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1月27日 下午 1:00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邮轮归来话人生

丁邢 丁东小群 2024-01-24 10:03 Posted on 北京

1月22日,邮轮商学院模范群邀我线上分享“我的经历”,事后把我的语音转成文字。两天来,我把文字整理成一篇文章,展示如下,以飨读者。

                 

参加众德邮轮商学首航归来,已经40天去年11月,我是作为新三届的一员报名参加这项活动。最早是人民大学的朋友对我发出邀请我不是中国人民大学毕业,是山西大学历史系77人民大学校友会是这次首航的发起单位之一,王毅我是好朋友他邀请我为航程的重头戏——新三届40年海上论坛准备一个发言我当时同意了。起初我也不知道在什么场合发言,直到快上船的时候他才告诉我说大会发言。这让我诚惶诚恐。因为要准备面向全船的朋友不做认真的准备。王毅让我准备30分钟的发言,我反复推敲,把上万字的素材,精练成5000字的稿。

邮轮启航的第二天下午第四个发言。发言得到很多朋友认可我对大家的鼓励表示衷心感谢。

下船之后还有很多人和我交流这次邮轮旅行的感受。不光是参加这次活动的新老朋友和我交流有些本来想参加,未来能成行的朋友,也和我打听这次活动的设计和安排。上了船的很多人都写了文章,有的发在微信群,有的发在美篇,有的发在微信公众号。起上船的有2000多人,其中新三届学友有200多。新三届下船后写文章的,比其他各界人士都多,我到不下篇,李未熟、张志鸿、陈剑、沙林、张世满等朋友的文章,都很精彩。

丁东、张志鸿合影

可能是下船之后最早发表文章的人15日中午离开天津港,乘大巴回北京,到家已经下午5点钟。休息片刻,当天晚上8点15分,我就在公号上发表了《寻找中国读书人的精神座标》。谢湘说我出手真快,其实讲稿是现成的,我就是急于兑现承诺。

因为演讲结束时,有人知道我为了赶时间,主持人在旁边几次催我,我省略了两段,希望看到演讲的全稿。我说,一下,就把讲稿的全文出来所以,当天晚上就在公号上展示了讲稿全文还配了几张邮轮上的照片

我觉得,新三届海上论坛很有意义。新三届是恢复高考后的77、78、79三届大学生的简称,全国共95万人应邀参加活动200多位学友,毕业于全国的107所院校是新三届极少的一部分,但有代表性。新三届年纪最大的1946年生,最小的是1964年生现在60岁到77我是1951年生今年73岁。文革开始时初中二年级我既是新三届又是老三届

所谓老三届就是文开始时中学在校生。初一、初二、初三高一、高二、高三,统称老三届。老三届的总数,新三届多,超过1000万年纪大的1946年生,小的1952年,个别有1953年生。老三届和新三届年龄段上有部分重合。我本人既是老三届,也是新三届新三届说法出现得晚,估计和老三届说法的流传,有一定关系。

老三届大约在1968年前后离开学校,少部分参军,部分当工人,大部分成为插队知青或兵团知青。我本人是从北京到山西插队讲我的经历,就要先交代插队的经历。我插队山西沁县去年夏天,县政协要编一本书,名叫《知青岁月》,邀请老知青写回忆文章。我也写了插队往事(上)插队往事(下),两部分共约一万字,讲了我插队三年的经历。1972年春天,我结束插队山西省机关当了干部。1977年恢复高考,我背水一战,参加了高考。经历一番周折,1978年春天上了山西大学历史系。我写了《高考琐忆》。1982年春毕业后,又回到原来的单位山西省委调研室工作。

我对按照领导意图写材料不感兴趣,愿意从事学术研究。1985年,我调到山西社会科学院,做《晋阳学刊》编辑,从此再不用朝九晚五坐班。以后,的精力主要向三方面投入

一是自己研究我主要研究中国20世纪以来学术史、思想史知识分子命运史。除了利用文献研究历史同时采访历史当事人,口述史学也是我的选择。我先后写了十几本有《冬夜长考》《尊严无价》《和友人对话》《反思历史不宜迟》《精神的流浪》《午夜翻书》《思想操练》《教育放言录》《文化十日谈》《永远的质疑》《文化界遛弯儿》《人海观潮》等,其中四种是与朋友合著。

二是编杂志。最初是《晋阳学刊》,后来当过《华人文化世界》策划、山东画报出版社老照片特邀编辑,河北《社会科学论坛》策划,主编过杂志书《口述历史》,最后一份编辑工作是担任《炎黄春秋》执行主编。我这一辈子的主要角色,就是一个老编辑。

三是90年代中期以后,我参加了一些图书编辑出版活动这次论坛希望三届讲人生、讲奋斗,讲理想,因为时间有限,我就选择了有关顾准、遇罗克、黄万里、韦君宜的出版往事,向大家汇报我怕超时,一句寒暄的话没说,直奔主题念稿子。讲完后,有人说,念稿子不从容,最好脱稿讲。其实这个话题,我脱稿讲过,面是我脱稿演讲的四段视频:

娴院 · 闲话 丁东:出版往事(一)

娴院 · 闲话 丁东:出版往事(二)

娴院 · 闲话 丁东:出版往事(三)

娴院 · 闲话 丁东:出版往事(四)

在船上,一些朋友问我,还做不做出版。我现在做得很少了。从主观上讲,年过旬,精力有限;从客观上讲,现在做事比当年难度大多了。别说帮助别人出书,我自己写的书稿,还积压在手里。

当然,我也没有躺平我还在读书、写作、思考、表达,主要的言说方式是自媒体

我和太太邢小群办了一个微信公众号,名叫丁东小群。从2018年开始,到现在六年了,发表了800多篇文章,邢小群还画了100多幅人像素描,目前有5万多订户。

在此之前,我尝试过博客和微博。微信公众号出现以后,我们不敏感。老朋友智效民长我五岁,2016年就办了微信公众号。他对我说,你在报纸、杂志上开专栏,写了不少文章可以办微信公众号。2017年邢小群开始尝试注册了微信公众号小众群一年后,微信出了问题,也不懂得可以更换管理员,于是跟我商量,重新注册了一个微信公众号,取名丁东小群

公号的内容,最初以展示旧作为主我曾经为《文史参考》写了三年专栏,为《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写了五年专栏为《法治周刊》写了一年专栏,积攒了不少随笔短文邢小群也有不少旧作。能发的大部分发出来了,同时开始写一些新作的文章偏重于历史,不做时事评论,很少讨论当前的社会热点。较多的内容是讲和知识界朋友的交往一些师长和朋友去世,我们发表怀念文章。一些有份量有特色的新书,我们读后谈一些心得体会。旅游归来,也写一点游记。四年前,邢小群开始尝试铅笔人像素描。她画像我配文,或我写文她画像,图文配成为我们公号的一个特色。

起初都是我们夫妻写自画。后来,一些朋友觉得这个公号有意思,想在我们的公号上展示他们的作品他们文章和我们风格相近,我们也选发一些。到目前为止的800文章中,约有100篇出自朋友之手,在题目上都标示了朋友的姓名

比如徐泓,是中新社资深记者北大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最近出了两本力作——《韩家往事》和《燕东园左邻右舍》。书出版以前,在我们的公号上选登了15次,读者很喜欢。

们夫妻年过七旬,开办自媒体微信公众号,是一种乐趣。一些朋友给了很多鼓励支持,因此还结识了不少新朋友。现在,进入自媒体时代越来越多的国人把自媒体当作获取外部信息的首选。我们通过自媒体,也延续了编辑生涯获得了和社会互动的新管道。

一些没上船的新三届朋友,也是微信公众号的实践者。

詹小洪是山东大学经济系79级,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退休研究员。他创办的《经济学家茶座》,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曾是最受欢迎的普及性经济学连续出版物。他也办了微信公众号

发文数量比我们还多。

田同生是山西财经学院77级,今年70出头,有一股不服老的劲头。前几年一直投入马拉松运动,跑了100多场。疫情结束后,他又尝试用微信群普及长寿科技,办了微信公众号

探讨用科学方式,提升健康寿命。  

我和高学森在船上。   

百年修得同船渡,能够和两千多位各界人士参加众德游轮商学院首航,是难得的缘分。下船后,网上的交流还在延续,或许还能带来更多的惊喜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邮轮归来话人生

丁邢 丁东小群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选择留言身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