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华严经中的智慧 | 守护清净戒 开发菩提本

灵隐寺 2024-03-19



华严

智慧


戒能开发菩提本

学是勤修功德地




戒能开发菩提本,学是勤修功德地,

于戒及学常顺行。一切如来所称美。

——《华严经 贤首品第十二》




【戒能开发菩提本】

究竟什么叫戒呢?戒就是止恶防非,诸恶不作,众善奉行。你能诸恶不作,就是息灭贪瞋痴;你能众善奉行,就是勤修戒定慧。你勤修戒定慧,就是开发菩提本,开发觉悟的一个根本法门。你若要觉悟,一定要持戒;你想持戒,一定要先有信心,你信戒,所以才能持戒,持戒就是开发你菩提觉路的一个根本法门。


【学是勤修功德地】

学就是学习,学习一切的法,你若不学,就不会明白。你想要明白,就要时时刻刻地温习,所谓“学而时习之”。学习,不是说学一次就算了,学完了之后,还要温习。你把以前学过的温习了,然后又知道一些新的,这就叫“温故而知新”。你所学的是勤修,勤修功德地,要很勤力地来栽培功德,灌溉功德。栽培功德就好像种田,你把它栽上,又要培上一些土,栽培这功德。灌溉就是用一些水来浇一浇它,令它长得新鲜一点。那么这个学也就是在栽培菩提树,增长菩提果,所以说勤修功德地。


【于戒及学常顺行】

你要很尊重戒律,依照戒律去修行,依照所学习的去修行,这就叫“常顺行”。你不违背戒律、不破戒、不犯戒、不辍学;辍学就是不学习了。


【一切如来所称美】

你能这样地持戒修学,十方三世一切如来都会共同称扬赞叹,说你是佛教里依法修行的一个善男子,而常常来护持你。



《华严经》菩萨十清净戒

持戒,时时留心防范自个不要犯错。“有戒的话,开口便是好的言语;动念,便是善的意念;举手投足都是自利利人的做法。”有戒才调心安。


《华严经·十无尽藏品第二十二》云:“何等为菩萨摩诃萨戒藏?此菩萨,成就普饶益戒,不受戒,不住戒,无悔恨戒,无违诤戒,不损恼戒,无杂秽戒,无贪求戒,无过失戒,无毁犯戒。”


1.云何为普饶益戒?

此菩萨,受持净戒,本为利益一切众生。


2.云何为不受戒?

此菩萨,不受行外道,诸所有戒,但性自精进,奉持三世,诸佛如来,平等净戒。


3.云何为不住戒?

此菩萨,受持戒时,心不住欲界,不住色界,不住无色界,何以故?不求生彼,而持戒故。


4.云何为无悔恨戒?

此菩萨,恒得安住,无悔恨心,何以故?不作重罪,不行谄诈,不破净戒故。


5.云何为无违诤戒?

此菩萨,不非先制,不更造立,心常随顺,向涅槃戒,具足受持,无所毁犯。不以持戒,恼他众生,令其生苦。但愿一切,心常欢喜,而持于戒。


6.云何为不恼害戒?

此菩萨,不因于戒,学诸咒术,造作方药,恼害众生,但为救护一切众生,而持于戒。


7.云何为不杂戒?

此菩萨不着边见,不持杂戒,但观缘起,持出离戒。


8.云何为无贪求戒?

此菩萨不现异相,彰己有德,但为满足出离法故,而持于戒。


9.云何为无过失戒?

此菩萨,不自贡高,言我持戒,见破戒人,亦不轻毁,令他愧耻,但一其心,而持于戒。


10.云何为无毁犯戒?

此菩萨,永断杀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及无义语,贪嗔邪见。


具足受持十种善业,菩萨持此无犯戒时,作是念言:一切众生,毁犯净戒,皆由颠倒,唯佛世尊,能知众生,以何因缘,而生颠倒,毁犯净戒。我当成就无上菩提,广为众生,说真实法,令离颠倒,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二戒藏。

——摘自《华严经·十无尽藏品第二十二》



学佛首先要持戒

守护清净戒 修行广大忍

精进不退转 光明照世间


我们学佛,学了千经万典,三藏十二部,无论学多久,首先持戒律。因为持戒律的人,对每一样事,都是众善奉行,诸恶莫做的。你若持戒,一切佛法都能深入,你若不持戒,就像虚空中的云,浮浮荡荡,没有根基。有戒律就是有定力,有定力才会有智慧。


懂得戒律 不错乱因果。

近代高僧虚云大师提出修行的先决条件:第一,深信因果,第二,严持戒律。信因果,守戒律,看似平凡,而古今来修行人没有不是持戒修行,修因证果而获得成就的。


因果是客观存在的规律,是永恒不变的真理。不是佛制定的而是佛发现并用以说明宇宙人生现象。因果是佛法的核心。不明因果,不可能明白佛法;不信因果,不可能获得佛法真实利益。


佛陀初转法轮,在鹿野苑度五比丘宣讲的是四谛法。四谛法是世出世间因果的总纲。《遗教经》在结尾时述说:佛将入灭时,对弟子们提出:谁对四谛法有怀疑,迅速提问。


大众都默然。阿菟楼陀尊者代表大众回答说:“月可令热,日可令冷,佛说四谛,不可令异!……是诸比丘,于四谛中,决定无疑!”这段经文可以看出因果之重要。


虚云大师说:“因果二字把佛所说的法概括无余了。”又说:“因果二字,是一切圣凡、世间、出世间都逃不了的!”印光大师说:“诸佛成正觉,众生堕三途,皆不出因果之外。”


守戒律和信因果,如车之两轮,缺一不可。只有深信因果的人,才能自觉地严格地遵守戒律。也只有严持戒律的人,才能使三业清净,知足常乐。这样的人,一方面处处止恶防非,不再种恶因;


一方面时刻行善利他,广结善缘。在此基础上,信愿念佛,求生净土;临命终时,往生西方。如是因,如是果。修因证果,无可怀疑。


反之,一个不明白因果,或不想因果的人,不可能严持戒律。甚至轻视戒律,阳奉阴违,人前装作持戒,背地什么犯戒的事都敢做。


凡是毁戒之人,因善神离去,生前困厄重重;临终恶境现前,后悔莫及;死后必堕地狱,长劫受苦。


长远行善 持之以恒。

一个曾经贪污几百万元,后来捐了几千元或几万元作善事,便想获得善报是不切实际的。长远布施行善,持之以恒,才能收到真正的效果。古德云:“为善必昌,为恶必殃”。


五度如盲 般若如导

佛法修行主要分为戒和见两部分,戒和见是相辅相成的。戒的清净,有助于见的增上,另一方面,见地透彻者必能认真持戒。古德云:“五度如盲,般若如导”,这正是说明般若正见对持戒的指导意义。有了正见,才能正确理解戒律,实践戒律。所以,八正道是以正见为首,六和中也强调见和同解。 


戒律,是一种条文规定,或一种做事程序。每条戒的制定都有相关缘起,并具十种利益,即“摄取于僧”至“正法久住”的“十句义”。所以,我们学修戒律不应仅仅停留于对条文的了解,而是要从制戒的缘起及意义中认识佛陀制戒的精神。依此精神,方能对戒律有全面认识。 


关于持戒的正见,首先要正确了知戒律的开遮持犯,知道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何为犯轻罪,何为犯重罪;哪些情况下可以开许,哪些情况下不能通融。如果没有这些认识,或是把戒持得生硬僵化,或是假“圆融”、“方便”的借口,任意歪曲戒律,受如不受。因此,了解开遮持犯,是持戒修行必须具备的正见。 


此外,还要了解正见缘起因果。心灵各种因素的产生及成长,皆由相关因缘所致。确信每个起心动念将在内心留下痕迹,形成因果,我们就会自觉防止不善言行,避免恶业之因,这是持戒的重要心理基础。可见,对心灵因果的透彻理解,才能使我们真正认识到持戒的意义所在,认识到惟有持戒才能阻止内心不良串习的延续,摆脱生命的恶性循环。 


佛法的核心是解脱,持戒同样是以解脱为目的。戒律虽然称为别解脱,但只是在事相上别别解脱,并非究竟解脱。因为究竟解脱是依无漏慧的力量,而无漏慧的开发来自空性正见。


因此,持戒须以空性见为指导,在识达开遮持犯的前提下,了知持犯相亦了不可得。正如《大智度论》所说:“罪不罪不可得故,具足尸罗波罗蜜。”


在世俗的缘起因果中,开遮持犯相虽宛然存在,但在胜义的空性中,开遮持犯相也只是因缘假相。倘不具备这样的认识,就会像道宣律祖所说的那样,“执则障道,是世善法”。 


佛法的中道正见是不落于空有二边的,这样持戒,方可为得定发慧奠定基础。


戒为菩提本 一恶破九善

所谓“善”,应该是纯粹出于利他的动机,为解救别人的不幸或痛苦才不顾一切的施予援手,完全不考虑作此事后,将有何种的回报,或对自己将有何种的好处。如果在布施时,一再考虑自身的好处,甚至只是沽名钓誉,那么,将来的果报自然也就大打折扣。因此,行善时最好不要心存回报。这种不求善报的布施,事实上反而能获得更大的功德,以及更多的善报。


有漏善法,时有恶法伴随。如果经常布施行善,固然功德不少,然而也可能平时由于不大注意而造成了身、口、意各方面的一些业障。例如,曾经出手伤人,做事害了人,或不修口德,使人名节受损,或心中常有贪婪、嫉妒、嗔恨等等不良的杂念,或对父母不孝,待人不仁不善,或纵狗伤人,或缺乏公德心,造成噪音毒气、废水等等各种的公害,其他类似之事等等。


古德云:“一恶破九善”、“火烧功德林”。善恶两者,互相影响,功德微缺。正如一个人,经常在银行存款,然而却也不断开付支票,结果到月底结算,银行存款所剩无几,甚至有时还会透支的现象一样。因此,为人不仅要尽量行善积德,而且平时更要注意修持或严守戒律(不杀盗淫妄酒等等)以免造成恶业影响善行,正如一个人除了要努力工作增加收入外,还要注意减少无谓的支出,这样才能增进财富的道理完全一样。因此,修福与修慧两者都很重要,应该同时并重,不可偏废才是。


戒能成就种种功德

持戒在个人修学佛法上十分重要,一切功德的成就都要以戒律为基础,有清净的律仪,才能成就种种功德。


1、戒如大地 成就善法

戒律如大地,大地能生长万物,同样的,持戒能成就种种善法。《遗教经》说:

若无净戒,诸善功德不生。


没有清净的律仪,一切善法功德都不可能生起。《大智度论》说:

若求大利,当坚持戒,

一切诸德之根,出家之要,

如惜重宝,如护身命,

以是戒为一切善法住处,

又如:无足欲行,无翅欲飞,

无船欲渡,是不可得;

若无戒者,欲得好果亦不可得。


世间最大的利益莫过于学佛了生死,成就菩提,要想成就这样的善法,就要持戒。《明了论》说:

戒能生种种胜利,谓引生世出世间善法。

世出世间善法的生起,都要以持戒为基础。


2、相好庄严 名闻十方

许多人都希望自已具有一副庄严相貌,他们想尽办法,用各种装饰品去庄严,其实这都不是最根本的办法。你要想天生具有庄严相貌,就要持戒。《萨遮尼乾子经》说:

若不持戒,

乃至不得疥癞野干身,

何况得功德之身。


一个不能持戒的人,势必要堕落,即使丑陋下贱的人身都得不到,何况庄严相好之身呢?《地持经》说:

三十二相,无差别因,皆持戒所得;

若不持戒,尚不得下贱人身,况大人相报。


三十二相,在印度是公认的贵人相,也可以说是完美的相貌。一个人通过持戒,就能招感得三十二相。另外,如果要得到美好的声誉,也要持戒。《大智度论》说:

人虽贫贱而能持戒,

香闻十方,名声远布,

天人敬爱,所愿皆得。


持戒的人即使没有地位财富,他的名声也能传播到遥远的地方,受到天人的尊重。


3、具足善戒 人天之因

圣严法师在《戒律学纲要》中,以五戒为通往人天的护照。五戒是做人的准则,而具足戒是完善人格的基础。《四分戒本》说:

欲得生天上,若生人中者。

常当护戒足,勿令有毁损。


有清净律仪,不犯戒,将来才能保持人身或生到天上。《善生经》说:

若欲生天等,必须护戒足。


护持净戒,才能投生到天道,享受福报。


4、持戒修行 解脱之要

持戒具有生天的果报,但出家人持戒并不是为了生天,而是为了解脱。持戒又是解脱之本,《遗教经》说:

依因此戒,得有定慧。


戒定慧是佛教的三无漏学,由戒生定,由定发慧,由慧断烦恼,才能解脱。《涅槃经》说:

欲见佛性,证大涅槃,

必须深心修持净戒。


坚持净戒才能见佛性,证大涅槃。《华严经》说:

普使受持清净戒 发心愿证无师道

劝引众生受持戒 十善业道悉清净


无师道,即无上菩提之道,持戒才能成就无上菩提之道。


六、能令正法久住

《四分律》中说:佛陀制戒有十利,最后一点便是令正法久住。由于有戒律,才有清净比丘;由于有戒律,才有和谐僧团;由于有戒律,佛教在社会上才有良好的形象。所以说,戒律能令正法久法。佛陀最初制戒因缘,便是为令正法久住。如《大集经》说:

十方世界菩萨,

请佛为五浊众生制于禁戒,

如余佛土,为法久住故,

佛后许之,便制禁戒。


十方世界菩萨请佛制戒,原因是为能令正法久住。


佛法住世时间的长短,是取决于戒律的弘扬情况,僧尼的持戒程度。《十诵律》说:

佛法几时住世?佛答言:随清净比丘说戒法不坏,名法住世,乃至三世佛亦尔。


《善见论》说:佛语阿难,我灭度后,有五种法令法久住:

1、毗尼者是汝大师;

2、下至五人持律在;

3、若有中国十人,边地五人如法受戒;

4、乃至有二十人如法出罪;

5、以律师持律故,佛法住世五千年。


以戒为师如法学戒,持戒,依戒行事,佛法才能久住。《萨婆多论》说:毗尼有四义,余经所无:

1、戒是佛法平地,万善由之生长;

2、一切佛弟子,皆依戒住,一切众生(三善道)由戒而有;

3、趣涅槃之初门;

4、是佛法缨络,能庄严佛法。


佛子依戒而住,戒能庄严佛法,能令正法久住世间。



违戒之过患

比丘持戒能令正法久住。相反,违戒破戒,没有清净律仪,僧尼就缺乏高尚的人格;没有清净律仪,就没有和谐的僧团,没有清净律仪,佛教在社会上就不可能有美好的形象。僧尼如果都与戒律背道而行,佛教必定要提前毁灭。僧尼违背戒律,能使正法疾灭。《十诵律》说:像法时有五灭法。

1、比丘小得心已,便谓已圣;

2、白衣生天,出家人下地狱;

3、有人舍世间业,而出家破戒;

4、破戒人多人佐助;

5、乃至罗汉亦被打骂。


有人舍去了世间业,而出家又不能持戒;在佛教界,无戒、破戒比丘却居高位,道貌岸然,受人礼拜供养,有修有德的僧尼反受压制,能使佛法久住世间吗?《四分律》说:五种疾灭正法:

1、有比丘不谛受诵律,喜忘文句,复教他人,文既不具,其义有阙;

2、为僧中胜人上座,一国所宗,而多不持戒,但持不善,后生仿习,放舍戒行;

3、有比丘持法持律待摩夷而不教道俗,即便命终,令法断灭;

4、有比丘难可教授,不受善言,余善比丘舍置;

5、互相骂詈,互求长短,疾灭正法。


违背戒律,不依戒行事,破戒的人现世名声不好,未来要招感无穷的地狱果报,对自已来说后果不堪设想的。《中阿含经》说:犯戒有五衰:


1、求财不遂;2、设得衰耗;

3、众不敬爱;4、恶名流布;

5、死入地狱。                       



农历庚子闰四月十五(公历2020年6月6日)杭州灵隐寺药师殿启建“结夏安居·共修华严”。僧众恭诵《大方广佛华严经》,以此诵经功德,祈愿世界和平,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诵读《华严经》于庚子农历闰四月十五开始,至七月十五结束(公历6月6日——9月2日)。“共修华严”随喜植福在线登记正在进行。



敬请关注


根据广大善信居士的需求 灵隐寺开通

“共修华严”随喜植福在线登记小程序”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共修华严”植福随喜在线登记小程序



线上随喜操作流程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


编辑 | 妙莲

美编|璐希

责编|慧容 



往期回顾


☀有序开放

灵隐寺开放 喜迎八方游客 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

杭州灵隐寺《关于有序恢复开放的通告》

灵隐寺6月2日起有序开放 光泉方丈说:大疫见大爱

关于杭州市宗教活动场所逐步有序恢复开放的通告

杭州灵隐寺有序恢复开放第一天 举行升国旗仪式

杭州市市属佛教寺院和道教宫观参观预约须知

疫控办《关于宗教活动场所恢复开放的情况通告》

灵隐寺施放瑜伽焰口 超荐疫情逝世亡灵

有序恢复开放 你该如何去寺院上香礼佛?

《华严经》所在之处 即诸佛所在处

灵隐寺2020年“结夏安居•共修华严” 启建

灵隐寺僧众6月6日起结夏安居

贯彻全国两会精神 当好“重要窗口”建设先行者


☀华严智慧

▲一即一切 一切即一

▲当净其意如虚空

▲知家性空 免其逼迫

▲信为道元功德母

▲心佛众生 三无差别

▲不可缺福德资粮

清净一切善业力

亲近善知识 具足弟子相

平等饶益 一切众生

中道了义之法与行为

普遍供养诸如来

诸供养中 法供养最

善用其心 则获一切

随众生住 恒不舍离

依善知识 修诸善法

远离诸相 证入法界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查看线上随喜操作流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