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华严经中的智慧 | 中道了义之法与行为

灵隐寺 2024-03-19



华严

智慧


不着身 

不着法

不着念 

不着愿





于一一毛端处,

尽未来劫,修菩萨行。

不着身;不着法;

不着念;不着愿;

不着三昧;不着观察;

不着寂定;不着境界。

不着教化调伏众生,

亦复不着入于法界。

——《华严经十行品第二十一》之二



何谓中道

以般若为根本立场,以远离一切执着、分别而无所得者为中道。据《中论卷一观因缘品》载,缘起之理法是打破生灭、断常、一异、去来等八种邪见,而阐明空之真理。


佛法中所说的中道,就是你即不执着于有,也不执于空;不执着于现象,也不执着于本性;不执着于生,也不执着于死;不执着于净,不执着于垢染;


《心经》云;“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即心中没有任何东西生起,也没有任何灭净掉,没有垢,没有净;没有增,没有减;没有来,没有去;没有有,没有空;心中没有落于现象,也没有落于本性。


就连“无生”这一念头,也统统没有无相,无分别。就在这一切念头没有生起的时候,就是清净心,这就叫中道。


中道也就是不立对立。没有左右的对立,没有上下的对立,没有来去的对立,没有善恶的对立。也就是心不动,不动心。


永嘉玄觉大师在他的《证道歌》里说:“君不见,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绝学则无学,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一直以来,我们的心总是忙得不得了,而人家闲道人怎么样呢?闲着呢,连一丁点念头也没生起。也不除妄想也不求真,什么都没干,不起心动念,所以没左也没有右,没有上下、多少、来去等等。这就是中道。中道就是不着相,就是不分别,是真空,是佛道。



何谓了义

了义,即直接显了法义。了义与不了义,合称二义。凡直接、完全显了述尽佛法之道理,称为了义。如诸大乘经说生死、涅槃无异者。宣说此道理之经典,如《华严经》,即称了义经,为佛所说。


顺应众生理解之程度,不直接显了法义,而渐次以方便教相引导,则称不了义(未了义教),如诸经宣说厌背生死、欣乐涅槃者。


了义教与不了义教,合称二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即为四依之一。依《成实论》之说,无法见经典之意,而拘泥于文字之解释者,即为不了义。《瑜伽师地论卷六十四》称,契经、应诵、记别等世尊略说,其义未了,故为不了义教;与此相违者称为了义教。



中道了义之行为有二 

一是身口不堕两边,言行行持中道言行。 

二是意不缘二边知见,安住于远离观待两边的中道无着行。


第一种

心不缘两边而行持中道言行。如何才能让心不缘两边呢?具体是:不要刻意折磨自己的身心,故意过太苦的生活,吃穿过于简单,以至于身心不得康宁。反而因此带来诸多违缘,成为修行的障碍。这种行为:佛陀定性为无益苦行。佛陀示现苦行,日食一麻一麦,令色身骨瘦如柴。这种无益苦行,于觉悟无益。佛陀悟道前放弃苦行,接受牧女供养牛乳,体力恢复后,于菩提树下证道。无益苦行将会令自己行为堕在苦的边上。


第二种

内心中不要太过于享受、执着五蕴,不要令自己的身心太过安逸。如果这样就很难精进修行,对日常生活、闻修佛法都没有积极的意义。听经闻法,得过且过,是一种乐见,对修行的障碍,即是堕落两边。


熏修佛法,在寺在家,都应不去执着五蕴;行住坐卧,随遇而安。居富足之家或居条件优越的三宝地,都不应贪求,不应执着。内心不应有享受这种富裕生活的想法。总之,好与不好,我们都应用一颗平常心来面对。


居贫穷之家或居于条件简陋的三宝地,也不应厌恶,更不应嫌贫爱富,或希求衣食富足。贫穷也好,富贵也罢,那只是用来迷乱世俗的。修行之人,应常安乐,居高不傲,居低不恼。一日三餐也好,一餐也好,能滋养色身就好,不贪求,不执着。这是我们内心与法的抉择中不着两边,安住于中道。这样的去行持便是中道了义的行持。



如何行持中道?

初学佛法者,身口意的行为,怎么样不堕两边而行持中道呢?就像我们的语言,语言中也有中道,良言相劝,点到为止。譬如看到有人做事不如法,我们看到之后应语言柔和,尽量劝导,听与不听,都不应滔滔不绝,指指点点,不能令人无地自容,只要对方知道改过就好。这就是语言中的中道。


身体也是如此,食物粗茶淡饭,不求色香味美,能养色身便好。穿衣不求高贵华丽,时尚名牌。新衣旧衣遮体便好。有的人,想修苦行,专门折磨色身,看起来吃饭穿衣都似精进。好好的衣服专门搞坏,缝补之后再穿。或者出高价买䃼丁叠补丁的百衲衣,这样的话,就是过于执着苦行相,就不是中道了,如这样的行持就堕于苦修相上了。


心应不缘外在的差别相,以及生起各种观点,各种知见。不缘这些就不会堕落所知障这一边。但是,如果不缘这些,直接进入空无所有,一无所知的状态,那又堕落在顽空的无的断见中。内心应即不缘有,也不缘空而安住。


听经闻法,磕头拜佛,念佛念咒,也不要去缘两边。或有人执着心外有佛,常缘外境而生心;或有人习气深重,经常外缘六尘,六识分别而烦恼,障碍重重。在心中不要生起厌恶轮回之念,就没有堕落在轮回烦恼的一边。也不要生起趋向菩提涅槃之念,那么也没有堕落在有菩提可成,有涅槃可入的这一边。这样,即不缘有为,也不缘无为而安住,才是内心中真正行持的中道了义之法。经云:




应观一切,法界如幻。

诸佛如影。菩萨行如梦。

佛说法如响。一切世间如化。

业报所持故。

差别身如幻。行力所起故。

一切众生如心。种种杂染故。

一切法如实际。不可变异故。

——《华严经十行品第二十一》之二



农历庚子闰四月十五(公历2020年6月6日)杭州灵隐寺药师殿启建“结夏安居·共修华严”。僧众恭诵《大方广佛华严经》,以此诵经功德,祈愿世界和平,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诵读《华严经》于庚子农历闰四月十五开始,至七月十五结束(公历6月6日——9月2日)。“共修华严”随喜植福在线登记正在进行。



敬请关注


根据广大善信居士的需求 灵隐寺开通

“共修华严”随喜植福在线登记小程序”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共修华严”植福随喜在线登记小程序



线上随喜操作流程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


撰稿 | 本性法师

编辑 | 妙莲

美编|璐希

责编|慧容 



往期回顾


有序开放

灵隐寺开放 喜迎八方游客 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

杭州灵隐寺《关于有序恢复开放的通告》

灵隐寺6月2日起有序开放 光泉方丈说:大疫见大爱

关于杭州市宗教活动场所逐步有序恢复开放的通告

杭州灵隐寺有序恢复开放第一天 举行升国旗仪式

杭州市市属佛教寺院和道教宫观参观预约须知

疫控办《关于宗教活动场所恢复开放的情况通告》

灵隐寺施放瑜伽焰口 超荐疫情逝世亡灵

有序恢复开放 你该如何去寺院上香礼佛?

《华严经》所在之处 即诸佛所在处

灵隐寺2020年“结夏安居•共修华严” 启建

灵隐寺僧众6月6日起结夏安居

贯彻全国两会精神 当好“重要窗口”建设先行者


藏识

大雄宝殿楹柱联——莫虚负荷花十里桂子三秋

大雄宝殿楹柱联——宝坊阅千载常新 楼阁喜重开

大雄宝殿楹柱联——古德此安禅 似岳镇西湖

大雄宝殿楹柱联——入殿参三世释迦 不须问过去未来

大雄宝殿楹柱联——善门呈宝相 发菩提宏愿

大雄宝殿楹柱联——积无量千万诸善根 故名佛国

天王殿  楹柱联——泉水已渐生暖意  放笑脸相迎

天王殿  楹柱联——愿人们下心低首 普度众生

天王殿  楹柱联——法门不二 大腹能容

天王殿  楹柱联——毗卢楼阁在南中

天王殿  楹柱联——鹫峰从天竺飞来

赞僧功德 ——从电视剧《清平乐》谈起

 佛教“四大天王”的功德和表法意义

庚子端午 拈香礼佛用功时

端午再话雷峰塔 见证佛教千年圣物

端午话说《白蛇传》 原本白娘子的故事是这样的


华严智慧

▲一即一切 一切即一

▲ 当净其意如虚空

知家性空 免其逼迫

 信为道元功德母

心佛众生 三无差别

不可缺福德资粮

清净一切善业力

亲近善知识 具足弟子相

平等饶益 一切众生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查看线上随喜操作流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