月3日 下午 5:20
其他

李政君丨从孟姜女故事研究看顾颉刚的古史观念

来源:《齐鲁学刊》2024年第1期第49-55页摘要孟姜女故事研究不是“层累”说的促成因素,而是顾颉刚在提出“层累”说以后,为深化其“故事眼光”以更好地解释古史演变,才展开的个案研究。孟姜女故事研究确实深化了顾颉刚的“故事眼光”,并对其古史观念产生了两方面影响:一是推动其研究旨趣在“辨真伪”和“穷流变”之间,进一步偏向了后者;二是让顾颉刚认识到在古史演变中,还存在由共时性多元地域文化向历时性一元叙事转化的现象。“用故事的眼光解释古史的构成”是顾颉刚古史观念最为突出的特点。学界一般认为,这一观念的形成是顾颉刚将“故事眼光”运用于古史研究的结果;不过近来有学者对此提出质疑,认为这种“从故事到古史”的关系,主要是顾颉刚事后追溯出来的,“从古史到故事”才是其学术演变的真实脉络。因为“故事眼光”在顾颉刚古史观念中的位置至关重要,所以“从故事到古史”,还是“从古史到故事”,就不单是一个学术演进脉络上的先后问题,更关系到我们如何理解顾颉刚的古史观念,有必要予以辨析。壹
2月3日 下午 5:20
其他

陈迎年 | 荀子“天生人成”的性恶论与康德的“根本恶”

如何来确定这里的“朴”的内涵呢?在荀子的概念里,似乎质朴、材朴、资朴通用,情性、知能、材性等都是“朴”,也即一种生而具有、所有人都相同、自然而然的原始素材。荀子说:
2月2日 上午 8:33
其他

徐克谦 | 荀子对《孟子》的袭用与批判

来源:《齐鲁学刊》2024年第1期第5-14页摘要:从《荀子》书中可以发现,荀子对《孟子》的思想、主张、观点、比喻乃至用语都有许多明显的继承、接受甚至抄袭,尽管荀子并未说明这些内容是源于《孟子》,但不难看出孟子思想和文章对荀子的深刻影响。另一方面,荀子在其书中又对孟子进行了指名道姓的批判和抨击,甚至称其有“罪”。荀子对孟子和思孟一派的批判,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道家特别是庄子的思想资源;而批判的目的,则可能是为了挽救在战国末年学术思潮中趋于颓势的儒家思想。孔子死后,儒分为八。儒家八派中真正形成气候并产生重大影响的,就是以孟子为代表的“孟氏之儒”和荀子(孙卿)为代表的“孙氏之儒”。孟子在战国中期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高举儒家“王道”“仁政”理想的大旗,游历齐、魏、鲁、宋、滕等国,传播其“性善论”和社会政治主张,并与各种流行的诸子学说展开论辩,对维护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的学术阵地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战国中后期儒家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学术争鸣中都并不占有优势,道家、黄老、名家、法家、纵横家似乎风头更盛,且都对儒家有所批评。挽救儒家颓势的重任落在战国后期儒学大师荀子身上。学界对孟、荀学说的比较,大多集中于二人在人性论等方面的差异,后代宋明理学家亦往往强调二者在性与天道问题上的不同,且倾向于褒孟贬荀。实际上荀子对孟子之学,显然做了仔细的研究,有深入的了解。可以发现《荀子》书中有许多沿袭、暗用孟子的内容。不过凡是暗用或袭用《孟子》之处,都没有明说。另一方面,荀子又对孟子和思、孟儒学进行了公开猛烈的攻击和批驳,甚至有对孟子隐私的攻击,说他“恶败而出妻”(《荀子·解蔽》)。凡是批判与攻击,几乎都是点名道姓的。本文尝试就荀子对孟子思想和文本的接受、沿袭以及荀子对孟子所作批判的背景和动机作一些粗浅的探析
2月2日 上午 8:33
其他

陈光连 | 荀子“尽伦尽制”的家国一体结构探析

来源:《齐鲁学刊》2024年第1期第27-35页摘要:荀子“尽伦尽制”的“家国一体”结构主要表现为以礼为中心的对人伦、人臣、人君的涵养和制约,以分定伦、以礼侍君、以义治国,在人之情欲与社会人伦秩序和政治秩序的冲突中,以实现正理平治的公共善为根本旨归。其在内容上表现为援义入礼,以义显礼,礼义连用,用礼之分来维系家庭父子、兄弟、夫妇之间的伦理秩序,并继承孔子移孝作忠的思想,在君臣关系上突破了孟子的“义之于君臣”的内转倾向,以“从义不从父”“忠顺而不懈”维护君臣关系的稳定尤其是国家之安危,在治国策略上也是在义之价值凸显的义利冲突中奠定了礼治的伦理基础。荀子“尽伦尽制”的伦理政治思想融“血缘—伦理—政治”为一体,从而把孔子的思想在外王的治国理路上发扬光大。早期儒家政治组织构建是血缘—伦理—政治三位一体的宗法等级制度,其基本原理是把孕育于家族血缘中的情,诸如仁爱、孝悌等上升为社会普遍的人伦之理,并外推为具体的政治制度,形成血缘为纽带、伦理与政治合一的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制礼作乐”就是把这种体制以上层建筑的形式从各方面加以制度化,在这种礼乐文化之中,礼便成为维系社会秩序的伦理政治准则。以礼为准则而维护社会秩序的人伦之分是早期儒家治世的内在逻辑理路,而这种思维模式在荀子思想中则表现为尽伦尽制的家国一体结构。一、人伦之分:治世的逻辑理路
2月2日 上午 8:33
其他

《齐鲁学刊》2023年第1期目录

END扫码关注
2023年2月10日
其他

《齐鲁学刊》2022年总目录

END长按扫码关注
2022年11月26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李洪卫|早期儒家思想之道、王关系的变迁 ———从传统政治文化的“阴阳结构”论起

王朝统治与社会民众之间的断裂与内在冲突。但是他的议论与黄宗羲等人一样,尽管已经呈现出对传统社会的充分反思,显现出与整个传统时代都十分不同的睿智与深邃,但是他的自我回旋还是体现出传统社会知
2021年4月4日
其他

鲁迅的新学学历

鲁迅的新学学历李新宇来源:《齐鲁学刊》2021年第3期摘
2021年4月2日
其他

自由儒学何以可能 ——基于罗尔斯的“合理性”概念与“仁”的对勘

一个对自己生活目标游移不定的人显然无法真正去追求这些目标,而对于这样一个对自己生活缺乏担当的人来说,合理性依旧是不对称的。
2019年6月20日
其他

养生与革命的冲突 ——评张炜的长篇小说《独药师》

推送《齐鲁学刊》(社科版)精华文章,搭建与作者、读者交流的学术平台
2017年7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