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D.H.劳伦斯《钢琴》

劳伦斯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这首《钢琴》是劳伦斯写于1908年、1918年定稿的一首早期的著名诗歌。诗人借用琴声这个意象追忆往事,整首诗虽然形式短小,却蕴含着浓厚的怀旧情感,深深地感染了每一位读者。诗中的发言者“我”在黄昏听到一个女人的歌声后开始回忆往事,记忆中的孩子坐在钢琴旁触摸母亲的小脚;家中的周末夜晚,我们唱着圣歌。回忆的这些往事表现了诗人对童年往事的追忆、对母亲的无限眷恋和对现实的强烈哀怨。诗人是运用悠扬的琴声,飘荡的音符,慢慢揭开心中那片神圣的家园,挑起自己内心那条最敏感的神经,引读者走入他的回忆。遥远的琴声,熟悉的童年情景,慢慢蔓延开来:暖暖的壁炉,柔和的灯光,舒适的沙发,家中的笑声和唱着圣歌的声音,回荡开来。一切都是那么美好,诗人深陷回忆之中不能自拔,现实的歌声琴声不再使他动心,思念过去的他哭得像个小孩。通过现实琴声与过去琴声的对比以及“我”的行为表达出诗人对往事以及母亲的深深眷恋和对现实的哀怨。



Piano


Softly, in the dusk, a woman is singing to me;

Taking me back down the vista of years, till I see

A child sitting under the piano, in the boom of the tingling strings

And pressing the small, poised feet of a mother who smiles as she sings.

In spite of myself, the insidious mastery of song

Betrays me back, till the heart of me weeps to belong

To the old Sunday evenings at home, with winter outside

And hymns in the cozy parlor, the tinkling piano our guide.

So now it is vain for the singer to burst into clamor

With the great black piano appassionato. The glamor

Of childish days is upon me, my manhood is cast

Down in the flood of remembrance, I weep like a child for the past.




钢琴

诗|D.H.劳伦斯

译|吴 笛


黄昏中,一个女人对我轻柔地歌唱,

引起我对往事的追忆,我看到

一个孩子坐在钢琴下,在清脆的旋律中,

触摸且唱且笑的母亲放平的小脚。

 

我不由自主,被歌的巨大魔力召回到过去,

我心中哭着想起家中的周末夜晚,

丁当的琴声引导我们唱着圣歌,

屋外一片隆冬,客厅里舒适温暖。

 

现在,歌者放声高唱只是枉然,

黑色大钢琴的狂奏也不再使我动心,

儿时的异彩占据了我,成年被回忆的洪流

冲毁,我思念过去,哭得像个幼婴。




钢琴

诗|D.H.劳伦斯

译|邹 仲 之


轻轻地,在黄昏,一位女子对我歌唱,

把我拉回旧时岁月的景象,我望见

一个小孩坐在钢琴下,琴弦叮咚轰响,

他紧抱母亲纤小沉稳的脚,她在微笑着歌唱。


我由不得自己,歌声隐秘的魔力

引诱我回去,我的心流着泪

回到旧时星期天晚上的家,外面是冬季,

而温暖的客厅里,叮咚弹起的钢琴引导我们唱赞美诗。


现在这位纵情高唱的歌手

和激情奔放的黑色大钢琴都无能为力。

迷人的童年浮现眼前,我的男子气

全抛进记忆的洪水里,为了往事我哭得像个孩子。


钢琴明显采用的是自由诗体,一些遣词别具一格,可见劳伦斯是将内容置于形式之上的。但诗歌使用了明显的双行韵。
在思想情感上,这首诗的情思是丰富的。怀旧情感非常显著,也是这首诗最显著的情感,是“我”哭泣的原因。很多批评家对此有过精彩的论述。他们还指出这首诗中的性与恋母情结。这很可能是触发“我”的回忆的因子,是”vista of years”的重要组成部分.
笔者认为,还有一个因素是需要强调的,那就是宗教。联系劳伦斯的生平,早年的他对宗教的态度是矛盾的。宗教不能调和万能的上帝与人类的疾苦,宗教的权威与限制,尤其对人性、对性的压制,这些都使得劳伦斯强烈不满。另一方面,他迫切地需要信仰,而且对宗教的一些方面,如吟唱圣诗,持赞许态度。而且,尽管他心里一直反对宗教,却从小在母亲的要求下坚持去教堂。可以说,这时的劳伦斯是“没有宗教的宗教信徒”。
这首诗依然表现出对宗教(劳伦斯心目中的理想宗教)的赞赏。整首诗宛如一次救赎的经历。第一节中隐含的性是他所认为复苏人性的方法;”till I see…”——我开始脱离“异化”的现实。在诗的第二节,我则被阴险地拉到现实中,“直到我的心哭泣着想回到过去”。于是“我”在内心的呼唤下,回到儿时星期天的祥和的夜晚。那个小小的温馨的家令人觉得仿佛沐浴在圣光之中,钢琴声升起,引领他们走向“天堂”。最终,我终于战胜了现实,回归纯真的自我,流下悲伤而喜悦的眼泪——为现实的不幸,为回归的美好。读罢此诗,耳畔仿佛仍回荡着空灵的乐章,那是一曲挽歌,悼念逝去的和谐。


推荐阅读:
劳伦斯诗16首
狄兰•托马斯《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约翰·弥尔顿《哀失明》
赫塞《梦》
马丁松《三月的夜晚》
曼德尔施塔姆《干草堆》
扎加耶夫斯基《房间》
叶赛宁《我记得》
辛波斯卡.扎加耶夫斯基.布罗茨基《云》
叶芝《茵尼斯弗利岛》
辛波斯卡《种种可能》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