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枫老苑

科技

话语权来自实力而不是音量,龙的翻译是Loong还是Dragon

龙年了,龙究竟应该翻译成Dragon还是Loong成了话题。直到最近,还不知道龙还有过Loong这么个译名。看到过龙芯用Loong这个名字,还觉得奇怪。有说法19世纪初英国传教士马什曼的著作提到中国龙时,注音用的就是Loong,但解释用的是Dragon。后来,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编纂的首部《华英字典》将龙译为Dragon,沿用至今。西方龙vs中国龙现在,中国网民对中国龙被译为Dragon表示不满,一致要求改译为Loong。浙江省委宣传部也下场了,声称中国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龙”等传统文化符号出海已成大趋势;龙的翻译事关文化自信,文化定义权和话语权,“不可不较真”。希望这只是浙江省委宣传部里一些人的个人见解,老实说,国家有很多事需要关注,把精力用在这上面,是用错了地方。如果要中国化,用拼音,龙应该是“Long”,但必然与英文里现有单词long(长)相混淆,不妥。然而,Loong算什么?既不符合中文拼音,也不是英文里约定俗成的说法。这只是当年一个传教士用来罗马注音的标注。对于绝大多数现代英语人士来说,是个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的说法;对于中国人来说,也谈不上体现中国的文化自信、文化定义权和话语权,这根本不是中国人发明的说法!也不反映“龙”的任何特质,只是个发音相近的表述。这才是妥妥的半殖民地时代的遗迹!如果要就“龙”较真的话,中国不再用China,中国人不再用Chinese,中文也不再用Chinese,而是用“Zhongguo”、“Zhongguoren”、“Zhongwen”岂不更体现中国的文化自信、文化定义权和话语权?龙只是象征,中国才是本尊啊。哪有象征比本尊还要重要的道理?那豆腐(toufu)、功夫(kong
2月13日 下午 7:30
其他

中国反激光新成果,白菜价的防护材料打败了激光武器

5月号的《兵工材料科学与工程》发表北理工高丽红团队的论文,用硼酚醛树脂实现了高效激光防护。最有意思的是,硼酚醛树脂是低成本粘合剂,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硼酚醛树脂产地,工业级硼酚醛树脂的成本只有每公斤7元人民币,呃,比大白菜还是贵一点,不过作为激光防护材料,真心不贵。高丽红团队在实验中发现,对涂敷2.5毫米改性硼酚醛树脂的部位用每平方厘米500瓦功率的激光连续照射15秒钟,基体表面温度只上升到230摄氏度,低于铝材的熔点约400摄氏度。换句话说,铝制弹体在这样的激光照射下基本可以确保无损。这是超过已知激光武器达到的最高能量密度。如果地面的激光武器达到3兆瓦功率,在反洲际导弹的高度上,大概能达到每平方厘米300瓦的功率密度。美国现在达到武器级的激光只有300千瓦的功率,兆瓦级激光武器还在研制中。硼酚醛树脂是碳化型烧蚀材料,在高温下,自身迅速气化,通过气化热带走大量热量,剩余材料的绝热性能确保热量不致传递到基体。陨石进入大气层通常是通过这种烧蚀机理避免在再入高温下直接爆炸、解体,航天器再入时也是用一样的烧蚀层保护载人舱和设备舱,常规的高速导弹、无人机同样用烧蚀材料进行热保护。纤维增强酚醛塑料属于碳化型烧蚀材料,以纤维或布为增强材料,以浸渍酚醛树脂为基体制成复合材料,具有抗烧蚀能力好、碳层强度高、碳含量高和工艺性能好等优点。当然还有便宜。另外还有玻璃类的融化型烧蚀材料和碳-碳纤维等的升华型烧蚀材料。高丽红团队当然没有直接用工业硼酚醛树脂,而是掺加了碳化硅、二氧化锆、碳黑等无机粉末,这些依然是相对低成本和常见的材料。不过基体硼酚醛树脂就是直接从市场上买来的,毫无特别。通过对实验结果仔细检查发现,烧蚀孔洞的基底有很多球状颗粒,具有玻璃类的性质,可能是由添加的材料形成的。也就是说,改性硼酚醛树脂或许融合了碳化和融化两种烧蚀机制,互相加强散热效果。这对于反激光作战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中国的弹道导弹、高超音速导弹和卫星的激光防护很重要,也对低成本无人机的反激光防护很有意义。在中国高超音速导弹大幅度领先的压力下,激光武器的研发成为美国武器发展的重头戏,每年投资10亿美元以上。一旦武器化,投资强度还将极大增加。价廉物美的硼酚醛树脂不至于完全“破解”激光攻击,但迫使激光武器的功率极大增加,对改变导弹-反导平衡有巨大意义。即使对于低成本的小摩托,涂抹一层硼酚醛树脂既不昂贵也不费事,但战术级的激光武器就有效距离极大压缩了。高丽红是北理工本科和硕士材料专业毕业的,法国马赛中央理工大学固体材料和纳米科学博士,2012年博士毕业,2013年加盟北理工,担任讲师,2016年在北理工提升为副教授,2020年获得博导资格,2021年提升为长聘教授。这是北理工网站信息:入选军委科技委“军事青托”人才工程,获得2020年度国防进步二等奖(排名第2),获得硅酸盐学会青年科技奖,担任材料加工系系主任,
2023年6月13日
其他

世界经济两大公害:美国债务,中国顺差

世界经济有两大公害:美国的债务,中国的顺差。美国债务危机眼下这一波是过去了,但说美国债务是公害,没人会反对。说中国顺差也是公害,反对声会一大片。但这两件事情最终都是损害世界经济健康的。只是公害与公害不同,坏公害是有害无利,如美国债务;“好公害”在带来损害的同时,毕竟还是创造了很多益处,如中国顺差。美国债务已经离谱了。耶伦说到,按照现在的速度,到2033年,美国债务可能达到51万亿,比现在再增加20万亿,或者说比现在再增加一个美国GDP。实际上耶伦还是“客气”了,按照这几年每年1.4万亿的速度,2030年可能就51万亿了。51万亿美债也意味着美国债务对GDP的比值达到日本的水平。日本“失去的10年”变成“失去的30年”,正在向“失去的40年迈进”。债负对日本发展的影响是有意思的话题。另外,安倍的“三支箭”统统落空,也对拜登的“重建美国”是有用的提示。美债是不是可能违约已经是老话题了,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多争无益。不争的是:美债上限会继续提高,但美国要“一切照旧”已经很难。麦卡锡说每一个美国婴儿一出生就背负10万美元的债务。他没有说的是,这些婴儿大半可能一辈子就积累不起10万美元的储蓄。美债违约的话,美元信用暴跌,大批美债持有者破产,影响不可估量。很多银行即使本身状态尚好,可能因为大量持有美债而遭到挤兑。世界上没有银行可以经得住挤兑的。其他机构或者个人即使不受到挤兑冲击,也会因为持有美债作为抵押,而丧失信用,大大增加经营成本。更加长远的影响就不用多说了,坊间已有大量分析。美债不违约的话,且不说坊间已经大量分析的政府开支削减的影响,继续增高举债将吸收掉国际国内游资,使得一般经济投资的来源枯竭。据报道,近期美国企业集中发售巨量债券,估计就是抢在国债之前,尽量吸收投资。世界上游资不少,但游资是追着回报去的,信誉与回报是成反比的。美债历来靠信誉吸引投资,现在要靠回报的话,进一步提高举债成本,增加美债上限的压力。美债作为公害,已经到了无解的地步了。中国顺差呢?这是完全不同的另一个问题。欧美供应链去中国化甚嚣尘上,也确实有大量外贸企业在艰难地开着顶风船,但中国贸易顺差逆势增长。2022年已经是高得吓人的接近8800亿美元,2023年很可能突破10000亿美元。中国对美国顺差有很长时间了,但中国对世界其他地区的贸易平衡其实并不一直是顺差的。在2005年以前,中国对世界其他地区是逆差,但之后顺差一路升高。现在,中国对美国的顺差只占总顺差的一半不到。也就是说,在2005年之前,中国和全世界一起赚美国的钱,但赚不到其他国家的钱;之后,中国全世界的钱一起赚,而且越赚越凶,现在是伙同全世界一起赚美国的钱了,轮到越南、孟加拉等对华逆差、对美顺差了。中国也早就过“8亿件衬衫换一架波音”的时代了。比较2002年到2022年中国对波兰的出口构成,不难看出,中国已经牢牢霸占中高端到中低端产品,小电子还有一席之地,但衬衫、鞋帽之类已经“落榜”了。中国依然在出口衬衫、鞋帽,但价值已经“微不足道”。随着中国电车的爆发性发展,中国出口和顺差将冲一波新高。但这是有问题的。除了美国和欧盟,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经得住这样年复一年的中国顺差。人民币互换也是有限度的,基础是有足够的产品可以互换,否则中国就拿了一大堆莫名其妙的货币,干什么用呢?长期高额顺差也意味着持续的单向财富转移,要引起公愤的。要平衡外贸,只有三个办法:1、
2023年6月9日
其他

高超音速导弹打航母,点评《基于墨子系统的对舰打击策略与分析》

这就是那篇大名鼎鼎的高超音速导弹打沉“福特”号战斗群的文章。看来是硕士论文改写的,曹红松只是通信作者,都不一定是直接的导师,可能只是徒子徒孙带的硕士。不能因此推断文章的份量,但力度也确实降低了。然而,这样“指名道姓”地打“福特”号及战斗群,舆论上的震撼效应还是很大的。有人把全文挂到网上,正好点评一下。墨子是中国自主研发的三维可视化兵棋推演系统,没见识过,具体情况只有猜测。文章首先按惯例,回顾了国内公开文献的有关研究,本文的重点在于反舰作战步骤不明确、弹药浪费和改进方向不明确的问题。确实,后来的三波攻击强调的就是“打击-评估-再打击”。看来之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饱和攻击、确保摧毁。在仿真设定中,红方只有海上侦察预警可用,包括海上巡逻侦察飞机。不出动卫星和潜艇,红方也限定使用反舰弹道导弹,但估计墨子系统可多域仿真,海陆空天可以一起上的。蓝方舰队在“我某岛北偏东78度、174.58公里处”。开始以为78度是经度或者维度,想想不是。上海是北纬31.2度,东经121.5度;台北是北纬25度,东经121.6度。白令海峡也只有北纬65度,北纬78度要到北极区域了,东经78度则到喀什那儿去了,肯定都不对。搬出“解读”大法,这应该指台湾东偏北78度约175公里处,大概台湾东北宫古岛以北的样子,离温州300多公里的距离。“174.58公里”有点奇怪,为什么不取整为175公里?100海里为185.2公里,100英里为160.9公里,不知道这个174.58公里是哪里来的。一方面,这里离大陆很近,不出动高超音速反舰导弹,就是基本的海空潜,也能确保打沉美国航母。另一方面,这确实是拦截解放军海空跨海攻击的良好位置。回到1996年,这是合理的位置;快进到2023年,这是不合理的位置。不过硕士论文总是要基于某种假定的,这里就不抠这个细节了。这也是可以不用卫星的道理。在这个距离上,出动什么飞机都能监视美国航母位置。蓝方舰队包括“福特”号航母、“圣哈辛托”号(“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4艘“伯克IIA”级驱逐舰(用DDG103“特拉克斯顿”号代表)。巡洋舰在航母前方40海里处,驱逐舰围绕航母8-10海里环形散开。中国的高超导反舰导弹射程远远大于温州到目标的300公里,海岸部署可能都太近了,所以文章里考虑的是最小射程与安全性,把发射阵地选择在靠后的华东、华中和华北、西北。A1~4阵地发射A类导弹,B1~2阵地发射B类导弹,每个发射阵地带弹4枚。A类导弹具有80%的可信度,100%的穿透率,4200个毁伤点,射程2000公里,速度M11,巡航高度30000米。B类导弹具有90%的可信度,100%的穿透率,4200个毁伤点,射程4000公里,速度M11,巡航高度30000米。射程越远,迂回越大,越不容易预测弹道。但文章强调“无航路规划齐射方式”,看来就是直直地打过去。不知道墨子里可信度的定义是什么。导弹一般有可靠性、到达率、命中率、毁伤率等指标。可靠性是自身的,80%的可靠性意味着100枚导弹打出去,有20枚可能自己失效,实际上只有80枚靠得住。到达率是突防武器特有的,考虑到被拦截的概率,也可以叫突防率。如果到达率为70%的话,那80枚最终飞出去的导弹只有56枚能最终抵达目标。导弹有固有的命中率,假定为80%,那56枚导弹里有44枚能命中。命中之后有固有的毁伤率,假定为80,那44枚命中的导弹只有35枚能摧毁各自的目标。这是导弹各打各的情况,多打一的算法要调整,但意思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在墨子系统里,毁伤点应该和毁伤率是一路的,用累计点数计算毁伤效果。航母的血条是7700个毁伤点,所以1.83发导弹命中就可击沉。巡洋舰、驱逐舰的血条未知,看后面的内容,0.61发,那是一发入魂。穿透率应该就是到达率或者突防率。可信度是可靠性和命中率的组合?不知道。但24枚导弹里,累计只有1枚失效,看来也不是。这个可信度到底是什么,还需要了解。有人质疑两发导弹就能击沉航母,太乐观了。但高超音速导弹的动能大,加上CL-20装药,确实有可能就是这样的杀伤力。“伯克IIA”级驱逐舰0.61发就能击毁,说明的是同样的问题。鹰击82击中一发大概是不够的。在设定里,蓝方航母带16枚海麻雀和42枚海拉姆,巡洋舰带18枚标3、60枚标6、104枚海麻雀,驱逐舰只带24枚海麻雀。海麻雀的型号有所不同,这是因为航母是倾斜的箱式发射,巡洋舰和驱逐舰是Mk41垂直发射,但导弹性能是差不多的。海麻雀都是增程的ESSM,不是“古典”海麻雀,射程46公里,最大速度M4,代替早期标1、标2,但只能打飞机和掠海反舰导弹,对反弹道导弹或者高超弹的俯冲段只有有限拦截能力。对美国海军来说,这个便宜,“只有”100-180万美元一枚。海拉姆用响尾蛇的弹体配毒刺的导引头,更便宜,只能用于近程点防御,对这里的反导没用。标6是防空反导两用的,防空为主,用AIM-120C的主动雷达导引头,具有A射B导能力,但反导只有末端反导能力,射程240公里。约500万美元一枚。标3是反导专用的,中段反导和末端反导通吃,甚至具有打低轨道卫星的能力,价格也昂贵得多,可高达1800万美元一枚。有意思的是,文中把所有中高空防空能力统统集中到巡洋舰上,驱逐舰一共只有24枚海麻雀。驱逐舰上海麻雀是一坑四弹,24枚不能平均分配,可能2艘带2坑8枚,另外2艘带1坑4枚?这个配置有点奇怪,可能是便于墨子上的设定和计算?不过对本文来说,海麻雀怎么配置无所谓,反正不顶用,但标6应该更加均匀地配置,避免单点失效,毕竟“伯克IIA”搭载标6没问题。标3就需要火控的配合了,不是有Mk41垂发就能发射的。文中还为蓝方配备了软防御。航母、巡洋舰和驱逐舰各配备2台SLQ-32(v)6电子战系统,巡洋舰、驱逐舰还配备箔条、红外干扰弹、纳儿卡主动干扰弹(诱骗声导鱼雷用的),驱逐舰还有漂浮诱饵。电子战系统的干扰率设定为35%,箔条弹20%。驱逐舰紧贴航母,软防御的作用更大。蓝方拦截策略设定为:标3在最大自动开火距离上开火,每个目标默认发射2枚;海麻雀对超音速反舰导弹2发齐射,亚音速弹1发(只需要1发),弹道导弹1发(只有发射1发的时间窗口)。标2、海拉姆的发射策略和海麻雀一样,自动开火距离大于最大开火距离,也就是说,早早准备好,一进入最大开火距离就立刻开火。估计这是墨子的默认设定,因为这里并没有超音速和亚音速的反舰导弹参与。舰队受到攻击后,忽略电磁管控,并向航母靠拢。文章中没有提,但估计这和侦察、战果评估有关,需要通过电磁信号辅助确认航母和舰队情况。战斗一旦打响,电磁静默也确实不再可能。在这样的近岸设定下,解放军用电磁侦察比前出空中侦察还要快捷。在这个策略下,显然,第一波高超弹把标3消耗完的话,后面就随心所欲了,标2用处较小,海麻雀、海拉姆根本没用。但在已知中国拥有反舰弹道导弹和高超弹的情况下,美国航母舰队会只带18枚标3就来骑脸踢场子?这个假定不合理。在这个战位上,更加合理的假定是4艘伯克IIA至少有2艘把标3、标6增加到接近巡洋舰的水平。现在的配置可能偏重巡航导弹和反潜导弹,有用,但不合适。但在蓝方只有18枚标3的情况下,红方的三波攻击是合理的:第一波消耗掉蓝方的标3,第二波是打击主力,第三波跟进和扫尾。根据毁伤点、干扰率、防空导弹拦截率,文章计算出击沉航母需要3.5枚B弹,实际赋予4枚。击沉驱逐舰只需要0.61枚B弹,所以各1枚,以针对驱逐舰软防御较强的情况。巡洋舰离发射阵地最近,B弹用光了,用A弹,因为硬防御能力较强,需要1.31枚,最后分配2枚。20轮蒙特卡洛仿真后的计算结果墨子采用兵棋推演通用的蒙特卡洛仿真,也就是说,用计算机”掷骰子“。在最简单化的情况下,在黑白各半的区域中,无数次掷骰子下来,落在黑区的概率应该是0.5,但在某一次中,既可能黑,也可能白。人工兵棋推演也是一样,只是换成真的掷骰子,以体现真实世界中的随机性。20轮下来,巡洋舰和航母100%打沉;驱逐舰平均打沉3.6艘,也就是说90%的概率,10次中有9次被打沉。够了。红方导弹故障总数1,被拦截总数7.8,击中总数7.1枚,落空总数6.5枚。标3击中总数7.8枚,落空总数10.2枚。必须说,这还是简单化、有利化的设定。实战条件下,美国航母舰队的反导配置会更强,中国导弹的可信度可能也会低一些。但这些是具体数据和设定的问题,方向是明确的,在中国反舰高超音速导弹和反舰导弹导弹的射程范围内,美国航母舰队的生存力非常成问题。这还是没有空中、水面、水下打击的简单情况,实际打击会更加复杂,更加不好对付。近炸试验是美国海军特有的,世界上独此一家,用于测试在附近爆炸对舰体和设备的震撼作用,所以英文里叫shock
2023年6月8日
其他

再谈美国为什么急着与中国恢复接触

前文回顾美国对李尚福的制裁成了自找的大难题美国急于与中国恢复接触。首先是外交层面,然后是经贸和科技层面。在特朗普时代,美国切断了基本上所有层面
2023年6月5日
其他

美国再工业化为啥屡战屡败

美国再工业化不是从拜登或者特朗普开始提出的,奥巴马就提出了。要是和美国中产阶级萎缩和重建联系起来,再工业化的想法开始得更早。美国崛起是与工业化同步的,蓝领中产阶级是美国梦的核心,而不是洛克菲勒、卡内基、范德比尔特或者盖茨、扎克伯格、贝佐斯。但资本的本质是逐利,工业资本主义必然向金融资本主义演变,汗生钱向钱生钱演变。尼克松废除金本位,为金融资本主义打开了大门,格林斯潘的低通胀高增长则为金融资本主义插上了翅膀。美国去工业化的第一波以并购和拆分为特点,众多公司在合并重组中形成规模经济,共享资源和市场,削减冗余,并剥离低绩效部分,资产拍卖,员工遣散。这造成工人和工会的强烈反弹,要求在合并重组中保障工人的收入和福利,尤其反对解雇。一时间,席卷行业的工会罢工风起云涌。第二波接踵而至,这一波以产业转移和外包为特点,目的地首先是墨西哥,然后就是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在三十年代罗斯福新政中,工会权利得到法律保障,资方不得阻拦工会的建立和运作。同时,工厂的运作和关停依然是资方的权利。因此,罢工和工资要求超过资方能接受的极限后,关停并转和产业外包就成为自然的选择。第一波消灭了弱势行业的就业,第二波消灭了非强势行业的就业。真正强势的行业永远是少数。两波下来,美国蓝领中产阶级遭到重创。中产阶级是美国社会的中流砥柱。中产阶级萎缩导致贫富分化。美国的财富还在高速增长,但加速向富人汇集,带来一系列经济和政治问题。中产阶级是最大的纳税群体。穷人是纳不了什么税的,不吃政府救济已经很好了。富人那里也抽不到多少税,他们有太多的避税天堂。中产阶级萎缩也使得增税还是减税成为极端纠结的问题。穷人越来越多,需要多征税才能发放足够的补贴,但增税最后都落到税负已经很重的中产阶级头上,富人那里还是通过各种避税天堂逃税,加剧社会不平等。减税更加纠结,中产阶级这里没有减多少,富人倒是受益多多,同样加剧社会不平等。中产阶级在经济上独立,这是在政治上独立的经济基础。中产阶级也有文化,这是在政治上独立的思想基础。中产阶级是全社会在政治上平衡理性的关键。中产阶级萎缩是当前美国民意分裂、族群对立的原因之一。美国早就明白需要通过再工业化来重建蓝领中产阶级的道理,中国崛起则为美国再工业化增加了政治和军事上的急迫性。中国崛起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去贫困化壮举。中国还算不上发达国家,但已经很难面不改色心不跳地继续自称发展中国家。中国的成功打破了只有欧美才掌握致富密码的神话,并在有意无意中对欧美的自由民主主义意识形态带来巨大的挑战。中国的崛起在本质上是经济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自由民主主义意识形态要证明优越性,只有通过重建经济健康来重建社会公正,因此美国的再工业化事关国本。在军事上,美国已经习惯了碾压性的优势。在二战时代还主要是量的优势,战后则是质与量并举的优势。但中国才是现在世界上唯一的制造业超级大国,美国的量的优势已经不再,质的优势也岌岌可危。只有重建工业基础,才能可能继续保持军事优势,当前的芯片战就是美国再工业化的切入点。但美国的再工业化从解决就业和壮大中产阶级开始,到现在的与中国竞争,已经折腾过几轮了,统统失败。当前拜登的大动作总算过了国会关了,然后又有石沉大海的迹象。为什么?因为水土不服,再工业化不能是政府这里剃头挑子一头热。美国政府主导的经济建设是有成功先例的。在30年代罗斯福新政期间,政府主导的公路、桥梁等基本建设为停转的美国经济推动了第一把,美国经济机器重又转动起来;在40年代,政府主导的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航空是军用的,但军转民后壮大成支柱产业。但那是有条件的,这条件就是美国的工业化土壤依然肥沃。土壤肥沃的话,撒一把种子,浇一点水,作物马上就茁壮成长了。但土壤贫瘠化后,光撒种、浇水就不够用了。对于美国来说,工业化的土壤在于商业资本,在于民间的投资、创业、就业热情。政府投资需要拉动商业投资。政府投资只是催化剂,商业投资才是反应物。问题在于:美国政府对再工业化很急切,但美国商界并不急切。对于割政府的韭菜自然很起劲,但到了要自己砸下真金白银和汗珠泪水的时候,就畏缩不前了。这不奇怪。商业资本是逐利的。再工业化要从基础建设开始,通过基础工业,然后才谈得上利润更高的最终产品制造。工业投资不仅回报周期长,回报率也不高,还要受劳动力招聘和培训、劳资关系的困扰,比股市、汇市炒作的周期要长不知道多少倍,而且风险大、麻烦事多。美国大公司将制造外包,自己只留下研发和营销,也是为了避开长周期、低回报和劳动力问题。对于游资来说,彻底金融化,连研发和营销都最好摆脱,资金使用更加敏捷,回报和避险都更加快捷,再工业化真是毫无动力。在急功近利的现在,创业也不再是为了守业,而是为了快速变现。因此,只有投资少、见效快的产业才是创业重点。而且必须能迅速形成完整的产品系列,便于打包上市或者待价而沽。很自然地,创业远离美国现在最需要的交通、能源、通信建设,更是远离钢铁、机械、电机、芯片等基础工业。在就业方面,大工业的岗位收入优厚,但入职要求也高。在中国,理工科是读大学的当然首选,大多数情况下,只有读不上理工科才选别的科。在美国,理工科需要“人见人怕”的数学,“学渣”自然远离理工科,“真学霸”青睐医科、法律(MBA需要本科毕业,但本科学什么不太讲究),只有“怪学霸”(nerd)才会去读理工科。从外国引进人才不是没有问题的。欧洲STEM人才枯竭的问题至少和美国一样严重,苏联和东欧的韭菜早已割完了。中国人才流入由于政治原因和回流吸引力而减少,印度人才则有独特的问题。只说一点:除了IT和高校,在一般制造业里,印度STEM人才鲜有安心具体STEM岗位的,一有机会就往项目管理、营销、管理转的才是多数,这与中国人很不相同,原因和分析就不在这里展开了。STEM人才稀缺是美国的顽症,家里有一个中学科学老师(初高中理化生不分科)都是“家有学霸”的感觉,这对再工业化是难以跨越的门槛。从个人方面来说,基础深厚是“邪道”,适应能力强才是王道。除了专家医生(心脏外科、视网膜修复等)、大学教授这样的“终身制”岗位,大部分人频繁更换工作岗位。即使是理工科毕业生,往往只有初入行时从事专业,很快就往项目管理、技术服务、行政和商务管理方向转。管人、管钱才是上升通道,这是普遍认知。FIRE(Financial
2023年6月4日
其他

美欧对中国的妖魔化有意外的好处

过去二三十年来,美欧媒体不遗余力地妖魔化中国。你要是光从美欧媒体中了解中国,中国的成就都是石头缝里蹦出来,中国的制造业都是美欧公司“无私”带来的,中国的财富都是从对奴工的压榨和对美欧出口中取得的,中国的科技是从美欧盗窃的,中国没有人权,没有言论自由,人民生活在恐惧中,政府掌管人民生活的每一个细微末节。这是比1984还要1984的地方,只因为奥威尔的格局太小,想象不到集权加大数字监视的恐怖。这里面有太多的谎言,太多的诽谤,常常弄得海内外中国人怒火冲天。但反过来想一想,或许应该感谢这样的妖魔化,否则中国可能面临无法对付的难民危机。看看现在的美墨边境!要是中国边境也来上几万、几十万、几百万难民,这是不可承受之重。美墨边境大概3000公里,中国陆地边境可是差不多23000公里!中国边境有很多段难以通行,但不要低估绝望的人们的意志和办法。即使在喜马拉雅山上的中印、中尼、中巴边境,依然有不少可以通行的山口。这些山口容易把守,但还有很多绕行的小路。巴基斯坦-阿富汗边境的高山一样难以通行,但尽管美军严加防守,塔利班和基地人员如履平地。云南这里的大山更是几乎不可能封死,千百年来边民就是从各种山路进进出出,边境对他们只是一条可有可无的人为的线。广西这边也是一样。新疆这里,南疆边境要是这么不可通行,就不会有那么多东土份子渗入了。北疆阿尔泰山不比南疆难以通行,伊犁那一带更是便于通行。蒙古边境荒凉,但没有什么不可通行的。东北有界河,但一条河就能挡住难民的话,欧洲就不会有地中海非法移民的问题了。美墨边境也有界河。中国周边有难民会想偷渡进入中国吗?就近年主要的难民源地来说,并不少。阿富汗、缅甸就很多,大量阿富汗难民往欧洲去了,大量缅甸难民往澳大利亚去了。从电视上的生活条件来看,菲律宾、印尼、孟加拉、印度、巴基斯坦人都有理由往中国润,更远的叙利亚难民能一路跑到突尼斯、摩洛哥再偷渡,没有什么不能路径阿富汗、巴基斯坦偷渡的。更加遥远的非洲还有很多人渴望通过偷渡改善生活,欧洲最近,但遥远的东方可能也没有那么遥远。中国的生活条件还不如欧美,但比这些地方要好太多,对大部份亚洲的“难民源地”也要近很多。难民也是有分别的,有的是非“最好的”目的地不润,那就不一定会有往中国跑的意愿;更多的是“比现在好就行”,那中国就是有强大吸引力的目的地。问题是,美欧媒体大肆宣扬中国在新疆迫害穆斯林,100多万维吾尔人关进集中营,哪个穆斯林还敢往新疆润?东南亚这边,历史纠葛和现实中对中国的妖魔化造成民间各种对中国的敌意,也使得人们宁愿投身怒海,也不愿走陆路偷渡中国。中国的语言、就业环境和户口、身份证制度也使得偷渡很不现实,即使进入了中国,也无藏身和谋生之地。除了东南亚的人,别的地方的人偷渡到中国,几乎一眼就能认出来,根本不可能隐藏和谋生。美欧媒体对中国的妖魔化越成功,偷渡中国的人越少。中国或许在很长时间里都不会有难民涌入的问题。叙利亚、阿富汗难民大量涌入欧美的时候,不断有人问我:为什么中国不接受难民?我说:他们不去中国啊,又不能强迫他们去。他们语塞,只能强词夺理:那就强迫他们去!切,人权呢?自由呢?法制呢?其实,是美欧话语权太大、妖魔化太成功了。这大概是意外的好事。到中国话语权足够大、不再可能妖魔化的时候,大概一带一路也有点样子了。东南亚发展起来了,中亚也发展起来了,最好西亚也发展起来。这样,“落差”减小,偷渡的动力也减小。更远的地方要偷渡也首先在“外围国家”落地。难民问题上,就怕美国、欧洲这样,落差太大,距离太近。这几天美债上限问题掩盖了美国所有其他问题,其实美国现在的非法偷渡问题大大的。美墨陆地边境是大问题,墨西哥湾和东西海岸的海上偷渡问题也会来的。难民也是先易后难的。美欧自我标榜人间天堂越成功,偷渡的人越多。南美也是生育率高、就业率低的地方。非洲生育率更高,更贫困,欧洲被偷渡搞得苦不堪言,就不说了。美国对李尚福的制裁成了自找的大难题中国在仿真演习中用高超导弹击沉“福特”号战斗群武统准备需要扩大到第一岛链里所有国家地摊经济要避免一管就死一放就乱,欧美有现成的有用经验支持原创,分享、点赞、在看素质三连一气呵成
2023年6月2日
其他

美国对李尚福的制裁成了自找的大难题

美国急欲与中国恢复在事务级的接触。外交层面一直不是问题,布林肯访不了华,但第三国会面和电话对话还是有的,沙利文也会面了。现在商务层面也开始恢复了。美国最着急的是耶伦访华和奥斯汀-李尚福会面。王文涛与雷蒙德、戴琪已经会面了,耶伦访华估计快了。眼下火烧眉毛的美债上限有眉目了,这之后耶伦就该访华鼓动“救美国就是救中国”了。但香格里拉对话将在6月2-4日在新加坡举行。美方在5月初提议要求两国国防部长会面。5月29日,中国宣布李尚福将参加香格里拉对话。同日,中国正式通知美国,拒绝在香格里拉对话期间的国防部长会面。中国不乏在最后一刻才同意会面的先例,但这一次直接、明确拒绝,连在会上“偶遇”的机会都不给。不奇怪,美国不解除对李尚福的制裁,中国不会同意会面。李尚福曾主持总装,负责从俄罗斯引进苏-35战斗机、S400防空导弹事宜。为此,美国根据《以制裁反击美国对手法案》,在2018年对李尚福实施制裁,禁止通过美国金融系统进行任何交易,也不会获得美国签证。这本来就是恶心人的事。李尚福是现役上将,身居军政要职,比他位置低的人都不可能通过美国金融系统进行任何交易,也不可能到美国去旅游或者一般性的探亲访友,要去美国只可能是公务。美国的目的是吓阻中国官员不要做违背美国意愿的事,没想到中国直接把李尚福提拔到国防部长的位置。未来5年里,美国要与中国军队打交道,首先就要通过他。美国看到了这个问题,可能想抢先一步,也作为年初时美中解冻的一部分,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在2月就向中国提出,要与当时的中国国防部长魏凤和会面,中国拒绝了。中国外交部重申:美国不能一面要沟通,一面不择手段打压遏制中国。现在,美国试图自我解套,负责印太的助理国防部长拉特纳在智库研讨会上重申,制裁不会对两国国防部长在第三国会面构成法律障碍,为了保持军事沟通,避免风险演变成军事冲突,会面至关重要。这本身就是荒唐的。美国军机军舰滥用公海的无害通过权,逼近中国领空领海,制造冲突风险。美国要去风险,需要的不是会面,而是实际行动。另外,沟通是建立在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上的。离开平等和尊重,沟通毫无信用可言,是浪费时间。美国对李尚福的制裁毫无道理,这是对中国的不平等和不尊重,有什么可沟通的?美国政府内部对解除制裁估计有争论。拜登在G7期间提到,说解除对李尚福的制裁“正在磋商中”,但一天后,美国国务院发言人Matthew
2023年6月1日
其他

美国加快了在台海加强拱火步伐

美国在台海加强拱火。从一小撮反华议员开始,演变到美国政府的统一行动,最新动作当然是美国国务院改变对于一个中国的措辞。这是悄悄但决定性的转变。外交与安全是行政权,不是立法权,美国政府(包括白宫、国务院、国防部等)的动作意义远远大于议员的鼓噪。美国号称是没有殖民地的国家,但美国并非不想拥有殖民地,只是没赶上“好时候”。在东方,英国的殖民地是印度(包括现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兰卡和缅甸),法国的殖民地是印度支那。中国(尤其是江浙、沿海)则被美国看作是“自己的”。中国从来没有成为哪一个殖民主义大国的殖民地,一是因为中国太大,吃不下;二是因为殖民主义大国需要有缓冲区。在殖民主义大国主宰世界的时代,泰国是英国势力和法国势力的缓冲区,所以双方“说好了”,谁都不进入。西藏和新疆是英国和沙俄的缓冲区,大清只是个谁都不当回事的摆设。中国被瓜分了,还有英法德日俄的势力范围,其中清廷和北洋军阀控制地区被看作缓冲区。新中国成立时,美国有“谁丢了中国”的质问。但北朝鲜、北越成立类似的共产党政权时,美国并没有人费心质疑“谁丢了越南”、“谁丢了朝鲜”,因为那些地方并不是“美国的”。但是中国没有全丢,还有国民党控制下的台湾。在中美建交之前,台湾是“美国的”。在中美建交后,台湾依然是“美国的”,只是名义上不再外交承认。在一段时间里,美台关系确实冷却了,因为冷战需要美中关系更加密切。美国需要中国抗衡苏联,台湾利益先放一放。那也是解放军还是大步兵主义时代,解放台湾尽管是新中国成立第一天就明确的目标,但在军事上确实没有准备好。换句话说,台湾并未受到多少威胁。冷战结束时,苏联瓦解了,中国成为最大、最重要的共产党国家,在政治上“突然”成为美国仇视的目标。但中国崛起还在早期,美国自信一个手指头就能拿定中国,而且压倒优势将长期保持。中国虽然拥有导弹核武器,美国并不太当回事。在常规军事技术方面,美国最津津乐道的是歼-8用了20年还没有达到设计作战能力,“先进”的69坦还是T54的改进型。所以中国是仇视的目标,但不值得花功夫压制。相反,冷战打垮了苏联,和平演变“应该”能打垮中国。在“围堵vs交往”的大争论中,交往派最终胜出。不是因为交往派对中国有多友好,而是因为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和庞大的中国市场对华尔街有用。至于台海,维持现状就行,美国的“战略模糊”既保持低成本、低承诺,又足够威慑中国不至于单方面改变台海态势。台湾也满足于事实独立的现状。随着中国崛起的强化,台海政治态势根本扭转,台独诉求越来越急切。解放军从增加美军介入的代价开始,到断绝美国介入的成功可能,也根本扭转了台海的军事态势。美国的“战略模糊”不再管用了。“战略模糊”的要旨在于:既不承诺美国会军事介入,以免破坏“一个中国”的原则,刺激解放军主动攻台;又在美国真出手时,能对解放军建立决定性优势。现在美军是否还可能在台海建立优势是有争议的问题。争议在于美军仓促应战的话,几乎肯定要落败。但如果有足够的准备时间,美军是否有可能重建优势,对此美国不乏幻想。美军的准备从在亚太的重新部署,到直接在台岛驻军。这当然就是“战略清晰”了。从保住台湾来说,“战略清晰”比“战略模糊”更加靠得住。问题在于,解放军已经准备好了。那些“中国要到2027年(或者其他什么年份)才能准备好”和“普京必须在胜利日前结束乌克兰战争”一样,都是居心叵测或者纯属无聊的心理暗示,既非事实,也没有用。也可能只是西方出于任期制而习惯于要设定时间点的思维定势。中国可不这样,历史是一条连贯的长河,具体的时间点并无特别重要的意义。解放军要发动渡海进攻,今天就可以,这个时间由中国利益决定,不受西方臆测影响。西方对此实际上很清楚。但这带来一个问题:美军没有准备好,要准备好需要“战略清晰”,但“战略清晰”迫使解放军立刻进攻,准备不足的美军必然落败,使得“战略清晰”失去意义。美国无法跨过这个过渡期而不触发自取失败,这个死结使得美国卖不出这一步。另一个问题是盟国。即使过渡期可以通过奇迹而消失,美国需要拉上盟国才可能击败中国。中立的欧洲和亚非拉使得美国得失败几乎铁板钉钉,到时候连海上封锁都成为美国与世界为敌,而不止试图是绞杀中国。中国在世界上一般朋友很多,铁杆死党很少。美国自诩拥有世界领导力,盟国众多,伙伴国更多。但在与中国对抗问题上,美国很没有把握,到底会有多少国家跟着美国赴汤蹈火,更不用说火中取栗。乌克兰战争给了美国新的思路。美国在乌克兰拱火已久,从2014年开始,就开始训练乌军,向乌军提供装备,并支持乌军“夺回顿巴斯”。但美国的动机是蚕食,不是直接对抗。温水煮青蛙,一块砖一块砖地拆墙,而俄罗斯不敢真打。等到俄罗斯被迫动手的时候,一切都晚了。美国在台海也是一样,暗戳戳地拆砖揭瓦。普京也看到了,出人意料地真打了。普京震惊了世界,世界也震惊了普京。战前美欧发出种种制裁威胁,不仅语焉不详,也大大低于后来真正实施的烈度,一部分原因是美欧对公众反应的低估,没有料到更加强硬的制裁带来的政治好处。这是少见的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发生共振的情况,打破各种政治正确底线的对俄强硬反而带来大幅度的国内公众支持。这也是少见的美国的鹰派立场得到欧洲及广义西方国家(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加坡等)强烈呼应的情况。通常美国要推动强硬政策,不管是对俄罗斯、伊朗、朝鲜还是中国,都要受到欧洲及广义西方国家的牵制。乌克兰战争爆发后,欧洲率先禁飞俄罗斯航线,扣押俄罗斯海外资产,连标榜中立的瑞士也加入了,美国还“落后”了。换句话说,如果在台海造成在美国眼里“中国无端行动”的印象,美国有望通过公众反应解决长期困扰的盟国支持问题。因此美国需要暗戳戳但加强在台海拱火。乌克兰战争的经验很容易误读。在欧美高度团结的另一面,亚非拉国家也高度团结,都不愿站队美国,包括美国寄予厚望的印度和中东。在过去几十年里,美国在印度和中东不可谓不下本钱。印度是个独特的国家,热衷于利用所有人,拒绝被任何人利用。在乌克兰战争里,拒绝支持美欧,制裁俄罗斯。从国家利益出发,这没有什么不对,但过于利己容易导致别人也临危不救。好在印度处在南亚次大陆,巴基斯坦不算茶杯里的风暴,但也不过是浴缸里的风暴。面对巴基斯坦,印度没有生存威胁。中国的威胁更大,但只要印度不惹中国,中国根本没工夫来威胁印度。在QUAD里,印度也拒绝与美日澳同步,加强与中国的敌对。如果说QUAD是亚太北约,那第五条(“一人为大家,大家为一人”)对印度来说,也是单向的。印度被中国打的话,美日澳一定要打中国;美日澳与中国打的话,印度“不一定”。台海就是这样的情况。中东则是不同的情况。美国一直自以为控制中东主要国家,不仅控制石油贸易和海运,也通过军售控制国家安全和政治。美国自认为美国贡献对波斯湾安全具有决定性作用,如果不是美国实力的存在,伊朗的什叶派势力早就蔓延到沙特、阿联酋的逊尼派地盘了。同样,在伊朗革命前,美国的实力存在是阻止苏联势力南下波斯湾的关键。最重要的是,美国在维护“规则为基础的世界秩序”,有人打破规则,全世界都应该追随美国、共同惩罚“坏蛋”。美国忘记了几个问题:1、
2023年5月31日
其他

美债达成初步协议

拜登和麦卡锡都宣布:美债达成初步协议(agreement
2023年5月30日
其他

中国在仿真演习中用高超导弹击沉“福特”号战斗群

《南华早报》5月23日报导,中国《测试技术学报》杂志发表中北大学曹红松团队发表仿真演习报告,在20轮数字仿真演习中,用24枚高超反舰导弹平均击沉5.6艘美舰,达到基本保证可靠击沉整个“福特”号战斗群的目的。在演习中,“福特”号由“圣哈钦托”号巡洋舰(“提康德罗加”级)和4艘“伯克II”级驱逐舰护卫,共带有264枚防空导弹,包括能拦截高超导弹的SM-3。SM-3是为拦截弹道导弹优化的,包括中段拦截和末端拦截,没有显示过拦截高超导弹的能力,但在演习中假定有这样的能力。“福特”号战斗群还装备了各种电子战和干扰设备。火箭军发射阵地从戈壁滩到华中和华南,导弹分两种,A类射程2000公里,命中率80%;B类射程4000-5000公里,命中率90%。速度都可达到M11,A和B都只需要命中不超过2发就能击沉一艘美舰,不管是航母还是驱逐舰。在演习中,假定解放军只有海上侦搜,没有卫星,只有有限数量的高超导弹。火箭军首先从华中和华南发射第一波8枚A类导弹,吸引美舰密集拦截,从中消耗了大部分SM-3。然后,B类导弹从北方和西北发射,4枚瞄准“福特”号,其余4枚瞄准4艘“伯克II”级,另外从华中和华南发射2枚A类导弹,瞄准“圣哈钦托”号。这一波后,只有4艘美舰幸存,主要是“伯克II”级,因为本舰电子战和干扰能力较强而生存下来。及时评估战果后,火箭军发射第三波6枚A类导弹,力图击沉生存其余美舰。如前所述,20轮不同设定的演习下来,平均战果是5.6艘,基本可以认为,整个“福特”号战斗群统统击沉了,即使有漏网之鱼,有只有打捞落水官兵的能力,失去战斗力了。在战区还有任何中国舰队、潜艇、轰炸机,都可以临门一脚,确保全歼。在演习中,海上巡逻侦察十分必要,不仅在战斗前确认“福特”号的位置,也在战斗中确认战果,避免浪费弹药。中国为什么公布这样高度敏感的仿真研究不清楚。太原的中北大学是山西省、工信部、国防科工局共建高校,国家二级保密单位,前身为八路军总司令部在太行根据地创办的大行工业学校,号称“人民兵工第一校”。原称太原机械学院,2004年改为现名。《测试技术学报》是中北大学和中国兵工协会合办的期刊。曹红松是专业仿真的博导教授,这里是她的公开介绍:https://www.x-mol.com/university/faculty/119114论文中的导弹数据无从核实,但一般认为大方向是可信的。这不是网文,胡编乱造没有意思。但有多精确,这就不知道了没有用卫星引导是有意思的。中国还没有足够的卫星,战时轨道相对固定的卫星是否会被首先击落也难说,所以美中都在大力研究不依赖卫星的C4ISR。在通信中继方面,前一段弄得沸沸扬扬的高空气球是有效替代;在侦察方面,无侦-8则是有效替代。高空气球美国还有办法,无侦-8这样的美国真是缺门。无侦-8近来“见报”很多,最近美国“商用”卫星又发现无侦-8到六安了。中国有多少高超反舰导弹,这是国家机密。但中国有24枚吗?估计是有的。以中国的产能和国力,24枚不是多大的数量。有48枚吗?96枚吗?嗯,一切皆有可能。这只是一种打击模式,全部基于陆基高超反舰导弹。中国海岸线1500公里内真是美国航母的死亡之海了。轰-6、055也能发射高超反舰导弹,加上靠近沿海部署的B类高超反舰导弹,可能4000-5000公里以内都是死亡之海了。还有各种战斗机、052D、潜艇发射的亚超结合反舰导弹和鱼雷,真实战斗可能多管齐下,不怕美国航母战斗群的死法太单调。这是“福特”号在做近炸试验。“东风”吹来的时候,就要亲密接触了武统准备需要扩大到第一岛链里所有国家地摊经济要避免一管就死一放就乱,欧美有现成的有用经验支持原创,分享、点赞、在看素质三连一气呵成
2023年5月26日
其他

地摊经济要避免一管就死一放就乱,欧美有现成的有用经验

中国又要鼓励地摊经济了。地摊经济在中国是个风向标。经济不好,或者就业低迷,地摊经济就会被拉出来当作止痛药。在90年代大下岗的时代是这样,新冠疫情后又是这样。现在是躺平时代,又是快递小哥时代。一方面,下岗不再是天塌地陷那样了不起的大事;另一方面,自由职业和创业成为新的时尚。这使得地摊经济又有了新的动力,便于迅速创造大量就业和创业。地摊经济最大的部份当然是吃食摊还有水果摊、蔬菜摊什么的地摊也不只是吃食摊但占用人行道是常事甚至占用街道热闹是热闹,门槛也很低扰民也是跑不了的,噪声、烟火、交通这样的摊贩集市对附近的居民可能很便利,但对住在这里的人苦不堪言,要是窗下的摊贩再烧烤煎炸,连开窗都困难卫生也是个问题地摊经济应该再火起来,但也应该在有管理的情况下火起来。需要保证食品安全、商品安全、交通安全、商家安全、消费者安全,尤其是要在法律的界定和保护下火起来。很多时间以来,中国的改革模式是政策先行,跳过法律架构。在改革过程中,一些事情在严格的法律架构下未必100%合法,是靠在灰色区域打擦边球才得以推行的。这有其必要性,历史也证明了有效性,但不可避免地带来任意性、不可预测性,不可避免地损害公信力。很多引起怨言的朝令夕改或者随意执法就是由于这样的“法律事宜政策化”导致的。地摊经济的重新推动应该在法律的架构下进行。一说起法律,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全国人大。这是全国性法律的立法机构,但不一定需要成为所有法律的立法机构。法律有全国性的,也有地方性的。地摊法律应该是地方人大的立法权限和职责,各地可以参照其他地方的地方立法,制定符合本地具体情况的地摊法律。大同小异不可怕,需要保护的基本权益本来就是差不多的,但各地的具体情况可以通过地方法律得到细化。人们常说,计划没有变化快。法律制定了,不等于一成不变,但法律的变更有一定的过程,需要公众咨询,也需要将过程和结果公示。这是管理和对变化的管理(management
2023年5月24日
其他

武统准备需要扩大到第一岛链里所有国家

一旦祖国需要,解放军在今天就能执行武统使命,这是不需怀疑的。但准备也是无止境。这不是泛泛而谈,武统的准备真需要扩大。从最低限度到最高限度,准备有各种层级,各有各的打法。就武统而言,条件不足时,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打。具体来说,就是不纠结于制海权、制空权,不怕牺牲,用数量优势,一鼓作气登上台岛,速战速决,在美日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就基本解决战斗。这曾经是必要的,但现在这只是优先级较低的选项之一。有条件时,首先夺取制海权、制空权后,登陆部队迅速渡海,大概率依然在美日完全动员起来之前基本解决战斗。这样的打法现在已经可以做得到了,但这还是需要冲滩。两栖攻击不仅是复杂的作战行动,伤亡也较大。指望台军迅速投降不是取胜之道,这是可遇而不可靠的。条件更好时,不仅夺取制海权、制空权,还建立可靠的海空封锁,并强力打击和摧毁岛上各种战略目标:上至衡山指挥所,下至村镇派出所;左到机场码头,右到桥梁立交;前到超市批发仓库、加油站,后到水厂、手机基站;全方位无死角覆盖。在压住美日的反封锁后,台岛资源有限,不需要旷日持久,就可实质性地削弱台岛的防御和基本政治经济架构。最后可能还是需要登陆,但这是把对方车马炮都吃光后的最后将军。但在美国极力拉拢亚太盟国联合军事介入的现在,中国一方面要动用政治经济资源阻止美国盟国介入,另一方面要做好军事准备,粉碎这样的军事介入。只有建立军事粉碎的确定性,才能确保政治经济劝阻的有效性。兰德近期报告《美国主要印太作战行动:伙伴与盟国的观点》(US
2023年5月23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芯片战向哪里去

通信板块也是技术脱钩的领域,但对中美是不同的挑战:不管是5G/6G还是手机,中国优势在于完整的领域知识和供应链,美国优势在于高端芯片和部分关键技术。中国拥有沃土,美国拥有良种。鹿死谁手,也未可知。
2023年2月14日
其他

车上的电子东西多了是好事吗

现代汽车上的电子东西越来越多了。新能源车狂飙突起后,电不仅用于驱动,车上能动的不能动的都电了。车上电子东西多了是好事吗?越来越多的人忧心忡忡,担忧电子东西发神经时,无法控制自己的汽车。丰田、特斯拉时不时传来的电子系统失灵的故事,进一步加剧了人们的焦虑。在某种程度上,车上电子灾难和新冠疫苗副作用一样,成为一种神话。一方面,确实有灾难性故障或者副作用的存在;另一方面,灾难性故障和副作用被大大夸张了。肯定会有人说:我也知道是小概率,但发生在我身上,就是100%的概率。我不能接受。那这就和新冠与疫苗一样,你可以不接受,但不影响世界还是会继续按照你不接受的方向前进。地球不围绕你转。车上电子东西大体可以分为三类:1、
2023年2月12日
其他

从英德竞争看中美竞争

美国太远,德国太近,欧洲依然是世界的中心,英国的重点自然放在德国。这还是海军时代,快捷和联通的海洋使得海军才是内线作战,坚船利炮也在火力和机动上压倒笨重的陆军。Pax
2023年2月12日
其他

中国取得的成绩可不能说只是运气

进入近代以来,中国是个运气不好的国家。在思想上和科技上都错过了工业革命,也错过了大航海,鸦片战争后更是被帝国主义打上门来,100多年后才缓过气来。现在中国依然有种种不如意,但无可置疑的是,中国现在处在历史以来最强盛的时代。中国的强盛当然不是任何人赐予的,而是干出来的。但中国在强盛之路上,时运是个很有意思的因素。抗战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最低点,但抗战最终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无疑是有利于中国的。没有美苏参战,中国的抗日战争还要漫长得多,艰苦得多。朝鲜战争是中国人民的伟大胜利,这是志愿军艰苦卓绝地奋战所取得的胜利,但这也是在美苏争霸的大环境下取得的。苏联的支援是很有用的,美国的战略重点始终在欧洲也避免了美军压上更大的力量。70年代是中国的困难时刻。动荡余波未消,百万苏军陈兵边境的压力巨大,但美苏争霸的大环境再次发挥了作用,这一次是美国拉拢中国围堵苏联。尼克松访华使得中国与西方关系解冻,直接为几年后改革开放时代的外资引入打开大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对外国的一切都是仰视的,港台随便什么小老板就可以到大陆来充大款,外资更是天顶星级的存在。那时最流行的一句话,就是再不改革开放,就要被开出球籍了。但什么是改革,怎么开放,如何算是保留或者是开除球籍,谁都不知道,只有摸着石头过河。那时的一般认识是,全球化已经到了末尾,四小龙是最后一波得益者,中国已经晚了。现在知道,那时是并行供应链,欧美与四小龙在中低端供应链是平行存在的,欧美的去工业化刚刚开始,而中国成为主要承接体,这才是真正的全球化。中国的制造业超级大国是从这个时代开始的。在欧美的设计中,欧美负责设计和关键技术,中国负责打工,在中国经济和中产阶级发展起来的过程中,中国和平演变也水到渠成,因为西方自由民主和个人主义观念是普世的。“上帝的羔羊没有成为忠诚的信徒,只是因为还没有听到上帝的声音还没有感到上帝的恩惠。”海湾战争时代,中美军力差距达到历史上的最高点。但在美国看来,中国根本构不成威胁,没有必要刻意扶植台独。有了苏联崩溃的前科,崩溃的大国即是红利,又是负担。在可以轻易管控的时候,维持现状是最有利的。老布什批准向台湾出售150架F-16,意图大大加强台湾的军力,可以在20-30年内维持绝对优势,避免两岸摊牌的冲动。90年代上半叶,中国在重启改革开放后,再次面临严重困难,国内有三角债和百万大下岗,国外则是各种崩溃论滔滔不绝。这也是台独的第一波严重挑战。导弹演习当然是强烈的震慑,但李登辉要是执意台独,解放军除了再打一次抗美援朝级的浴血奋战,可能并没有太多的选择。或许是出于对“中国即将崩溃”的预期,台独没有走出决定性的一步。中国不仅没有崩溃,反而迅速强大,极大地出乎了台独的预料,实际上也出乎所有人的预料,连中国人都没有预料到崛起会如此迅速。这也是东南亚经济高歌猛进的时代,用绑定美元和高利率,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带动资产价格上涨,营造出亚洲经济奇迹。当全要素生产率与经济增长脱节表面化时,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了,而中国脱颖而出。与此同时,中国主动贬值人民币,发展出口导向的制造业,取代了大量东南亚中低端制造业,低调但扎实地发展全要素生产率。这也是全面进口替代的时代。早期的“大进大出,两头在外”赚的只是最后组装的辛苦钱,中国要发展进口替代,减少外汇消耗,用国产替代降低成本。从最初的拉链、面料开始,逐步扩大到制造拉链、面料的原料和设备,乃至“天下万物,无所不包”,这是传奇式的中国供应链的开始。这也是新自由主义强势席卷全球的时代,强调市场经济,反对国家干预,金融杠杆化是敢想敢干的标志。不少人鼓噪中国应该加速金融自由化的步骤,有了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中国更谨慎了。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更是不大有人说这事了。小布什上台的时候,就提出中国是美国的战略对手(strategic
2023年2月10日
其他

中国的底气在这

气球事件后,美国国会和白宫都在琢磨如何赢回面子。对中国来说,气象气球飘飞到美国是意外,但美国硬要小题大做,那就只有奉陪。中国的底气在哪里?在经济的基本面。国内经济正在强势恢复,春节期间的报复性消费就是先兆。但中国经济是双循环,国内只是一半,外贸是另一半。在美欧极力推动供应链去中国化的现在,很多注意力集中在美欧并不能轻易实现供应链去中国化,但对中国外贸正在大力拓展美欧之外的世界市场注视不够。2022年,受到对美国出口下降19%、对欧盟出口下降17%的影响,中国出口总量是有所下降的。但中国对东南亚的出口增加了20%。2022年中国对各市场的出口东南亚有约7亿人口。相比之下,美国约3.3亿,欧盟约4.5亿。也就是说,东盟人口接近美国加欧盟的人口了。根据IMF,2022年东盟十国的名义GDP为36199亿美元,人均5376美元;购买力等价GDP为10万2052亿美元,人均15157美元。同时,东盟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占9.1%,这一点很重要。IMF预测2023年各经济体的经济增长根据IMF测算,2023年,南亚(主要是印度)经济增长最高,东南亚次之,北非和东亚再次之。必须说,北非的经济体量不算大,但IMF对东亚(主要是中国)的估计过于悲观,不争的是东南亚的强劲增长。相比之下,IMF对G7的增长很不看好,大多在1-2%之间挣扎,英国还跌到负增长相比之下,IMF对北美和欧洲的预测很暗淡,整个G7都在1-2%之间挣扎,英国还可能跌倒负增长。名义GDP与购买力等价GDP相差3倍,表明东南亚本币估值过低,币值随经济发展而升值的潜力很大,贸易增长潜力巨大,中国抢占先机愈显重要。中国对东盟的出口已经150%于对日本、韩国、台湾的出口中国对东盟的出口已经150%于对日本、韩国、台湾的出口之和。随着东南亚制造的崛起,中国制造不仅作为原料、半成品大量出口到东南亚,还随着东南亚人民消费能力提高而作为消费品大量出口到东南亚。中国出口在东南亚强劲增长就不奇怪了。而且由于人口基数、增长速度和增长空间,还将继续强劲增长。中国对“南方国家”的出口接近于对美国和欧盟的出口之和眼光放到更大,美欧市场的重要性正在中国出口里下降。中国对“南方国家”的出口接近于对美国和欧盟的出口之和。随着对东南那这个巨大市场的出口的进一步加速发展,差距会逐步拉大。看疫前2019年到2021-22年间顶点之间的增量的话,中国出口对美欧的增长都在180亿美元/月级,但对“南方国家”的增长则达350亿美元/月级,增长速度的差别显而易见。中国出口的另一个强劲优势是数字经济。中国具有世界领先的数字经济。数字经济是技术、规模和生态的综合体。中国数字经济在高端技术上还有短板,当前的芯片围困造成显而易见的困难,但中国数字经济在规模和生态上已经成气候,不仅独立于美国主导的体系而独立发展,而且发展速度更快,影响更大,东南亚早已融入中国的数字经济圈。华为、中兴在美欧受到围剿,但在东南亚(还有更加广泛的亚非拉)不仅受到欢迎,更受到信赖。美国卡内基基金会在研究印度尼西亚数字经济的时候发现,华为(还有中兴)在印度尼西亚政府和民间深受信赖,这是在印度尼西亚政府和民间还对中国怀有深刻的怀疑甚至若隐若现的敌意的情况下取得的,尤其不易。中国公司在印度尼西亚常遇到抗议和罢工的尴尬,被指控为“盗走”当地就业机会,但华为和中兴从来没有这些问题。简单地说,印度尼西亚朝野对中国水泥厂远比华为5G网更加关注。2021年华为也与泰国数字经济部联合,在曼谷开设泰国5G生态创意中心。2022年,华为发表“马来西亚:东盟的数字首都”白皮书。在更加具体的层面,微信和淘宝等在东南亚深入人心,使得东南亚数字经济圈与中国的整合更加完整。中国的宽带、云服务和数字商业在东南亚有广阔天地。相对来说,中国对东南亚的直接投资还远远落后于美欧有意思的是,尽管中国与东南亚的商品贸易高速发展,中国对东南亚的投资大大落后于美欧。美欧对东南亚的投资激增当然是和供应链去中国化相连的。有意思的是,日本对东南亚的投资在美欧激增的同时反而下降了,其中原因值得细究。韩国也不温不火,一直拖沓。中国倒是增加了,增幅甚至接近美欧,但起点低,数额还是较小,只刚刚超过日本。东南亚在政治上继续骑墙。中国不在意。中国不需要东南亚站队,只需要东南亚不站队。但政治上“不可靠”也意味着眼下还不宜急于大量投资。东南亚跑不了,发展投资有机会,先把小船绑牢在大船上再说。东南亚也对中资大量涌入还有点敏感,中国不急于按这个敏感点。都在说东南亚正在吃掉中国的蛋糕,其实在可预见的将来,东南亚接盘的是中国的血汗工厂。工业原料和半成品的制造效率更高,规模化更容易,大化纤的劳动生产率比车衣厂可是高多了。这是中国产业转移的需要。总有一天,东南亚也会蚕食中国不想转移的产业,就像中国正在蚕食美欧不想转移的产业一样。那就需要竞争了。中国最不怕的就是竞争。不公平竞争都抗过来了,还怕公平竞争?“竞争改良血统”,这对谁都是一样的。自己躺倒,还不让别人进步,这不是中国的人品。中国外贸也在双循环。美欧是存量市场,很大,不能放,也不会放。“南方国家”是增量市场,已经很大了,增长更快,更不能放,更不会放。美国想与中国经济脱钩,发现全脱不行,退而求其次,只脱科技经济。欧洲也想脱钩,发现更加脱不动。原因都很简单:脱钩只有在伤对方的筋骨和自己的皮毛的时候才能实行,否则就是自残了。中国与“南方国家”的贸易进一步增长、开始超过美欧的时候,中国更不怕美欧的脱钩,那时美欧想杀敌一千自损八百都不行了,反成杀敌八百自损一千了。美欧想制止中国崛起,现在只有从芯片和科技脱钩下手,还只敢选择性地下手,不敢全面下手,其实这没用。美欧需要的是从经济基本面上削弱中国。苏联不是倒在军工或者电子技术不如西方,而是经济基本面撑不下去了。但美欧不仅奈何不了中国经济内循环,外循环也快奈何不了了。当然,中国对“南方国家”的贸易发展有一个明显的短板:印度。中印贸易在2022年只有1200亿美元。东南亚人口只有印度的一半,但与中国的贸易量是印度的5倍。不过在石油之外的印度进口的30%,更是印度制成品进口的最大进口国。只要中国这个如来佛足够厉害,印度这个妖猴尽管横跳,也只能在中国指尖上撒尿,而跳不出掌心。何况印度可能正在面临雷曼兄弟时刻,亚洲首富阿达尼的集团被爆操纵股市和会计做假,10天内市值暴跌超过1000亿美元,正在印度经济圈子掀起翻江倒海的大波澜,最后会掀翻哪条船还不好说。美联储的利息,美国的痛苦小破球有大讲究中国间谍气球的迷雾中国疫情这就算过峰了?美众议院议长难产预示了美国政治碎片化即将到来长沙天仪已受到美国制裁支持原创,分享、点赞、在看素质三连一气呵成
2023年2月8日
其他

美联储的利息,美国的痛苦

美联储又加息0.25%。与2022年的一气三联0.75%相比,这是很温和了,但基准利息已经达到4.5-4.75%区间。与一年前的0.25%相比,暴涨18倍!按照IMF数据,2020年美国政府开支占GDP的比例高达46.2%,这些年其实一直差不多。按照美国财政部数据,2020财年(每年10月1日至次年9月30日)美国联邦政府总开支为91000亿美元,包括可支配开支,如国防、教育卫生、政府雇员薪酬等,和法定开支,包括医保、社保、退伍军人、国债利息支出等。2021财年为10.1万亿,2022财年90000亿。疫前的2019财年为66000万亿。2019年美国GDP为21.3万亿,2020年为20.9万亿,2021年为23万亿。这些都是未经通胀调整的。换句话说,在疫前,美国政府开支占GDP约为33-35%水平,现在为43-46%水平。美国的政府开支是美国经济的绝对主要拉动力量,现在的拉动力量更加主要了。这决定了美国政府开支不能砍。实际上也坎不了,否则民主党和共和党的月经式预算大战也打不起来了。另外,美国政府是典型的借债度日,填补赤字的借款都是按照当前美债回报率的,这一般要高于美联储利率,为了讨论的简单化,直接按照美联储利率计算。疫前的2019年财政赤字为9800亿美元;2020年因为疫情,激增至31300亿;2021年依然居高不下,达到27700亿;2022年到9月30日为止,“只有”13800亿,但年化后应该达到18400亿。开始降下来了,但依然是不可思议之高。注意,在2020-2022年期间,美联储利率大体在0.25%左右。现在暴涨到4.5-4.75%。美联储利率与国债利率不相等,但相关。换句话说,相同的20000亿赤字在两年前只需要每年支付50亿的利率,但在今天就需要900-1000亿美元的利息支出了。美国现有国债是31万4600亿美元。国债有短期,有长期。美国偿还国债的办法是借新债还旧债。美国国债主要为20年期和30年期两种,没有精确的每年到期数额,现有国债里也有很多是多年前借的,利率各异,但按照当年购买的时候锁定,并不随美联储的利率而浮动。按照最粗略的估算,假定接下来每年有4%的美债需要续购,那就是约12000亿美元。换句话说,为了续购,一年前只需要30亿美元的利息支出,现在暴涨到540-600亿美元了。两相相加,美联储的加息使得美国政府开支“平白”增加了1500-1600亿美元。这只是新增的利息开支。总的利息开支要加上美债按照“历史利率”的部份。在2022财年,美国联邦政府利息总开支是7359亿美元,2021财年是5696亿,2020财年是5515亿,已经在上升了,但基本上还是由于国债总量增加,而不是利息变化。即使不算国债总量增加导致的利息开支增加,在政府预算总额大体不变的情况下,美联储利率上调就意味着要从其他开支里挤占1500-1600亿美元。法定开支是不能动的,属于“来单照付”,只有可支配开支在国会和白宫之间可以讨价还价。可支配开支里略超过一半为国防开支,其他包括科教文卫、联邦政府、基建拨款等,这是可以裁减的。在美中激烈竞争的现在,国防开支是“只能增加、不能减少”的,而且美军主战装备大量老化,中国新装备在性能和数量上急剧缩小与美国的差距,在一些方面开始反超。不过军费本来基数就大,增加个三五十亿属于数据噪声,比现在每年增加三五百亿才有点意思。这不是狮子大开口,是刚需。“哥伦比亚”级弹道导弹核潜艇是美国海军的第一重要项目,而不是“福特”级航母、“弗吉尼亚”级攻击核潜艇或者“伯克III”级驱逐舰。这不是因为“哥伦比亚”级是全新的,而是因为这是美国核三位一体中的一极,是美国海军在美国核战略中的存在感之所在。但在美国海军的预算重点里,“哥伦比亚”级根本就是“计划外”的,因为太花钱了,至少1000亿美元,这还不算全新的“三叉戟D5”导弹的替换(“哥伦比亚”级初期继续使用“三叉戟D5”,但中期必须更换,毕竟这也是1990年就开始列装的装备了)。美国海军要求国会单列预算,否则海军的预算就被“哥伦比亚”级吃剩没多少了,而“福特”级、“弗吉尼亚”级、“伯克III”级的开销早就排队了。美国空军也差不多。B-21“隆重面世”了,美国空军需要100-150架,实际上想要200-250架,因为远程的轰炸机才是“距离是魔鬼”的太平洋战场上最有用的武器,而不是F-22、F-35。诺斯罗普信誓旦旦要把单价控制在5亿美元级,实际上谁都不看好。美国空军也难保不会因为中国的最新军事科技对B-21提出新增技术要求。最后计划总投资达到1000亿不奇怪。这也没有算入新的和巡航导弹的开支。当然,F-35和第六代战斗机也在排队。由于乌克兰战争,美国陆军的战备库存下跌不少,箱底已经刮到按理说应该雷打不动的在以色列和韩国的前沿库存了。乌克兰战争也使得对坦克、步战、火炮、火箭炮重新思考,这些装备是补货和升级换代同时进行,最终开销也小不了。有人说,乌克兰战争为美国用军工重新拉动经济提供了机会,这是想当然了。美国没这个钱。里根可以借债拉动,因为那时的国债水平很低,利息支出与现在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借债直接进进了军费。小布什想故伎重演,已经踢到铁板。特朗普还算聪明,上任第一年大手笔增加军费,第二年就大手笔撤了。同时,美国也意识到老旧的基础设施的问题,科技研发投资方面也被中国追得气喘吁吁。拜登的《芯片法案》最后还是要从国会批准的预算里落实,新增的利息开支可是法定支出,但科技就是可支配支出了。孰轻孰重,一目了然。要增加开支,只有加大借贷,继续推高债负和利息支付。这是饮鸩止渴。美国通胀现在貌似降下来了。12月的通胀降低到6.5%,但还是大大高于预想的2%水平。美联储现在在动软着陆的脑筋,希望用最小的力度让通胀自然地降低到2%的水平,而不是继续加码,把通胀一下子按死。在某种程度上,这有点像新冠抗疫的“压平曲线”和“动态清零”的差别。美联储这是考虑到美国经济的脆弱实情。在2019到2022年间,美国由于大放水,经济竟然还增长了4.3%,但这是浮肿,谁都明白,美联储最明白。利率继续上涨的话,美国经济可能硬着陆,甚至一下子跌入衰退。再用超低利率刺激复苏的话,美国经济就要在通胀和衰退之间震荡,这就完了。但软着陆要求保持4.5-5%的利率相当长的时间。实际上,中国经济强势恢复,可能拉动世界能源和原材料价格,推动新一波通胀。所以美联储不仅没有降息空间,可能还必须继续升息,能做到的最好的就是缓慢升息,在通胀和软着陆之间玩平衡。也就是说,美国对中国搞各种阴谋,但中国的阳谋才是美国最无法招架的:用实质性的经济增长拉动世界性的通胀,逼迫美联储维持甚至长期维持较高利率,实质性地削弱美国政府的消费能力。肯定会有人说:美国根本不怕,开动印钞机啊。嘿嘿,你想多了。在印钞机和真金白银之间是有很长的路的,否则金圆券、魏玛马克就是国家财政解困的不二法门了。开动印钞机不能自己玩,需要有人接盘,也就是说,需要有人购买美债。你也可以把这看成“美元洗白”,是印钞机到实际购买力的关键一步。美国老百姓是不存钱的,美国公司也把收入留在海外避税,美国需要私人资本和外国主权基金购买美债。在乌克兰战争之后,美债的信用不说一落千丈,也一落百八十丈了。不仅中国在悄悄减持美债,日本、沙特阿拉伯等也在做这事。私人资本更是见风转舵,要是俄罗斯政府资产都能随便被查封、转售,私人资本还有什么资格头铁?没人购买美债的话,美国开动印钞机,难道是为了增产糊墙纸?但美国的债-息死循环还真是走不出来。美国经济高度依赖政府拉动,政府开支压不下来,即使不增加军费,暴增的利息开支也受不了。这是中国最有效的反制。实际上,这对很多西方国家都一样。按照IMF数据,2020年法国政府开支占GDP高达62.4%,德国51.1%,意大利57.3%,日本还算低的,46.7%,瑞典53.1%,挪威58.2%,西班牙52.3%,英国50.3%,加拿大52.4%,澳大利亚45.0%。也正因为这样,这些国家都对通胀高度敏感,因为通胀上去了,政府发工资的员工薪资也需要相应上涨,对还在“真正对社会做贡献”的另一半的负担加重,而这个加重已经达到极限了。所以苏纳克对英国工会坚决不让步,马克龙对法国反对退休年龄提高的示威坚决不让步,都是没法让步,他们没人接盘。对了,在IMF口径里,中国是36.9%,和美国疫前数据相近,不过中国是疫期的,而美国的数据上去了就很难下来了。不断有人呼呼国家要加大投资这个那个,很少有人提起增加的债负和对政府拉动的依赖对经济的长远影响。法国、英国眼下的大游行就是先例,等到美国政府开支提高到50%以上,麻烦也少不了。一个国家的经济有一半靠政府发钱是变态的,政府是不产生价值的。一个人要产生两个人的价值,国家经济要能轻装发展才是见鬼。负重前行?让别人负重吧,中国不需要背着石头上山。当然,政府开支占GDP的比例太小也不好,那是政府实在没钱,也从老百姓那里收不到钱,连举债都没人肯借。这样说来,美国还算好的,至少到目前为止还能借到钱。中国疫情这就算过峰了?美众议院议长难产预示了美国政治碎片化即将到来长沙天仪已受到美国制裁越南要重走中国的高铁路吗从北约援助清单看乌克兰战争的走向现在,摸着兔子过河它不香吗?支持原创,分享、点赞、在看素质三连一气呵成
2023年2月7日
其他

小破球有大讲究

这几天,中国热议流浪地球,美国热议流浪气球。现在美国空军出动3架F-22,用AIM-9X“响尾蛇”空空导弹,总算把气球打下来了,但还是费了牛劲。“响尾蛇”具有一定的上射能力,但毕竟是为空战格斗设计的,上射能力有限。为了尽量缩小高度差,F-22采用了在浅俯冲中加速盘旋然后突然跃升的办法,获得最大的高度。这是老办法了,当年中国歼-6打高空无人机和气球的时候,用的也是这个办法。必须说,F-22飞行员还有很有勇气的,在这样的升限极限上机动和发射导弹,很容易进入失速和螺旋。气球是2月1日蒙大拿的比林斯地方报纸《比林斯公报》摄影记者拉瑞·迈耶首先拍下的,据说更早的时候有民航客机上的旅客首先目击。当时迈耶不清楚这到底是什么,只是估计在6万英尺(约18200米)高空。第二天,迈耶的照片上了全世界的头条。事后,美国空军宣布,气球在1月28日进入阿拉斯加的阿留申群岛,1月30日进入加拿大西北,1月31日进入美国北方爱达荷。必须说,这即可能是美国空军北美防空司令部(NORAD)保持全程跟踪,更可能是事后根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高空尘埃漂移模型推断的。否则在阿拉斯加和加拿大北方无人地带就应该击落,布林肯也不应该等到气球图片登满全世界的头条后才宣布推迟访华。2月2日,目击者发现气球已经到了密苏里圣路易斯。2月4日,F-22在南卡罗莱纳州外海在58000英尺(约17700米)高度发射导弹,而气球正在从60000-65000英尺(18200-19800米)飘飞。美国的公开说法是等到气球飘飞到海上,确保残骸不会对地面的人员和财物造成伤害才射击,但这是牵强的。如果真是侦察气球,不应该等气球斜穿美国、看了个够后再击落,而应该尽早无害化。到飘飞出美国大陆再击落,只是挣回面子,不至于显得无可奈何。美国宣称在委内瑞拉、哥伦比亚一带发现又一个“中国间谍气球”,依然是根据当地目击者的报告。有意思的是,外媒一直用“气球”的说法,中国外交部用“飞艇”的说法,“只有有限的机动能力”。外交部的用词当然是严谨的,现在看来,这个气球确实可能用太阳能电池板提供动力,驱动电动螺旋桨。不过这与传统意义的飞艇依然是有差别的。飞艇一般采用雪茄形气动外形,这是为了减小阻力,因为飞艇用浮空能力提供升力,但前进的动力完全来自动力推进。这个气球的电动螺旋桨主要不是用于推进,而是动力定位,在空中无系留状态下,补偿高空风的作用,保持位置。深海钻井平台也用这个技术,在精确的卫星导航控制下,用细微的动力推进保持位置。太阳能电池板的电力有限,推进力也只有这么多了。长途飘飞主要靠西风带。推测起来,有可能这次动力定位故障,所以气球就随风逐流、一路向东了。气球侦察的军事意义坊间已经说得很多了,当然是有用的,但也是低效的。时效太差,定位太差,意义不大。气象气球就有意义了,精确实测高空西风带的风速、密度、湿度、日照等等,说起来这可能是比拍几张地面照片更有意义的战略情报,也是卫星做不到的。但高空气球的军事意义很大,主要在于通信和预警。通信卫星解决了通信距离问题,但36000公里高的卫星与地球表面有信号往返的本质滞后问题,也有带宽的本质限制。高空气球只有20-30公里的高度,信号滞后可以忽略不计,采用极高频的话,带宽也不是问题。在战场上空有几个5G基站,对陆海空三军信息化作战的意义不言而喻。预警也一样,在20-30公里高度,高空气球比预警机的高度还高,地平线距离自然更远。对较劲的目标则是俯视,有地面杂波问题,但有数字信号处理可以解决,还因为投影面积更大,更加有利于探测细长目标和隐身目标。气球最大的好处是具有几乎无限的留空时间。说是“几乎”,是因为实际上总有漏气,会损失高度。用太阳能电动驱动能解决动力定位的问题,但还是解决不了通信基站、雷达的电老虎问题。自带燃料和发电机是不现实的,额外重量意味着大得不可思议的气球容积,不断消耗的燃料重量也给气球的配重控制带来额外的麻烦。气球的生存力其实没有想象的那么地。军用气球一般不是单气室,多个密封的气室使得某一气室被击中漏气时,气球还有相当大的浮力,可以保持缓慢下降。如果地面上有准备的话,经常可以安全回收。在美国南卡罗莱纳州外海击落的中国气球在被击中时发生爆炸,据说地面上感到震动,有可能意味着这不是氦气气球,而是更加简单、廉价的氢气气球,而且是单气室的。大型太阳能电池板不仅有重量太大的问题,还有夜间不能发电的问题。通信气球和预警气球在夜间也需要工作的。大型蓄电池的重量比同等能量密度的燃料-内燃发电机系统还要大。最接近实用的预警气球是美国陆军JLENS,意为联合陆攻巡航导弹高空网络化传感器系统。这个3.2吨中的庞然大物(17000立方米氦气)只有1600公斤的携带重量,升限3000米。设计留空时间30天,可提供24、7和360度覆盖,探测距离550公里。JLENS根本没有动力定位,是系留定位,在部署中需要在地面锚定,才能不飘走。锚定系统说起来可机动,实际上只是可移动而已,一般是固定部署的。在试验期间,系留索竟然断了,一个JLENS飘飞了近200公里,垂下的重型系留索和挂钩一路拉拉扯扯,损坏屋顶,挂断电线,造成2万多户停电。JLENS一共造了4个,有的装VHF监视雷达,用于全向监视;有的装X波段火控雷达,用于引导防空导弹。由于系留索同时是通信光缆和动力电缆,JLENS没有电力供应问题。都以为气球便宜,JLENS可是一点都不便宜,单价1.75亿美元。不过与固定翼预警机相比,一个JLENS系统可代替4-5架预警机,运作费用只有预警机的10-15%。但技术困难和投资重点转移使得JLENS计划发展迟缓,在挣扎了20年后,计划于2017年下马。但在20-30公里高空,系留就不现实了。可巧,《南华早报》1月8日报导,西工大李学龙(音译)教授团队在西工大官微上发表消息,成功研制了用激光为无人机充电的技术。说起来,基本思路就是用高能激光照射无人机上的光伏模块产生电力,驱动机上的动力和其他设备。这当然也能用于高空气球的充电,而且不受昼夜影响。编码的激光束不仅是动力光束,也是信号光束,同时充当激光数据链的作用。西工大团队的技术用于无人机,速度、机动性、姿态的要求高得多。高空气球懒洋洋的,跟踪就简单得多了。而且可以是空中与地面的协调工作,空中发射“引导波束”,帮助地面对准,而不是依赖地面光束的单方面瞄准。对于不同的气象条件,激光束还需要自动调整,这些都是现有技术就能做到的。这只是实验室规模的试验,只是用于低空和相对较近的无人机,但在原理上,没有道理不可以用于高空气球。一旦成功,这就解决了高空气球最大的电力问题。这依然只能用于离己方激光充电基地不远的地方,但在前线几十上百公里正是高空预警和通信气球最派用场的地方。从美国空军费那么多事才打下气球来看,高空气球的击落远非轻而易举。F-22可以卯足了劲跃升,但在对抗性的战场环境下,F-22未必有这个窗口,必须提放对方的战斗机和防空导弹的侧袭。F-15一级的战斗机可能高空性能不足,F-16、F-18就免谈了。从F-22使用AIM-9X来看,雷达制导的防空导弹也不大管用,否则用AIM-120更加合理,上射能力更强。考虑到各国都缺红外制导高空防空导弹(THAAD和ERINT用红外,但那是用于外大气层的,两回事),高空气球的拦截对谁都是难题。换句话说,还只有用战斗机来打。在这次击落中,F-22跃升到与气球相差无几的高度上才发射导弹。要是气球实在30公里高空,同样的战术就不一定能成功。F-22也是有过几次练习才最后成功的,在蒙大拿,F-22已经出动过了,只是最后没有开火而已。另一方面,在台海,几个20-30公里高空的预警和通信气球可以有奇效,台军还一点反制的办法都没有。在南海,西沙和南沙是理想的放飞高空预警气球的地方,大半个南海一览无余。要是东沙也拿下了,巴士海峡就看死了。东海这边距离远了一点,但对冲绳保持监视还是做得到的。在中印边境上,飘几个高空气球保持监视,更是事半功倍。印军喜欢往冰山上扎堆挨冻,请便。要敢犯事,在高空预警气球的监视和高空无人机的抵近查证、引导下,中国远程炮兵一个覆盖就可以帮他们超生,来多少人都不管用。高原气流条件复杂,但到了20-30公里的高空,气流条件又不那么复杂了。小破球飘洋过海到美国或许不是主要目的,但在中国周边,还是非常有用的。小破球有大讲究。中国疫情这就算过峰了?美众议院议长难产预示了美国政治碎片化即将到来长沙天仪已受到美国制裁越南要重走中国的高铁路吗从北约援助清单看乌克兰战争的走向现在,摸着兔子过河它不香吗?支持原创,分享、点赞、在看素质三连一气呵成
2023年2月6日
其他

中国间谍气球的迷雾

2月2日(华盛顿时间),美英媒体突然爆炒“中国间谍气球入侵美国”的新闻。据报道,一个白色高空气球在蒙大拿上空已经漂浮了几天,轨迹逼近美国空军马尔姆斯特罗姆空军基地,这是美国三大“民兵III”洲际导弹基地之一。美国国防部发言人帕特里克·里德准将说到,气球飘飞在远远高于飞机的飞行高度,对军事和民用航空没有威胁,对地面上的人们和财产也没有威胁。他还提到,以前也有过类似的气球进入美国领空,或许在暗示这不是太了不起的事。不愿透露姓名的美国政府高级官员私下表示,拜登已经得到通报,国防部长奥斯汀和参联会主席米利上将在讨论后,建议不予击落,怕残骸可能会危害地面的人们或者财产。美国还通过华盛顿和北京的中美双方大使馆向中国查询。中国外交部2月3日(北京时间)发表声明:“该飞艇来自中国,属民用性质,用于气象等科研。受西风带影响,且自身控制能力有限,该飞艇严重偏离预定航线。中方对飞艇因不可抗力误入美国表示遗憾。中方将继续同美方保持沟通,妥善处理这次因不可抗力导致的意外情况。”这当然如中国所说,是意外事件,也是由于不可抗力。不知道为什么中国外交部使用“飞艇”的说法,飞艇一般指有动力的浮空器,但根据新闻图片,这显然是无动力的,一般用“气球”的说法。西方新闻里也确实称之为气球。美国没有明确说在蒙大拿发现的气球高度,只说到“远远高于飞机的飞行高度”。有透露说是16万英尺(约48800米),后来又有透露说是60000英尺(约18000米),说法不一。气球飘飞不需要动力,只要不漏气,差不多可以无限飘飞下去。大型气球还有较大的携载能力,可以携带有用的仪器设备和数据链。高空气球既不容易发现,又不容易击落。不算可能是金属制造的载荷的话,气球本身是非金属材料,又没有动力,对雷达和红外都是“透明”的。飘飞的高空气球速度低于常规航空器,雷达也容易判别为虚假回波而视而不见。高空气球也不容易击落。还是由于对雷达和红外“透明”。常规的防空导弹和空空导弹即使能达到那样的高空,也在制导上有困难。战斗机要达到足够高的高空发射导弹也是一个挑战,在升限上发射导弹是高危操作,但在低空发射则导弹需要爬升的高度差太大。苏联曾为击落美国高空气球专门研制了M-17高空飞机,后来因为计划拖沓和冷战而下马。受到西风带的推动,气球可以从西往东飘飞很远的距离。这次气球从中国飘飞到美国,也证明了这一点。不过网上流传的气球飘飞轨迹图不是美国空军跟踪的结果,而是美国国家海洋与气象局根据高空沙尘漂移模型反推的。气球是可以用于侦察的。在50-60年代,美国释放了500多个侦察气球,主要用于飘飞苏联和中国。不过成功率很低,只有54个最后回收成功,其中31个算收集到一点有用情报。那是胶片照相的时代,不能回收就是失败。现在可以用数据链传输,是否回收成功已经不再重要了。但气球不仅速度太慢,飘飞的轨迹也太不可控,用于侦察,可以覆盖的目标区域太不确定,实际上缺乏军事意义。在侦察卫星已经高度发达的现在,侦察气球既没有技术上的必要性,也在政治上太具有挑衅性。卫星在大气层外飞过,是在国际公约确认的公域。高空气球依然在大气层内飞行,这是国际公约确认的领空。气球也有更加直接的军事作用。在二战时代,日本用气球炸弹攻击过美国。不过西风带的风向、风速难以精确预测,气象模型只是概略而且平均的数据,每一个具体气球长途飘飞后,难说到底什么时候飘飞到哪里。二战日本只有简单的定时引爆技术,气球炸弹绝大部分都无害地掉落在不知道什么地方,只有少数引起一些森林火灾。现代技术绝非二战日本可比。只要气球飘飞到美国,从高空释放滑翔炸弹的话,可以轻易达到一百公里甚至更远的滑翔距离。气球可以在飘飞中通过卫星导航自我定位,再通过数据链上传自己的方位。在指挥部的控制下,实时最优选择滑翔距离内的目标,精确释放和攻击目标。这不是常规打击手段之一,但在技术上是完全做得到的。另外,飘飞的气球在原则上无法改变飞行方向,但不同高度的气流的方向和速度都不同,在气象卫星引导下,在理论上有可能及时升降,利用不同方向和速度的气流,改变飘飞方向。不清楚中国气球是否具有这样的技术。当然,这次气球是民用的气象气球。中国和各国一样,经常使用气象气球,用于天气预报和大气研究。一般在使用后,会不断升高,直至破裂,然后仪器和设备用降落伞回收。但这次可能系统故障,就一直飘飞到了美国。但也确实飘入了美国领空。也正是因为这样,中国气球“入侵”美国领空,在美国激起强烈反应。美国宣称推迟国务卿布林肯的访华,但中国从未宣布过布林肯访华,对中国谈不上取消。另外,布林肯在与王毅的通话中只说推迟,将尽早择时再次安排。布林肯也强调要保持美中对话渠道畅通,本来就是美国对布林肯来访的期望比中国高。有意思的是,美国空军声称一直在跟踪,从阿拉斯加的阿留申群岛跟踪到加拿大,再跟踪到美国的蒙大拿,但显然是到进入蒙大拿之后才有了是否击落的讨论。美国空军从内华达的内利斯空军基地起飞了两架战斗机前往拦截,但最后没有开火。如果气球的飘飞轨迹属实,也一直在跟踪之下,阿拉斯加的埃尔蒙多夫空军基地恰好在飞行轨迹上,这里是F-22的主要基地之一,也有F-15部署,从这里早早起飞拦截才对。美国战斗机对进入防空识别区的俄罗斯轰炸机一直是前往拦截的,这次气球早就深入防空识别区了。不过F-22也没有打过这样的超高空目标。拦截不成功反而成为公关灾难,要是因为勉为其难而飞机失事,那就是更大的灾难了。最可能的是美国空军也是到这时才发现的,否则应该在阿拉斯加或者加拿大北方的时候就讨论击落问题,那里人迹罕至,击落根本不存在伤害地面人员和财物的问题。这次最早是飞机上有人看见,然后在蒙大拿有人用照片和视频拍下来,很可能这才引起美国空军的注意。另一个旁证:加拿大是在气球已经进入蒙大拿好几天了,才向照会中国大使、提出抗议。北美防空司令部是美国和加拿大的联合司令部,预警和指挥是完全一体化的,直通两国的最高军政指挥机关。加拿大没有理由在气球在境内的时候不抗议,要等到气球出境了才抗议。但要是北美防空司令部根本没有看到,那就无从抗议了。气球事件后,北美防空司令部和美国的国土防空体系必将受到严厉审查,中国气球在美国“民兵III”导弹基地上空飘飞几天对美国防空的影响可能像鲁斯特突降红场对苏联防空的影响一样打。也好,是时候逼迫美国空中力量回防了。不管怎么说,气球事件告一段落。有人戏说:中国人在热议流浪地球,美国人在热议流浪气球。还真是。中国疫情这就算过峰了?美众议院议长难产预示了美国政治碎片化即将到来长沙天仪已受到美国制裁越南要重走中国的高铁路吗从北约援助清单看乌克兰战争的走向现在,摸着兔子过河它不香吗?支持原创,分享、点赞、在看素质三连一气呵成
2023年2月5日
其他

中国疫情这就算过峰了?

新冠疫情已出人意料的方式席卷中国,又以出人意料的方式退出中国。现在还不能说新冠疫情就彻底结束了,但至少过峰了,最危险的时刻过去了。这三年真是充满了戏剧性。在去年Q4的时候,防疫抗疫有点弄不下去了。疫情像野火一样此伏彼起,新疆连封三个月也不能扑灭疫火,清零的老办法越来越不好用了,对经济和社会的代价也越来越不可接受。没办法,对于这个谁都没有领教过的病毒,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每个国家的路径都不一样,一路上淹死的也不一样,但河是一定要过的,发大水了,不能永远在河里,否则淹死是早晚的事。但年底前的上街可能是骆驼背上最后一根稻草,必须跑步上岸了。必须说,突然放开是不得已的,也是缺乏准备的,在民间更是激起巨大的争议。面对爆发性的传染,一开始叫好的人也闭嘴了。但是,紧接着的“爆发性熄火”使人喜出望外。本来预计春节可能带来更大、希望是最后的一波,结果春运过去了,基本上无波无澜。现在网上的说法是“一个月轻松过峰”,一个月前的愤怒和质疑也突然消失了。中国这一把如果说是赌也是赌赢了。新冠疫情是现代中国史上很特别的一章。疫情的影响面太大了,中国历史上估计无出其右。历史上有瘟疫,但人口流动和通信不发达,大多区域化了,至少影响没有现在这样全国化(实际上是全球化)。这也是中国崛起的关键时刻,疫情初期中国受到的天大压力,随后的强力反弹,在后面的反复拉锯,直到最后的开闸放水,每一步都走的惊心动魄。另一方面,美欧走的更加惊心动魄。美欧自诩的制度优势、医卫优势、人口素质优势在无情无义的病毒面前都土崩瓦解。高死亡率,高后遗症率,金融大放水,疫情的后果还在不断浮现,当前的通胀和美欧经济困局在很大程度上与大放水有关,美欧要从这坑里爬出来,可是需要一些时间。美国靠大放水和从全世界收割,疫情以来还有4.3%的累计增长,加拿大搭美国的顺风船,也有3.0%。G7里其他国家就收割不动了。德国不肯放水,只有0.3%,英国索性是负增长,-0.4%,是G7里唯一的一个。中国则是2.2%(2020)、8.1%(2021)、3.0%(2022),累计13.8%。这要不一骑绝尘,尘都不好意思了。现在都在估计中国在2023年的GDP增长为5-6%的区间。个人猜测在2022年低增长的基础上,有可能达到6-7%区间,没有根据,感觉而已。接下来,中国经济将从2022年的低谷强势反弹。这一波没有美欧强势进口的拉动,但国内需求的拉动将非常强劲,春节消费就是预兆。确实有很多小生意关门了,但这是烧不尽的野火,春风吹拂下,又会再生。这些小生意本来就是“无中生有”的。这也是中国经济双循环的转折点,同时外循环部份也将加强一带一路的份额。美欧经济则大概率受到中国经济恢复而拉动通胀的压力,使得各国央行进退维谷。这就是弹药打光的坏处,因为情势不会最坏,只有更坏,没有弹药就真的只能裸奔了。在疫情刚爆发的时候,中国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封禁、清零是唯一可以确保控制疫情的手段。中国不计代价、雷厉风行地实行了,充分体现了强大的执行力。在解禁的时候,不完全是顺水推舟,更不是举手投降,是看到国外躺平一两年后的实际情况和病毒毒性的现实状态,做出的“有依据的赌注”。赌注都是冒险的。但在只有不完整信息的情况下,一定的冒险是不可避免的。等信息完整了再做决策,只有在时间上等得起才可行,否则是更大的冒险。肯定还会有人质疑的,在2020年初新冠刚爆发时是否隐瞒这个那个,在2022年4月为什么不直接放开,最后放开的时候是否死亡数字低报,核酸利益集团问题,等等。但凡事要看基本面。在新冠疫情上,中国在世界上主要人口大国中,是应对最成功的,按人口比例的死亡人数最低,现在看来,“长新冠”的比例也最低。看不到这个基本面,就是舍本逐末了。当然,“长新冠”还需要再观察一段时间才能最后确认。教训肯定是惨重的,国家到地方的防疫抗疫机制需要极大完善,个人强烈希望出台《防疫抗疫法》,明确各级政府的权责,避免未来公卫紧急状态时的推诿无为或者层层加码。医卫体系更是需要极大提升,与美欧相比,中国的人均医卫条件还是差距很大。每一个因为新冠而去世的人都是惨重损失,这是对人类的提醒:在人与自然的竞争中,人是渺小的。但人也是可以自救的。但基本面就是:中国就是在新冠疫情中人类自救的优等生,没有之一。美众议院议长难产预示了美国政治碎片化即将到来长沙天仪已受到美国制裁越南要重走中国的高铁路吗从北约援助清单看乌克兰战争的走向现在,摸着兔子过河它不香吗?在中国问题上,德国精神分裂了支持原创,分享、点赞、在看素质三连一气呵成
2023年2月1日
其他

美众议院议长难产预示了美国政治碎片化即将到来

美国共和党在中期大选中赢得众议院多数党,但本来应该只是走过场的议长选举难产,经过四天15轮选举,麦卡锡才勉强过关。但当选的代价沉重,许诺了一大堆对个人、对国会政治稳定都不利的东西。比如说,共和党内本来规定,过半议员动议才能启动罢免议长程序,这保证了足够的稳定性。但现在改成只要有一人动议,就启动程序。最后很可能现任议长还是能得到党内多数的支持,他/她要是这点都做不到,本来就没有资格当选议长,但这样的反复动议使得他/她不断在应对动议中浪费时间和资源,可能一事无成。但这些其实不重要,难产揭示的党棍的个人和利益集团之争也不重要,重要的是:美国政治进入碎片化阶段了。这对美国的政治稳定性是巨大的坏消息。美国依然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的政治不稳定最终也将影响到全世界。美国自诩为民主灯塔,两党制是美国式民主的基石,也被一些人誉为各国民主政治的楷模。说起来,民主未必就是两党制,多党制貌似更加民主,而两党制只是轮流坐庄。但多党竞争式的民主政治只有两党制才最为稳定,真的实行多党制的国家大多在政治稳定性上不如两党制国家。美国是两党制:民主党和共和党;英国大体上算两党制:工党和保守党,但自民党时不时参与执政;加拿大是三个半执政党:自由党、保守党、新民党和魁北克人党(BQ),BQ是地区性的全国性政党,这说起来比较绕,但确实如此,BQ不在魁北克之外发展,但在议会里有席位,只是永远到不了执政需要的席位数;德国曾经是两党制:基民盟和社民党,但绿党成为第三大党,现在还有自民党;日本是一党制:自民党,但党内有派,到底算两派还是三派就看时间、地点、人事了。两党制在政治上的稳定是竞争式民主的必然。民主说起来是博采众长,但对世界上所有事的政治见解和解决方案大体可以分为左右两路,谁都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否则就优胜劣汰、只剩一路了。在左右之间,还可细分为中左、中右、极左、极右,甚至进一步细分。竞争式民主的另一个特点是:斗争与妥协并存。世上事情千千万,斗争和妥协的目的都是解决问题,假以时日,靠斗争能解决的都解决了,能妥协的也都解决了,剩下的都是既相争不下又没法妥协的硬核问题。发展中国家还好些,政治和社会还在快速变化中,老问题没有解决,新问题又出来了,可以妥协和必须斗争的问题清单是动态的,优先级也是动态的。欧美“成熟国家”早就进入稳态,可以妥协和必须斗争的问题清单就相对静态,优先级也相对凝固,左右顶牛最后就稳定到代表左右的两党。但两党顶牛久了,互不退让,硬核问题越来越多,周转空间越来越小,积怨越来越多,两党内必然分化为中间派和极端派。中间派愿意在体制内继续顶牛,极端派更加趋向于踢开体制单干。这是竞争式民主的必然。以色列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个战后才出现的“人造国家”在政治上全盘复刻英美政治体制,自然包括议会政治。建国以来的主要问题一直是生存问题。在以阿热战的年代,全国齐心,只有打退阿拉伯人的进攻,才谈得上生存,工党曾长期主导以色列政治。在与埃及、约旦签订和平条约后,以色列举国上下对未来政治道路陷入了摇摆:继续“以土地换和平”(现在主要是巴勒斯坦人的土地)vs“直到把阿拉伯人打服帖为止”。巴勒斯坦问题是现代国际政治最艰巨的死结。“犹太人回归故土”的时候,是以“无土的人民回到无主的土地”的心态,全然漠视阿拉伯人已经在这片土地生息千年的事实。以色列的建国造成了“一土两民”的无解问题。“以土地换和平”能解决以色列与埃及、约旦、黎巴嫩、叙利亚(后两国尚未签署和平条约)的问题,但无法解决同一片土地上的巴勒斯坦人的问题,一国制和两国制都有难解的问题。继续铁血也是死路,以色列不可能清除境内的巴勒斯坦人,不管是联合国批准的1948年境内还是现在实际控制的境内。这样的无解死结困局导致以色列政治的高度碎片化,从极左到极右、从世俗到宗教,各种小党林立,传统的工党早已失势,右翼的利库德党也不再把持政局。2020年5月大选中,内坦尼雅胡下台,但接下来接连大选都难以产生稳定的政府,因为谁都不是多数党,边缘党的要价又太高,只有在频繁的政府换届中反复大选。贝内特只有一年就下台了,拉皮德只有半年。现在换回了内坦尼雅胡,但他要是能稳定组阁,当年也不会下台了。德国是政治碎片化的另一个例子。传统的基民盟和社民党早就过了轮流执政的时代了。在默克尔时代,基民盟已经拿不到多数,只有和社民党联合执政,结果是基民盟和社民党都发誓再也不联合执政。本来边缘的绿党成为“造王者”,更加边缘的自民党也在新政府里占了一席。但社民党的总理府和绿党把持的外交部、经济部在大多数事务上唱反调,朔尔茨顶住压力访华时,代表团里甚至不包括外交部长和经济部长,外交部和经济部新出台的中国政策则得不到总理府的背书。问题是,绿党把持的外交部和经济部也确实是德国政府的执行部门,总理府在中国问题的大政决策上可能绕过,但具体执行上不可能绕过。政治上的碎片化最终将反映在政策和执行上的碎片化。德国对华政策的碎片化只是一部分,乌克兰政策也同样碎片化,总理府和外交部、国防部说的、做的不是一回事。碎片化对美国来说,两党有可能实际上变成四党:民主党建制派,民主党进步党团(Progressive
2023年1月30日
其他

长沙天仪已受到美国制裁

对于大部分来说,要不是看到受到美国制裁,可能都不知道长沙还有一个天仪,更不知道长沙天仪是干什么的。长沙天仪是研制和运作小卫星的。按照他们自己的说法,“专注于SAR星座建设和SAR卫星数据服务”。这是他们的公开网站:https://cn.spacety.com/天仪运作商用成像卫星已经有好几年了,这是海丝一号的高清图像SAR是侧视雷达,用运动中的天线对固定的目标从各个角度反复扫描,形成非常高的分辨率。小卫星则顾名思义,就是尺寸小、重量轻的卫星。天仪已经成立6年,执行了14此发射任务,目前运作25颗卫星,有200多家商业用户。按照美国的说法,其中有俄罗斯的瓦格纳集团。根据天仪网站,天仪的TY-MINISAR卫星有三种工作方式:较早的TY-MINISAR-C用C波段:更新的TY-MINISAR-X用X波段:X波段频率更高,分辨率也更高,达到0.5米。这是很有用的军用级分辨率了。当然,天仪不是军方的,提供商业图像,谁都可以出钱购买。按照美国的说法,瓦格纳集团就是其中的主顾之一。瓦格纳集团在叙利亚内战中已经出名了,但在苏勒达尔之战中名声大噪。美国声称,瓦格纳集团现有5万兵力,其中80%来自囚犯。这是胡扯。瓦格纳集团或许征召了一些囚犯,但80%的囚犯军队是不可能的。军队的首要特质是纪律和目的性,囚犯最缺乏的就是纪律和目的性,督战队压阵都没用,这是常识。二战中的惩戒营不一样,那些是因为战场纪律而受到惩戒的官兵,具有基本军事训练和军人素质,而不是普通牢房里拉出来的囚犯。美国这么说,只是要把瓦格纳集团污名化,连带把俄罗斯污名化。这要是有用,西方在乌克兰战争里早胜利了苏勒达尔之战是城镇攻坚战,乌军死守不成,被迫放弃。在这样的阵地战中,首要任务是找到守军的位置,探明守军的实力,然后用重炮往死里轰,最后才谈得上步兵小分队的水银泻地式的攻击。守军当然会隐蔽得很好,但仗打长了,守军需要补给和增兵,也需要后送伤员,进出交通很难完全隐蔽,顺藤摸瓜就能摸清守军位置,甚至摸清守军实力。这是中空长航时(MALE)或者高空长航时(HALE)无人机的拿手活,但俄军无人机拉跨,出动也容易遭到后方远程防空导弹的打击。小卫星就不一样了,尤其是组成星座的小卫星,重访时间很短,SAR还可以昼夜工作,甚至穿透云雾工作,还不受防空威胁,准连续覆盖连掐时间躲都不行。0.5米的分辨率更是明察秋毫,商用的门面挡不住实实在在的军用价值。但苏勒达尔之战只是头盘,大菜在后面。西方坦克即将进入乌克兰。此前,西方重炮和火箭炮已经进入乌克兰,但那些可以分兵集火,分散使用,交替使用,还相对容易隐蔽。坦克就不一样了,要形成冲击力,至少要连规模,但那在卫星监视下,尤其在一览无遗的乌克兰大平原上,就很难隐蔽了。哪怕找到一片小树林子,还有向树林子开进和树林子出来的时候,还是要被抓住。暴露的坦克群怎么收拾,就不用多说了。那为什么要用中国的小卫星呢?俄罗斯确实是早就有军用侦察卫星的,但苏联解体后,现有卫星的状态不明。如果陆海空三军和格洛纳斯导航卫星的拉跨状态可以比照的话,估计侦察卫星也好不到哪里去。另外,苏联时代的侦察卫星可能还依赖胶片技术,星载CCD/CMOS成像和数据链技术则受到俄罗斯电子和信息技术瓶颈的限制,卫星侦察在乌克兰战争中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否则也不至于在乌军哈尔科夫大反攻的时候那么狼狈。中国的军用卫星是战略资源,不见得会与俄罗斯分享,但天仪这样的商用成像卫星本来就是面向全世界的,灾难救援、新闻跟踪、科学考察、国土和自然资源调查,都是本职,兼职一下战场监视,呃,那是新闻跟踪好伐啦。天仪的背景不清楚,有可能是航天系统分出来军转民的,也可能是纯民创的。中国航天不受美国制裁的大概已经很难找了,反正有理没理,美国都要制裁。中国航天也不怕制裁,本来就是顶着制裁成长的。制裁天仪也没用,该干嘛还干嘛。但美国不仅要表示一下愤慨,据说布林肯访问中国的时候还要和中国谈这事。美国官方的说法是:中国政府不再这事背后,这是中国公司的自说自话,但中国政府有能力制止中国公司的这种支持俄罗斯的行为。布林肯想说什么,有他的言论自由。中国政府会怎么回应呢?嗯,会不会是“中国政府支持一切合法、互益的贸易,中国政府反对一切非法、危害的贸易”。天仪要真是向俄罗斯出售商用卫星图像,并不违反中国法律,也不违反中国的国际承诺,中国政府好像没有理由禁止这样的贸易?美国Maxar不是也向媒体出售俄军车队在基辅城外排大队的图像吗?向乌克兰军方提供的卫星图像就不说了。再说,美国有什么证据确认天仪向瓦格纳集团出售卫星图像?图像上还打水印了?越南要重走中国的高铁路吗从北约援助清单看乌克兰战争的走向现在,摸着兔子过河它不香吗?在中国问题上,德国精神分裂了民航客机改装加油机可不简单支持原创,分享、点赞、在看素质三连一气呵成
2023年1月29日
其他

越南要重走中国的高铁路吗

为了实现高铁梦,越南第二次向日本提出请求。这条贯穿越南南北的“南北高速铁路”,投资费用达约648亿美元。在去年7月越南总理范明政接见日本国际协力银行(JBIC)执行董事前田匡史时,就曾要求日本国际协力银行支持该项目。今年1月,范明政在河内会见日本财务大臣铃木俊一时,又提出有关请求。提起高铁,国人已经有足够的自信,但越南却两次绕过中国,宁肯花个大价钱,选择中国高铁的竞争对手日本。越南想复制中国靠高铁崛起的路线,但选择对了吗?中国高铁令人艳羡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高铁已经成为国家独特的亮丽篇章,在经济、科技、国家形象方面,高铁都具有特殊作用。在经济和社会上,高铁极大地便利了城乡人民的出行,大城市的人民受益,中小城乡的人民受益更大。在高铁的连接下,大城市的机会和中小城市的闲适有了高效的衔接,使得人们在个人发展和生活质量之间有了细化的选择。高铁也已经成为中国民众中远程出行的首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动脉。高铁不是中国发明的。在中国高铁起步的时候,日本新干线早就是高铁界的标杆,法国TGV则是后起之秀,而中国的铁路技术水平还较低。中国通过引进与自主相结合,有效整合了各国先进技术,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高铁体系。如今中国高铁成为世界一极,跃居世界前列,新干线和TGV早已平视甚至俯视了。高铁本身也形成科技和产业增长点,成为中国科技的一张名片。在京沪高铁时代,轮轨与磁悬浮之争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如今,轮轨高铁已经遍布全国,磁悬浮重新得到发展,1000公里/小时的亚真空管道磁悬浮超高铁也在试验中。中国大得很,中国的铁路市场大得很,磁悬浮和轮轨不互相排除,就像高铁与普铁不互相排斥一样。中国需要轮轨高铁,中国也有磁悬浮高铁的空间。碗里的吃好了,才有条件惦记锅里的。中国高铁是与中国崛起同步发展的。京沪高铁还在建设的时候,怀疑和反对声浪很高,但今天已无人质疑高铁的价值,人们都在期盼高铁网的进一步扩大,通到自己的家乡,主要干线运行速度的进一步提高。中国高铁里程已经达到42000公里,稳居世界第一,超过世界第二到第10的总和,仅2020到2022年就增长了约7000公里,增量超过世界第二和第三的存量之和。还在2020年(图示数据),中国高铁里程就稳超世界第二到第十的总和。到2022年底,中国又增加了约7000公里,仅增量就超过世界第二和第三的存量之和,而其他国家大体不变(图源:Statista)这些年来,中国建设成就斐然,高铁稳居最使中国人自豪的成就之一,连欧美也不得不承认。这与歼-20、“天宫”、人造太阳还不一样,这是质与量并重的领先,是事关民生和经济基本面的领先,而且是碾压性的领先。高铁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加成是怎么说也不过分的。南北高铁对越南意义重大都说越南在改革开放中对中国亦步亦趋,越南对中国的高铁成就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而南北高铁对越南的意义更大。越南国土狭长,由于历史原因,南北国情迥异,民情疏远。近期的越南政治地震就有南北之争的影子。河内是政治中心,掌握河内就掌握了政权和军权;胡志明市是经济中心,经济占越南30%。南北高铁对越南的作用好比东西大铁路对加拿大的作用,连接河内和胡志明市的南北高铁不仅是经济命脉,还有国家建构的作用。越南2019年提出的南北高铁计划,现在时间表已经改了越南倒是未必有通过高铁技术转移拉动产业链的想法。越南连普铁技术都缺乏,必要的钢铁工业基础也不具备,还缺乏足够的国内高铁市场。在南北高铁之后,扩建到更大高铁网的条件并不具备。盘子太小,盛不下大菜。南北高铁可能既是越南高铁的起点,也是越南高铁的终点,越南国内并没有发展高铁产业的空间。但南北高铁是越南国内国际政治导向的风向标。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边境摩擦中,越南领悟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能与中国敌对。但这不等于越南就此满足于与中国保持友好与合作,执意要引入域外势力来平衡中国的影响,美国和日本就是主要的拉拢对象。对于越南来说,美国是主要的出口市场和政治、军事上的“离岸平衡手”,日本是主要的技术供应商,是“近岸靠山”,美日都是主要的投资来源。同时,中国又是绕不过去的。中国在南海的政治和军事影响是碾压性的,经济上在世界上坐二望一,更是越南的最大贸易伙伴和第二大出口市场。2021年中越贸易总额达到1660亿美元,比2021年同比增长24.6%,达328亿美元。越美贸易则是1110亿美元,同比增长210亿美元。2021年越南对美出口达960亿美元,进口只有150亿美元,有巨额顺差。越南对中国的贸易则是逆差,出口与进口大约为2:3的比例。换句话说,越南在做的是中国早期的“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经济模式,大量中国借道“越南组装”最终流向美国。在美国与中国竞争的剧本里,供应链去中国化是关键的一环,只有在经济上切断中国的造血机制,才可能挫败中国的崛起。这当然是一厢情愿的。在芯片领域美国还有瓶颈可以拿捏,但这只是冰山一角,机会窗口也在关闭中;在更加广泛的一般制造业里,美国主导世界制造和经济的日子已经过去了,中国制造才是主导,中国也“不顾美国感受”地跻身世界经济的双中心之一。硬性脱钩的结果是中国断腕,美国断命。美国再工业化是漫漫荆棘路。“回岸”(reshoring)具有不可克服的竞争力不足和工业基础、工业文化已经流失的问题。“近岸”(near-shoring)把重点放到墨西哥、加拿大、欧洲等,但这些本来就是美国最紧密的贸易伙伴,逐渐被中国取代就是因为竞争力不足、跟不上科技浪潮。现在的重点转向“友岸”(friend-shoring),以越南、印度等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国家对中国“以毒攻毒”,把供应链从中国拉出去。这与中国供应链整体向上移动刚好重合。一时间,“中国制造外流”似乎成为洪水猛兽,但中国制造实际上在向效益更高的供应链段落转移,外流的只是“血汗工厂”。越南制造对中国供应链的高度依赖就是例证。同时,美国和中国是越南出口最主要的两大市场。美国市场的增量来自越南制造对中国制造的置换,中国市场的增量一方面来自越南制造对中国制造的置换,另一方面来自中国市场本身的增量。越南的发展需要脚踏中美两条船。但这与美国的“友岸”思维不符合,因为“友岸”的目的不只是寻找中国制造的低成本替代,还要把中国隔离于世界主流经济圈之外。同时美国也没有余粮了,特朗普直接退出TPP,拜登的IPEF也只有画饼、没有牛肉,美国对越南对美贸易的巨额顺差也越来越难以忍受。从“友岸”思维出发,未来美国要是摆越南一道,搞原产地认证,甚至逼迫越南降低顺差,越南只有组装端的外贸经济就要受到沉重压力。但完整供应链的建设需要从基础设施开始,更需要时间、资金和技术。越南还有国内政治上的压力。越南从80年代后期开始改革开放,00年代中期激进的南方改革派上台,全面拥抱美国和西方,一方面推动政治西化,另一方面通过全面引进外资而获得快速发展,但贫富悬殊、物价飞涨和腐败问题也迅速加深。越南民心从不惜代价求发展转向寻求公平和公正,这是当前南方派失势的大背景,但这也增加越南继续依赖美日以求高速发展的不确定性。越南的时间不多了。加速低成本、可持续、高效益的发展,牢固建立在地缘政治上中立、但经济上在美国和中国两个渐行渐远的经济圈中的重叠位置,这是越南的当务之急。在政治和社会上维稳、防止颜色革命,也需要经济上的可持续和稳定高速的发展。这决定了越南的基本设施建设只能走“中间道路”,既不能与中国绑得太紧,又不能与中国隔离。越南自1986年起的GDP同比增长率与中国的对比不找中国找日本,能成吗?越南早早把中国排除出南北高铁,一心要用日本新干线的高铁技术,与日本“南进”思维一拍即合。但日本不想“捐献”,新干线的盘子只有这么大,新线投资里研发和制造线成本份额小不了,印尼高铁就是这么黄的。其实雅万高铁的最初方案还是日本提出的。在越南,南北高铁在本世纪初就开始筹划,原来力争2014年动工,2035年全线通车,但相关法案在2010年因为预算过于庞大而遭到国会的罕见否决。2015年,越南重启南北高铁计划,在2019年提议建设设计时速350公里/小时、运营时速320公里/小时的客运专线,并对现有铁路进行升级,实现货客联运,但再次遭到否决。开支是一个问题,另一个问题是不解决南北物流瓶颈。直到最近,越南才决定:南北高铁将采用1435mm双轨,实现客货混合运输,最高时速为180至225公里,投资费用达约648亿美元。这是与中国相同的标轨轨距,降低到225公里/小时比原要求的350公里/小时降低18%的运作费用,能耗降低28%,旅客票价也降低26%。客货混运也降低单纯依赖客运收入的压力,还提高货运物流速度,是世界高铁中比较少见的做法,但也是符合越南实际的做法。180-225公里/小时在中国只是动车速度,是谈不上高铁的。不过180-225公里/小时的货运列车是另外一个问题。如果这只是用客车的基本车厢运送轻重量散货,与客运没有本质差别,但要重载,就是世界前沿了,也没有日本新干线有重载货运能力的报道。相比之下,雅万高铁倒是只有142公里,但是全客运,设计时速350公里/小时,运行时速300公里/小时,估计总投资60亿美元。雅万高铁地形复杂,还在地震带,桥梁占比近60%,隧洞占比约12%,其余才是路基。另一个参照是京沪高铁,全程高架,全长1318公里,长度与南北高铁比较接近;设计速度380公里/小时,最高运营速度350公里/小时,2006年立项,2008年动工,2011年通车,总投资2209.4亿人民币,折合当年美元318亿,通胀调整后折合现价美元438亿。越南沿海地形相对平坦,如果由中国承建,速度可以提高,投资可以降低,收效可以加快,但这不符合越南的地缘政治设计。据报道,南北高铁将分三期,投资期限为16年。其中,第一阶段(2025-2031年)建设守添新区(胡志明市)-芽庄段,长度约665公里,总投资为165.8亿美元;第二阶段(2031-2038年)建设河内-岘港段,长度约667公里,总投资264.4亿美元;第三阶段(2038-2041年)建设岘港-芽庄段,长度约469公里,总投资186.5亿美元。但16年的投资周期太长,计入不可避免的进度落后,只会更长。不仅存在“出生即过时”的技术落后风险,也存在投资和经济大环境波动的风险。同时,越南也清楚地意识到,虽然南北高铁选用日本新干线技术,但越南还有与中国高铁和地区铁路网打通的刚需。越南交通运输部前副部长吕玉奎就表示,越南还需建设一条国际联运铁路,最终建立起能够连接中国和本地区其他国家的铁路网络,乃至扩展到整个欧洲。说起来,越南之外,老挝、泰国、柬埔寨的铁路网正在中国化。也就是说,越南铁路要走出越南,绕不开中国。但首先要解决投资问题。中国京沪高铁是自己投资的,越南需要从国际筹资,这是“建议日本投资”的大背景。范明政还同时“建议”日本投资重组义山炼油厂,这是越南最大的炼油厂。问题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日本经济已经过了“散财童子”的时代,自身经济发展长期低迷,当前欧美的滞涨加深日本的经济困难。日本倒是想通过“战略投资”立足越南,乃至东南亚,对中国形成围堵,但是力不从心,否则越南第一次“建议”的时候,日本就会接茬。勉强为之只能称为日本的不可承受之重,增加日本与中国竞争的成本。但要是日本不听“建议”呢?越南会像印度尼西亚一样,转向中国吗?更大的问题是:对中国经济赶超美国的估计各有不同,但即使按照悲观的估计,到2041年,中国名义GDP也超过美国了,甚至可能超过美国、甚至G7中其他一两个前列国家。那时,世界政治经济版图恐怕已完全不一样了,越南现在的地缘战略设计可能完全过时。可见,南北高铁最大的“出生即过时”危险还不是技术上的,而是地缘战略上的。中国高铁路上的挑战主要还是经济、社会和技术上的,最大的不确定性是能不能收回成本。越南的高铁路则还有更多的政治色彩,夜长首先就有梦多的问题。现在,摸着兔子过河它不香吗?在中国问题上,德国精神分裂了民航客机改装加油机可不简单喷气战斗机进气道的边界层控制既生瑜何生亮?美国空军的双蛇记核潜艇:中国海军大发展的下一个主要目标支持原创,分享、点赞、在看素质三连一气呵成
2023年1月26日
其他

从北约援助清单看乌克兰战争的走向

59辆M2“布莱德利”步战,附送590枚“陶”式反坦克导弹和29.5万发25毫米弹药•
2023年1月25日
其他

现在,摸着兔子过河它不香吗?

中国军迷中有一句话,叫做“摸着鹰酱的尾巴过河”,意思是说中国常以美国先进军事装备作为参照,研发自己的装备。现在,倒是时不时出现“摸着兔子的尾巴过河”的事情了,美国反过来以中国军事装备为参照,研发自己的装备了,最新的例子是美国陆军的轮式炮。在美国三军里,陆军被戏称为三等人,人数最多,在反恐战争期间还是拨款最多的军种,但总是有点被海军和空军压着,在亚太重点的现在,更是有点找不到自己位置一样。空海一体战转向全域战后,总算有所改观,地面力量抗打击能力得到重新认识,兴致勃勃要钻入内线以地制空、以地制海,要和海军陆战队抢生意了。为了适应新的作战需要,美国陆军重新重视炮兵火力,一方面降低对空中火力的依赖,另一方面加速OODA循环,编成内的炮兵永远比跨军种呼叫的空军更加“使唤得动”。但美军炮兵的基本装备不符合亚太作战需要。M119型105毫米榴弹炮供轻步兵和空降兵使用,
2023年1月18日
其他

在中国问题上,德国精神分裂了

11月4日,德国总理朔尔茨率领庞大代表团访华。由于中国防疫控制尚未解除,朔尔茨的代表团在华只逗留了11小时,但象征和实质意义巨大。西方舆论认为,德国大公司“不顾一切地加深德国经济对中国的依赖”,大众汽车甚至顶着巨大压力,不仅扩大在中国的投资,还维持在新疆的工厂。朔尔茨也不顾联合政府中绿党甚至自己党内的反对,成为新冠疫情以来第一个访华的西方领导人。德国民间和政界的反华情节也在加深。朔尔茨代表团里显眼地缺席外交部长和经济部长,两人恰好是绿党的“共主”。1月9日,德国国会代表团在齐默尔曼和沃格尔率领下窜访台湾,齐默尔曼是德国国会国防委员会主席,沃格尔是自由民主党副主席,两人都是联合政府里第三个党自由民主党的。同时,媒体和各种民调也指出,德国民间对中国的敌意在加深。这是值得注意的分裂。作为总理,朔尔茨不管个人政见如何,管好德国的民生是第一的。默克尔也是这么走过来的,上任之初的时候并没有少跟中国叫劲,到离任的时候,最想做的反而是到中国告别访问,只是因为中国的严格防疫而没有成行。德国大公司更是眼光专注于自己的钱袋子。欧美依然是发达世界,但中国不仅是世界经济增量的中心,也正在步入发达国家,在很多方面,已经成为世界最大市场。实际上,在世界绝大部分地方,中国已经是被作为发达国家看待的,只有中国还“大言不惭”地自称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地方的人们不是看名义GDP来认定发达国家的,而是看实质财富和制造能力。在中国制造业产值已经超过美国、德国、日本(有些数据还要加上英国)总和的时候,中国是否发达是不言自明的事情。在经济上,不管德国是否愿意,德国只能加深与中国的联系。只有中国这条大河满了,德国这条小河才不会干。没错,时代不同了,中国经济才是大河,长期作为欧洲经济发动机的德国经济现在相对来说已经是小河了。李鸿章和俾斯麦的棺材板早就压不住了。但在“不管饭”的政界和民间,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战后德国可能是欧洲最意识形态至上的国家。这与战后的反思和“政治正确至上”思维有关,也有美英话语权的影响。马歇尔计划的影响不只是经济的。在主要西方国家里,德国是“白左”最旺盛的地方,北欧国家毕竟人口少,国际影响也小。绿党是“白左”的急先锋,绿党在德国成为左右政局的大党正是德国民间“白左”心态的反映。自由民主党在政治光谱上是右翼的,社民党是中左,但在意识形态上,反华反共与绿党是一致的。朔尔茨未必亲华。西方政界就没有亲华的,包括各色“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他们相对来说对中国不敌对,只是出于这样对自己的国家更加有利的认知,不管这是冷战时代的地缘战略好处,还是现在的经济发展好处。民间的反华反共情节就有意思了。即使在今天,大部分欧美人对中国的认知依然模糊,这依然是一个遥远、模糊甚至夷蛮、鄙视的存在,曾经谈不上敌意,但现在步步紧逼到自己的饭碗和传统生活方式了。中国从来不威胁欧美的生活方式,但当中国制造横扫世界的时候,欧美痛切地感到了寒意。在全球化的产业转移里,有欧美主动放弃的部份,如服装、玩具、鞋帽等“低端制造业”;也有欧美不愿放弃的部份,如小机电、家电、汽配等;还有欧美极力保卫不成、被中国“活活抢走”的部份,如ICT、化工、微电子等。现在中美争斗最激烈的高端芯片、生物科技、航空航天是所剩无几的西方依然占优的行业,要是这些也被中国“抢走”了,西方就真剩不下什么了,如果法国香水、德国啤酒、美国麦片这些除外。中国不仅在制造业方面攻城略地,在新技术的产品化方面也在席卷。这不奇怪。强大的制造业是顺畅的产品化的物质基础,战后美国科技突飞猛进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和在战时捅破了科技这层纸。加上战后欧洲的生活水平决定性地落后于美国,大量科技人才移民美国,为美国的经济发展火上浇油了。现在轮到中国了。中国倒是还没有大量科技移民,海外华人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回归已经是很成气候了。这也是美国开始限制中国留学生和华裔科学家的原因。按理说,大学、研究机构的成果在技术成熟度上较低,只是证实了可行性,离产品化还有很大距离。这也是长期以来美国对科技合作的限制很小的原因:别人从科技交流中得到研究思路,美国的产品化能力最强,科技交流的结果是美国率先产品化了,为后续科研补血,而不仅仅是得到新的研究思路。但现在产品化的中心成了中国,美国人的思路到了中国成为产品,或者通过中国制造才能产品化,中国的思路最多启迪了美国人的思路,这还是用英文发表的部份,中文成果本来就没有多少美国人能读懂。与其这样,限制交流吧,免得肥水只流外人田。这使得工业革命以来欧美已经当成天经地义的科技领先也动摇了。科技不只是最尖端的,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最重要的还是事关饭碗和生计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欧美在中国问题上的精神分裂就不奇怪了。相对来说,美国只是对华敌对,还没有那么分裂,因为美国经济的内循环比欧洲还是要强劲。欧洲就不行了,除了德国、荷兰等,已经“退化”为事实上的农业国了,法国、意大利等也只是半工业国。在反华问题上,欧洲的工业国因为受到中国的强力挤压而反华,反华的代价是大公司;非工业国和半工业国则因为文化傲慢和意识形态惯性而反华,反华的代价是德国、荷兰这些老欧洲国家的。反华成为少有的共识。反共更不是问题。长期洗脑使得共产党被高度妖魔化了,不反共才是舆论和教育出了问题。中国既华又共,不反才怪。本来因为中国积贫积弱、人畜无害,不屑反;现在中国骑脸了,岂能不反?在一段时间里,这个局面不会改变,但最终会改变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世界经济曾经是单中心的,这个中心在欧洲。后来双中心了,第二个中心是美国。冷战后,重回单中心,这次中心在美国。现在又要双中心了,第二个中心是中国。美欧试图在经济上去中国化,但弄来弄去做不到,于是只能在顶端科技上下手。在低端制造业方面,越南、印度能做到的和中国在80年代差不多:大进大出、两头在外。但中国靠发展基础工业,科工互动,硬是把大进大出、两头在外改头换面成原料进、产品出,把附加值最高的中段统统吃下了。越南、印度缺少长线投资的定力,这就使得基础工业难以得到足够的发展,科技也成为无源之水,成不了第二个中国。这也使得中国经济和科技在很长时间里具有独特的在量和质上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在很长时间里继续成为欧美的pacing
2023年1月12日
其他

民航客机改装加油机可不简单

波音KC-46“飞马“是美国空军下一代加油机。这是从波音767-200的机体和-300的机翼组合而来的,本应该是低风险项目,但在屡次修改和延期后,波音累计罚款和自费整改已经达到34亿美元。合同规定了封顶价,降价有赏,超支自付。羊毛最后大概还是出在羊身上的,但树上摇下来的钱被风吹跑了,还要追,总是费事。不就是从早已成熟的民航客机改装加油机吗?怎么能那么费事呢?波音KC-46从波音767改装而来,不就是从早已成熟的民航客机改装加油机吗?怎么能那么费事呢?波音具有世界上最丰富的加油机研发和使用经验,KC-130不仅是第一种大规模列装的加油机,也是迄今数量最大的加油机。几十年高强度使用下来,已经到了必须替换的时候了。波音707的机体太老了,波音提议用波音767的机体为基础。2002年,波音与美国空军签约,以波音767-200ER为基础研制KC-767。贪污丑闻迫使美国空军放弃采购,但意大利和日本决定购买。KC-767在2005年首飞,然后很快就开始交付使用了。2007年,美国空军再度启动名为KC-X的下一代加油机计划,但受到反恐战争的影响,希望增加加油机的运输能力。2008年,以空客A330为基础的A330MRTT因为可转移燃油量和运输能力更大而获选,得到型号命名KC-45。波音以技术原因抗议,美国总审计署判决美国空军选择过程违规,KC-X计划再度搁浅,空客(及美方搭档诺斯洛普)煮熟的鸭子飞了。2011年,美国空军第三次启动KC-X计划,波音方案入选,这就是现在的KC-46。波音吸取了第二次KC-X落选的教训,悄悄在KC-767的基础上做了修改,改用来自-300的更大翼展的机翼和可以承载更大重量的起落架,最大载油量从160000磅增加到212299磅,硬式加油的加油杆的输油量从900加仑(3407升/分钟)增加到1200加仑/分钟(4552升/分钟),增加了4个地板下油箱,另外还有两个翼下软式加油点,用于对美国海军、海军陆战队和盟国飞机加油。所有主要部件都相应加大,加强了货舱地板,增加了大型侧门,便于装卸货物,还加装了便于舱内货物移动的地板滚轮和舱顶行车系统。驾驶舱采用波音787的技术,不仅技术水平大大高于传统波音767,也便于与先进的军用电子系统对接。不过这样一来,差不多是全新设计了,KC-767低风险改型的优点悄悄地消失了。不过KC-46也反映了现代加油机的要求,这不再是增加地板下油箱、加装加油设备就完事了。具体看看细节,或许对民航客机改装为加油机的问题能有更深的理解。加油和客货系统:R1
2023年1月5日
其他

喷气战斗机进气道的边界层控制

喷气飞机的进气口当然就是给发动机“喂”空气的,空气应该平顺地进入发动机,或者说,在发动机的正面,每一点上空气的流速、压力应该是一样的。但实际上,即使是“平顺”的所谓层流,即空气流动的方向是一致的,没有横七竖八的现象。由于空气是有粘性的(尽管很低),空气和物体表面的摩擦使接近表面的流速下降,而远离表面的“自由空气”的流速相对均匀。实际空气在接近物体表面时经常不是层流状态,而是涡流状态,流速、方向都是混乱的。下图来自NASA网站,比较好地定义了边界层。水平的箭头表示这一点空气的流速,可以看到,越接近物体表面,流速越低。层流(laminar
2023年1月4日
其他

既生瑜何生亮?美国空军的双蛇记

Fighter,ETF),寻找一个替代F-111的飞机。通用动力用F-16XL竟标,麦道用F-15E竟标,最后F-15E获胜。F-16XL的机翼是箭形三角翼(cranked
2023年1月3日
其他

核潜艇:中国海军大发展的下一个主要目标

据美国海军学会网站报导,中国专业建造核潜艇的葫芦岛造船厂正在扩建,有可能形成同时建造4-5艘核潜艇的产能。按照大约2年的建造周期推算,这意味着中国在为每年建成2-3艘核潜艇做准备。中国海军在经历防空驱逐舰、航母的大发展之后,核潜艇必然是下一个主要目标。中国早就有了核潜艇,但由于时代限制,这是有遗憾的核潜艇包括核动力弹道导弹潜艇和核动力攻击潜艇。中国的核动力弹道导弹潜艇也需要大发展,海基核力量是核三位一体不可或缺的一极,但这是另外一个话题。本文里核潜艇主要指核动力攻击潜艇。核动力攻击潜艇可以细分为鱼雷攻击潜艇和巡航导弹攻击潜艇,现在有两者合一的趋势,带有大容量垂发系统的鱼雷攻击潜艇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传统上专用的巡航导弹攻击潜艇。另一方面,核潜艇的吨位也在向大型化方向发展,美国“海狼”级达到12000吨,俄罗斯的“亚森”级更是达到13800吨,接近传统上只有核动力弹道导弹潜艇才有的吨位,但速度都可高达35节。俄亥俄”级、“前卫”级、“凯旋”级等核动力弹道导弹潜艇的最高速度只有25节。相比之下,中国的093级据报道只有7000吨,最大航速30节。095的技术数据不明。现代核动力攻击潜艇越来越大,这是俄罗斯的“亚森”级。但就这样还不容易看出大小和海军官兵在一起,就容易看出有多大了在可预见的将来,海洋是中国受到威胁最大的方向。在海上力量三位一体中,航母与舰载飞机、水面战舰和潜艇各司其职。潜艇是海战攻坚主力,不让敌人通过海洋达到战争目的,包括运输、机动、进攻和防守;舰载飞机是海上控制主力,确保自己能通过海洋达到战争目的;水面战舰则是衔接两者和填空补缺的多面手。常规动力潜艇的速度、潜航时间有限,只适宜在中近海作战。远洋还是要靠核潜艇。核潜艇不仅可用鱼雷攻击舰船和其他潜艇,也可用巡航导弹攻击舰船和陆上目标,这使得现代核潜艇具有准战略性质,已经不是单纯的反舰反潜平台了。这对中国海军特别重要。由于缺乏远程轰炸机,航母力量的发展也还在初级阶段,中国海军缺乏战区级(2500-4500公里级)常规打击力量。东风26当然很有力,但毕竟成本较高,不宜大量使用,即使在精确打击普及化的现在,必要的弹药投放吨位还是必要的。巡航导弹的成本比同等射程的弹道导弹要低至少80%,核潜艇的巡航导弹打击能力对中国格外重要。反舰导弹也发展到高超音速阶段了。传统潜射反舰导弹可通过鱼雷管发射,弹径和弹长都受到限制。这在高亚音速掠海导弹时代不是太大的问题,但在高超音速时代可能就是过分的限制。高超音速导弹首先需要较大的助推级,其次乘波体弹头有一定的“翼展”和长细比,这些都使得高超音速导弹的弹长弹径超过传统的反舰巡航导弹,不再适宜从鱼雷管发射,但从大直径垂发发射还是可以的。陆攻巡航导弹也需要一定的数量才能达成效果。反舰和陆攻需求相加,使得新一代核潜艇需要大容量量垂发系统,携带巡航导弹能力从无到有是不够的。在现代,“大桶垂发“成为潜艇垂发的新技术方向。与水面战舰的方格子垂发不同,潜艇垂发一般采用冷发射,所以垂发是列管式的。但固定直径的列管垂发不仅有最大直径问题,还有不便把若干个垂发管的空间合并使用、以便用于超尺寸载荷的问题,比如搭载潜航器、无人机、特种部队载具等。大桶垂发则可以大桶套小桶,形成通常的列管垂发;也可以把单一大桶用作体积更大的特种载荷,极大地提高核潜艇的携载能力和战术灵活性。“弗吉尼亚”级Block
2022年12月24日
其他

晨枫:新浪潮,未来战斗机“机将不机”?

F-22开创了第五代(中国称为第四代)战斗机的时代,但除了几个艺术想象图,美国的第六代还没有准信。英国的“暴风”、法国的“幻影之子”都号称第六代,但谁都不把它们太当真。第六代战斗机到底会是什么样子?会不会大道无形、大音无声、索性机将不机?并非没有这个可能。近日美国空军负责技术规划的麦克·范蒂尼少将在美国空军协会的米歇尔研究所就是这样暗示的。按照范蒂尼的说法,美国空中力量历史上每一个时代都有代表性的战斗机,二战时代是P-51,朝鲜战争时代是F-86,越南战争时代是F-4,冷战时代是F-15,现在则是F-22。但未来可能是从战斗机到卫星到作战云的众多作战系统组成的体系在战斗。体系的战斗力通过各系统来实现,但战斗力的核心作用反而有所淡化,不一定必然围绕着具体的下一代战斗机而打造。直到今天,空战仍然是围绕着战斗机进行,因此一代代“空中霸主”才吸引了人们更多目光,但未来不一定永远如此好些年来,“下一代空中主导”(Next
2022年12月22日
其他

新冠抗疫到“闯关”时刻了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2022年12月21日
其他

如果巡飞弹和跳雷相结合

地雷的威力不用多说。老一辈(哈哈,现在可以倚老卖老了)的都看过《地雷战》,地雷是干什么用的都熟悉。地雷一般是埋在土里的,但这费工夫,而且不便机械化布雷。用犁地机一样的装置布雷是可以的,但路上新犁过,敌人得多傻才能不引起疑心?现在还有定向雷,设置在路边,触发时像霰弹枪一样打出一个扇形,形成杀伤。反坦克侧射地雷实际上是遥控或者触发的火箭筒,设置在路边,坦克、装甲车辆经过时,从侧面发射过去。距离近,时间短,一打一个准。反步兵定向雷侧射反坦克地雷但还有跳雷。在触发时,用火药推力首先推入空中,大概在齐腰到齐头的高度引爆,破片集中在横向,对步兵很致命。更进一步,还有反直升机跳雷,用于在可能的机降场伏击敌人的直升机。空中悬停的直升机要是倒霉撞上了,也是凶多吉少。反步兵跳雷反直升机跳雷不过要是和巡飞弹相结合,可能用武之地更大。首先,可以适当远离道路或者小径布设,比如说,100-200米,哪怕稍大都不易引起敌人注意。扫雷都没法扫,总不能把整个世界都扫一遍。既可以是真巡飞弹,用螺旋桨动力起飞,也可以用火箭或者火药弹射入空中,然后滑翔飞向目标。好处是,只有100-200米距离需要跨越,顶多5分钟巡飞,动力要求很低,成本很低。然而,一旦升空,开动图像识别制导,丛空中扎下来,目标就在劫难逃了。由于预设目标方向,图像识别制导的要求也较低,并不需要大范围盲目搜索。这样的巡飞弹药还可以和集束撒布器相结合,在空中对于密集目标集中撒布或者零星目标有针对性地撒布后,自主寻的、自主攻击,极大地增加集束弹药的命中率,也降低未爆炸子弹药的问题。技术要求相近:同样不需要多大的射程和巡飞时间,但需要带预设目标方向的图像识别制导。这样共用进一步降低成本。不过“巡飞跳雷”的触发有点不好解决。离开道路和小径100-200米还要精确触发,技术难度不是一点点。好在巡飞弹的精确飞行技术可以扩大到传感器投放。“巡飞跳雷”和触发传感器在使用精确空降技术后,可以分别精确投放,巡飞跳雷投放在远离道路和小径的地方,传感器很小,直接投放在路边也不至于引起注意。巡飞跳雷可能需要伞降,以保持安全落地和正确架设姿态。或者极端一点,在空降中打开螺旋桨,自旋着陆,落地后自然下垂到收起状态,减小暴露特征。在不平地面需要一点“弹跳翻正”的技术,但玩具都能做到,这里没有什么做不到的。不同的空投传感器传感器也可像带微小可调尾翼的钉子,在精确制导下,直接扎进路边草丛里,通过震动或者声音多普勒来触发。传感器和巡飞跳雷之间用低功率无线电联系。巡飞跳雷始终保持接受状态,传感器在平时静默,只有在确认目标、触发的时候发射控制信号。通过数字编码技术,一对一配对容易做到,同一地区有多个传感器和巡飞跳雷也不易互相干扰。这样的巡飞跳雷-传感器对可有效封锁次要甚至主要道路,严重影响敌人的步兵和机械化部队通过,而成本又不是很高。还有一个好处:如果空中有适当的监视平台,或者传感器信号足够强,还可以把每一次触发上传到指挥部,使得指挥部也对此地的敌人活动和跳雷触发情况保持监控,以便采取进一步措施。比如说,对于不认为有多少敌人活动的地方,少量布设就可以了。发现这里其实敌人活动频繁,再增加布设。平民和军事目标的辨别不容易,但这对所有地雷都是一样的。除非不让用地雷了,巡飞跳雷和传感器没有什么特别。反步兵和反坦克还是需要不同的巡飞跳雷和传感器,在实战中,可能需要混合部署。BBC对中国抗疫的报导变调了西方带上了有色眼镜,世界的原色就看不见了俄罗斯真敢打西方卫星吗新时代背景下,井射洲际导弹有什么用中国需要大型高空无人机支持原创,分享、点赞、在看素质三连一气呵成
2022年12月15日
其他

BBC对中国抗疫的报导变调了

中国清零政策的放宽速度超乎所有人的意料,BBC变调的速度也超乎所有人的意料。现在BBC新闻的重点在于:中国政府放宽清零政策,是因为中国政府现在改变调门,奥米克戎没有那么危险,所以不需要那么严密的封控了。结论:中国政府永远有理。当然,在BBC新闻里,中国永远强词夺理。不过BBC财经的调门不大一样:三年严格封控对中国经济的打击太大,尽管封控从控制疫情来说在早期是成功的,现在最大的担心是这样休克疗法解封,会不会来一大波死亡率。这算是把两边的话都说全了吧?现在西方媒体为中国重症率、死亡率、ICU挤爆的担忧很多,都在深深地悲天悯人呢。一方面暗示中国开放太快,另一方面指责中国不肯用西方疫苗。其实他们应该担忧的是西方的通胀率。欧美的通胀率这两个月压下来了,但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中国经济在严格封控下严重减速,导致世界大宗货物交易和价格下滑。中国放开后,经济在短时间里就会报复性回升。根据欧美的经验,增加的感染率不足以影响经济回升。这不是“经济压倒人命”。经济不是一点点重要,经济持续萧条本身就是要出人命的,医院长期不能正常运作也增加额外重病率和死亡率的。但欧美的经济顽症已经很久了,近来在英国集中爆发。代表政府工作人员的PCU工会决定在圣诞期间轮流罢工,将严重影响英国的公交、边防和其他政府机构。PCU的要求很简单:通胀太高,要加工资。政府的回答也很简单:没钱了,不加。PCU要为成员争利益:凭什么我们要承担通胀代价和降低生活水平?政府也要在纳税者那里交代得过去:不能要求一般纳税者在自己承受通胀压力的情况下,为维持你们的生活水平买单。两方都没错,关键在于英国的劳动生产率跟不上物价,这一轮通胀主要是输入性的,源自能源和进口商品,英国政府再挥舞加息大棒也无济于事。怎么办?还真是没办法。美国其实一样。现在的就业数字很好看,但都是低端就业。美联储加息的影响是至上而下的,也是滞后的。美国可能也会遇到英国的困境,尤其是中国经济恢复后,拉动世界石油价格回升。现在WTI在70-80美元/桶区间,在5-6月,还在100-110美元/桶。中国今年的GDP增长目标是5.5%,现在实际上可能只达到3.2%,可能是改革开放以来最低水平,也是实际经济增长首次大幅度低于计划目标。2023年GDP增长外媒在传内定5%,但从现在的低位,冲到6%以上是大概率的,7-8%都是有可能的。这会把世界石油价格拉到什么水平?没人能准确预期,但涨势是肯定的。G7+对俄罗斯石油限价则是另一个石油价格看涨的因素。英国趴下了,美国还很远吗?11月美国通胀降到7.7%了,比6月的9.1%要低,但离目标的2%还差得远。美联储刚要放慢升息步伐,被中国这么一搅合,还放慢吗?这才是BBC该关注的。西方带上了有色眼镜,世界的原色就看不见了俄罗斯真敢打西方卫星吗俄罗斯真敢打西方卫星吗新时代背景下,井射洲际导弹有什么用中国需要大型高空无人机美国的战略焦虑支持原创,分享、点赞、在看素质三连一气呵成
2022年12月14日
其他

西方带上了有色眼镜,世界的原色就看不见了

西方看中国总是看不懂。中国崛起看不懂为什么停不下来,中国出问题也看不懂为什么继续不下去。中国那么大,每时每刻总有什么地方有不如人意的事情,总会有人不满意甚至怒火三丈。比如说,对于疫情的严格封控政策,确实有人不满。严格封控太影响生活生产,不满好理解,但推广到反体制,这就牵强附会了。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但大多数中国人对颜色革命警觉得很,看得太多了,不信那个邪了。中国政府有千错万错,这几十年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面是好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切实的,严格防控政策对减少重症率、死亡率的贡献也是显而易见的。每天过日子,不如意者十之八九,谁都有对当下生活的不满,但谁都不愿动摇今日来得不易的生活的根基。北上广深房价一松就跳,归根到底还是人们对“明天会更好”有信心。没人会在“明天就要过不下去”的时候倾家荡产、拼上六个钱包买房子的。就清零而言,三年下来,人们确实疲倦了。不说生计受到清零冲击的人们,即使日子好过的也疲倦了。对于有些地方在执行中的任意加码和随意性更是受够了。各级政府其实也受够了。夹在中央的要求和老百姓的怨气之间,“既要又要”的钢丝越来越难走。如果不是怕追责,想躺平的怕不在少数。现在反而各方都下了台阶。人们摆脱了不必要的不便,政府摆脱了不必要的结怨。在传染性极大加强但致命性极大降低的奥米克戎变异主导的现在,清零既不可能也无必要。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加速放宽封控管制,一起齐心协力闯关。这可能是80-90年代国企和价格改革以来中国最严峻的闯关时刻,事关千百万人的健康。但西方掉进“中国政府好面子,肯定要固执己见以示一贯正确”的成见陷阱里出不来了。西方看走眼其实有很多次了。这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在控制理论里,自适应控制的闭环辨识里有“协方差爆炸”问题。具体说起来比较啰嗦。大概是这么一回事:现代控制理论从被控过程的动态模型开始,但物理过程的机理模型获得不易,经常太复杂,所以用数学上的最小二乘法从闭环回路的输入、输出数据估计简化的动态模型,然后从模型出发,在线“重设计”控制器。这就是自适应的意思:与时俱进,实时估计动态模型,实时重建控制器,实时实施控制。但自适应控制要是成功,系统的闭环响应就越来越稳定,输入、输出数据里新息越来越少,最小二乘法的协方差矩阵越来越大(不是矩阵维数越来越大,而是矩阵范数越来越大,可以粗略地理解为矩阵的“值”越来越大)。协方差矩阵好比辨识的增益。既然信号小了,只有把增益加大,看能“看出”细微的变化。于是,越是看不出究竟,越是用加大倍数的放大镜。在理论上,系统完全稳定的时候,协方差矩阵的范数达到无穷大。问题是,这时如果来一点点小扰动,闭环响应重又“动”了起来,巨大的增益就导致计算溢出,真真是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了。这就是“协方差爆炸”。西方看中国,不看主流,专门搞“于细微处见真章”的名堂。如果看准了代表性的蛛丝马迹,这当然是先知先觉了。但工程上有一个gross
2022年12月12日
其他

俄罗斯真敢打西方卫星吗

据今日俄罗斯(Russia
2022年12月11日
其他

新时代背景下,井射洲际导弹有什么用

近来美国急着要找中国谈核军控。美国急于澄清中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和“不对无核国家和地区使用核武器”到底是什么意思,更对中国“保持最低核威慑”政策是否有变格外关心。中国的立场很明确,不需要澄清。中国不反对谈核军控的问题,但只有美国把核军备降低到与中国相似的程度,谈才有意义。难说西北大兴土木的风电场是否对美国形成刺激。可巧美国也面临“民兵III”导弹用GBSD换装的问题。GBSD意为“陆基战略威慑”,最终可能会有更正式的名称和型号,计划在2027年试射,2030年开始换装。中美都不乏质疑为什么在21世纪还需要建设井射洲际导弹力量的声音。对于中国来说,陆基机动发射导弹的射程已经达到美国本土,海基正在大发展,空基也在成型,似乎没必要再搞固定、直接暴露在对方打击之下的井射洲际导弹。对于美国来说,“三叉戟D5”潜射洲际导弹保持了世界最好的可靠性记录,升级延寿后要在“哥伦比亚”级上再用50年,射程覆盖全世界;轰炸机具有可靠的长时间留空待命和快速报复能力,也似乎没有理由再在井射洲际导弹上投入巨资。井射洲际导弹有什么用呢?核三位一体最早是美国提出来的,后来也为苏联采纳,现在看来中国也采纳了。核三位一体指核打击体系里陆基、海基、空基三位一体,特指战略核武器,战术核武器不算。陆基其实分机动发射和井射两部分,这些都是弹道导弹,说起来还有核巡航导弹,现在淡出了,近来俄罗斯新推出的核动力巡航导弹是个异类;海基现在水面发射的已经淡出,只有潜射了,不过俄罗斯新近推出的超远程核鱼雷又是一个异类;空基分核炸弹和核导弹,后者包括空射巡航导弹与空射弹道导弹。最早的核打击力量只有轰炸机投放的核炸弹。近80年后,核炸弹(包括制导炸弹)依然是美国核武库的重要部份,因为轰炸机具有中途找回和更改打击目标的能力,不到最后一刻,一直保留不跨过核门槛的选择。飞行员和目视查证也是终极确认,对敏感目标特别重要。这些特点对美国的核战略很重要。B-2的隐身突防能力最初就是为投放核炸弹而设计的。在突防有困难时,轰炸机可发射核空地导弹或者核巡航导弹。轰炸机的另一个特点是:在国家指挥系统瘫痪后,已经出动的轰炸机飞行员可根据战争状态通报和指挥意图,继续独立完成任务。相比之下,井射、潜射核导弹要是还没有发射出去,可能就“废了”。地下和水下的导弹指挥官按照设计就是与外界隔绝的,只接受国家指挥系统的单线命令,对战争动态基本上不知情。指挥通信中断就立刻发射也不可行,万一因为技术故障就造成误发射,事情就大了。轰炸机也是公开展示核戒备的最好方式,大批升空待命的核轰炸机明确展示了戒备和决心。美国曾经维持轰炸机连续空中戒备,用加油机维持最长的留空时间。KC-135最早是为B-52配套的,扩大到战斗机、运输机等是后来的事。硬管加油也是因为轰炸机需要的燃油输送量大而采用的,软管加油时间太长。轰炸机连续留空对机体寿命、发动机和飞行员的压力太大,几次空中加油后,最后还是要落地。核轰炸机不可能随便找个机场就起飞、降落,只有具有核资质的空军基地可以。起飞前、着陆后都有严格的核弹交接、运输、储存和警卫程序,生怕出现安全问题。在冷战后,连续留空取消了,现在连地面待命都取消了,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恢复核任务。B-1已经取消核能力了,B-52和B-2还有核能力,但出动时,除非指定担任核任务,通常是常规任务,比如最近派驻澳大利亚的6架B-52。轰炸机的另一个问题是:一旦落地,就很脆弱。轰炸机太大,连躲进加固机堡都不可能,没有那么大的加固机堡。轰炸机能部署的机场有限,在对手的核常打击下,基本上可以假定所有没有起飞的轰炸机统统损失了。中国的轰炸机还只有轰-6,突防能力在几十年前已经过时了,但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使得轰-6重获新生。轰-6N是世界上唯一已知具有发射弹道导弹能力的轰炸机。弹道导弹比巡航导弹射程更远,突防力更强,还可与高超音速技术相结合,进一步增加对方的拦截困难。空中发射弹道导弹极大增加了发射位置的灵活性。现有导弹防御体系基于对已知发射阵位的逆弹道拦截,拦截阵位最好在弹道途径路线上。发射阵位大大偏离后,逆弹道拦截就可能因为斜距太大而失败。中国的空中加油能力还刚刚开始,轰-6后期型号也只有软管加油能力,以增程为主,连续留空还有困难。换句话说,比美国轰炸机的抗打击力更低。轰-20据传可达到B-2或者B-21的能力,但犹抱琵琶半遮面,现在还只有传说。海基具有在战位时间长,隐蔽性好,载弹量大,导弹射程和威力接近甚至超过井射导弹的特点,“三叉戟D5”运载多弹头的能力就超过“民兵III”。潜射弹道导弹的射程通常少于井射导弹,但核潜艇可以隐蔽地潜航到接近目标但依然安全的海域发射,补偿射程不足的问题。潜射导弹的精度也因为卫星导航的校正而与井射导弹齐肩了。核潜艇可在全球的大洋巡弋,可以像空射弹道导弹一样避开既设反导阵地的拦截。但核潜艇的隐蔽性也杜绝了明确和公开的核威慑的可能性,只留下泛泛的核威慑。但核潜艇的生存力取决于对方的反潜能力。海水掩护核潜艇几十年了,但技术突破使得海水透明并不是不可能的事。对手的反潜潜艇能在核潜艇出航后就可靠地全程跟踪的话,核潜艇反而可能成为核三位一体中最脆弱的一环。陆基机动发射的机动性和机动范围不及空射和潜射,但有安全的洞库作为基地,发射可在安全后方进行,即使在国家指挥系统瘫痪后,依然可通过其他来源保持指挥链和态势感知。但机动发射一旦出库,而且被对手的空间或者电磁侦察能力捕捉,抗打击能力比裸露在机场的轰炸机提高得有限,理论上无人机挂小导弹都能打掉。在明确和公开的核威慑方面,机动发射与潜射一样,生存力取决于隐蔽,所以不能亮剑,只能直接挺刺。作为核反击没问题,但在越过核门槛前,难以用亮相和威慑阻止升级。井射洲际导弹在几个方面补偿了其他核手段的不足:1、
2022年12月6日
其他

中国需要大型高空无人机

中国是无人机大国,但高空大型无人机是缺门。在50-60年代,高空飞机曾经代表航空科技前沿,U-2是代表。苏联不仅要对标发展,还有另一个原因:美国的高空气球。由于高层大气的稳定流动,美国从北欧释放的高空气球可以飘飘忽忽地一路飘飞倒西亚,大体就是U-2侦察的航路。U-2是从高空越境侦察起家的,但防空导弹发展起来后,这个营生做不下去了U-2在退出高空越境侦察后,利用高空优势,装上SAR雷达,改行高空斜距侦察了,并改名TR-1高空气球不仅高度高,还不大好打。没有动力,所以红外制导空空导弹锁定不了;非金属材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也打不上。那么高的高度,一般战斗机不仅飞不到那么高,在升限边界上开炮也非常危险,非常可能进入失速。为此,苏联责令米亚西斯契夫设计局设计高空飞机,这就是M-17。M-17高空飞机由于飞行高度特别高,达到21500米,还需要一定的机动性,M-17采用了现代飞机较少使用的双尾撑,一支持翼展特别宽大的平尾。U-2的升限更高,达到24000米,但U-2实际上是带动力的滑翔机,没有什么机动性要求,常规的三翼面尾翼较轻,阻力较小。不过M-17运气不好,到1982年才首飞,时过境迁了,也就半途而废了。90年代起死回生的时候,当年的科列索夫RD36涡喷改成索洛维耶夫D30涡扇,气动上更加精细化一点,按照M-55推出了。M-55改军为民,改行地球和高空大气科考了与U-2不一样,这是双发的U-2在退出高空越境侦察后,在80年代因为SAR的发展,改行高空斜距炮兵侦察了。在己方控制的空域里,利用升限优势,从高空斜向扫描敌人后方,监视战场的机动车辆和炮兵活动。U-2也因此改名TR-1。U-2共生产了104架,但M-17到M-55,一共只生产了7架。M-55也比U-2重得多。U-2空重7257公斤,最大起飞重量18144公斤。M-55空重13995公斤,最大起飞重量23800公斤。这可能是苏美航空技术差别的缘故,加上两台“大而无当”的D30涡扇。如果采用现代复材和推重比更高的发动机,双发改单发,空重可以降低,最大起飞重量可以增加。这可以是不错的高空无人机的起点。如果升限增加到24000米,就更有用了。当然,起点不等于照抄。改作HALE无人机的话,最大速度可以从M-55的750公里/小时降低,只要确保550公里/小时左右的巡航速度就够用了。HALE无人机不需要多快的速度。这样,两台D30的推力过大,比照MQ-4“全球鹰”,一台中推力涡扇就够用了,重量轻,还省油。尾翼改为更加简单、轻巧、阻力低的V形尾。简单说,就是“中国全球鹰”。作为HALE无人机,“全球鹰”的气动布局更加合适中国已经有了无侦-7中国现在已经有了无侦-7,人称“全村鹰”,但是不够,需要更大,飞得更高。据维基数据,无侦-7长度14.33米,翼展24.86米,高度5.41米,正常起飞重量6800公斤,任务载荷600公斤,升限18000-20000米,巡航速度大于700公里/小时,最大续航时间10小时。相比之下,“全球鹰”长度14.5米,翼展39.9米,高度4.7米,正常起飞重量14628公斤,任务载荷1360公斤,升限18000米,巡航速度570公里/小时,续航时间34小时以上。作为监视为主的HALE无人机,速度并不重要,续航时间和载荷能力重要得多。无侦-7没有比“全球鹰”小很多,但续航时间和载荷能力要逊色不少。速度也不必要地高。这可能是将就现有发动机选择的关系。好在中国正在航发自由的门槛上,更加省油、推力级更加合适的涡扇是可以解决的。搭接翼有显而易见的优点,也有显而易见的缺点:阻力、重量、适合与较大后掠角的机翼搭配使用,但HALE需要的是超大翼展、超高展弦比的平直翼。说白了,需要像带动力的高空滑翔机那样。但在24000米高空,可以“看到”550公里外的地平线。相比之下,“全球鹰”只有18000米升限,只有480公里的地平线探测距离。MQ-9一级的MALE无人机升限在15000米级,就只能探测到440公里不到的地平线了。当然,只看台岛作战来说,MALE无人机加SAR雷达也是可以的,中央山脉以西的所有地区一览无余。不过SAR雷达在极限斜角上分辨率受到限制,较小的斜角提高分辨率。当然,太小的斜角也不行,SAR也叫侧视雷达,就是要侧视的,不能俯视。始终有几架HALE-SAR无人机对台岛西海岸保持全时监视是做得到的,而且在大陆沿海的海岸线以内上空巡逻,安全得很。SAR雷达可以精确捕捉岛上所有的车辆活动,辅以大数据处理和人工智能,各种按图索骥不是梦,只要台军出动,要么冒头就打,要么顺藤摸瓜。台军活动都在掌控之中后,要怎么打还是问题吗?HALE无人机控制东海、南海更加有利,可以在安全距离上控制很大的海区。还有一个问题:卫星侦察/监视发达了,还有必要发展HALE无人机吗?有!卫星在有限战争里是神器,在大国竞争的时候就不一定了。卫星安全是很现实的问题,尤其是侦察/监视最需要的低轨道卫星。过度依赖要吃亏。HALE无人机是不可或缺的替补。在这个意义上,中国更加需要发展HALE无人机。如何反制“海玛斯”中国能,呃不,韩国能,土耳其也能气候议题的新战场乌克兰面临至暗时刻G20上,美国悄悄承认了台湾问题是中美之间真正的红线支持原创,分享、点赞、在看素质三连一气呵成
2022年12月5日
其他

美国的战略焦虑

美国依然是世界上一强独大的超级大国,美军依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尽管中国在狭义的台海战场已经取得对美军的优势。但美国很焦虑,而且越来越焦虑,因为战略态势正在发生本质变化。军事上向来有进攻是最好的防御的说法。这是因为防御再重兵把守,也很难面面俱到。进攻有主动选择时间、地点的有利之处。在恰当的时间,集中兵力,形成局部优势,突破防御,扩大战果,这是历史上屡试不爽的基本战略战术。进攻需要至少三比一的力量对比优势,但这是战斗层面上的,不是战略层面上的。只要通过机动和战术,在战斗中达到三比一的优势,就可能赢得战斗,并通过一系列的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累积起对自己越来越有利的力量对比,最后达到战略胜利。即使以守为攻、防守反击,最后的胜利也是在反击中取得的,还是进攻。单纯依靠防守的话,就只能磨耗敌人的兵力,有可能打退敌人,但很难取得歼灭战那样的决定性胜利。也正因为这样,海洋战略在历史上比大陆战略更有优势。广阔的海洋便于迅速调集兵力,在大陆上防御薄弱的地方首先突破,然后从立足点向深远扩大战果。海洋强权大多据守易守难攻的海岛,通过在大陆强权火力范围之外的海上调集兵力,有能力不受干扰地选择时间和地点,以优势局部兵力和火力投入战斗。2021年10月,美国海军部长卡洛斯·德尔·托罗签发了新的美国海军战略指南。来源:美国海军研究所(USNI)陆地强权不仅兵力和资源调集不及海运快捷,也面临陆上邻国威胁的制约,力量从一开始就是分散的,行动是被动的。西班牙是这样控制美洲大陆的,英国是这样成为日不落帝国的,美国也是这样成为唯一超级大国的。但海洋战略的成功取决于陆地强权的火力范围只能覆盖海岸线,适当离岸的海洋是安全的,畅通无阻的。随着全球ISR(情报、监视、侦察)和远程打击武器越来越发达,这个基础越来越不可靠了。说到底,地球只有这么大。全球ISR还没有做到全球实时、无死角,但这一天已经以目视可见的速度走来。传统侦察卫星的数量稀少,只能对重点关注地区定期或者不定期寻访。不仅可能在重访间隔内错过重大事件,也可能受到针对性的欺骗和反制。小卫星星座动辄几十上百颗卫星,甚至成千上万,在接力中实现全球实时覆盖不是梦。小卫星不仅体积小、重量轻、成本低,运行轨道也低。就空间ISR而言,一近抵三俏。对光学和雷达成像如此,对信号截听也如此。所以小卫星的实际侦察能力不比大型卫星弱,中美的商业性SAR小卫星都能达到0.5米分辨率。光学成像一直具有高分辨率的优点,这也是很成熟的技术了。在数码成像时代,再也不用卫星过顶时用再入小舱把胶卷送回地面了。多光谱是光学的延伸,可以结合从红外到可见光到紫外的广泛光谱,利用不同的反射率,解析出更多的信息,也揭开各种伪装,并实现昼夜观察。SAR是合成孔径雷达,在运动中“扭头凝视”,对同一目标反复成像,在叠加中“以时间换分辨率”。达到大大高于典型雷达的分辨率。SAR不适用于运动目标,但大部分情报可从静止图像中解读,从前后几次静止图像之间的异同也可推断动向,所以还是非常有用的。即使是常规雷达,由于空间没有重量和阻力问题,在理论上可以展开巨大的天线阵,极大地提高分辨率。詹姆士·韦伯空间望远镜(接替哈勃)就采用了这样的巨型可张开天线阵技术。结合动态目标指示(MTI),将相邻的多幅数字化雷达图像进行差分运算,固定物体就清零了,只有移动物体浮现,连飞行中的飞机和导弹都可以捕获。目标速度越快,MTI的效果越好。SAR与MTI相结合,可有效覆盖从静止到高速机动的各种目标。小卫星的高分辨率是以窄视场为代价的,所以有宽视场的普查模式和窄视场的详查模式。前导小卫星在过顶普查中发现疑点后,由后续小卫星可切换到详查模式,接力详查。电磁信号侦察也是一样,空中同时有多个电磁侦察小卫星还有利于实时三角定位。理论上对方有可能执行反卫星作战,但反卫星依然是高难度、高成本作战,大量小卫星打不过来。加上卫星补射,有可能维持有效的空间ISR。这还需要强大的空间数据中继卫星体系保障,以及强大的星载数据处理能力。原始数据统统下传,数据量太大,也太容易受到干扰。这只是一半,另一半是无人机、无人艇、潜航器和网络化的陆基雷达、海底水声监测。相关的技术有些已经突破,有些还在门槛上,但完全突破只是时间问题。现在还不一定能做到全球覆盖,但战区覆盖已经做到。中美都发射了多个体系的小卫星星座,已经大量用于国土资源调查、灾害响应、新闻、科学考察等,当然还有秘而不宣的军用。乌克兰战争中各种卫星爆料就是美国小卫星提供的。大名鼎鼎的星链其实只是通信中继卫星,并不是侦察卫星。无人机、无人艇、潜航器就不用多说了,看看珠海航展就知道。网络化的陆基雷达、海底水声监测不会敲锣打鼓,但也在扎实推进。在另一方面,中国的战区弹道导弹极大地改变了战争思维。东风21D首创反舰弹道导弹,东风26紧随其后,射程大大增加。中国东风26导弹。来源:央视截图冷战时代也有过弹道导弹打航母的思路,但那是像炮弹一样打提前量,然后用核弹头的威力补偿命中精度的不足。在非核战争中不好用,到了核战争的时候,打航母也就不是当务之急了。中国的反舰弹道导弹在主要飞行段也是弹道飞行,但在末段是有制导的。所以这也可以看作运载火箭投送的高空攻击反舰导弹,命中率成数量级地提高。更加叫美国忧心的是,中国已经具备全球射程高超音速导弹的技术能力,远程弹道导弹再入速度太快的问题都回避了,从高超转入末端攻击已经与弹道和射程脱钩了。反舰需要考虑机动目标问题,能反舰的话,打固定目标更加不成问题。这就是说,中国的战区打击力量使得第二岛链以内都不再有安全区,不管是海上还是岛上。东风26的成本很高,但航母和战舰的成本更高,停机坪上的B-2和F-22也都是天价。这也只是现有的战区打击技术,还有中等成本的战区打击技术,如轰炸机、潜艇和战舰发射的巡航导弹。更低成本的战区打击技术只是时间问题,比如被一些人看不起的超远程巡飞弹。在高低搭配的突防下,高端但少量的打击手段拔牙剁手,低成本但大量的打击手段割肉放血,这对美国是噩梦级的威胁。战争打的不仅是毁灭,也是经济。在战争中消耗得起,首先耗死对方,这是大国在战争中生存下来的关键。可负担的战区打击体系在可靠的战区ISR支持下,成为游戏规则的改变者。这样,海洋战略依赖的自由通行的海洋和易守难攻的远方海岛就丧失优势了。海洋一览无余,在战区ISR下很难隐蔽。孤岛资源少,支援依靠远方的补给,在集中打击下反而成了累赘。反过来,对于大陆一方,在战区ISR和战区打击手段支持下,战斗从一个山头、一个海滩扩大到整个战区,所有的火力和行动都成为战区作战的有机部分,而不是碎片化行动的累加。海洋提供的兵力机动便利永远没有大陆的火力机动更加快捷,孤岛反而脆弱目标,大陆要集中三比一的火力优势就容易了。三比一规律反而有利于陆地强权了。在大陆战场“铁板一块”的情况下,战区ISR使得海洋上的机动成为无处可躲的明棋,具有分兵集火能力的战区打击力量使得海上(包括岛上)力量永远处于劣势。更加要命的是,大陆处于节约资源的防守一方,海洋处于需要三比一优势的进攻一方。这正是解决了所有陆地边界争端(印度方向除外)的中国所处于的独特优势。即使在印度方向,印度也不听美国的,无意(实际上也无力)主动进攻中国,所以这个方向中国只需要少量兵力就能看守,谈不上威胁。海洋战略尴尬的一点是:军舰不宜与海防要塞一对一拼火力。海防要塞被击中的话,殉爆摧毁一座堡垒;军舰被击中的话,就要在沉没中团灭了。军舰只有在两种情况下可以与海防要塞拼火力:1、通过机动性集结兵力,以多打少,压倒海防要塞的火力;2、绕道海防要塞的火力范围之外登陆,海陆夹攻。就海洋战略而言,在更加广泛的意义上,孤岛好比不能机动但抗沉的军舰,在生存力上比军舰既有利又有弊。美国现在面临的就是这样的困境。在理论上,从阿拉伯海到安达曼海到南海到东海,美国都可以对中国发动攻击,但中国也能从大陆对这些地方发动攻击。问题在于,不管从哪个方向,美国要拼火力都不占优,而中国的陆地疆界正处于历史以来最安全的时候,美国想从陆地方向引开中国的火力和兵力都难。冷战后,美国有过两次“对冲”战略,第一次是艾森豪威尔时代的大规模报复战略,用无限制使用核武器、远程轰炸机、全球部署的优势,抵消苏军在欧洲的兵力优势。这因为苏联的核报复能力增加而不再可行,而“唯核主义”的美军缺乏灵活反应能力,无法应对复杂的现实世界。第二次是尼克松时代的对冲战略,通过电子技术带来的ISR(如E-8“联合星”战场监视飞机)、精确制导武器(如“萨达姆”集束末敏弹药)和远程打击手段(如MLRS),打击苏军的第二梯队,以削弱第一梯队的冲击力。这一次一直延续到现在,还加上了巡航导弹、隐身、网络化等内容。对冲的关键是避免拼兵力、拼火力,在高技术的基础上,以巧打拙。8年前,美国提出“第三次对冲”,提出要用无人作战平台、人工智能、低成本精确打击等新一代军事技术,打破中国(还有俄罗斯、伊朗)的反介入/拒止能力,并降低全球军事干预的成本。几年下来,“第三次对冲”不大提了,原因很尴尬:美国突然发现,在军事技术的领导和普及方面,美国不再是无可争议的领先者,甚至常有美国画饼、中国出锅的事情。“第三次对冲”提出后,美国欢天喜地地以为可以重现冷战胜利了,但很快它吃惊地发现,其所需要的新一代军事技术很多恰好是中国与美国齐肩的领域。不仅在飞机、导弹、无人机、ISR、数据链等硬件方面,美国不再领先,在关键的芯片方面,美国“卡脖子”也卡得不是地方,军工和航空航天技术并不需要14nm以下的先进芯片。现在回过头来禁运传统芯片制造设备,就是想亡羊补牢。这不是试图扼杀中国的高科技发展,也不是试图阻止中国的经济发展,还真是从军事潜力出发了。但是晚了。美国并没有落后,但是战场透明、火力机动的时代,必须与中国拼兵力、拼火力了,这是美国拼不起的。谁也说不好歼-20
2022年12月4日
其他

如何反制“海玛斯”

在俄乌冲突中,M142“海玛斯”在美军之外第一次投入实战。这是履带式M270
2022年11月29日
其他

中国能,呃不,韩国能,土耳其也能

11月23日,土耳其公开了一段视频(视频上的时间是11月21日),展示了“国家战斗机”(MMU),引起轰动。土耳其最新展示的MMU战斗机,还在组装阶段韩国“同源”的KF-21已经首飞了MMU要更大这是一架明显受到F-22影响的战斗机,在外观上和韩国不久前首飞的KF-21酷似。这不奇怪,在计划初期,土耳其与韩国是准备合作研制的。后来由于技术领导权、设计定位等不同问题,分道扬镳了,土耳其和韩国按照TFX和KFX计划分别推进。由于这段经历,TFX和KFX的设计演变都很相似,都有过单发vs双发、常规vs鸭式的殊途同归。最后还是由于设计定位的不同,MMU比KF-21大了一圈,但重量比F-22小,比F-35A也略小。MMU、KF-21、F-22、F-35A的比较(数据来自维基)土耳其空军对MMU的定位是空战战斗机,但具有较强的对地打击能力。这可以从较高的速度、升限、机动性但有限的航程要求看出。在某种意义上,这才是终极的“隐身米格-29”。土耳其的ASELSAN将负责研制有源电扫雷达,将采用氮化镓技术。红外光电系统也是自主研发的。但这些是官方说辞,得到多少欧美外援不清楚,进度也不明。土耳其是仅次于美国、以色列的最大F-16运作者之一有意思的是发动机的选择。土耳其是世界最大的F-16运作者之一,仅次于美国和以色列,与埃及相当。土耳其飞机工业公司(TAI)组装F-16多年,土耳其TEI也组装F110多年,有经验了,也有现成的生产线。但MMU装用的是经过改进的F110,喷口具有锯齿,加强隐身,但有一定的推力损失。用过“豁口”喷水龙头的人不难体会锯齿的推力损失作用。土耳其正在与英国罗尔斯-罗伊斯合作研制更先进的发动机,计划最终替换F110,但这事还在画饼阶段,离出锅远得很。替换的动力不仅是国产化和技术自主,也有美国禁运的担心。但美国要是禁运,拉上英国一起禁运不是难事,土耳其不会不知道。所以消息称,土耳其还在另外谋划来源不明的替代发动机。考虑到F110与AL31在推力级、重量、尺寸方面相近,俄罗斯还有更先进的“项目30”,俄罗斯发动机作为禁运替补不是没有可能的。到了那一天,中国涡扇10也不是没有可能的。TAI给出的最大起飞重量只有27.2吨。正常起飞重量与最大起飞重量一般成1.3~1.5倍关系,较大机内武器舱的话取低值,全外挂的话取高值。MMU是混合型,取中间值1.4的话,正常起飞重量约19.4吨。在两台F110推动下,军推推重比可达0.8,与F-22相同,TAI声称的超巡能力是可信的。但加力推重比高达1.37,高得离谱了。F-22的加力推重比“只有”1.08。由于固定进气口的气动限制,更高的推重比并不能得到更高的速度,1.08的推重比加速、爬升已经够用了,再多就浪费了。对比F-15C,发动机为推力稍低的普拉特-惠特尼F100-220,正常起飞重量约20吨,最大起飞重量约30吨,也是1.08的加力推重比,至今依然是机动性的标杆,并无推重比不足的抱怨。看来MMU的重量可能低报了。土耳其本来打算像F-16一样,就地组装土耳其的F-35,并为此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复材工厂。现在转用于MMU了。有可能土耳其MMU与印度LCA一样,在重量问题上因为大量使用复材而过于了乐观了。另一方面,F110是为亚巡优化的涡扇,加力推力几乎超过军推的一倍。F-22的F119是为超巡优化的,更加接近涡喷,加力推力只比军推高约50%。换句话说,F110配MMU的话,如果最大起飞重量确实如TAI所说,那加力推力过大,有减推增寿的潜力,或者容许超载起飞。现有数据有点对不上。但这也是只有现成发动机可用时容易出现的问题。在气动上,MMU与F-22高度相似。但也与KF-21一样,这是貌似隐身的战斗机,在很多重要的隐身细节上都“偷工减料”了。比如说,进气道上蒙皮贴近机体的地方,有简单的开槽,用于泄放嘉莱特进气口隔道的呆滞气流。这是与F-18的设计相同的,简单、有效。但与F-22的菱形网格设计相比,就对隐身要求漫不经心了。发动机喷口带锯齿,改善隐身发动机喷口采用锯齿,比纯圆喷口要对隐身更加友好。中国歼-10、俄罗斯苏-57也不过如此,韩国KF-21还没有做到锯齿,这倒是不能对MMU过高要求了。不过现在展现锯齿的是模型,可能达标最终状态,原型机有可能还是简单的圆喷口,毕竟先飞起来要紧。MMU在纠结隐身之前,还有很长的基本适飞性道路要走通。另一个与KF-21相似的地方是:发动机像苏-27那样,是宽间距的。这有滚转惯量增加和横滚机动性降低的缺点,但中央体可产生一定的升力,帮助机翼卸载,有利于垂直机动性。宽大的中央体还有利于布置中线机内弹舱。MMU像苏-57一样,具有一前一后两个中线机内弹舱,较小、较浅的前舱用于中程空空导弹,后舱更深、更加宽大,也更加接近重心,用于携带沉重的空地武器。MMU具有两个侧弹舱和两个中线弹舱MMU还像F-22一样,有一对侧弹舱,用于发射近程空空导弹。现在还缺乏细节,估计需要可伸缩的发射臂,在发射前将导弹伸入气流中,然后点火发射。不过F-22是靠进气道向上、向内的复合S“让出”侧弹舱。F-35是单发,Y形进气道两侧的空间更大。MMU的宽间距双发使得进气道以向上的单S为主,较少向内的复合S,PPT上的侧弹舱到时候是否能实现,就要看实体飞机了。模型与PPT上的展示与现实未必吻合,模型上的进气道隔道放气口与实机就不一样与KF-21一样,MMU不纠结于过大的机内弹舱,从一开始就准备在翼下携带主要打击弹药。在空战“野兽”模式出击时,翼下也可携带更多的空空导弹。从有限的作战航程来看,携带副油箱升空应该是常态。有意思的是,MMU的机体长度甚至大大超过F-22。F-22的机翼后缘和平尾有一定的重叠,实际上可以看成无尾三角翼“硬加”出来一对平尾。这是洛克希德对飞控的信心的标志:无尾三角翼差不多已经够保证机动性了,加出来一对平尾是额外保证。TAI没有这样的功力,只有老老实实加长机体,加上完整的平尾,保证必要的机动性和大迎角状态下的回稳能力。尾锥较长较大,一反西方战斗机的设计传统,估计有后体减阻的用意。尾锥也在未完成状态,应该还有尾端的锥形罩。接口的锯齿可能暗示了尾锥里有后向的大型天线,有可能是后向雷达,雷达告警应该要不了那么大的天线罩。TAI也没有托大,老老实实采用四尾翼构型,而不是气动上阻力更小、隐身上雷达发射特征更小的V形尾。但在现状态下,MMU连机体组装都没有完成,没有垂尾,没有发动机,航电更谈不上。正是可能因为先状态完成度太低,埃多安没有出席11月21日的揭幕仪式。MMU从现阶段走到入役,也确实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在无人机方面,TAI的步子就迈得大了,Kizilelma无人机也在近期开始滑行试验。TAI在无人机方面也没有放松,Kizilelma与歼-20惊人地相像这是明显为超音速优化的无人机,但“飞行速度”只有M0.6土耳其的期望很高,希望从“安纳多卢”号两栖攻击舰上运作Kizilelma无人机Kizilelma最惊人的地方是与歼-20惊人地相像。考虑到土耳其亲西方的技术传统,这只能说明一点:歼-20的气动设计比F-22先进一代,但土耳其还拿捏不定,现在只敢在无人机上先用起来。Kizilelma的态势感知、数据链、自主作战能力不明,但可携带1.5吨弹药,具有500海里(约900公里)作战半径,实战价值很高了。有意思的是,这样明显为超音速优化的气动外形“飞行速度”只有M0.6,这应该是发动机不给力的缘故。有说法在等乌克兰马达西奇的加力型AI222,但马达西奇位于扎波罗热,正在战争热区,加上电力供应问题,要恢复正常生产可能需要一些日子了。但土耳其的期望很高,希望最终从“安纳多卢”号两栖攻击舰上运作Kizilelma无人机,在黑海和东地中海,这将是美国海军之外唯一的航母力量了。军事意义不好说,政治意义巨大。“阿尔泰”坦克T155自行榴弹炮MPT枪族中的标准突击步枪土耳其是雄心勃勃的国家,在埃多安的领导下,一方面受到欧美诟病,另一方面也在国防工业方面走出扎实的步子。在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冲突和乌克兰战争里,土耳其的TB-2无人机打出威风。土耳其还在多种主战装备方面国产化,如“阿尔泰”坦克、T155自行火炮、MPT枪族等。土耳其的目标是称为“中等实力强国”。这最早是戴高乐提出的,是认识到无力与美苏超级大国竞争但依然要维持独立自主的战略现实的结果。现在“中等实力强国”的理念扩散化了,越来越多的非欧美国家也开始了“强国梦”,土耳其就是其中一个。但“中等实力强国”最终是要靠实力的。在韩国、土耳其推出KFX和TFX计划的时候,不少人斥之为画饼。现在,KF-21已经飞起来了,MMU也在成型中。韩国、土耳其这样的“中等实力强国”在很多方面还以来欧美的技术输入,但之所以走“中等实力强国”的道路,而不是简单的“买买买”,说明的正是独立自主的决心。从这个方面来说,MMU和KF-21都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值得重视。乌克兰面临至暗时刻G20上,美国悄悄承认了台湾问题是中美之间真正的红线全网神秘的AKF98A,首次亮相珠海航展美国战斗机发展史对中国的启示之三:从导弹时代到隐身时代台湾防卫何处去支持原创,分享、点赞、在看素质三连一气呵成
2022年11月28日
其他

气候议题的新战场

气候议题早就政治化了。从哥本哈根回合到现在,欧美不断用气候议题给中国的发展设障,中国则用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还击,并用历史污染和对发展中国家的补偿问题把欧美钉在耻辱柱上。美国(还有欧洲)一直试图把历史污染与现实污染分开,要“向前看”,尤其反对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补偿议题。近些年来,极端天气越来越频繁,2022年是重灾年,而且灾害遍布世界。在埃及沙姆沙伊赫举行的COP27气候峰会上,埃及伙同大批发展中国家,向欧美强势提出兑现气候援助承诺和灾害补偿问题,美国(还有欧洲)越来越被动。本来是道德绑架牌,用来限制中国、印度等后起国家的发展的,现在成了清算历史老账了。现在,美国试图反戈一击,一方面软化拒绝补偿的立场,另一方面要把中国拉近发达国家队伍,如意算牌自然是:中国是排污总量最多的国家,超过美国加欧盟的总和,正好把火力引到中国那边去。中国碳排总量超过美国和欧盟之和(2021年数据)但中国的人均碳排不到美国的一半(2017年数据)这招不新鲜了,中国早就准备好人均大法了。发展权是基本人权之一,中国的人均碳排不到美国的一半。中国的总量是人口基数大的原因。光看总量,不看人均,这是对人权的漠视。中国GDP世界第二,同样是人口基数大的原因。中国人均GDP还不到美国的1/5。等中国人均GDP超过美国一半甚至2/3的时候,再谈中国的发达国家地位问题。从碳排总量来说,近些年中国的碳排总量确实世界第一,但中国碳排是在过去二三十年里才增加的。发达国家的累积碳排是从工业革命开始的。即使把时间窗口缩短,从1850-2021年,美国依然是世界上累积碳排最多的国家,中国只有美国的一半。1850-2021年各国累积碳排,深灰为碳氢燃料的贡献,绿色为农业贡献,法国、德国、波兰因为农业碳排低于植被减排所以是负值(图源:Carbon
2022年11月27日
其他

乌克兰面临至暗时刻

拜登眼下正是这样的问题。他要维持执政力,必须保住国会民主党的支持。他需要整个民主党站在他的身后,CPC的支持必不可少。CPC以工作人员不小心为由尴尬地撤回了公开信,但意思已经明白了,拜登无法装糊涂。
2022年11月26日
其他

G20上,美国悄悄承认了

中美在巴厘G20终于举行了峰会。这个峰会来之不易。拜登上台后,就一直试图安排峰会。但新冠疫情以来,中国大量削减各种峰会和工作级会议,直到最近才开始恢复。峰会一直拖到现在事出有因。与此同时,安克雷奇会面摆明了拜登政府的对华立场:能合作的地方合作,该竞争的地方竞争,要对抗的地方对抗。很明显,对抗是期望,竞争是主线,合作是外快。在这种情况下,峰会成效有待观察,尤其是美国还在台湾问题上不断冲撞中国红线。尽管如此,中美领导层还是进行了5次视频对话。拜登每次都重申“一个中国政策”,但美国变本加厉,佩罗西窜访达到高峰。“白宫不能控制国会”是无用的空谈,那是美国需要自己厘清的问题。如果白宫不能代表美国,那就更没有必要会谈了。巴厘峰会后,美国未必改邪归正。美国的底线是:“美国必须暗渡陈仓继续搞一中一台,中国不能武力统一。”中国的底线是:“不管明的暗的,中国必须统一,和统永远是首选,武统永远是选项。”美国还会继续作妖,斗争还会继续,甚至可能更加激烈。共和党夺回众议院之后,凯文·麦卡锡有可能当选议长,接任佩罗西。他已经扬言要窜访台湾了。美国国会也在推动《台湾政策法》,这将极大恶化中美关系。中国对此有清醒的认识。拜登在峰会前就扬言要厘清红线,台湾是中美之间最大的红线。但“解决台湾问题”本来就不是巴厘峰会的期望。拜登会重唱一遍言不由衷的老调,中国会重申一遍祖国统一不可动摇,然后该干什么还干什么。重启政府间高层到工作级接触算是成果,但这是对美国更有意义的成果,对中国并没有那么重要。当地时间11月14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同美国总统拜登举行会晤。图源:新华社美国不会放松科技战,同时美国还必须继续从中国买东西;美国的对华逆差还将继续,同时中国购买美债的意愿还将持续下降;美联储还得加息,中国央行还会降息;美国军舰飞机还会继续以“航行自由”为名挑衅,中国还将继续加强全方位的国防建设;美国还将继续压中国加入核军控,中国还将继续回以“要么你的数量降低到我的数量,要么我的数量增加到你的数量,否则免谈”。这些都不是高层到工作级接触能谈出名堂的,中美都清楚。但美国还是要抓着中国谈,尤其是气候议题和穷国债负问题。不是美国突然关心气候议题了,不是美国突然关心穷国福祉了,而是美国要继续充当世界霸主,已经越来越缺抓手了,只有从本来并不关心的气候议题和穷国债负上着手。美国最关心的是拉上各国与中国对抗,但各国最不想做的就是被拉上与中国对抗。美国盟国在不同程度上从半心半意到勉强为之,非盟国则是避尤不及。佐科在G20前公开宣称,他最大的目的是促使中美领导人坐到一起,合作解决世界的经济和发展问题。这从来是中国最希望国际峰会能达成的作用,但在美国坏作用下,在欧盟的愚蠢逢迎下,国际峰会越来越政治化,经济和民生反而被搁置了。奥巴马时代的TPP还有点经济和发展的元素,尽管已经政治化很厉害了。从特朗普到拜登,Quad、IPEF、CHIP4无不以中国为目标,AUKUS更是目标明确。在2022年5月拜登在白宫召集美国-东盟峰会的时候,就清楚地听到了他最不想听的声音:你叫我们来,就谈谈我们之间的事,别言必扯中国,我们不站队。但美国不扯中国,还有什么好谈呢?美国不是东盟最大的贸易伙伴,不是最大的投资伙伴,在地区安全问题上,搅屎多于镇定。美国也早就过了马歇尔计划时代可以当散财童子的时代了。还真以为人傻啊。在非洲,在南美洲,甚至在欧洲,美国听到的也是一样的声音:别跟我说没用的,我最关注的是经济和发展,中国能帮我,你能给我什么?中国不是在“买通”全世界,中国是在真心诚意地与全世界共同发展经济,因为中国也从中得益。中国的援助是“授人以渔”,帮助受援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欧美援助则是“授人以鱼”,一方面满足了自己的“我真是好人啊”的虚荣心,另一方面通过援助持久地控制受援国。也正因为这样的差别,中国在商言商,拒绝赠款。要是授渔的结果是对方连学费都付不起,那授鱼就是失败的。中国的授鱼不失败。中国更是拒绝欧美用道德绑架迫使中国投资打水漂。11月6日在埃及沙姆沙伊赫拍摄的“绿色生活,共建共享——倡导公众参与绿色行动”主题边会现场。新华社发(艾哈迈德·戈马摄)在气候议题上,中国多做少说,绿色能源、植树造林都远远走在世界前列。2022年,中国是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唯一碳排下降的,欧美都增加了。这里当然有乌克兰战争的影响,但中国同样受到影响。尽管欧美视而不见,中国的青山绿水也在回来,几十年来,环境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中国经验才是各国需要重视的,中国也是靠自己的力量做到的。美国要通过气候议题和穷国债负继续维持领导力,但越来越发现“条条大路通北京”,离开中国的合作还真是一事无成。巴黎协议就是中美合作下促成的。把中国打成“坏孩子”越来越缺乏说服力,推卸欧美的历史责任也越来越行不通,而中国的主张越来越得到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在沙姆沙伊赫COP27上,埃及和巴基斯坦明确提出气候补偿问题,这是中国在哥本哈根和巴黎都提出的“共同但有分别”原则的延伸。在奥巴马时代,中国提出“新型的平等大国关系”,“太平洋足够大”,但美国拒绝了。美国就是要独霸,美国只有“美国与其他”的关系,没有平等的关系。但形势比人强,在巴厘G20上,美国悄悄地承认了平等大国关系。巴厘峰会是美国追着喊着才争取来的,会场也是在中国代表团下榻的宾馆,可算中国的海外主场,拜登及其团队是登门拜访。不管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中国都是与美国平等的大国。在G20期间,中国拜会了东道主佐科,与法国、韩国、塞内加尔、阿根廷、荷兰、澳大利亚领导人会谈,并与印度总理莫迪在G20晚宴上握手寒暄。还有更多的参会国领导人表示希望会谈,包括新任英国首相苏纳克,看来排队晚了,没拿上号。还有其他领导人在会后另有会谈安排,日本首相岸田可能在曼谷APEC期间会谈,沙特则宣布中国领导层将在12月出访沙特。这是非常繁忙的一两个月,也凸显中国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美国要继续自以为世界的唯一中心已经不行了,即使要与中国“激烈竞争”(vigorous
2022年11月17日
其他

台湾问题是中美之间真正的红线

举世瞩目的中美峰会终于在巴厘实现了。双方谈了3.5小时,够长的。拜登接着举行记者招待会,老头该累趴了。必须说,谈总是比不谈好;但中美关系也过了光谈就能解决问题的时候了。现在的关键是要“做”和“不做”。美国是当前关系低迷的始作俑者,要“做”促进相向而行的事,“不做”挑战中国对于台湾主权的事。出于霸权的习惯和意识形态,这对美国很难很难。所以巴厘会谈也不出意料地没有突破性进展。唯一的进展是双方同意布林肯访华,继续具体事务的会谈。作为美国首席外交官,布林肯早就放风想访华了,但安克雷奇大吵架之后,中国根本不想见他。他只有派副手舍曼访华,结果还被关在天津啃狗不理,只有被外交部副部长谢峰秀“整改清单”,郁闷也只有憋着。中美的冲突点只有两个,可能涉及军事冲突的只有一个:台湾。不涉及军事冲突的是科技。科技战是中美都必打的,都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但科技战不是热战,在爆发的突然性和冲突的激烈程度上与军事冲突不可相提并论。在科技战中,中国最缺的是时间,美国最缺的是关隘。科技战好比平原作战。大平原上打仗只有靠大兵团野战,有利于攻,不利于守。几个小山头是有用的制高点,但靠这几个制高点是守不住的。平原野战的胜败靠对攻,不管在库尔斯克,还是在徐蚌平原,都是这样。具体到科技战,领先科技好比制高点,但制造业、供应链和产品化能力才是大兵团。中国的大兵团能力明显超过美国,这是美国都不否认的。美国还把持着先进芯片、航空发动机等有限的制高点,但在人工智能、生物科技、量子科技等新兴制高点上,中美已经短兵相接了,在全社会数字化方面,中国还领先了。美国貌似在芯片上卡中国的脖子,但这是有时效的。中国明白,美国也明白,中国的自下而上的发展是不可阻止的,现有芯片关隘的突破只是时间问题。芯片发展在总体上在慢下来,与中国脱钩使得美国芯片的发展面临失血的问题。中国正在突破DUV关,一旦突破EUV关,就气势如虹了。科技难关不容易突破,否则就不是难关了。但也是能突破的,否则也没有先来者登上城头了。中国芯片现状好比堆满的干柴堆,缺的是先进芯片的火种,不管是钻木取火,还是聚光点火,总会弄到火种的。美国正好相反,拿着火种,但干柴堆没了,重新拾柴、攒堆太难了。从奥巴马到曹德旺到富士康都可以作证。航空发动机其实更加接近突破,所以美国近期没有制造多少噪声。波音已经被拒之门外了,美国航空工业需要的是更多的中国市场,而不是更少。巴厘会谈上,科技战似乎不是重点。这是美国不可能让步的地方,也是中国不指望美国“高抬贵手”的地方。“夺人财路如杀人父母”,中国已经逼近美国所剩不多的制造业财路路口了,美国的科技霸凌实际上可以理解。美国对中国不甘而且有能力改变世界科技生态雁行序列也有充分理解,但拱手相让不是选项。狙击、死守、焦土,这是溃退军队必然的三部曲。但这是漫长、渐进、可见、可预测的过程。台湾问题不一样,可能在意料不到的时间和触发事件中,突然爆发,突然把中美都卷进无法退出的拼力相搏。中国正在上升的轨迹上,不希望台海冲突打断这一进程。美国已经错过了打断中国上升进程的窗口,已经到了拼不动血条的时候,所以一方面试图暗戳戳地制造台独既成事实,另一方面极力避免被动卷入一场打不赢的战争。因此,维持台海和平实际上成为中美的共同点。拜登在峰会后的记者招待会上说,“我们在各方对彼此都很坦率和明确。我不认为中国(大陆)有任何迫切的企图要统一台湾。”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统一祖国是中国天经地义的权力,但中国也没有明确的统一祖国时间表。有不少人会划定“xx年大限”,这是想象出来的。他们没有耐心的话,憋着。中国有耐心。中国也必须有耐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是用来投机的。另一方面,《反分裂国家法》规定:“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最符合台湾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国家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实现和平统一。”同时规定:“‘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造成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事实,或者发生将会导致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重大事变,或者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完全丧失,国家得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这就是中国的红线,放在那里多少年了,从来没有变过。美国承认中国对台湾的主权也好,事实上不承认也好,变着法儿玩法律和文字游戏也好,踩上这条红线,就意味着不可避免的战争。但踩上还是没有踩上,解释权在中国,包括“国家得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是立刻还是可以在延后某个时间。“战略模糊”不是只有美国人会玩的。中国是好学生。不仅在学习科技、经管方面是好学生,在历史方面也是好学生,十分明白在别人力图破坏你的上升势头的时候,最不应该做的就是被牵着鼻子走。台湾跑不了,中国在经济和科技上从坐二望一跃升为坐一望二是时间问题。现在台海和平还是可逆问题,那时就是不可逆问题了。在此期间,中国在政治上继续强力围堵“台独”;在军事上不仅做好粉碎“台独”的准备,而且做好粉碎外力干预的准备;在经济上则对“台独”釜底抽薪。这不是要对台湾打经济战,而是在突破芯片关隘后,用强大的竞争力挤压台湾芯片的生存空间。这是压裂战略,是正面进攻的阳谋。军事进攻从来不是祖国统一的唯一选项。其实,美国对中国芯片采取的也是压裂战略。只是在两岸方面,大陆的压力随实力增加;在芯片方面,美国的压力在与时间竞赛。美国不可能不明白,中国绝不可能放弃统一台湾,压裂是不可能因为美国反对就放弃的,这也是对所有各方代价和损害最低的方案。但军事解决对北京不仅是选项,也正在成为越来越好用的选项。与美国不同的是,中国不会因为军事选项好用就作为首选。不管在南海,还是在台海,都是这样。然而,不管是“台独”自己跳出来,还是美国唆使,只要越过红线,军事解决就迅速上升为首选。北京、台湾、华盛顿都希望维持台海和平。北京希望一个中国框架下的台海和平,台独希望在美国担保下的“一中一台”框架下的台海和平,美国希望的是暗度陈仓的“一中一台”框架下的台海和平,但只有能力确保一个中国框架下的和平。台海和平的唯一出路在于美国放弃暗度陈仓。这不取决于中国,甚至不取决于“台独”,而是取决于美国。台湾问题是中美真正的红线。如果巴厘峰会能使得美国明白这一点,就算成功了。全网神秘的AKF98A,首次亮相珠海航展美国战斗机发展史对中国的启示之三:从导弹时代到隐身时代台湾防卫何处去欧美的团结与不团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2022年11月15日
其他

全网神秘的AKF98A,首次亮相珠海航展

每到珠海航展,就是中国军迷开荤的季节。老实说,这些年谁家都不缺肉吃,在新式军事装备方面也一样,早就不是80-90年代饥肠辘辘的时代了,但大龙虾还是喜闻乐见的嘛。珠海航展还刚刚进行到一半,好戏可能还没有全登场,好料还在逐渐地爆,大龙虾也不能暴饮暴食,怕噎住嘛。不过在开展之前,已经有一些神秘爆料,比如轰-6K挂载的“配重弹”,还有就是AKF98A。珠海2022上赫然出现神秘的AKF98AAKF98A是空射隐身巡航导弹,具体技术数据没有公布,估计射程在500-1000公里级,战斗部应该在400-500公斤级。就珠海航展上看到的,这可以挂载在歼-16和歼轰-7的机翼下,估计轰-6也能在翼下携带。隐身的外形昭然若揭弹体气动外形具有明显的隐身考虑,可能弹体材料也有相应的隐身考虑。就气动外形来看,飞行速度不应该超过500-600公里/小时,相对大翼展、高展弦比的弹翼也意味着中空突防,空气阻力比低空小,飞控相对简单,但在隐身的加持下,依然具有良好的突防能力。这是与美国JASSM-ER概念相似的空射武器AKF98A是与美国JASSM-ER相近的武器。当然,只是概念相似,在气动布局方面完全不一样。JASSM-ER是下单翼,完美避开挂弹点;AKF98A是上单翼;平坦的上表面提供了足够的挂弹点空间,上单翼则有利于飞行中的横滚稳定。JASSM-ER是单垂尾,发射前向左折叠;AKF98A是双鳍尾,大迎角飞行时稳定效果更好,但是固定的,翼下挂载时并不影响。JASSM-ER只有与弹体同宽的“鸭蹼”平尾,紧凑,但气动控制效果有限;AKF98A有正常平尾,气动控制效果好得多。JASSM-ER的主弹翼有副翼,用于横滚控制;AKF98A的弹翼展开状态看不到,估计也有。两者下表面都扁平,这一点相差不大。总的来说,JASSM-ER更加紧凑,但AKF98A的气动控制能力更强,可能机动性更好。在隐身设计上,两者也有显著不同。JASSM-ER相对圆滑,而AKF98A则是明显的多面体。圆滑上表面、扁平下表面、尖锐侧缘是B-2开始的第三代隐身设计,在F-22、F-35上多有体现。但中国歼-20也采用了,中国已经掌握了相关技术。多面体设计是F-117开始的。这是第二代隐身设计,第一代则是SR-71那样以吸波材料为主的做法,B-1B的S形进气道也算第一代。但多面体在设计和制造上都更加简单,装填系数更高,巡航导弹是消耗品,成本还是很重要的。只要达到目的,采用多面体没有问题。在紧凑包装方面,JASSM-ER做得更好,但那是为了B-2、B-52和B-1B轰炸机机内携带的需要。中国的轰-6太小,机内弹舱反正塞不下,就不纠结了。轰-20也会有紧凑包装的需要,但折叠弹翼不是什么了不起的技术,。AKF98A的主弹翼已经向后折叠了,减少横向占地,改成机内携带只需要把尾翼折叠。中国的巡飞弹玩了那么多,到时候改装个AKF-98B,就是一抬手的功夫。最极端的改装就是把四平面的尾翼改成下反V形尾,折叠的空间肯定够了。AKF98A有明显的喷气口,但看不到明显的进气口从航展上流传出来的图片看,AKF98A肯定带喷气发动机。火箭发动机的喷口没有那么粗大。但看不到进气口,估计像JASSM-ER或者“战斧”Block
2022年11月11日
其他

美国战斗机发展史对中国的启示之三:从导弹时代到隐身时代

美国空军在推动喷气化、后掠翼化和超音速化远远走在美国海军的前面,美国空军和NASA的合作也远比美国海军密切。美国空军和NASA的X飞机是世界航空史上没有先例的。在此之前,新飞机的研制和试飞总是和型号设计连在一起,遇到问题就地解决。但X飞机不以投产为目的,不受具体的型号研发的约束,纯粹就飞行的共性的基础问题进行设计和试飞,提供了大量珍贵的数据,这是战后美国航空技术爆炸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政府主导的航空技术包括后掠翼、三角翼、变后掠翼、可调进气道等,NASA发明的先进航空理念包括压缩升力、跨音速面积律等。战后美国空军追求技术至上的豪华装备路线,一方面在军事技术上突飞猛进,另一方面连财大气粗的美国也不堪重负。在战略层面,肯尼迪放弃艾森豪威尔的“大规模报复”战略,改为“灵活反应战略”,强调常规作战能力,灵活地应对从世界大战到局部战争的各种战争形式。在技术上,高空高速已经不足以保证突防和生存,但新技术使一机多用成为可能。这些变化使得美国开始要求作战飞机具有多样化的作战能力,并通过规模经济降低成本。罗伯特·麦克纳马拉是美国商界“神童”,被肯尼迪请来出任国防部长,控制脱缰野马一样的军费上涨问题。北美F-108“标枪手”要求达到双三,技术上跨越太大,下马了北美B-70“女武神”则是双三的轰炸机,也下马了在最后淡出航空之前,北美还研制了B-1“枪骑兵”北美还是转战航天后才重建辉煌的,这是北美的“土星V”航天飞机更是登峰造极在这样的大气氛下,XF-108、XB-70下马,北美一下子失掉了重心,除了后来的B-1轰炸机外,在军用飞机领域再无建树。但北美转战航天后多有斩获,航天飞机和“土星”运载火箭都是北美的杰作。“麦克纳马拉革命”对美国战斗机发展有两个影响:1、
2022年11月5日
其他

台湾防卫何处去

多年来,美国一直“鼓励”台湾多花钱、加强自身防御,但效果有限。其实按照北约的GDP的2%标准,台湾的防务开支是“达标”的,2021年为2.1%,2022年为2.2%,新预算增加到2.4%,增幅13.9%,不小了。但谁都知道:杯水车薪。台湾更知道。因为台湾知道,哪怕增加到5%,依然不可能抗拒解放军的泰山压顶的压力。不管是数量还是质量,海峡两岸的军力对比早就没法比了,已经不是堆钱能解决的问题,再说台湾也堆不起这个钱。美国也知道,所以多年来,压力归压力,还是默认解放军只是在吓唬人,即使真打,台军应该能顶住第一波,只要美军援军一到,马到成功。解放军即使侥幸登陆,也会被困在滩头,而增援船队被美军优势火力打掉后,登岛作战最终只能瓦解。所以美国并不太认真施压台湾增加防务开支和提高军力,美国也不太把台湾军力当回事,在很多演习中基本不提,直接就是中美之间的对抗,台军根本不存在。在眼下传得沸沸扬扬的CSIS演习也大抵是这个主题,当然调门阴沉得多:美军再也不可能轻易得到胜利,美军保卫台湾的代价可能是在惨胜中掏空美国战争能力,在俄罗斯、伊朗或者其他势力趁虚而入的时候,无力保卫美国霸权。但是佩洛西窜访改变了这一切。解放军的联合大演习在战术、技术上展现了全新的面貌,打破了美国对台海作战样式的思维,更是通过六大演习区摆出进可以直接登陆、退可以海空封锁的态势。对美台最要命的是,这是可以从演习到实战无缝转接的态势。这是可信的、可立刻实现的战斗部署,不是虚声恫吓。在乌克兰战争爆发时,乌军小分队用反坦克导弹和防空导弹对突进俄军造成的损失给美国很大的信心,试图压台湾改变军购和装备方向,大力发展非对称力量,放弃传统的海空和滩岸决战,这其实是符合“拼不起堆钱”这个主题的。不宽不窄的海峡还带来额外信心:如果俄军从相邻的地面突进都那么费劲,解放军要跨海登陆,只可能更费劲。但联合大演习叫醒了所有人:千军万马渡海峡根本不是今天解放军的打法,今天解放军的打法可能比“美系”还“美系”:海空火力加上远火和导弹。“真美系”倒是在越南、阿富汗都落败了,台湾可不是越南或者阿富汗,解放军也不是美军,根本不可能指望解放军的剿匪打不下去、被迫撤出的事情。台湾觉得自己对美国的重要性可比以色列,美国也不乏这么认为的。但以色列真是在战火中打出来的,至今全民皆兵、时刻准备战斗,防务开支常年超过GDP的5%,这几年是5.6%。在这个基础上,加上美国的援助,以色列真是武装到牙齿。相比之下,台湾对防务“太不上心”,七辛八苦才增加到2.4%,据说“理想目标”也只是3%。最叫美国气馁的是:台湾上下对台湾防务更不上心,直接躺倒在美国身上,自己实质放弃了。这还不是这几年解放军现代化突飞猛进之后,以前就是这样。要么认定有“美国老爸”镇场子所以解放军不敢打,要么认定台湾再自强也是白搭。同时,刺猬战术看来是不管用了。刺猬只有在对手试图熊抱或者直接下嘴咬的时候,硬刺才管用。要是对方直接开出来压路机,刺猬直接变成血泥,那些刺毛用都没有。相信美台都在重新评估台海态势,显然的趋势是:虽然越来越成为“不可能的任务”,台军必须大力加强海空力量,才可能顶住第一波。这需要两件事:1、台湾极大增加防务开支,理想情况下需要增加到以色列的水平,也就是说,比现状翻一倍2、台湾大力发展军事科技和产能,主要装备在美援下自产台湾算“有钱”的,但又不是那么有钱。防务开支翻倍且不说本身就是不可承受之重,底数小,增量就有限,和解放军拼堆钱那是与龙王比宝。根据西方数据,台湾防务开支在最新增加后依然是略低于200亿美元水平,翻倍也就是增加200亿美元;大陆则超过2300亿美元,增加10%就盖过了台湾的翻倍。但这也是台湾必须作的姿态。民进党还没有看出有这个魄力,国民党更不可能。台军只有海玛斯算跟上技术节奏,F-16V在歼-20面前根本不能打,海军舰艇更不能提,“自建”潜艇是否能过漏水关都不知道。台湾要是有韩国或者以色列一半的军备自主劲头,今天美国的军援也主动多了。美国对向台湾出售先进装备是矛盾的。一方面未必不愿意出售更先进的装备,尤其是进攻性的远程打击系统,毕竟反攻才是最好的防御;另一方面怕这直接打破台海的微妙平衡,迫使解放军在还没有因为新装备改变态势的时候就出手,联合大演习展示的冷启动能力更是锁定了这样的顾虑。最现实的办法是鼓励台湾发展先进军工科技,美国以敏感度较低、可抵赖性更好的核心技术援助帮助台湾迅速获的先进军事能力。在蒋经国时代,台湾发展过军工科技。到李登辉时代,基本上所剩无几了。现在也就刷一把存在感而已。要重新拾起来,不仅有投资问题,建立完整体系的问题,更有民心问题。如果台湾民心对于“自卫”毫无信心,台湾军工注定是没有出路的。这正是台湾的问题。美国对这个问题看的越来越清楚,也越来越担心。《外交政策》8月17日发表Hilton
2022年1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