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华严经中的智慧 | 恒不忘失菩提心

灵隐寺 2024-03-19



华严

智慧


勤修清净波罗密

恒不忘失菩提心




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 。

——《华严经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



我们判定一个人到底是不是一个大乘的菩萨,关键点不在于他造了善业或造了罪业,而是他内心当中是不是真实地想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蕅益大师说:


诸法无性,尽随心转。

心为菩提,一切法趣菩提。

心为名利,一切法趣名利。


我们今天造作一个善业——你或者布施,或者持戒,或者修习忍辱、禅定,我们可以说这样的善业能够成就安乐的果报。但是这个安乐的果报到底趣向什么方向?这个善业还没有一个决定的方向,诸法无性。这个方向性是谁来决定呢?尽随心转,你的因地发心决定这个善业的方向。


如果你今天修习善业,是为了菩提,一切法趣菩提。你的布施、持戒,乍看之下是一个人天的善法,但是因为你有菩提心的引导,整个都带有菩提心的气质和状态。


如果你今天布施、持戒,是为了成就人天的安乐果报,心为名利,一切法趣名利,你整个善业都沾满了名利的气氛。因地有漏,果报自然是有漏的。



我们思惟一件事

魔王在因地的时候,他也修习很多的善业。当然我们今天是厌恶魔王,因为他障碍修行人。我们从经典可以知道,魔王在因地的时候,他可也是修习种种的布施,他盖了一个寺庙,他修了很多无遮大会,这当中还供养一个辟支佛,他还奉持八关斋戒,以三种福业的关系生为魔王,享受世间五欲的快乐。


为什么佛陀在因地的时候修习善业,而这个善业成就佛的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的万德庄严,清净庄严的果报?同样一个善业跑到魔王的内心当中,善业变成一个杂染的五欲的果报?


为什么同样的善业会有不同的结果呢?就是我们因地发心的不同,就是这个善业我们给他们不同的方向,这个善业趣向于不同的结果。



印光大师说的一个譬喻

印光大师在文钞当中也讲出一个譬喻说,说牛去喝水,牛由于善心的因缘创造了牛奶来滋润滋养众生;毒蛇去喝水,毒蛇因为瞋心的关系而把这个水转成毒液来毒害众生。这两个众生同样去喝水,一个创造了牛奶,一个创造了毒液。由此而说是诸法无性,尽随心转。


所以,我们在刚开始修学佛道的时候,一定要先诚意正心,一定要把目标弄清楚,你到底在你的生命当中你想追求什么?这个就是一个关键点。


假如,我们今天忘失了菩提心,修诸善法,那都是魔业。


为什么是魔业?

你不想追求无上菩提,你修习善法是追求人天果报,你来生召感一个富贵的果报。但是富贵的果报就使令一个人容易堕落。你福报一大的时候,你的业力愈大,你的事情更多,这是你前生所造的善业,变成你今生的障碍。你想要修学佛法就很困难,因为你有太多事情要去忙碌,分心,从而障碍你修习圣道,这就是魔业。


所以,我们修学华严经,一定要知道是什么样的因缘能够入大乘,并不在于你今天积集多少的功德,而在于你内心当中真实发起菩提心。



忘失菩提心为什么会这么严重?


发菩提心就是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也就是成佛的心,或者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个心既包括愿,也包括行。


古德说,发菩提心,诸善中王。如果真的发了这样的大心,功德无量,可以“超过修行历劫”,犹如黑夜中有了灯光。


假设一个人修行后忘记了菩提心,纯粹的行善积德,或者持戒吃素等。这些行为可以为他培养人天福报而不堕恶道,下辈子因为前世的德行而大富大贵。


这看起来这是好事,但这里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此人因为忘失菩提心,没有这样的愿力,很可能到下一世的时候就忘记了修行这件事。不修行便会沉溺于世俗之事,在贪嗔痴慢疑的作用下,又开始造恶业,等恶业成熟之时又堕落到恶道中去了,如此循环,这在佛教中被称为“三世怨”。


因为没有发菩提心,即使行善也是有漏的,最终不出三界六道。我们想了脱生死,想成就佛道,真正想从学佛中得到好处,发菩提心才是根本。


窥基大师的故事

当年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的时候,遇到一位修行人正在入定,玄奘确定此人并未圆寂之后,通过引磬使他出定。出定后玄奘一问才知道,原来窥基是入定等待释迦牟尼佛出世。


无奈的是,释迦牟尼已经圆寂了,于是窥基就想再次入定,等待弥勒佛出世时再出定。


玄奘觉得弥勒佛出世要很久很久,也许那时他又错过了。于是,玄奘让窥基转世投胎做大唐的皇太子,等玄奘取经回大唐后收其为徒。


有意思的是窥基投胎投错了地方,等玄奘归来与皇帝聊起此事的时候,才知道窥基原来没有投胎到皇室做太子,而是到了当时一位将军家里。


于是,玄奘便去将军家里找窥基。因为投胎后有隔阴之迷,玄奘大师去找他说明缘由、让其出家后,窥基根本不答应。最后好不容易在父母的压力之下才勉强出家。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能受到一些启发。像窥基大师这样的大修行人,尚且有隔阴之谜,普通修行人更是难以记起前世的修行。


所以,发菩提心是非常重要的,这样的种子如果非常强,即使有隔阴之迷,在因缘成熟之时,仍然会继续修行。


大德黄念祖居士曾说:“菩提心是心中之王。菩萨要修行,要以此心为先。若不发这个心,你一切的万行都没有根本,就无从建立。”


可见修行要抓住根本,否则用功再多,很有可能白费功夫,岂不冤枉!



勤修清净波罗密  恒不忘失菩提心

灭除障垢无有余   一切妙行皆成就


于诸惑业及魔境  世间道中得解脱

犹如莲华不著水  亦如日月不住空

——《华严经 普贤行愿品》偈句



农历庚子闰四月十五(公历2020年6月6日)杭州灵隐寺药师殿启建“结夏安居·共修华严”。僧众恭诵《大方广佛华严经》,以此诵经功德,祈愿世界和平,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诵读《华严经》于庚子农历闰四月十五开始,至七月十五结束(公历6月6日——9月2日)。“共修华严”随喜植福在线登记正在进行。



敬请关注


根据广大善信居士的需求 灵隐寺开通

“共修华严”随喜植福在线登记小程序”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共修华严”植福随喜在线登记小程序



线上随喜操作流程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


编辑 | 妙莲

美编|璐希

责编|慧容 




往期回顾


☀有序开放

灵隐寺开放 喜迎八方游客 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

杭州灵隐寺《关于有序恢复开放的通告》

灵隐寺6月2日起有序开放 光泉方丈说:大疫见大爱

关于杭州市宗教活动场所逐步有序恢复开放的通告

杭州灵隐寺有序恢复开放第一天 举行升国旗仪式

杭州市市属佛教寺院和道教宫观参观预约须知

疫控办《关于宗教活动场所恢复开放的情况通告》

灵隐寺施放瑜伽焰口 超荐疫情逝世亡灵

有序恢复开放 你该如何去寺院上香礼佛?

《华严经》所在之处 即诸佛所在处

灵隐寺2020年“结夏安居•共修华严” 启建

灵隐寺僧众6月6日起结夏安居

贯彻全国两会精神 当好“重要窗口”建设先行者


☀华严智慧

▲一即一切 一切即一

▲当净其意如虚空

▲知家性空 免其逼迫

▲信为道元功德母

▲心佛众生 三无差别

▲不可缺福德资粮

清净一切善业力

亲近善知识 具足弟子相

平等饶益 一切众生

中道了义之法与行为

普遍供养诸如来

诸供养中 法供养最

善用其心 则获一切

随众生住 恒不舍离

依善知识 修诸善法

远离诸相 证入法界

守护清净戒 开发菩提本

勤求妙法 常无厌足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查看线上随喜操作流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