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藏识 | 端午拈香礼佛用功时

灵隐寺 2024-03-19


端午是个季节交替的节日,一般过了端午节,天气燥热,各种细菌、微生物和昆虫开始大量繁殖,消化道、呼吸道传染疾病进入高发时期,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


因此,端午这一天除了吃粽子、划龙舟、佩香囊外,端午节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全民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长寿的大节日,可以说端午节蕴藏着丰富的养生保健理念,这也是人们为了驱逐自然病虫害,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目的,逐渐形成的种种礼仪。



相比平时佩戴的香囊,端午香囊里面装的是各类中药材,比如苍术、藿香、吴茱萸、艾叶、肉桂、砂仁、雄黄、冰片、樟脑等。夏天炎热,虫类活动频繁。古人与自然接触更多,因此常为毒虫所扰,而将这些挥发性高的药材装入香囊随身佩戴,可以有驱虫的功效。



借助香囊的香气来起到清洁卫生之效,不得不说是古人一大创举。出家人一般还是不会佩戴香囊的,但寺院之中,常以焚香的形式来表达对三宝的信心,实际上也有祛除污秽,卫生清洁之效。


菩萨焚香图


法门寺 唐代银香炉 内熏檀香


敦煌壁画——手持香具

番王礼佛图 手持香炉


香与佛教的因缘


香与佛教的因缘非常长久。印度天气炎热,人们时常流汗,于是人们常以各类香料庄严自身,祛除臭秽。因此香的原始意义与香囊一样,是用作洁净卫生的作用。


佛教使用的香料品种丰富,包括南亚、南洋群岛、西亚、澳洲、中国等广大地区出产的多种香料。早期的佛教经书中就记载了很多的香料品种,如沉香、檀香、龙脑香、菖蒲、安息香、郁金、苜蓿香、麝香、芎藭、松脂、桂皮、白芷、香附子、丁子香、苇香、竹黄、细豆蔻、甘松、藿香、茅根香、芥子、马芹、龙花须等等。


佛教的香品种类齐全,有熏烧用的“烧香”,有涂敷在身上的“涂香”,有香料浸制的香水香汤,有香料研磨成的香泥;有片状、块状的香木,也有粉状的香末;有单品香料,也有多种香料和合而成的合香。而且,这些丰富多彩的香品在佛教形成之初就都已经出现了。



从史料记载来看,早期的佛教用香受到技术的限制,基本是原始香材直接焚烧。大约公元200—900年前后,汉传佛教用香不仅有了严格、成熟的配方,而且香的形式也出现根本的变化。从原始香料的焚烧,发展到开始使用“印香、篆香、湿香、香饼、香丸”等。


大约从宋代前后,除了人们延续以上用香形式之外,开始出现类似现在的线香、签香,以及由篆香和线香发展而来的龙挂香(盘香)。明代以后线香、签香、盘香敬佛,已是一种多见的形式,这种形式一直延续到清末。



香在佛教中被视为庄严之具,常用于供佛。同时,香还用于表达信心。


以诸最胜妙华鬘,伎乐涂香及伞盖,

如是最胜庄严具,我以供养诸如来。

——《普贤行愿品》偈颂



香为佛使


香在梵语中称健达。古印度传说中有香神,即“乾闼婆”,以香味为食,以资阴身;又自其阴身出香,故名香神。以后被引为佛教护法的八部众之一。


佛教中用香,据《贤愚经》卷六载:佛陀当年住在祗园时,有长者富奇那建造了一座旃檀堂,准备礼请佛陀。他手持香炉,遥望祗园,梵香礼敬。香烟袅袅,飘往祗园,徐徐降落在佛陀头顶上,形成一顶“香云盖”。佛陀知悉,即赴富奇那的旃檀堂。


根据这个传说,“香”是弟子把信心通达于佛的媒介,故经上称“香为佛使。”这也是佛教中以香敬佛的缘起。



《增一阿含经》中讲到:“须摩提女手执香火上楼,向如来说偈日:‘唯愿世尊神,尔时香如云。遍满祗洹舍,住在如来前。”


阿难白世尊言:“此是何等香?”尊曰:“此香是佛使”。


《僧史略》中说:“香也者,解秽流芬,令人乐闻也。香为信心之使也。”


在佛教中以香供佛,是一种虔诚的、真诚的供养,因为香是传递真诚的心情的一种媒介。



焚香时产生的一种清净、虔诚、忘我的状态,目睹一缕清香袅袅上升直达天庭的神圣境界,只有在真实、坦诚的状态中才能产生。


在供养中,有以香、花供养的。佛陀说法时,“雨诸香华,香如须弥,华如车轮”(《仁王经》卷上);与会大众“香华伎乐,常以供养”(《法华经.序品》)。再者,以香和烛供养也常相列。还有,人们因学佛、信佛而交往,又称为“香火因缘”,再引伸,佛教徒结成团体,共同念佛诵经,又称为“香火社”。朝山拜佛者又有称为“香客”的。



戒定慧解脱香


佛教认为:通过修行戒、定、慧、解脱和解脱知见这五种功德,可以成佛,喻为“五分香”。这是指通过身口意的修行,使自己身心清净,升起觉悟和智慧,以此供佛,或称理供佛,或心香供佛。佛弟子在焚香时常唱 “香赞”:


戒香定香解脱香,光明云盖遍法界,

供养十方无量佛,见闻普重证寂灭。

——《华严经》偈句


《楞严经》卷五说香严童子闻比丘烧沉水香而悟入圆通,证罗汉果。


《维摩诘经.香积佛品》中说上方有众香佛国,一切皆以香作,乃至以香气为语言声音。都是与香有关的论述、记载。


佛法中以香为喻,是为戒定真香。因为戒定的修习,也如熏香一般,不是一时一刻能成就。多闻熏习,久后方成。



行香促解脱


关于行香,在《贤愚经》卷七中载:昔有贪婪之人,蓄金七瓶,掘地深藏。后病死变为毒蛇,犹守金瓶。经漫岁月,心生厌倦,呼行人捐金一瓶,供僧作福。行人担蛇至一寺,遵嘱行香僧前,僧为蛇说法,蛇因之而喜,复献出六瓶金施僧,蛇因此而命终生忉利天。此为“行香”之初起。


中国“行香”始于晋代道安法师。原为法会仪式,指法师升座说法时,向他燃香礼敬。也泛指燃香、上香、拈香。后来“行香”一般系指佛事斋会中,由法师和主持斋者持香炉绕行坛场,或引导仪仗巡行街市。


南北朝开始,朝廷即举办“行香”法会。唐朝“行香”尤盛。如张籍《送令狐尚书赴东都留守》诗中:“行香暂出天桥上,巡礼常过禁殿中”。


白居易有诗《行香归》中日:“出作行香客,归如坐夏僧。”当时,朝廷举办“行香”法会,多用于国忌日。当然也有非忌日行香的。后又有民间以“行香”祝寿或超度亡灵的。民俗中庙会、求福、祈祷丰年、官场仪式、新官赴任、店铺开张等都有所谓的行香,表达人们良好祝愿的方式,己与佛教中的“行香”大相庭径。



佛教中“香”更多用于表法


在佛教中,香不仅仅是表达信心的作用,更被用于表法。古人说:“与善人居,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亲近善知识能让人得到感化,久而久之越来越接近完善。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

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去佛不远,不假方便,

自得心开。如染香人,

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

——《楞严经》偈句


忆念三宝功德,是佛弟子的必修课。《楞严经》中这段偈句,正是说明了佛弟子以三宝功德为依止,为目标,久而久之,道业便会日益增上。



《华严经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七记载:善财童子第十六参,诣师子宫城,参宝髻长者。宝髻长者向善财童子介绍了自己的修行法门。宝髻长者告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善男子:


我知一切,众生诸病,

风黄痰热,鬼魅蛊毒,

乃至水火,之所伤害,

如是一切,所生诸疾,

我悉能以,方便救疗。

……

复以香汤,沐浴其身。



善男子,我又善知和合一切诸香要法。所谓无等香。辛头波罗香。无胜香。觉悟香。阿卢那跋底香。坚黑栴檀香。乌洛迦栴檀香。沉水香。不动诸根香。如是等香悉知调理和合之法。又善男子。我持此香以为供养。普见诸佛所愿皆满。


所谓救护一切众生愿。严净一切佛刹愿。供养一切如来愿。又善男子。然此香时。一一香中出无量香。遍至十方一切法界一切诸佛众会道场。或为香宫。或为香殿。如是香栏槛。香垣墙。香却敌。香户牖。香重阁。香半月。香盖。香幢。香幡。香帐。香罗网。香形像。香庄严具。香光明。香云雨。处处充满以为庄严。



由香入道的故事


佛弟子们通过供香表信心,增长福德;有些古人因为焚香而悟道。


《楞严经》中记载,有一位香严童子,听了世尊所教,要观察一切有为法的因缘相状,于是回去观察。结果遇到一群比丘在焚烧沉水香,于是就坐下来闻香。


闻香是一种享受,但香严童子并没有因为这样的快乐而忘记了佛陀的教导。就在闻香之时,他便谛观香味的因缘。


在谛观中他发现,香味的生起因缘,不是单纯从香料本身、空气、火焰等处而来,而是众多因缘和合而来。观察之下证得了阿罗汉果。佛陀印证了他的修行,并以香严称呼他,因此得到了香严童子之名。


香严童子所修的法门,正是佛陀曾反复教导的六入处观法。这一教法,从佛陀时代开始一直流传,到六祖慧能大师示寂之前,叮嘱弟子,也是如何在六根门头保持正念,可谓源远流长。



人能够认识外界,靠的是眼耳鼻舌身意接触色声香味触法。六根是内六入,六尘是外六入,合称十二入或十二处。身心清净,便一直在以六根触对六尘,但我们凡夫并不察觉。


鼻嗅香经常发生在我们身上,但因为失去了正念,一旦闻到这些香气,便生起了贪念,因此哪怕我们闻的香比香严童子闻的更好,我们也还是凡夫,而香严童子却能得到证悟。



端午节,大街小巷飘粽香,家家户户艾蒲香;香囊氤氲,阵阵药香;佛堂供桌,炉香乍热。闻到香味,正是我们用功的时候。


端午假期,你我一起,

拈香礼佛,回向法界。

诚挚祝愿,疾疫消除,

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农历庚子闰四月十五(公历2020年6月6日)杭州灵隐寺药师殿启建“结夏安居·共修华严”。僧众恭诵《大方广佛华严经》,以此诵经功德,祈愿世界和平,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诵读《华严经》于庚子农历闰四月十五开始,至七月十五结束(公历6月6日——9月2日)。“共修华严”随喜植福在线登记正在进行。



敬请关注


根据广大善信居士的需求 灵隐寺开通

“共修华严”随喜植福在线登记小程序”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共修华严”植福随喜在线登记小程序



线上随喜操作流程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


编辑 | 妙莲

美编|璐希

责编|慧容 



往期回顾


有序开放

灵隐寺开放 喜迎八方游客 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

杭州灵隐寺《关于有序恢复开放的通告》

灵隐寺6月2日起有序开放 光泉方丈说:大疫见大爱

关于杭州市宗教活动场所逐步有序恢复开放的通告

杭州灵隐寺有序恢复开放第一天 举行升国旗仪式

杭州市市属佛教寺院和道教宫观参观预约须知

疫控办《关于宗教活动场所恢复开放的情况通告》

灵隐寺施放瑜伽焰口 超荐疫情逝世亡灵

有序恢复开放 你该如何去寺院上香礼佛?

《华严经》所在之处 即诸佛所在处

灵隐寺2020年“结夏安居•共修华严” 启建

灵隐寺僧众6月6日起结夏安居

贯彻全国两会精神 当好“重要窗口”建设先行者


藏识

大雄宝殿楹柱联——莫虚负荷花十里桂子三秋

大雄宝殿楹柱联——宝坊阅千载常新 楼阁喜重开

大雄宝殿楹柱联——古德此安禅 似岳镇西湖

大雄宝殿楹柱联——入殿参三世释迦 不须问过去未来

大雄宝殿楹柱联——善门呈宝相 发菩提宏愿

大雄宝殿楹柱联——积无量千万诸善根 故名佛国

天王殿  楹柱联——泉水已渐生暖意  放笑脸相迎

天王殿  楹柱联——愿人们下心低首 普度众生

天王殿  楹柱联——法门不二 大腹能容

天王殿  楹柱联——毗卢楼阁在南中

天王殿  楹柱联——鹫峰从天竺飞来

赞僧功德 ——从电视剧《清平乐》谈起

 佛教“四大天王”的功德和表法意义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查看线上随喜操作流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