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C新闻坊

其他

下沉的竞业协议,平等地困住打工人

一年一度春招季,有多少人正摩拳擦掌,为心仪的岗位做着充足准备。但摘花时,也请小心隐在花托下的利刺。今年2月以来,接连有关竞业纠纷的新闻报道将“竞业”一词再次带入公众视野,给广大求职者敲响警钟:再完美再高薪的职位,都携带有潜在的竞业风险,宛如悬顶之剑,在离职后发动突然袭击。竞业限制其实并非中国本土文化,而是起源于英国的舶来品,传入中国后,被广泛使用并受到了本土法律保护。其最初的本意是保护用人单位机密,且仅限特定行业和用人单位高管适用。近年来,一些用人单位对竞业协议的运用日益广泛:不论行业、不论岗位,签署竞业协议逐渐变成了员工入职的标配。竞业协议逐渐下沉,成为了困住许多劳动者自由流动的罗网。人人在说的竞业协议,到底是什么?竞业文化孕育自员工和雇主间的经典“师徒矛盾”。一边是培养,另一边是树敌,不敢毫无保留地教,更不敢轻易地放人离去。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英国首先在《普通法》中提出了竞业限制:签订合同后,雇主有权限制离职员工的就业选择,以消除竞争风险,且用人单位需要提供竞业补偿[1]。在传入中国后,这项制度被广泛接受,并在法律层面被予以肯定。2007年6月,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首次以国家基本法律的形式使用了“竞业限制”这一概念[2]。后该法又于2012年12月被修正,修订正的《劳动合同法》于第23、24和90条具体规定了竞业限制的概念、适用范围和期限、以及违约责任的承担形式[3]。依据法律,用人单位可以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与负有保密义务的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条款。竞业协议实际上约定了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方需要履行的义务。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用人单位需在竞业限制期限内按月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而违反竞业限制约定的劳动者,也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当然,竞业限制的适用范围也有严格的限制:比如竞业人员仅限于用人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其他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竞业限制的时间不得超过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后两年;竞业限制的范围、地域、期限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但现实中并非所有入职时约定好的竞业协议都会生效或持续生效。第一种意外情况出现在刚离职时,若用人单位明确通知离职员工无需继续履行竞业限制协议,竞业限制协议则会自动解除,但此时劳动者仍可以请求用人单位额外支付三个月的竞业限制经济补偿。第二种情况出现在劳动者离职满三个月时(前提是双方在离职时已达成启动竞业协议的共识),若这三个月内用人单位未能按约定支付劳动者补偿金,劳动者则可提出解除协议的申请并要求用人单位额外支付三个月的补偿金。还有一种情况会出现在劳动者离职三个月后的任意时刻。若此间用人单位提出了解除协议的申请,劳动者依旧可要求其额外支付三个月的补偿金,同时,竞业协议也至此解除;或是此间劳动者违反了竞业协议,劳动者需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并且继续履行竞业限制的义务直到期满。由此可见,竞业协议的履行和生效是一个颇为复杂的过程,而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仍然会存在很多争议。要弄懂这个过程,对一般的打工人而言,实属不易。步步下沉,“全民”竞业为了更清晰地看到竞业协议所涉及的行业、竞业个体的岗位、竞业纠纷中的胜诉率及赔偿问题,我们在威科先行法律数据库中选取了2021至2023年间共319份(剔除了无关案件)涉及到竞业限制的案件进行了多维度分析。数据显示,涉及竞业纠纷的行业的确已脱离最初仅限互联网等高精尖科技行业的范围,领域变得更加广泛。其中涉及竞业纠纷最多的行业是制造业(占比为23.5%),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比22%)和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占比14%)。这些行业的从业人员更大概率地会与技术专利、商业机密等用人单位核心信息产生牵连。除此之外,教育行业(例如教培机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例如商贸公司),文化体育娱乐业(例如传媒公司、旅行社、体育俱乐部)和批发零售(例如家电公司、食品公司)等行业也成为了竞业的高发区。卫生和社会工作(例如医院)、住宿和餐饮业(例如酒店)虽然案发频率不高(仅有1-2件),但还是被卷进了竞业纠纷的浪潮中。从用人单位聚焦到竞业的个体,我们也发现这一协议适用的范围在不断扩大。涉及到竞业纠纷的劳动者个体,超过一半(58.6%)都是其他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这就意味着除了总裁、经理、总监、主管等高级管理人员及技术总工、技术科长等高级技术人员外,竞业限制还可以被扩展到其他很多岗位。比如靠技术谋生的工程师和一般技术人员(非高级技术人员),往往会在跳槽后被用人单位因“可能接触到核心技术”而告上竞业的法庭。还有教育机构中一对多授课的讲师、商场展位里的销售,传媒公司的主播助理、商贸公司的配送人员等这些基本岗位的工作人员,都有可能因“掌握核心客户资源”而陷入竞业纠纷。一项针对
3月25日 下午 5:31
其他

脑机接口,如何“读懂”你的心

今年年初,两则新闻引爆了网络。一是马斯克宣布完成了首次脑机接口人体实验,患者恢复良好。紧接着,清华大学也公布了自己的研究成果——通过植入脑机接口,让两位高位截瘫患者分别实现了用意念控制电脑光标、用意念控制手套喝水。仿佛乘上了时间加速器,在许多人都还说不清楚脑机接口到底是什么的时候,那些电影中才有的景象竟已经近在咫尺。对于企业家而言,一个新的行业赛道、新的投资风口敞开了;但对普通人来说,更基础的问题或许是,脑机接口是什么?现实和科幻作品有什么区别?从科幻走向现实后,脑机接口打开的究竟是潘多拉的魔盒,还是通天大道?想象的一公里,现实要走多久往身边人的大脑里插进一根芯片,他就可以通过意念控制电脑,听起来很不可思议。但如果把这个人的身份换成星际电影里的超级战士,别说控制电脑鼠标了,就是控制机甲和其他人类,大家也已经司空见惯。事实上,大多数人对于脑机接口的认知还停留在科幻层面,听说这项技术变成现实的惊讶程度,恐怕不亚于在路上看到外星人对你
3月15日 下午 6:22
其他

与世有争,有欲有求|国际劳动妇女节特辑

无需放大,直接截图随机踏进一个“她”走过的脚印女性权益的斗争如同踏雪寻路寒冷常有,覆盖常有但只要踩下,就一定会留下痕迹这条曲折的、遥远的道路因为一代代她们探索的脚步成为可行的、最好的道路。封面来源:电影《芭比》本期编辑:殷艺源
3月8日 上午 7:02
其他

自习的决心

图片来源:根据RUC新闻坊的调查问卷《当我们去“自习”,我们是去干什么》中,读者们自愿分享的自习桌面照片绘制而成。自习像是一个稍带学生气的说法,对大多数人来说,自习始于义务教育阶段。那时候,自习和语文数学一样,是一节课。离开了学校,没有了固定的桌椅,处理的事也开始不止学习。“自习”像一滴油彩坠入水中,向四面八方散射。我们回收了1417份关于“自习”的有效问卷,其中,准备考试(95.3%)、阅读(86.9%)和处理工作(61.4%)三种情形,被最多的人确认为“自习”。也有不少人认为发呆、聊天、观察人类,也在自习的范畴之中。所以,当你说“我去自习了”,约等于说“我失陪了”“我还有事”“我找地方坐会儿”,或许约等于什么也没说。不仅是内涵层面的泛化,自习也已经成为公共空间中的常见景观。咖啡店、高铁站,甚至KTV、酒吧……桌椅都会长出许多埋头做事的人。自习的需求被商家们灵敏地捕捉,创造出专属的场所:线上线下的自习室向处于不同阶段的人们敞开,为他们提供一张安静的书桌。我们更好奇“自习经济”之外的故事。当自习成为一种日常安排,将会如何改变一个人的生活,甚至形塑感官和心灵。除了问卷,我们还与六位填写问卷的深度自习者聊了聊。自习需要的,不止一张安静的书桌近七成的自习者都选择走出门去,离开熟悉的居所。当需要坐下来静心做点事,温暖的住所很容易滋生干扰项。如今在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受访者Helena说:“床就在离你不远的地方,手机、电视、游戏机伸手可得,想做点什么的门槛很低。榨杯果汁、做杯咖啡、收拾屋子……你随时可以打乱自己的安排。”Helena给出的另一条必须出门的原因是,熟悉固定的环境容易阻滞灵感,“换个环境,感官受到的刺激会比较多,将身体调整到了一个接受未知的状态,会更容易迸发新思路。”出门是一种与琐事切割的决心,也是一种督促和暗示。被裁员后正在求职的陈雯雯总是需要找地方准备笔试面试、完善简历,她觉得“出来这一趟挺不容易的,背着挺重的书包,公交十几分钟才有一趟,一路奔波挺累的。这个成本促使自己要好好学,好好利用时间。”更显见的成本则是出门带来的花销。根据受访者们出门自习的开支来看,正餐和零食饮料往往是大头。有的花销并非不可避免或缩减,但在专心做事的前后总是更想要犒赏自己:“确实是在自习的时候,会下意识觉得挺累的,想找个好点的菜馆,午饭标准就会比平时高一点。”Helena说。除了花钱,身处一个公共空间中,还需要考虑到更多现实的麻烦。比如忘带东西,需要寻找适口的食物、可及的热水和方便干净的厕所,以及考虑上厕所时怎么保管自己的物品……自习是一种智识上的劳动,但身体会提醒你,生存还需要的诸多冗杂的条件,你并非你想象得那样一往无前。当我坐下,所有的一切都向我涌来好几位资深自习者都提到了这样的感受:当一些娱乐被迫关闭,感官反而更灵敏了。外物在开始学习/工作的那一刻被突然放大。正在求职空档期的勺子在自习时,会格外留意窗外的光线,会厌倦一把椅子,会突然想听歌或突然不想;Helena的脑海里会回放昨天干的蠢事、前年说的蠢话、需要取快递和中午想吃的餐厅;大学生苹果有她独特的启动仪式:“我一定要打满一壶冷热适中的好水上楼(自习)”,因为她深谙自己身上的墨菲定律,“虽然带了水也未必喝,但如果不带水一定会渴。”如果功利地计算效率,有62.1%的受访者都认为,自己有效自习的时间占50%-75%。期末周来临、考研、备战高考、写论文……是受访者们回忆中“自习最猛烈”的阶段。苹果说,deadline(截止日期)宛如闯关游戏中不断迫近的墙,在它即将把自己推下去之时,正是最容易进入深度学习之时。“一小时干了平时四小时都没干出来的事情”,当她在危急时刻狂读文献并想出了一个很棒的选题,“我心说天哪,我好像有点进入心流了。”“进入心流”无疑是自习中的巅峰体验,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将心流定义为“一种将个体注意力完全投注在某活动上的感觉”。在脑与心极度专注下,会同时产生高度兴奋与充实感[1]。而这样的时刻总是可遇而不可求,尤其是在日复一日的自习中,进入心流的阈值会不断升高。正在读博的小河已经经历了四年高强度的自习生活,而在大多数日子都是进展寥寥。“有一次在咖啡店坐下后,我在连接蓝牙耳机这件事上耗费了至少20分钟。我会沮丧地想,隔绝噪音真的如此重要吗?只有耳机里响起音乐我才能启动吗?”63.9%的受访者和小河一样,将电脑视为外置的器官。如果带了电脑,又会衍生出电脑支架、耳机、充电器、鼠标等“电脑伴侣”。这些设备固然优化了自习的体验,但给它们提前充电,一一放入背包,再拿出来逐个连接等琐事,在情绪低落或意志不坚时都能成为最后一根稻草。有86%的受访者选择了独自而非结伴自习,但上文“出门自习的理由”一问中,有77.4%的人选择了“有他人监督或者陪伴的学习氛围”——相比于找搭子增加社交负担,自习者们更需要的只是感知到他者的在场。有学者在考察线上直播间后指出,自习虽然在英语中被称为“independent
2月26日 上午 7:04
其他

这个春节,你放烟花了吗?

过年的氛围感,总是少不了烟花爆竹“乌烟瘴气”的“争奇斗艳”。各式各样的响动和五光十色的光影,构建了一场又一场“中式浪漫”。这个春节,你放烟花了吗?我们抽取了较具有代表性的几种烟花爆竹,按照效果高度由高到低排序,还原了燃放场景,向上滑动即可点亮烟花。开工第一天,再来过一把瘾!向上滑动点亮烟花每一代人的烟花记忆都不尽相同。对于“30后”沙姥姥而言,在她小时候,即使是过年,烟花爆竹也是奢侈品。买不起炮仗的普通人家会把点燃的“炊帚”(用来刷锅的形似小扫帚的刷子)拴在绳子的一端,再牵着另一端抡圆。燃烧的光轮和飞溅的火星子填充了小孩子们对烟花的幻想。沙姥姥家现在用的炊帚(左一)“70后”陈叔和李阿姨记忆中的爆竹只是新年“特供”。花一两分钱买一个小鞭炮,大概三厘米长,细细一条。那时候家里没什么闲钱,几个小鞭炮让孩子们玩出了花。撕开炮衣,倒出装填的火药,用石头一砸一声响。或者在冰面上、牛粪里挖个洞,把点燃的鞭炮扔进去,“一炸一个窟窿”。“放爆竹真是过年的快乐源泉,就喜欢闻放完炮仗之后的火药味。”“00后”小鱼常玩的是摔炮、仙女棒,有时候也买点小礼花,小孩子玩的一般“没什么杀伤力,就图一乐”。在小鱼家,每年大年三十,跨年钟声敲响的时候,家里长辈都会放“大地红”一类的鞭炮,全家人捂着耳朵在边上看。一度沉寂的烟花行业除夕夜的鞭炮声在各地陆续出台禁燃政策后沉寂了很长一段时间。在小鱼小时候,每到过年还有不少专门销售烟花爆竹的摊位,但禁燃之后就看不到公开卖花炮的了。出生于2012年的奇文刚到了敢自己点火放炮的年纪,市里就颁布了禁燃政策,连续好几年都没放成烟花。禁燃禁放并非局部政策。自1992年广州出台相关政策后,管控范围不断扩大。2018年公安部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803个县级以上城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禁燃政策给烟花行业带来的冲击是显著的——2018年至2020年,我国国内烟花爆竹行业市场规模缩减近10亿元,销量减少超61万吨。企查查数据显示,这一时期烟花爆竹相关企业数量也由六万余家锐减至四万余家。2023年底,关于禁燃禁放“一刀切”政策的争议冲上微博热搜。烟花爆竹“禁还是放”再度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梳理2024年最新燃放政策,我们发现部分地区对“禁”与“放”的选择存在差异。部分地区政策相对放松的同时,也有地区政策保持不变或更加严格。另一方面,从全域全时段禁燃,到限制燃放区域、燃放时间或其他限制,各地的具体管制措施也不尽相同。烟花从未退场禁燃政策存续期间,烟花爆竹其实并未彻底缺席人们的生活。冲天炮、甩鞭、摔炮、孔雀开屏、加特林……今年6岁的硕硕已经能报出一大串烟花爆竹的名字。各种创意烟花凭借炫酷的燃放效果在短视频平台上吸引了大量关注,成为颇具年味的气氛担当,也在禁燃限制放宽的地区掀起了一阵购买热潮。而对奇文来说,烟花已不再是过年过节的专属,长隆欢乐世界、迪士尼乐园的烟花秀也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近年来,更具有观赏价值的创意烟花正逐渐打开市场。有着“花炮之乡”美誉的湖南浏阳是全球最大的烟花鞭炮生产基地。2020年到2021年,浏阳烟花企业承办的文旅烟花数量由800余场增长到超1600场。2023年,浏阳共开展了49场创意烟花活动,当年的跨年烟花秀全网曝光量超6亿次。浏阳市天空剧院烟花秀。摄影/刘伟
2月18日 上午 10:35
其他

网红餐厅老踩坑,信味蕾还是信评分?

近来,“一身反骨”的年轻人又整出了新活,“年轻人报复性挤爆3.5分餐厅”“评分低的餐厅
1月19日 下午 5:45
其他

我们能不能敏感于“南方小土豆”?

伴随着哈尔滨旅游的爆火,“南方小土豆”一词泛滥社交网络,蔓延至官方媒体。在土豆文学中,没见过世面、身高不够的的南方人是被“高大东北人”争相“宠着、哄着”的对象。当玩梗愈演愈烈,有网友感知到不适,认为“南方”与“土豆”涉及地域与身高的双重歧视,即便萌化也是对人的物化。但也有官媒发文称“不必对‘南方小土豆’的说法过于敏感”,这不过是一种“亲昵的爱称”。我们该不该敏感于“南方小土豆”这一称谓?现代社会,身高对个体自我认同及其在人际、群际互动中的影响越来越大。许多人因身高而焦虑、自卑,甚至为此接受“断骨增高”等风险极高的手术。RUC新闻坊曾分析知乎10027条相关讨论、微博721个相关话题,并采访了多名曾受身高问题困扰的青年,探究身高如何被建构为一种”问题“和”病症“。今日借此机会重发此文。我们认为,对有身高焦虑的人群而言,再可爱或善意的调侃,也可能是沉重的。同时,大面数据也表明,“南方土豆”可能是一种过时的刻板印象,社交媒体夸张了身高的区域差异。“我想长高”:人们距离理想身高有多远“最萌身高差”“女生有多在乎男生的身高”“女生身高155的感受”“女生身高160有多可爱”“男生身高170算矮吗”“男生身高170以下的感受”……在微博热搜上,与身高相关的话题常常榜上有名。根据相关微博话题讨论内容,社交媒体上对男女身高的关注点基本一致,所建构的理想身高分别为男性180cm,女性165cm。点击图片,即可放大观看那么现实生活中的身高分布情况如何呢?依据各省国民体质监测公报中的身高数据(由于部分省份未具体公布相关数据,RUC新闻坊在每个地理分区选取了1-2个省份作为代表)和《中国2010人口普查资料》(即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第七次人口普查暂未正式开启)中的人口年龄结构估算20-59岁年龄群体的整体平均身高,可以看出,身高分布有着较为明显的地域特征。东北、华北与西北地区男性平均身高在全国男性平均身高之上,而华中、华南、西南和东南地区则在全国平均值之下。然而,即使是平均身高最高的华北和东北地区,20-59岁男性的平均身高也只有不到172cm,而其他地区的男性平均身高均未达到170cm,贵州地区仅为165cm。另外,北京市平均身高最高的群体(20-24岁男性)的平均身高为173.4cm,也同180cm的“标准”存在一定距离。点击图片,即可放大观看当理想照进现实,对高个子的向往和低水平的平均数之间的差距,触发了“不达标者”内心的失落感。那可望而不可即的几厘米,似乎成为了理想人生面前的最后一公里。为了弥合理想和现实的鸿沟,人们使出浑身解数。有的试图以生理规律为突破口,采取吃钙片、喝牛奶、锻炼拉伸等方法,希望能够抓住青春的尾巴,实现“二次发育”。有的则选择了穿增高鞋、塞鞋垫、改变发型穿搭等物理手段,希望能从视觉上改善个子不够高的形象。点击图片,即可放大观看但是,同生理规律斗争的赢面终究太小,而物理手段“治标不治本”,于是长高需求迫切者走向了一条看上去更加科学有效的道路——做增高手术。“断骨增高术”又叫“肢体延长术”,通常应用于严重创伤、脊柱侧弯、肢体不等长等先天性畸形患者。一般要先把患者的骨头敲断,再用外固定支架进行固定,根据人体组织再生能力和特点,每天进行拉伸和延长。在我国,国家条例明令禁止除医疗目的以外的肢体延长术。[1]点击图片,即可放大观看尽管国内明令禁止,但依然有健全者为了弥补身高的缺憾选择铤而走险。我们在慧科新闻搜索研究数据库中以“增高”“手术”组合关键词进行检索,经筛选后共得到583篇报道,其中不乏出于自卑心理进行手术的情况。但就结果来看,部分接受手术者尽管在某种程度上如愿以偿“长高”,但同时也面临着影响正常生活的副作用,反而得不偿失。点击图片,即可放大观看“那些难以磨灭的自卑”:未达到理想身高意味着什么?尽管增高之难常使失意者们咨嗟,部分增高手段也存在不确定性,人们对“最后几厘米”的执念却从未停止。说到底,“身高”不仅是生理特征,更牵连着广泛的社会意义。我们在知乎平台以“身高”为关键词进行检索,结果显示,讨论中提及最多的身高是“170”和“180”,提及最多的词语是“长得”“在意”与“自卑”。点击图片,即可放大观看拿破仑曾说:“我承认我的身高很矮,但如果你以此嘲笑我,我就砍掉你的脑袋,来缩短我们之间的差距”。心理学家阿德勒将此概括为“拿破仑情结”,指身材矮小会带给人自卑感,
1月5日 下午 12:28
其他

跃入滔滔生活,重拾浪花一朵 | 年度盘点

2月,粉发女孩郑灵华在遭遇网暴后去世。公号为此连续推出三篇专题文章,分别指向暴力的构成、自证的艰难,以及平台的责任。我们发现,女性更容易处于网络暴力的靶心。在网暴对象样本中,女性人数是男性的近两倍。
1月4日 上午 12:02
其他

在地铁里,玩一个关于色彩的游戏|新年策划

伴随着连绵的降雪和低温,“北京市市服”成为热点话题:在大街上,随处可见复制粘贴般的深色(尤其是黑色)羽绒服。城市色彩总是与“规划”相连:大至地标建筑、整体风格,小至一丛绿化、一处门脸,都得服务于“和谐统一”。但衣着,是一座城市“规划之外”的部分。在本次新年策划中,我们试图捕捉这些跃动、鲜活的色彩。在几个下雪的清晨,我们在早高峰(7:00-9:00)来到北京工作日日均进站量排名前10的地铁站,在电梯口随机拍摄一分钟视频,通过K-MEANS算法在每段视频中提取30个主色彩并计算各色占比,便能从每一站中获得一条色带:进站量最大的北京南站与北京西站,有着相较其它地铁站更色彩鲜明的色带:在黑白灰之外,出现了亮眼的粉色、红色。这或许与外来人口有关,他们尚未被北京的黑灰色系同化。当北京被说“土”,总有人会反驳:朝阳和海淀可不一样。沉闷(或者说“低调)随意(或者说“松弛”),那是海淀高校和大厂的专属(或者说“知识分子穿搭”),朝阳的白领与潮人们可不是这样。色彩只是时尚的维度之一,All
2023年12月31日
其他

报考人数八年首降,考研不“香”了吗?

头图来源:万学教育年末的铃声中,2024届考研告一段落。这是既“特殊”又“普通”的一届:从趋势上看,考研报名人数迎来“八年首降”,折射出考生心态的微妙变化;但在数量级上,438万人组成的考研大军依然可观,考研仍是毕业生谋求发展的主流选项。矛盾的数据解读,似乎无法为“考研是否遇冷”提供一个确凿的论断。事实上,用一种趋势、一套标准和一类心态去理解考生的做法注定是偏颇的。考生所做出的“考研决策”,与其专业性质、资源积累与发展愿景密切相关。在这种情况下,“遇冷”和“流行”、“放弃”和“坚持”可能同时发生。本科毕业生的深造意愿是否普遍?专业性质和学校层级如何影响考生的读研选择?考研之“难”如何体现?RUC新闻坊梳理了近三年考研的相关数据,试图在宏观趋势下理解更多考生的心态与抉择。01毕业生都去哪儿了?毕业生都去哪儿了?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以来每年均有超过400万名本科毕业生。而自2020年起,考研报名人数首度突破300万人次,“双一流”院校和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的境内读研意愿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强。其中,“双一流”院校的增幅最为明显,三年间达4.5%。尽管近年来高校推免比例整体上升,扩大了应届生的读研规模,但“保研”的扩招只是添头,同样逐年提高且突破百万的考研录取人数才是研究生群体壮大的主要表现。总体而言,“考研”仍是往届和应届本科生除“就业”外的主要去向。考研上岸,“岸”在何方?由于“双一流”院校的分布具有地区集中性,其软硬件优势也被大量考生认可,二者综合之下,研究生的地域分布呈现出中心化的特征。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在各省研究生在读人数方面,北京以43.5万的数量位列第一[1],约占全国在学研究生数的12%,比第二名上海多出19万人。除了北京和上海,在学研究生数在15万人以上的城市仅有武汉、南京、西安和广州四座[2]。研究生数量最多的这五座城市,与“双一流”院校数量最多的城市基本吻合。经过“考不考”和“考哪里”的纠结,考生往往还面临“考什么”的灵魂拷问。是否在本专业继续深造,是对本专业知识性质、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的综合考量。从“跨出”的角度看,以“管理学”“经济学”为代表的强综合性学科,其考生跨专业考研的比例最高,远超全国平均水平;而知识专业性强、职业准入门槛高与培养周期长的学科大类,例如法学、医学与历史学,其考生放弃攻读原专业的情况要更为少见。从“跨入”的角度看,跨考热门专业的类型则更加丰富。首先是更适合“跨考宝宝体质”的法律硕士(非法学),仅限跨学科背景的考生报名;同理,不限专业、但跨学科背景受青睐的专业往往也是考生“改换门户”的优先选择,例如新闻传播学与金融学;此外,部分专业在“跨出”和“跨入”两端均有突出表现,堪称“围城型”专业——工商管理类别下的市场营销专业就是其中之一。02“每一步都在筛人”的考研有多难?相较于“考研选择”的主观性与多样性,考研成败的判断标准更加客观直接:分数与排名。“二战”“三战”等词语在社交媒体上的流行,一方面激励着失意研友再接再厉,另一方面也折射出研究生招生考试竞争的激烈程度。2018年,我国硕士报考人数为238万,报录比3.1:1。四年后,硕士报考人数猛涨一百多万人,报录比下跌至4.2:1,即4.2个报考的人中,仅有1人可以成功上岸[3]。考研人里有应届毕业生、二战甚至三战生,也有就业后选择读研深造的人,报考群体可谓是庞大且复杂,无形中增加了许多人首考即中的难度。除了总体的报考人数外,历年来各学科大类的国家线和学校相应的复试线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考研的难度。国家线即考生进入复试基本分数要求,是基础分数线,依据硕士生培养目标、年度招生计划以及总体的初试情况等确定,不同年份、不同学科都不相同。学校分数线是各单位在国家线的基础上,根据本校相关专业生源实际报考情况及需求确定的复试分数线。除34所自划线院校外的高校,均直接采用国家线作为对应学科的复试分数线,国家线的升降对报考这部分学校的考生而言就极为重要。但“过国家线”只是第一道关卡,由于竞争激烈,过线考生数通常多于规定复试人数,院校还需在此基础上划定一条更高的“复试线”,确定最终的复试名单。“关关难过关关过”,考生每通过一道关卡,就得适应一套更高的筛选标准。这一点在教育部批准的34所自划线(即自主确定复试分数线)院校上更为明显。这些学校都是“双一流”院校,报录比更低,难度较高,竞争更加激烈。2022年,同济大学报考人数就有超两万人,其中控制科学和工程专业报录比更是高达267:1[4],“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比喻用在这里也不为过。为了更加直观地展现考研难度的“层层进阶”,我们整理了过去三年里34所院校各学科的自划线分数,将各学科自划线进行平均,与国家线横向对比,可以从中看出学科分数的涨跌趋势。34所自划线院校13个学科(不含交叉学科)的分数线均高于国家线。其中,教育学、艺术学的自划线与国家线相差无几;理学、工学、农学、军事学自划线与国家线相差较大,尤其是农学,二者相差近百分。从趋势上来看,哲学、工学、历史学自划线与国家线的分差逐渐缩小;法学、理学、医学的分差轻微加大。而在所有学科中,经济学、文学的自划线分数最高,近400分,理学和工学的分数相对较低。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复试线”不等于最终进入复试的分数要求与对应排名,而是“硬指标”,实际上的标准还要更高。由此可见,学科赛道不同,考研分数要求也不相同。但与其他院校相比,34所自划线院校要求明显更高,要想拿到它们的录取通知书绝非易事。03重压之下,考生如何选择?报考人数增加、考研难度攀升和不断加重的就业压力相叠加,催生了“逆向读研”现象。面对近三年来报录比不断下降、考研人数突破400万大关的险峻形势,许多考生为保障上岸成功率,将目光投向录取人数更多、竞争压力相对更小的普通高等院校。总体来说,选择“逆向读研”的考生占比较小,但近年来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据麦可思(中国)报告,2018届本科毕业生“逆向读研”的比例为3.8%,到2022届,这个数字已经上升至5.8%[5]。复试分数线较低、院校选择多、招生名额多……这些都是报考普通高等院校的优势。其中,招生人数直接影响院校报录比,是考生选择院校时的重要考量因素。在13个学科门类中,“双非”院校和211工程高校的招生人数几乎占据了大半壁江山,相较之下,39所985工程高校的招生总人数堪称“稀少”。从学制上看,考研招生人数的差异则主要体现在学术型硕士(下称“学硕”)和专业型硕士(下称“专硕”)的衡量之中。新东方数据统计显示,去年专硕招生人数是学硕的2.5倍,其中,管理学、教育学和艺术学等学科几乎呈现出了“一边倒”的景象,而理学、文学、法学、历史学、哲学等学科则仍以学硕为主。除了硕士类型,考研招生中的不同学科也表现出了较大的“冷热”差异。去年考研招生人数排名前五的热门学科依次为:工学、管理学、医学、理学、教育学。工学招生人数超二十万,是哲学的100倍、教育学的5倍。这种巨大的差异与高校、市场和国情密切相关。如果高校学科较为冷门、人才培养质量不高,无法匹配市场需求,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撤销其硕士学位授权点,同时考虑在新兴学科和热门学科进行增设,如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新能源等[6]。而学科之下,是各个细分专业。在考研招生中,不同专业的热门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它的专业实力和社会认可度。以2022届本科毕业生为例,工学研究生人数最多,其中最热门的三个专业分别是电子信息、材料与化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宇宙机”的热度仍在延续。与此同时,“临床医学”在一众工科专业中格外显眼,成为研究生人数第二多的专业,“医生”的社会名声和“爸妈满意度”可见一斑。在人文社科领域,法学、教育专业的研究生人数相对更多;在商科领域,会计专业以其强应用性受到欢迎。以上是近年来考研相关数据所反映出的部分现象及趋势。当然,上述的任何结论都不能决定或干涉你的选择。当刺激眼球的观点与情绪普遍传播时,做出任何一种选择都不容易——跨考热门或蹲在“坑底”,迎难而上或改换赛道,“逆向读研”或“冲刺梦校”……无论如何,相信当下的你已经做出了最好的选择。小伙伴们辛苦啦,请查收来自坊的祝福:参考文献[1]
2023年12月25日
其他

24小时营业的麦当劳都去哪里了?

参考文献[1]第一财经周刊《肯德基夜战》https://finance.sina.cn/sa/2009-07-16/detail-ikknscsi7486538.d.html?from=wap[2]咖门《多个品牌开始卷“24小时营业”,深夜奶茶店能赚钱吗?》https://mp.weixin.qq.com/s/y36TS1Tb12U3T9KjnuDeOA数据收集与分析:陈奕菲
2023年12月21日
其他

免密支付,散财快人一步?

头图来源:超人总动员近日,“大妈捡到手机用免密支付刷光余额”的新闻引发关注。在这部开通免密支付的手机上,嫌疑人通过8笔服装店消费,轻松刷走了5100余元。这仅仅是一桩偶然事件吗?我们对黑猫投诉上的855条免密支付相关投诉进行了统计,发现免密支付在带来便捷之余,其风险始终如影随形。
2023年12月12日
其他

功能机、CCD,我们为啥“喜旧厌新”?

头图来源:Unsplash过年的时候,28岁的贺昭买了一个200元的按键手机,在这一个月时间里,除了必要的微信回复,他都使用这台按键手机。他时常感到“太无聊了”,但只有功能机的日子让他“内心平静了一点,摆脱了社交”。使用“过时”的媒介产品,却重新成为一种“新潮”的现象。在社交平台上,人们纷纷展示自己的按键手机,CCD相机由于复古感再次爆火,年轻的群体开始从“新媒介”流回“旧媒介”。社交媒体上关于功能机的使用分享(图片来源小红书截图)在技术更迭的线性发展逻辑中,“过时”媒介产品叛逆地重新登场;习以为常的旧叙事被挑战,邀请我们对科技与时间再次检视,重新反思。我们好奇的是,为什么会有人选择已经被时代淘汰的媒介产品,这些“电子古董”满足了怎样的需求?小时候用的诺基亚,还没被时代淘汰如果以手机的发展史来看,从最早的按键手机到滑盖手机、再到如今的全触屏智能手机,技术在不断向前更新。只能打电话、发短信的按键手机现在被称为“功能机”“老人机”,因为除了必备的通讯手段之外,它无法满足当代年轻人的多种社交和娱乐需求。以诺基亚为代表的功能机,曾经霸占了手机市场的半壁江山,也是我们最早接触手机的印象。诺基亚1100和1110系列曾创下全球销量高达
2023年12月1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再见!报刊亭里消失的“朋友”

头图来源:https://monica-m.tuchong.com/18976423/2023,是纸上青春频繁告别的一年。以青春文学著称的《爱格》于10月发布停刊公告,至今已发行697期、陪伴无数观众“偷星”又“破穹”的《知音漫客》也与《漫客绘心》《漫客绘意》一道与读者暂别。不止今年,一度号称女生文学代表杂志的《意林·小小姐》在2021年就宣布进入无限期休刊状态;还有很多杂志,连公告都没有发布,就匆匆消失在读者的视线之中。那时候,报刊亭的书架总被铺得满满当当,从漫画、青春文学、英语周报到科普读物,各具特色的封面和艺术字体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在附近的街角,总能听见人们聚在一起讨论着杂志连载的新内容。
2023年11月15日
其他

人人为媒的时代,战地记者还“值得”吗?| 记者节特辑

在场,为了眼神的交汇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战地报道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与日俱增,电视和直播的发展,让在场(being
2023年11月8日
其他

揭秘“代拍”产业链:真能比明星赚得多?

10月14日深夜,国乒队员王楚钦通过@王楚钦_HOPE的氢气球工坊发文称坚决抵制“代拍”行为,希望能“给我一些喘息的私人空间”。一时间,关于“代拍”和“饭圈乱象”的讨论再次被点燃,抵制之声不绝于耳。网络上的“代拍”业务繁多,包括代替人买东西、拍车牌、抢门票等,王楚钦提到的“代拍”是指到机场、演唱会和剧组等地拍摄明星并以此售卖盈利的行为。近年来,无论是明星、运动员还是网红名人,似乎都饱受代拍困扰。但代拍市场并非完全透明,许多内幕和真相都只是圈内人心照不宣的交易规则。
2023年11月6日
其他

我们如何想象外星人?

钱江晚报《天文学家花39年追踪“UFO”:我坚信外星人存在》https://www.chinanews.com.cn/gn/2010/07-26/2424223.shtml[2]
2023年10月24日
其他

人在线下,还得扫码点单?

你盯着微信聊天界面的新消息提示出神,全是商家公众号发来的推广。一一点击浏览并时而发出尖锐爆鸣:什么时候关注的他们家?真的在这家店消费过?咋就成了“尊贵会员”?你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开始回忆与这些店铺的交手过程,事无巨细:进店、扫码、消费、离开。看着堆满消息的手机,你突然意识到,从“扫码”起,你的手机便和商户开始了连接。莫非,是“扫码”这一环节出了问题?浸入生活的“扫码消费”据《2022年移动支付用户使用情况问卷调查报告》显示,超过八成用户每天都使用移动支付,移动支付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支付方式。在各类消费场景中,2022年移动支付渗透率位列前三的分别为餐饮服务(95.8%),民生服务(79%)和交通出行(76.3%)[1]。在移动支付依然是商业底层基础工具的今天,二维码成为了商业交互入口,最广泛地将商户和用户联系起来。而“请扫码”,也成为了商户们的一句日常迎宾语。据上述调查,95.8%的用户表示经常使用二维码,41.6%的用户经常使用闪付,35.6%的用户使用第三方客户端支付[2]。而在使用态度上,根据南都民调中心的报告,绝大多数消费者赞赏扫码消费的便利性,但同时也存在被强制扫码的不满情绪。具体而言,扫码带来的便捷性、节省的时间和避免的社交尴尬是主要加分项,而重复扫码、下单系统不稳定、商家强制获取个人信息等安全性隐忧也确实存在。如果遭遇强制扫码,许多人会选择离开该店而到提供人工服务的商家[3]。扫码,扫的确实是二维码,但扫码后向商家支付的,却远不止消费账单那么简单。扫码背后的逻辑通过查阅不同门店的授权信息,我们发现点餐小程序开发者可以收集处理的信息远超关于“点餐”的想象:用户微信昵称、头像、位置信息、手机号、相册权限、麦克风权限、摄像头权限、微信运动步数、发票信息……扫码这一动作设计隐含了包括个性化营销在内的巨大潜在商业空间,这一商业空间的经营行业被称为“SaaS”。SaaS一般被称为“餐饮SaaS(Software-as-a-Service软件即服务)”,指运用数字技术,为餐饮业提供的点餐、收银、排队、预订等场景下的软硬件服务。它诞生于互联网改造传统行业、完善第三产业的背景[4]。SaaS帮助商家收集和分析用户消费行为数据,形成精准的用户画像,再有针对性地将打折、满减、优惠券、积分等营销方案推送给用户,促使用户到店消费,而是否设置注册会员、获取何种信息则取决于商家个人的要求和技术开发的程度[5],具体功能也从点单到人力资源管理程度不等。至于商家采用SaaS的原因,节省人力和个性化营销是两大核心诉求。SaaS头部机构客如云官网介绍,传统点餐过程需要排队取号、菜单点餐、服务员下单等过程,整个过程共耗时36分钟,而扫码点餐只需要21分钟,节省了15分钟。同时,无需纸质菜单,节约经营成本,解放服务员,降低人力成本。二维码代替了服务员,和消费者进行密切沟通;这个看似简单的系统,可以将一般餐厅的接单量提高
2023年10月16日
其他

1TB,也治不好当代人的内存焦虑

(2005年4月19日)https://www.forbes.com/2005/04/19/cz_rk_0419karlgaard.html?sh=13ba304c740dS[2]人民融媒体.
2023年10月8日
其他

变成“35岁,男”,我终于不再被骚扰

科技正在不断改变着人们的情感实践和亲密关系。身处当下的互联网环境中,年龄,对一个人的社交感受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据澎湃新闻报道,今年六月,香港心理学社注册教师周玥与几位朋友,通过在社交软件上扮演不同人设的女孩,进行了一场关于“性骚扰”的测试。当她们将人设的最低年龄调整到14岁,实验彻底走向了“混乱之路”:性骚扰呈指数倍增长,甚至超过所有人设的总和[1]。此前,捷克纪录片《落入法网》也进行了类似的社交实验:摄制组找来3位成年演员假扮12岁女孩进行线上社交。10天之内,3位演员收到了来自2458个人的私信,其中不乏大于60岁的男性。12岁,14岁,低龄像是潘多拉魔盒的钥匙,开启了匿名世界的阴暗一面。如果“性别是一种处境”,那么,年龄是不是?这种处境,有多少来自于真实的“人”的选择,多少来自于平台算法的塑造?为了进一步聚焦社交软件使用中“年龄”这一要素的敏感性,我们也进行了一场为期48小时的小型实验:在同一时间、地点,在中国区App
2023年9月27日
其他

号称“飞天小绿皮”,廉航是否真便宜?

我国廉价航空盈利模式分析[D].四川师范大学,2020.DOI:10.27347/d.cnki.gssdu.2020.000341.[4]
2023年9月18日
其他

古偶剧工厂,流水线也疯狂

要保证人物造型生产质量稳定,首先要保障发型的相似度。无论参演的偶像是长脸、短脸、方脸、锥子脸,只要搭配我们统一生产的发型,保证您在十米开外看到的全是绝世美男、惊世美女。
2023年9月9日
其他

“只要一杯奶茶钱”,到底是多少钱?

“一杯奶茶钱”,或许是这个时代的九块九。截图来自小红书商城#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又在某个突然转凉的清晨占领了社交网络,人们忙着收赠奶茶,拍照发圈,用一杯甜味的饮料鉴定着情感浓度、关系亲疏。除了那一层情感意涵,奶茶也正在成为一种更为单纯的价格参照物——“只要一杯奶茶钱”的话术,正被广泛地用于营销。不说具体价格,而是用“奶茶”概括了一个含糊的价格区间:反正奶茶有三四块的,也有三四十的。你曾为这一话术买单吗?或是已经感到厌烦?01.小的,新的,针对女性的哪些商品会被如此标注、衡量和类比?首先,号称用“一杯奶茶钱”就能买到的东西单价往往不高,不用咬牙跺脚,随手就能带一件。小红书商城6.8元的首饰盒,9.9元的小熊马克杯,微信公众号的广告推送中3.9元的脱毛膏,8.8元的单次公交卡……与古早十元店中的小商品高度重合。向左滑动查看微信宣传的低价TOP10商品目录其中也不乏“大件”,比如微信搜索中11.89万、9.88万元的汽车,各类价格不菲的课程、年卡等。这时,“一杯奶茶”便十分自然地成为日供或均摊到每一天的费用——无论你是否有每天喝奶茶的习惯。向左滑动查看小红书宣传的高价TOP10商品目录其次,不少商品是被创造出的新需求。就像我们从未见过有商家用奶茶来衡量一袋米、一升油。往往那些新鲜的、非必要的商品,更需要“一杯奶茶”这样看似低门槛的类比物,吸引人们尝试,比如“趣味科学实验盒子”、汉服租赁、可定制的针织花朵等,都是若非偶遇很难主动想要购买的类型。饰品、美容、女性服饰类商品的数量之多,让我们感受到这一标签隐含的“女性取向”。此外,少儿教培、教辅类的产品也不少,结合女性往往在家庭内部承担更多育儿责任的现实,这也可以一窥这些广告的受众定位。这一点在小红书展现更为鲜明(当然,这也与小红书的平台调性有关)。为此,我们用同样的方式检索了同样流行的三个商家用来表达便宜的“度量衡”——一包烟钱、白菜价、一杯咖啡钱。对比来看,这三种标签所对应的商品都更为中性。“一杯奶茶”的标签,或许在不知不觉中女性化了。02.隐藏的积极框架,甜蜜又廉价的想象
2023年9月1日
其他

情绪稳定,怎么就成了爱情中的“标配”? | 七夕特辑

图源网络“发疯”的年轻人变多了,“情绪稳定”却成为理想伴侣的标准之一。有影视剧中的主人公面对问题能够冷静处理、积极沟通,就能被狠狠夸一句“情绪稳定”登上热搜;社交媒体上随处可见“情绪稳定的伴侣有多重要”的经历分享,并引发众多评论;也有网友直接在征婚交友条件中,赫然写上“情绪稳定”四个大字。《中国青年报》2022年面向全国高校展开了一项婚恋观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296份,发现关注情绪稳定这一要素的大学生占比为29.48%,排名第7,超过了家庭背景、学历、收入等因素[1]。在心理学上,情绪稳定性(Emotional
2023年8月22日
其他

自动续费,你欠我的拿什么还

“尊敬的用户您好!你的xx平台会员将于五天后连续订阅,续费标准为20元/月……”打开短信的你满脸疑惑,根本不记得什么时候开了会员,也不明白为什么会自动扣费。再打开软件试图取消订阅,却到处都找不到解约入口,只有无比显眼的VIP标志和引导进一步提升会员等级的提示框。“被自动续费”,已经不是一件新鲜事。有人注销软件好几年,发现平台仍在自动续约;有人只想薅一个月的羊毛,却发现还没到期就被扣费……为什么我们总是掉进“自动续费”的陷阱?01APP续费的千层套路提起自动续费,许多人会以为只有那些对钱不上心、记性特别差或者不懂手机操作的人,才会被APP所套路。但实际上,个体的媒介素养或许并不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回到当初开通服务那一刻,你会发现原来一切都在“引诱”你按下连续充值的按键。例如,当你看到下面这张图时,你的目光首先会落在哪里呢?点击切换图片,查看充值页设计一个小小的充值页面,其实充满了各种引导消费的设计技巧。首先是通过画面比例来凸显信息的重要性。例如在上图中,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买一年送一年”的超级优惠和“确认并支付”的下单按键,这都在诱惑你迅速下单。白色底框中的会员套餐是占比最大的部分,而“到期时间”和“阅读协议”这些事关扣费规则的重要信息,却以小字形式“隐藏”在缝隙里。另一种强调元素等级的方法是对比。优惠宣传和下单键之所以显眼,就是因为它们用深色铺底并加大加粗,甚至还使用了不同的字体。而不同选项右上方的红色方块,也在提醒你折扣力度不同。“阅读协议”这类信息不仅面积小,还使用了灰色,进一步弱化了存在感。将你的注意力吸引到下单信息上后,页面还通过视觉动线引导你成功消费。从“大会员”到“连续包月”再到“确认协议”,这条路线符合我们使用手机软件的视觉习惯。而被置顶在前并红框高亮的“连续包月”,被默认优先选中,成了一种自然的推荐。画面中大量的圆角矩形,使内容简洁清晰的同时也让当前套餐更“圆滑”地被用户接受。左右滑动,查看引导消费的“密码”这些设计技巧的最终目的,是让画面布局达成某种“平衡”。在明确的分类和简便的操作下,用户开通服务的路径达到最短,也就大大提高了开通成功率。除了设计暗示,商家还会拿捏我们爱捡便宜的小心思,用各种“免费试用”“1元领取”的噱头吸引关注,但在底下往往还有一行小字说明:“签约连续包月即可免费领取”。当然,开通自动续费,首月价格往往比单月开通更划算,这让许多羊毛党或一时急需的用户心动不已,却也为后续“被扣款”埋下了雷。02没点开的服务条款,藏着哪些信息各种视觉技巧和价格套路,都聚焦于“让消费者开通自动续费”的目的;而可能让用户犹豫考虑的种种细则,往往隐于那些冗长繁杂的服务条款中。我们收集了5大类27个APP的自动续费服务条款并进行分析,发现大多数平台都在细则中告知了自动续费的扣费时间、扣款方式等信息。在27份条款中,除5份没有明确提及外,半数以上都称将在到期前5天以各种方式对用户进行扣费预通知,通知形式多为短信、站内信;扣费时间,则多在到期前一天左右。不过,针对“到期时间”,部分条款中对扣费节点的设定存在模糊之处。以连续包月服务为例,包月的“每月”究竟是多少天?是固定天数,还是下个月的同一日期?在我们分析的27份条款中,只有优酷视频、微博、美团单车明确给出了“服务有效期”的计算方式,比如优酷视频就在条款中写道,月度会员使用有效期为开通之日起31天,而其他条款中模糊的服务周期则导致了扣费节点的不透明。这对于想要踩点关停扣费服务的用户来说,恐怕并不友好。另外,即使条款中写明了将在自动续费前5日进行扣费预通知,符合相关法律政策的要求[1],在实际操作层面,通知信息的触达效果却也常打折扣。例如,如果用户已经卸载了该软件、或关闭了软件的消息提醒权限,则无法接收到以站内信形式发送的预扣费提醒。而短信、邮件等形式的提醒消息则很容易被识别为垃圾信息并屏蔽。除了怎么扣费,怎么取消也是用户关心的一大问题。在开通自动续费服务时,平台往往都会强调“可随时取消”,27个APP的服务条款中也都提及了关闭自动续费服务的操作步骤。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解约操作并不总是便捷的。一般而言,用户可以通过APP站内设置、微信支付宝等支付渠道以及iOS账号订阅等途径管理自动续费服务。如果选择站内设置,则用户平均需要点击4.5次才能取消一个续费服务。而管理续费服务的页面也往往“隐藏”颇深,不跟着条款中的指示路径操作很难找到。当然也有平台提供了更直接的解约路径,如哈啰单车,在免密支付管理中可以看到醒目的关闭服务按钮,移动滑块即可解约。解约的另一重困难发生在跨渠道和跨设备续费管理中。由于支付渠道的差异,支付宝、微信等各自管理了一部分续费服务,想要了解全部续费服务情况,必须分别在不同渠道进行查看和管理。而由于购买续费服务时设备的差异,还会出现换手机后才发现还得用开通时的原设备才能关闭服务的情况。屡屡掉进自动续费陷阱,除了平台条款套路深之外,也有人承认是自己疏忽管理了。本科大三的小伊就表示,自己平日里对于自动续费管理非常佛系,如果在开通的时候忘了关,后面多半就想不起来了。直到一次被“扫描全能王”APP扣了自动续费一年258元,一查又发现自己还在被好几个APP偷偷“吸血”时,她才真正重视起自动续费管理。03“被坑”之后,如何为自己发声落入续费陷阱之后,有人及时止损后自认倒霉,也有人选择追回这笔“冤枉钱”。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王加一般不会主动为自己维权。自动续费涉及到的钱款大多在10-30元之间,对她来说不算太难接受。相比之下,和客服或者有关平台投诉需要付出的时间、精力更让她心力交瘁。而小伊则表示自己非常乐于维权,在被扣款256元之后,她马上联系了APP客服,客服很爽快地帮她退了款,她的其他几次维权经历也大都比较愉快。她认为,比起十几块钱的蝇头小利,大部分正规平台还是会更加注重自己的形象和声誉,不会为难来维权的用户。但许多用户并不像小伊这样幸运。在小红书平台,“自动续费”这个话题下有超过2万篇笔记,其中既有教人维权的经验贴,也不乏维权失败之后的吐槽贴。小红书用户“星点点”就在4月24日这天发贴分享了她的失败维权经历,她在“唱吧”APP被扣款128元之后立即与客服交涉,被客服拒绝之后又辗转求助黑猫投诉平台、微信支付、12315等多方投诉,但均没有平台有效介入调解。8月15日,依旧没有得到满意处理办法的她表示“会一直向上投诉”。“星点点”在笔记中写道:“可能有人觉得128就当买个教训了,但我觉得有些有利于卖方的霸王条款,如果没有人追究死磕的话,就永远进步不了[2]。”在用户与平台关于自动续费的博弈中,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很关键,但法律与政策的保驾护航更不能缺少。目前我国自动续费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了经营者的一系列义务:应当全面、真实、准确、及时地披露商品或服务信息;建立有效的投诉方式;以及在自动续费前五日以显著方式提醒消费者[3]等等。小红书的维权经验贴中,也不乏有消费者援引条例,指出平台默认勾选、没有提前五日用显著方式通知等问题,与平台客服据理力争,维权往往事半功倍。今年7月1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发言人、总工程师赵志国表示,工信部接下来将“重点整治用户反映突出的欺骗误导下载、强制自动续费等痛点问题
2023年8月18日
其他

暴雨再袭,台风对华北、东北影响在加剧吗?

2023年8月2日,涿州民众乘坐船只转移,中新社记者崔楠“七下八上”主汛期,一场令人惊讶的极端暴雨袭击了京津冀地区。北京出现创纪录的强降雨:7月29日20时至8月2日7时,降雨过程极值已显著超过北京地区记录到的降雨极值,为北京地区有仪器测量记录140年以来排位第一的降雨量[1]。本次强降雨引发洪涝和次生灾害中,河北省涿州市遭受的洪水灾害尤为严重,主要河道共出现142站次涨水过程,洪水高峰时,涿州境内河道流量是黄河干流的7倍[2]。受灾人数超13万人,已转移群众8.31万,受灾耕地面积约为8.45平方公里[3]。西部有南北走向的太行山脉,北部是燕山山脉,东靠大海,华北平原的特殊地势加之“杜苏芮”、副高压、“卡努”等共同作用下,降雨中心沿着太行山-燕山地形铺陈开来。台风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常客,1949
2023年8月6日
其他

再见,最佳损友

图源:剧集《老友记》“北京找搭子!海淀top3/ENFP/研0/看电影...”“以上就是本期游戏攻略,快邀请你的‘搭子’一起上线吧!”正如影视作品可以被压缩成五分钟一集的“知识罐头”,时兴的搭子文化也将“朋友”的身份明码标价,堪称“相亲角(搭子版)”。但就像相亲被“真爱”所鄙视那样,搭子也常被视作质量更低的友谊关系。社交媒体上的搭子热潮,构成当代人友谊衰退的一种隐喻。“友谊衰退”一词,首次出现于2021年美国生活调查中心的一项报告。报告结果显示:与1990年相比,拥有6个或以上亲密朋友的美国男性比例从55%降至27%,缺乏亲密朋友的男性比例高达15%,是过去的5倍[1]。而根据英国调查公司“YouGov”发布的“友谊研究报告”,1/8的英国人表示他们只有一位可称得上“密友”的朋友;7%的人声称自己没有朋友;还有51%表示他们认为自己很难结交新朋友[2]。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生活里,一种自我宣称的趋势容易招致另一种反对的声音,作为人类共同经验的“友谊”也同样如此。我们抵达他者的能力衰退了吗?友谊衰退指向时代症候,还是个体的生命历程?关系中的你与我,如何理解友情的易变与有限?这一次,RUC新闻坊倾听了8位朋友的友谊故事,试图在二元的判断之外寻找联结的其他可能性。01老朋友,走着走着就散了?“为何旧知己,在最后变不到老友?”这是流行歌曲《最佳损友》中的“扎心”提问。“我们说好不分离,要一直一直在一起。”物欲至上的《小时代》,也曾许下这样的心愿。一直以来,友谊关系的建立、维持和终结都是文艺创作的流行叙事,也是个人生命历程的重要节点。虚拟世界偏好“友谊长存”的浪漫愿景,但回归现实,新老朋友的轮转交替往往反映出友情的有限:在距离、经历和观念差异下,曾经亲密熟悉的关系也有变质、过期的可能。学者王昕迪在一项关于青年社交的研究中指出,就业、求学等契机致使大量青年离开家乡,和原有的社会网络“解绑”,基于地缘的人际关系逐渐式微[3]。人生轨迹的分化,成为友谊衰退的重要因素。和许多大学生一样,研究生二年级的梁木与儿时家乡的伙伴几乎断了联系。“过年回家可能大家还是会聚一聚,那种亲切感也还在。”但梁木觉得,各不相同的生活还是拉远了彼此的距离。小时候的好朋友选择了“体育”这条升学路,两人的友情便渐行渐远。“共同话题减少了,平时联系也少,关系慢慢就断了。”梁木有些无奈,尽管内心深处依然将对方视为好友,但迥异的相处方式、陌生的交流感受还是与他的预期不符,“分道扬镳”自然成为现实结局。图源:电影《伴我同行》毕业、工作、成家……这些标注着“告别”的路牌将我们指往友谊的岔路口。但有时,“友尽”还发生在那些更细微的、日常化的相处时刻。这个夏天,15岁的初中毕业生叶子主动结束了一段漫长的友谊关系。“从小学到初三,我对栗子的印象一直在变。”起初,多年的同学关系让两人成为大家眼中的好朋友,叶子也习惯和他一起交流、结伴行动。但随着自我的不断发展,叶子开始意识到栗子和自己存在明显的观念分歧:“栗子对他造成的友情结束没有任何感受。”很快,冲突便发生在更多的交流情境之中:对“早恋”的态度、对同学的看法……甚至有一回,他们就语文阅读理解里的主人公形象产生了激烈矛盾。“文中的姑妈很明显是个尖酸刻薄的人,他却用很多褒义词来形容她,就因为姑妈同意了男女主的婚事。”叶子表示,“当时一下子就不想理他了。”如果说友情是一面镜子,映出关系中的理想自我与他者,那么结束友谊就是打碎镜子,在碎裂处直面人际的“瑕疵”:妒忌、傲慢、冷漠、依赖……负面的情绪与品质,向来与友谊的浪漫化元素并行不悖。因此,“挥别旧友”有时要求我们拥有自我消化和克服惯性的勇气。图源:剧集《我的天才女友》和叶子相似,大四毕业生林景决定结束一段“有毒”的友谊关系。本科刚入学时,林景发现小学时期的好友小宁和自己同校,两人便重新恢复联系。小宁常常向她吐槽大学里的烦心事:功利的友谊、高难度的考试、日益变“卷”的就业市场……“(我)就像他的垃圾桶一样,关键是我对他的‘垃圾’并不总是能共情。”林景表示,自己常对他的“深夜负能量”感到束手无策。最严重的分歧发生在求职季。那些日子里,小宁曾和林景讨论过毕业去向。由于对方专业适配的岗位多,林景建议小宁尝试报考公务员(简称“考公”),但小宁以“太卷”和“太累”否定了这项建议。两个月后,林景自己考上了家乡的公务员岗位。在一次聚会上,她向小宁分享了这个好消息,但对方的反馈却让她感到意外。“他对我说:‘你准备了不到两个月就能上岸,看来公务员也不是很难考。’”林景回忆道,小宁还对另一位高中成绩不如他、但同样“考公上岸”的女生发表了同样的看法。一时间,林景对这位老友的印象跌至谷底。“我想趁最后一个假期好好休息调整状态,他却一直发消息问我:‘你怎么还不去上班?’甚至配上了翻白眼的表情。”“打压型”的沟通方式、长期的负反馈让林景不堪重负,她最终决定远离这位昔日老友。随着生活轨迹的分化、思想和观念的转变,“老朋友”可能不敌“新环境”,成长与体悟也可能带来重新审视关系的契机——一致或分歧,支持或打击,它们都是友谊真实的模样。02新朋友太难交?Let's找搭子日益疏远的旧友唤起了我们对友谊“终结”的感怀,而结交“新朋友”的坎坷则体现了友谊衰退的另一个维度:新友谊的数量与质量变化。英国调查公司YouGov2021年的数据显示,在数量上,四成受访者的好友人数在2-3人,拥有10位以上好友的情况仅占3%;在质量上,半数调查对象认为自己当前的交际圈中缺乏亲密友谊,对“交朋友”感到困难的人则占比27%。复杂的利益关系导致许多人对新朋友“有所保留”。大学本科期间,梁木将交际圈中的大多数面孔都视为“朋友”。但他很快发现,这些人际关系远没有小时候那么纯粹。“无论是工作还是读研读博,新的人际关系可能都附带着一些所谓的条件,相处起来很不舒服。”慢慢地,梁木开始缩小自己的交往范围,他的核心交际圈也留在初高中时期,那些相识五年以上的朋友身上。“到了现在,和新认识的人缺少那种长时间的、比较亲密的接触,也缺少一种交流,就很难把他们视为朋友。”梁木表示。日益树立的“边界感”也减少了抵达他者的可能性。同为大四毕业生的戴欣发现,和大学里的新朋友交往时,自己能明显感受到更强的“边界感”。“就比如我和舍友,平时会聊很多话题,也会交流过往的经历,但大家不会把身边的人当作可以倾诉的、宣泄情绪的对象,更不会成为那种相互依赖和支撑的关系。”戴欣总结道。用以把控社交距离、平衡自我与他者关系的“边界感”,已成为当代社会生活的基本特征。在豆瓣小组“日常注重边界感”中,超过12万名用户分享了在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中的困惑、反思与经验:“讨厌别人突然来我家”
2023年7月27日
其他

比雅思听力更难的,是地铁广播

周泓杰音频制作:余婉遥文案:葛书润美编:周泓杰反网暴,社交平台做了啥?拆解“猛兽”谁正在为ChatGPT知识付费?
2023年7月16日
其他

拆解“猛兽”

“贴标签”“群氓效应”“道德假期”——如何认识网络暴力背后的社会心态?https://mp.weixin.qq.com/s/QT-TyhbMbBrlr0ayuB7abA[6]刘振聪,杨莉芳.
2023年6月20日
其他

谁正在为ChatGPT知识付费?

今年5月,《第一批开课讲ChatGPT的博主,有人已经赚了快300万了》一图走俏网络。在网友惊叹信息不对称居然能赚到如此多的财富之时,又是谁愿意为此买单?是信息差的补课费,还是圆梦的第一笔“投资”?01讲什么?多少钱?自今年2月ChatGPT热度攀升,得到、B站、知识星球、快手、抖音等平台的博主纷纷发布与ChatGPT相关的内容,寻觅这一热点的赚钱途径。但在不同类别的平台间,内容侧重有着显著区别。在以知识付费、知识分享为主的得到、B站、知识星球等平台,博主的分享多围绕ChatGPT的商业应用制作付费课程。“ChatGPT有哪些商机?”“用户如何利用ChatGPT变现和创业?”是这类付费课程主要回答的问题。此外,AI领域前沿资讯、大牛嘉宾分享、其他AI工具教程,也是这类平台分享的主要内容之一。但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上,ChatGPT课程多以“猎奇”方式存在。“ChatGPT预测双色球”“ChatGPT如何回答女朋友的刁难”——快手与抖音博主,多通过发布此类教程,吸引关注这类特定情境应用的粉丝,借助ChatGPT的东风,运营壮大自媒体账号后,再赚取平台流量补贴。然而,在平台间也出现了一些默契的共性——无论是哪个平台的付费课程或短视频,内容大多涵盖介绍ChatGPT的使用方法:注册教程、实际操作技巧、关键提问词。这类视频主打教授用户学会访问、提问和训练ChatGPT,以此回答受众们最关切的核心问题。因为每个平台受众的不同,ChatGPT博主的分享内容呈现出差异化的特征,而这一特点是否延续到售卖价格中呢?目前,大多平台ChatGPT的课程价格呈现“一超多强”的特征。凭借着丰富的内容输出和专业的知识付费运营方式,知识星球平台课程均价超过700元,明显高于其他平台。而快手、得到、抖音、B站四个平台的课程均价在百元左右。针对具体类别的付费产品,价格差现象依旧存在。发现国内IP账号注册不便后,博主们盯上了账号销售的利润,但账号的价格差异较大。以注册免费的ChatGPT3.5账号为例,快手短视频博主售卖账号的价格从5元、15元到30元、35元不等。抛去运营和拿号等成本,账号销售生意就能让博主们赚得盆满钵满。然而,大多数付费课程输出内容的技术门槛并不高,知识的价值可能难以匹配其百元的价格。博主们以ChatGPT这一新兴技术为卖点,依靠较高的价格和大量的市场需求,成功收割了行业发展期的红利。02受众在哪里?抖音、快手、B站、知识星球、得到等平台上讲解ChatGPT的相关账号,是谁在关注?又是谁在购买这些付费课程?根据新抖数据,以“ChatGPT”为关键词搜索到的抖音粉丝量前500名的博主,其粉丝大部分为30-40岁网友。老Q是我们在抖音的某ChatGPT相关账号的粉丝群里遇到的。在抖音粉丝群里,他反复地发出询问:“怎么用上ChatGPT?”“谁知道具体方法?”当我们询问他是否为ChatGPT花过钱时,老Q说:“我没用过这个ChatGPT,也不知道怎么用,想进群里看一下有没有人说怎么用。”同时,他追问我们如何用上AI技术。然而,当我们告诉他需要一些复杂的步骤,以及几十元的可能成本时,他很快结束了对话。左右滑动查看对ChatGPT感兴趣的几类用户画像在抖音或者快手的粉丝群中,我们常见到博主在群里兜售自己的课程及使用方法,然而,回应者寥寥。在付费课程中,课程与ChatGPT相关产品售卖数量少、价格较低;此外,相较于知识星球或得到平台,抖音与快手上销量较少,快手上定价为20元且最热销的AI课程《AI账号及使用手册》,仅有101人次的销量,远不及得到与知识星球上的销量与价格。出乎意料的是,在快手上蹭AI热度的《从零基础学会电脑办公》课程,定价78元,拥有2.9万销量,超越了知识星球大部分AI课程的用户量,达到了得到app上销量的中位数。在快手、抖音上的粉丝们,或许还未迈过数字接入的门槛,仍处于对新技术的遥望之中。而另一个社群,则呈现了与抖音粉丝群截然不同的场景:“报名这个ChatGPT课程,我是为了能链接到一个高质量的社群,找到一些创业者。”今年5月中旬,阿路报名了ChatGPT技能训练营。第一期课程价格为599元。每期由周六日白天四场直播教学、晚上两场直播答疑、后一周微信群线上答疑组成。其中,四场直播分为AI+PPT、AI+文案写作、AI+EXCEL、AI+管理四块内容。“在每节直播课里,老师会教一些新的生成式AI软件,比如AI+PPT这节,她教我们用ChatGPT首先生成PPT内容与专用的PPT格式码,并导入另外的软件进行美化,以及进行动画的插入。”阿路说,在这个课程群里,大家非常热情地讨论:有探讨AI能够带来的新变化、有分享AI技术的新应用、也有就课程学习本身提出一些问题。“群里有很多创业者们,他们在观摩、寻找新的创业时机。而除了这些创业者们,群里还有着不少大厂30岁左右的员工。很多人在课程初期自我介绍的时候说,想要了解与掌握AI知识、不少已经走到了小管理层的岗位,他们更想知道如何驾驭AI,不被其取代,防止35岁职场危机。”阿路介绍到。驾驭、变现、商业应用,与接入新技术相比,ChatGPT的知识付费更像是掘金者们踏上征途前购买的锤子。03为何愿意敞开钱包?“万能”的ChatGPT击中了掘金者们的需求,似乎化身为各行各业的“开挂”神器。面对定价并不便宜的ChatGPT课程,为何用户们毫不犹豫地打开钱包?究竟是商品的哪种利益点,敲开了他们的心房?我们以知识星球平台为例,总结了AI课程的商品描述。通过对课程描述的文本进行语义分析,我们发现“自我探索”类型出现次数最多,宽泛的行业交流和知识学习是每门课程都会打出的卖点;其次是效率的提高,这些课程宣称你将习得一门超级工具,无论工作或学习都有高效的应用前景;“恐惧诉求”的比例也占到76.28%,作为一种典型的说服技巧,它以敲警钟的方式告诫人们“再不学ChatGPT就要被时代淘汰了”;最后一类则将ChatGPT视为一片副业新蓝海,以种种变现手段刺激大众的致富心理。自我、使用工具、淘汰、变现,在ChatGPT课程的外衣之下,内核仍是自我提升与获得更好的生活条件。在诉诸理性的同时,这些课程又是怎样激起用户的购买欲呢?是以AI威胁论为主的贩卖焦虑,还是以光明未来为前景的描绘蓝图呢?仍以定价普遍较高的知识星球内的相关课程为例,通过情感分析,我们发现ChatGPT课程主打正面或中性的情感风格。商家会强调其课程内容的前沿与实用、邀请的“业界大佬”如何资深以及对AI小白的友好门槛,并且用“帮助”“致力于”“热情”等词汇点缀课程社群的良好氛围。这些话术都让人产生一种“我上我也行”的感觉,似乎学习ChatGPT并不需要多少前置能力,新手也能快速驾驭。新手、易上车、快速入门、实用技巧......AI技能课正在以亲民的姿态步入人们的生活。以自我提升、新手友好为主要内容,夹杂着些许将要被AI淘汰的恐慌,构成了ChatGPT付费课程的主要卖点。这些课程旨在营造一种气氛:似乎当受众购买此产品之后,就会轻松地获得大量地自我收益,率先掌握AI的应用技能,从而确保自己能在竞争激烈的职场拥有一席之地。而从这些商家的盈利策略之中,也可以折射出受众对目前AI技术的认知与态度:面对低门槛、高效提升、AI技术浪潮的课程,很多人害怕错失良机,想要趁着这股东风掌握技术,把握机遇。心理学上有一种现象,被称为信息错失的焦虑(Fear
2023年6月15日
其他

追忆似水流量

若干年后的今天,面对营业厅令人眼花缭乱的5G套餐,我们也许会回忆起第一次在柜台里见到智能手机那个遥远的下午。从1G到5G,近三十年间,我们在信息高速公路一路疾驰。而“流量”像是一条线索,贯穿始终。它不仅是每个月的套餐和额度,也连缀着技术发展的历程,牵带着人们关于数字化的集体记忆。追忆似水流量,可以有哪些“姿势”?01
2023年5月30日
其他

分娩之后,母亲们还要经历哪些「隐秘的痛楚」?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0,19(10):923-926.*本作品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数据新闻基础》课程作业联系邮箱:this_sjinny21@163.com作者:陈奕菲
2023年5月15日
其他

网红打卡点,“保鲜期”有多长?

手捧一杯奶茶,已经和车票、月台一样,成为了“来过”这个城市最好的证明。然而,与现实中奶茶店铺门庭若市截然不同的是,社交媒体上已频繁出现对“奶茶们”的质疑,一些游客们也在品尝之后逐渐“祛魅”。人们是否正在厌倦这些为打卡而生的网红产品?在打卡产品已经屡见不鲜的今天,人们的“祛魅”速度是否正在加快?1旅游打卡点,或是“人造”景点?在社交媒体与网红经济充斥的当下,越来越多的旅游开始奔着这些“网红景点”而去。“竹筒奶茶”、“网红路牌”们带着千篇一律的造型和格式,换个城市和地名,摇身一变,又成为了不同城市的代表性标志。看似饱含江南情怀的竹筒奶茶,北京、济南、西安等城市都能找到;“我在xx很想你”、“想你的风还是吹到了xx”,也散布在全国各大中小城市。然而,与亭台楼阁、风味小吃不一样的是,这些物品有强烈的工业化特点:它们没有明显的地区特色、也无独特的文化底蕴,诞生之初,便是为了展示地标、拍照打卡。但是,通过巧妙地结合一些媒介、材质、玩法等方面的小创新,他们迅速拔得颜值经济的头筹,将年轻人吸引来拍照。追溯打卡式旅游的历史,古早的人造网红打卡点——摔碗酒,在2018年便在短视频流媒体中盛行一时。堆积如山的碎碗,见证了一批批游客来来往往、定点打卡。它们是为了游客而诞生的人造产品,在小红书、抖音、微博等社交媒体风靡一时。人们往往会不计成本地为这些人造网红打卡点买单,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自己的打卡旅程。而后,这些人造网红打卡点,或消失,或更新,总有新的人造网红打卡点出现,给游客们的旅程带来新的期待。排队买到的竹筒奶茶口味如何?摔碗酒的体验如何?格式相似的路牌成像如何?这些问题似乎也很难有满意的回答。采访者莱拉说:“不会再打卡了”。但至少,在社交媒体上,每天依然有源源不断的打卡照片与视频。2人造打卡点,是否拥有游客“保鲜期”?当这些人造网红打卡点遍布各地,游客们是否还会对其保持新鲜感与好感?微博相关话题的演变,或许可以解答。以“竹筒奶茶”与“网红路牌”这两个典型的人造打卡点为关键词,我们搜索到所有关于它们的词条。删除讨论量较少的词条以后,我们将词条以时间线的形式进行排列,并对词条内容本身进行分类。诚然,网红路牌与竹筒奶茶此类“拍照打卡”纪念品并非因微博而走红,但微博的词条可以反映出公众与社会对于它们的反应。对于竹筒奶茶来说,在微博走红之初,负面报道与公众的争议便伴随而生。而诞生早于竹筒奶茶的网红路牌,微博词条更能清晰反映出社会对其态度的演变。我们发现,上述网红打卡点经历了走红网络—出现负面报道—公众大量讨论—官方管理介入—大量商家倒闭的发展周期,逐渐从红极一时的热销产品,变为赏味最佳期限过去后、被闲置角落的陈年货品。而近年来,人造网红打卡点层出不穷,公众对其的“新鲜感”丧失周期是否也在逐渐加快呢?对摔碗酒、网红路牌、竹筒奶茶这三个典型的人造网红打卡点的“生命周期”做分析后,可以看出,这类网红打卡点正在加速“过时”。虽然微博词条可能不能完整地反映公众看法,然而,这或许是人们对于特定的人造网红打卡点,“新鲜感”正越来越快消失殆尽的一个切面。当然,这只是一个切面。对于小镰仓、天空之境等“网红”热门景点,公众并没有比较鲜明的态度转变;而对于毛笔酥、网红蹦极等网红产品,人们虽有一些争议,但并无明显的态度反转、官方的叫停或商家的倒闭。更多网红打卡点的“过时”主要体现在逐渐淡出网络的主流讨论,不再拥有较高的热度,但它们也不会那么快“消亡”。3成也网红,散也网红?从几年,到几个月,再到十几天,人造网红打卡点的游客“保鲜期”越来越短。眼看它爆火,又眼看它被遗忘,快速迭代的背后,问题可能是其堪忧的质量与网红属性本身。人造网红打卡点为“网红”而生。在诞生之初,设计者就会有意识地注入“网红”元素:适合拍照的视觉冲击。因此,星空主题的咖啡馆、仿外国风情的小奈良、“美到窒息”的天空之镜接踵而来。随后,设计者们与网红经济公司合作,借助社交媒体上KOL的推广,爆点与流量结合,一个网红打卡点便应运而生。然而,在刻意打造的“网红”属性之外,这些打卡点本身很难有经得起推敲的魅力。短时间内走红的网红打卡点,大多缺乏内涵、粗制滥造,单依靠其创造的视觉标签与符号,缺乏相应的人文历史或自然风光的综合支撑,并不能给游客带来深入真实、立体和丰富的旅游体验。同时,很多网红打卡点的设计初衷较短视,配套基础设施、管理服务体系未能同步设置,造成走红后负面新闻频发。在吸引大批游客之后,因旅游产品本身质量、接待能力不足而引发一系列次生问题。例如,竹筒奶茶爆火没多久,大众的质疑声也随之而起,三四十元一杯的竹筒奶茶既不好喝、也没必要,一些商家回收霉变竹筒更是引发了食品安全卫生问题;不少商家为“引流”而设置的网红路牌也遭网友吐槽,误导行人认路,影响正常的公共交通秩序。一旦沾染上负面话题,人造网红打卡点离“过火”也就不远了。网友去打卡,本就是冲着它的“好名声”,希望获得在朋友圈展示的资本。而这种资本,更将这些打卡点变为了一种“社交货币”,当其染上负面信息快速贬值时,多数游客便迅速离开。4
2023年5月5日
其他

为什么我一放假出门,就下雨啊!

五一小长假,当你决定出门旅行。倒计时30天,你收藏了不下五十篇旅行攻略,决心参加一场“人挤人”的游戏。倒计时13天,你与12306缠斗已久,终于候补成功。倒计时5天,你撑过调休日,心已飘向远方。倒计时1天,你无意间打开天气软件,明晃晃的小雨滴浇灭了坚强的你。你突然明白,人事已尽,天命难改:“为什么一放假就下雨啊!”到底,放假去哪玩才能享受晴空万里?RUC新闻坊收集了2020-2022年热门旅游城市节假日的降水数据。根据中国铁路发布的2023年五一期间火车票发售情况,选择了北京、广州、上海、成都等十大主要到达城市作为热门城市,节假日包括清明、端午、国庆节等放假天数三天及以上的假期。在即将到来的五一假期,我们摊开地图,回顾历史数据,播放天气预报,为旅客们提供一份“避雨指南”。哪个节假日的雨最多?在一年中难得的六次小长假中,何时出门最有可能遭遇阴雨绵绵?你或许会脱口而出:“清明节。”小学课本里就教过,“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2023年4月29日
其他

考研调剂:究竟要收集多少信息,才能“上岸”?

4月6日,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调剂服务系统”开通,并将于4月30日关闭。参加调剂的考生们有近一个月的时间来完成调剂,看上去时间还算充裕。然而实际情况是,在系统刚开放的前几日,不少院校的调剂任务已经完成。4月20日,某考研调剂机构客服告诉我们“调剂班已于上周停售”。调剂进行得这样快吗?是的。“如果你错过前期黄金时间,到后面就越来越难了。”经历了新闻传播专业考研调剂的杨生说道。对于想要通过调剂获得研究生攻读资格的考生而言,把握系统刚开放时的时机非常重要。但很多考生并不知晓这一关键信息,考生间的信息差距出现。事实上,在考研调剂的过程中,这样的信息差还有很多。信息差,影响有多大?“我去年考了
2023年4月26日
其他

春日见面会,那些未竟的回答

4月12日,我们在中国人民大学校园内办了一场小型的直播活动,既是推广新书,也是第一次“掉皮”,在春天与大家在线下线上相见了。这场直播之前,我们从报名信息中获得了一张问题清单。这些提问不仅角度有趣、也很有质量。那天,我们几个在共享文档中分工协作,尝试给所有提问以回答,一不小心写下了近万字。由于时间有限,很多问题在直播中没来得回答,现在重新整理后放出。我们如此珍惜这些问题,回答它们,既是反思和总结的宝贵机会,也是听到远处回响的美妙时刻。有问可答真是一件幸运的事情。01
2023年4月24日
其他

直播间内外:一个成人,如何走出文盲

“没想到,中国现在还有这么多文盲。”如果你第一次点进成人识字教学的直播间,一定会有这样的感慨。花花绿绿的特效和形形色色的动画实时更新着观看直播的人数,2个小时的直播,人流量最高可达10万人。随着各大媒体的报道,成人识字的话题猝不及防地闯进了人们的世界。直播工具现如今已成为一个嵌入社会中的现象级景观,包罗各色人群。而这次,对于绝大多数的人来讲,他们通过直播间窥见了一个生活中不常见的人群:文盲。在这些“折叠空间”中,之前零散在全国各地的人们再次集中起来,聚集在了一起。可是,直播间里的他们只是这个群体的小部分,而我们希望能从直播间的窗口往外看,从推崇终身学习、好学上进的范式里暂时抽离,看看直播间内外,看到他们的纠结与希冀,看到他们和文字的故事。01直播间外,中国有3775万文盲晚上十点多,王兆超跺了跺脚,打开了声控灯。出租屋的门把手上乱七八糟别着几卷小广告,遮住了锁孔。他取下来,看到惊叹号,粗大的彩色字体,还有一个大苹果在图上。他心里暗笑,这些东西对他来说这就是一些看不太懂的符号,“贴小广告的真是塞错地方了。”王兆超把小广告扔到门口,插进钥匙,那一刻他心里突然一个念头微微闪现:不识字的他,连小广告都看不懂,是不是很失败。这种念头持续了1秒,钥匙扭转,随后门开了。左右滑动体验文盲眼中的世界“平时感觉不到和他人的差别,只是偶尔会有一点感觉。”生活的细节会在不经意的时候提醒着他欠缺着什么,但是他一般都会选择让这种瞬间在分秒之间过去。王兆超不会想到,这样的闪念不止他一人曾经有过。像王兆超这样的文盲,中国目前有3775万,他们在中国各个角落里生活着。
2023年4月23日
其他

停更潮是乌龙,但UP主们更“懒”了吗?

“像我这样几百万粉丝的大UP主,也赚不到钱,甚至是亏钱的。”3月31日,坐拥385万粉丝的百大UP主@靠脸吃饭的徐大王突然宣布停更。在此之前,“UP主停更”的消息也时现社交媒体,但并未被作为一种现象关注。而这次徐大王一事却被与之前零星的停更消息合并讨论,#B站UP主发起停更潮#冲上热搜第一。短视频的冲击、长视频走向衰落、UP主赚不到钱、B站盈利能力下降……种种讨论随之而来。“停更潮”的讨论像撕开了一根倒刺,让B站与中长视频的生产者与忠实用户,都感受到了切肤之痛。风流云散?倒也没有很快有多家媒体发文指出,停更并未形成明显风潮。据我们统计,此次”停更潮“中提到的目前只有三位百大UP主。除了上文提及的UP主@靠脸吃饭的徐大王直接表示“做视频不赚钱甚至亏钱”,其他两位停更的UP主,@-LKs-、@我是怪异君,都回应因其他个人原因停更。但焦虑仍在继续。离开与留下之间,还存在着灰色地带。虽然离开的人并不多,但留下的人,是否有淡出B站、疏于营业的趋势?B站每年从专业性、影响力、创新性三个维度评选而出的百大UP主,可以说是这个平台的头部。基于此,我们选取了从2020至2022年近三年来的百大UP主,试图“举轻以明重”:如果平台对这些头部UP主的黏性都在消退,那就更别提腰部、腿部、足底这些没吃到更多平台红利的UP主了。剔除已经注销和被B站官方取消荣誉的UP主,共计234位“百大”。为了解UP主们的“营业”频率如何,我们计算出了一个“UP主营业指数”(以下简称“营业指数”):将UP主们从2022年10月到2023年3月这半年内,每个月在B站视频发表的数量,使用statsmodels库的OLS函数进行线性回归,得到发布量随时间变化的线性函数。函数的斜率代表整体趋势,整体趋势大于0说明处于上升状态,整体趋势小于0说明处于下降状态。从数据看,150位UP主们在半年内发布内容的频率呈下降趋势,更新频率下降最多的是美食博主“@真探唐仁杰”,半年内的“营业指数”为-3.06。有80位UP主在“加倍努力”地营业。游戏解说博主@老实憨厚的笑笑可谓为“劳模”,“营业指数”高达6.26,远超位居位列第二的影视博主“@小片片说大片”(营业指数1.17)。不过,UP主们营业的频率可能会受到特定的时间段和个人情况等多方面的影响,比如2023年2月受到春节影响,UP主们平均发布视频的个数仅为4.21个,远低于其他时段。相比之下,这半年来,月均每个UP主发布的视频数都在4~5个之间,未见特别大的起伏。也就是说,头部创作者中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停更潮”,但总体的更新频率呈下降趋势。而故事的另一个侧面是,这些留下来的人,也没有安于现状,正在积极地开拓新的创作土壤。飞鸟投向哪个林?抖音抑或小红书不在B站的日子里,UP主们去哪儿了?在这张百大名单中,75%的UP主都拥有与B站ID相同或相似的抖音账号,49%入驻了小红书。无论长短,视频依旧是UP主们更熟悉的赛道。百大UP主们在其他平台的境遇和发展各不相同。在抖音,近一半的百大UP主拥有100万以上的粉丝,由于抖音平台自身的用户活跃度高,抑或是更适应短视屏的生产环境,有些UP主在抖音混得更好,例如,在B站只有127万粉丝的时尚类UP主@怪力老陈,在抖音的粉丝数高达3000万。平台各具调性,短视频和种草笔记正在风口,但平台的生态也并非适合所有人。有时候,新号是开了,却出现了“水土不服”。在B站坐拥将近1083万粉丝的顶流之一“老师好我叫何同学”,虽然在入驻抖音时曾高调宣发,但截至目前,抖音粉丝数为76万,仅是B站粉丝量的7%。小红书则更“惨淡”,仅有11万粉丝。而在B站最具特色的游戏、鬼畜、动画类内容,与小红书天然地不适配,因此这类博主入驻甚少。相比之下,美妆、健身、时尚类博主则更易如鱼得水。“异地登陆”能否成功,一方面考验着粉丝的黏性——是喜欢这个人,还是喜欢某个平台上的人,是否愿意跟着创作者跨平台迁徙。另一方面,这也考验UP主们对平台的理解和适应能力。从中长视频转战短视频平台,绝不是“上传两次内容”的工作:横屏大概率需要换成竖屏;影视博主在B站动辄半小时的解说,在抖音和小红书需要剪短、剪碎分期发;美妆博主们需要重新调试清晰度和滤镜,调整话术,判断特定平台的妆容流行趋势……这是从形式到内容,整个创作逻辑的变化。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不少头部UP主仍选择守着“小破站”这个舒适区。毕导、何同学、冯提莫等大UP主虽然有小红书,却几乎从不运营,仿佛“忘了账号密码”。从半年来的总体趋势来看,三个平台的内容发布频率都有所起伏,而B站的“颓势”最明显。小红书、抖音中UP主更新频率呈下降趋势的比例为约为33%和44%,而有64%的B站UP主营业的频率下降了。在入驻了抖音的UP主中,抖音内容增多、B站内容减少的占总人数的23%。在入驻小红书的UP主中,小红书内容增加,B站内容减少的占总人数的33%。这些UP主,正在将主要的精力从B站转移至其他平台。创意零工,逐什么而居?梦是好的,但钱也是要紧的。停更潮或许是乌龙,但创作者们“赚不着钱”的心声却是真。创作者们赚不着钱,和平台的商业发展状况密不可分。即便作为国内中长视频的头部UGC平台,B站也一直面临着盈利困境。直到2023年,B站董事长兼CEO陈睿提出的目标仍然是增长和盈亏平衡;在过去的一年,B站总营收同比增长13%,达219亿元,但全年净亏损为75亿元,同比扩大10%[1]。市值也遭遇了连续三年的下跌,无声地表达了市场对其商业价值的质疑。从亚文化社群起家的B站,在商业化道路上跌跌撞撞地摸索了许久。2015年,B站绝大部分的主营收入还集中于手机游戏板块(65.74%);而到了2022年,以大会员付费为代表的增值服务(39.80%)和广告收入(23.13%)成为主要营收。更好的内容和观影体验都需要付费了,UP主们多种形式的“恰饭”也逐渐成为常态。但用户似乎对平台与创作者的商业化倾向怀抱着复杂的态度,虽然能够理解“人都是要恰饭的”,但也总是担心,当变现成为内容创作的“指挥棒”,曾经因兴趣结缘的乌托邦也会沦为冰冷的资本机器,创作者也不可避免地被其异化、成为齿轮。
2023年4月17日
其他

解剖课上,我们寻找大体老师

乍疏雨、洗清明,手执素菊,向一群素未谋面的“无言良师”寄去崇敬与哀思。这是许多医学院和医学生每年的惯例。谁都有和世界挥手告别的一天,但这群良师却用一种特殊的方式留在了这个世界和我们的记忆里。医学界尊称他们为“大体老师”,也叫遗体捐献者。遗体捐献者在生前作为一个有尊严的人,愿意死后将遗体捐赠于医学科研和教学,值得医学院校师生以及医学科研人员尊重。许多医学生在解剖第一课上都会接受伦理教育,向躺在解剖台上的“大体老师”献花、默哀。然而,成为“大体老师”是艰难的。在死后的日子里,有人选择土壤,有人选择海洋,但却很少人愿意浸身福尔马林,经受稚嫩生疏的刀法与众多求知目光的打量。我国的许多医学院,仍在寻找更多“大体老师”。01
2023年4月4日
其他

阿嚏(ง ˙o˙ T——T)ว

春天到了,鸭先知了,花要开了,我崩溃了。一年一度的春季花粉爆发期来袭,我们的免疫系统还没从“新冠”和“甲流”的余波里缓过神来,就又一次投身“加班大军”,准备应对一系列过敏反应。“圆柏花粉带来的过敏非常痛苦,流涕不断,喷嚏不断,眼睛奇痒无比!”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的领导信箱里,一位留言者这样形容自己的症状。另一位来信人显然也被折磨得不轻,干脆“彻底疯狂”道:“请不要种柏树,把原来的柏树砍光!”用户在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的领导信箱里反映圆柏花粉过敏问题(图源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经受起疹、打喷嚏、瘙痒等症状的“轮番拷打”时,我们不免产生逃离的冲动——可是“花花草草”的世界这么大,我们又该躲进哪一片“无辜”的春天?这一次,RUC新闻坊将用城市、过敏原和防治措施层面的数据,告诉你“想不过敏”到底有多难。一|好想逃,哪座城市没有花粉北京是花粉过敏问题最严重的城市吗?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城市花粉浓度、树种传粉期和花粉测量方法等角度。一项研究显示,京津地区的气传花粉浓度一般有2个高峰期:第一个是3-5月,主要成分为乔木植物花粉,它的来源非常广泛:柏科、松科、杨柳科、桦木科和榆属植物;第二个高峰期是8-10月,花粉主要来自草本植物,如禾本科、蒿属、葎草属、藜科[1]。双高峰的情况下,北京的花粉期最长可以持续半年以上。毫无疑问,春天的北京是“花粉重镇”:中国天气网的监测数据显示,过去一周内北京市有5天的花粉浓度都在4级以上,其中有2天浓度“很高”(5级),超过500粒/千平方毫米;有1天浓度“极高”(6级),大于800粒/千平方毫米。花粉浓度“较高”“很高”和“极高”是什么概念?根据北京市气象局和北京市同仁医院联合发布的花粉指数标准,花粉浓度达到“较高”水平(即4级)及以上时,敏感人群易出现过敏症状,需要按时用药并开启室内净化装置。这意味着近期北京的过敏朋友们可能“药不能停”了。如果有机会逃离北京花粉的围攻,应该去往哪座城市?根据中国天气网的数据,以下7座城市可能并不是理想的“避难所”,因为在过去的一周内,它们的花粉浓度一度飙升至“极高”水平。其中,昆明、西安一周有五天都处于花粉浓度极高状态,3月23日河北沧州的花粉浓度甚至高达
2023年3月30日
其他

在网暴中自证,清者何以“自清”?

最近上映的电影《保你平安》中有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的台词:“当你张嘴说一个女人是小姐的时候,不管她是不是,她都已经是了。”从谣言诞生的那一刻起,无端的标签似乎就已经被牢牢贴在被造谣者身上,恶意随后沿着痕迹纷至沓来。而在网络的匿名空间中,造谣和辱骂的行径难以被追溯,受害者遭受的攻击往往更加肆无忌惮。网暴受害者希望能够自证清白,摆脱标签,让生活恢复到原本的平静。但在网络暴力中,受害者的“自证”行为是否真的有效?在自证之外,我们还能做些什么?面对网暴,
2023年3月22日
其他

熊猫外交82年,“大使”们在外还好吗?

doi:10.16017/j.cnki.xwahz.2017.12.005.[2]大熊猫“留洋记”-贵阳晚报·贵阳网
2023年3月15日
其他

是的,我们出了一本书

历经两年又三个月,在这个春天里,RUC新闻坊终于做出了一本关于自己的书:《把数据作为方法:数据叙事的理论与实践》。在这本书里,你能看到一整个敞开的“后台”。这个小小的、流动的、学院内的编辑部,正在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运转着。我们把数据作品形成的过程拆解到最细处:发掘数据的“偏方”、作图的配色怎样不辣眼、如何用文案勾连那么多数与图、怎么让不同的信息载体更加协调……种种总结和思考诞生于真正的实践中,那些我们迎头撞上的真问题。在这个尚未定型的领域里,我们以学徒的姿态借鉴、摸索、碰壁、反思,比起教程,我们更希望这本书是一把楔子或一张长椅,去开启更多、更专业的对话。今天,我们推送方洁老师为新书所作的序言《写在前面:谁说数据是冷的》:看似理性的数据,既潜藏着非理性的陷阱,也有感性的一面、温情的可能。写在前面谁说数据是冷的数据是冰冷的,这是我们习以为常的说法。在大多数人心目中,数据可以和理性、冷静、抽象、距离等词语划上等号。谁会将数据与感性、温度、具象和接近等词语联系起来?一谈起数据,我们的脑海里会是什么?一个个表格或者一堆堆数字,中间可能还夹杂着令人头疼的乱码与空格?它们好像没有生命的符号,需要极为耐心的处理和分析。然而,凭什么认为一堆看似复杂的符号能发出理性之声?凭什么这些符号不能带来温暖感人的故事?数据和理性之间未必能划上等号。且不说我们的生活中遍布着各种各样糟糕的数据故事,这些故事用数据包装,看起来很硬核,但往往内里充斥着不交代样本和调查方法的问卷数据、来源不明的统计数据、甚至夹带“私货”的假数据……或者即使数据本身没有问题,对数据的分析和解读也完全可以南辕北辙,误导读者。这样的数据和理性压根扯不上一点关系。为了拆穿上述数据陷阱,美国华盛顿大学开设了一门名为“拆穿胡扯”(Calling
2023年3月15日
其他

我们手捧自己绘制的地图出发|国际妇女节特辑

“女性主义是后来才有的称法。”主义是“别人嘴里的话”,理解主义之前,将这些不悦、不适、不满、不服……绘制成一份关于女性的地图,这里有闪光的故事和模范,但更多的是沼泽和荆棘。来自无数个她的艰苦跋涉,汇聚为后来者前行的依据。让我们带着它出发,驶向更开阔无垠之地。从出生起,光是你的性别便可让他们难掩失落,将对男丁的期待明晃晃地放在女孩的名字里。有很多不屈服的女孩,勇敢地夺回了自己的姓名,她们大声说,“再见!招娣”【点击蓝字打开相应推送】。我们当然可以谈论自己的身体,这不是什么禁忌。月经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卫生巾是可以公开讨论价格的商品。做妇科检查时谁都会疼会怕,大家都一样。身为女儿,母亲是我们一生好奇的角色。我们本可以向最熟悉的人寻找答案,问问妈妈,对上一代来说,生育意味着什么?如果我们选择成为母亲,那么底气和代价是什么?是否有犹豫的权利?在职场,我们顶着女性的身份闯荡,在职业前面强调“女”或是在姓名背后加(女),用作区别,但往往吸纳了种种晦暗不明的偏见。已经有年轻的声音大胆质问:为什么要在招聘启示中限定性别?亦有人身体力行,逆转乾坤,将性别彰显为职业优势,女法官、女记者、月嫂……“不要让他们拖住后腿,伸手去够星空”。在前行中,有人滑落,成为“糖宝”,成为福利姬,是结构性的不平等,让她们渴望更多的钱、畸形的爱。有人因为性别受到戕害,对女性的拐卖与性侵,是必须长期关注的严肃话题。别让她们平白消失。我们也关注媒介中的“自己”。执笔、执导筒的人,怎样描状“女性”?女儿、妻子、母亲、工作者……多种角色切换,多重宇宙翻腾,我们因为能够看见彼此而没那么害怕。因为“女性”,是相似的经验,是共同的姓名。手捧新地图,寻找新大陆。
2023年3月8日
其他

神奇小鸟在哪里?

左右滑动图片详细了解小鸟↓下次见面,希望你能认出我哦~文中鸟类插图来自百度图片,经AI漫画风格处理鸟类详细资料参考“懂鸟”小程序及《中国鸟类观察手册》整理参考资料:[1]中国气象局.
2023年3月5日
其他

他们需要的,只是一台最“朴素”的电视机

中国的电视产业诞生于上个世纪50年代。看电视,曾是一种先进现代生活的象征。20世纪80年初,民间流行把电视机仙桌上,和“福、禄、寿、喜”四大神仙并排,奉为“科技神”
2023年2月25日
其他

这家奶茶店越多,城市经济越差?

即便是县城和小镇,对奶茶、果汁、咖啡的消费也已逐渐融入生活,成为习惯。不同品牌的茶饮连锁如基础设施一般,在街头小巷迅速铺展。“你爱我,我爱你,蜜雪冰城甜蜜蜜”。蜜雪冰城是其中最常见也是最独特的一员:超低的客单价(2元的冰淇淋,4元的柠檬水是其王牌产品)、超多的门店数(据极海品牌监测数据,截至2月13日,蜜雪冰城以24777的门店数位列茶饮果汁类连锁第一,门店数是第二名书亦烧仙草的三倍),让它成为实至名归的“下沉”典范。主打三四线城市,将门店扎入各个乡镇,蜜雪冰城从不避讳自己对下沉市场的野望:连董事兼总经理张红甫,也在自己的创业日记中将其形容为“土里刨食”。充足的门店数充分释放规模经济,但同时也招致了一个流传甚广且不太正面的判断:蜜雪冰城越多的地方,经济越不发达。奶茶作为一种非必要的消费品,经济越差的地方门店反而多?这个貌似悖论的判断(下文我们姑且简称它为“蜜雪判断”)引起了我们的兴趣,它能否找到数据支撑?“蜜雪指数”有没有可能成为“星巴克指数”那样衡量城市发达程度的指标?似乎不太靠谱我们挑选了一些常见的经济指标,与蜜雪冰城在全国各个城市的门店数进行回归。所有指标回归结果皆显著(p
2023年2月15日
其他

开工第三天,心还在回家的列车上

今年春运的返乡路上,遇到了更多的人春运,被称作“地表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保罗·索鲁,这位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搭绿皮火车在中国四处旅行的作家在书中感慨:“中国的农历新年到了。全国上下都忙碌起来,街上有人放鞭炮。这个时候,车上都挤满了赶着回家的乘客,在这种情况下出行几乎不大可能。由于买不到火车票,我只好在这里待到了春节结束,之后我又重新上路,向西出发了。”[1]也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人民日报》开始使用“春运”一词用来描述春节期间的交通运输情况。春运是伴随现代化而生的现象,人们不再固守乡土,流动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成为获得“更好生活”的途径之一。[2]新冠疫情的出现,也曾让一年一度的大规模人口流动按下了减速键。三年来,历史的列车呼啸而过,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调整为“乙类乙管”后,我们用数据定格了2023年的春运“路况”。在2023年春运开始的前一天,春运工作专班副组长、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徐成光便在国新办发布会上研判,2023年春运期间客流总量约为20.95亿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99.5%,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70.3%。[3]春运返程的号角在春节假期结束后吹响,一般而言,春运客流量最高峰通常在正月初六前后出现,2023年春运客流量也正是在正月初六达到最高峰。我们回顾过去四年的春运情况时发现,自疫情以来,春运全国发送旅客量显著减少,2020年,全国春运发送人口总量为14.6亿,2021年人数锐减到8.4亿,而在还没有疫情的2019年春运期间,春运发送人口总量为29.3亿。整体来看,公路交通是旅客们最常见的选择,其次是铁路和民航。2021年《关于全力做好2022年春运工作的意见》指出:“组织引导错峰出行,减少人员流动,坚决防止‘一刀切’和‘层层加码’,减少对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疫情让回家团圆的道路充满了不确定性,2021年“非必要不返乡”成为防控疫情的倡议。2023年1月8日成为疫情政策的转折点,该日起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春运期间各部门将科学精准执行疫情防控优化措施,乘客无需提供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健康码,不再开展落地核酸检测。人们似乎可以在春节返乡时轻装上阵,卸下一些身心负担。好像可以正常回去了,不用担心被隔离、被嫌弃、被冷眼相看。——星星
2023年1月30日
其他

远方正在向您招手

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驻足欣赏烟花,图由采访者提供年味的余韵尚未散去,春节假期已经走到尾声。兔年的第一页日历上,人们圈划着各自的生活轨迹:“打工人”回到了熟悉的岗位,大年初七准点开工;学生们即将回到课堂,告别那张熟悉的电子屏幕。新的一年,我们都在想象和重建生活的新秩序。在“畅想远方”的热闹图景中,第一批选择出境的游客已经踏上旅途:东南亚的热带风情、欧洲的人文艺术、中东的“壕气”建筑……他们也用各自的生活,丈量了这场跨境旅行的意义:时隔三年的家人团聚、一见如故的“世界朋友”、暂离单调生活的一场探险……出境游政策放宽后,哪些国家更受游客偏爱?热门旅游地的出入境政策有何差异?身处变化中的游客,对“出境游”与“重新出发”有着怎样的理解和感受?这一次,RUC新闻坊采访了多位已出境或计划出境的游客,并收录了其中4篇“旅行日记”。让我们跟随着他们,一起来场自在畅快的“云出境游”吧!一、出境游目的地,东南亚仍是首选根据同程旅游数据,1月8日,出入境机票订单量同比增长628%,创下自2020年3月以来的峰值;通过同程旅行预订机票的中国出境游客,飞往了全球53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个城市
2023年1月28日
其他

点击收获活蹦乱跳新春小兔!

如果想要实现视频开头由远及近的效果,需要新建—摄像机。同时打开其他视角视图,给摄像机调整前后位置,并打上关键轴,便可以实现由远及近的推镜效果。9.
2023年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