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申小龙:前台的小姑娘给David取了个中文名字“万福”——中西人名的动机性差异

申小龙 文化语言学新视野
2024-09-10
中文系15级小张同学来信:

“我看了一篇文章,作者说她给自己起了一个英文名叫Max,教授对她说:这个名字不太适合你,你不太像叫Max的那种女孩。原来,用这种名字的姑娘都是性格十分外向,干事泼辣的女生;而作者是一个文静的女生,在生活中一直是轻声细语的娇羞姿态。因此她取这个英文名字,就像潘长江取名叫Giant,姚明叫Mini,或者一个肤色特黑的姑娘叫White

“我一直以为英文名不像中文名一样有意义,只是凭感觉取名的,没想到在美国当地人的概念中每个名字他们心里其实都有了默认的意义。”

我记得在语言与文化课上举过一个例子:barbar,这是希腊语“野蛮”的词根。它的词源意思就是巴巴地叫,有未开化、粗俗的意思。而在英语中,Babara是女性的名字,它的含义和外省人、平凡、善良联系在一起。例如美国前总统老布什的妻子就叫Babara。
说西文名字不像中文名那么有意义,那是和中文比较而言的。西文不像中文表意字有那么强的意象和灵活组义的可能,但这并不表示西文名字没有意义。

德国洪堡大学曾对德国婚恋网站数万名用户做过一个调查,发现姓名的含义影响异性的看法。例如男性名字叫“亚历山大”,给人的印象是类似电影或电视中受过良好教育且威望颇高的人;而男性名字叫“凯文”或“昌塔尔”,给人的印象类似老师眼中的“淘气包”。因此在网站上“亚历山大”的点击率较“凯文”高出102%。一些女性宁可单身也不愿意和名叫“凯文”或“昌塔尔”的男性约会。与之相应,女性最能给男性好感的名字是“夏洛特”。
洪堡大学心理学家约亨·格鲍尔说,那些名字中可能隐含“负面”信息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也可能会遭到更多拒绝。姓名对人际关系的影响超出了人们的预期。

语言与文化课的一位同学告诉我:美国心理学家Marcus的研究发现,一般人对英文名为 David、 John、 Michael、Robert的男性,评价较为正面;而英文名为 Jan、 Dale、Raymond的男性不那么受欢迎。

其实,西文名字的含义中国人也能若有体会,这种体会往往表现在汉字的翻译上。我们来看一些例子:
1. Carol 和 Catherine

英文名Carol,中文译为“卡罗尔”;英文名Catherine,中文译为“凯瑟琳”。

从译名看,“卡罗尔”和“凯瑟琳”,是不是“凯瑟琳”更高贵端庄一些,而“卡罗尔”更活泼朴实一些?这不能不说和译名选择的汉字有一点关系。

事实上,这两个英文名字的含义的确有这样的区别。Catherine给人的印象是尊贵高洁,美丽端庄,Carol则快活风趣,热爱家庭。

有意思的是,英文名katherine,中文译名也是“凯瑟琳”,看不出和Catherine有什么区别,但在英文名中,katherine好像没有高贵的含义,有的是纯洁、很有爱心、大家闺秀的意思。有人说前者是英式英语,后者是美式英语。也有人说前者更甜美亲切,后者则严肃霸气(不知道是不是因为C和K给人的印象不同)。看来中文翻译还没有遇到需要区别katherineCatherine的问题。

2. Deanna 和 Diana
DeannaDiana,我们完全看不出这两个名字有什么含义上的区别。但是,Deanna,中文译为“狄安娜”;Diana,中文译为“戴安娜”,从译名马上会感觉名字的含义有轻重,后者明显重于前者。这是汉字译名产生的差异吗?

事实上,这两个英文名的确有这样的区别。Deanna含有面相清纯、不爱张扬、喜欢大海的意思,较为普通;Diana是月亮守卫女神,含有优雅尊贵、和蔼可亲的意思,英国国王查尔斯第一任妻子就是这个名字。

也有一些英文名的含义和它的词源义有关。例如Bridget来自凯尔特语,是力量的意思,这个英文名就有活力四射的意思。Susan来自希伯来语,是百合花的意思,这个英文名就有朝气蓬勃、平易近人、快乐的意思。

当然,英文名的含义区别,和中文名的区别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常见的英文名的含义大都“似曾相识”,看不出很大的区别。一位同学在语言与文化课上说:
“有一个挺有趣的调查,发现令人联想起美女的英文名字是这样一些:

Adriana Alexandra  Amy     Caroline   Cecilia   Christine  Crystal    Deborah Elizabeth  Emily     Gillian      Giselle      Heather   Holly   Jennifer Katherine  Melody Monique      Nicole     Priscilla  Rebecca Sabrina Samantha Sandra Stephanie Tiffany  Vanessa   Wendy
“想改英文名字的女同学不妨参考一下。”
以上的讨论,我们可以想到些什么呢?
一、汉字是动机性文字,西文是依附性文字
人类的取名都有一定选择性,选择特定的象征来表达自身。但选择的意愿、能力、范围,中西名字有很大的差异。

拼音文字本身没有表意动机,它只是记录口语的语音,文字本身没有动力也没有能力去独立表意。因此西文名字的选择依附于口语,文字在这个过程中是透明的,几乎“无所事事”。它不能也想不到用自己独立的形式去影响选择。

而汉字不同。汉字是动机性文字,个个都有独立的意象和意合的动机。汉字全过程参与命名,是中文名字建构起最佳形音义的主导力量。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人取名总是“费尽心机”。语言与文化课一位同学在复旦学生中做过名字动机的调查,几乎每一个名字都有故事。其中一个故事是这样的:
“我有一位马姓同学,单名一个‘彪’字,我们时常开开他的玩笑,因为有一个运动品牌 Puma,中文的译名就是‘彪马’。他听得多了,不禁要辩解一下,说当年他爸妈是多方查阅,翻遍了字典辞海,终于为他找到一个字,就是‘骉’。这个字念biāo,本意就是众马奔腾的样子,再加上一个马字,那就是四匹马,取意万马奔腾,势不可挡,希望他将来的人生也能气势如万马奔腾,勇往直前。

“但是不凑巧的是,去派出所上户口,当时的电脑打不出这个字来。无奈之下,他父母只能将‘骉’换成了同音的‘彪’,这就是他名字的由来。

“两相比较之下,的确这个三马的‘骉’字是十分精妙的,用在他的名字里不仅可以取到很好的意思,而且字形也十足地漂亮,但是最后没用成,可惜了他父母的一片苦心。以此类推的还有人叫‘牛犇’的,也是有类似深远意义的吧。”

中文命名不仅可以汉字的形音义“写意”,而且可以“组义”,甚至能够拆开字形“说文解字”。这样强烈的阐释动机,西文名字望尘莫及。

要想从西方人的名字中读出深意来,唯一的途径大概是看他们的中文译名了,我想起前不久在视频上看到台湾时政名嘴说:“拜登”的“bài”原来是失败的“败”啊!

二、中西名字跨文化选择的反向误区
中西名字,交叉用于对方人士的命名,会产生貌似反向的误区。

1.跨文化西文取名的过度任意性

中国人取英文名,会过度放大英文名的任意性,无视英文名一定程度的表意性,就像小张同学说的这位英文名叫Max的作者,教授认为她的性格与Max含有的语义不符。这显然是因为这位女性作者的文静性格与英文名Max的冲突过甚了。

当然,也不排除这位作者给自己取名Max,是在她文静的外表下,真的有Max的期望,她愿意以这个新的名字鼓励自己。不过无论是否如此,英文名的确是有“意思”的。
2. 跨文化中文取名的理据形式主义
而西方人取中文名,会过度放大中文名的理据性,搞理据形式主义,我们在《新闻晨报》上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我们的老板是个美国人,记不住公司中国员工难念的名字,要求大家都起个英文名;为公平起见,也要求公司的外籍员工都起个中文名字,而且要地道,不能是翻译过来的‘玛丽’或‘彼得’之类。

“Tania喜欢她的名字‘天雅’,她是个修长、清秀、脱俗的澳洲美女,真的有着天使般优雅的气质,名字也和她的原名接近。Tania对自己的新名字热爱到了要四处炫耀的地步,还专门去刻了一枚图章。

“从澳洲休假回来,她说那里有位同事也想取个中文名字,让我们帮着想想,那人叫Rosemary。我们集思广益,又取了个美女名字‘若玫’,据说远在澳洲的Rosemary也很喜欢。

“后来,我们见到了来中国出差的Rosemary真人,没想到她那么胖、那么不修边幅,和漂亮玫瑰毫无相像之处。

“在这之后,再有未曾谋面的老外要求取名,我们要求他们先传张照片来。”

看来,英文名虽然淡化理据,但还是有一点理据,就像Rosemary本来指迷迭香,取英文名并不是完全任意的。
而中文名虽然强化理据,但理据又不是完全自足的。采用什么样的理据,受到各方面现实条件的制约。

3. 跨文化中文取名的“文化休克”
从表面上看,西方人取中文名是选择表意汉字的问题;深入去看,对汉字字义的理解会因文化的不同而产生差异,以至于在跨文化交流中,西方人选择的中文名会让中国人感觉异样,产生某种程度的“文化休克”。
这样的“休克”帮助我们换一个视角,在语义解构中发现中文名字浸润的文化心理,并看到解构以后新的风采,新的可能性。

语言与文化课上就讲过一个这样的故事,它刊登在当年的《新闻晨报》上:

“刚来的David叫‘万福’,总是边发名片给客户,边用刚学的那句中文说:‘我是万福。’David也总是陶醉在由此引起的一阵笑声中。

“追溯源头,是前台的小姑娘给起的名。我们嘲笑怎么起了这么个大俗的名字。小姑娘不服气,说David要求名字一定要意思好,她劝了好半天David才放弃了叫‘富贵’,选了‘万福’的。

“David不理解大家的笑声,跟他解释说那是过去农村喜欢用的讨口彩的名字,他说:‘多好啊!中国的农村,多么有地方特色,又有那么美好的意思!’

“我们想想也是,万福多好!” 

David帮我们重新认识了“万福”。



“文化语言学新视野”公众号

编年目录链接(二十六)

(2022.5)

2022.5.1  “我没有学过繁体字,为什么能够看得懂?”——中文“以大观小”之道

2022.5.4  “修仙啊,放飞自我打豆豆龙啊”——“豆豆龙”认识论

2022.5.9   自建语料库不香吗?——谈学术的自由随意和严谨周密

2022.5.13  女性化思维比男性化思维先进?——谈文化价值观的性别隐喻

2022.5.17  共时与历时可否共居于一个系统中?——对话索绪尔与萨丕尔

2022.5.20  《天边》谁唱得好?阎维文vs布仁巴雅尔——谈非语言思维

2022.5.25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神仙字体——谈汉语书面语的文字性

2022.5.30  “影像”或“图像”到底有没有“语言性”?——从“口述影像服务”谈起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文化语言学新视野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