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那条弯曲有致的鹤形路就在嵩口的龙口厝片区,老厝宗族是古镇的缩影 | 嵩口慢慢走

2016-02-22 HOMELAND家园 homeland家园

弯曲的鹤形路因形似鹤脖子而得名,关于这段路还有不少民间传说在村民间流传

 

撰文/许灵怡 

 

在没有去嵩口之前,便看过许多照片拍摄那条弯曲有致的鹤形路,几乎快成为嵩口的logo,HOMELAND所操作的十周年特刊“嵩口慢慢走”最终也选择了这个点作为封面,封面上是HOMELAND的编辑蒋艳芳和厝里的老人家郑幼波,在这条通往祖厝的路上边聊着古厝往事边慢慢走着。

 

关注古镇改造将近两年,我们也在镇上住了一个来月,其实我们很清楚,现在也并不适合大量的游客涌入,嵩口的一切都还在慢慢进行中,并且三五年后也未必会结束,我们只是选择了一个节点,记录下这个阶段的改造进程,挖掘这里的人家往事,也为古镇下一个阶段的改造提供一定的资料参考与建议。但是因为我们的记录与呈现,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与想象这座古镇,去到那里难免会有落差与失望,“这个古镇好不纯粹哦,那么多新房子~”甚至是“古镇在哪呢?”

 

其实我们在杂志里写过,这是一座新旧杂糅的古镇,就像通往祖厝的鹤形路上,就有不少新盖的房子,大家都习惯围绕着祖厝盖房子,从古至今都是如此,所以我们在嵩口老厝周围或是里面,难免看到不少新房子,刚开始有点扎眼,但这便是中国最常见的乡村景象,而这也是台湾“打开联合”对改造这样一座“不纯粹”的古镇感到兴奋的点,因为这样一种模式的尝试对中国普遍的乡村是有最实际的借鉴意义,这也正是本地政府的挑战所在。他们没有选择拆掉那些“扎眼”的建筑,没有赶走任何一个居民,而是希望通过单点的调整慢慢让古镇的居民了解古镇改造并不只是旅游开发,真正要做的是让生活在这里的人拥有足够的自信,不再逃离乡村,让更多的年轻人回到自己的土地上来生活,引导大家一起参与古镇的改造。而来嵩口玩的人,则更需要有慢慢走的耐心,给古镇一点时间,多拐几个弯,多感受这里生活,目前的嵩口,并不适合走马观花一溜而过。

 

前两天HOMELAND带着姚晨逛了会嵩口,慢慢走的过程里看到了很多有趣的风景,而我们自己每次走也都会有新的惊喜,这里的老厝各有风格,不一定是有名的大厝,一些独门宅院逛起来也别有风味,但这都需要一定的耐心在弯弯曲曲的小巷里寻得进宅院的门。

 

 

做完杂志离开嵩口一小阵,当中回去了几次,每次都有新的变化,每次去也都有不少新的面孔在镇上出现,这次我们遇见了几位多年在外经商的嵩口人,这里只是他们逢年过节回来的故土,这里正在发生什么他们也并不熟悉,除了自家的祖宅其他老厝他们也并没有什么了解,他们有的在外地看到了“嵩口慢慢走”,对自己曾经生长的土地感到了意外与好奇,再回到家乡也会认真地走一走小巷看一看老宅。这些对于我们与古镇都很重要,让本地人更了解本地,这是我们的希冀,让在外地生活的人回到这里,这是古镇复兴的希望所在。

 

多给古镇一点时间慢慢来吧。前面的话有点长,下面来看看那条弯曲有致的鹤形路,和大大的龙口祖厝究竟是怎么来的,现在正发生着什么样的变化,未来又会有什么样的可能。在这座厝的故事里,也许便可窥斑见豹,了解到古镇正在发生什么。

 

古厝里的本家人——龙口祖厝

撰文/蒋艳芳  摄影/邹训楷 

 

嵩口的龙口郑氏宋朝迁入本地时先是在一处名为后镜里的地方定居,相传当时族人依靠养猪维持生计,某一天发现有只母猪游过大樟溪到了对岸芦苇旁生下小猪又带着猪仔返回后镜里,郑氏族人通过堪舆先生得知母猪产子的地方是一块“鹤形”风水宝地,有兴旺、长寿的寓意,因而迁居溪对岸,建龙口祖厝,鹤形路、龙口书斋等一直繁衍至今。

 


2015年12月7日,从三峰尾岭村、半山村返回龙口祖厝的部分龙口郑氏家族后人与家属们的合影,从左到右从后到前为:郑仁福、郑成国、郑吓珠、郑绍平、郑孝球、郑书香、郑石麟、郑仁香、刘月珍、陈惠英、郑瑞文、郑新宝、郑华凤、郑仁厚、郑幼波、郑茂春、郑珠润、林兰英

在古镇改造的游道规划中,由鹤形路到拔魁耕读园一路是非常重要的部分,也是目前镇上比较集中完整地完成了整理、改造的区域之一。2014年政府介入这片区域的改造之前,就陆续带过几次专家和领导考察和规划龙口厝片区,来来往往的这些人让龙口郑家后人重新关注起祖辈留下的产业。

 

龙口郑氏迁入嵩口至今,虽然以龙口祖厝为起点已经发展出一千多人,但后代陆续围绕着祖厝修建了和也厝、宴魁厝、拔魁厝,更大一部分人迁居三峰尾岭村和半山村,现在在龙口祖厝常住的仅两户老人家。

 

 

重修之前,龙口祖厝已经有好几十年无专人管理维护,大厅右边原来排水用的阳沟变成了菜地,靠近阳沟的大厅房间墙面几乎全部倒塌,半边屋顶也破败不堪。而鹤形路因为年代久远,围墙倒塌大半,沿路新建的房子侵占了部分路面,还有人在路中种蔬菜,要想从入口顺利走到龙口祖厝几乎没办法实现。

 

 

2013年春天,已经从宴魁厝搬出20年的郑瑞文发起重修龙口祖厝,他和几位年长的族人郑石麟、郑珠润、郑幼波等人共同组建重修筹备小组,后来共同筹资完成的祖厝重修工作不仅清理、修缮了厝内空间和建筑,还将原本坍塌的几间房改造成一个大空间,并在靠近大厅的位置,根据镇政府和改造团队的建议用新木板封住原来的旧墙做成一间干净的小房间,成了族内新的公共活动和议事场所。

 

 

政府出资修复鹤形路时,郑瑞文、郑石麟等人又从族中找到了曾经多年从事夯土墙和砌鹅卵石等工作的工匠,和政府、台湾“打开联合”团队共同完成鹤形路的修复。龙口祖厝重修完成时,郑家人在祖厝办了一场规模盛大的谒祖庆典,邀请嵩口三峰尾岭村和半山村的族人宗亲共同回到祖厝,还邀请了张培奋、邓海等人列席其间。当时鹤形路也已完成了一半的工程,常年出门在外的宗亲受邀前来赴宴,看到修缮完毕的祖厝和正在按照原来样貌恢复的鹤形路颇为感动,现场就有人再次给龙口祖厝理事会捐资。


 

传统社会中,宗族力量原本就像一套系统完备的管理体系,每年组织祭祖扫墓,维护老宅,或是修订族谱,延续祖上规矩办私塾,设立族内奖学制度等,规矩并不成文但有着巨大的驱动力。在过去,龙口郑氏在龙口书斋就设有自己的私塾,也有宗族的公租地,每年的收成会用来支持族内各项事务的开支,譬如祭祖、修祖厝和设立族内子弟奖学金等。如今已经七八十岁的郑幼波、郑珠润、郑石麟三人当年小学、初中毕业时就都曾获得过族内的奖励。但是随着时代变迁,特别是土地改革后,宗族公共事务的资金来源中断,包括宗族奖学传统在内的很多宗族文化也随之消失。现在,龙口郑氏家族正在计划着新一次族谱修订的工作,宴魁厝也和镇政府商定了长期出租协议,即将改造成闽台交流中心。曾经逐渐削弱的宗族力量,在嵩口古镇的转型时期,重新发挥着它的作用,也收获了四散在外的后辈们更多的关注。

 

更多关于嵩口古厝的信息可阅读

 

……

 

我们几乎走遍了镇上的大厝,给这里的人家拍了合影(上) | 嵩口慢慢走

 

我们几乎走遍了镇上的大厝,给这里的人家拍了合影(下) | 嵩口慢慢走


本内容选编自《HOMELAND家园》120&121期封面主题“嵩口慢慢走”,点击阅读原文可购买杂志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更多阅读

 

 古镇老房还可以这样改造,4个90后姑娘正经营这家特别客栈,去松口气吧

 

大多数人往城市跑,他们为什么返乡?

 

嵩口的日常是怎样的?快去古镇迷路吧!

 

这次我们访问了362人,呈现活化进行时的古镇,带你去嵩口慢慢走~

 

嵩口慢慢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