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农林牧副渔,上山又下海 | 食通社的2021年

食通君 食通社Foodthink
2024-08-04

在年前的战略规划会上,当我们讲起过去四年所做的工作,受邀来为我们出谋划策的外部专家朋友们说:“没想到你们还做了这么多!” 确实,除了公号的文章,偶尔在朋友圈发发自制工作餐和出差拜访的图片以外,食通社对自己的工作的宣传向来都挺低调。


内部复盘后,同事们总结说:我们不是吃铁丝拉笊篱——挺会编,我们是钢琴键盘敲代码——会编也编不成。


既然春节将至,辞旧迎新,那还是不能免俗,向广大读者盘点一下食通社的2021了。也欢迎大家留言,和我们分享你在食通社的收获,或者参加我们的读者调研,让我们听到你的声音。



1

农林牧副渔,作者遍天下


原创文章一直是食通社最为外界所知的门面。而来自世界各地、背景各异的作者社群则是我们最珍贵的财富,感谢这些作者在种地、做饭、做研究、写论文之余,和编辑部共同磨合出了几十篇文章,从不同的维度探讨食物体系的现状和问题,探索行动和改善的可能性。而且农林牧副渔,一个都没落下。


在广西钦州三娘湾的海边,我们和食通社的多位作者、联禾计划伙伴相聚在农民种子网络的年会上。


先从农业的根本——种业说起。东北农民育种家的儿子,食通社作者孙秀才从自身经历出发,道出种业的前世今生。我国种业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种子公司为代表的企业会将农业引向何处去?小农在种子保护上能做什么?


点 | 击 | 图 | 片 | 阅 | 读


有了良种,还要有良技。2021年,我们走访了全国不少生态小农,请他们和读者分享了各自的故事。


点 | 击 | 图 | 片 | 阅 | 读


民间学者和作家舒泥,还有中国社科院的社会学家张倩的文章则带我们来到北方草原。游牧不仅是一种生产方式,更是人与自然相处的智慧。它的未来又会是怎样的呢?


点 | 击 | 图 | 片 | 阅 | 读


在全国各地的大山里,山地民族在森林里积累了很多使用和烹饪传统食物的智慧,这些民族植物学知识,应该如何得到保护和传承呢?一线的农民、松茸和草药采集者、传统医生、民族知识爱好者、公益组织从业者、出身乡野的少数民族学者为我们带来了一手的体验和观察。


点 | 击 | 图 | 片 | 阅 | 读


作为中国最早关心可持续渔业的民间机构“智渔”的创始人,韩寒带我们来到海边,探讨在开放的海洋上,如何才能既管理好渔业资源,避免“公地悲剧”,又保护渔民的生计和文化。


点 | 击 | 图 | 片 | 阅 | 读


我们也希望更多读者意识到,农业不仅提供食物,也和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息息相关:


点 | 击 | 图 | 片 | 阅 | 读


除了狭义的农业生产,我们也关心乡村的发展。2020年,我们受到联合国农业发展基金IFAD的邀请,前往《山海情》中的西海固,考察当地的扶贫模式如何真正帮助小农户。康奈尔大学博士生李舒萌和我们走访宁夏农友之后,用两篇文章分享了她的观察和思考。


点 | 击 | 图 | 片 | 阅 | 读


除了来自食物生产一线的报道,我们也关心城市消费者如何获取食物。


身处城市的你,还会去菜市场买菜吗?菜市场的未来会走向消亡吗?人类学家皮蛋走访了全国几十家菜市场,帮我们梳理了国内菜市场的变迁。


点 | 击 | 图 | 片 | 阅 | 读


回到美国继续求学的舒萌则开始观察美国人的冰箱。冰箱就能反映一个人的饮食结构、健康状况乃至社会背景吗?普通人的冰箱比综艺明星的冰箱更有门道。


点 | 击 | 图 | 片 | 阅 | 读


其实,食物体系的问题不仅中国有,世界各地也面临类似的问题,大家也都在寻找解决方案。食通社也把视野扩展到全球,从联合国粮食峰会的争议,到英国人圣诞餐桌面临的供应链危机,美国罐头产业对消费者信任和政府监管的影响,非洲牧民面临的挑战,耶鲁校园里的有机菜园,我们分布在世界各个角落的作者,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视角。


点 | 击 | 图 | 片 | 阅 | 读


2021年,我们还迎来了一位常驻专栏作者——扣子奶奶。她的连载是不少农友和向往自然生活的读者的最爱。许多人都想过上田园生活,而扣子告诉我们,白手起家,亲身实践,还要做到可持续,究竟经历了哪些苦乐。


点 | 击 | 图 | 片 | 阅 | 读


2

食通社,也是共学社群


对于食农体系的理解,不仅来自生活和劳动,也来自读书和学习。食通社既是一个写作的社区,也是一个共同学习的平台。2021年,我们和大家一起读了8本书,看了2部电影,主题覆盖了食物的方方面面。光是《第三餐盘》一本书,我们就上山下海,除了领读人晚晴,还请来了土壤、种子、渔业方面的专家。


读书,当然不能只读书。每读一本书,我们都会请来一线的生产者和实践者,就书中的话题,和我们分享他们的知识和经验。


左 | 右 | 滑 | 动 | 查 | 看

点 | 击 | 阅 | 读

1. 《不生不熟:发酵食物的文明史》

2. 《第三餐盘:明日饮食探究之旅》

3. 《田间面包店的奇迹》

4. 《末日松茸》

5. 《烹:烹饪如何连接自然与文明》

6. 《消失的城乡边界线》

7. 《大吉岭的盛名》

8. 《游牧的智慧》

9. 《最大的小小农场》

10. 《蜂蜜之地》


我们还举办了8次分享会。9月发起的新一季农友分享会聚焦于生态农场的生产技术和管理。


左 | 右 | 滑 | 动 | 查 | 看

点 | 击 | 阅 | 读

1. 舒羽:快乐的发酵茶:从康普茶到红茶菌

2. 农友聊种子:小农种子的就地保护利用

3. 陈玉笏:从环境难民到生态农民,一位医生在大理开启人生下半场

4. 盈盈志强:大学毕业,直接务农。一对90后青年的创业之路

5. 李技栋:从卖农药化肥到拒绝农药化肥,一位唐山农民12年的坚持

6. 柳刚:怎样种出美味又有颜值的蔬菜

7. 顿智:在荒漠开辟绿洲,用生态农业重建生物多样性

8. 李志:弃商从农,90后小伙专心种芽苗菜,乐在其中


如果去年你没有赶上我们的活动也没有关系,我们在B站和喜马拉雅上有读书会和分享会的回放。春节假期按照我们的书单自己买来阅读,或是观看嘉宾分享的回放,都是轻松的充电方式。


扫描二维码,在B站和喜马拉雅上关注我们。


3

食通社在路上


既要坐而论道,也要起而行之。2021年我们也一直在路上,拜访了全国各地的不少农场,见到了千差万别的生态农人。有同事感慨,食通社的工资虽不高,能下农场才是这份工作最大的福利。


左 | 右 | 滑 | 动 | 查 | 看

食通社在2021年拜访过的部分农场。

5月份,食通社还发起了劳动行,一起去天福园给麦田拔草。


这次天福园拜访的经历记在:



如果你关注当地的食农活动,也可以关注我们的汇总的各地活动信息,找到你附近的活动。



去年我们也有幸和南方的伙伴们在广州共同主办了丰年庆。丰年庆不仅好吃好玩好看,也有对食农议题的严肃讨论。2021年的主题“靠天吃饭的丰收”,着眼于小农所遭受的气候变化的影响。


食通社在丰年庆。


展望2022,期待丰年庆能在更多城市扎根。我们也希望推动小农与气候变化网络的建立,如果你愿意加入,欢迎扫码填写问卷,贡献你的力量。


4

陪伴伙伴成长的联禾计划

参与小额资助的部分伙伴在昆明举办的生物多样性大会COP15上合影。


过去的一年,食通社的联禾计划还发起了三轮小额资助项目,分别是:


2月发起的第二期小额资助

9月和农民种子网络联合发起的第三期小额资助

以及年末发布的农场实习生计划

点 | 击 | 蓝 | 字 | 查 | 看


在这三轮资助项目中,我们共支持了21个在地组织与个人开展他们的工作。同时,今年我们还将为10家农场匹配对生态农业感兴趣的实习生。


左:第二期伙伴青禾生活部落赶场活动聚餐。右:第二期伙伴芙田带社区伙伴拜访成都亮亮农场。


在联禾计划中,食通社既是资助者、陪伴者,也是学习者。因为项目资助的伙伴,我们得以认识更多坚持可持续食农理念的人们,了解更多独特的地方风土,学习到不同的工作方法。项目官员小超也因为拜访伙伴的缘故,在云贵川兜了一圈。


●上:食通社拜访云南香格里拉傈僳族村落。下:食通社拜访四川蒲江县乐毛家。他们都是小额资助项目支持的伙伴。


与此同时,我们也继续每月发布行业内的招聘信息。在外见到的朋友们也时常会提及,通过食通社发布的信息或找到了工作,或招到了新人。如果你也想从事可持续食农领域的工作,也不妨关注我们。也欢迎各个食农机构给食通君发送你的招聘和活动信息。



5


有道是:


煎炒蒸炸煮,粮油肉蛋菜。

滋味最好处,皆从稼穑来。


抢在一年最丰盛的一顿饭之前,发出这篇年终盘点,就是盼来年种好地,吃好饭。愿食通社也能讲好故事,不负期望。


新年新计划,食通社愿和各位读者一起上房揭瓦!


春节期间,我们也希望通过“有名有姓的餐桌”线上活动,和大家多多互动。欢迎大家在微信、微博、豆瓣上分享春节期间你餐桌上那些有名有姓的食材和农友的故事。详情请见:



编辑:王昊、天乐

排版:zoon

  扫码打赏,支持原创知食  


回复关键词,了解更多内容

近期热文 | 食物课程 | 农友大会 | 菜市场 | MOSES | 食通社在路上 | 前沿食农 | 小农故事 | 节气餐桌 | 食农活动 | PGS | 种子 | 女性 | 气候 | 日本 | 作者 | 招聘 | 转载



点击「在看」,分享美味知食▼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食通社Foodthink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