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话说“大学90%定律”(总第312期)

2017-09-27 杜骏飞 杜课


编前语


近日,互动百科创始人潘海东在北科大的开学演讲火了。他在演讲发言中称:“大学所学的专业90%是没有用,大学所谈的恋爱90%是不能成的,大学所交的朋友90%是靠得住的。”此番言论被网友们称为“最牛开学演讲”。今天的杜课,我们和杜老师聊一聊这三条“90%定律”。



大学里的三条90%定律是否真的存在?


Q

潘海东在发言中谈到:“大学所学的专业90%是没有用的,大学所谈的恋爱90%是不能成的,大学所交的朋友90%是靠得住的。”杜老师,您觉得实际情况真的是这样吗?您能否也与我们分享几句关于大学以及高等教育的大实话?


杜骏飞:


潘老师的判断这么精确?数据的来源是什么呢?总体看来,这些大学90%定律是比较文学的表达。


关于“大学所学的专业90%没用”。要看你如何定义“有用”了,如果潘口中的“有用”是指适应职业劳动,也许他说“对”了。


在一所研究型大学里,研究生教育更重视学术培养,本科生教育更注重所谓通识教育(liberal education或general education),其主要目标是: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所以也称为为“博雅教育”、“通才教育”等,也因此,这种教育被称为无用而高尚的教育。世界上最有名望的大学,其水准越高,本科生教育越是倾向于通识教育,而非职业养成。


所以,我不知道潘老师会不会把普林斯顿、牛津这一类学校也看成是90%没用的专业教育?



关于“大学所谈的恋爱90%不成”,他的意思可能是:大学里谈恋爱,最终走进婚姻的概率不大。


我不知道有没有人做过这个统计,但即使大学人群失恋比例大于大学毕业人群失恋比例,那也可能是一个辛普森悖论(Simpson's Paradox),亦即在某个条件下的两组数据,分别讨论时都会满足某种性质,可是一旦合并考虑,却可能导致相反的结论。要知道恋爱人群数字的内部,还是有明显的层级和群组差异的,最终总体的数字比例,也许不能代表某一人群的统计特征。


换言之,即使统计表证明潘的话有道理,那也不能说明某一类或某几类恋爱人群符合这个特征。如果你属于你自己认为“靠谱”的恋爱类型,你可以不理会总体统计特征。


潘的判断,还可能存在一个把相关性当作因果关系的错觉。简言之,即使大学生总体上婚恋成功率不高,那也不是因为他们是大学生,而是因为他们处于婚恋人群的年轻层级,“大学生”这个特征变量,未必与婚恋失败构成因果,甚至还存在着大学生身份更有助于婚恋成功的可能(比起无同学关系的婚恋者)。


设想,年龄越低,观念越不成熟,人生阅历越少,对情感的理解越匮乏,自然婚恋圆满的可能性越小。设若你是中学生,一定符合这个逻辑链,但它与你是中学生没关系,而与你处于低龄组有关系。


根据这个判断,可以认为:你们是否是学生,不影响婚恋成功,但如果你们年龄较小,会有更大概率婚恋不成功,而其主因是不成熟。进一步推论:如果你们成熟、诚意且三观端正,即使是学生身份,婚恋成功率也可能会高。



至于潘老师所说,大学所交的朋友90%是靠谱的,这倒是有依据的。在社会学意义上,根据群体成员间关系的亲密程度不同,可以把群体可分为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初级群体又称首属群体或基本群体,是指由面对面互动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人际关系和浓厚的感情色彩的社会群体,主要指家庭、邻里和儿童游戏群体,这些群体在人的早期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们会看到,在一个人青少年时期,他的同侪群体都是在和他共同探索早期社会化的经历,他们之中也有亲密的人际关系和浓厚的感情色彩,且身处联系紧密的社群,容易形成地缘、业缘、友谊型三者叠加的准初级群体,这种关系类似于准家庭关系,这是很多同学友谊牢不可破的主因。

 

此外,一个社会人,随着年龄和见识的增长,社会化程度日渐加深,随之而来的防御心理日益增强。但同学之间的准社会化过程则往往没有功利性,显得纯真、自然、真实可信。在成人的世界里,这样的社会关系是稀缺品,这也是大家在很久以后依然珍惜同学之缘的原因。


因此,大致可以这样推论:珍惜你身边的同学,也许,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你一生所信任的人。



今日互动

 

1. 和我们聊聊你与你的专业:你真的了解它吗?热爱它吗?你觉得你的专业限制了你还是帮助了你?你现在所从事的职业与你所学专业有关吗?

 

2. 和我们聊聊你的大学:大学里你得到了什么或者失去了什么?

 

3. 和我们聊聊你的恋爱:期待你敞开心扉与我们谈谈你大学的恋爱经历或者对大学恋爱的看法。

 

4. 和我们聊聊你的朋友:你在大学是否交到了朋友?关于你与你朋友的故事或体会。

 


《杜课》粉丝群成立啦!欢迎您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杜课小助手(微信号:dukexzs)加入《杜课》粉丝群,与我们分享您在生活中的所思、所想、所悟。您也可以提出对《杜课》的建议和意见,我们会认真听取并改进。我们期待和相信,有了您的参与,《杜课》才能朝着一个更好的方向前进。


感谢阅读本期《杜课》,下期再见



往期精选


人物:阿米尔·汗的完美人生丁龙的馈赠与追问吴清友逝去,留下这九句话 少数人的责任  读昂山素季 | 当得起“风骨”二字的,大约只有他这样的奇男子了


视频:杜课导言孤独新闻理想父母与子女大学规划校园霸凌变形


文字:我们这个时代的诗意1989,那些闪亮的日子我们去露天上课吧?杜骏飞:“学习的最高境界,是做沉静的飞鸟”中国有嘻哈之后水下的心与寂静之声


关注:只因为他们听不懂“人性”的语言“微博掐架定律”突然火了,作者杜老师怎么看?杜骏飞:一个教师的自白发现一位雅典的公民续谈刘文展:抵达“雅典”需要什么?


音频:一诚天下动罗尔事件青春


元能力养成:敬畏反思宽容钝感坚毅遗忘 利他 运动善念善念


鸣谢:

郑钢新媒体教育基金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公益传播中心

本文为《杜课》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高宁

责编|胡园

         杜  课

邮箱:njuduke@163.com

不学不成  不问不知


长按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